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需求与供给分析

合集下载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需求与供给 共57页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需求与供给 共57页

水运
7.7 5.0 3.5 2.0 1.3 1.2 1.2 1.1
航空
0.1 0.1 0.2 0.4 0.5 0.5 0.5 0.6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23 45 678
系列1 系列2 系列3 系列4
按运输方式的旅客周转量构成分析(%)
年度
1980 1985 1990 2019 2000
2、货运量结构

按运输方式的货运量构成分析(%)
年度 铁路
公路
水运
管道
1980
20.4
69.9
7.8
1.9
1985
17.5
72.1
8.5
1.6
1990
15.6
74.6
8.3
1.6
2019
13.4
76.2
9.2
1.2
2000
13.1
76.5
9.0
1.4
2019
13.7
75.4
9.5
1.4
2019

现行的流的形式也将引起运输系统的变化:相应
于现有的或预测的流,企业或政府要发展新的运输服
务设施或改进现有的供给服务。
二、静态均衡分析

D
S

O P
S
Q OP为均衡运价
D 运输量
运 价
P1
P
P3 P2
D1
D
S S1
O1
O O3
S
S1
D1
O2 D
Q Q1Q2Q3运输量
三、动态均衡分析
稳定的蛛网、不稳定的蛛网、循环往复的蛛网 三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斜率的对比关系 供给的运价弹性与需求的运价弹性的对比关系。

交通运输经济中的运输需求与供给分析研究

交通运输经济中的运输需求与供给分析研究

交通运输经济中的运输需求与供给分析研究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交通物流网络的发展成为各国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运输需求与供给的研究在指导政府提供基础设施、规划交通战略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运输需求和供给的失衡问题也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挑战,缺乏供应将导致交通拥堵、运输成本上升和经济效益下降。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运输需求;供给分析引言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领域之一,它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有着深远影响。

运输需求与供给分析是研究交通运输经济和市场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运输需求和供给的分析,可以了解市场需求的规模、特点和趋势,为改善交通运输网络和提高运输效率提供依据。

1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性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性无法被低估。

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之一,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关键性影响。

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能够促进商品和服务的流通,为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

快速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能够加快物流和供应链的运转,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交通运输也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能够促进不同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市场。

良好的交通运输系统能够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便捷的交通网络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前往工作、学校、医院以及其他重要场所,提高了生活效率。

交通运输还为旅游业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保障,激发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交通运输对于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规划和建设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等交通设施,能够促进城市疏解,降低交通拥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交通运输经济中的运输需求2.1不同运输方式的需求进行比较(1)公路运输:公路运输是最常见和便捷的运输方式之一。

当人们需要短途运输、货物配送或者个人出行时,公路运输通常是首选。

它具有灵活性高、门到门服务等特点。

(2)铁路运输:铁路运输适用于长距离货物运输和乘客运输。

规划中的城市交通交通需求与供给分析

规划中的城市交通交通需求与供给分析

规划中的城市交通交通需求与供给分析城市交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交通需求与供给分析成为了规划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城市交通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出发,探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挑战与对策。

一、交通需求分析城市交通需求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

首先,人口增长是城市交通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的逐渐增加,交通出行量也随之增加,对城市交通系统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次,经济的发展也对交通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人口收入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拥有率不断上升,对道路交通的压力越来越大。

此外,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也加剧了交通需求的增长。

新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园区等都需要相应的交通配套设施,为城市交通规划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交通供给分析交通供给是指城市交通系统为满足交通需求所提供的交通设施和服务。

交通供给的分析主要从交通网络、交通设施和交通服务三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交通网络是城市交通供给的基础。

城市交通网覆盖范围越广,交通连接越便捷,交通供给越充足。

其次,交通设施是满足交通需求的重要条件。

道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等各种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对于城市交通供给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交通服务是衡量交通供给水平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交通服务包括公交车运力、出租车服务质量、交通信息化水平等多个方面,可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交通体验。

三、交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城市交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是城市交通规划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方面,交通需求不断增长,对交通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尤其是在高峰时段,城市道路拥堵严重、公共交通运力有限等问题成为交通供给不足的表现。

另一方面,城市交通供给的建设难度较大。

城市更新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而且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因此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城市交通规划的对策为了更好地提高城市交通供给水平,规划者需要采取有效对策以解决交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城市交通运输供需平衡分析

