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600字

《江村经济》读后感600字!
作者:裴银璐
中国社会是乡土的,它的基底是从农民、村庄出发的。
在过去一两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迅速城镇化,建造出一个又一个超级城市。
作者在变化之际从江村出发,展现了在矛盾和交流中动态发展的经济水平。
很多著名学者说这本书是社会调查里程碑式的著作,当然,这不能否认,但我更多关注的是土地的利用。
在乡村,土地代表经济,代表地位,人的一生可能都与此相关。
而在土地及其附属品之上,争执是经常存在的。
从灌溉用水、公共道路,到农田的所有权,自始至终都在发生争执,不仅仅是曾经,也是现在。
人们不断用界限和规则来约束行为,减少争执,可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争执或许在减少,但也在增加。
减少的是以前的争执,比如水中的鱼虾,但是在水干涸之后,人们就又会开始争执干涸的河道、水沟归谁所有。
这些争执表达着农民的诉求,表达着他们的生存。
当然,作者描述的是将近一百年前的社会,现在,规模农业化和机械农业化发展,还会有如此的问题吗?
可能不会有了。
但是我们要认清另外一个现实,中国的土地类型多样,能够实行规模化生产的是少数,真正合理有效的土地改革才能改变现实。
时至今日,在土地资源稀缺的今天,在乡村仍然有大量浪费土地的行为,名义上是投资、是项目,建成之后则是纷纷跑路,只留下一片满目疮痍的土地。
而这些土地成为了断壁残垣,成为了无人问津的地方。
我只能希望未来在这些废墟上产生新的制度,开出灿烂的花。
人类学角度江村经济读后感

人类学角度江村经济读后感一、村庄就像一个小宇宙。
江村,这个小小的村庄在费先生的笔下就像一个完整的小宇宙,啥东西都有自己的一套运行规则。
从经济方面看,那可真是个复杂又有趣的体系。
这里面有农业,种稻子啊啥的,就像这个小宇宙的基础能量源。
农民们天天在田里忙活,跟土地打交道,那土地就像一个魔法宝库,你精心伺候它,它就给你产出粮食。
但是呢,光靠种地还不行,还得有副业。
就像家里光有主食没有配菜可不行一样。
缫丝业就是江村很重要的副业,这就像是给这个小宇宙的经济增加了一些高级的装备。
妇女们在这个副业里可是起着超级大的作用,她们就像一群勤劳的小蜜蜂,嗡嗡嗡地忙着缫丝,给家庭带来额外的收入。
这让我觉得一个村庄的经济不是单一的,而是像一个拼图,各个小块儿得拼在一起才完整。
二、人际关系像一张大网。
在江村,人际关系也是特别好玩的。
这村子里的人啊,就像一群相互关联的小蚂蚁,谁跟谁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家庭是最基本的单位,就像一个个小细胞。
家庭里的长辈就像是细胞核,有着很大的权力。
比如说家里的经济大权啦,还有对子孙婚姻大事的决定权之类的。
然后家庭和家庭之间又通过婚姻、宗族关系连在一起,就编织成了一张超级大的人际关系网。
这张网可神奇了,在村子里,不管是农忙的时候大家互相帮忙,还是有啥纠纷需要解决,都是靠着这张网的力量。
而且这种人际关系还影响着经济呢。
比如说,亲戚之间借钱、借农具啥的,都是很常见的事儿。
这就像是这个小宇宙里的信息和资源交换,靠着人际关系这张网来传递和调配。
三、传统与变革的博弈。
江村也面临着传统和变革的大问题。
传统的东西就像村子里那些老房子,稳稳当当的,大家都习惯了。
像那些古老的耕作方式、家庭结构、社会习俗,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大家觉得这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可是呢,外面的世界在变,就像一阵大风吹过来。
缫丝业就面临着这种变革的冲击。
以前传统的手工缫丝慢慢不行了,因为有了外面更先进的机器缫丝。
这就像传统的小帆船遇到了大轮船,有点招架不住了。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范文通用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范文通用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范文通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一、求学生涯和《江村经济》的诞生费孝通的求学之路谈不上坎坷,但是却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他最初的大学生活是在东吴大学医学预科班度过的,由于参与反对校医打人的一次风潮被学校暗示转学,此后转入燕京大学。
至于选择社会学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大革命失败,军阀之间混战,社会文化方面的交锋很厉害。
他抱着了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的想法选择了社会学。
在燕京大学读书期间,得到吴文藻老师的大力栽培,并为其定下了将来店铺的计划。
燕京大学毕业后,费孝通进入清华社会学与人类学系的研究生院读书,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的机会。
1936年他只身前往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师从著名的社会学家马林诺斯基,两年后获得博士学位。
费孝通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是跟史禄国教授学习的。
史禄国一心想把费孝通培养成自己的学生,后来由于情况不允许,他同意费孝通在清华学习告一段落后到英国学习深造。
但是史禄国坚持让费孝通在国内做一年社会调查,然后带上材料店铺。
史禄国是个俄国人,他害怕费孝通出国后,在同行面前丢了自己的脸,于是他坚持让费孝通在国内做调查。
