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衿》赏析习题及答案
《式微、子衿》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式微、子衿》赏析、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资料:【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名句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答案解析】一、《式微》【原诗】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主题思想】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赏析】“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诗歌鉴赏-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解析版)

诗歌鉴赏★典型例题★阅读《子衿》一诗,完成下列小题。
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下列修辞手法诗歌没有使用到的一项是()A.借代B.比喻C.反问D.夸张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B.由连用两句“纵我不往”可以看出诗人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C.诗歌主要笔墨用在刻划女子的动作上,如“挑”“达”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子焦灼等待的心情。
D.“纵我”与“子宁”对用,急盼之情不无矜持之态,内心复杂可见一斑。
3.下列诗句与诗人心态一致的一项是()A.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D.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逢入京使》)【答案】1.B2.C3.A【解析】1.这道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B.“青青子衿”“青青子佩”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运用了借代;“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运用了反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夸张。
故选B。
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C.错在“诗歌主要笔墨用在刻划女子的动作上”。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刻画女子的内心活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子焦灼等待的心情。
故选C。
3.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子衿》女主人公心态: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感。
A.“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大意: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表现了诗人因离别而苦恼,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大意: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子衿》诗经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子衿》诗经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
《子衿》是《诗经》的一首诗,共有四句,描述了一个恋童的故事。
本文将对《子衿》进行鉴赏,并给出对应的考点和答案。
一、诗歌背景和意境
《子衿》是一首描述恋童情结的诗歌。
诗歌的背景是古代社会的一种传统习俗,即成
人男子在游玩时,喜欢和年幼的子女玩耍。
这首诗描述了男子追逐子女的情景,描绘了男
子对子女的依恋和喜爱之情。
二、诗歌结构和表达手法
《子衿》的诗歌结构非常简单,共有四句。
每一句都采用了呼应的句式,以增强诗歌
的韵律感。
诗歌运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如对比、象征等。
通过对童年的追
忆和对童心的歌颂,表达了人们对纯真和美好的向往。
三、诗歌主题和内涵
《子衿》以恋童情结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纯真和美好的向往。
诗人通过对童年的追忆,描绘出童年时代的纯真和可爱的形象。
诗人将自己和童年联系起来,表达了对童年时
光的眷恋之情。
四、诗歌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子衿》采用了古典的修辞手法和典型的诗经风格。
诗歌中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使诗歌更具意境和感染力。
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含蓄,通过简单的文字描绘出深沉的情感。
五、鉴赏题及答案
1. 鉴赏题一:描写了诗歌的主要情感和意境。
答案:诗歌描绘了男子对子女的依恋和喜爱之情,表达了对纯真和美好的向往。
诗歌
营造了一种朴实、纯净、无暇的意境,让人感受到纯真和美好的力量。
《子衿》诗经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子衿》诗经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
《子衿》是《诗经》中的一篇诗歌,此诗通过描写女子的装束和佩饰,来表达作者对女子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子衿》的鉴赏题目和答案汇总。
鉴赏题目:
1. 《子衿》这篇诗歌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诗歌中的“子衿”在文中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3. 诗歌中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呈现女子的美丽和婉约?
4. 《子衿》中的“间关”一词代表了什么意思?
5. 这篇诗歌的韵律特点是什么?
