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课文习题过万重山漫想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6课《过万重山漫想》ppt课件3

刘征
学习目标
1.积累 “耸峙”等字词 2.理清作者漫想的思路 3.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
检查预习
夔门( kuí) 欹侧( qī ) 篙工( gāo ) 抟 (tuán) 翎毛(líng ) 啃噬( shì)
耸峙 ( zhì) 脊梁 ( jǐ ) 怯弱 ( qiè) 端睨 ( n ì) 摧山坼地( chè) 燧木取火( suì)
小结
奇险之景
……
他是谁?
第第 第 第 一一 一 一
什么时候穿过? 用什么交通工具?
个个 个 个
崇 穿 使 燧 弯
过用 木 弓
所受的精神压力?
三石 取 射 敬
峽器 火 箭
所拥有的知识水平? 的 的 的 的
人人 人 人
编后语
•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整体感知
过万重山
夔门
船过三峡
两岸 奇景
(所见)
漫想
(所 想)
现实
(所得)
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
再读课文
1.找出文章中标明是“漫想”
的文字。
2.作者分别漫想了哪些内容? 3.作者漫想的思路是什么?
古怪念头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谁?
思绪延展
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 使用的什么交通工具呢?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过万重山漫想》同步练习

《过万重山漫想》复习练习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D)A.耸峙(zhì)光束(sù)竹篙(gāo)千仞(rèn)B.怯弱(qiè)唠叨(dāo)疾风(jī)眺望(tiào)C.词藻(zǎo) 啃噬(shì)混饨(hún)翎毛(líng)D.燧木(suì)脊梁(jǐ)追溯(Sù)蜀(shǔ)2.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A.嘘唏斑烂廖廖可数万刃之颠B.欧歌镣铐耸恃摧山拆地C.隧木取火绚丽走头无路眼花缘乱D.叱咤缀学娇健多姿凝神暇思3 .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 连绵起伏耸峙云霄暗然失色华丽词藻B . 惊心动魄毫不含糊劈头盖顶不可端睨C . 不盈不溢燧火取火筚路蓝缕凭舷眺望D . 江水滔滔推山坼地步履维艰三峡无恙3.选词境空 ( D )(1)我凭栏眺望,江水(),一泻千里,向东流去。
(2)我的思路被()的爆破声打断。
(3)人类在()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领域进军。
A.茫茫隆隆滔滔漫漫B.茫茫隆隆馒漫滔滔C.滔滔茫茫漫漫隆隆D.滔滔隆隆漫漫滔滔5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a . 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侧,生死在 ____ 间的情景,至今还感到惊心动魄。
b . 如果遇险,他会像一个水泡那样 ____ 消散,还是会给人留下永远的记忆 ?c . 只偶然透过青蒙蒙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 ____ 神奇的色彩。
d . 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____ 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意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
A . 毫毛瞬间涂上积存B . 毫发顷刻抹上积淀C . 毫发即刻染上贮存D . 毫发顷刻涂上积存6.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句是 ( )A . 至于我这篇平凡的文字..,那时是早已泯灭的了。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过万重山漫想》word练习题 (一)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过万重山漫想》word练习题 (一)本次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的主题是《过万重山漫想》,包含了篇章的学习、文学欣赏与写作等环节。
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很多同学们都会感到力不从心,因此,这次模块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进行语文学习与应用。
在此,笔者将结合练习题,为大家详细阐述。
一、篇章分析练习题篇章分析是文章理解的重要环节,通过阅读提取关键词、确定文章的体裁、段落大意等内容,可以对文章有深刻的理解。
在这个练习题中,同学们需要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对文章进行逐一解答。
这种方式锻炼了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让他们对文章有更好的理解。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更好的表述自己的语言能力,提高描述与分析问题的技巧。
二、写作练习题写作练习题可以让同学们从实际生活、现象出发,进行分析和总结,让他们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应用。
在这个练习题中,问到同学们自己旅行的经历,引导他们对旅行中的文化、历史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学习,然后写出感想。
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开拓同学们的思路,让他们从自己的体验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总结。
同时,这种练习也能锻炼同学们的写作能力,让写作更加生动、简洁、有表现力。
三、文学欣赏练习题文学欣赏练习题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学作品和文学语言的练习、让学生了解文学背景、历史和人物生活等。
在这个练习题中,同学们需要通读全文,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文化,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进行填空。
这种方式可以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同时也能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让他们从作品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体验。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过万重山漫想》的练习题涵盖了篇章分析、写作练习和文学欣赏等多个方面,不同的练习模式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并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从中开拓思路,提高阅读、总结、分析、表达和理解能力。
