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城市意象

合集下载

城市意象五要素及应用

城市意象五要素及应用

城市意象五要素及应用城市意象是指人们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和感知,包括城市的建筑环境、文化氛围、人文特色、社会活动和自然景观等方面。

它是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影响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评价。

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是:建筑环境、文化特色、人文活动、社会氛围和自然景观。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个要素以及它们在城市中的应用。

首先,建筑环境是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城市的建筑风格和格局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城市认知和情感体验。

优雅的建筑设计和布局能够让人感到宜居和美好,而杂乱无章或低劣的建筑则会给人带来不舒适和厌恶的感觉。

因此,城市在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应注重建筑环境的美观性和宜居性,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景观和风貌。

其次,文化特色是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特色,这是城市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

文化特色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传统、艺术表演、文化节庆等方面。

城市应重视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关注,塑造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第三,人文活动是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人文活动包括艺术表演、文化交流、体育赛事、社区活动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还能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因此,城市应鼓励和支持各种人文活动的举办,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场地和设施。

通过举办各种市民参与度高、具有时代特色的人文活动,可以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人文素质,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品质。

第四,社会氛围是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风尚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居住感受和幸福指数。

良好的社会氛围包括社会秩序良好、人际关系融洽、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

城市应重视社会治理,依法管理社会秩序,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高城市的社会信任度和居民的社会满意度。

城市意象与城市旅游

城市意象与城市旅游

城市意象与城市旅游一、城市意象(一)、城市意象的概念国内学者顾朝林、宋国臣将城市意象的定义归纳为: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 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

(二)、城市意象研究进展自凯文•林奇(Kevin Lynch))的《城市意象》一书出版后,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城市意象进行了研究。

按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将这些研究分为三个方面:结构性城市意象研究、评估性城市意象研究、城市意象规划实践。

结构性城市意象研究主要是探讨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象产生、发展、改变的影响;评估性城市意象的侧重点在于研究人如何去感知、认识和评价环境;城市意象规划实践则是研究如何规划城市意象或在实际中应用城市意象理论。

11、结构性城市意象研究所谓结构性城市意象, 就是人们通过通常认识、了解城市的基本要素对城市进行解构后形成的综合意象。

林奇的研究发现,同一个城市的居民对城市意象要素的描述有趋同性, “任何一个城市似乎都有一个集体的意象,它是由许多个别的意象重叠而成”。

同时, 林奇通过对波士顿、洛杉矶和新泽西三个城市居民意象的对比研究发现, 虽然波士顿的集体意象由相当密集的要素混合而成, 但洛杉矶和新泽西市的意象则远没有那么复杂。

原因何在呢?原来这种城市“可识别性”或“可意象性”的不同主要在于建成环境的“结构质量”有差异。

林奇认为, 结构质量包括视觉结构的清晰性和简单性, 边缘和表面的连续性以及城市的“节奏感”。

在人们形成的城市意象中, 导致一种形态单元对另一种形态单元的支配地位, 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观察角度、比例尺度不同, 另一方面也与观察者当时的观察兴趣强度有关。

虽然林奇的工作因其对意象要素的直觉鉴别方法而遭到很多批评, 且试图将许多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的意象叠加在一起的合法性也受到质疑, 但他的技术却被广泛应用, 并由此导出了一系列有趣的有关不同地区的不同群体如何对其所在城市构造意象的讨论。

影视作品中城市意象的解读分析

影视作品中城市意象的解读分析

影视作品中城市意象的解读分析城市是艺术灵魂栖息的地方。

没有城市这个背景就无法有影视剧故事的发生之处,但是城市的作用又不仅是背景那么简单。

它记录了人们的生活,文化发展的轨迹,同时又是一个地区人们精神的集中体现。

它满载着人们成长的记忆,是诗人笔下浓浓的乡愁,是歌者口中思念成疾的地方。

一、意象之美意象这个词来源于美学。

它兴于老子,盛于明末清初的美学家王夫之。

王夫之作为意象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并综合了儒、释、道三家精神,建立了以意象说为理性建构的美学思想体系。

