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运泰: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破裂过程与成灾机理(2008-07-25)成都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 犛 犾 犻 犪 狋 犲 狊犪 狀 犱狉 犲 犮 狌 狉 狉 犲 狀 犮 犲 犻 狀 狋 犲 狉 狏 犪 犾 狊狅 犳 狋 犺 犲犔 狅 狀 犿 犲 狀犛 犺 犪 狀犪 犮 狋 犻 狏 犲 犳 犪 狌 犾 狋 狕 狅 狀 犲 狆狉 犵 犪 狀 犱狋 犲 犮 狋 狅 狀 犻 犮 犻 犿 犾 犻 犮 犪 狋 犻 狅 狀 狊 犳 狅 狉 狋 犺 犲犿 犲 犮 犺 犪 狀 犻 狊 犿狅 犳 狋 犺 犲犕 犪 2 狆 狔1 , , , 犠 犲 狀 犮 犺 狌 犪 狀犲 犪 狉 狋 犺 狌 犪 犽 犲 2 0 0 8 犛 犻 犮 犺 狌 犪 狀 犆 犺 犻 狀 犪 狇
第5 1卷 第4期 2 0 0 8年7月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CH I N E S E J OUR NA L O F G E O P HY S I C S
V o l . 5 1,N o . 4 , J u l 2 0 0 8 y
张培震 , 徐锡伟 , 闻学泽等 . 复 发 周 期 和 构 造 成 因.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 2 0 0 8 年汶川 8. 0 级地震发震断 裂 的 滑 动 速 率 、 2 0 0 8, 5 1( 4) 1 0 6 6~1 0 7 3 , Z h a n X uX W,W e nXZ, e t a l . S l i a t e sa n dr e c u r r e n c e i n t e r v a l so f t h eL o n m e nS h a na c t i v ef a u l t z o n e a n dt e c t o n i c gPZ, pr g ,2 ,C i m l i c a t i o n s f o rt h em e c h a n i s mo ft h eM a 2 W e n c h u a ne a r t h u a k e 0 0 8,S i c h u a n h i n a .犆 犺 犻 狀 犲 狊 犲犑.犌 犲 狅 犺 狊 .( i n p y1 q 狆 狔 ) , ( ) : 2 0 0 8, 5 1 4 1 0 6 6~1 0 7 3 C h i n e s e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_成灾与治理

四川5.12汶川地震主震区包括四川北部、陕西西南部、甘肃南部。
震中汶川县位于北纬31°,东经103.4°附近。
主震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构造带,由岷山断块和龙门山构造带构成,地形条件复杂,地表破碎程度较高,地震频繁发生。
汶川5.12地震伤亡40余万人,重灾地区超过10X104km2,对成都、绵阳、德阳、广元、阿坝州等地区造成巨大破坏(图1)。
地震造成地层破裂,地表破碎,在余震和夏季暴雨的作用下,极易诱发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发生频率高、破坏程度大、影响深远,对地震诱发次生灾害的研究成为抗震、减灾的重要内容。
当前,地震造成的原生灾害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而对地震次生灾害的研究较少。
一些学者对地震次生灾害进行了预测和模拟,还有学者做了地震次生灾害对现代城市的影响等相关研究,但从灾害学角度对地震次生灾害进行研究成果很少。
本文从灾害学角度对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灾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汶川地区防震、抗震和灾后重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1.1坡地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坡地地质灾害。
汶川地震后岩层破裂,地表破碎,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暴雨频繁发生,为崩塌、滑坡、泥石流提供了物质、动力和触发条件。
滑坡是雨季发生最多的灾害,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大地震经常引发滑坡,有的与地震同时发生,有的滞后一段时间发生,使老滑坡复活。
汶川、茂县、北川、彭州是地震重灾区,在暴雨等致灾因子的作用下,滑坡和泥石流广泛发育,已有数万人丧生。
地裂缝、地面塌陷、道路滑塌在震后也大量出现。
地震震动强烈,导致地面出现裂隙,形成地裂缝。
地面塌陷受岩性、构造、岩溶发育状况、上覆岩层载荷、水动力与溶蚀条件等因素制约。
地震使地质构造发生变化,岩层破裂,在暴雨的诱发下,溶蚀作用增强,容易引发塌陷。
汶川地震后发现震区地质灾害隐患点4929处,其中特大型隐患点158处,大型隐患点1271处,中型隐患点1817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理业界观察处,严重威胁着94万多人的安全。
2008年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地震断层

断层与这条道路大致平行 , 东北一西南方 向向画面 内伸展 , 穿北川城 横
第l 0期
2 0 中国四川 汶川 大地震 的地震 断层 0 8年
9
引发 的 。
原像似被挤压 向东运动着 ( l中的④ ) 图 。 位于西藏高原东缘部的龙门山断层带 , 呈推 向西藏高原东边的活动受阻的态势, 因而成 为受到压缩力 的西藏高原侧隆起 的逆断层
1 44人 下落 不 明 , 7 7人受 伤 ,受灾 总 80 341 7
数达 4 0 6 0万人 。这 次 中 国内 陆发 生 的 四川
大地震 ,因震 源在汶 川而 被正式 命名 为汶 川 地震 。 这次 地震 的矩震 级 ( M ) 79, 是 . 其能
图 1 汶 川地震震 中四周地 形图。黑 圆是 6月 1 2日以前发 生的 4级以上余震 ( 根据 中国地震 台
