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抗虫棉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转基因技术在棉花育种上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在棉花育种上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在棉花 育种上的应用
主要内容
抗虫基因工程 抗病基因工程 抗除草剂基因工程 抗逆境基因工程 纤维品质改良基因工程
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在棉花遗传改良中的 应用,包括棉花抗病、抗虫、抗除草 剂、抗逆以及品质改良等方面。
常规杂交育种技术在提高棉花 产量、抗病和纤维品质等方面取得 了一些进展,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 益,但由于棉花产量与品质之间为遗 传负相关,单纯依靠常规育种技术在 较短时间内大幅度同步改良棉花纤 维品质与产量相当困难。
4 抗逆境基因工程
近年来,国内外围绕棉花抗盐性、抗 早衰等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 定进展。研究发现,抗氧化酶如谷胱甘肽 还原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与逆境 胁迫关系密切。
虽然棉花抗逆基因工程获得了 一些进展,然而由于缺乏高抗的陆地 棉种质,再加上受诸多外界因素的影 响,其进展比较缓慢,还不能满足生 产的需求。
尽管转基因棉花育种已取得很大的成就, 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周期长。 2)转化效率低。 3)缺乏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目的基因 4)抗黄萎病育种进展缓。 5)转基棉的安全性。
总 结
目前,科学工作者正在努力开发各种 切实可行的安全性转基因途径,主要内 容包括不使用标记基因的转基因体系、 标记基因的敲除、外源目的基因的组织 特异性表达和诱导性表达、转基因漂移 的防止等。此外,也应重视棉花抗逆(如 抗寒、抗旱、抗盐等)基因工程的研究。
蛋白酶抑制剂(PI)是自然界最为丰富 的蛋白之一,是一种天然的杀虫物质,与Bt 基因相比,由于其具有抗虫谱广,安全性高 和害虫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而广泛用于抗 虫基因工程。 目前应用于棉花的PI基因主要是豇 豆胰蛋白酶抑制剂(Cp-Ti基因)和慈菇蛋 白质酶抑制剂(API基因)。

转基因抗虫棉花基因类型及原理研究进展

转基因抗虫棉花基因类型及原理研究进展

转基因抗虫棉花基因类型及原理研究进展孙璇;马燕斌;张树伟;段超;王新胜;李燕娥【摘要】评述了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基因、苏云金芽孢杆菌营养期杀虫蛋白基因、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植物外源凝集素类基因、RNA干扰技术涉及到的一些昆虫来源基因等几类抗虫基因的抗虫机理及其在转基因棉花中的应用,并分析了抗虫转基因棉花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通过回顾总结我国转基因抗虫棉已取得的成果,以了解我国现阶段转基因抗虫棉研究的进展程度,为进一步研究转基因抗虫棉提供方向.【期刊名称】《山西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4)001【总页数】4页(P115-118)【关键词】棉花;转基因;抗虫基因【作者】孙璇;马燕斌;张树伟;段超;王新胜;李燕娥【作者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运城044000;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运城044000;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运城044000;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运城044000;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运城044000;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运城0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2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隶属于锦葵科(Malvaceae)棉属(Gossypium),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同时,其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转基因抗虫棉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转基因抗虫棉基因类型主要有: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Insecticidal Crystal Proteins,ICPs)基因;苏云金芽孢杆菌营养期杀虫蛋白(Vegetative Insectidal Proteins,VIPs)基因;蛋白酶抑制剂(Proteinase Inhibitors,PIS)基因;植物外源凝集素(Lectins)类基因以及RNA干扰技术(RNAi)所涉及到的一些昆虫来源基因等。

