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说课稿(评委版)

合集下载

登岳阳楼说课

登岳阳楼说课
登岳阳楼
杜甫
一.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学生
三.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 主,强调学生之间的 合作探究,而以教师 适当的点拨引导、评 价讲述为辅。
五.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反 复诵读、自主 学习、讨论探 究、练习巩固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二)复习导入
(三)赏析诗歌
• • • • • • 第一遍:初读。 第二遍:听读。 第三遍:仿读。 第四遍:美读。 第五遍:研读。 第六遍:赏读.
全班齐背课文

(四)拓展延伸
(五)结苦和幸福 植根于社会和历史 的土壤里。”
七. 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 杜甫 景 情 雄浑壮阔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语文《登岳阳楼》说课稿

语文《登岳阳楼》说课稿
《登岳阳楼》说课
一、说教材

本文是作者杜甫登上岳阳楼,面对眼前的景物,从
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
人泪下的经典诗篇

根据“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
训练为主轴”的“三主式”和“育人为本”的教育
理念。我特别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美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
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
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
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
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五)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
(二)配乐朗读

第一个问题:文中写道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给你
的感受是什么?

了解作者写的是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实现 第一个教学目标。
(三)置身诗境

“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
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语文课时学生发表个人见
解的舞台。
(四)缘景明情

缘景明情是指凭借作者所描绘的景物,探明作者的 思想感情。
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 《登楼》)
五、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小结有点
睛的作用。设计小结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诗情,

人教版语文选修《登岳阳楼》说课稿

人教版语文选修《登岳阳楼》说课稿

登岳阳楼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岳阳楼》。

新课程强调“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必修课为“点”,选修课为“面”。

“点”上求精求深,求辐射;“面”上求广博,求补充。

“选修”是必修的辅助与变通,是更有弹性的发展性教育的延伸。

本诗为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第二单元自主赏析课文,本单元重点要求学生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学习此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学习此诗是进一步加深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法德领会。

本文是作者杜甫登上岳阳楼,面对眼前的景物,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的经典诗篇。

根据“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轴”的“三主式”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特别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诗歌鉴赏中最最重要的莫过于通过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品味诗歌的意境美,从而准确的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基于此我制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即: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美。

基于诗歌具有形式凝练,情感含蓄的特点。

诗歌教学必须根植于情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朗读是加深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

我设置了本文的第二个教学目标即:通过反复诵读,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了解到杜甫的总体风格是“沉郁顿挫”,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杜甫的这种创作风格,我制定了本文的第三个教学目标即: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基础,我把通过反复诵读,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设置为本诗的教学重点。

把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制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

而新课程理念同样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为: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登岳阳楼(杜甫)说课稿

登岳阳楼(杜甫)说课稿

登岳阳楼(杜甫)说课稿登岳阳楼(杜甫)说课稿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一首具有叙事性和抒情性并存的七绝长诗。

诗中通过描绘登岳阳楼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在壮丽景色面前的豪情壮志和对时代动荡的深切关注。

本文将从诗歌的结构、意象以及诗人的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杰作。

首先,我们来分析《登岳阳楼》的结构。

整首诗共分为四个部分:开头两句为引子,揭示了诗人登楼的动机;接下来的四句为中间部分,展示了壮丽的景色;而最后两句为结尾,表达了诗人在景色面前的情感和思考。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将描写景物与抒发情感相结合的手法,使诗歌更加丰富有层次。

其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使诗意更加深远。

首先,诗中的登岳阳楼象征着高度,代表着诗人的壮志和超越平凡的追求。

其次,诗中的洞庭湖和湘江都是岳阳楼的地理特点,它们象征着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也代表着历史的洪流和社会的变革。

最后,诗中还出现了“君山”的形象,它是岳阳的一座山峰,象征着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思乡之情。

这些意象的运用使诗歌更富有感染力和思考性。

然后,我们来探讨一下诗人在《登岳阳楼》中表达的情感。

诗人通过对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回顾,展示了自己对时代动荡和社会困境的关注。

诗中的“云想衣裳花想容”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幻想,同时也折射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社会变革的向往。

而“楼船夜雪瓜洲渡”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时代演变的思考。

整首诗的结尾,诗人通过“含情凝睇谢君王”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形势的担忧和对君主的期望。

这种情感上的表达使诗歌更加感人并引起读者共鸣。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登岳阳楼》这首诗的意义。

诗人通过描绘登楼的过程,以及对景色和历史的回顾,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时代动荡的关注。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思考性。

这首诗以壮丽的景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对社会变革和时代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杜甫《登岳阳楼记》评课稿

