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后群体伤员心理干预和护理管理
汶川地震丧亲者心理危机干预

汶川地震丧亲者的心理危机干预[摘要]突发地震会给遇难者亲属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损害,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可帮助丧亲者不同程度地减轻了焦虑,增加自信,恢复社会功能,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减少创伤,恢复身心平衡。
丧亲者心理危机干预国务院新闻局局长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008年5月27号12点,四川汶川8级地震已造成67183人遇难,累计失踪20790人,由于抢救时效已过和恶劣的天气条件,失踪人员生还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
震灾后如此庞大的死亡人数,牵涉到千千万万个家庭,有的人在顷刻之间甚至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必然会造成难以承受的心理打击。
1.地震对丧亲者的心理影响及表现天灾人祸等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应对时所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
危机干预又称危机介入、危机管理或危机调解,是给处于危机中的个体提供有效帮助和心理支持的一种技术,通过调动他们自身的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到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获得新的技能,以预防的发生。
打击,容易表现为一系列与应激有关的生理、心理、行为上的变化,生理上可出现冒冷汗、恶心呕吐、肌肉震颤、血压升高、头晕头痛、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等;认知上出现思维混乱、敏感猜疑、迷茫、记忆力下降、思维不集中、思考理解困难、自我评价减低;情绪上可出现疲乏、悲痛、激动、焦虑、愤怒、失眠、噩梦、甚至情绪失控;行为上则表现为攻击、退缩、坐立不安、举止不协调、口味改变、拒食或暴饮暴食、大量饮酒或服药等;部分患者甚至出现创伤后心理失调症、精神崩溃、自伤或自杀等。
长时间的应激会使机体的适应能力受到损害,产生身体上的疾病。
2.危机干预实施的方法步骤够防止或减轻灾害后的不良心理反应,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化和复杂化,促进灾害性事件后的适应和心理康复。
面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及各种自然灾害,能否有效地处理心理危机,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社会和谐、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新标志。
一些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走弯路或减少不必要的意外发生。
灾后社会心理健康群体心理干预与支持

灾后社会心理健康群体心理干预与支持灾后,幸存者往往会受到持续的心理创伤影响,面临极大的心理压力。
为了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心理健康,社会心理干预与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灾后社会心理健康群体心理干预与支持的重要性,并分析几种有效的干预方法。
1. 灾后社会心理健康群体心理干预的重要性灾后社会心理健康群体心理干预旨在通过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促进灾区幸存者的心理康复。
以下是灾后社会心理健康群体心理干预的重要性:(1) 促进心理康复:灾区群体在遭受灾害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创伤。
通过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他们释放压力,减轻心理创伤,促进心理康复。
(2) 提供支持与帮助:社会心理干预与支持可以为灾后群体提供情感支持、心理教育和资源补充,帮助他们重建信心和积极的心态。
(3) 预防心理问题的发展:灾后幸存者容易面临心理问题的发展,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及时的心理干预与支持可以预防这些问题的发展,避免潜在的心理健康危机。
2. 灾后社会心理健康群体心理干预的方法在灾后社会心理干预中,有几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灾区幸存者重建心理健康:(1) 心理援助热线:设立24小时的心理援助热线,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
幸存者可以随时拨打电话,与专业心理咨询师交流,分享内心的困扰,并得到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2) 社区心理中心:在灾区建立社区心理中心,为幸存者提供定期的心理辅导和治疗。
心理专家可以通过小组活动、个人咨询等形式,帮助幸存者排解压力,建立正面的心态。
(3) 应急心理救援队伍:专门的应急心理救援队伍可以在灾后第一时间进入灾区,为幸存者提供应急心理支持。
他们可以通过开展心理疏导活动、组织心理教育讲座等形式,帮助幸存者尽快平复心灵创伤。
(4) 心理康复训练:与专业心理师合作,开展心理康复训练。
通过儿童游戏、音乐疗法、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幸存者逐步战胜心理障碍,重获自信和乐观。
3. 具体措施与建议在进行灾后社会心理健康群体心理干预与支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专业人员支持:组织专业的心理师和心理咨询师参与灾后社会心理干预与支持,确保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灾后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管理制度