地 震 的可能性 。
构成的断层一褶皱变形带 , 也称为龙门山断 层一褶皱带。 龙门山断层带是平均海拔高度 5 0 00I n以上 ( 源 四周 的最 高峰贡康 嗄山 的 震
海 拔高度 是 7 5 的西 藏高 原和海拔 高度 56m)
5 0m左 右的 四川 盆地西 边缘 之 间 的明显 的 0
网中心 J 图中的④ 是西藏高原四周地形和 20 年汶 川地震 ( 号 ) 。 08 星 。单向箭头表 示印度 板块推 向西藏高原的方向 , 灰色箭头表示 西藏高原 向东挤 压方 向。 中的⑥ 是龙 门 山断 图
层带的模式图。因压缩力作用 ,西藏 高原 侧的岩 盘沿着: -山断层带冲 向四川盆地 的岩  ̄f I
震级 最 大 的一 次地震 。
阔地 区遭到严 重灾 害 。据 中国政府 发表 的信
息 , 7月 1日为 止 ,已有 6 5人 死 亡 , 到 99 1
解析汶川8.0级地震成因

y R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北纬31.0,东经103.4)发生8.0级地震,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最大的地震。
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并综合多个研究机构得到的汶川8.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表明,地震破裂面南段以逆冲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北段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该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县开始破裂,并且破裂以3公里每秒的平均速度向北偏东°方向传播,破裂长度约300km ,破裂过程总持续时间近120秒,地震的主要能量于前80秒内释放,最大错动量达9米,震源深度约23公里左右,矩震级7.9,面波震级8.0。
地震破裂为单侧破裂,由西南的汶川映秀镇往东北方向的北川县、青川县扩展,走向与龙门山断裂带吻合。
我国大陆处于印度板块和太平、菲律宾板块的双重作用之下。
按活动地块理论,我国大陆又可划分为5个一级活动地块区和若干活动地块。
(见图)历史地震显示,我国大陆%以上的7级以上地震发生在一级和二级活动地块的边界构造带上。
汶川地震震中位置在青藏地块区和华南地块区的边界构造,龙门山断裂带上。
具体而言,其西北为向东南运动的巴颜喀喇地块,其东南为相对稳定的四川盆地。
(见图2)三叠纪(约2.3亿年)开始发育的龙门构造带,一直强烈活动,造就了与其伴生的四川前陆盆地。
经过长期的构造演化,形成至今仍在活动的龙门山推覆构造,主要由山前隐伏断裂、前山断裂、中央断裂和后山断裂组成。
断裂带解析汶川8.0级地震成因4C hi na E m er genc escue.1491905y R 在走向上还可分为南段、中段和北段。
(见图3)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地壳缩短、隆升,同时伴随地壳物质向东流动。
具体表现为由左旋走滑速率约为10m m /a 的昆仑断裂和玉树-甘孜-鲜水河断裂为边界的巴颜喀拉地块的向东南运动,受到四川盆地(华南地块)的阻挡,导致应力积累,突发破裂,汶川地震发生。
汶川地震成因

成因地震专家普遍认为引发地震的原因在于龙门山断裂带,其时印度板块往北推进,向亚洲板块挤压并不断地向亚洲板块下插入,导致青藏高原迅速上升,并在高原的边缘形成了地震多发的断裂带,其中就包括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这一地震带非常活跃,半个世纪以来已发生7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多达10余次,距离汶川不远的松潘附近地区曾于1938年和1976年发生过7级以上的大地震。
不过,也有专家推断中国推动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修建的大量水库可能诱发地震,其中四川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范晓称这次地震有可能是紫坪铺水库蓄水引发的。
从大的方面来说,汶川处于我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
宏观的解释是,“板块碰撞,碰撞的地区拱起青藏高原。
”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院倪四道教授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说,“青藏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北方向移动,挤压四川盆地向东北走滑,而汶川地震就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上。
”倪四道说,这次地震具体的发生机制是挤压,“一开始主要是挤压,到地震快结束时可能还有走滑的能量释放。
”倪四道说,这次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上。
而从小的方面说,汶川又在四川龙门山地震带上。
龙门山是新的青藏隆起板块和原来的老的云南、四川板块交错的地方,从这个角度讲,这个地方是个地震多发区。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青藏高原研究专家王二七对汶川地区地质构造比较熟悉,5月上旬刚去过汶川地区。
他分析说,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上。
板块挤压、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
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