相信通过这样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中职语文的基本知识,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7课《新疆的歌》word教案1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牢固树立首创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2.学习课文在行文上善于联想、思路开阔的特点。
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赞美的内在精神;文中的联想和想象;本文富有哲理性的语句。
教学设想:[课前准备]墙报上开辟“三峡园地”,介绍三峡风光、三峡工程以及有关三峡的诗文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艺术化地涉及“音、画”,强化朗读、情境模拟表演、即兴演说、系列组图欣赏等综合实践方法。
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尽量有机插入与课文主旨有关的新信息,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点拨分析理解一些关键语段,让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发散思维,主动探讨,各抒己见,给“表现”的机会,体验研读文本后的成功的喜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这样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1、美文诗话导入开讲引入相关美文、诗话,营造出“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敲响学生向“新思维”进军的第一个情感音符。
(一)先用多媒体跳出一段字幕背景:三峡,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三峡,华夏文明的一处摇篮!一幕幕精彩历史在这里驻足!一个个盖世英雄于此地流芳!(二)再引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一段话──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最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三)快速展示《长江三峡》风景导游图,随图播出李白诗歌《早发白帝城》,配乐《长江之歌》,师生共同朗诵,由末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明确课题《过万重山漫想》,简要释题。
2、由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导入,“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船过三峡时速度之快。
课题“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漫想”,“漫想”指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
过万重山漫想 练习

《过万重山漫想》练习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夔.门()耸峙..()辞藻.()敝帚.()欹.斜()夏圭.()篙.工舵.师()啃噬.()燧.木取火()翎.毛()端倪.()酣.睡()抟.()扶摇2、根据拼音写汉字云xiāo()笑bǐng()简lòu ()凭舷tiào()望洪huāng()chóng()敬沙ōu()不yíng()不yì()废xū()mǐn()灭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以敝帚画西施:不盈不溢:摧山坼地:4. 《过万重山漫想》的作者是,原名,人,家,家。
二、指出下列语句的修辞手法。
1.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
(比喻拟人)2.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水击三千里,团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
(引用)3.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比喻)三、回答下列问题本文的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不怕风险、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并期望人们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在建设现代化的事业中,我们需要的正是那种敢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精神。
《内蒙访古》练习题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内蒙.古()翦.伯赞()居庸.关()荞.麦()迥.乎不同()苑囿..()暴露.()南麓.()恩赐.()汾.河()峪.口()鄂.尔多斯()高阙.()夯.筑()呼韩邪单于...()蜈蚣坝...()庐朐.()镂.空()青冢.()享.殿()2、根据拼音写汉字qíqū()绵gèn()zhāo君()埋zàng()bǎo垒()wò野()遗zhǐ()威xié()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迥乎不同:不分青红皂白:摧山坼地:举世闻名:4. 《内蒙访古》的作者是,我国的着名,社会活动家,着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
阅读赏析-《过万重山漫想》(中职语文)

KETANGXIAOJIE
伍
课堂小结
作者漫想的线索是什么?
现在——过去——远古——未来——现在
课堂小结
本文的写作特点:
(1)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拟人等。)(2)想象丰富,行文流畅。(3)“形散神不散”。
课堂小结
全文结构紧密,思路清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放开视野,在现实与想象中自由驰骋,纵贯古今,气势非凡,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除了领略作者写作上的精妙手法,我们还要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勇敢地踏上征途,坚韧地迎接风雪,最后便能拥抱壮阔的未来。
作者面对的是“万重山”之景的观感: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内容探究
NEIRONGTANJIU
肆
1.读第1、2自然段,概括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景物特点:雄、险、奇。
夔门穿一线,怪石插流横。峰自云中出,舟从地底行。乱猿昏月色,残叶冷江声。神女知何处,时时雨尚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课前分享”
那么本文的作者面对三峡时,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通过品读《过万重山漫想》来体会吧!
基础知识
JICHUZHISHI
贰
耸峙
黯然
夔门
竹篙
怯弱
攲侧
gāo
qī
kuí
摧山坼地
嘁嘁嚓嚓
zhì
qiè
2.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
3.作者面对的是怎样的“奇景”?
