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

合集下载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pdf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pdf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

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

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

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

城市设计五要素

城市设计五要素

城市设计五要素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那就是许多个体印象中共同的部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众意象,每一种都代表着一大批城市居民。

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与同侪很好地合作,就离不开这种公众意象。

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画面——其中有些内容绝少、甚至从不与他人交流——然而它又与公众意象大体相近。

这回总公众意象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强制性与包容性。

这种分析仅限于可见的物质对象所产生的影响。

另外一些影响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譬如一个地区的社会意义、功能、历史,甚至名字,这些都将在本书中详细解说,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解释形式本身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认为物质的设计形式应该用来强化这些意义,而不是弱化它们。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能归诸于物质形式的城市意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

当然,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们总在各种环境图景中反复出现。

我们试对它们作出如下定义:1. 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

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 边界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

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或关注。

它们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

它们只是附加的脚注,而不是对等的轴线。

这种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

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是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 区域区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

在人们心目中,它们代表着两个不同尺度的范围。

城市意象五要素及应用

城市意象五要素及应用

城市意象五要素及应用城市意象是指人们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和感知,包括城市的建筑环境、文化氛围、人文特色、社会活动和自然景观等方面。

它是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影响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评价。

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是:建筑环境、文化特色、人文活动、社会氛围和自然景观。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个要素以及它们在城市中的应用。

首先,建筑环境是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城市的建筑风格和格局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城市认知和情感体验。

优雅的建筑设计和布局能够让人感到宜居和美好,而杂乱无章或低劣的建筑则会给人带来不舒适和厌恶的感觉。

因此,城市在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应注重建筑环境的美观性和宜居性,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景观和风貌。

其次,文化特色是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特色,这是城市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

文化特色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传统、艺术表演、文化节庆等方面。

城市应重视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关注,塑造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第三,人文活动是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人文活动包括艺术表演、文化交流、体育赛事、社区活动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还能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因此,城市应鼓励和支持各种人文活动的举办,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场地和设施。

通过举办各种市民参与度高、具有时代特色的人文活动,可以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人文素质,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品质。

第四,社会氛围是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风尚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居住感受和幸福指数。

良好的社会氛围包括社会秩序良好、人际关系融洽、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

城市应重视社会治理,依法管理社会秩序,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高城市的社会信任度和居民的社会满意度。

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

Nodes
以“人民广场”为例
上海人民广场位于上海黄浦区, 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旅 游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上海最 为重要的地标之一。成形于上海 开埠以后,原来称上海跑马厅, 是当时上层社会举行赛马等活动 的场所。广义上的人民广场主要 是由一个开放式的广场、人民公 园以及周边一些文化、旅游、商 业建筑等组成。被誉为“城市绿 肺”的人民广场位于市中心,是 一个金融行政、文化、交通、商 业为一体的园林式广场。 人民广场作为一个城市节点,成 功地把南京路步行街的商业区、 外滩的景观区域和博物馆等文化 区域间隔开,形成了一个功能的 转换处。
Nodes
以“陆家嘴”为例
陆家嘴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之一,位于浦东新区的黄浦江畔,隔江面对 外滩。作为长江经济带的国家级战略金融中心之一,陆家嘴是众多跨国银行的大 中华区及东亚总部所在地。目前共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在陆家嘴设立办事处,当 中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包括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等。 陆家嘴成为金融业的汇聚点,成为浦东新区的核心与战略性焦点。
Landmarks
以“东方明珠”为例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上 海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之一, 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塔 高约468米。 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人 们提到上海便会想起“东 方明珠”电视塔,正如上 海给人的感觉,俨然为一 颗东方的明珠。
Landmarks
以“外滩”为例
外滩,位于上海市中心区的黄浦江畔,她是上海的风景线,是到上海观光的游客必到之地。外 滩,上海的长廊,百余年来,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它是上海人心目中的骄傲, 它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上海的文化,以及将外来文明与本土文明有机揉合、创新、发展的卓越能 力。作为城市标志,外滩面对黄浦江,背倚造型严谨、风格迥异的建筑群。由于其独特的地理 位置及近百年来在经济活动领域对上海乃至中国的影响,使其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

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

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

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

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

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

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城市意象五要素分析图案例

城市意象五要素分析图案例

城市意象五要素分析图案例城市意象五要素分析是一种通过对城市进行综合的视觉分析,从而了解城市的文化和特色的方法。

这种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五个要素:地貌特征,建筑风格,城市布局,人文景观和环境特色。

下面将以一些城市为例,详细分析这五个要素。

首先是地貌特征。

地貌特征是指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包括山水地貌、气候和地质特征等。

以一些城市为例,该城市地处山区,周围环绕着崇山峻岭,形成了壮丽的山脉景观。

这些山脉起伏不平,草木繁茂,给城市增添了一份自然的美感。

此外,该城市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天空蓝得让人流连忘返。

这些地貌特征给城市增添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成为城市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其次是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是指城市建筑的外观和风格特征。

以该城市为例,这里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古代建筑的痕迹,也有现代建筑的新意。

在中心城区,古老的建筑和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互相交错,形成了一种协调统一的风格。

在山区,一些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依山傍水,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这些建筑风格呈现了这座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的气息。