通俗点讲,就是要给费孝通再补补课。
费孝通带着新婚妻子王同惠来到广西瑶山做调查,调查过程中费孝通误踏虎阱,腰腿受伤。
王同惠出外寻求支援,不幸溺水身亡。
费孝通这次瑶山调查以失败告终。
伤愈后,他回到农村的老家休养。
在姐姐的介绍下来到江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之后他带着这些调查资料来到英国,最终整理而成《江村经济》,并成为他的博士毕业论文。
二、《江村经济》的写作背景及缫丝业改革作者以长江下游、太湖东南岸一个名叫开弦弓的村为背景,描述了这个村子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
江村经济读后感大学

江村经济读后感大学篇一江村经济读后感最近读了《江村经济》这本书,哇塞,真的给了我好多好多的思考!可能很多人觉得这种学术著作会很枯燥无聊,但我读下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作者费孝通先生深入到江村这个小地方,把那里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等方面都给我们讲得明明白白。
我觉得吧,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放大镜,让我们看到了江村这个小小的世界里隐藏着的大大的乾坤。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一个村子嘛,能有啥特别的。
但你想想,一个村子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啊!书里讲的那些农民的生活,他们怎么种地,怎么搞副业,怎么处理家庭关系,真的特别真实,就好像我自己也走进了那个村子,亲眼看到了一样。
比如说,他们养蚕的那些细节,我以前哪知道啊,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养蚕还有那么多门道。
我就在想,咱们现在的生活和江村那会儿比起来,变化真的是太大了。
可又一想,也许有些本质的东西还是没变的,比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本书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总是在追求现代化、城市化,可那些乡村的传统和智慧是不是也被我们丢得太快了?难道现代化就一定要抛弃乡村的一切吗?这可真不好说。
读了《江村经济》,我真心觉得,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大家难道不这么觉得吗?篇二江村经济读后感嘿,朋友们!我刚读完《江村经济》,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啊!这本书,一开始我还担心会不会太学术、太晦涩难懂,结果一读进去,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费孝通先生的文字,那叫一个接地气,就好像他在跟我面对面聊天,给我讲述江村的故事。
江村,这个小小的地方,却蕴含着大大的经济奥秘。
我读着读着,就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村子里,看到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听到他们为了生计而发愁的叹息。
你说怪不怪,江村的人们靠着那一点点土地,想尽办法谋生。
有时候我就在想,他们怎么就那么有韧性呢?也许这就是生活的力量吧,逼得人不得不去想办法,不得不去拼搏。
书里提到的那些乡村工业,比如蚕丝业,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原来小小的蚕丝背后,有着那么复杂的产业链和经济关系。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范文(四篇)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范文(四篇)第一篇: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关于《江村经济》一书的意义,也许对于我们90后的一代来说,就是丰富了我们对于那个年代的历史的了解。
尤其是对我这样的文科生来说,在历史课上所了解的只是被教科书美化过的一部分,真正的历史事实我们知道的少的可怜。
而它其中所讲的中国农民的生活也算是贴近我们的生活。
乡村经济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都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是以男性传承,女性的地位低到尘埃。
而本书详细的写出来了当时的状况。
在开弦弓这样的一个小村庄里,封闭,自给自足,延续着以父系为主的家族传承制度。
我一直都觉得男女应该被平等对待,甚至于女性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因为正是有这样一个群体,人类才得以延续下去。
可是,本书中写道:土地有限需要进行人口控制,这使杀害女婴变得更为经常。
而妇女只有在生下男婴后,地位才会得到确认,以及女儿没有资格继承父母的家产等等。
看完之后,回想起以前学过的知识,女性的地位总是那么低。
从西周延续的长子继承制,从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我们从未重视过妇女的权利。
至于他们的幸福,他们的婚姻只是父母的命令和媒人的话语,有时就像官场上被屠杀或交换的商品。
已婚女儿泼的水,母亲的家人不能回去,没有继承权,没有权利为父母服务,丈夫的家人不把她当作自己的家人,甚至他们甚至没有办法为自己找到解脱,只能离婚。
这种情况直到民国才得到缓解,但也只是轻微缓解。
