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黄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浅谈大黄的临床应用

浅谈大黄的临床应用

浅谈大黄的临床应用【摘要】大黄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应用广泛,本文试从自己在临床应用中的一点心得作一探讨。

【关键词】大黄;临床应用大黄在我国传统医学中用来治病由来已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草本均有记载:《千金方》称大黄为锦文大黄,《吴普本草》称大黄为黄良、火参;又如,李当之《药录》称其为将军,而《中药材手册》则称之为川军。

1 历代医家对大黄的认识大黄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具有通闭散结,推陈出新,清热解毒,泻中有补,通二便,和五脏,调理机体的基本功能。

在我国应用大黄治病强身已有4700多年历史,它与人参、附子、生地并称为中药“四大金刚”,如何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大黄,祖国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目前大黄已被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以及急、慢性疾病中。

在复方中成药中,大黄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之一,据目前不完全统计,含有大黄的国家标准复议中成药有801种。

另一方面,由于大黄为药力较猛的攻下药,临床中如果对其适应证及其用量掌握不当,虽然奏效迅速,但易伤正气,为此,一些医家对大黄的应用十分忌讳。

2 临床应用笔者多年来在临床中运用大黄治疗各种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自己临床运用的点滴体会简述如下:2.1 急腹症: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六腑必须经常保持通降的功能,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在病理上,凡六腑出现病变,牢记以“通降六腑,令其通畅、疏泄”为治疗大法。

胆囊炎、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腹部寄生虫病,特别是急性发作,多有胆、胃肠阻滞,功能减弱,通降失司的表现。

如胆腑郁滞(炎症、结石等),出现肋痛拒按、黄疸、厌油食少;胃肠郁滞出现脘腹胀痛、拒按、食少、便秘。

此外,急腹症多有发热甚至高热,均由六腑不能通降之故。

大黄具较强泻下攻积之功,借其通下导滞,有利于六腑恢复正常通畅功能,通常配厚朴、枳实,以通胃肠,配茵陈、郁金、金钱草、黄芩等以通胆腑。

2.2 出血:出血病机多由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少数因长期反复出血导致脾虚,脾虚反过来又导致出血,特别是急性出血。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一、大黄的药理作用大黄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以下是大黄的主要药理作用:1:润肠通便作用:大黄含有丰富的大黄素和大黄酸,能够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解决便秘问题。

2:抗菌作用:大黄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能够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繁殖,对于某些感染疾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3:抗炎作用:大黄中的大黄皂苷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引起的症状。

4:提高免疫力:大黄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抵抗力。

5:抗肿瘤作用:大黄中的大黄素和大黄酸对某些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应用于肿瘤治疗的辅助治疗。

二、大黄的临床应用基于大黄的药理作用,大黄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以下是大黄的主要临床应用领域:1:治疗便秘:大黄作为一种常用开塞露成分,被广泛应用于缓解便秘症状,具有良好的通便效果。

2:治疗炎症性疾病:大黄中的抗炎成分能够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肿胀,因此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炎症性疾病。

3:辅助抗菌治疗:大黄的抗菌作用可以辅助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4:肿瘤治疗辅助:大黄中的抗肿瘤成分可以辅助治疗某些肿瘤,如结直肠癌、肺癌等。

5:肠内洗净:大黄具有润肠通便作用,可用于肠道清洁,如肠镜前的准备工作。

附件:本文档附有大黄的临床试验数据、药理研究报告、患者用药指导等相关资料,可供查阅。

法律名词及注释:1:大黄:中药名,为中国草本植物大黄的干燥根、根茎。

2:临床应用:指通过临床试验和实践,将药物应用于治疗疾病的过程。

3:药理作用:指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机制和效应。

4:便秘:指排便困难或排便次数减少的情况。

5:抗菌:指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的作用。

6:抗炎:指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炎症症状的作用。

7:免疫力:指机体对抗外界病原体入侵和保持内环境稳定的能力。

8:抗肿瘤:指对抗肿瘤细胞增殖和扩散的作用。

大黄研究与临床应用浅析

大黄研究与临床应用浅析

大黄研究与临床应用浅析大黄,这一在中医药领域有着重要地位的药材,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

它不仅仅是一味普通的草药,更是蕴含着丰富药用价值的瑰宝。

大黄,为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其根茎粗壮,外表呈棕褐色。

从外观上看,大黄或许并不起眼,但它内在的药用成分却使其具有了非凡的医疗作用。

大黄的主要成分包括蒽醌衍生物,如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等。

这些成分赋予了大黄多种药理活性。

在药理作用方面,大黄首先表现出了显著的泻下作用。

它能够刺激肠道蠕动,增加肠内容物的推进速度,从而促进排便。

这一作用在治疗便秘等病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那些因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佳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便秘患者,合理使用大黄往往能带来明显的改善。