整体感知
1-2段
3-9段
10-12段
13-16段
中职三校生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过万重山漫想课文赏析阅读练习(附答案)

过万重山漫想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哄(hǒng)骗一哄(hòng)而散怙(hù)恶不悛(quān) 华(huà)山徘徊(huái)豢(huàn)养浣(huàn)溪沙病人膏肓(huāng) 麾(huī)下贿(huì)赂(lù)不容置喙(huì) 诲(huì)人不倦混(hùn)淆(xiáo) 豁(huò)亮几(jī)乎跻(jī)身畸(jī)形通缉(jī) 侦缉(jī) 棘(jí)手即(jí)使嫉(jí)妒(dù) 汲(jí)取自给(iǐ)自足给(jǐ)养给(jǐ)予(yǔ) 觊(jì)觎(yú) 汗流浃(jiā)背雪茄(jjā) 戛(jjá)然缄(jiān)默草菅(jiān)人命歼(jiān)灭间(jiān)不容发(fà) 间(jiàn)断间(jiàn)接挑拨离间(jiàn) 眼睑(jiǎn) 僭(jiàn)越围剿(jiǎ0)矫(jiǎo)揉造作缴(jiǎo) 获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尚待商榷(确) 当仁(人)不让人参鹿茸(葺) 矫揉(柔)造作孺(儒)子可教歃(插)血为盟赡(瞻)养父母礼尚(上)往来喜上眉梢(捎) 挑拨是(事)非首(手)屈一指军事部署(暑) 肆(肄)无忌惮到处传诵(颂) 鬼祟祟(崇)1.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D(篙gāo;栖qī,舷 xián;藻 zǎo))A.耸峙(zhì)光束(sù)竹篙(gǎo)千仞(rèn)夔(kuí)门夏圭 (guī) 船舷(xuán)B.怯弱(qiè唠叨(dāo 疾风(jī)眺望(tiào)欹(qī)侧笑柄(bǐng) 筚(bì)路C.词藻(zhǎo) 啃噬(shì)混饨(hún 翎毛(líng)瞩(zhǔ)望栖(xī)落D.燧木(suì)脊梁(jǐ)追溯(sù)蜀(shǔ)郡彷徨(páng huáng)1.选出加点字形、音无误的一组( B )A.绮丽多彩(qí)不绝如镂(lǔ)濯濯童山(zhuó)睹物思人(dǔ)B.两山对峙(zhì)黯(àn)然神伤摧山坼(chè)地初露端倪(ní)C.五色斑斓(bán)煞费苦心(shà)令人神望(wǎng)筚路蓝缕(lán)D.不事稼穑(qiáng)嘘唏赞叹(xū)瞬隙万变(xī)敝帚自珍(bì)(A项中“绮丽多彩”的“绮”应读“qǐ”,“不绝如镂”的“镂”应为“缕”;C项中“五色斑斓”的“斑”应读“bān”,“令人神望”的“望”应为“往”;D项中“不事稼穑”的“穑”应读“sè”,“瞬隙万变”的“隙”应为“息”。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 3.《过万重山漫想》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三过万重山漫想练习与思考一、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A.摧山坼.(chè,裂开)地端倪.(ní) 啃噬.(shì)B.不盈不溢.(充满而流出来) 坐骑.(qī, 所骑的马) 攲.(qí) 侧C.翎.(līng)毛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远古时代) 无恙.( yàng,小病)D.惨淡..(形容苦费心力) 抟.(tuān, 把东西揉弄成球形) 瞩.(shù)望参考答案:A解析:B项,坐骑[zuòqí]:供人骑的马,泛指供人骑的兽类。
攲侧[ qīcè ]:攲,同“欹”,倾斜。
C项,翎毛[líng máo]:翅膀尖上的毛。
D项,抟[tuán]:同“团”;凭借。
瞩望[zhǔ wàng]:(书)(动)①希望;期待。
②眺望。
二、品味散文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加深对散文意境的理解。
根据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然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句中的“微微一笑”对刻画“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形象有何作用?参考答案:作者抓住“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知难而进、勇敢无畏的探索精神。
2. “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句中“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各指什么?参考答案:“曾经感到”的喜悦指的是一种经过自己的奋斗而胜利穿过三峡的喜悦,是一种战胜艰难险阻后的喜悦;“未曾感到”的喜悦指的是今天人们的开拓能力远胜于古人的喜悦,是伟大的时代才有的喜悦!三、作者在文中借用一些关键句,使文章环环相扣、结构缜密。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些关键句,帮助自己厘清课文的结构。
参考答案:第3自然段,作者触景生情,“头脑里一无所有”,欲擒故纵,意在暗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课文习题过万重山漫想5.下列句子的语序正确的一项是(C)A.各式各样的挖土机、起重机,伸着长长的鹅脖子,摇着雪亮的铲子,腾跳着,吼叫着。B.我凭舷眺望,江水滔滔,向东流去,一泻千里。C.那长篙短篙挂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D.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闪电一样快,雪片一样白,在船头画了个圈儿,不见了。6.与下面一句话衔接最好的一句是(C)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探明三峡航道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_________。A.遇险的会说:“还想冒险,不要命吗?”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B.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遇险的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C.