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的功能分区及其生态环境特征
解放公园植物多样性及重要性 20.51

解放公园植物多样性及重要性蓝松涛武汉市解放公园(430010)摘要:解放公园的园林植物391种隶属101科258属。
按生活型划分为乔木类(87种)、灌木类(46种)、草本类(134种)、藤本类(10种)水生(45种);按观赏部位划分为观花类、观果类、观叶类以及观茎(枝)类,其中花、果、叶按色彩可分为不同色系。
这些丰富的观赏植物具有广泛的园林应用价值,应用科学规划管理,充分发挥园内植物的生态、经济等综合效益。
1.解放公园历史沿革与位置解放公园前身为西商跑马场,1952年始建公园,1955年建成开放,故名“解放公园”。
解放公园历经多次改造,最近一次改造为2005年,公园占地面积为46万平方米,其中水面7.6万平方米,是武汉市大型综合公园之一,公园土壤为江湖沉积土壤。
2.解放公园的植被2.1、2005年改造前公园有乔木38科87种,灌木23科42种,藤本2科2种,地被18科25种,蕨类3科4种,水生6科8种。
2.2、2005年改造后公园有乔木41科96种,灌木35科98种,藤本7科10种,地被46科134种,蕨类7科8种,水生22科45种。
3.必要植物的多样性及重要性3.1.公园植物的观赏价值通过2005改造解放公园现有梅花山、桂花山、樱花坡、兰园、中华名塔园等若干景点,并形成了芳草繁樱、风荷拥翠、朝梅晨曦、夕桂飘香、涵秋步月、梨园春晓等植物景观。
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相映成趣,林木葱茏,绿草如茵,山水相依,鸟语花香。
各种园林植物,不论是乔木、灌木,藤本,花卉或地被植物,经过精心选择、巧妙配植,都能在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美化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公园景观中, 只有植物景观是由有生命的活体观赏植物组成的景观。
园内的观赏植物季相变化、色彩丰富、优美姿态、生长发育, 不但具有美感效应的观赏作用,而且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效益。
公园内由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创造景观, 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供人们观赏的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合理的植物配置、优美的植物造景在创建城市综合性公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旅游资源分类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旅游资源分类1.引言1.1 概述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是一个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风景名胜区。
该区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景、文化遗产和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东湖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个风景区的独特魅力。
自然风景资源是东湖的核心魅力之一。
湖泊与水体景观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湖水域广阔,湖水清澈,景色宜人,成为众多游客欣赏和放松的好去处。
相对而言,山脉与自然景观在东湖的地位也不可忽视。
东湖周边的山脉起伏有致,山林茂密,走在山间,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
这些自然风景资源为东湖的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除了丰富的自然风景,东湖还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古建筑与历史遗迹是其中的亮点。
在东湖周围,有着众多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如古寺庙、园林等,这些古建筑代表了东湖久远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此外,传统文化与民俗活动也是东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客们可以参与民俗表演、体验传统手工艺等,深入了解东湖地区的传统文化。
生态保护与环境资源也是东湖旅游的重要方面。
东湖生态保护区是中国的一片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区内的植物和动物物种繁多,包括珍稀濒危物种。
游客们可以通过参观保护区,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且体验绿色生态旅游。
环境教育也是东湖旅游的一部分,游客们可以参与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综上所述,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景、文化遗产和生态保护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东湖这个独特的旅游目的地。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充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促进东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章节划分,它旨在使读者可以清晰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逻辑发展。
