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地上(RJ)第二章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课件 2-1-2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课件 2-1-2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A、适宜发展林业、牧业、采矿业 B、利于形成多样化的民俗 C、坡度大,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D、交通不便,旅游资源贫乏
3. 关于山区说法正确的是( B )
A. 在山区可以大力发展种植业 B. 在山区最适合发展林业 C. 山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好 D. 山区多发生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
4. 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上的盆地是( A )
西部的海拔高, 东部的海拔较低。
中国地势特点
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
观察沿北纬36°线所作的中国地形剖面图,根据这幅 剖面图在笔记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
我国地势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
西高东低,大致呈 三级阶梯状分布。
各阶梯内部的主要地形类型和海拔
名称 第一级
阶梯
第二级 阶梯
第三级 阶梯
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A. 柴达木盆地 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准噶尔盆地
5. 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C )
A. 地形类型 B. 山脉走向 C. 平均海拔 D. 相对高度
丘陵
从气候、河流和交通三个方面讨论地势特征的影响。 气候 西高东低的地势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
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河流
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大河多滚滚东流,河流从 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大,水能资源极
为丰富。
交通 江河沟通东西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联系。
➢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得我国的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 淌,古诗云“大江东去”,又有“一江春水向东流”。这 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 联系。
➢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的大 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
➢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 成降水。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 大优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形”的第一节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介绍了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其对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的地势分布规律,认识地势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但地势的概念、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其对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学会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其对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2.难点: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以及地势对气候、交通等方面的作用机理。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地势特点。

2.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地理案例,分析地势对相关领域的影响。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图、图片、PPT等。

2.实地考察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势地形,如山地、平原、丘陵等。

3.考察工具:测量工具、记录本、相机等。

4.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地势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势的特点。

提问:“请大家观察这幅地图,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八人教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案

八人教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案

八人教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案【核心素养】人地和谐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势图概括我国地势、地势的要紧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依照地势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要紧特点。

2.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名称。

3.在地势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4.通过地势图总结我国地势多种多样的特点。

5.分析不同地势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阻碍。

过程与方法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猎取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进展的差不多地理观念。

【重点与难点】1.我国三级阶梯的地势特点。

2.要紧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分布。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地势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宽敞第二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教学过程】一、情形导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试问:大江为何东去?春水为何东流?这与我国的地势、地势有何联系?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二、新课学习(一)地势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宽敞1.地势类型多样:我国幅员宽敞,地势类型多样。

有纵横交错的山地,气概磅礴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群山环抱的盆地,还有起伏绵延的丘陵。

2.要紧山脉的名称、分布和走向(1)东西走向的山脉:北列:天山山脉----阴山山脉;中列:昆仑山脉----秦岭;南列:南岭(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中列:长白山脉---武夷山脉东列:台湾山脉(3)南北走向的山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小兴安岭(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拓展延伸:我国的要紧山脉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

湘桂粤赣夹南岭。

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

【教学设计与反思】《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教案及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教案及反思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导航】[知识目标]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

2、能在图上标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

3、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能力目标]1、进一步培养自己阅读、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2、培养自己使用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的能力。

3、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点。

[难点]地势对其它地理因素的影响。

[学习方法建议]学习时应充分利用我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剖面图,掌握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要多看图、指图、说图、填图、绘图,熟练掌握我国的三级阶梯分布特点。

【教材优化全析】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1、读“中国地形图”思考下列问题(1)、图中深浅不同的绿色和浅黄色各代表哪种地形?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什么部位?颜色加深的黄色主要出现在我国的什么部位?代表的是哪几种地形?(2)、总结我国地势特点图表解析:图中深浅不同的绿色和浅黄色各代表的是平原和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颜色加深的黄色主要指的是山地、高原及盆地等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

由此可见我国的地势特点大致是:西部高,东部低。

2、读图2.1 我国东西向(北纬320)地形剖面,进一步观察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图表解析:图2.1加注了海拔高度的网格线和经度线,可方便地读出各个地形区的海拔高度。