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却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D.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却要说:“不要命了吗?还想冒险?”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C)a.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侧,生死在____间的情景,至今还感到惊心动魄。b.如果遇险,他会像一个水泡那样____消散,还是会给人留下永远的记忆?c.只偶然透过青蒙蒙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____神奇的色彩。d.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____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意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A.毫毛瞬间涂上积存B.毫发顷刻抹上积淀C.毫发即刻染上贮存D.毫发顷刻涂上积存8.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远古时代。B.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端倪:仔细看。C.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不盈不溢:不多出来,不往外淌。D.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 推山坼地:摧塌山脉,使土地干燥。11、结尾句“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对这句话的含义应如何理解,请加以概括。(不超过50个字)(4分)答:既有战胜眼前险阻、开拓生活世界的喜悦,又树立了以“敢为第一”精神推动历史前进、向着未来迈进的豪情壮志。12.本文是即景生情的文字,景物是“漫想”的出发点。请写出全文中的三个触发点。(6分)答:①万重山奇景。②茫茫的江水。③葛洲坝工地。(④倒数第二段峡外美景是喜悦心情的触发点)13.文中有一句话可以看成整个“漫想”的总领句,请摘抄这句话。(3分)答: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这是飞上仙界?14.本文题眼是“漫想”二字,请从文中摘抄紧扣题眼、直接点明作者思绪、思路构成全文语脉的四个句子。(10分)答:①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②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③再想下去。④我的思绪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16.归纳本文中心:通过作者穿行三峡时的丰富联想,歌颂了不怕艰难险阻、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鼓舞新时期的人民发扬“敢为第一者”的精神,向现代化的未知领域进军。(4分)二、阅读。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①清谈者,②有酣睡者,③有摇头者,④有叹气者,⑤有彷徨者,⑥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还会有人从此穿过。从千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轻而易举了。但是,他们不会嘲笑我们,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至于我这篇平凡的文字,那时是早已泯灭的人。然而,如果他们从考古的废墟上发现了它,我敢断定,他们会说:“这个人,没有说谎。”1.结合文意,解释第1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的含义(6分):人类的儿童时代:人类的儿童时代,指早期的人类社会,当时人类处在蒙昧时期。“三峡”:代指艰险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2.本文作者认为“历史昂然前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答:任何时期都有许多具有献身精神的先行者敢于向人类未知领域进军,他们不怕挫折和失败,带领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推动了历史的前进。3.对文段中加序号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清谈者”指那些对世事不闻不问的人。B.“酣睡者”指那些安于现状,不求开拓探险的人。C.“摇头者”、“叹气者”都是指那些失败过的人。D.“彷徨者”指那些对探险开拓观望的人。而“哭泣者”指那些害怕变革的人。4.用一句话概括第2段中所说的“清淡者、酣睡者、摇头者、叹气者、彷惶者、哭泣者”的共同点(不超过25个字)答:他们都没有真正参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实践活动5.第2段话,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这句话应是( B )(注意句间关系。)A.历史的脚步停不住B.行程艰难,但历史还是照样向前C.历史前进中有些无脊梁的人D.历史在前进中有曲折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他站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前面的路有多长?这峡道会不会有几千几万里,会不会直通到海底甚至通到地狱?前面的路有多险?那高崖会不会劈头盖顶崩落下来?那礁石会不会狼牙一样遍布江底?那江水会不会中途变成直下千仞的飞瀑?前面的路上会遇到些什么?会不会遇到百丈的蛟、九头的蛇?会不会遇到双睛似电、头颅如山的妖魔鬼怪?他自己会不会中途遇险?如果遇险,他会像一个水泡那样顷刻消散,还是会留下永远的记忆?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1.原文中有一句话“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一共重复了四次。这四句应分别置于上文中的何处?理由是什么?(4分)答:①②两句问路有多长之后。③④⑤⑥句问路有多险之后。