转Bt基因抗虫棉近等基因系的研究

转Bt基因抗虫棉近等基因系的研究
A b t a t: Se e t a ge c B t c t n ne r sr c vn r ns ni ot o a— ioge c lne of G . his um w e e br d by s ni i s r ut r e ba kc os i c r s ng. T he r s t s e ul how e ha t er a d t t h ew s no o i s e f c ofB t ge t ot on fbe bv ou f e t ne on he c t i r yi l f c or u h s i t e d a t s c a ln pe c nt, bol re l e ght, w i b l p ant a fbe qua iy uc as l ngt , ol l , nd i r lt s h e h unior iy , f m t
( n in l Ke b r tr f o n tc Na to a y La o a o y o Crp Ge eis&
Ge mpl s En a c me t r a m h n e n ,N a jn n ig Agrc lu a iu t r l Unv ri i e st y,Na jn 0 9 c i a) n i g 2 0 h n 1 5,
号) ×泗 棉 3号 B F 、 R1 × 中棉 所 2 ) C。 ( 9 3 ×中 棉 所 2 C F 、( 9× 中 棉 所 2 3 B 。 R1 3)× 中 棉 所 2 B 、 R1 ×苏 棉 1 3 C F2 ( 9 2号 ) ×苏 棉 1 2号 B F 、 C。 2 ( 9 R1 ×苏 棉 1 2号 ) ×苏 棉 1 2号 B CF 。
亦 无 明 显 影 响 。 过 回 交可 将 B 通 £基 因 转 育 到 优 良 品 种 的 遗 传 背 景 上 , 现 抗 虫 性 状 与 高 产 、 质 等 实 优 性状的结合 。

转基因抗虫棉

转基因抗虫棉

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进展,包括抗虫基因的研究、载体构建技术的研究、转化技术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等,并展望了转基因抗虫棉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转基因抗虫棉花研究进展引言棉花生长周期长、虫害多,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

据统计,在转基因抗虫棉商品化之前,全球每年用于防治棉花虫害的费用高达20亿美元,约占所有农作物防虫费用的四分之一。

[1]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棉铃虫不仅费用高,且已引发了棉虫的抗药性,同时化学杀虫剂的过量使用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而转基因植物所产生的杀虫蛋白主要是通过抑制害虫消化等生理功能而达到抗虫的目的。

与施药防治棉田害虫相比,转基因技术具有较多优势:不会在土壤和地下水中造成残留;不会被雨水冲刷流失;对非靶标生物无毒性;保护作用无盲区;减少农药及用工投入[2]等。

雪花凝集素(Gulanthus nivalis agglutinin gene,GNA)是第一个转入重要作物、并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有抗性的基因,转GNA的水稻可降低害虫的存活率,阻止害虫的发育[3]。

另外烟草阴离子过氧化物酶[4]、昆虫几丁质酶基因[5]也被用于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

迄今为止在棉花抗虫基因工程研究领域,最成功的例子是苏云金芽孢杆菌Bt杀虫基因的应用,其次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另外,凝集素、α-淀粉酶抑制剂、胆固醇氧化酶等转基因抗虫植物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所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转基因抗虫棉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

自1996年商品化种植转基因作物开始,全球转基因植物的种植面积已由1996年的170万hm2猛增到2008年的1.25亿hm2,增长了73倍,2008年全球市场价值已达75亿美元,约占全球商业种子市场的22%,其市场价值优势明显,转基因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尤其在发展中国家。

印度Bt棉2002年引入,连年种植面积快速增加,至2008年达760万hm2,产量翻番,曾经是全球棉花产量很低的国家,现已成为棉花出口国。

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

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

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Ξ刘冬青(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就棉花转Bt 基因、Bt +CPTI 双价基因、抗除草剂基因及品质改良基因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Q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03)02-0039-04自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烟草问世以来[1],抗虫、抗除草剂、抗病、抗逆及品质改良等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

据统计,至今全球转基因成功的植物已有35科120种植物[2],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hm 2猛增至2001年的5260万hm 2[3]。

在转基因棉花方面,国内外已先后育成抗虫、抗除草剂、品质改良等转基因棉花,2000年世界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高达530万hm 2[4]。