虽然龙门山主体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从历史记录来看,尽管龙门山主体没有发生过大地震,但它北边的松潘在上个世纪初曾经发生过强震),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相关推荐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地震特点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地震能量巨大,震级大,烈度超强,震源深度较浅,破裂长度大,地震持续时间长,这是造成巨大损失的内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篇11 引言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M8.0级特大地震。
这次地震震级大,余震也很多,地表破裂十分严重,同时也带来了次生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建国以来唐山大地震后的又一震害严重的特大地震。
我国处于西亚地中海和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交汇地区,是个受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然而我国对地震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对房屋抗震研究也是十分缓慢。
而且对地震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和室内试验着手,但室内试验却很难模拟出现实的地震作用,再加上地震发生本身的复杂性,地震作用很难预测。
所以地震的作用机制及震害还很难准确确定。
因此对地震特点及震害分析就十分必要,这对我们研究地震作用机理,进行抗震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汶川地震特点根据房屋的破坏特征和实地研究,我们发现汶川地震具有以下特点:1、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
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7级地震的32倍,本次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约为1023.7尔格,有专家称相当于当年上千颗二战时美国在广岛扔的原子弹的能量。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汶川卧龙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9g(地震烈度10度强),在江油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7g(地震烈度接近10度)。
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4g(地震烈度9度)的区域尺度达到350公里,震中烈度高达到11度。
2、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
汶川地震震源发生在地表以下19千米处,所产生的地面运动十分剧烈,地震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开始向北偏东49度方向传播,破裂长度达240千米。
3、发震方式特殊、震动持续时间长。
地震的成因与类型 影响

中科院院士陈运泰警告:晚期强余震或突然来袭 四川在线 (2008-05-23 19:16:36) 来源:文汇报随着地震活动的衰减,人们常常容易放松对余震的警惕。
然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中科院院士陈运泰日前警告说:“晚期强余震很可能在人们将其淡忘时突然来袭。
”在前天中科院地学部举行的四川汶川地震院士座谈会上,陈运泰发出了上述警告。
陈运泰介绍,此次汶川地震的面波震级为8.0级,根据矩张量反演得到的矩震级为7.9级至8.3级;而唐山地震的面波震级和矩震级分别为7.8级和7.6级。
也就是说,两次地震的震级差至少有0.3级,这意味着,“汶川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约是唐山地震的3倍。
”通过对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数字地震资料,陈运泰和学生反演得出了汶川地震断层面上的破裂错动分布图。
该图显示,在此次地震的断裂带上,有两个比较大的破裂“亏空区”,即目前基本上未发生过破裂的地方。
陈运泰说:“这两个破裂…亏空区‟很可能发生较大余震。
”但他同时强调:“即使是余震预报,也不比预测主震容易。
”按照已有的一些震例和统计规律,余震的最大震级一般比主震平均低1.2级。
陈运泰指出,这个统计规律上下波动幅度很大,据此估算,汶川地震的最大余震应接近7级。
然而,到目前为止,汶川地震的余震尚未达到这个水平。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发生在我国华北和西南的地震,包括1965年东川地震、1966年邢台地震、1976年龙陵—潞西地震、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等,很多都是以所谓“双震”的形式出现的。
陈运泰表示,此次汶川大地震如果是“主震型”,强余震的震级将接近7级;如果是“双震型”,未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更大。
“这两个情况都警示我们,要特别加强对强余震的监测。
”陈运泰再三强调。
“以往一些震例的经验表明,余震可能与主震相隔一个小时,也可能相隔几个星期。
”陈运泰指出,要准确预测余震发生的时间,难度相当大。
但是,地震往往是“狡猾”的。
汶川地震

一、龙门山断裂构造带是汶川大地震产生的直接原因汶川地震产生的原因,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说法。
有的学者认为汶川地震产生原因与月相有关(也就与潮汐有关),“5·12”汶川地震发生在农历四月初八,即上弦月,地球、月球、太阳三者位置关系垂直,地球受到太阳、月球的引力,导致地面破裂产生地震。
我认为: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现象。