意象的世界是美的世界,但是由于不同的人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对美的认识也不一样。

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而宗白华先生也说过,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虽然意象说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是最早将城市与意象的概念结合在一起的人是美国的环境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提出,他对美国波士顿、新泽西、洛杉矶三个城市的城市形态、城市意象以及城市元素的设计等方面做了论述,在建筑学领域开启了城市意象理论研究的征程。

城市意象美带给人的是美的意境,人们在看到有关城市意象的影视作品时会根据自己的经历产生人生感悟。

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元代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诗中,前三句中将九种景物聚集描绘,就是傍晚古代小镇景象的缩影。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而后面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是看见如此一幅秋郊夕照美景之后引发出来的游子思乡的愁楚之情。

所以说,城市意象之所以美,是因为其背后所蕴含的城市意境之美。

二、城市意象城市这个人类群居地方的称谓大概在原始社会就有了雏形,在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眼中,城市的外型和作用都仿照对神的赞美而加以精心的安排。

部落世界的城市和家庭(像今天中国和印度),可以被当做是言语、神话和人类渴望具体化。

由此可见,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活那么简单,还有着对神灵的敬畏,还有代表着当地文化的灵魂。

城市意象总结——分享

城市意象总结——分享

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KEVIN LYNCY)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城市理论。

它从环境意象和城市形态两个方面对城市形体环境内涵进行了说明。

城市意象理论认为,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并形成的意象,是通过对城市的环境形体的观察来实现的。

城市形体的各种标志是供人们识别城市的符号,人们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观察而形成感觉,从而逐步认识城市本质。

分区、地标和道路等构成城市总体形态,有其一定的结构,加上作为个体建筑物主题(THEME)的外形,共同组成城市形体环境的视觉秩序,供人们观察城市后产生系统的城市意象。

城市环境的符号、结构越清楚,人们也越能识别城市,从而带来心理的安定。

因此,城市的形体设计要为人们提供能够产生城市意象的形体特征和结构系列。

所谓形体特征,就是建筑单体的特殊标志和形体分布的特殊形式。

所谓结构系列,就是形体各要素的空间有序组合形态。

它们都是能供人们通过视觉以形成意象。

城市意象理论根据易为观察者了解城市的原则,界定了城市形态的概念。

该理论认为,城市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城市形体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上。

空间设计就是安排和组织城市各要素,使之形成能引起观察者更大的视觉兴奋的总体形态。

这些形体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点:一是道路(ROAD)。

这是观察者移动的路线,是城市环境中的主导要素。

二是边缘线(EDGES)。

这是两种类型空间之间的边界,常以岸线、铁路、城墙表现出来。

三是功能分区(DISTRICTS)。

这是把城市整体分解为明显可辨的具有不同功能特征的各个部分,表现出各功能区的质的差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性。

四是中心点或节点(NODES)。

它地处战略位置,如枢纽地、交通交汇点或道路交汇点等,都是有名可循并易为人们记忆的。

五是地标(LANDMARKS)。

这是人们观察形体环境的参考点,如著名建筑物、大商场、自然风景点等,给人们以标记印象。

人们进入城市,通过对上述五个要素的了解,便能产生出对该城市的意象。

城市意象是有质量的,它反映在城市设计和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上,表现出如下四种意想质量:一是各要素彼此不牵连(ELEMENT FREE)。

狄更斯小说中伦敦的城市意象解读

狄更斯小说中伦敦的城市意象解读

2532020年35期总第527期ENGLISH ON CAMPUS狄更斯小说中伦敦的城市意象解读文/孙雅楠利弗、大卫·科波菲尔和匹普等,虽然生于乡村,长于乡村,但在其人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却都是发生在伦敦这个城市。

因此,狄更斯的小说创作可以说是城市艺术的表现,对狄更斯作品中伦敦这个意象进行解读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狄更斯小说中伦敦的特点分析首先,伦敦是一个城市。