城市交通运输供需平衡分析

城市交通运输供需平衡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运输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环节。

然而,城市交通运输供需平衡一直是一个困扰城市规划师和交通管理者的难题。

为了实现城市交通的高效与便捷,我们需要对城市交通运输供需平衡进行深入分析。

一、城市交通需求的增长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首先,人口增长带来了交通需求的增加。

大量的人口迁徙到城市,对城市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交通工具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人们的出行方式从步行、自行车逐渐转变为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

因此,城市交通需求的增长成为城市交通运输供需平衡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城市交通供给的挑战然而,城市交通供给往往滞后于需求的增长。

一方面,城市道路建设滞后导致交通拥堵。

许多城市由于历史原因或者规划不善,道路设计不合理,交通拥堵成为常态。

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与道路容量的不匹配,使得城市交通供给无法满足市民的需求。

另一方面,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也面临挑战。

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在高峰期往往拥挤不堪,不仅影响了市民的出行体验,也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的程度。

三、城市交通供需平衡的策略为了实现城市交通运输的供需平衡,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

首先,优化道路规划和交通组织。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增加交通信号灯的数量,合理设置红绿灯的时长,减少交通堵塞的发生。

其次,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

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增加公交车辆的数量,优化地铁线路的布局,加大对公共交通的宣传力度,引导市民转变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此外,加强信息化建设,提供交通出行的实时信息。

通过智能手机应用、公告牌等形式,及时更新交通拥堵、公交车辆到站等信息,提供便利的出行选择。

最后,加强交通管理和监管。

完善交通规则,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规行为,提高市民的遵规意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四、国际经验与借鉴城市交通运输供需平衡不仅是国内问题,也是国际范围内的共同难题。

交通运输需求与供给

交通运输需求与供给
城市交通拥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将愈发严重,需要采取 有效措施进行缓解。
公共交通需求增长
城市居民对公共交通的需求将不断增长,需要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和 建设力度。
城市物流发展
城市物流将面临更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需要建立完善的城市物 流体系。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交通运输发展
绿色交通
倡导低碳、环保的出行方 式,鼓励使用公共交通、 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工具。
节能减排
推广节能型汽车、绿色航 空器等环保型交通工具, 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污染。
资源循环利用
加强交通运输废弃物的回 收和再利用,实现资源的 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合作与竞争
国际交通运输合作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交通运输合作,共 同推动全球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国际市场竞争
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交 通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
交通运输与土地利用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交通运输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未来可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为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提 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通过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提高运输效率,满 足多样化需求。
引导需求合理分布
通过政策引导、价格调节等手段,引导需求 合理分布,减轻局部交通压力。
案例分析
某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案例
该城市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广智能交通系统等 措施,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实现了交通运输需求与供给的动态平衡。
02
运输成本
成本是影响运输供给的决定因素,成 本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运输企业的盈利 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五章 交通运输需求与供给分析

第五章  交通运输需求与供给分析

1、客流的形成及发展
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乘坐运输工具,通过一定的交通线路从出发地 到目的地的移动活动,构成客流。 形成:主要取决于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运输的方便程度, 社会因素和地域开发政策对客流也有很大影响。
第三节 客货流系统分析
一、客流系统分析
1、客流的形成及发展 客流的发展 过去:商业贸易和政治、文化要求,民族迁移、新大陆和人口移动 现在:城市化加快,地域扩大,工作与居住日益分离——农村经济发 展,剩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春去冬回,农闲外出,农忙返回的客流) 2、客流的分布 定义:在各个地域之间的旅客交流或在各种交通线路上的流量、流向、 旅客构成、旅行距离。
(三)运输需求分析
1、定义:将运输需求与产生运输需求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相关分析的 过程。
社会经济系统规划与预测
第一节 概述
(三)运输需求分析
2、运输需求分析的基本内容及其 过程
运输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客运需求分析
货运需求分析
需求规模分析
需求结构分析
(问:从图看出运输需求分析与 运输供给的关系??)
空间分布分析 客货运量构成 出行量分析 出行量分析 出行量分析
运输供给分析
需求分析结果 运量预测结果
第一节 概述
二、运输供给
在其他生产部门,供给就是产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数量,而运 输业的产品是客货的位移,产品在生产过程的同时被消费,产品不具 有实物形态,不能转移,不能存储。 1、运输供给首先是能力(分布在一定空间上的能力)(数量) 其次运输系统具有一定的服务特性(服务水平)(质量)。 运输供给的能力:是运输设备所能运输的最大的客货运量,单位人 (万人),吨(万吨)。 运输系统综合运输能力:系统内所有设备合理匹配、有机结合,通过 科学组织所能够承载的最大客货输送能力。 (其受系统中能力最薄弱设备的制约,要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首先扩 大瓶颈的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能力水平,最终使投资达到最大效益)