灾后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管理制度灾害带来的心理创伤在个体和社会中产生了长期的影响,因此建立灾后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管理制度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灾后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制定和实施这样的制度。
一、灾后心理疏导的重要性灾难事件后,受灾者常常经历失去亲人、家园,看到死亡和破坏带来的心理打击。
这些精神上的创伤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
因此,为了帮助受灾者重建内心的稳定和恢复正常生活,灾后心理疏导是至关重要的。
灾后心理疏导有助于受灾者通过倾诉来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应对能力和心理韧性。
心理专业人员能够提供情感支持、情绪管理和心理训练,帮助受灾者从创伤中恢复。
同时,灾后心理疏导也有助于预防患者出现长期心理障碍或认知缺陷。
二、制定灾后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管理制度的必要性针对灾后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更好地满足受灾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持续的支持和帮助。
这些制度不仅有助于提高心理专业人员的质量和服务水平,还能加强社区和家庭的心理支持能力。
灾后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借鉴以下几方面的经验:1. 专业人员培训: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的培训,提高心理专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2. 基层心理支持网络:建立起包括社区、学校和家庭在内的心理支持网络,为受灾人群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
3. 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通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水平,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歧视。
4. 心理疏导的整合服务:相关机构应与卫生部门和社会福利机构合作,整合灾后心理疏导服务,提供综合性的心理健康管理。
三、实施灾后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管理制度的对策灾后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对策:1. 加强政府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和支持。
2. 建立机制:建立跨部门和跨领域的合作机制,促进各级机构的有效协同合作。
灾后恢复中的心理健康干预策略

灾后恢复中的心理健康干预策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还有心理上的创伤。
在灾后的恢复过程中,心理健康干预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能够帮助受灾群众缓解痛苦、重建信心,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
以下将探讨一些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策略。
一、及时的心理评估与筛查在灾后的第一时间,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评估与筛查是非常必要的。
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面谈等方式,了解受灾群众的心理状态,包括是否存在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问题。
这样可以迅速确定哪些人需要优先得到心理援助,为后续的干预工作提供依据。
例如,在地震灾区,可以在临时安置点设立心理评估点,让受灾群众能够方便地接受评估。
对于那些在评估中表现出明显心理问题的人,要及时给予关注和支持。
二、提供心理支持与安慰在灾后,人们往往感到恐惧、无助和孤独。
此时,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能够让他们感到温暖和安心。
心理工作者可以通过倾听受灾群众的倾诉,表达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独自面对困难。
可以组织志愿者团队,为受灾群众提供陪伴和照顾。
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温暖的拥抱,都可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慰藉。
同时,要向受灾群众传达积极的信息,鼓励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度过难关。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受灾群众对心理问题缺乏了解,不知道如何应对自己的负面情绪。
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讲座、宣传手册、视频等方式,向他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他们了解常见的心理反应和应对方法。
比如,告诉他们焦虑和恐惧是正常的反应,但过度的焦虑和恐惧可能会影响身心健康。
教导他们一些放松的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
四、个体心理治疗对于那些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受灾群众,个体心理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眼动脱敏再处理疗法(EMDR)等都可以用于治疗灾后的心理创伤。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受灾群众改变不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灾后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管理制度

灾后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管理制度一、引言灾害事件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需要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健康管理制度。
本文将探讨灾后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管理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和实施这一制度。
二、灾后心理疏导的必要性灾害事件往往对个人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
在面对灾难的瞬间,人们可能会经历巨大的惊恐、焦虑和恐惧,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因此,灾后心理疏导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几点理由:1. 促进心理康复:灾后心理疏导有助于帮助灾民缓解心理压力,重建心理平衡和康复,从而促进社会恢复重建的进程。
2. 预防心理疾病:并非每个个体都能够自行应对灾难后的心理困扰。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可以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并帮助人们迅速回归正常生活。
3. 保护心理健康:通过心理疏导,人们能够学习应对灾害事件的方法,并提高心理弹性,使其具备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三、灾后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为了有效地实施灾后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管理制度,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被考虑:1. 建立专业机构: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疏导机构,例如心理健康中心或疏导中心,为受灾群众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2. 培训心理疏导专业人员: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心理疏导人员,他们才能在灾后提供恰当、温暖且专业的心理支持,帮助受灾人群应对心理创伤。
3. 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心理疏导不仅仅是提供咨询和辅导。
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疏导活动,如心理康复训练、支持小组、心理健康讲座等,帮助灾民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4. 鼓励社区参与:社区在灾后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管理制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社区心理疏导网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受灾人群提供居住地点附近的心理疏导服务。
5.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增强群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和意识,推动整个社会形成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
四、灾后心理疏导与心理健康管理制度的效果评估为了确保灾后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管理制度的有效性,需要进行定期的效果评估。
【对四川汶川“5.12”大地震震灾伤员的心理救助的分析】5.12汶川大地震