通过观察,进一步得出我国地势具有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3、读2.2 中国第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完成以下活动(1)、填写表格(明确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由哪些山脉构成,三级阶梯的海拔高低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形和地势》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主要讲解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地势是指地表形态起伏的高低与险峻的态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地貌有一定的了解。

但地势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对其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更好地理解地势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势的定义,掌握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际例子,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认识地势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势的定义,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地照片等,直观展示地势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势的特点。

2.讲解地势定义:阐述地势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地势的含义。

3.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4.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解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5.实例分析:以长江、黄河为例,分析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6.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势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7.总结发言: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势的重要性。

8.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分析地势对其的影响。

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2.1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教案

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2.1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教案

2.1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图文资料,归纳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2.运用地图,说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3.结合图文资料,说出地势对交通、气候、水能资源分布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归纳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难点:地势对交通、气候、水能资源分布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谈论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图片展示我国的长江、黄河,播放歌曲——好汉歌,请同学们在歌词中感受大江大河奔涌东区的气概,激发学生探究大河东流背后的原因,请同学们说一说河流流向与哪些要素相关,引出本节课题。

新课讲授: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 地势主要特征活动1: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找出我国地势最高的区域和地势最低的区域,由颜色的变化判断地势的倾斜,总结地势特征:西高东低。

活动2:比一比对比A、B两图哪幅更符合我国的地势特点?图A中,地势西部高缓缓向东部倾斜;图B 中,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由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可知,三级阶梯分布更符合我国的地势特征,故图B正确。

活动3:读我国北纬36°剖面图,展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特点,三级阶梯分布的海拔变化趋势,总结我国地势的特征:呈阶梯状分布。

请同学们结合我国的山脉分布图,找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在课本上标出这些重要的山脉,并加强记忆。

合作探究1:三级阶梯主要地形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关注图例,找出三级阶梯分布的平均海拔与地形;并完成表格内容。

活动:找一找请同学们阅读中国的地形图,找出位于不同地势阶梯上的主要地形区。

合作探究2:地势对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我国的地势特征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进行总结:1.气候——西高东低,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2.交通——我国众多大河滚滚东流,便利东西交通。

3.资源——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式,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地势特点一、中国的地形和地势:(1)地势的特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散布(沿 36°N 地形剖面图如上图)。

(2)阶梯区分的主要依照:海拔高度。

(3)三级阶梯概略:地势阶梯第一级阶梯界限第二级阶梯均匀海拔主要地形种类4000 米以上高原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1000-2000 米之间盆地和高原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界限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500 米以下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第三级阶梯丘陵和平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4)地形特点:地形种类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比重最大,为33%,山区为山地、曲折的高原、丘陵地域的统称,山区占全国总面积的 2/3 )。

(5)主要的山脉:山脉是组成地形的骨架。

走向山脉名称东西天山①~阴山②昆仑山③~秦岭④南岭⑤东北 --- 西南大兴安岭⑥~太行山⑦~巫山⑧~雪峰山⑨长白山⑩~武夷山11台湾山脉 12西北-东南阿尔泰山脉 13祁(q í) 连山脉 14南北走向贺兰山 15横断山 16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17(最雄伟的山脉)( 6)主要地形区及特点:①四大盆地:准噶尔盆地( A):地点最北,纬度最高塔里木盆地( B):面积最大,我国最大荒漠:塔克拉玛干柴达木盆地( C):海拔最高、“聚宝盆”之称四川盆地( D):内部低山丘陵起伏,有“天府之国”之称②四大高原:内蒙古高原 (E) :广阔坦荡黄土高原( F):沟壑 (h è)纵横云贵高原( G):地势曲折,石灰岩广布青藏高原( H):世界海拔最高,有“世界屋脊”之称,(“远看是山,近当作川” )③三大平原:东北平原 (I) :面积最大,“黑土地”华北平原( J):主要由黄河冲积形成,④三大丘陵:辽东丘陵 (L)山东丘陵 (M)也被称为“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K):“鱼米之乡”之东南丘陵 (N)称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天气基本特点一、气温1、我国冬夏气温的散布规律:( 1)我国冬天气温散布的整体规律:a、自南向北渐渐降低,南北气温差异很大。