交通运输需求与供给分析

交通运输需求与供给分析
交通运输需求与供给分析
目录
• 交通运输需求概述 • 交通运输供给现状 • 交通运输需求与供给关系分析 • 案例分析:某城市交通需求与供给状况 •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政策建议
01 交通运输需求概述
需求定义与特点
定义
交通运输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对人与 货物空间位移的需要。
特点
影响因素
人口数量和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资源分布和生产力布局、运输网布局和运输能力、国家政策及运输 价格等。
趋势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交通运输需求将呈现持续增长、多样化、高品质化等趋势。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和 绿色交通理念的普及,未来交通运输将更加智能、环保和高效。
02 交通运输供给现状
运输能力短缺
由于投资不足、规划不合理等原因,导致 某些地区或某些运输方式的运输能力不能 满足需求,出现运输能力短缺现象。
运输服务质量下降
市场价格波动
当交通运输需求与供给不平衡时,市 场价格会出现波动,如运价上涨或下 跌等。
在运输高峰期或异常天气条件下,由于运输 能力不足或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运输服务 质量下降,如延误、拥堵、安全事故等。
优化道路交通设施布局,提 高道路通行能力;加强公共 交通系统建设,提升服务质 量和效率;增加停车设施供 给,推广智能化停车管理系 统;加强交通需求管理,引 导居民绿色出行。
05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政策 建议
技术创新对交通需求影响
自动驾驶技术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成熟, 未来交通系统将更加高效、安全, 降低事故率,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绿色出行
鼓励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优化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提高 绿色出行比例。
智能交通系统