《【对四川汶川“5.12”大地震震灾伤员的心理救助的分析】5.12汶川大地震》摘要:of Psycho Salvation for the Wounded in the Wenchuan "5.12" Earthquake.Wang Damo, Feng Xiaojing. Mianyang Central Hospital, Sichuan Province, M ianyang 621000, P.R.China 【Abstract,Wounded personsin the earthquake; P sycho salvation 2008年5月12日(简称5.12)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震惊了全世界,60例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5岁~70岁,所有伤员均来自于地震区域绵阳市所辖北川县、安县、平武县、江油市等所辖的县市震灾伤员,全部伤员均系2周内心理感受【摘要】目的研究汶川地震震灾伤员的心理救助。
方法给震灾伤员发放地震后心理健康宣传资料,心理测定量表,讲解地震灾后心理卫生知识以及心理咨询。
结果 60例震灾伤员心理不适感(焦虑、恐惧、睡眠障碍等)均得到明显改善。
结论对震灾伤员早期给予心理救助是处理震灾伤员心理不适简单易行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汶川地震;震灾伤员;心理救助Analysis of Psycho Salvation for the Wounded in the Wenchuan "5.12" Earthquake.Wang Damo, Feng Xiaojing. Mianyang Central Hospital, Sichuan Province, M ianyang 621000, P.R.China 【Abstract】 Obiective To analyze the psycho salvation for the wounde d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Methods Evaluate the psychology o f the wounded of the Wen chuan earthquake by psychometry measuring scale, interpret psychoprophylactic kn owledge and do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Results 60 wounded p ersons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had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block, such as anx iety , dread, sleeping disorder etc. and improved by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Conclusion Early syc ho salvation for the wounded of the earthquake is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e psyc hological block of the wounded in the earthquake. 【Key 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Wounded persons in the earthquake; P sycho salvation 2008年5月12日(简称5.12)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震惊了全世界。
从汶川地震反思我国突发灾难事件后的心理援助服务

4.延长心理援助时间:确保受灾群众在灾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能够接受持续、有效的心理援助,助力受灾群众走出心理阴影。
四、总结
汶川地震后的心理援助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为了更好地服务受灾群众,我国应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心理援助体系、丰富心理援助方法和延长心理援助时间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心理援助水平,为突发灾难事件后的心理援助提供有力保障。
十六、心理援助应急预案的实践与完善
1.开展心理援助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心理援助应急演练,提高援助人员应对突发灾难的实战能力。
2.完善心理援助应急预案:根据演练和实际援助经验,不断优化和完善心理援助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加强心理援助应急培训:针对心理援助应急预案,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在灾难发生时迅速、有序地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五、心理援助人才培养与选拔
1.设立心理援助人才培养项目:政府应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社会组织设立心理援助相关专业和培训项目,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心理援助人才。
2.开展心理援助人才选拔:通过公开选拔、招聘等方式,吸纳具有心理学背景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加入心理援助队伍。
3.建立心理援助人才数据库:对全国心理援助人才进行统一登记和管理,便于在灾难发生时迅速调配资源,提高心理援助效率。
4.强化心理援助评估结果的运用:将心理援助效果评估结果作为政策调整和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不断提高心理援助工作的实效性。
十三、心理援助文化培育与社会认知
1.培育心理援助文化:通过媒体、教育等途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全社会对心理援助的认识和重视。
2.加强心理援助科普宣传:组织心理健康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心理援助的科学认知,消除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误解和偏见。
灾后心理干预与应对措施