我国转基因棉花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取得了显著进展。

国内有关转基因棉花的报道多侧重于转Bt 基因抗虫棉,而转其他基因的报道相对较少。

现就棉花转基因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转Bt 基因抗虫棉1.1 转Bt 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机理1901年日本从病丝蚕幼虫中首次分离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giensis )(简称Bt )基因。

利用生物技术将Bt 基因导入棉花植株后,外源Bt 基因可在棉花的每个细胞中合成一种叫做σ—内毒素的伴孢晶体,该晶体是一种蛋白晶体,完整的伴孢晶体并无毒性,但当被鳞翅目等敏感昆虫的幼虫吞食后,在其肠道碱性条件下,伴孢晶体能水解成毒性肽,并很快发生毒性。

当棉铃虫幼虫取食含有此蛋白的棉花组织后,会引起棉铃虫口腔和肠道麻痹,体液酸度失调,取食停止或减少,进而中肠系统迅速溃烂,肠壁细胞渐渐萎缩而导致中毒死亡或发育不良[5,6]。

1.2 转Bt 基因抗虫棉的研究与应用1987年,美国Agracetus 公司首次成功获得转Bt 基因的棉花植株,当时转Bt 基因棉的毒蛋白毒性较低,没有实际生产价值。

新疆转基因抗虫棉研究现状与建议

新疆转基因抗虫棉研究现状与建议
2 2转 基 因 棉 抗 虫 性 的 时 空 动 态 .
仅 能使 棉 花 自身 产 生 抗 ( 杀 死 ) 或 害虫 的 物 质 , 高 提 自身 防 御 机 制 , 且 能 减 少 化 学 农 药 的 使 用 , 少 而 减
环境 污染 和 农 药 残 留 , 因而 世 界 各 国都 十 分 重 视 将 外 源抗 虫 基 因 导人 棉 花 的研 究 、 开发 与利 用 。 自 9 0 年 代 中 期 , 疆 开 始 进 行 转 基 因 抗 虫 棉 品 种 的 选 新 育 , 取 得 了显 著 成 效 。 并
1转基 因抗 虫棉 研 究进 展
目前 , 转 基 因 抗 虫 棉 培 育 中 , 常 用 的 外 源 在 最 抗 虫 基 因有 苏 云金 芽 孢 杆 菌毒 素 蛋 白基 因 ( 称 B 简 t 基 因 ) 蛋 白 酶 抑 制 基 因 、 粉 酶 抑 制 基 因 、 源 凝 、 淀 外 集 素 基 因 、 丁质 酶 基 因 、 毒 素基 因 、 蛛 毒 素 基 几 蝎 蜘 因等 。 在 , t 因和 豇豆 胰 蛋 白酶 抑制 基 因 ( 称 现 B 基 简 C TI 因 ) 经 分别 导 人 棉 花 中 , 获 得 抗 虫 性 强 p 基 已 并
覆 盖 了许 多重 要 害 虫 ,包括 鳞 翅 目、直 翅 目及鞘 翅
目等 。
性 、时 空性 等 问 题 ,提 出 了筛选 广 谱 性 抗 虫 基 因、 培 育 转 多基 因抗 虫 棉 、采用 特 异 启 动 子调 控 外 源抗 虫 基 因在 棉株 体 内的 高效 表 达 、培 育 多种 类 型 的单
8 或 基 本 不 用 药 。 棉单 产 与 当 地 推 广 的 品 种 0 皮
不 相 上 下 , 其 在 棉 铃 虫 发 生 较 重 的 年 份 和 地 区皮 尤 棉 花 是 新疆 重要 经 济 支 柱及 优 势 产 业 , 年 来 近 由于气 候 条 件 和生 态 环境 的变 化 、 虫 抗 药 性 的增 害 强 , 虫 危 害 尤 其 是 棉 铃 虫 的 为 害 日趋 严 重 , 此 棉 对

