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0个知识点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迈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5)经济全球化理论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相当集中、相当分散、绝对分散。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6、城市化含义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英格尔斯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2005·规划原理问题与答案联合

2005·规划原理一、单选题[共70题,每题1分,总计70分]1、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是()。
A.由于人类劳动的大分工B.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大分工C.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的分离D.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来源:考第1题试题答案:A试题解析: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农牧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就导致了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就成为了城市。
所以综上所述,形成早期城市的主要动因是人类劳动的大分工。
考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考点3: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城市。
据考古发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因。
一方面是农村的推力,另一方面是城市的引力。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
A.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其后续动力B.农业为城市化提供生产原料、提供市场、提供劳动力C.工业为城市化提供了经济基础,使得人口与资本向城市聚集D.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化带来了就业机会与人口的增加第2题试题答案:A试题解析:因为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到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等三大力量的推动和吸引。
考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考点16: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城市化进程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城市化速度缓慢,较长时期才达到30%。
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不长时期就达70%左右。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已转化为城市人口。
(2021年整理)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考试大纲要求1。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2. 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知识结构体系(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城市的历史约有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东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儒家、道家和法家都自此形成并发展。
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变通2. 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的典型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到近百万。
①中轴对称。
②东西两市。
③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通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
④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元大都①三套方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②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借助京杭大运河舟车之利,促进了什刹海商业区的形成。
明清北京城①北部收缩2。
5km、南部扩展0.5km。
②突出8km中轴线。
③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
④皇城南形成商肆。
(二) 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城市规划原理教案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两百年以来的欧美文学、一百年以来的中国文学中,都能找到一种侵入并深刻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人格嬗变进程的怪兽,那就是城市。
从农村社会过渡到城市社会,城市给了人们一切新奇和新生活,同时也破灭着原始的田园牧歌式理想。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原序:本书开篇叙述了一座城市,这座城市,象征地看,就是一个世界;本书结尾则描述了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从许多实际内容来看,已变为一座城市,在追寻这一发展的全过程时,我力求述及城市的形式和功能,述及城市产生的各种目的。
我深信我已经证明,城市一旦消除了它有史以来的固有缺陷,它将来发挥的作用将会远超过历史上所发挥过的作用。
第一节城市的定义一、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城市?或者说城市的定义如何?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际问题。
理论上由于各学科对城市的着眼点不同,研究重点各异,因此,对城乡的定义各持己见。
实际上,因受行政体制、历史传统及技术等因素影响,各国所采用的城市与乡村的定义亦差别极大。
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各国共同遵循的城乡定义。
社会学家总是以居民的行为和社群关系作为城市定义的基础。
古典社会学家认为,城市社会给人一种过量的神经刺激和增加人们大量的相互接触,以至必然改变他们的心理和行为。
而这些改变正是城市人和乡村人的主要差别。
社会学家沃尔恩(L.Wirth),把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Heterogeneity)当作城市的三个主要标志,因此,他指出只以“人口多少”为标准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定义城市的指标。
人口学家马可耶(M·Macura)通过在塞尔维亚的研究,认为“从人口学的观点,应该以聚居地人口的多少和人口的结构为标准划分城市与乡村,而人口密度因度量上的困难,不宜作为一个准则。