灾后心理干预与应对措施灾后心理干预与应对措施当灾难发生后,对所有经历的人应该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包括参与救灾的工作人员、目睹灾难后惨烈状况的人,尤其是对那些产生严重应激障碍的人,及时地给予心理干预就显得十分必要。
为进行有效的危机心理干预,必须了解人们在危机状态下有哪些心理需要,以便协助人们适应与度过危机。
1灾难对人体产生的心理影响1.1生理方面失眠、做噩梦、易醒、容易疲倦、呼吸困难、窒息感、发抖、容易出汗、消化不良、口干等。
1.2认知方面否认、自责、内疚、罪恶感、自怜、无助、不幸感、无能为力感、敌意、不信任他人等。
1.3情绪方面悲观、愤怒、紧张、失落、麻木、害怕、恐惧、焦虑、沮丧、失望和思念等。
1.4行为方面注意力不集中、逃避、打架、骂人、喜欢独处、强迫性重复回忆(常想起受灾情形)、过度依赖他人等。
2危机心理干预方案的制定2.1危机干预的目的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
2.2危机干预的方法评估、干预、教育、宣传相结合,提供灾难心理救援服务;尽量进行灾难社会心理监测和预报,为救援组织者提供处理紧急群体心理事件的预警及解决方法;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干预支持网络。
根据个体对事件的不同反应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如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等,以改善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药物。
2.3确定干预人群和数量一般性干预宣传广泛覆盖五级人群。
第一级人群:为直接卷入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
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120救护人员、其他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
该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的严重的心理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汶川地震灾后群体伤员心理干预和护理
管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探讨地震灾难中批量伤员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干预措施。
成立心理干预小组,确立成员工作职责,准确评估确定干预重点;科学制定工作方案,针对辅导对象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治疗;适时评价心理干预效果并及时改进。
【关键词】地震灾害心理护理管理
自然灾害不仅对个人、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也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精神创伤[1]。
面对“5.12”震区伤员及家属承受的极大心理压力,医院在加紧救治伤员伤情的同时,尽早建立心理干预组织,帮助伤员及家属进行心理重建,以促进其身心健康。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我院从德阳、绵阳等地转入灾区伤员140例,男性65例,女性75例;年龄3~89岁。
四肢骨折4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5例,胸部创伤14例,肾脏损伤2例,颅脑损伤4例,严重多发伤67例,其它6例。
2 心理干预方法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地震伤员进行调查评分。
根据自评量表标准分值划分为3个等级[2],分别对地震伤员的焦虑、抑郁症状和程度进行评估:<60分为轻度,61~80分为中度,>80分为重度。
2.1 积极创建组织机构。
按照伤员数量,迅速抽调具有临床心理治疗经验的医生、受过心理学专业培训的护士和志愿者成立心理干预小组,负责伤员及家属心理评估,填写心理状况表,确立重点干预对象,筛查心理应激综合征。
2.2 科学制定工作方案。
(1)掌握特点,及时干预。
根据辅导对象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支持,与伤员建立稳定的一对一心理辅导关系,每天与伤员及家属进行1次心理干预,每2天开展1次组内心理疏导和院内培训。
(2)熟悉技能,有效干预。
首先建立信任关系,鼓励和诱导伤员抒发情绪;其次是关心伤员的伤情和睡眠情况,对非心理性疾病造成的伤害,尽早采取积极措施。
(3)遵循原则,规范救治。
以躯体伤痛治疗为主,心理干预作为必要的辅助治疗。
迅速及时解除伤员伤痛,有效缓解其焦虑情绪。
2.3 针对性开展心理干预。
轻度心理问题由护士及志愿者负责,中度由专职医生指导处理,重度心理障碍由心理指导专家进一步治疗。
(1)结合伤员个性特点,开展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认知疗法等。
(2)结合环境技术要求,营造并保持安全舒适环境,针对辅导对象特点集中开展儿童心理治疗。
(3)针对个体进行心理疏导,或通过小组形式实现。
5~8人一组,每人负责3~5名伤员;小组成员
与心理疏导专职人员保持良好沟通,实行对口帮带;加强工作研究,适时开展专题讨论和组内交流。
2.4 确保心理干预效果。
(1)准确筛选伤员,针对性地展开工作。
(2)强调工作细节,增进护患沟通。
为截肢伤员准备拐杖,帮助解决生活、医疗、护理问题,为出院病人准备鲜花并派专人护送;责任护士负责灾区政策宣讲和信息传递,提高伤员对社会和未来生活的认识。
(3)全方位关心和支持,增进伤员身心健康。
伤员文化背景、家庭状况、年龄、伤情不同,心理需求焦点各异,全方位加强伤痛治疗、心理疏导和安抚工作,组织伤员家属体检,发放“心连心”卡,建立心理咨询热线,取得良好效果。
讨论
1 及时疏导和科学管理是重要前提[3]。
地震伤员及家属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创伤,易出现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及时建立组织,加强管理,科学疏导,有助于伤员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2 充分准备和必要培训是重要条件[4]。
地震伤员救护工作要求高,需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和技能,方能解决伤员过度依赖等问题,针对性培训对伤员和小组成员均为重要。
3 准确评估和科学实施是关键环节。
准确评估使工作目标更加明确;科学实施使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4 全方位支持和关注是重要保障。
措施准确及时,工作连续跟进,观察细致周到,分析科学严谨,救治及时有效,均是医院整体水平的重要体现。
灾后心理干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应该当作长期任务来抓,不应盲目进行,需认真总结,加强反馈,形成特色。
【参考文献】
[1]王玉玲,姜丽萍.灾害事件对人群的心理行为影响及其干预研究进程[J].护理研究,2007,21(12):3113.
[2]李世英,杨晓嫒,崔渝敏.对大批量地震伤员实施分层次心理危机干预护理的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7):3.
[3]张晨玲.突发事件中群体伤员抢救的护理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6,6(1):46.
[4]吴学杰,郑静晨,彭碧波,等.阿尔及利亚地震灾后中国危重伤员远程空中转运[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4,1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