运输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

运输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对运输市场供需平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运输供给和需求的调控上。
供需平衡的调节机制
市场调节
市场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可以调节供需关系,使供 需达到相对平衡。
政府调控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法规、财政支持等手段对运输市场 进行调控,促进供需平衡。
企业自主调节
运输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运输供给,提高运输 效率和服务质量,以适应市场需求。
价格机制的优化策略与实践
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
政府和企业应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 以平衡运输市场的供需关系,同时确 保公平竞争。
加强成本核算与管理
运输企业应加强成本核算,降低不必 要的开支,提高运营效率。
完善市场信息披露机制
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建立完善的市场信 息披露机制,提高价格透明度。
促进技术创新与应用
水路法
规范水路运输活动,保障水路交通安全,维 护水路运输市场秩序。
政策与法规的制定与实施过程
调研与制定
政策与法规的制定需要进行深入的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现状, 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与法规。
公开征求意见
在制定过程中,需要广泛征求相关利益方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吸收各 方面的意见。
发布与实施
制定完成后,通过官方渠道进行发布,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要求进行 实施。
监督与评估
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完善。
THANKS
感谢观看
运输市场需求与 供给分析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6
目录
• 运输市场概述 • 运输市场需求分析 • 运输市场供给分析 • 运输市场供需平衡分析 • 运输市场价格机制分析 • 运输市场政策与法规分析
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94 176.16 322.29
4420.53
2150.04
铁路 公路 水运 民航 管道
*2013年广东省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所占运输周转量比例情况 (亿吨公里)
1.2交通运输需求的特性
• 交通运输需求的特性
1、普遍、广泛性 2、复杂、多样性 3、派生性(派生的需求) 4、空间特定性(流向与流程(运距)) 5、时间特定性(时间上的分布、流时与流速)
第一,有实现位移的欲望;第二,具备支付能力。二者缺一不 可。但有些需要被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以至可以通过公共预 算来满足这些需要。
1.1交通运输的概念
• 交通运输需求量与运输量
交通运输需求量是潜在的交通运输流量,而运输量是在运输系 统中实现了的运输需求,它是运输需求与运输平衡的结果。
• 交通运输需求六要素
即货主或旅客对交通运输供给部门提供的货物或旅客空间位移 的要求。
旅客运输需求源于公务、商务、探亲、旅游等。
货物运输需求产生的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1)自然资源地区 分布不均衡,生产力布局与资源产地的分离;(2)生产力布局 与消费群体的空间分离;(3)地区间商品品种、质量、性能、 价格的差异。
• 交通运输需求应具备两个条件:
4、编制货运区划
货运组织
制定政策
5、运用数学优化方法进行货物运输方案 研制运输方案模型 6、由政府落实方案的实施
优化方案
评价
N 满意否 Y
提出实施方案
3.2货运量的生成
• 货运量的预测
1、经验判定法
Hale Waihona Puke 归纳整理根据人们的经验和综合反馈分1析能运力量预来测进组行织者预测(德菲尔法、比重法、
定2根法、额据等趋法过)表1势去、。外表2产与推值未表3法系来(数之时法间间、的反序馈递联列2增系法率建)反馈1法立等外)推反馈2法(移动反馈3平均法、指数平滑
4.2交通运输供给的特征
• 运输供给的其它特征 • 1、在交通运输系统中,供给者并不十分明确,因而不便于
清楚的研究供给者的行为。(公路、铁路、航空) • 2、在交通运输中,供给的一些非货币特征相对于经营者收
取的价格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运行时间) • 3、很多确定交通运输供给的特征是使用者而不是供给者的
6、其它因素(路网分布与密度、 教育事业的发展、政策方针等)。
3.1客运量的生成
• 客运量的空间分布 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人口及交通网络密度较大的地区, 且不同运输方式的分工对客运量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客流在 方向上的分布与它在地区上的分布有着一定的关系。 • 居民旅行指标与客运量指标 1、居民旅行指标 平均旅行次数:每一个居民的每年的平均旅行次数。 平均出行里程:每一个居民的每年所分摊到的人公里。
3相、关因指果标法专的家历组 史数据建第结一立果轮模型以第推结二测果轮(回归第分结三果析轮、相关预收分测敛意结析见果等)
4、其它方法
投入产生分析、专题货运量预测法(对一条线、一个枢纽进行专
题货运量预测)
德尔菲法预测过程图
4.1交通运输供给与供给分析
• 运输供给 在一定时期和价格水平下,运输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运 输服务的数量。
社会需求
流通领域
社会经济活动
3.1客运量的生成
• 客运量的生成 人们的旅行目的一般可分为:出差、探亲访友、参观旅游、 调转、医疗修养、购售商品、通勤通学等。 • 影响客运量变化的具体因素 1、人口数量及其构成情况 2、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和发展水平 3、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及国民收入水平 4、名胜古迹、风景区及疗养区的资源分布 5、城镇工业布局及卫星城的分布