其次,大黄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

它对多种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临床上,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如肠道感染、皮肤感染等,大黄可以辅助抗生素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大黄还能够止血。

通过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和增加血管的收缩,大黄能够有效地减少出血。

在一些外伤出血或内脏出血的情况下,大黄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药物之一。

大黄的利胆作用也不容忽视。

它能够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有助于改善肝胆系统的功能,对于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在临床应用中,大黄的用途广泛。

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大黄常常被用于治疗便秘和肠梗阻。

对于习惯性便秘患者,大黄可以与其他润肠通便的药物配伍使用,以达到温和而持久的疗效。

而在肠梗阻的治疗中,大黄则常被用于通腑泻下,缓解肠道梗阻症状。

急性胰腺炎也是大黄发挥作用的领域之一。

通过其清热泻火、通腑泻下的作用,能够减轻胰腺的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症状。

在泌尿系统疾病方面,大黄可以用于治疗急性肾炎。

它能够帮助消除水肿,降低血压,改善肾功能。

大黄在治疗出血性疾病时也有出色表现。

例如,在胃出血、十二指肠出血等病症中,大黄可以与其他止血药物配合使用,增强止血效果。

然而,使用大黄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浅谈大黄在临床上的运用

浅谈大黄在临床上的运用

浅谈大黄在临床上的运用大黄性味苦寒无毒,又名川军,绵纹,为临床的常用药。

因其临床运用广泛且价廉效高,无毒副作用,深受医患赞赏。

我们通过多年临床实践体会到,一般多注重它的泻下作用,而忽视了它的其它功效。

现将大黄与其配伍方面作用简述如下:1、大黄配芒硝大黄本身善于荡涤胃肠实热,清除燥结积滞。

芒硝则有软坚泻下,清热泻火之功。

二者同用,功下实热积滞之效更著,对实热积滞,大便燥结之腹胀腹痛有良效。

如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

2、大黄配甘遂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如《金匮》所云:“诸有水者可下之”。

故与大黄配伍,大黄的泻下之功效有助于遂水涤饮使功逐水热互结之邪的力量尤雄。

如大陷胸汤。

此为泻热逐水之峻剂。

临床用于治疗胸腹停水实证,取效甚捷。

3、大黄配柴胡柴胡透表泄热。

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为治疗少阳病之妙品。

二药配伍,外解少阳,内泻热结,治疗少阳与阳明同病。

正象汪昂所说:“少阳因不可下,然兼阳明腑证则当下”。

如内外兼顾,表里双解之剂大柴胡汤。

临床常用此方加减治急腹症,如急性胆襄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等,效果明显。

4、大黄配牡丹皮丹皮有清热凉血散瘀之效;大黄取其攻下泻热,凉血消煎痈逐瘀之功,二药配伍,清热凉血,散瘀消痈之力更强。

如大黄牡丹皮汤。

临床多用此方治疗肠痈及腹部瘀热内结证,效果其佳。

5、大黄配桃仁桃仁为活血祛瘀通经的要药。

配伍大黄,取其活血祛瘀通经之功,则破瘀活血之力更强。

用于瘀血阻滞证,可收良效。

如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

6、大黄配甘草甘草补心气,益脾胃,并有缓和药物峻烈之性等作用。

大黄荡涤肠胃推陈出新,以甘草缓之,使之攻下降火而不伤胃。

如大黄甘草汤及调胃承气汤。

二药配伍,使大便通,胃气和,实热得除,而达泻热和中调胃,邪去不伤正的目的,使攻下而无损伤脾胃之虑。

7、大黄配龙骨、牡蛎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此方治疗伤寒误治,邪陷少阳,热扰心神之少阳兼烦惊谵语证。

其中龙骨、牡蛎平肝潜阳,重镇安神而止烦惊;大黄泻热而止谵语。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大黄的药理作用1.1致泻作用大黄自古以来即用作泻下药物 , 大黄素和番泻普等是其致泻的主要成分,其中以番泻普的作用最强,一般在服药后6〜10h出稀便。

番泻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蕙酮有以下药理作用 : ①具有胆碱样作用 , 大黄酸蕙酮可刺激大肠载膜 , 可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 M 受体,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①通过抑制肠细胞膜上Na+ — K + 一ATF酶,降低小肠上皮细胞的离子主动转运,阻碍N a +转运吸收,使肠腔容积增大 , 肠内渗透压增高 , 保留大量水分 , 反射性地使其推进性蠕动幅度增强 , 刺激肠载膜分泌 , 促进排便, 临床用于: 大便燥结, 热结便秘 , 单用作用缓和 , 可提高结肠中段和远端能力 , 增强肠推动 , 常以复方应用 , 依据辩证选用大承气汤、黄龙汤、温脾汤等加减应用 , 可加速滞留于肠道的病原体毒素和多种肠源性有毒物质排出 , 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 .1.2免疫调控作用对内毒素诱生巨噬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 内毒素血症时 , 大黄也可减低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血浆内毒素浓度 , 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激活, 减少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 , 防止或减轻急性感染中可能出现的内毒素血症 , 可以起到保护器官 , 降低病死率。