“上帝创造乡村,而人类创造城市”,因此城市之于乡村就等同于人文景观之于自然景观。

城市的人文景观是人把自己变成了什么,即城市是人造的城市,城市的样貌取决于人类的需求。

自然与城市环境的不同,在与狄更斯同时期的丁尼生(Alfred,Lord Tennyson)的诗作中直观地体现出来。

丁尼生是英国最受欢迎的诗人,他生于乡下,且发现自己的想象力从乡间生活中得到激发和滋养,因此对于丁尼生来说,落叶松上一缕缕粉红的绒毛就能在诗人心中迸发出美丽的诗句。

而狄更斯作为英国最受欢迎的小说家,自孩提时代开始,只要有人城市是人类的生活空间,政府及学校等管理机构所在的建筑物,不同阶层甚至不同国家的人们工作和生活所在的聚集场合,连同城市与人之间产生的习俗及情感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活生生的、不断产生变化的人间场景。

芝加哥学派将城市定义为“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

因此,城市在文学作品中应如何表征,不同的作家从自身的感想和生活经历出发,投射出文学创作中的异彩纷呈的城市意象。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Pickens)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文学成就斐然的作家。

在狄更斯一生的著述中,又尤以小说的成就令读者叹为观止。

阅读其小说作品时,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一座城市——伦敦。

伦敦是狄更斯小说中最主要的场景,除了《艰难时世》(Hard Times )的场景设置在焦煤镇外,其他小说几乎都是以伦敦为主要场景。

城市意象名词解释

城市意象名词解释

城市意象名词解释城市意象是指人们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和感受。

它涵盖了城市的外貌、氛围、节奏和文化特征等各个方面。

城市意象常常通过建筑物、街道、交通工具、人群行为等元素来表现,同时还与城市的历史、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对于城市意象的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描述:首先,城市意象体现了城市的物质特征。

这包括城市的建筑风格、道路布局以及城市地标等。

不同城市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例如巴黎的古典建筑、纽约的摩天大楼等。

同时,城市的道路布局也体现着城市的规划和组织能力,如纽约的网状道路、罗马的蜘蛛网状布局等。

城市的地标也成为了城市意象的重要标志,例如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等。

其次,城市意象还体现了城市的氛围和节奏。

不同城市的氛围和节奏有所不同,有的城市繁忙快速,如纽约、东京;有的城市则更为宁静放缓,如巴黎、威尼斯。

一座城市的氛围可以通过人们的行为和活动来体现,如上班族匆忙的步伐、人们在公园休闲娱乐的身影等。

城市的节奏则表现在交通繁忙程度、商业活动频繁度等方面。

此外,城市意象还与城市的文化特征相关。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学、艺术等。

城市的文化活动可以通过博物馆、剧院、艺术节等形式来展示。

例如,巴黎的卢浮宫、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都是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城市意象还与人们对城市的情感和认同有关。

城市意象不仅仅是城市的外在特征,更是人们对城市的感受和体验。

一座城市的意象可以激发人们的热爱和认同,也可以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例如,有些城市因为其丰富的文化艺术氛围而成为艺术家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地,吸引了大量的文化爱好者和创意人才。

综上所述,城市意象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了城市的物质特征、氛围与节奏、文化特征以及人们的情感和认同等方面。

了解和塑造城市意象对于城市的形象推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城市生活的需求和期待。

(完整word版)城市意象

(完整word版)城市意象

(完整word版)城市意象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一、城市意象概念1、城市意象二战以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所占的空间迅速扩大,城市问题日趋严重,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密切关注。

环境心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生态学、建筑心理学、城市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对认知空间的研究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此,认知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多学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有了长足进展,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由于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明显地对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

城市意象概念的提出始于凯文·林奇,他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叠加后则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

林奇的研究被视为结构性意象,顾朝林、宋国臣提出了城市的结构性意象主要是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象产生、发展、改变的影响;而另一类研究评估性意象则重在研究人如何去感知、认识和评价环境。