杜甫《登岳阳楼记》评课稿

杜甫《登岳阳楼记》评课稿杜甫《登岳阳楼记》评课稿引导语:杜甫《登岳阳楼记》这首被誉为盛唐五律第一的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的冬日,下面是有关这首诗的评课稿资料,欢迎大家阅读!1.注重朗读感悟和背诵积累。

这首词语言简练,节奏感强,感情丰富,教师没有一味的分解剖析,而是设计了充足的朗读。

以读会意,以读悟情。

同时还注重让学生当堂背诵,积累语言,真正作到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

2.师生互动。

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感染学生,如让学生观察画面,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很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使教学生动而深刻。

在看教学录象的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导演者。

每一个细节都有提问,还有小小的讨论环节。

这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的情况。

3.多媒体的运用。

即网络化。

这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式。

也是一种有效的高质量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直观而形象地把握岳阳楼记所要表达的内容充分利用语文资源。

通过让学生收集资料,诗赋、对联、千古名句的收集,使学生更能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4.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设疑,突出课文的重难点,把握文章的中心。

例如:对于作者的伟大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作了非常详细的阐述。

通过这样的阐述,教予学生“什么是人之常情?”“怎样才能克服环境化?”还有“每个人应该有事物的品质:坚定的意志力”等待。

不足:1. 教师语速过快,一方面体现出教师备课熟练,但另一方面体现出教师没有考虑倒所教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着教师一味教的迹象。

2. 提问的速度过快,部分同学问题没有答完,教师就插话,显得学生的回答是一种装饰而不是一种真心交流,同时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应有改进。

3. 提问同学的人数过多,从一定的程度上是一种师生的互动,但过多的教师提问有“满堂问”的端倪。

4. 《岳阳楼记》属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此时同学的认知模式仍以感性认知为主,教师应该有着一定的感情,但黄老师似乎一位辩手,满堂课充满这理性、思辨性的味道,使同学们对《岳阳楼记》的主旨缺少一种情感的契合。

《登岳阳楼》说课稿

《登岳阳楼》说课稿

玉门三中新进教师汇报课教学设计说课稿语文教研组张忠良尊敬的领导、同仁:大家下午好!借着这次学校给予的机会,我上午给九年级(22)班学生执教了一堂《登岳阳楼》,再次感谢大家的捧场。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就这堂课设计加以简单的说明,恳请各位给予指导:一、说教材《登岳阳楼》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重点篇目,单元总标题——“人生境界”。

这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

其身世之悲,家国之忧,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诗人的胸怀博大宽广,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

二、说目标九年级的学生已储备了一定的古诗文,也具备了初步感悟诗歌的能力,但因为生活阅历和知识层次的局限,对诗歌的赏析与感悟往往只停留于表面,难以和作者在精神上产生共鸣。

基于此,我结合课程标准及文本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设定本文的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诵读品诗,通过意象,感悟诗人情怀。

2、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3、以读促学,完成学习目标。

情感价值:4、知人论世,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意象悟主旨教学难点:“坼”、“浮”二字妙处的理解。

三、说教法新课改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反复诵读、自主学习、练习巩固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问题设置、点拨引导、评价讲述四、说程序基于以上这些分析,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用1个课时,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课前准备:上课之前,让学生背诵已经储备的杜甫的诗,积累古诗词,很好的为营造轻松、自主的课堂效果做准备。

(二)情境导入:通过推荐赵翼的《论诗》导入,引出文本,让学生读出“新鲜”。

(四)教学过程:有感于王艳玲老师在上周五“研课标说课标”活动上的发言,我将诵读贯穿诗歌学习的始终,做到读前提要求,读中设问题,紧扣教材本身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充分体味诗歌内容,尤其是情感与意境。

2023年登岳阳楼说课稿一等奖优秀5篇

2023年登岳阳楼说课稿一等奖优秀5篇

2023年登岳阳楼说课稿一等奖(优秀5篇)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

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

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岳阳楼说课稿一等奖篇一(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登岳阳楼》是高二语文选修第二单元第八课的内容,新的高考大纲明确规定:中学生应该初步具备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并且高考试题也由过去的客观题型变成主观题型。

这无疑增加了考生答题的难度,所以,平时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鉴赏的主要内容是诗词的表现手法和主要写作特色,也要兼及思想内容和名言警句的赏析。

因此在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给予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时年57岁,身患重病,离去世仅二年。

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渺渺,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

此诗是学习古诗艺术手法的典范,是培养古诗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在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等程序的设定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1、知识经验:本班学生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古典诗词的内容、鉴赏方法等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掌握,因而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诗的学习,学会如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来达到鉴赏诗歌的目的,应该难度不大。