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在地壳中有断层,而且断层又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
二、地震分板块活动边缘地震和板块内部活动带地震。
我国是多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印度洋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地震、火山,大部分是板块活动间地震,而汶川属于板块内部地震。
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
通常,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称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汶川8.0级地震比1976年7月发生在唐山的7.8级大地震危害还要大,此次地震使大半个中国都有震感。
汶川地震受印度洋板块的推挤,年轻的青藏高原向东隆起扩张,被古老坚实的四川盆地阻挡。
在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盆地西部,两个板块角力的结果导致青藏高原逐渐将四川盆地压在身下,形成北起广元,南至天全,长约500千米的龙门山构造带。
龙门山构造带中有几条断裂活动带,它们是汶川地震的直接原因。
断层的形成,一般解释为:两个板块的相对运动会在一个面内积聚起强大的应力,超过这个面附近介质强度时,开始沿这个面破裂,形成断层。
之后,断层面两个块体继续运动,由于断层面上下盘之间存在强大的摩擦力,在这个面还会继续积累的应力,直到新的应力超过摩擦力之后,就会触发沿断层面的进一步破裂。
三个世纪以来,青藏高原每年以数厘米的速度继续向东推挤,四川盆地仍然坚守不动,在两大板块体交接的龙门山断层上,岩体间已积累了强大的应力,如同一个超级巨大的弹药库,只等一颗火星,它便轰裂爆发三、 5月12日14时28分,震源位于汶川附近10-20千米的地下岩体终于不堪几百年来扭曲产生的重负,产生突然断裂和错动,汶川特大地震的导火索被点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5m
2
4
6
(m)
Slip 8
1 1
200
三、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
地面上的最大 滑动量达7.5 米 最大滑动量 8.9米
Kangding
西南
5 3 1
100
2
0 (km)
strike
Distan-c1e0a0long
4
6
7
-200
2
6 4
21
1 -300
东北 Distance along dip (km)
0 5m
2
4
6
(m)
Slip 8
1 1
200
三、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
Kangding
西南
5 3 1
100
2
0 (km)
strike
Distan-c1e0a0long
4
6
40
20
1 -300
东北 Distance along dip (km)
0
-200
21
Qingchuan
2
6 4
Pingwu
BeSicohnugapnan
了大规模的地表破裂。在汶川地区,地面上 的最大滑动量达7.5 米。
三、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 阶段
地震破裂的时 间过程分为4个 阶段。
整个地震破裂 过程释放了 9.4×1020 牛顿·米 的地震矩,相当 于矩震级MW7.9。
三、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
西南
0 1020304S0t5r0e6s0s drop (MPa)
LSZ P
3.6e-005 0.66
2.1e-005
MSEY P
ADK P
CTAO P
KNTN P
ESK P
TAM P
JOHN P
观测得到的地震图与理论计算合成的地震图的比较
茂县-汶川断裂 映秀-北川断裂 彭县-灌县断裂
三、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
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
汶川大地震的成因断层是北东-南西走向
Distan-c1e0a0long
4
6
40
20
1 -300
东北 Distance along dip (km)
0
-200
21
7
2
6 4
Pingwu
BeSicohnugapnan
Maoxian YinDguxjiiuangWyaennchuan Dayi
Qingchuan
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开始 于地震台网所确定的震源位 置(初始破裂点)即大约在 都江堰-映秀下方
一、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
一、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
海沟
地幔
洋脊 岩石层 软流 层
海沟
外核 内核
一、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
欧亚板块
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山
恒河平原
印度 板块
珠穆朗玛峰
印度洋
欧亚板块
1.0千万 年前
3.8千万年前 赤道
印度
斯里兰卡
5.5千万年前
印度洋
印度
7.1千万年前
斯里兰卡
一、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
震源深度: 15千米 震级: 面波震级MS8.0
矩震级 MW7.9
一、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
一、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
川滇菱 形块体
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大地震发生于我国西南地区 朝南南东方向运动的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北面的
龙门山断裂带上
一、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