八上《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八上《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八上《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精选7篇)八上《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犬牙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驾驭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1、培育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实力。

2、通过读图干脆获得有关学问,并将已学学问落实到图上。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壮美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骄傲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化。

2、通过培育学生动手实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育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

教学重点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教学难点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我们常常说,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

首先,我们一起看一段录相感受一下祖国的壮美河山。

(展示多媒体)2、当然,要更进一步的相识,就须要我更深化的学习。

今日,我们将进入一幅全新的画卷。

(板书: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二、地势西高东低:(板书)1、过渡:在古代诗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为什么江水都要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2、把我国的地面沿32°N线剖开,呈现出这样的面貌:(展示多媒体)3、视察,思索P20活动中的问题。

(指名答)归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板书)可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其次级为1010米-2000米;第三级为500米以下。

4、活动:(出示设色地形图)找出这三级阶梯的也许范围找出三级阶梯界线上的主要山脉5、探讨:“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谈:到现在,我们很简单就得出我国的河流为什么会由西向东流了,除些之外,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还有哪些优越性呢?学生共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终派代表总结发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教学重点
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对比联想、探究讨论等方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有关图片。

2.自制复合投影片等。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用好汉歌导入,"大河向东流”是为什么?中国诗词中还有什么有这句话类似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__________ 。

(学生:形态)地势(板书)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_____ ?(生:趋势、总趋势)师:哪个答案更合「理呢?(生:总趋势)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讲授新课]
再次投影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多少海拔?
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色中
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
为主)
(投影)《我国东西向(北纬32° )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东西海拔高度。

(提问)从我国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发现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什么?(学生:西部高、东部
低)(板书:西高东低)
(投影)自制《中国地势变化正误示意图》。

(提问)投影屏幕上是两位同学在阅读中国地形图后,各自画出的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变化的示
意图。

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两幅图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区别?哪一幅图比较接近实际?(学生: 图B)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遍图B,联想一下,中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大致呈什么状分布?(学生:阶梯状)
(投影)《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提问)我国地势最高的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一
祁连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第二级阶梯位于哪里?(学生:昆仑山脉—祁连山一横断山一线以北以东,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一线以西的地区)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三级阶梯;位于大兴安岭一太
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为界)
(观察判断)同学们仔细阅读图2.2,观察并判断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第二、三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学生:前者以昆仑山一祁连山一横
断山脉为分界线;后者以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一线为分界线)
(小结)从简化了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图2.2)上可以看出:从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向北
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级降低。

(课堂活动)认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其影响。

(填图填表)前面我们已搞清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的
地势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

那么我国三级阶梯以哪些山脉为界,各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
海拔高度有什么特点?下面同学们参照图 2.2和24页图2.4,在图2.3中相应位置标出三
级阶梯的界线(山脉)名称(字的排列,横写从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并填写下表(事先已
印制):
阶梯名称主要地形类型海拔(单位:
米)
第一级阶梯山地高原4000米以上
第二级阶梯咼原盆地1000〜2000米左右
第三级阶梯平原丘陵500米以下
近海大陆架200米以下
(分组探讨)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的自然环境要素(气候、河流)和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有什么
影响呢?
下面我们分成A、B、C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每个大组讨论一个问题(A 组:2题;B组:3题;C组:4题),各小组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阐述本小组观点。

(A组发言,教师补充)A组各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补充小结:(1)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夏季风)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有利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发展农业生产。

(2)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C组发言,教师补充)C组各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补充小结: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的大开发。

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也成为
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搞清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
的地势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这样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有很
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