⑦⑧⑨句问会遇到什么之后。⑩○11句问会不会遇险之后。(共分为四组,用该句隔开)2.这段话中的11个问题是按照怎样思路安排的?(4分)答:前两组问“路”怎样,后两组问“人”会怎样。每组中的问题,第一个是概括的,后面是具体的。3.文中用四个重复语句,作用是什么?起码说出两点。(4分)答:①强调义无反顾的精神,也说明当时的局限性。②明晰层次的作用。③增强语言的节奏感。问2:本文中有很多语句是体现作者联想展开的,请问是哪些句子?答:①“就在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②“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③“再想下去”;④“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这些句子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提示作者的神思产生了飞越。问3:作者开头何以强调“第一次穿过三峡”呢?答:一方面为后文写过万重山时的一连串疑问张目,另一方面为引出“第一个”设伏,使联想得以自然展开。问4:第二段写过万重山时的景物采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答:采用了排比、比喻手法;突出了景物的“险”的特点。这为后面的联想准备了感受基础。问5:第二段中连续三问,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答:表现了“我”内心淡淡的畏惧、忧虑,为写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忍耐的勇敢精神形成了衬托。问6:“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这个念头当真是“在原始状态的空白中”跳出来的吗?答:不是,这正是作者构思的奇妙之处。他知道若要再像前人一样用“华丽辞藻”去描写三峡奇景自会“黯然失色”,便另辟蹊径以免落下“笑柄”。当然作者这样说,是为了表现写三峡文章之多,为自己另起思路理出头绪。问7:作者神思第一次飞越,联想到哪些事情?你认为哪一句话体现了全文的思路方向?答:联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时代、使用的工具、他的胆识和想法;“没有第一个,便不会有后来的无数个”体现了全文的思路方向,即主题升华的思路发展方向。问8:“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神思再次飞越,又联想到什么?答:联想到更多的“第一个”: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开拓道路的人。问9:“三峡”何以加上了引号?答:此时的“三峡”已经不再是实际上的“三峡”了,而是代表了艰难的社会生活历程。问10:作者跨越时空,神思又一次飞越,又联想到了什么?答:联想到了千百年后人们对现代人勇于创造的首创精神的崇敬。继将“三峡”抽象化后,又将“第一个”抽象化,就是说,我们现代人的创造在后来人看来也可能是“第一个”。问11:文尾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各是什么样的喜悦?答:曾经感到的喜悦,是指知难而进,排除万难,取得胜利,苦尽甘来的喜悦。未曾感到的喜悦,有二层含义:一是因首创者历尽艰辛取得的成果可以造福于后代而感到喜悦,一是见到今天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形势而感到由衷的喜悦问12:作者实际上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理?答:是告诉我们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这一深刻的哲理。问13:通观全文,本文思路有何特点?答:作者思路是由“第一次”起笔,写景物的“艰险”,中间插以“江水”奔流,使首尾相连,最后落笔于“喜悦”。游踪在动,神思也在动,首尾呼应,情感升华。“景”与“情”两条线索同时贯穿全文,使文章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四.局部阅读,理清思路:(以11段为例)问1:“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一句在段落中起何作用?答:一是点明游踪,而是引起联想。问2:作者引三峡来历的资料起何作用?答:借以赞美自然之力的强大。问3:“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一句起何作用?答:引出后文对人类力量的伟大的赞美。问4:本段可以分几层?试概括各层的层意?答:①句为一层,点明游踪,引出联想。②—⑥句为一层,赞美自然之力的强大。⑦—⑨句为一层,赞美人类的力量的伟大。问5: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大意。答:本段通过赞美自然之力引出对人类力量的赞美。①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②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③海水东注,撞击、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④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⑤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 ⑥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 ⑦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8“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9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1、文段的思路发展中有一个过渡句,它是第⑦句,文段的思路发展是从自然现象到人类历史2、文段的末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这个句子的内容说明此文段的思路已进展到哪个方面?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答:结构上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的一系列第一个的联想。思路由自然到人类。使用了比喻手法。将抽象化为具体,使之形象生动可感。