棉花抗虫育种

棉花抗虫育种

单价抗虫棉培育
我国抗虫棉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谢道昕等首 次报道将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导入棉花获得 转基因植株。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郭三堆等于1992年人工 合成了GFMcrglA-cryBt基因。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 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Bt基因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 1993年中国农科院与合作单位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农 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轰击法转基因技术将Bt基因导入 我国主栽品种中棉12、泗棉3号和晋棉7号,获得了我 国第一代转Bt基因抗虫棉。 1998年晋棉26号(GK95-1)、国抗棉1号和国抗棉2 号分别通过了山西省、安徽省和山东省审定。
1.棉花抗虫的机制 棉花抗虫机制主要包括生化抗虫、形态抗虫。 无蜜腺 光滑性 多毛 鸡脚叶 生化抗虫 窄卷苞叶 红叶 铃壳厚度 铃壁组织增生 棉酚 类黄酮化合物 渗透压 无机盐
形态抗虫
2.作物抗病虫育种的途径 • 2.1加强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 加强抗病虫的棉花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 创新、评价和利用工作,鉴定筛选急需的 抗性基因,通过外源基因导入创造新型抗 源材料,是棉花抗病虫育种的基础工作和 重点工作。
• 2.2常规育种 • 常规育种包括:引种、选择育种法、杂 交育种法、回交转育法、远缘杂交、诱 变育种。 • 通过各育种途径将抗虫与高产、优质性 状结合起来,培育出优良的抗虫品种或 杂种棉。
• 2.3生物技术育种: • 转基因抗虫育种、基因工程抗病育种。 •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修饰微生物本身基因 以提高其对病虫的感染力,或与异源病毒 重组以扩大其宿主范围,或将外源激素、 酶和毒素基因导入杆状病毒基因组以增强 其致病作用;
棉铃虫
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式
培育抗虫品种棉花虫的重要意义: 培育抗虫品种棉花虫的重要意义:

转基因双价抗虫棉的原理

转基因双价抗虫棉的原理

转基因双价抗虫棉的原理今天来聊聊转基因双价抗虫棉的原理。

你看啊,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总会想各种办法来防止害虫侵害我们心爱的东西一样,比如说我们为了防止米生虫会在米缸里放些花椒之类的东西。

那棉花也是这样啊,棉花可是非常容易被害虫盯上的,要是被害虫大规模地祸害,那棉农可就损失惨重了。

转基因双价抗虫棉,这里面的“双价”就是说它有两种武器来对抗害虫呢。

这就要说到植物昆虫之间斗争的故事了。

棉花最常见的害虫呢,就是棉铃虫等了。

而基因工程就像一个聪明的魔法师,通过转基因技术把能抗虫的基因转到棉花里面去。

打个比方啊,这个转基因双价抗虫棉就像是一个有超级保镖的城堡。

里面的这两种抗虫基因就好比两个特别厉害的保镖。

一个保镖呢是来自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这里啊,Bt就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术语啦,它是一种很神奇的细菌,能产生一种对害虫特别厉害的毒素)中的Bt毒蛋白基因,这个毒蛋白对棉铃虫之类的害虫来说就像是致命的毒药。

害虫只要吃了含有这种Bt毒蛋白的棉花叶子啊,那肚子可就受不了,最后就一命呜呼了。

另一个基因武器也不简单,它就像另一种暗器。

不过老实说,我一开始也不是那么明白这个基因具体的作用机制。

但经过学习发现它也是一种可以增强棉花对害虫防御能力的基因。

有意思的是,这就像我们预料的那样,有了这两个基因的棉花啊,害虫就不敢轻易来犯了。

在棉农那里这可是非常实用的好东西。

以前农民伯伯要用好多农药去打虫子,不仅成本高,对环境也不好,就像我们生病一直吃抗生素,体内细菌慢慢就有抗药性了一样,害虫对农药也会慢慢有抗性。

但是转基因双价抗虫棉这种天然的抗虫能力就避免了这些问题。

不过啊,这也不是就完全没有注意事项了。

有人就担心这个转基因作物会不会影响其他生物之类的。

这就要进一步好好研究啦。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种转基因技术还能用在哪些作物上呢?其实在其他很多作物改良上都可能可以用到类似的技术思路哦。