到目前为止,虽然一直倡导男女平等,但反过来又问,这真的做到了吗?从以下例子来看:不允许检查胎儿的性别不是为了防止女婴死亡吗?为什么二胎政策是生女生才能生二胎,男生不能生二胎?光是女儿不好吗?男女性别比失调不也是这些原因造成的吗?我以前见过一个极端的例子。
为什么像李宇春这样的中性女孩受欢迎本质上是对男人的尊重。
也许我这么说似乎有点极端,毕竟,我也是一个女孩。
当我看到女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我会感到共鸣。
然而,女性被不公平对待是不可磨灭的事实。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我们把农夫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但是他们并没有变得富有,或者说,被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并不能实现整个乡村的振兴。这其中的根源便是中国乡村中人和土地密不行分的关系,以及传承千年的乡村文化。而现在生长在城市中的人,不能理解这种文化。
人们往往从政治角度理解乡村问题,比如科技含量低下,人口多耕地少等等,试图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稳定土地政策”这样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而《江村经济》从文化角度说明了这种现象产生的缘由。例如财产的传承和“分家”现象,就导致了一块大土地被分割为许多块然后被多数小家庭占有,这导致了人均土地占有量很少。在这种基础上,人们还会想着去买拖拉机,去买抽水机吗?农业的机械化随之难以实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土地资源管理硕士一、全书回顾《江村经济》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生活等方面的书,是费孝通教授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
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阅读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费孝通教授使用的平实朴素的语言和对江村深入细腻的描述。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几十年前江村人民的那种生活场景,可以感受到鲜活的画面,例如江村村民车水的场景,养蚕的场景以及和小贩交易的场景等。
本书共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
其中有关农业、土地占有和中国的土地问题这些章节是我阅读的重点内容。
二、读书心得阅读完本书后,我不仅通过作者对江村的经济、社会和人文等有了较深的认识,而且很自然地把书中描述的一些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拿来与我家乡的情况作比较,如书中第22页提到“大致的观点是,这些祖宗的鬼魂生活在一个和我们非常相像的社会中,但在经济方面他们部分地依靠子孙所作的奉献,这就是定时地烧纸钱、纸衣服和其他纸扎的模拟品。
因此,看来死者在阴间的福利还是要有活人来照管的。
”这些观点,至今在我的老家仍然是深深地扎根在村民的心中的。
费教授描述的是70多年以前的生活场景和观念,但在今天,我家乡的村民仍然保留着这种观念,我在想这是不是落后的一种体现呢?第32页中提到的“但兄弟之间分家后,仍然可共用一间堂屋(第七章第2节)。
祖坟不列入真正的财产,因为它对子孙后代没有任何用处,相反,后代有修缮祖坟的义务。
”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发生变化,随着火葬的推行,现在村民可以拜的祖坟有减少的趋势,因为有些火化后的骨灰没有实行土葬的原因。
因此,祖坟也开始变得珍贵起来,特别是村民们都比较迷信,相信风水好的祖坟可以带来好运。
江村经济读后感优秀3篇

江村经济读后感优秀3篇江村经济读后感篇一费孝通老先生的《江村经济》(其实,此书在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名是《中国农民的生活》)最早是1939年以英文版面世的,其后直到1986年才有了中文译本。
这时隔的40余年,可以说贯穿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中国历史进程——从国民党统治到新中国的建立,以及建国后的几个不同发展阶段。
所以单从时间上说,此书是中国近现代发展轨迹的见证者;另外在内容上,此书由于中译本出现时间较晚,所以现在大家所见的中译本里一般都会附加费老先生在回国后对江村陆续进行的十余次调查情况以及其总结和比较。
作者将本书的研究范围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拓展到90年代,而这些后续的补充也极大的提升了此书的价值:特别是在历史研读和文献价值方面,因为目前还未出现第二本能对某一地区进行的长达60多年的调查和总结的著作,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社会学研究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所以,无论上是作为历史资料来研读还是作为社会学研究著作来看,此书可以说都是首选。
而事实也说明了这点:此书自面世以来就是那些有心了解、学习中国农村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变迁的入门之选。
首先接触此书的感觉就是通俗易懂;待稍微深入进去后,我们才发现它已经为我们踏入中国农村这一重要而宏大的调查领域提供了一个绝妙的范本。