1.对象:货物、旅客; 2. 流量:货运量和客运量; 3.流向(发、到地点):货物或旅客空间走向; 4.运输距离(流程):运输起点与终点间的距离; 5.运送时间与送达速度(流时与流速): 6.运输价格(运价):运输单位重量或体积的货物和运送每位旅
客所需的运输费用。
1.1交通运输的概念
交通运输需求结构 • 方式结构 铁路、公路、航空等五大运输方式的需求比例结构。 • 层次结构 消费者对于各种运输水平的运输服务(产品)的需求。
P S
P2
P1
S
O
Q1
Q2 Q
当运价从P1升到P2 时,供给量从Q1增 加到Q2,是供给量 的增加。 若为反方向,价格由 P2降到P1,则供给 量从Q2减少到Q1。
5.1交通运输需求与供给
5.2供求均衡理论分析
PD
S
E
S
D
Q
5.2供求均衡理论分析
• 供给的斜率大于需求的斜率 • 供给的斜率小于需求的斜率 • 供给的斜率等于需求的斜率
1、统计分析法 定额法、比重法、相关法、趋势外推法、引力模型等 2、情景分析法(情景假设、情景对比)
3.2货运量的生成
• 货运量 国民经济各个生产部门、物资部门、销售部门在一定时期内 提交给交通运输部门完成的货物运输任务,即为货物运输量 • 影响货运量生成的具体因素 1、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与速度(正相关) 2、经济结构的变动,特别是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对货物运输 量有重要影响 3、能源及火力电站建设布局对货运量的影响(生产1吨石油 平均需要1吨的运量等) 4、冶金工业发展规模、速度和布局对货运量增长至关重要( 生产一吨钢平均需要5-7吨铁路运量、900多公里的运距等) 5、基本建设投资、房建工程数量和货运量增长密切相关。( 矿物性建筑材料(砖、瓦、灰、沙、石等),约占我国铁路 运输总运量的15% -17%)
2.3交通运输需求层次分析
马斯洛需求层次 恩格斯曾将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 生存、享受、发展。 生存,即个体生命的维持和(种族) 繁衍; 享受,即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 发展,即人们对事业的追求。 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4社会经济发展与运输需求
• 运输需求是社会需求系统中的元素
• 社会对运输的需求 1、经济发展要产生运输需求 2、货物可获性的运输需求 3、物价稳定与平稳的运输需求 4、社会分工与运输需求 5、生产布局与运输需求 6、商品的社会效用与运输需求
运输供给分析主要是根据各运输方式本身的特点和现有的设备 条件,人员情况和组织方法,正确估计能够提供哪些类型的产 品,满足哪些类型的运输需求,甚至还要分析,进行哪些类型 的改进(设备和组织方法),才能更好地满足运输需求。
4.2交通运输供给的特征
• 运输供给的特征 1、产品的非储存性。 运输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即运输产品不能脱离生 产过程而单独存在,所以不能像工农业可以将产品储存起来, 具有非储存性的特点。 2、供给的不平衡性。 运输供给的不平衡性既表现在时间上也表现在空间上。运输需 求的季节性不平衡,导致运输供给出现高峰与低谷。由于经济 和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各地产业的不同特点,运输供给在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 3、部分可替代性。 运输供给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和 多个运输生产者的生产能力构成。
5.3运输短缺的影响
• 短缺是供求差异的表现,反映了一定经济水平下生产不能满 足需求的滞后现象。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1、短缺作为供给约束,制约经济的增长 • 2、短缺作为非价格信号影响着输入的投入
交通 运输 投入
阈值
短缺
5.3运输短缺的影响
• 短缺是供求差异的表现,反映了一定经济水平下生产不能满 足需求的滞后现象。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行为导致的结果。(运行时间)
4.3交通运输供给的影响因素
1、技术 2、运营策略 3、政策机构的要求 4、使用者的行为
政府机构与市场
供给者行为 供给者成本
成本还原
使用者成本
使用者行为
技术特征 技术行为
服务水平 运输供给
4.4交通运输供给函数
Qs f (P, X1, X 2 K K )
Qs 运输供给量 P 运输服务价格 X1, X 2K 供给的影响因素
交通运输需求与供给分析
目录
一、交通运输需求概述 二、交通运输需求分析 三、交通运输需求与客货运量 四、交通运输供给分析 五、交通运输供需均衡分析
1.1交通运输的概念
• 交通运输需求
交通运输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价格水平下,社会经济生活 在货物和旅客空间位移方面所提出的具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2、客运量指标 旅客发送人数:办理客运的车站、港口、 航空港站在一定时刻内全部始发的旅客人 数。 旅客到达人数:一定时刻内某一车站、港 口、航空港到达的旅客人数。
3.1客运量的生成
• 运量预测 运量预测是根据运输及其相关变量过去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和 规律性,参照当前已经出现和正在出现的各种可能性,运用现 代管理、数学和统计的方法,对运输及其相关变量未来可能出 现的趋势和可能达到的水平的一种科学推测。 • 客运量预测的方法 预测方法有很多,主要分为统计分析、情景分析等。
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理论为进行运输需求分析提供了很好 的方法。
但最大效用模型无法解释客运需求(货运可行)。推测、 假设和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微观需求理论(需要验证) 不适合对于旅客运输的需求分析。
随机需求模型广泛应用于客运需求分析,但这些模型很难 被验证。
运输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当某一效果趋于平稳时,影响 因素可能已经发生变化,致使各种结果的测定非常困难。 再者对于运输系统来书,任何人为的实验都不易进行,结 论往往带有主观色彩。
1.4运输需求函数与曲线
Qd f (L, X1, X 2 K K )
Qd 运输需求量 P 运输服务价格
n
Qd a bP riYi
Qd 运输需求量i1
P 运输服务价格
Xi 运输需求影响因素
Y 影响因素变量
P
a,b, r 待定参数
D
D Q
2.1交通运输需求的内容与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