网络词语做标题
多用“三字词”,让你的材料标题百变又多彩!

多用“三字词”,让你的材料标题百变又多彩!三字词节奏感强,好凑字,是标题的重要类型,啥也别说了,收藏吧。
01“性感型”就是以“性”字、“感”字作为公文标题。
举个例子,平时写标题,喜欢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共识”等等,可以试着改成“性感型”标题:比如:充分认识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或者:进一步增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或者:充分认识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在平时学习中,不妨多积累一些带有“性”“感”二字的“三字词”,用的时候就会很方便:如:概括性、完整性、全面性、可协调性、积极性、科学性、合理性、深入性、系统性、规律性、严肃性、重要性、原则性、自觉性、先进性、坚定性、合法性、真实性、政策性、敏锐性、时代性、坚定性、纯洁性、创新性、务实性、规律性如:归属感、成就感、荣誉感、安全感、自卑感、优越感、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时代感、危机感、紧迫感、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依赖感、价值感、正义感02“比喻型”就是用三个字的“比喻词”作为标题,这种常见于经验材料或信息等写作上。
举个例子:全民动员控疫情,织密“安全网”服务开工快复产,跑出“加速度”化危为机全力干,按下“快进键”这里用“安全网”“加速度”“快进键”三个三字词作比喻,既贴切稳妥又琅琅上口。
在平时我们可以积累一些这样的词语,如,新起点,里程碑,宣言书,动员令,总纲领,主战场,突破口,新篇章,动力源,试验田,排头兵,净化器,凯旋门,标准像,垫脚石,案头书,工具书,座右铭,总开关,金钥匙,定神针,绊脚石,障碍物,致命伤,安眠药,迷魂汤,绞索架,墓志铭,自画像,等等。
03“实字型”顾名思义,就是带有“实”字的三字词,一般用于表现工作务实的标题中。
举个例子: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这种带“实”字的三字词,能体现出务实的思想、追求实效的作风。
我们可以多积累一下一些带“实”字的三字词,如,重实际,察实情,讲实话,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出实绩,做实事,亮实招,下实功,施实策,见实效,抱实心,练实功,行实政,兴实业,出实绩,等等。
新闻标题中的词语应用

俗语
舍不得鞋子套不来狼
舍不得鞋子套不来狼
俗语:“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 ,意思是说要想打到狼,就要不 怕跑路、不怕费鞋。这是因为狼 生性狡猾,东 躲西藏,就是逃之夭夭。猎人若 想逮住它,往往要翻山越岭、跑 许多山路;而爬山路是非常费鞋 子
的一件事情,再加上古人脚上穿 的多是草鞋、布鞋,很不耐磨。 所以,在古时候,人们往往要在 磨破一两双鞋子之后才有可能捕 捉到狼,如果舍不得费这一两双 鞋子就很难捕到狼。就这样,“ 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这句俗语 就诞生并广泛流传开来了。
方言
嫽咋咧
嫽咋咧
方言:嫽扎咧(注音为: liáo ( 二声) za(轻声) lie(轻声)) 这个词为陕西方言,很多到了陕 西的人就想学一句很正宗的陕西 话,而 " 嫽扎咧 " 就是其中最为经 典的口头语 “嫽”,是一个古字,最早见 于甲骨文。女字偏旁,形容女子 的貌美、聪明等。其最早出现在 《诗经 阵风 月出》中,“佼人
即美人多漂亮啊。后来意思引申 为“美好”、 “畅快”。“嫽扎 咧”组合起来意思为,好得很、 美极了,形容美到了极致。
谢谢观赏
说如今是市场经济,人才流动性 很大。辞职跳槽者不计其数,因 此我们没必要为女教师顾少强辞 职大惊小怪,更不必带着有色眼 镜去对其说三道四。教师也不是 铁饭碗,能出能进对教育和学生 来说未必不是件好事。
点赞
点赞
出处:“点赞”为一网络语言, 来源于网络社区的“赞”功能。 后引申为表示赞同、喜爱。“点 赞”走红,缘于这一功能的推出 给网络社交带来方便,迎合了人 们交流情感的愿望。
新闻标题中的词语应用
1.新闻标题中的网络热词
2.新闻标题中的俗语