登岳阳楼说课稿

登岳阳楼说课稿

登岳阳楼--五律,前人称盛唐五律第一【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靠着窗户)涕泗流。

【译文】: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教学目标】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教学重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

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2、了解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二、朗读背诵1、自由诵读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为下文蓄势。

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2、学生读,点评3、教师泛读,提问三、整体感知1、前两联和后两联所写内容有何不同?前两联侧重于写景状物,后两联侧重于叙事抒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岳阳楼》说课稿
洞口一中欧阳桂华
一、说教材
《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

其身世之悲,家国之忧,浩浩渺渺,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诗人的胸怀博大宽广。

是学习古诗艺术手法的典范,是培养古诗鉴赏能力的好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

二、说教学目标
高二的学生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诗歌的能力,但因为生活阅历和知识层次的局限,对诗歌的赏析与感悟往往只停留于表面,不能和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交流,难以和作者在精神上产生共鸣。

对诗歌鉴赏,也缺少系统的鉴赏技巧。

基于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设定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背诵本诗。

2、品味诗歌的语言,欣赏诗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3、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情感价值:4、了解诗人诗歌关注现实、关注民间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怀。

为了避免枯燥的说教,情感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渗透在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中,以达到教学不仅教书而且育人的目的,让情感教育如春风化雨一般悄然滋润学生的心田。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坼”、“浮”二字妙处的理解。

三、说教法
新课改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而以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评价讲述为辅。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反复诵读、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练习巩固
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问题设置、点拨引导、评价讲述
四、说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这些分析,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用1个课时,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课前准备:上课之前,让学生搜集作者生平经历以及作品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通过搜集达到让学生提前了解的目的,也能很好的为营造轻松、自主的课堂效果做准备。

(二)情境导入
(三)背景介绍
(四)赏析诗歌
诗歌赏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根据前面教法中的分析,我以诵读贯穿诗歌赏析的始终,做到读前提要求,读中设问题,读后谈反馈,紧扣教材本身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充分体味教学内容,尤其是情感与意境。

第一遍:初读。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懂诗句的字面意思。

第二遍:听读。

听课文配乐朗诵,将学生带入情境。

第三遍:仿读。

以《病中吟》为背景音乐,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初步感知本诗的风格与情感基调,教师再从语音、语速、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简单评价、指导。

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课文朗读的轻重缓急后,然后再配乐自由朗诵,读出自己的感悟。

研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置身诗境,赏析情感。

1、分析意象。

为了引导学生置身诗境,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中的意象并感知意象的特点,体会意象之间的对比效果。

2、描绘画面。

接下来我便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作适当点拨就可以。

3、描摹诗人形象。

在点评了学生描绘的画面之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描摹诗人形象:我们所描绘的是杜甫在楼上看到的风景,而在我们眼里,杜甫也是风景之一。

那么,此时在楼上看风景的杜甫是以何种姿态站在岳阳楼上,脸上又有着什么表情呢?
结合诗歌学生不难找出答案:“凭轩涕泗流”,此时的杜甫手扶栏杆,望着这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早已是泪流满面了。

4、感受诗人情感。

围绕“凭轩涕泗流”,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以及杜甫生平经历深入探究本诗的情感,设置问题:这涕泪中包含了那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经历进行分析。

这一部分中我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之间可就近展开讨论。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其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之情交织在一起,显得十分深沉蕴藉。

第五遍:美读。

至此,学生已完全融入了本诗的情境,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置身诗境,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旁若无人地大声自由朗诵课文,饱含深情的朗读能将课堂气氛带上高潮,而课文背诵的任务在经历过以上几个环节后也自然完成了。

第六遍:全班齐背课文。

总结规律:为了授学生以“渔”,在完成了对诗歌意象以及情感的赏析后,我再引导学生回顾诗歌赏析的课堂过程,总结置身诗境的赏析步骤就是:吟诵-意象-想象联想-意境-明情。

自主品析诗句。

为了深入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以及杜甫用字的精炼传神,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接下来我让学生进一步赏读诗歌,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联并加以赏析,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赏析成果,小组之间可互相质疑。

(五)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并实践本文所学的鉴赏方法,并了解不同诗人的不同风格,我的拓展练习是: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思考李白的诗该如何朗读,并从景与情的角度比较它与本文的不同之处。

要求学生以置身诗境的鉴赏方法赏析李白诗中的景与情。

并指名两名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各朗读一首诗,让学生更充分地体味诗的意境以及朗读技巧。

(六)结束语
本课最后,我以别林斯基的一句话作结: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以上就是我这一堂课的整体思路,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评委以及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附:说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
杜甫
景情
雄浑壮阔身世之悲
涕泗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