我自己感觉这个转基因技术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窗户,未来在农业生物安全等等方面都值得大家多思考多探讨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基因抗虫棉研究进展、问题及对策 谢德意 (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郑州 450002)  为解决棉铃虫给棉花生产造成巨大为害这一世界性难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相继开展了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到目前为止,美国、澳大利亚、中国等转基因抗虫棉已在生产中应用,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1 转基因抗虫棉研究进展 转基因抗虫棉研究中常用的外源抗虫基因有苏云金芽孢杆菌〖WT5BX〗(Bacillus thuringiensis)毒素蛋白基因简称Bt基因、 蛋白酶抑制基因、 淀粉酶抑制基因、 外源凝集素基因、 几丁质酶基因、 蝎毒素基因等,目前人们已成功地将Bt基因和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基因(Cowpea Trypsin Inhibitor Gene简称CPTI基因)分别或同时导入到棉花植株内,获得了抗虫性强且能稳定遗传的转基因植株。

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在芽孢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伴胞晶体被称为δ2内毒素或杀虫晶体蛋白(ICP, Insecticidal Crystal protein)。

它可毒杀鳞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等的昆虫,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物杀虫剂。

据统计已有60多种Bt基因被报道,根据它们的杀虫范围和基因序列的同源性的不同又可大致分为六大类,即CryI、CryⅡ、CryⅢ、CryⅣ、CryⅤ和Cyt,每一类中又包含有不同的亚类,前五类称为晶体蛋白基因家族(Crystal Protein Coden Gene),而第六类称为细胞外溶解性晶体蛋白基因(Cytolytic Protein Coden Gene)。

典型的ICP为130kb左右,由两部分构成即N端的活性片段和C端的结构片段。

带有结构片段的ICP 被称为原毒素,它经过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后,产生有活性的毒性肽。

  1981年,Schnepf和Whiteley等首次从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kurstaki)中分离并克隆了Bt基因。

美国Agrocetus公司克隆了与δ-内毒素有关的片段,利用农杆菌介导法首次将其导入棉花中,使棉株能形成自身的杀虫蛋白。

1988年,美国Monsanto公司获得经改造后Bt基因的转基因棉花,1989年温室鉴定杀虫效果良好,1990~1992年大田试验结果表明,Bt转基因棉花在治虫和不治虫两种情况下,皮棉产量均高于对照。

1995年正式申请并通过美国环保局的批准登记,首批发放的2个品种为NuCOTN33B和NuCOTN35B,1996年正式开始大面积商品化种植。

1998年将BXN基因与Bt基因同时转入一个品种中,得到了既抗虫又抗除草剂的棉花品种,1999年得到了双价转基因抗虫棉,预计到2002年前后,转基因抗棉铃虫、象鼻虫的棉花可望发放种植。

到目前美国国内抗虫棉种植面积大约有100万公顷,而且岱字棉公司已在世界上十多个主产棉国推广种植其转基因棉花,包括中国、澳大利亚、南非、津巴布韦、墨西哥和印度等。

  我国抗虫基因工程棉花品种的培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

1990年,范云六等从苏云 金芽孢杆菌亚种aizawai7—29和kurstakiHD—1中分离克隆出了Bt基因。

1991年,谢道昕等首次报道将Bt毒素基因通过花粉管途径导入我国棉花品种,其后代在实验室内虽具有一定的抗虫性,但抗虫性差,不足以致死害虫。

范云六、郭三堆等对Bt基因进行了改造,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性强的Bt基因。

随后,中国农科院生物工程中心、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山西省棉花研究所、江苏农科院经作所等单位将这些改造后的Bt基因导入到我国自育品种中棉所12号、中棉所16、晋棉7号、泗棉2号、泗棉3号等中,获得了我国第一批转基因棉花。