3.新闻标题中的方言
新闻标题中的 网络热词
200个值得套用的作文题目

200个值得套用的作文题目活用动词动词的灵活运用是很多文章作文达人惯用的伎俩,好的动词不用多,一个就足以让阅卷官倾倒,其独特魅力不言而喻。
如《给心灵松绑》、《保鲜诚信》,松绑本来是具体的动作,但用在心灵上就很新鲜,让人形成思想落差,而保鲜本来是用在水果、蔬菜身上的,此时用在抽象名词诚信上,就显得特别出人意料。
借用专业术语在网络发达时代,一些本该用在行业内部的专业术语被广大网友所熟知,如果能够巧妙地用在作文标题中,不仅能恰当贴切地表达文章主旨,而且这种创意性的拟题方式也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如《送去主义》、《校园写真》、《贫困的反作用力》、《催化人生》、《生活中的欧姆定律》、《真空下的加速度》、《拍卖诚信》等等。
借名拟题用名人、名言、名物、名事,并巧妙翻新,可以使拟出来的题目有种自然的亲切感,也容易被接受和认可。
如《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阿Q新传》、《阿Q学做诗》、《李白的泪水》、《感时花溅泪》、《不畏浮云遮望眼》、《痛并快乐着》、《失落的祝英台》、《一花一世界》、《科技与人文齐飞》、《一千零二夜》、《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
逆向思维求同存异不假,求异存同更能刺激读者的小神经,因此把顺理成章的事情进行反向思考,往往能收到奇效。
如《常在河边走,也能不湿鞋》、《到班门弄斧》、《有志者未必事竟成》、《虽贫,岂困?》、《前不见古人,后岂无来者?》、《享受挫折》、《孔融让梨:是耶?非耶?》、《忙人闲事》、《眼见一定为实吗?》《要敢于走麦城》、《痛苦也是一笔精神财富》、《诚信过时了吗》、《“卖狗肉”何必“挂羊头”》、《没有异想,哪来天开?》等等。
巧用修辞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可以增强作文标题的吸引力,形象传神地表明写作立场,同时会使标题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
例如,比喻:《生命如涛》、《攀登路上的烛光》、《六盏红灯不能照亮前程》、《诚信,交往的桥梁》、《机遇是一条鱼》、《朋友就是生产力》;拟人:《留些诚信给自己取暖》、《粉笔的自述》、《星期天的面孔》、《阳光很活泼》、《诚信出走》;夸张:《花瓶能装下春天》;对偶:《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回环:《防盗门不防盗》;借代:倾听自己的心跳;设问:《谁丢了玉坠?》;对比:《“小人物”与“大道理”》;呼告:《妈妈,再爱我一次》等。
互文性在网络新闻标题中的应用研究

互文性在网络新闻标题中的应用研究互文广泛地存在于实用语体之中,尤其多见于新闻语体,特别是在网络新闻标题中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应用价值。
互文性是新闻标题的一个主要特征,它通过不同语篇之间的相互联系吸引读者并帮助读者解读信息。
文章通过对搜狐网的新闻标题进行统计分析,重点介绍了引用、仿拟、比拟、缩略和语体渗透等六种表现形式。
并从语言机制、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等方面阐述了互文性在网络新闻标题中的应用机制,为新闻标题的设计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标签:互文性网络新闻标题应用“互文”是古代汉语中一种参互见义的修辞手法,汉魏以后广泛运用于各种文体。
“互文性”作为西方后结构主义的一种文本批评理论,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
“互文性”虽然产生于西方,但它作为文学艺术的重要属性,古今中外皆通。
文学理论中的“互文性”主要是指文本间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言语现象。
互文性理论与语言学的结合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网络新闻以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开始盛行,代表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化传播平台,是当今主流大众娱乐休闲和生活服务的信息分享与交流平台。