”因此,他建议城乡分类可以最低的人口数和最低的非农业人口__________比例为准则,而史特华(C.T·Stewart)则认为,可以居民中非农业就业比例进行“最简单、最粗略的城乡分类”。
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三、 城市规划的期限
– 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 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做出轮廓性的安排 根据城市发展的资源及其他条件,做出 城市终极规模的预测。一般不设年限。 – 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四、城市规划的工作程序
三段式
Investigation Analysis Plan
调查:搜集有关资料 分析:分析资料,着重预测 规划:编制一个充分考虑到调查分析所揭示的各种事 实的规划内容,力图根据合理的规划原则诱导和控制城市 未来发展的趋势。 这种三段式的规划方法是由英国规划先驱Pattrick Geddes提出,欧美在1920~1960年前后使用。 (Pattrick Geddes,1854~1932年,有机学派,英国生 物学家和社会学家,现代城市研究和区域规划的理论先 驱。)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作为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架构
1、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城市规划 •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受益的大部分 产生的不经济 个人 差异 社会 市场失灵 国家干预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讲
保障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一些基本的城市服务设施的集体供应 试图减少一些资本的运行所产生的会导致其他部门损失的消极外部性
(二)城市规划的作用
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控制。 城市规划是这样一个过程(Process) 确定城市未来发展目标
制定实现目标的途径、步骤和行动纲领
通过对社会实践的引导和控制来干与城市的发展 这种作用的发挥——通过对空间尤其是土地利用的分配和 安排来加以实现的。
参考《注册城市规划师》之相关知识
Russia :城市规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继续与具体化。
"The city is the nerve center of our civilization. It is also the storm center."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10

单选题[共25题,每题4分,总计100分]
1、城市进化理论以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各个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进化过程,对于其过程下列不对的一项是()。
A.“绝对集中”时期
B.“相对集中”时期
C.“相对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
D.“绝对开发”时期;“相对开发”时期
2、城市化的实质含义是()。
考点: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城市规划的作用;
1.作为国家宏观调整手段
2.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工具
3.作为城市未来空间构架
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十分密切。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类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广义的城市,即包含其受影响的地区,如大城市及其郊区或“市带县”地区,其规划简称城市地区规划。这种规划本身就具有区域规划的性质。狭义的城市,即中心城或一个小城市,其规划简称城镇规划。这种规划就要受区域规划的制约,即城镇发展的方向、性质、规模,甚至规划结构都要受地区的条件制约。
A.向外扩展;内部重组和向外扩展
B.向外扩展;内外重组
C.绝对扩散;相对扩散
D.绝对集中;相对集中
15、()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激发因素,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D.第四产业
16、隋唐长安城是由()负责制定规划的。
A.唐太宗
B.隋文帝
C.宇文恺
D.样式雷
17、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形成:城市是生产发展和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定义: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
特征:1、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历史文化的积淀;社会化、多功能、有机的整体;复杂的、动态的综合体。
发展: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二、城市化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4、比较集中的用地及较高的人口密度、完善的基础设施。
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
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增加;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推动城市化。
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三个阶段: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城市化的过程产业革命出现将大量工人集中在一起的工厂工厂附近形成生活居住区和生活服务设施集中村镇村镇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交通、服务、基础设施等发达聚集效应是城市越来越大城市化的三种模式初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大城市连绵区,吸纳劳动力过度城市化现象农村人口过度涌向大城市,超过城市的容量,形成贫民窟逆城市化现象非城市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接近或超过城市水平,城市人口向郊区发展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产生与发展一、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
古 代
及其社会和政治背
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的典型
唐长安城 元大都 明清北京城
城
市 规
古希腊的城市
教堂成为城市中心
想
不规划的街道和广场
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 封建社会的中世纪 城市的有机发展
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后期的公共建筑成为城市中活动中心
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的街道
1、文献 《周礼》 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城市
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 早形成的时代。代表封建社会以礼制为主 导的皇权至上的规划理念。