本文的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东湖的自然风景资源分类2.1.1 湖泊与水体景观2.1.2 山脉与自然景观2.2 东湖的文化遗产资源分类2.2.1 古建筑与历史遗迹2.2.2 传统文化与民俗活动2.3 东湖的生态保护与环境资源分类2.3.1 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2.3.2 绿色生态旅游与环境教育3. 结论3.1 东湖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性3.2 发展东湖生态旅游的建议文章结构的设计有助于整体逻辑的清晰性和层次感。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总则1、规划背景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
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
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指导思想和原则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武汉植物园实习报告

武汉植物园实习报告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武汉植物园实习报告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武汉植物园原名武汉植物研究所,筹建于1956年,1958年11月正式成立,为我国解放后中国科学院最早建立的国家植物研究机构之一。
20xx年10月,根据中国科学院“三园两所”战略布局,武汉植物研究所更名为武汉植物园。
它位于武昌东湖之滨,磨山南麓,是国家4A级景区,同时它也是是一个集科学研究、物种收集、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植物园,为全国三大植物园之一。
针对中国华中地区兼具南北气候过渡带的植物区系特点,武汉植物园建成了华中地区物种收集最多、规模最大的景观温室,温室内的植物就多达1600余种,其中包括1200多种热带雨林、多浆肉质植物及400多种兰花。
3000多平米热带雨林温室展馆放眼望去,热带、亚热带风光撩人:山岩陡峭,沙地绵延,瀑布倾泻,植物枝繁叶茂,薄雾缭绕在阴郁丛林的上空,馆内不仅有人工瀑布,参天棕榈,还有浓浓的热带风情。
此外,温室内还设有沙漠展示区,其中来自美洲高达5米的武伦柱,尽显沙漠植物本色。
在温室入口处的那棵龙血树深深吸引了我,让我记起了小时候当电视里讲到龙血树时对它的崇敬,那时它在我心中是那么的神秘、、、当看到说它生命周期8000年的介绍,我不禁感叹:果然名不虚传\。
龙血树原产非洲西部的加那利群岛,它的茎干能分泌出鲜红色的树脂,当地人传说,龙血树里流出的血色液体是龙血,因为龙血树是在巨龙与大象交战时,血洒大地而生出来的。
这便是龙血树名称的由来。
这种液体还是-种名贵的中药,中药名为“血竭”或“麒麟竭”,可以治疗筋骨疼痛。
古代人还用龙血树的树脂做保藏尸体的原料,因为这种树脂一种很好的防腐剂,它还是做油漆的原料。
龙血树的生长十分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棵树,几十年才开-次花,因此十分珍贵稀有。
当走到那片形如帘幕的锦屏藤下时,我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那细长的粉红的须垂下来,是要将你留下或是随你远去,我深深的记住了,这葡萄科王国里的美人儿。
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

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是指在武汉城市圈范围内,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农业观光和农业体验为特色,以提供农村旅游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旅游景点。
这些示范点的空间布局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分散布局: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分布在城市圈的不同地区,一般是以农村为基础,通过农业景观和农村环境来吸引游客。
这种分散的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的资源和优势,提高农村旅游的发展效益。
2. 区域互补性布局:武汉城市圈内不同示范点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域互补性,即各个示范点的农业特色和旅游资源互补,使得整个城市圈的农业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
一些示范点注重种植水果和蔬菜,而另一些示范点则注重养殖畜禽,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旅游产业链。
3. 集约利用空间布局:由于武汉城市圈的限制因素,如城市发展、土地资源匮乏等,使得农业旅游示范点需要通过集约利用空间来提高效益。
这种布局特征体现在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尽可能地用于农业旅游的开发和建设。
1. 农业资源分布:武汉城市圈内农业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布局农业旅游示范点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业资源的分布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农业特色和旅游资源,可以根据地区的特点选择适合开发的农业旅游项目。
2. 市场需求和消费群体分布: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布局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群体的分布情况来确定。
一些示范点可以选择靠近城市,以便更好地吸引城市居民进行农业观光和体验,而另一些示范点则可以选择靠近乡村,以便更好地吸引农村居民进行农业旅游活动。
3. 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配套: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的配套情况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布局有重要影响。