如人们对居住区的选择、城市“污点”研究等。

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应该在城市设计中得以应用,作为城市规划获取相关社会信息的方法。

2、城市意象空间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林奇的城市意象,创造性地将人的主观感受纳入城市形象的研究,以别过去只是由客观的判定;评估性意象是对人这一认知主体对城市意象的影响的更深入的研究;而城市意象空间则是对林奇结构性意象的延续,并融入了评估性意象的某些因素。

因而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设计应在注重意象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为形成有特色的意象空间创造条件。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地理环境之中,对其周围环境有一个感应、观察和认知的过程。

城市意象浅析——以商丘为例

城市意象浅析——以商丘为例
商丘市主城区街道有纵横几个轴构成 ,南北走向的 自西向东分别为平原路、凯旋路、神火大道等;东西走 向的自北向南分别为民主路、文化路、南京路、北海 路等,这些共同搭建了商丘城市的主要框架.通过对商丘 市火车站一些到过商丘市的人群进行访谈,发现几乎所 有到过这座城市的人都知道南北走向的神火大道是最 能代表这座城市形象的,东西走向的有团结路、民主路 等. 商丘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空间框架比较明确,神火大 道已经成功地成为商丘市的道路交通代表,极大地提升 了商丘的城市形象.
商丘市道路分析
• 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途经此地的外地人都明确 的表示对于商丘市有些道路(特别是道北)路面状 况极为不满,路面坑洼不平、车辆颠簸严重、垃圾尘 土随处可见,尤其是雨天路面积水、脏乱不堪、地砖 溅脏水等. • 商丘市是我国两大铁路干线陇海和京九铁路的 交叉点,确立了其铁路交通枢纽的地位,并且商丘地处 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更凸显了其重要的铁路交通枢 纽城市的地位.
Contents 主要内容
• 反之,一个城市如果混乱不堪,缺乏可意象性,就会 让身处其中的人感到困惑迷茫,失去方向感进而产 生恐惧和焦虑,感觉生活着的这个城市没有未来没 有发展前途失去信心,进而离开这个城市. • 因此,城市意象对于城市建设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 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意象的起源