答案解析:
1. 《子衿》这篇诗歌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女子的思恋之情。
诗中通过描写女子的装束和佩饰,表达了作者思念女子的深情。
2. 诗歌中的“子衿”象征着女子的衣衫。
在古代,子衿是女子的装束之一,它代表着女子的美丽和婉约。
3. 诗歌中使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如“羞”、“愁”、“织”等词语,用以描绘女子的婉约美丽。
4. 《子衿》中的“间关”一词表示的是女子的思恋之情。
间关即指一段时间的间隔,用来表达作者对女子的思念之情。
5. 这篇诗歌的韵律特点是“古体诗”的特点,采用了四言句式,每句四个字,整首诗共四句十六字。
通过对《子衿》的阅读和鉴赏,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方式。
也可以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子衿》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子衿》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诗】【翻译】【习题及答案】。
习题题型有——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题。
【原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经有三个月那样长!【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的诗句是:“”。
2、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二、选择题:1、下列对《子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B. 约会不遇,失落惆怅,不可遏止。
爱之既深,责之必切。
对于他的失约,她也许想到种种原因,但无论如何难以谅解。
C.两句“纵我不往”,以质问的语气、讨伐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指责。
D.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婉转动人,即使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读来仍能产生共鸣。
三、赏析题: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有什么含义?【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的诗句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二、选择题:1、下列对《子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子衿》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子衿》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精品习题及答案】【原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经有三个月那样长!【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背景】关于此诗的背景,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
歌者热恋着一位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歌者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此诗寄托其情思。
【主题思想】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达了其思念之情,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表达了深沉的思念。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的诗句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二、选择题:1、下列对《子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关雎》《子衿》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关雎》《子衿》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3.下列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了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甲】诗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窈窕淑女的超凡才艺、脱俗追求和优雅品格。
C.【乙】诗中的“子衿”“子佩”意思是青绿的衣领、佩玉的带子,用来借代心中的恋人。
D.【乙】诗中的“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两句描绘了女子在城楼上独自徘徊、张望的画面。
4.【甲】诗中男子“求之不得”的心理是“悠哉悠哉”,【乙】诗中女子“候而不至”的心理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请你赏析这两句心理描写的句子。
【答案】3.B 4.“悠哉悠哉”运用反复的手法,表现了男子相思的绵长;“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表现了女子强烈的思念之情。
【解析】3.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分析。
B.有误。
在《关雎》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际上是描写君子(男性)为了得到淑女(女性)的芳心,所采取的行动,即用琴瑟来与她交友,用钟鼓来使她快乐。
这里并不是在表现窈窕淑女的超凡才艺、脱俗追求和优雅品格,而是在展现君子对淑女的深情和追求。
因此,这个选项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故选B。
4.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甲】诗中男子“求之不得”的心理是“悠哉悠哉”,这里的“悠哉悠哉”采用了反复的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反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达到强调情感、增强韵律的目的。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关雎》《子衿》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关雎》《子衿》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雎》全诗描绘了淑女美丽、勤劳的特点。
B.《子衿》写出了女子等待恋人久不至,满腔期望变成怨恨。
C.《关雎》这首诗描绘了想象与梦中人结婚的盛况,表达了喜悦之情。
D.《子衿》全诗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来叙写事件。
18.这两首诗从内容上都表现了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请从其他方面找出它们还有哪些相似处。
【答案】17.B 18.内容上都属于《诗经》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民谣;表现手法上都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都直接抒情,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都使用了叠词,富有音韵美。
【解析】17.考查诗歌理解与赏析。
B.本项“满腔期望变成怨恨”有误,应为: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故选B。
18.考查比较阅读。
《关雎》是《国风·周南·关雎》的一篇。
《子衿》是《诗经·郑风》的一篇。
两首诗内容上都属于《诗经》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民谣。
两首诗都运用了重单叠句的艺术手法。
《子衿》共三章,每章四句,只有个别字做了更换,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关雎》同样如此,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反复咏叹,形成了一种圆环往复的美。
两首诗都直接抒情。
如《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直接表达了对心上人的爱恋与思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衿》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班级:姓名:
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
【原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
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经有三个月那样长!
【作者】
《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
三大基本内容: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
【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
歌者热恋着一位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歌者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此诗寄托其情思。
【主题思想】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达了其思念之情,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表达了深沉的思念。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由于子衿是当时学子的服装,可见他和他是同学关系。
对方的衣饰给他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他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他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
末章变调。
”(《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主人公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他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
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
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
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
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的诗句是:“”。
2、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
二、选择题:
1、下列对《子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B. 约会不遇,失落惆怅,不可遏止。
爱之既深,责之必切。
对于他的失约,她也许想到种种原因,但无论如何难以谅解。
C.两句“纵我不往”,以质问的语气、讨伐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指责。
D.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婉转动人,即使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读来仍能产生共鸣。
三、赏析题:
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的诗句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二、选择题:
1、下列对《子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B. 约会不遇,失落惆怅,不可遏止。
爱之既深,责之必切。
对于他的失约,她也许想到种种原因,但无论如何难以谅解。
C.两句“纵我不往”,以质问的语气、讨伐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指责。
D.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婉转动人,即使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读来仍能产生共鸣。
分析:C、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反问。
三、赏析题:
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有什么含义?答: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最后一句的含义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