地幔 地核
地壳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3.3e-005
震相
RER P
7.2e-005 0.88
5.1e-005
EGAK P
3.4e-005 0.7
2.7e-005
SUW P
5.8e-005 0.61
3.9e-005
TAU P
5.3e-005 0.86
3e-005
VSL P
7.3e-005 0.89
4.6e-005
KIP
4.9e-005
0.88
震源深度大多 在30千米以内
一、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
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
应变在龙门山断裂带中的岩石内逐渐长 期积累,使得龙门山断裂带成为最具危 险性的、发生地震破裂的活动构造。
汶川大地震便是发生在这条长达470千米 的龙门山断裂带上长约350千米的地段上 的大规模的破裂。
二、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
29
27
101
103
105
107
二、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
PVAQ ESK KBS
VSL
KEV
SUW
TAM WDD
2008-05-12
MS8.0
EGAK
ADK
KIP
JOHN
KMBO
MSEY LSZ
RER
NWAO
KNTN
CTAO CAN TAU
震中 台站
震中、台站位置分布
二、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
汶川地震
二、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
汶川大地震成因断层的震源机制 由南至北逐渐地变化
二、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
汶川地震震源机制由南至北逐渐地变化。
到了青川,以右旋 走滑为主兼具有少 量的逆冲分量。
在北川,右旋走滑 分量增加,变成逆 冲-右旋走滑的断 层错动。
在康定至映秀-都 江堰-汶川地段, 以逆冲为主兼具有 少量的右旋走滑分 量。
主要的破裂朝东北方向传 播了约200千米,但在东北方 向约260千米处也发生了滑动 量较小(小于1米)的错动;
1 1
200
0 5m
2
4
6
(m)
Slip 8
Kangding
西南
在震中的西南方向,滑动 量和破裂延伸范围总体上都
比较小,主要的破裂朝西南 方向传播了约100千米,但 在西南方向约180千米处也 发生了滑动量较小(小于1 米)的错动。
华南块体运动速率 只有12-14毫米/年, 未能完全调整龙门 山断裂带北西-南 东方向的逆冲运动。
龙门山断裂带逆冲 运动速率(18-20毫 米/年)与华南块体 运动速率(12-14 毫米/年)之差为48毫米/年
茂县-汶川断裂 映秀-北川断裂 彭县-灌县断裂
历史上龙门山断裂带 的地震活动性属中等 水平,历史上及近期 均未发生过7级以上 大地震
RER
W
T
E
P
S
NWAO
CAN TAU
走向225°/倾角39°/滑动角117°
EGAK ADK
KIP JOHN KNTN
CTAO
150 s
北东-南西走向、倾角39°、以逆冲为主兼具小量右旋走滑分量的断层
地震断层
下盘
上盘
逆断层
下盘
走滑断层 上盘 正断层
二、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
观测地震图
相关系数
3.9e-005 0.91
(走向225°)、倾角为39°、以逆冲为主 兼具少量右旋走滑分量(滑动角为117°) 的断层。
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主要是龙门山断裂带三
条主干断层的中间一条映秀—北川断裂错 动的结果,另外两条主干断裂(西边的龙 门山后山断裂即茂县-汶川断裂以及东边 的龙门山前主边界断裂即彭县-灌县断裂) 的错动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3.9e-005
理论地震图
6.1e-005 0.84
5e-005
3.4e-005 0.85
2.4e-005
5.6e-005 0.87
5.1e-005
3.7e-005 0.83
2.6e-005
6e-005 0.74
4.2e-005
3e-005 0.67
1.8e-005
150 s
台站
KEV P
4e-005 0.91
200
30 40 20 10
100
20
0 (km)
汶川地震的应力降
Distan-c1e0a0long
10 strike
-300
0 20 40
东北 Distance along dip (km)
10 -200
203040 10
Pingwu
BeSicohnugapnan
40 50
Maoxian
Dayi
YinDguxjiiuangWyaennchuan
这个结果与龙门山断裂带到了青川附近之后,其断层 走向逐渐向东偏转大约10°从而右旋走滑分量增加一致。
二、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
三、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
二、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
0 5m
2
4
6
(m)
Slip 8
1 1
200
三、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
Kangding
西南
5 3 1
100
2
0 (km)
strike
P
3.6e-005
KBS P
7e-005 0.9
5.3e-005
KMBO P
2.3e-005 0.69
2e-005
CAN P
4e-005 0.8
3e-005
NWAO 3.7e-005
0.38
P
1.6e-005
PVAQ P
4.2e-005 0.89
3.5e-005
WDD P
5.9e-005 0.64
3.7e-005
Qingchuan
Kangding
汶川地震的应 力降平均为18 兆帕,最大应 力降发生于破 裂起始点即震 源所在处,达 65兆帕。
汶川地震的应 力降大约是板 内地震典型的 应力降(10兆 帕)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