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原因

合集下载

汶川地震的发生机制

汶川地震的发生机制

通常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和影
响程度,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震级每高1级,地震 波能量就增加33倍,8.0级的汶川地震,其能量约等于 33个7.0级地震。地震的破坏和影响程度就是地震烈度。 这次汶川地震震级为8.0级,震中地区的破坏力度即烈 度可达10~11度。烈度达到4度,就可使睡梦中的人们 惊醒,以及在室内的人跑到室外,6度以上就会造成 房屋损坏,8度以上就会造成地面破坏。
①龙门山主边界断裂:通常称江油-都江堰断裂,北东起于陕西宁强、
②龙门山主中央断裂:通常称映秀-北川断裂,西南始于泸定附近,向
③龙门山后山断裂:通常称汶川-茂县断裂,其西南端在泸定附近,向
,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山的中
心,位于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上。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 挤压亚欧板块、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在隆升的同时, 也同时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 定的地块。虽然龙门山主体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 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 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天然地震分为三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其中,90%以上的天然地震属于构造地震,汶川地震就属 于构造地震。它的发生是由于地质构造活动中地下岩层受 地应力作用,岩层强度不能承受,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破 裂或错动。岩层破裂或错动时会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 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就会引起地面震动。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或上地幔 中,而给地面造成影响的主要 是震源不深于60千米的浅源地 震。对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的 地球来说,震源深度只是表面 薄薄一层。由于地球自转速度 的不均匀性,使得地球内部物 质密度分布不均,加之地球内 部物质自身的物理化学作用, 从而导致地壳岩层变形、断裂、 错动,造成地震

汶川地震震源

汶川地震震源

汶川地震震源引言汶川地震,也被称为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是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地区发生的一次重大地震。

该地震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地震震级达到了8.0级。

此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源地位于鲜水河断裂带。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的震源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其形成原因。

汶川地震震源位置汶川地震的震源位于四川省汶川县的小金县境内,具体的震中坐标为北纬31.02°,东经103.36°。

这个地区正好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汇的地带,所以地质构造相对复杂。

震中附近有多个主要断裂带,其中最重要的是鲜水河断裂带,震源正好位于该断裂带上。

震源深度和震级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4千米。

根据国际通用的矩震级计算方法,汶川地震的矩震级为8.0级。

这个震级代表了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是一个用于衡量地震破坏能力的指标。

8.0级地震属于大型地震,具有毁灭性破坏力。

震源形成原因汶川地震的震源形成是由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汇的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

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年轻和最大的高原,其隆升和崩坍造成了巨大的构造应力。

而四川盆地则是一个地下的盆地,盆地内部存在着众多沉积物。

汶川地震的震源位于鲜水河断裂带上。

断裂带是地壳中岩石裂缝和断裂面的集合,是地震最常发生的地方。

鲜水河断裂带作为汶川地震的震源带,其构造活动造成了地壳的位移和应力积累,最终引起了地震的发生。

地震灾害与预防汶川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统计,此次地震共造成了约8.7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几乎所有房屋倒塌。

此外,道路、桥梁、管道等基础设施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地震灾害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预防类似的地震灾害再次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发现并预警地震的发生。

其次,要加强地震科学研究,进一步了解地震的成因和演化机制。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抗震设施的建设,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引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了一场破坏性极大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地震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1. 地震背景汶川地震是一次里氏7.9级的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汶川县附近。

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4:28,造成了近7.9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受伤,成千上万的房屋被毁。

2. 地震原因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而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汶川地震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引起的。

这种板块运动造成了大量的应力积累,最终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3. 地震影响汶川地震对当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人员伤亡:近8万人丧生,成千上万人受伤。

- 经济损失:数以十亿计的财产损失,包括房屋、基础设施和农田等。

- 生态环境破坏:大面积山体滑坡和地质灾害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4. 应对措施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并为灾区的重建提供支持。

主要的应对措施包括: - 救援行动:迅速组织救援队伍,派遣医疗人员和救援物资到灾区,尽力挽救生命。

- 紧急救助:提供紧急救助金和物资,满足灾民的基本需求。

- 重建工作: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重建被毁的房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 防灾减灾: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

5. 教训与启示汶川地震是一次巨大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 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对地震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 加大对地震灾害的防灾减灾力度,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 加强重建工作,使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

结论汶川地震是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地震事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通过政府的应对措施和社会的支持,灾区正在逐渐重建和恢复。