第三是城市布局。

城市布局是指城市内部的道路、建筑和公共空间的分布和组织方式。

以该城市为例,城市布局呈现出一种有序而又灵活的特点。

中心城区繁华热闹,街道宽阔,商业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而郊区则更加宁静,居民住宅区安静雅致,绿化面积较多。

此外,该城市的公共空间规划也十分合理,有许多城市广场和公园,供市民休闲娱乐。

这种城市布局体现了城市的功能部门的分工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特点。

第四是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指城市中体现人文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景观。

以该城市为例,这里有许多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景点。

例如,城市中心的古老街道保存了许多传统建筑,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氛围。

而城市的博物馆、艺术馆和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则为市民提供了广泛的文化娱乐活动。

这些人文景观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了城市吸引游客和市民的重要因素。

最后是环境特色。

环境特色是指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环保意识的表现。

城市意象_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_凯文林奇

城市中心 商业区
大学校区
彭城路附近的城市中心商业区,亦为是商业结点,涵盖全市的主要高档 百货、商场、地下步行街、夜市等各种商业业态。而和平路和解放路范围内 的徐州师范大学云龙校区是唯一在市中心区位的校区,数年的经验累积,在 市民的心目中已经形成该片大学校区的印象。
标志是观察者的外部参考点,是变化无穷的简单形体要素。城市居民 依靠标志系统作向导的趋势日益增加。空间的突出能使一些构成因素成为 标志,有两种方式:使标志物能在各个方向都可被看见(高度),或是与 相邻成份形成方向上的对比(特色),如前后相邻与高度变化。洛杉矶费 尔街的七号街有一栋两层楼灰色的木结构房子,它后退红线十英尺,店铺 很小却引人注意,这种引人注目和使人愉快的亲切尺度和空间后退与沿街 的高楼形成鲜明对比。
3、区域,主要指城市中等或较大的部分,它在观察者心中产生进入内 部的感受。 4、结点,是观察者借此而进入城市的战略点,或是日常往来必经之带 你,多半是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十字路口或道路会集处等。 5、标志,这是另类参考点,观察者不进入其内部,只是在它的外部。 通常是明确的限定的具体目标:建筑物、招牌、店铺、山丘。它们可 以在城市内部或一定距离内作为一种永恒的方向标志。如塔、穹窿、 高山、甚至如同太阳那样缓慢而有规律的动点。 以上各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区域由结点构成,受边沿的限定、 道路贯穿其间,标志散布在内,它们有规律地互相穿插。
建立印象 环境形象是观察者与他的环境之间双向过程的产物,环境提示了 特征和关系,观察者以其适应能力和目的进行选择、组织然后赋予所 见物一定的意义,从而建立印象。 某人会在别人认为很混乱的表格上一眼认出目标,某人善于识别 第一次所见的目标并建立联系,因为他们符合观察者已形成的模式, 可能是与己关系密切的原因,可能是经过许久锻炼而形成的能力。—— 梁启超“不会读书,书面是平的,会读书,字句就浮起来了” 任何一个特定的形状都会使观察者产生印象,每个人形成并持续 各自的印象,同类人便具有很多共同点,正是这种团体印象有利于创 造供公众使用的环境。例如,一位美国人能一眼看见街角的小药房, 而非洲沙漠的土著人就不会那么敏感。因此,一个新的目标,因为有 能启示和强调它的形式的形体特征,就可能会有很强的结构和个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文.林奇()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

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

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

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

城市边界不仅在某些时候形成“心理界标”,而且有时还会使人形成良种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区域是观察者能够想象进入的相对大一些的城市范围,具有一些普遍意义的特征。

在人们的经验中经常会获得这样的感知:你生活在城市的哪个区?城市作为一种结构性存
在,必然要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正因为有不同的功能,区域性的存在一项就是人们对城市感知的重要源泉。

当人们走进某一区域时,会感受到强烈的“场域效应”,形成不同的城市意象。

城市节点是城市结构空间及主要要素的联结点,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人们城市意象的汇聚点、浓缩点,有的节点更有可能是城市与区域的中心及意义上的核心。

节点往往成为城市占主导地位的特征,林奇把节点视为不同结构的连接处于转换处,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的连接点和某些特征的集中点。

比较其他城市意象要素而言,城市节点是一个相对较广泛的概念,节点可能是一个广场,也可能是一个城市中心区,城市节点是作为城市结构与功能的转换处。

城市标志物是点状参照物,“是观察者的外部观察参照点,有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简单无知元素”。

它作为一种地标,在人们对城市意象的形成经常用作确定身份和结构的线索,当一个城市的某一人工物体被公认为城市标志性建筑时,这个标志就已成为一个空间结构系统,它与其他要素“在有规律的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赖中构成一个集合体”。

另外城市标志物最重要的特点是“在某些方面具有唯一性”,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

城市意象是一种城市特色,虽然它不是城市特色的唯一指标,但它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

通过城市意象差异性的研究,分析城市中不同群体形成不同城市意象的原因,能够对城市特色建设提出建议和主张。

城市特色作为城市长期积淀的结果,充分的反映在人们的城市意象中,因此我们可以从城市发展中人们所反映的城市意象内容对城市特色进行研究,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塑造城市环境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