3、作者在第六句中说人是“渺小的生物”是相对什么来说的?找出与之相比照的词语。答:相对自然界、三峡说的。“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摧山坼地”4找出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4分)答: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5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你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说说此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结构上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的一系列第一个联想。思路由自然到人类。使用了比喻手法,将抽象化为具体,使之形象生动可感6根据课文内容,文中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A)A、啃噬B、侵袭C、冲刷D、侵蚀7“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一句出自(D)A、《尚书•夏书》B、《论语•述而》C、《楚辞•九歌》D、《庄子•逍遥游》重点理解1.“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对三峡的景物一向是神往的。可是,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这一段与漫想有何关系?答:由对三峡的多年神往,使后文所产生的更多的联想和丰富的想像显得更为符合情理。作者从小时候就开始读有关三峡的文字,对三峡美景产生神往之情。但多年以来,没有机会去实现这一愿望,令人感到遗憾。“五十多岁”与“第一次”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情感的共鸣。同时,使多年来的愿望得到实现,由此引发的想像和联想就更符合人之常情。2.“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空间变得狭小了,江流变得狂暴了。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了;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如何理解本段的作用?答:对三峡瑰丽、奇妙的景物进行描写,令人神往。运用排比句,写出三峡水势变化之大,高山形态的万千,山势的险峻、奇丽。从而印证了三峡的瑰丽,和它吸引人的魅力所在。这一段话,是对三峡美景的正面描写,也是作者在实现自已多年愿望后的喜悦之情的流露。为后文联想第一个穿越者所遇到的险阻做好了铺垫。3.“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答:承上启下,引出对“第一”的漫想思路。作者被眼前的三峡奇景所折服,难以提笔用脑中现有的词汇去描绘它。作者认为,一切华丽的词语在三峡的美景前,都变得十分逊色和无力,而思想却没有局限。“古怪”、“无边无际”符合漫想的随意性特点。“如同被疾风牵引着”,点明由此及彼的联想都围绕其他许许多多个“第一个”的主题。4.“前面的路有多长?这峡道会不会有几千几万里,会不会直通到海底甚至通到地狱?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前面的路有多险?那高崖会不会劈头盖顶崩落下来?那礁石会不会狼牙一样遍布江底?那江水会不会中途变成直下千仞的飞瀑?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前面的路上会遇到些什么?会不会遇到百丈的蛟、九头的蛇?会不会遇到双睛似电、头颅如山的妖魔鬼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他自己会不会中途遇险?如果遇险,他会像一个水泡那样顷刻消散,还是会给人们留下永远的记忆?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本段的写法有何特点?答:连用设问句和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连用设问句,对探险者的前途和命运进行猜测,对问题似答非实答。这些问题中,包含着物质上和舆论上对三峡认识方面的种种困难。这些是困难,更是挑战。第一个穿越者,没有更多的顾虑,毫不犹豫,依然前往,显现了大无畏的勇敢精神。给那些犹豫者、胆怯者以震撼,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5.“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本段内容的描述有何特点?答:由此及彼,使联想的思路更为开阔、深远。联想的特点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跨越时空界限。在此作者的联想,范围更为高远,由此及彼想到人类的整个历史。作者将人类历史比做栖落于手指的飞鸟,借以抒发自已此时感慨万千。这一段话成为下文思路展开的引子和过渡。6.“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你是如何理解本段意思的?答:作者由穿越三峡想到了建设人类社会,点明二者的共同点和内在联系。人类历史在前进,在向前发展,时时刻刻会遇到新困难,新问题。但这并不能成为阻碍。有许多勇敢者,在为此而努力。任何一种壮举,体现出的是一种精神,给人的是一种鼓舞和力量。7.“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如何理解本段的意思?答:这段话主要介绍了失败者的“千姿百态”及其历史价值的轻浮。本段重在说明前进中的挫折、失败难以避免,遭遇失败的人如何去正确面对它。选择退缩、逃避的人,将成为挫折、困难的俘虏。这些人,永远不会成为社会的主流和中流砥柱。他们只是过眼烟云,只是社会的匆匆过客。这是作者所不赞成的。8.“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你对结尾这句话如何理解?答:收回思绪回到现实,再次对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表示敬佩之情。船过险境,但余韵犹存,令人回味,令人沉思。感到经历人生的一次洗礼,经历了磨难的检验,会使人体会到更多、更深、更广的道理。这一段充分表达出作者对我们当前所进行的建设充满了自豪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