我们应该从这次地震中吸取教训,不断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汶川地震介绍

汶川地震介绍

汶川地震介绍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此次地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总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被称为“汶川大地震”。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地震原因:亚欧板块移动过程中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突然释放,因此破坏性巨大,影响强烈。

经济损失: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

四川损失最严重,占到总损失的91.3%,甘肃占到总损失的5.8%,陕西占总损失的2.9%。

灾区范围:此次地震受灾比较严重的地区分别是四川省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调查报告引言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给四川汶川县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此次地震调查报告旨在对汶川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以在未来应对类似灾难时能更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

一、地震背景汶川地震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大青山断裂带为主要震源区。

地震矩约为3.8×10^29恒须,属于特大型地震。

地震主震和余震造成了广泛的地表破坏,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也对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地震原因1.构造背景:汶川地震位于川滇地块受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的区域,沿断裂带发生活动。

2.应力累积与释放:川滇地区地壳活动频繁,地下应力无法得到有效释放,导致了巨大能量的积累。

3.构造断层:大青山断裂带是汶川地震的主要震源,多年的断层活动造成了变形和异常。

三、地震影响1.人员伤亡:汶川地震造成约8.7万人死亡、3.8万人失踪、37.6万人受伤,给当地民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2.灾区破坏:大量房屋倒塌、基础设施损毁,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困难。

3.社会影响:由于地震造成的交通中断、电力瘫痪、通信中断等,导致的人员救助和物资运输困难,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引起了社会动荡。

四、抗震减灾经验1.社会行为:及时组织人员疏散和撤离,加强地震救援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抗震减灾能力。

2.建筑设计:加强抗震建筑设计规范,优化抗震结构,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3.应急预案: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加强信息发布和应急救援机制,提高抗震避险意识。

4.科技支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5.教育宣传:加强地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推广灾害公共知识。

五、结论汶川地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地震预测和探测技术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然而,通过总结教训,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提高社会抗震减灾能力,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川汶川地震原因分析

四川汶川地震原因分析

四川汶川地震原因分析
结论一
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结论二
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结论三
是浅源地震。

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相关推荐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地震特点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地震能量巨大,震级大,烈度超强,震源深度较浅,破裂长度大,地震持续时间长,这是造成巨大损失的内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篇11 引言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M8.0级特大地震。

这次地震震级大,余震也很多,地表破裂十分严重,同时也带来了次生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建国以来唐山大地震后的又一震害严重的特大地震。

我国处于西亚地中海和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交汇地区,是个受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然而我国对地震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对房屋抗震研究也是十分缓慢。

而且对地震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和室内试验着手,但室内试验却很难模拟出现实的地震作用,再加上地震发生本身的复杂性,地震作用很难预测。

所以地震的作用机制及震害还很难准确确定。

因此对地震特点及震害分析就十分必要,这对我们研究地震作用机理,进行抗震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汶川地震特点根据房屋的破坏特征和实地研究,我们发现汶川地震具有以下特点:1、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

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7级地震的32倍,本次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约为1023.7尔格,有专家称相当于当年上千颗二战时美国在广岛扔的原子弹的能量。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汶川卧龙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9g(地震烈度10度强),在江油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7g(地震烈度接近10度)。

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4g(地震烈度9度)的区域尺度达到350公里,震中烈度高达到11度。

2、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

汶川地震震源发生在地表以下19千米处,所产生的地面运动十分剧烈,地震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开始向北偏东49度方向传播,破裂长度达240千米。

3、发震方式特殊、震动持续时间长。

汶川地震是哪一年几月几日汶川地震是哪一年

汶川地震是哪一年几月几日汶川地震是哪一年

汶川地震是哪一年几月几日汶川地震是哪一年【汶川地震是哪一年几月几日汶川地震是哪一年】汶川地震是哪一年几月几日汶川地震是哪一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发生里氏震级8.0级地震,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是自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脱地震(8.5级)和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8.1级)后的第三大地震。

这次地震危害极大,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

直接经济损失达8452亿元。

【发生原因】由于印度洋板块在以每年约15cm的速度向北移动,使得亚欧板块受到压力,并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又由于受重力影响,青藏高原东面沿龙门山在逐渐下沉,且面临着四川盆地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

最终压力在龙门山北川至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造成了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与地表近,持续时间较长 (约2分钟),因此破坏性巨大,影响强烈。