对自细胞介素 ( IL ) 及淋巴细胞的影响 : 大黄素可以抑制不同有丝分裂原 ( ConA ) 刺激脾细胞增殖反应,抑制C onA诱导白细胞介素一 2的产生,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

1.3抑菌、抗炎、抗病毒作用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 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其中对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

幽门螺杆菌 (HP) 是胃及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的病因之一 , 近年来研究显示 , 大黄中的游离蕙醒类衍生物刊钊 P 有抑制作用, 其作用机制是蕙醒类衍生物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问产物的氧化、脱氢、脱氨,并能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 , 影响了幽门螺杆菌芳胺乙酞转移酶的活性。

试述大黄的功效及临床应用

试述大黄的功效及临床应用

试述大黄的功效及临床应用
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大黄含有丰富的芦丁、大黄素、蒽醌类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泻下通便、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可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大黄的主要功效及临床应用如下:
1.通便泻下
大黄可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是一种常用的通便泻下药。

临床上,大黄主要适用于功能性便秘、痔疮、肛裂等肛肠疾病的治疗。

此外,大黄还可用于解毒泻下,多见于中毒等情况下。

2.清热解毒
大黄可消除体内热毒,清除湿热,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临床上,大黄主要适用于热毒症状明显的疾病,如急性肠炎、口腔炎、皮肤疮疖、痈疽等。

此外,大黄还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痛经等疾病。

3.消肿止痛
大黄具有明显的消肿止痛作用,可用于多种疼痛和肿胀的疾病的治疗。

临床上,
大黄主要适用于跌打损伤、扭伤、骨折等创伤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痛经、乳腺炎等疾病。

4.其他
大黄还可用于治疗黄疸、便血、水肿等疾病。

此外,大黄可以与其它药物配合使用,如可与桂枝、芍药、甘草等药物配合使用,产生协同效应,增强治疗效果。

总之,大黄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中草药,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使用。

然而,使用大黄时需要遵循其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不能随意使用,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药大黄的临床简单应用

中药大黄的临床简单应用

中药大黄的临床简单应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大黄主要含有大黄素和大黄鞣酸两种物质。

大黄素可以刺激肠壁、改善肠收缩、促进分泌,使肠内容物易于排除。

大黄鞣酸却能抑制分泌,因此,大黄用量由小至大分别可出现便秘、缓泻、剧泻的效果。

此外,大黄还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大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等多种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较强抗菌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对肾脏方面,大黄有降低血尿素氮的作用。

在血脂调节上,大黄能够降低血液胆固醇、甘油三酯。

正由于大黄的上述诸多功效,使其成为复方中成药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之一。

但是在临床上,单用大黄或以大黄为主与其他药物简单配伍治疗多种疾病不但应用广泛而且疗效显著,笔者结合个人现在以及前人用药经验现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1 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对于胃、十二指肠溃疡非大量出血可取生大黄粉口服,每次3克,温水送服,直至大便转黄,24小时用量一般不超过9克。

临床上应用此法发现:在所治疗8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中,总有效率96.5%,平均止血时间1.5天,平均用量75克[1]。

2 胆道出血轻症型:制大黄20克,每日1~2剂,水煎5分钟,凉后且服。

重症型:制大黄20克,以后每剂10~15克,每日2剂或每隔6小时1剂,水煎5分钟,凉后服,一日用量不超过60克。

3 外伤出血大黄与石灰同炒至红色后加入明矾,再加水煎熬,置于消毒瓶内沉淀,取上层澄清液,外用于外伤出血处。

本人在日常工作中用该法治疗外伤出血患者200余人,效果良好。

4 中毒性鼓肠重症肝炎中有一部分患者出现腹部高度胀气,称中毒性鼓肠,目前临床上尚缺乏较好的治疗方法。

可用大黄60~100克,乌梅60~100克,煎水200毫升,保留灌肠,日1~2次,连续灌肠3~5天。

据报道,总有效率可达77.7%[2]。

5 急性胰腺炎大黄30~60克,加水煮沸1~2分钟,经一般过滤,取其液200毫升,每1~2小时服1次,每日服5~8次,直至腹痛等症状减轻后减量,一天内所用大黄最大累积量为生药500克。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大黄(学名:Rheum palmatum L.)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大黄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

大黄具有明显的泻药作用,主要成分为芦丁、大黄素和酚酸类化合物等。

它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加速食物在肠道中的通过,增加粪便的体积和湿度,从而产生通便作用。

同时,大黄还具有抑制肠道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的作用,可增加肠道腔内液体的分泌,从而进一步促进排便。