工信部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14年1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38亿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1.91亿户。
网络新闻已成为老百姓及时了解国内外事件的重要渠道。
搜狐网是国内最大的门户网站,目前,搜狐拥有近1亿注册用户,日浏览量高达2.5亿,深受老百姓的青睐。
搜狐网络新闻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教育、体育、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其标题形式极具代表性。
文章通过对搜狐网的新闻标题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互文性在网络新闻标题中的应用现状,利用互文性理论研究网络新闻标题的互文性的形式、特点应用机制和意义,探索自媒体语言的发展变化,致力于汉语文本与理论的融合,同时为网络新闻标题的设计和语言表达提供规范和借鉴。
一、网络新闻标题互文性表现形式网络新闻标题是网民接触新闻的窗口,网络信息浩如烟海,只有那些成功吸引观众眼球的新闻标题才能被注意到,吸引读者继续浏览新闻内容。
社会新闻标题中网络词语使用研究--以“特种兵式旅游”为例

社会新闻标题中网络词语使用研究--以“特种兵式旅游”为例殷晓莹
【期刊名称】《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年(卷),期】2024(8)10
【摘要】网络词语是网络媒体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各个门户网站更新社会新闻时都不吝啬且热衷于使用网络词语来报道。
这种新型的社会新闻收集方式已渗透到广大居民的生活中,使得网络词语的关注度不断攀升,成为无数网民了解社会、传播话题的重要表达方式。
比如“村BA”、爱达未来、“特种兵式旅游”等,人人在说,人人在用。
有媒体称此类逐渐庞大的网络词语,逐渐使当今社会呈现出一种渐渐明显的“词媒体”时代,它们被广泛应用到社会新闻报道的标题中,用作传递信息的载体,最大限度地加快传播和记忆速度。
该文以“特种兵式旅游”网络词语在社会新闻标题中的应用为依托,来分析该网络词语的产生、句法结构、语义特征及其在新闻标题中的语用价值,并着重探讨“特种兵式×”的衍生机制。
【总页数】5页(P43-47)
【作者】殷晓莹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H136
【相关文献】
1.行动者网络视阈下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中的利益共生研究--以韶山红色旅游为例
2.旅游形象研究中问卷调查和网络文本数据的对比——以西安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为例
3.社交网络下老牌旅游地旅游形象在官方传播与UGC中的差异性研究——以西双版纳为例
4.基于网络能力的旅游景区开放式创新研究
——以无锡惠山古镇为例5.基于网络文本挖掘的沉浸式旅游演艺游客感知研究--以旅游地情境体验剧“又见系列”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年网络十大流行语搭子作文800字

2023年网络十大流行语搭子作文800字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标题:2023年网络十大流行语搭子作文同学们好啊,我是你们可爱的小伙伴小明。
最近有没有发现,大人们在聊天时常常用一些很酷的新词儿啊?今天小明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2023年最流行的网络语言,让你们跟上时代的潮流,成为超级酷~的小孩儿!首先第一个词就是"狗托邦"。
你们知道狗狗吗?就是那种cute到不行,让人看了心都被萌化咯的小动物。
"狗托邦"就是形容一种理想的世界,里面住着各种各样的汪星人,那该有多~~美好呀!第二个流行语是"内卷"。
听起来是不是像捲心菜一样捲捲的?没错,它形容的就是一种狂热的竞争状态。