汶川地震相关地震前兆知识【1、地下水异常】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

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

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生物异常】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

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

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

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汶川地震原因篇一:汶川地震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发展趋势及注意的问题昨日,国家地震局有关专家对此次地震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发展趋势和今后应注意的问题作出了初步分析。

本次地震属浅源地震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介绍,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

因此,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

四川周边可能发生余震在地震学中,一般发生的震级越高,其破坏力度越大。

这次汶川地震7.8级,其震中地区的破坏力度在10度左右,会造成房倒屋塌、地质滑坡和地面裂缝等灾害。

由于一般地震不可能一次释放所有能量,剩余能量还要继续释放,连续余震应该是正常现象,因此四川周边地区有可能发生余震。

张国民说,一般情况下,余震要比主震低1级以上,但有可能在附近地区,也可能造成新的灾害,要防备余震造成的灾害影响。

因此,目前需要提防山区发生滚石、滑坡、交通堵塞、地面破坏等次生灾害,避免引发更大的灾害。

有震感地区≠本地发生地震近期某地区不会发生5级以上地震国家地震局表示,有震感地区,并不等同于本地发生地震。

国家地震局新闻人张宏卫形容此次地震强度大,波及面广,宁夏、青海、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云南、湖南、湖北、某、某等省区市均有震感。

震感不等同于地震,但有些地区群众最先以为本地发生了地震。

释放能量大导致有震感地区广国家地震局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曲国胜表示,此次地震波及面广,震源较浅、震级大是最关键的原因。

国家地震局专家指出,有感地区不是本地发生地震,而是地震波及造成的。

篇二:汶川地震成因分析中新网5月18日电据国土资源部网站消息,中国地质调查局日前召开汶川地震及其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情况分析会,航遥中心、环境监测院、地科院、地质所、地质力学所等单位的专家根据各自调查监测和评价研究的结果对灾情进行“会诊”。

初步认为,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惹的祸,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惹的祸: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汶川地震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第一,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

第二,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

第三,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汶川地震是浅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东部龙门山构造带汶川附近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

此次地震不仅在震中区附近造成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在四川省和邻近省市大范围造成破坏,其影响更是波及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乃至境外,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

汶川地震发生在四川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上。

该构造带是青藏高原内部巴颜喀喇地块和中国东部华南地块的边界构造带,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演化历史,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和构造。

晚新生代的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灌县-江油断裂(前山断裂)、映秀-北川断裂(中央断裂)和汶川-茂县(后山断裂)及其相关褶皱之上,这次8级强震发生在映秀-北川断裂之上,是龙门山逆冲推覆体向东南方向推挤并伴随顺时针剪切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和2)。

图1 龙门山断裂带及强震分布映秀-北川断裂全新世(10000年)以来具有明显的活动性,其长期地质滑动速率小于每年1毫米。

GPS观测表明龙门山构造带的现今构造变形也是以逆冲和右旋剪切为特征,但变形速度不大(图2)。

因而,龙门山构造带及其内部断裂属于地震活动频度低但具有发生超强地震的潜在危险的特殊断裂。

图2 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及地壳运动速度场汶川地震的发生及龙门山向东南方向推覆的动力来源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及其向北的推挤,这一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导致了亚洲大陆内部大规模的构造变形,造成了青藏高原的地壳缩短、地貌隆升和向东挤出(图3)。

由于青藏篇三:四川汶川地震原因一二三四川汶川地震原因一二三2008-05-30 11:19中国地质调查局最新分析提出,二00八年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地震活动的机理,可能是印度板块向北东方向持续的挤压引起。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了四川地震灾区地质简图,并进行分析评价表示,二00八年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一带的八级地震发生在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上。

该断裂带是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的结合部,也是一个大型的重力异常梯度带,两侧地块的基底深度和厚度都有数十公里的差异。

该断裂带有大量的断裂及活动断裂组成,后续的地应力释放造成的断裂活动,形成余震。

该次地震活动的机理可能是印度板块向北东方向持续的挤压引起。

资料表明,历史上,这个断裂带曾经发生过多次大的地震。

如:一九三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川西发生了七点五级地震,九千三百余人遇难;一九七六年八月十六日,四川松潘、甘孜发生七点三级大地震。