到目前为止,我国共选育抗虫棉品种(系)52个, 其中21个通过了安全性评价,12个通过审定。

在这52个品种(系)中,又有7个抗虫杂交棉,3个双价转基因抗虫棉。

此外,河北省、安徽省还分别与美国岱字棉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引进其转基因抗虫棉7个。

据统计,1999年我国抗虫棉种植总面积约60万公顷。

 2 转基因抗虫棉存在的问题  推广种植转基因抗虫棉能够减少田间治虫的用药次数和用药量, 减轻对环境和水资源的污染, 同时能提高植棉的比较效益, 但目前的转基因抗虫棉本身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转基因抗虫棉抗性持久性问题  目前已获得的尤其是生产上推广应用的转基因抗虫棉大多为转Bt基因,且均为单一基因。

自从人们广泛应用化学杀虫剂以来,昆虫对含氯、含烃、含有机磷的化学杀虫剂、氨基甲酸酯以及菊酯类的杀虫剂都产生了抗性。

与化学杀虫剂相比,虽然昆虫对Bt杀虫剂产生的抗性发展缓慢,但早在1985年McGanghey就证明了印度谷螟(Plocliainterpune tella)在选择压的条件下繁殖15代后,对Bt杀虫剂的抗性增加90~100倍,对纯Bt杀虫剂HD—1产生了6倍抗性。

目前世界上有不少地区都已经发现了对Bt抗虫植物产生抗性的害虫,棉花是世界上广为种植的重要经济作物,一旦棉铃虫对Bt产生抗性,人们历经长时间花费成百上千万元培育出的转基因抗虫棉瞬间就会失去价值。

不仅如此,还会因为Bt抗虫棉的失效,而造成Bt生物农药的失效,其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都是不可估量的。

 2.2 转基因抗虫棉抗虫的时空性问题  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时空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棉株不同的发育时期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不同,二是指棉株的不同部位、不同器官的抗虫能力也不同。

大量的研究表明,Bt棉的抗虫性随着棉株生育期进展而降低,即表现出抗虫棉苗期抗虫性强,花铃期抗虫性弱。

华北地区,棉铃虫主要以第二、三、四代为害棉花,其盛发期分别是6、7、8月下旬,而这三时期分别是棉花现蕾、盛花、花铃期,生产中棉铃虫为害严重的时期也正处于后期,即棉田第三、四代棉铃虫发生期。

而抗虫棉又恰在这时抗虫性下降,因此,抗虫棉在生长后期仍需要进行药物防治。

对棉株不同组织抗虫性的研究表明,棉株营养组织的抗虫性较繁殖组织要强,即叶>蕾>铃>花。

其中以花蕊的抗性最弱,棉田中的幼虫多在花蕊中找到。

 2.3 抗虫范围狭窄,抗虫强度差  世界上各产棉国培育开发的抗虫棉绝大多数为转Bt基因棉,转Bt基因抗虫棉仅对棉铃 虫、红铃虫等少数鳞翅目昆虫产生抗性。

而为害棉田的害虫极多,转Bt抗虫棉对其它大多数害虫如棉蚜、红蜘蛛等都没有抗性。

此外,转基因抗虫棉仅对低龄幼虫抗性较强,而对高龄棉铃虫效果不明显。

同时,随着生育期进展,转基因抗虫棉后期的抗虫能力不断下降,还需要化学防治。

因而,目前推广和应用的转基因抗虫棉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棉花害虫为害问题。

 2.4 转基因抗虫棉的安全性问题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利用都是非常慎重的,管理也是非常严格的,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例如不少西欧国家对其转基因水果、蔬菜及其它转基因食品在其销售时强制实行与同类非转基因食品分开放置,并要有转基因食品的有关标识和说明等。

我国也出台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以加强规范基因工程方面研究的管理。

转基因抗虫棉的开发利用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良好的前景,同时也应该看到推广利用转基因抗虫棉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首先是当前生产上推广的转基因抗虫棉一般都是单价转Bt基因的,现在已发现有不少对Bt产生抗性的害虫。