交通便利的地区可以更好地吸引游客,提高农业旅游的发展效益。
基础设施的配套也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增加游客的满意度。
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布局特征主要包括分散布局、区域互补性布局和集约利用空间布局。
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0年)

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0年)2011-11-30 本站目录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风景名胜区范围与性质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结论第四章规划目标与发展规模第五章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第六章保护培育规划第七章风景游赏规划第八章典型景观规划第九章植物景观规划第十章游览设施规划第十一章道路交通规划第十二章基础工程规划第十三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第十四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第十五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第十六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第十七章分期发展规划第十八章环境影响评价第十九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第二十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东湖风景名胜区上版总体规划编制于1993年,于1995年审批通过,为今日东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风景旅游事业的发展,东湖已经从原来的城郊湖变成了城中湖,东湖风景名胜区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编制新一版的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势在必行。
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及其它相关法规,特编制《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划适用于东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各地块的保护、利用、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宗教事务条例。
2、《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5]23号)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5、《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6、《湖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123号)7、关于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问题的复函(建办城函[2006]663号)8、关于转发建设部办公厅《关于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问题的复函》的通知(鄂建办公[2006]85号)9、《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10、《湖北省水功能区划》(2003年)11、《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条例》(2007年)12、《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3年)13、作为参考的其他有关规划文件14、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1、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风景名胜区工作方针,保障风景名胜区健康发展。
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植物资源现状

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植物资源现状摘要;研究目的在于分析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植物资源类型和构成特点, 探讨人工引种对植物资源成分的影响。
通过查阅资料,统计该景区现有的植物情况针对园林观赏植物的引种,古树名木和珍稀植物的保护, 以及入侵植物风险控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 武汉东湖; 植物资源;类型; 资源利用。
1 概况1. 1 区域自然概况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地处武汉市城区东部, 30-36 N, 114.21 ~ 114.28 E。
降水丰富,夏季炎热,雨热同期,常年湿润。
全年平均气温16. 3 ! ,最冷月( 1 月)平均气温3. 3 ! , 最热月( 7 月) 平均气温28. 0 摄氏度, 年降雨量1 204. 5 mm, 全年日照时数2 058. 4 h。
土壤以黄棕壤为主, 并有一定面积的水稻土和潮土, 质地均匀, 持水力好[ 9]。
景区总面积81. 68 km2,水域面积32. 50 km2。
陆地以丘陵山峰为主,多为东西走向, 最高峰喻家山海拔149. 5 mm最低海拔19. 0 m。