《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是概括了所有政治 中心城市,特别是都城的设计原则:官衙居中, 尊祖重民,功能清晰,严谨规整,棋盘式街道 和街坊的划分体现着主次有序,均衡稳定的空 间构图,符合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理念和审美 观。
四、欧洲古代城市的典型格局
1、古希腊城市:格网状布局,广场和公共建筑 作为城市的核心。
雅典城 欧洲最早的城市是雅典城,建于公元前12世纪。 背山面海,呈不规则形。城中有广场、斗兽场及神 殿等。最为突出的是在城北的山顶建有雅典卫城, 是一组重要的宗教建筑,主要有帕提农神庙和伊列 克先庙。
古希腊城市的设计思想来自长期的实践经验 和观察。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的法学家希波丹姆 (Hippodamus)做出了贡献,例如,他规划的港市 Milet是希腊城市设计思想的代表。城市平面由方 格形街道网组成,在方格形的中间分布了一些广 场。在港口周围有一些码头,主要广场布置在港 口旁。一般说来,希腊城市是由一系列矩形街区 和小空间组成的,城市由内向外发展,以陡峻的 山坡或河岸结束。
角度来解决当时大都市的环境问题、卫 生和社会问题,是一本较早的城市设计 论著。
2、规划理念
欧洲是封建领主制,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 城市。规划体现封建社会突出统治者地位的以图腾崇拜 为主要哲学思想的权力中心结构。
欧洲中古时期的大部分城市,人口规模很小(少于 10万人),但是富有特色,“规模形式相当小巧,而生 活内涵尺度则相当丰富”。故有“红色的锡耶纳、黑与 白的热内亚、灰色的巴黎、五色缤纷的佛罗伦萨和金色 的威尼斯”之说。
3、中世纪城市:教堂成为城市中心; 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城市的有机发展; 后期的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中心。
威尼斯城
威尼斯作为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典型代表,基本上在 II世纪形成,并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毫无变化地保留下 来。威尼斯是城市化了的环礁湖,位于许多河流的交汇 处,其中一条名为格兰德的运河以S状流穿城市。威尼 斯城中最为著名的圣马可广场,形成于14世纪,它由教 堂、总督府、图书馆及办公建筑等组成,经过精心的改 建设计,形成极美的平面环境和主体轮廓,成为建筑群 设计的典范。
1、文献
《建筑十书》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 著,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完整的古典建筑 书籍。在第一卷及第五卷的“建筑师的教育、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它 公共建筑”中提出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 程、市政建设方面的论述。
《按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 1889年,西特著。从城市美学和艺术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
第一节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主题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社会政治背景 ◇中国古代城市的典型格局 ◇欧洲古代城市规划的社会政治背景 ◇欧洲古代城市的典型格局
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规划思想最早形成:周代 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东周 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理念
《管子》的自然至上理念
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是当时意大利纺织业和银行业比较发 达的经济中心。城市平面为长方形,路网较规则。 公元1172年在原城墙外扩展了城市,修筑了新的 城墙,城市面积达0.97 km2。公元1284年又向外 扩建了一圈城墙,城市面积达4.8 km2。到14世纪, 佛罗伦萨已有9万人口,市区早已越过阿诺河向四 面放射,成为自由布局。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
轴线放射的街道、宫殿花园和规 整对称的公共广场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社会政治背景
中国古代城镇是按照一定的形制规划建设的。周代以后, 把设计城镇加以范式化,成为礼制的组成内容之一。主要城 镇的位置和等级,是按照统治和军事防卫的需要而定的,兼 而考虑接近河流和农业地区等。城镇的主功能是官衙、府邸、 屯兵,以后还有庙宇等,商业、手工业到唐宋以后才逐渐发 达起来。
《商君书》 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
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及城市管理体制等 问题进行阐述,开创了中国古代城市规 划研究中区域城镇研究的先河。
《管子》 打破《周礼》规划的单一模式思
想,提出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代表 了崇尚自然和自然至上的规划理念。
2、规划理念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始终体现了农耕文化
2、古罗马城市:广场、广场群、铜像、凯旋门 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与焦点;道路、桥梁、 城墙、输水管道等城市设施齐备。
罗马城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征服了地中 海沿岸,奴隶主使战俘和奴隶创造了华丽的宫殿、 浴场、斗兽场等,首都罗马人口曾达到100万。城 市布局不规则,有自发性。城市中有广场、大型公 共建筑及神庙,还修筑了巨大的输水道。
小结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古代城市的 典型格局以各个朝代的都城最为突出。从唐 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 工记》所记载的城市形制达到了完善的境地, 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和宗法礼制。
三、 欧洲古代城市规划的社会政治背景
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欧洲经历了从 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的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 会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几个历史时期。 随着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变迁,不同的政治势力占 据主导地位,不仅带来不同城市的兴衰,而且城 市格局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
时代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并重的整体观念, 城市格局体现了农业社会时期以图腾崇拜为 哲理思想的权力中心结构形态。即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典型格局 1、唐长安城:
中轴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 网,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
2、元大都和明清时代的北京城 三套方城 宫城居中 轴线对称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