因此,大黄被广泛用于治疗便秘和积热等相关疾病。

除了泻药作用外,大黄还具有抗炎作用。

大黄中的大黄素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的能力,能够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白细胞的浸润,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大黄可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

此外,大黄还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大黄中的芦丁和大黄素具有对热毒的清除作用,可以降低体内的炎热程度,减少毒素的累积,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大黄常用于治疗热毒病、湿热病等疾病。

除了上述药理作用外,大黄还具有调理肠道菌群、排毒养颜、消肿止痛等作用。

临床应用方面,大黄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与其他草药进行配伍应用,如与黄连、黄芩等配伍应用可以增强其泻火、清热作用,与白术、茯苓等配伍应用可以改善脾胃湿热症状。

然而,大黄也有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长期过量使用大黄可能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

同时,孕妇、哺乳期女性和腹泻型疾病患者等应慎用大黄。

因此,在使用大黄时需要遵循医嘱,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大黄具有明显的泻药、抗炎和清热解毒等作用,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炎症性肠病、湿热病等疾病。

但使用大黄时需注意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合理使用大黄,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黄的临床应用
【摘要】大黄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应用广泛,本文试从自己在临床应用中的一点心得作一探讨。

【关键词】大黄;临床应用
大黄在我国传统医学中用来治病由来已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草本均有记载:《千金方》称大黄为锦文大黄,《吴普本草》称大黄为黄良、火参;又如,李当之《药录》称其为将军,而《中药材手册》则称之为川军。

1 历代医家对大黄的认识
大黄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具有通闭散结,推陈出新,清热解毒,泻中有补,通二便,和五脏,调理机体的基本功能。

在我国应用大黄治病强身已有4700多年历史,它与人参、附子、生地并称为中药“四大金刚”,如何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大黄,祖国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目前大黄已被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以及急、慢性疾病中。

在复方中成药中,大黄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之一,据目前不完全统计,含有大黄的国家标准复议中成药有801种。

另一方面,由于大黄为药力较猛的攻下药,临床中如果对其适应证及其用量掌握不当,虽然奏效迅速,但易伤正气,为此,一些医家对大黄的应用十分忌讳。

2 临床应用
笔者多年来在临床中运用大黄治疗各种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自己临床运用的点滴体会简述如下:
2.1 急腹症: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六腑必须经常保持通降的功能,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在病理上,凡六腑出现病变,牢记以“通降六腑,令其通畅、疏泄”为治疗大法。

胆囊炎、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腹部寄生虫病,特别是急性发作,多有胆、胃肠阻滞,功能减弱,通降失司的表现。

如胆腑郁滞(炎症、结石等),出现肋痛拒按、黄疸、厌油食少;胃肠郁滞出现脘腹胀痛、拒按、食少、便秘。

此外,急腹症多有发热甚至高热,均由六腑不能通降之故。

大黄具较强泻下攻积之功,借其通下导滞,有利于六腑恢复正常通畅功能,通常配厚朴、枳实,以通胃肠,配茵陈、郁金、金钱草、黄芩等以通胆腑。

2.2 出血:出血病机多由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少数因长期反复出血导致脾虚,脾虚反过来又导致出血,特别是急性出血。

出血之初,大出血,多“惟火唯气”。

目前研究表明,火热熏灼,气火上逆是出血的最重要原因。

此外,出血后离经之血又成为瘀血,针对气、火、瘀的血证病机,应以清热泻火、活血化瘀、降气止血为基本治则,而大黄具有此三方面的功能。

在临床上以大黄为主药配伍黄连、黄芩治疗咯血、便血等证有较好的疗效。

2.3 中风:西医分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

前者为脑实质大块出血,后者为脑部缺血,多为血栓所致。

中医认为多因气与火并走于上、直冲犯脑,血溢脉外,形成上实下虚证(相当于出血性中风),或痰瘀阻痹,气血运行受阻,不能濡养肌肤经脉(相当于缺血性中风),由上可以看出,气火上逆,血瘀为中风的主要病机。

因此,也可运用大黄治疗此症。

急性期可用生大黄,约10g左右。

2.4 肾功能不全:临床上出现小便量少,点滴而下的症状,使用大黄主要取其攻逐水邪及泻热解毒的功效。

2.5 高热症(感染所致,尤其持续高热不退):温病邪在卫、气分,可用银翘散,银翘麻杏石甘汤,白虎汤加大黄。

若卫分邪气未解,邪热炽盛入里化热腑实证,用银翘麻杏承气汤。

2.6 减肥:用大黄3~6g,每天保持大便两次,不能导致腹泻,并应注意用量个体化。

3 结语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地向前进步和发展的,随着人们对大黄更深入的研究,大黄的新用途将会逐渐被发掘出来,为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福音。

作者单位:527300 广东云浮硫铁矿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