要考第一名,考上名校,就要比别人更努力内卷才行哦!再来一个,"云吸猫"。
你们都见过云朵有什么形状吗?这个词就是说,云朵随机成了一只可爱的小猫咪模样,看着就让人心情超级棒呢!接下来第四个词儿就有些恐怖了,它叫"UpUpGirl"。
是不是听着超~~酷的?其实它只是代指一个年轻女孩从事不太正经的营生而已啦。
哦对了,你们知道什么是"卷男"吗?没错,就是那些为了考高分、找好工作,拼了命学习工作的男生。
小明啊,可是再也不想变成卷男了!说到学习,小明最讨厌"佩奇上分"这个词儿了!就是因为学习太烦,所以总是分数不理想啊。
谁愿意总是和可爱的小猪佩奇较劲呢?第七个词儿就更酷了,"空手AVO"!聽起来是不是超拽的?其实它只是代表在短视频上晒单身而已啦,没什么了不起嘛。
哦哟,你们知道"直女斩"是啥意思吗?没错,就是那些对女生的暗恋终于有了结果,从直女成功变为我的女朋友啦!小明啊,超级羡慕哦!最后两个流行语你们一定都听过,"社恐狼"和"起ky了"。
网络流行语主要特点

网络流行语主要特点时效性很好很强大(时间不详):最初来源据称源自马克思在1845写成的重要着作 Theses on Feuerbach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提到工人阶级在兴登,卡瓦仑切以及莱茵地区的斗争时说“ sehr gut, sehr beeindruckend, sehr harmonisch. ”翻译成中文就是“很好,很深刻,很和谐”。
其作为的使用则最早源自猫扑,其最初使用则有以下几种说法:1、在猫扑网使用了关键字屏蔽之后,诸如“ SB' —类的词汇均无法打出。
于是猫扑的网友便用“ NB来代替原来“ SB'的含义,而“ NB的原本含义则使用“很好很强大”一词来代替;2、在天涯有一位网友在数年之前发表了一个贴子,但无人问津;数年之后,此人自问自答地回复了这个帖子(一说为此人自己都忘记了这贴是自己发的)。
于是此后跟贴的网友们惊呼:“自挖自坟、自问自答、自娱自乐,很好,很强大”。
:北京某小学生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出的一句话,迅速成为网络!很傻很天真:出处艳照门,阿娇用于形容自己的话。
斯巴达( 2007年上旬):原自电影《》,指进入极端亢奋的脑残状态。
Nice Boat (2007年下旬):原自《 school days 》最终话停播事件,属于广义形容词,也可扩展为“ Nice XXX”。
失态( 2007年末):原自《高达 00》第十话中某人台词:“这是何等的失态”,属于广义动词,也写作“师太”“湿态”。
回老家结婚(2008年春):在很多影视作品及 ACG勺场景都有类似的语句,但是通常说出此话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 而将此话发扬光大的则是龙之塔(F儿了一力、①塔〜the Aegis of URUK〜),此句共出现于第一集 8分50秒及13分55秒(SOSG?幕组)… 说出此话之人果然下一幕立马挂掉,真可谓是禁句啊!此话现在更多是用来表达对现实情况的无可奈何。
( 2008 年夏):源自广东电视台的某次采访。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标题词汇的变迁

年 第
监管漏洞(《人民日报》,2013年4月9
期
日第5版)
例(4)中"探班”属于动宾式动词,不可带宾语,但本例
f
中打破了常规用法;例(5)"最青春”打破了副词不能修饰名
斗批改、斗私批修、复课闹革命、割资本主义尾巴、革命化春 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感情色彩由中性词变为贬义词。
节、黑标本、黑材料、黑司令部、黑五类、黑戏、狠斗私字一
其它词义变迁的还有“浮云”、“套路”、“盘点”、"抢
闪念、红宝书、红代会、红小兵、老三段、老三篇、两根棍子、 滩”、"人流”、“人人过关”、"断奶”、"刷”、吐豪”等。
2019
饭、九二米、豆饼干部”等;十年探索时期,如"大跃进、大 现却成为网友们卖萌的一个□头禅,流行于成人之间。
寨田、插红旗拔白旗、吃大锅饭、学比赶帮"等;十年动乱时
色彩意义的变迁如“油腻”,原指食物含油较多,中性
期,如“层层揪、插队落户、赤脚医生、臭老九、地富反坏右、 词。作为网络流行语的"油腻”,则指油腔滑调、不修边幅、
;躺着也中枪;逆袭;舌尖上的中国;最炫民族风 中国大妈;电爸去哪儿;待我长发及腰;高大上;女汉子;土豪;摊上事
了;涨姿势 萌萌哒;买买买 网红;剁手党;任性;脑洞大开;创客;颜值;互联网+;获得感
一言不合就XX;套路;洪荒之力;小目标;工匠精神;供给侧