1. 2 植物资源概况根据前人资料[1],蕨类植物按照秦仁昌分类系统,种子植物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共有维管植物142 科453属819 种( 含种下等级,不含室内栽培植物, 下同) ,即蕨类17 科、27 属、33 种, 裸子植物7科、16 属、32 种, 被子植物118 科410 属754 种, 在被子植物中, 双子叶植物100 科323 属612 种, 单子叶植物18 科87 属142 种。
按照来源划分,自然分布植物共120 科344 属565 种, 人工种(含栽培种与逸生种)共77 科161 属254 种。
武汉全市面积8 467. 11 km2( 含城区与郊区, 下同) ,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面积81. 68 km2, 占全市面积的0. 96%; 武汉市共有维管植物174 科, 717属, 1 680种(不含室内栽培植物, 下同)[ 12]。
武汉植物园简介

武汉植物园简介
武汉植物园地处武汉市西北黄陂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北邻武
汉市中心城区,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仅12公里,距武汉市主城
区仅25公里,是武汉市的绿色屏障、生态屏障、旅游休闲胜地
和城市中心的绿地。
武汉植物园总占地面积800余亩,其中园林建筑面积3万平
方米,绿地面积23.5公顷,是集植物收集、培育、科普教育和
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
武汉植物园建于1956年,是全国
第一座由政府投资建立的综合性植物园。
建有专类园6个、珍稀
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室1个、植物标本馆1座;收集植物3000余种,保存有从恐龙时代到现代的各种植物;建有科普馆1座,设
有植物王国、珍稀濒危植物专类园等展馆。
武汉植物园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一座植物研究基地和科普教育
基地。
多年来,该园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
了大批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前来考察、观光、旅游。
武汉植物园内有一个以银杏为主景的银杏大道,长达500米。
大道两旁高大挺拔的银杏群落整齐而有特色。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植物园的功能分区及其生态环境特征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是一个集科学研究、物种收集、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植物园,为全国三大植物园之一。
是中国科学院重点建设的国家核心植物园。
该园历时3年建设完成了的八大新景点。
1)华中地区物种收集最多、规模最大的景观温室
作为中国三大核心植物园之一,武汉植物园在改造后,该园植物种类从4000种增加到7500种,温室内的植物就多达1600余种,其中包括1200多种热带雨林、多浆肉质植物及400多种兰花。
它的“新成员”一半原产美洲、非洲和地中海。
景观温室除供游客参观之外,还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条件。
这里的建筑材料全部从法国进口,温度保持在18℃至35℃,设有自动调温湿器、遮光罩及天棚、自动供水设施,只为植物住得更舒适。
3000多平米热带雨林温室展馆放眼望去,热带、亚热带风光撩人:山岩陡峭,沙地绵延,瀑布倾泻,植物枝繁叶茂,薄雾缭绕在阴郁丛林的上空,馆内不仅有人工瀑布,参天棕榈,还有浓浓的热带风情。
此外温室内还设有沙漠展示区,其中来自美洲高达5米的武伦柱,尽显沙漠植物本色。
2)湖北省首个现代化植物科普馆
科普馆是武汉植物园标志性建筑物之一,是以中国古建筑为主色调,集旅游咨询、导游、电子商务、旅游购物、高科技影院、科普展示为一体的科普旅游中心。
馆内以探索植物起源为主题,发掘植物的起源和进化。
3)花径广场
花径广场是武汉植物园创新工程改造园地的第一景,坐落于植物园的轴线中心地带。
交通上四面贯通,有地势之优,您可以穿过长廊进入热带植物温室、杜鹃园、药园等各类专类园区。
在广场中央建有音乐喷泉,它的动感章符似活泼的少女,带着你一起轻舞飞扬。
在花径广场您可以观赏到中国十大名花的风采,它们像山涧的精灵争芳斗艳。
整个广场环境优雅,两旁古色古香的木质藤廊是人们小憩赏花观景的好地方。
4)华中地区最大的水云涧景区
它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人造室外雾区,飘忽不定的雾霭在草丛林隙间弥漫,它的建成对园内的蕨类植物、荫生植物、岩石植物等植物种类以及生物多样性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雾喷经过多层净化,能优化空气质量,去除空气中的杂质,还能产生一种神奇的物质——负氧离子,它的含量是正常空气的50倍以上,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有益身体健康。
徜徉其间,大家会有一种置身于仙境、回归自然的全新感觉。
5)岩石植物区
岩石植物区位于药用植物区北端,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收集栽培来自神农架的高山植物和三峡库区岩生植物及一些喜阳的岩石植物等近300种。
为高山植物创造了多种多
样的生境。
这里的岩石植物将植物的柔美绿色与岩石的坚硬刚强以园艺的手法相结合,向游人讲述着植物与石头的故事……
6)三峡消涨带植物群落景观
为了让有“植物大熊猫”之称的三峡特有珍稀植物——疏花水柏枝、荷叶铁线蕨等濒危植物在汉安家落户,武汉植物园投资300多万建了一个河滩似的三峡消涨带,根据长江水位变化,分别在夏秋、冬春时期模拟“涨潮”和“退潮”,让植物在70厘米的水位落差间安逸“生活”。
7)日式庭园——怡思源
怡思源,景如其名,宜宁静思远。
欧式草坪自然,依地就势,简洁整齐,日式“枯山水”写意,以沙为水,以石代岛,中国园林情景交融,蜿蜒的青石小径,潺潺流水相缠,清雅过人。
8)东亚最大的人工“水下森林”
武汉自古丰水,在全国160多家植物园中,武汉植物园以水闻名,拥有东亚最大的水生植物种质资源圃,收集了350余种水生高等植物,400多种荷花,100多种睡莲,几乎包含了中国所有的珍稀濒危种类。
近日,武汉植物园开辟水生植物科普展示区,方便游客管窥水中植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