其次是现有的抗虫棉仅对棉铃虫、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产生抗性,对其它棉田害虫不产生抗性,不仅如此,现有研究表明,抗虫棉棉田其它害虫的种群丰度还有增大的趋势,如果因使用抗虫棉而造成别的害虫的大暴发则又会引发新的问题。

第三是抗虫棉的棉子及棉子加工后的棉油、棉子蛋白、棉饼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和精饲料,人食和饲喂动物后,对人和动物是否产生影响,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还基本上是空白,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将有利于对转基因抗虫棉的安全性作出科学全面的评价。

 3 提高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性和抗性持久性的对策 3.1 培育转多基因抗虫棉  在高强度的Bt选择压力下, 一般经过17代后, 棉虫铃就会对Bt产生抗性。

 有研究表明, 单价基因抗虫棉产生抗性个体的机率为10-6, 而双价基因抗虫棉则为10-12。

 目前已发现的抗虫基因除常用的Bt基因、 CPTI基因外, 还有淀粉酶抑制剂基因、外源凝集素基因、 几丁质酶基因、 蝎毒素基因、 脂肪氧化酶基因等, 随着技术的发展, 还会发现新的抗虫基因。

 如果将两类或多类不同的抗虫基因同时导入同一棉株中, 那么无疑会进一步提高转基因棉花的抗虫范围和抗虫能力, 延缓害虫对其产生抗性。

 3.2 寻找和筛选广谱抗虫基因  棉田害虫极多,除棉铃虫外,还有棉叶螨、象鼻虫、棉蚜、红铃虫、红蜘蛛等,现有的转基因抗虫棉一般只对棉铃虫有毒害作用,不能防治其它害虫,为了不致减产,棉田还需要用药。

要想彻底保护生态环境,就需要积极寻找筛选广谱性的抗虫基因,使转入一种基因能抗多种害虫,从而达到少用药和不用药的目的。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比较适合的这类基因是豇豆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即CPTI基因),但由于其表达量不够而使其获得的转化株抗虫性较差,要使其真正应用于育种实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3 采用特异起动子和诱导表达起动子  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性存在明显的时空性,即不同的生育期抗性不同,表现为前期抗虫强,后期减弱;不同的组织器官抗虫性也不同,一般是叶>铃>蕾>花。

而且抗虫基因在棉株体内的表达是不可调控的。

目前用于棉花等作物转化的起动子均为CaMV25S,该起动子在棉株的不同生长时期和不同的部位均能表达,这样就降低了棉株体内杀虫物质的浓度,影响了杀虫效果。

如果改用具有特异表达功能的起动子,控制抗虫基因只在特定部位如蕾、花、铃中和特定时期主要在棉花生长的中后期高效表达,就能大大提高抗虫效果。

诱导表达起动子的特点是带有该起动子的植株只有在遭到害虫危害时才会高效表达,这样当害虫侵害棉花后,在损伤部位瞬时合成大量杀虫物质以杀死害虫,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3.4 加强抗虫棉种植管理,改善棉田生态环境  为预防和延缓棉铃虫对Bt基因产生抗性,一般采用在转基因抗虫棉种植区设置非转Bt基因棉“庇护所”(Refuge),同时严格禁止在转Bt基因抗虫棉种植区内种植别的转Bt基因作物,如转Bt基因玉米等。

此外,由于对一种毒素产生抗性的害虫不一定对另一种毒素蛋白产生抗性,因而,可以将转不同Bt亚种的Bt基因棉以及转其它抗虫基因的棉花品种相邻种植,并定期进行品种轮换,这样也可延缓和避免害虫对转基因抗虫棉产生稳定的抗性变异或新的生物类型。

 3.5 严格进行转基因抗虫棉的安全性评价 在明确界定转基因抗虫棉知识产权情况下,在批准商品化应用之前,严格对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效果的时空动态、害虫防治配套措施、抗性治理方案等进行必要的审查,同时加强抗虫棉深加工产品人食和饲养动物的安全性评价研究,以便对转基因抗虫棉作出科学全面的安全性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