油腻;戏精 佛系;锦鲤
表1近十年使用于《人民日报》标题中的年度网络流行语
表1显示,十年间的100条年度网络流行语中,有51条 流行语出现于《人民日报》标题中。这些流行语几乎各版面 都有分布,有的甚至出现于头版头条中,如"给力” 一词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赵京安的文章《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时引起评论热潮,使原本就十分火的网络词汇“给力”再高一浪。
这一现象说明,网络词汇已日渐从网络上走下来,渗进了纸质媒体的新闻标题制作中。
1.紧扣新闻要素,恰当地选用网络词汇绽放精彩。
把最精彩的东西给人看,把读者最关心的、最新的、最重要的、最精彩的信息点放在标题里,使受众在快速浏览的一瞥之间被紧紧地抓住眼球,欲罢不能,只有如此,传播者才能使受众来接受自己的传播,发生有效的互动。
如浙江日报2010年11月11日刊发了这样一则新闻《土项目HIGH到尖叫》,引题是“民族体育大联欢在畲乡景宁举行”,相比该事件发生的景宁本土报纸所拟的《民族体育大联欢全面体育嘉年华》,显然浙江日报所拟的标题更为生动,符合了读者的阅读需求。
“土”、“HIGH”、“尖叫”等频频出现于网络的词汇引进到新闻的标题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选用简洁而不简单的网络词汇,拟出简要鲜明的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要求简洁传神、耐人寻味,简洁的标题要说明一个新闻事实,突出其中最为重要的新闻因素,揭示新闻中最新、最为本质的意义。
如钱江晚报2010年9月23日刊发的新闻《宁波首批高校创业讲师亮相“80后”指导“90后”》,“80后”、“90”后都是网络词汇,也是这则新闻中最重要的一个亮点,都能简要地概括出一个时代的青年群体,而如果用“80年代出生的人”指导“90年代出生的人”就不能取得原先的效果了。
3.选用有人情味而不煽情的网络词汇,避免媚俗化倾向。
新闻标题的温情应包含亲和性、贴近性与人文关怀等精神素质,通过浓浓的人情味,触动受众内心,但却不能一味地追究刺激效果,一味迎合而走上媚俗、庸俗的道路。
使用卖弄的、夸张的、过分渲染的甚至低级的词汇来制作标题,只会使读者反感,降低报纸公信力。
如某报2005年5月29日刊发一则新闻《克林顿车中“幽会”美少女》,这种悬念无疑会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克林顿怎么了?在任时与莱温斯基绯闻不断,卸任后又与少女有染,真是花心难改!读完报道才知道全不是这回事。
文中说的是一名美国女中学生因崇拜克林顿,在克林顿演讲后求见,克林顿邀其在车中会面并为其签名,并非什么“幽会”。
4.修辞手法与网络词汇的完美融合。
文质兼美的标题,大多都在遣词造句和形式结构上别出心裁,最常用的是汉语言修辞手法的运用,其中以借代最为常见。
2009年2月19日云南信息报刊登了一则消息《“杨不归”密友受贿被判10年》,“杨不归”是最近流行的网络新词,受网友热议,但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明白它的真正意思,因而作者将“杨不归”三字加引号,并在正文中解释——“据称正是周和进出事,才导致杨湘洪出国访问滞留不归。
”读者立即明白,原来“杨不归”指原温州市鹿城区委书记杨湘洪,他于2008年9月19日率温州市鹿城区经贸代表团出访欧洲后,独自滞留不归。
而同一则消息,同一天的常德晚报写的则是《杨湘洪密友周和进一审获刑10年》。
“杨不归”与“杨湘洪”,显然前者更能吸引读者。
只要用法得当,交待清楚,相关的网络新词体现了新闻事件的特征和新闻人物的鲜明个性,也更能吸引读者的关注。
但如果一味追求生动,不顾新闻本体的代表性而随意乱用修辞手法,只会弄巧成拙。
5.巧用网络短句丰富新闻标题。
2002年1月天津日报登载关于流感的数条消息,题目是《医患携手战流感(引题)一些市民患上“流感恐惧症”》,搜狐网转载这条新闻时,将题目改成《见面问候“你感冒了吗”(引题)天津市民患上“流感恐惧症”》。
如编辑在拟报纸标题时就采用这样的方式,效果会好得多。
再如2011年1月10钱江晚报刊发了《白岩松来
接钱报热线,那个火啊》的新闻,其中“那个火啊”就是典型的网络语言短句,用在报刊新闻标题之中,一下子给这则新闻增添极大的生动性和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