可以说,现代对于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很难不受到此种风格的影响:从《黄河边的中国》到《私人生活的变革》,无不闪烁着此书的影子(看了一点,即有此种感觉····不当之处请明者指正)。
而这点其实也激起了我对于此种调查风格或是研究方法的反思:为何一种思路或是方法在没有出现之前很少有人去运用它,而一旦其出现则如同秋风扫落叶之势风靡不止呢?能否简单的比较说是某位大家创造了一种风格,还是说他适应了大众对于某一事物的欣赏和偏好而顺势而为的。
对于这个问题,只是一点突发奇想而已,其实不应该是我们读书笔记的“正规任务”,仅此自娱吧!另外,看了此书,不禁联想起了另一位社会学大家——斯科特的《弱者的武器》一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村经济》一书的读书笔记
理论假设:
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
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
因此这本书将说明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这种小范围的深入实地的调查,对当前中国经济问题宏观的研究是一种必要的补充。
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它将说明地区因素的重要性并提供实事的例子。
这本书描述的中国经济生活变迁的过程包括两个影响因素,西方社会制度直接过渡的一个过程,另一原因是传统的平衡受到了影响。
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导致中国乡土经济生活的一个变化。
因此必须要对社会制度功能进行一个细致的分析,而且要同们它意欲满足的需要结合起来分析,也要同它们的运转所依赖的其他制度联系起来分析,以达到对情况的适当的阐述。
这就是社会科学家的工作。
有人认为作者没有结合自己的大量调查总结出一套系统化的理论。
后来,Firth由于受此书的影响和提示而构建出“微型社会学”概念,后经Firth( Firth与费老都是布·马林诺夫斯基德弟子)的发扬光大,成了一大理论体系。
“微型社会学”是以一个人数较小的社区或一个较大的社区的一部分为研究对象,研究者亲自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进行亲密的观察。
作者的微型社会学理论是他的调查和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
这些理论,大部分在费孝通先生的著作中已经得以解释,大致有两个主要方面:文化整合理论与“类型”、“模式”理论。
文化整合理论是费孝通先生微型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贯穿此书的两个主题是: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再生产的过程。
在书中,作者集中力量描述中国农民生活的基本方面。
主要题材是对湖泽地带的平原乡村生活的一次实地考察。
那水道纵横的平原是
数千年来物质上和精神上抚育中国人民的地方。
不言而喻,在乡村生活、农村经济、农业人口的利益和需要中找到的主要是农业文化基础。
布·马林诺夫斯基德称“通过熟悉一个小村落的生活,我们如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整个中国的缩影。
”
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
在《江村经济》一书中,作者所获取的资料都是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作者深入农村社区,对江村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实地调查,作者通过实地调查法,描绘出中国南方一个社区的实景。
向西方社会展示了真实的中国,而对中国进行人类学民族学考察,一直是西方人类学的兴趣所在,由于种种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将西方人类的考察拒之门外。
田野调查法是人类学家惯用的一个方法,本书可以说是人类学的一个典型。
因此该法的运用在本书中也很明显。
作者对江村进行了几乎两个月的蹲点研究。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得到了很多第一手资料并整理成书。
而这种田野调查的方式为我们的人类学研究提升了一个阶段:走出书斋,走进田野提供。
2、社区研究方法
追溯费孝通先生社区研究方法的源头,与其导师吴文藻先生的影响密不可分。
吴先生首先提倡社会学中国化,并指出其实现途径就是社区研究。
他认为,社区研究的功能之一是对现有的社会学理论进行证实或证伪,利用新材料提出新问题和新理论,应借鉴功能学派的研究方法,即人类学的假设求证方法对于社区研究来说,功能分析与社区研究是相吻合的,是社区研究应采纳的方法。
费孝通先生的社区研究除了具有功能学派的特点之外,还具有鲜明的目标: 我确有了解中国全部农民生活,甚至整个中国人民生活的雄心。
( 费孝通,1990)
归纳:
1938年,费孝通先生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根据他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的实地调查资料,以英文发表了标题为《开弦弓,一
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作为博士论文1939年,该书在英国出版,翻译为中国农民的生活,作者将开弦弓村改称为江村198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著作的中文版,采用了《江村经济》作为书名。