中国地质科学院专家分析认为,根据观测,印度板块现正以每年五十毫米的速度向亚洲俯冲。

这个地质活动在造成青藏高原隆升的同时,因东侧四川、鄂尔多斯低地形形成的位势和重力势差,还造成了高原向东的侧向流动和挤压。

四川、鄂尔多斯地块比较稳定,自一点六亿年以前的晚侏罗纪以来,深深地扎根于地球的深部。

青藏高原向东的挤压,在这个稳定地块突然受阻,必然在两个地块接触地带发生应力集中和变形。

汶川地震是青藏高原向东巨大挤压应力持续释放的结果。

二00一年十一月十四日,昆仑山八点一级大地震显示出青藏高原北部的应力大释放。

中国地质科学院专家分析认为,汶川地震表明,青藏高原的挤压应力集中区已经由北部转向东部,沿中央龙门山断裂带约两百公里长的地带释放,能量巨大,波及范围广。

汶川地震最大的特点是传统认识的龙门山冲断层,发生了明显的右行水平位移,正因为此,沿龙门山断裂带,震中的汶川,北东方向的茂县、绵竹、北川等县市,都遭受了重大损失。

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的精细分析结果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监测结果都显示,汶川地震震源深度十公里,属浅层地震,具有巨大的破坏性。

通常认为,两个板块的界面摩擦作用形成地震。

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到亚洲板块之下,主俯冲面一般深达四十至八十公里。

而汶川地震震源深度只有十公里。

这个现象引发了中国地质科学家新的探讨,并在地球物理数据支持下,提出青藏高原向东分层流出的观点。

原来以为,青藏高原是整体的地壳地幔物质向东流动,现在看来,这个流动不是整体发生的,而是分很多层发生,而且不同层之间,流动的速度也不一样广东天文学会专家分析,这次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日期与时间,可能与天文因素有关。

大地震日期恰好发生在上弦(农历四月初八)。

这天,上弦时刻出现在中午11时47分。

上弦时,太阳、地球和月球排列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球的角度恰好等于90度,上弦这天,有来自两个不同方向的引潮力对地球施加影响。

历史上有些大地震出现在上弦或下弦的前后:如里氏9.1级的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发生在1957年3月9日(农历二月初八),这天恰好是上弦;里氏8.8级的南美洲厄瓜多尔大地震,发生在1906年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七),次日为上弦;里氏8级的我国甘肃古浪大地震,出现在1927年5月23日(农历四月廿三),次日为下弦;里氏7.3级的我国辽宁省海城县大地震,出现在1975年2月4日(农历十二月廿四),下弦为2月3日。

太阳月球地球处于同一平面汶川大地震时刻恰好出现在太阳月球地球3个天体处于同一个平面上。

在平时,月球与太阳地球的运行不是处于同一个平面,而是有一个5度多的夹角。

当3个天体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可能对地球地壳的某些板块产生特殊的或共振的影响。

月球和太阳位于同一条纬线汶川大地震前夕,月球和太阳位于同一条纬线上。

5月11日,太阳位于天空北纬18度,而月亮由北往南掠过北纬18度。

也就是说,5月11日有一瞬间,太阳和月球位于同一条纬线(北纬18度)上。

日月两天体位于天空同一条纬线上,这种合力可能对地球的地震起引发作用。

地震的地点和强度主要来自地球的内部,而地震的时间可能受地球外天体的引潮力及辐射和磁场等外因影响。

当太阳月球和地球在空间的排列状况处于特殊的位置,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合力将会出现一个临界点或转折点时,就有可能触发地震,这就是地震的天文外因。

两个强天文潮汐值得注意据广东天文学会表示,今年6月初,有两个强天文潮汐值得有关方面注意。

一个出现在6月3日21时,这时月球距离地球最近,只有357251公里,这是2007年11月24日以来月球与地球相距最近的时刻;另一个是6月4日凌晨3时23分,太阳、月球和地球排列成一条直线(朔)。

如果这两个强天文潮汐的时间间隔较长,那只属于一般的孤立的天文现象,但它俩相距只有6个小时,将会形成叠加的强天文潮汐,就有可能对地球的气体潮(大气潮)、液体潮(海洋潮)和固体潮(地壳潮)产生显著影响。

目前,四川汶川里氏8级大地震后,还存在地壳板块错动,还有余震能量释放不彻底等因素的存在。

因此,6月4日前后,这两个强天文潮汐相继出现,值得地震工作者和相关部门关注。

5月15日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召集国内权威专家,对四川特大地震进行“会诊”,初步形成三个结论。

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

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二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第一,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

第二,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

第三,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三是浅源地震。

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