江村是个学名,实际是指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这个村庄的形状被三条大河所塑造成的一个形如“拉开弦的弓”。
开弦弓村坐落在太湖东南岸,位于长江下游,在上海以西约80英里(约129公里)的地方,其地理区域属于长江三角洲。
根据1935年的人口普查。
该村总共1458人。
开弦弓村土地总面积为3065亩,90%以上的土地都用于种植水稻。
因此这个村子以种植水稻为主;桑树在当地农民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靠它发展蚕丝业。
作者的调查历时两个月,是在1936年7~8月进行的。
作者选择这个村子理由在于一开弦弓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
因此可以把这个村子作为中国工业变迁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例子。
主要变化是工厂代替了家庭手工业系统,并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
二因为该村的自然资源极佳,农业发展水平高。
三这个地区广泛使用水上交通,有着网状分布的水路,因而城乡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与华北的情况不同。
这样能够通过典型来研究依靠水上运输的急诊系统;四是语言上的有利条件。
《江村经济》通过一个村庄的全面描述,从独特的视角探讨了在当时环境下中国江南乡村的生存、发展及幻灭的历程。
作者在书中细致的描述和分析了中国东部一个村庄的基本情况包括历史文化背景、村民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等,最主要的是关于村民的经济生产问题分析,江村的农民主要从事水稻种植和桑蚕丝生产,其中水稻生产用于保障基本口粮,桑蚕丝生产用于增加其他收入。
由于时代变迁,受到工业化生产的巨大冲击,农民手工生产的桑蚕丝日益失去了市场,农民收入难以为继,有的甚至由于生活所迫需要借高利贷,导致生活陷入困境,最终由于还不起高利贷甚至还要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
一个农村社区的变迁也从一个方面体现出中国社会的变迁。
作者深入分析后指出,中国农村的真正问题,实际是人民的饥饿问题,是农民的收入甚至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所需的问题。
要提高农民收入就不能只依靠农业,
他建议为提高农民收入恢复发展现代乡土工业。
批评:
《江村经济》一书被作者的博士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称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并说“此书有一些杰出的优点 ,每一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
”但是本书也有不足之处,虽然作者无论叙事说理都极力避免那种晦涩、拗口的语句,皆以简明流畅的语句写出,叙事言简意赅,说理明白易懂,然而这种散文化的写法折扣了理论价值,未能使著作理论性表征化和系统化 ,需要作者及读者进行解读,才能知晓其理论内涵和价值所在。
在现代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上,多数学科起源和兴盛于西方,原因就是他们的著作观点鲜明,体系完整。
中国古代各学科也有丰富的理论,但却没有影响力,原因在于理论大多蕴含于文章内容之中,必须经人注解方使人明白。
《禄村农田》
作者认为这本书是《江村经济》的续编。
在理论上将根据《江村经济》的结论,用作者在禄村听见的事实,加以修正和发挥。
不同的是本书的范围较前书更为狭窄,将以土地制度为研究中心;在方法上,还是采取的以村落为单位的实地考察。
不同的是本书的叙论将一贯的以理论为经,以叙事为纬,层层推进以达到整个解释和叙事并重的社会调查方法。
禄村是云南省昆明市禄丰县的一个村子。
作者总共有过两次实地调查。
禄村数以一个差不多完全以农业为主要生产事业的内地农村结构。
它的特色是在众多人口挤在一狭小的地面上,用着简单的农业技术,靠土地的生产来维持很低的生计。
在这里土地分割得很细小,村中住着的不是大量的佃户而是大量的小土地所有者。
他们因为有便宜的劳工可以雇佣,所以不必自己劳动,因此禄村中特别发达的是雇工自营的农田经营方式。
这种方式的基础是在农村劳力供过于求,没有其他生产事业来与农业争取劳力的结果。
本书的主题是现代化发达过程中农村社区所发生的的变迁。
禄村
和江村代表着两种形式。
江村是靠近都市的农村受现代工商业的影响;而禄村则还是在开始受现代工商业影响的初期。
本书从土地利用中劳力方面入手,说明人多于地的比率,然后分析多余的劳力如何集中到小土地所以者的手里,使土地权成为劳动者和不劳动者的分界。
有学者通过阅读本书认为“西方教育使费博士多少接受了一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原则,他希望以通行的资本主义的某些精神为标准改造国人的生活。
他认为禄村人民没有充分利用现有劳动力,有些地主脱离生产,而他们本来是可以亲自下田干活,从而节约生产成本的,总之,懒惰和缺乏规划导致他们收入减少、生活水平降低。
”
作者提到本书用到了社区研究方法,费先生提出这是一种“解释和叙事并重的社区研究方法”。
作为实证研究的典范,禄村农田研究中实际已经具有了从布迪厄起才一直强调的实践论观点,人类学研究应该考虑到人们在处理民间事务时表现出的弹性,而不是单纯关注只有在理想状态发挥作用的所谓文化规则。
在这本著作中,作者对禄村经济进行了大致的变量分析,也利用一种类似经济学模型的方法对当时人民的收支进行了动态描述和分析,这在当时的人类学界也是不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