城市意象最早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城市学家凯 文· 林奇(Lynch. K)于《城市意象》( 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中提出的,这本书也是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 具影响的著作. 凯文· 林奇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对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以及环境行为研 究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得到迅速推 广.凯文· 林奇认为,虽然城市中的每个居民在自己的环 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但是“任何一个城市 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意象,它是由许多个别的意象重 叠而成[ 1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花园、城市广场;位于河畔等); 4)整个行程中确定的位置、有助于度量的特征也能带来方
向感—一系列的标志物、节点; 。。。。。
城市设计的五元素—道路
意象孤立的道路: 导致道路与城市其他部分脱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与周围环境元 素的分离。 ——铁路和地铁是另一种道路与环境分离的实例,地铁线路是一个缺 乏联系的地下世界,站台的形式有可能让人们联想到它上面的城 市。但地铁站一般无法构成形象清晰的交点。
http://www.suohacelue.c om http://www.shouji
城市设计的五元素—道路
方向性
1)限定空间视野(街区长度); 2)延伸的曲线也是一种渐变,被访者提到的街道曲线都与
视觉线索有关; 3)明确位于道路特定一侧的元素有助于提供方向感(毗邻
围环境都有可能加强意象。
主观与客观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城市设计的五元素
道路 边界 区域 节点 标志物
城市设计的五元素—道路城市的骨架
1 ) 道路——城市综合体中最常见、最可能的运动线
路网络,是城市中的绝对主导元素,是城市整体赖以组织 的最有效手段。特定道路包括:机动车道、步行道、长途
干线、隧道、铁路线等。
简单正交的道路交叉点已被观察者感知,超过四个路口的交叉点, 总让人感到迷惑
对于习惯于开车出行的人来说,单行道的限制常使其对道路结构 的意象复杂化
假如道路能够向旅行者展示其他的城市元素,浅浅的渗入或穿透其中, 提供一些周围事物的线索或符号,就一定会加深人们的出行体验。
城市设计的五元素—道路
波士顿—生动的印象
泽西城—无明显的印象特征
位于纽瓦克和纽约的边缘地区,几乎没有什么活动集中, 铁路和公路穿越其中,穿越气氛强于居住。
群体意象-——公众参与
《城市意象》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即“意象是观察者和被 观察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
“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 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 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 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 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 的意象”。
城市设计的五元素—道路
6) 道路的重要性还主要归结为其结构原因,—令人迷惑
的交错结构、桥梁的形状等。
7)各种功能活动量的变化也是加强街道意象的方式。—街
道的拥挤和车流、熙攘的人流、喧闹的交易景象等。
8)起点和终点都清晰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
并能将城市连接为一个整体—街角的副食品店、道路的 历史文化性等
结构与个性——环境意象经分析归纳,由三部分组成:个 性、结构和意蕴。
一个可加工的意象首先必备的是事物的个性,即其与周围 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一个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 性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其次,这个意象必须包 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 联。最后,这个事物必须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 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
如何综合城市使用者对城市的审美与感知形成一个
城市的群体意象,
如何提炼并塑造城市各元素相对稳定的意象特性就成
为我们在城市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城市设计的原则概述
可读性——即容易认知城市各部分并形成一个凝聚形态的 特性,好比一本书,它的可读是由可认知的符号组成,是 可以通过视觉领悟的相关联的形态。
环境意象——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环境存 在着差异和联系,观察者借助强大的适应能力,按照自己 的意愿对所见事物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
可识别性、 连续性、 方向性
城市设计的五元素—道路
可识别性
1) 典型的空间特质能够强化特定道路的意象(地面或墙
面的特殊质感、特别的布光方式、与众不同的气味或声 响、植被的样式和细部、相邻道路宽与窄的对比、有时 极端的宽高比例也能加强街道的特征)
2)经常行走的道路(城市主要交通线)具有最强的影响 力—抽象的经验性意象
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具有连续性。并且可以通过多种 方法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
城市设计的五元素—道路
连续性
加强道路意象(触觉、惯性、视觉)
1)方向明确——直线、接近90度的转弯、明确的目的地、
地势变化、越来越密集的招牌,店铺和人群、植物形态 或色彩的渐变、指路箭头等; 2)宽窄统一 ; 3)建筑风格、建筑形式一致——如:沿街建筑立面统一的 古典样式; 4)空间连续性——不断出现的开敞空间、历史建筑、空间 变换; 。。。。。。
凯文·林奇提出:“城市规划师渴望创造一个供众多人使 用的环境,因此他感兴趣的是绝大多数人达成共识的群体 意象——存在着个人主观因素。”
群体意象-——公众参与
客观被意象的事物,存在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无论是在 人们的精神审美方面,还是在人们对日常的物质需求方面, 这一命题总是成立。
那么,对于城市设计中运用的客观元素的可意象性似乎也 应该存在动态的可变化性格。在此基础上,
城市设计的原则概述
开放的、适于变化的意象将更受欢迎,它使得个体
可以不断调查和组织现实,有空间允许个体描绘自己的图
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可意象性——即有形物体中蕴含的,对于任何观察者都很 有可能唤起强烈意象的特性。即物体不只是被看见,而是 清晰、强烈的被感知。
由于意象的产生是观察者与被观察事物之间一个双
向的过程,通过象征性图案,重新训练观察者或是改造周
3)沿街的特殊用途 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 下极深刻的印象—商店、剧院、小吃一条街
城市设计的五元素—道路
4)特殊的立面特征(泽西城的佩里塞得岩壁使人们的注意 力集中到穿越特的街道上、沿街建筑物立面差异)对于 形成道路特征具有重要作用。
5)靠近城市中有特色的部分也会增加道路的重要性,道路 此时还能起到边界的作用。(与周边元素之间的地理位 置关系:毗邻公共花园、城市广场;连接交通环岛;位 于河畔;连续的视觉感受一目了然;在视线轴上布置某 重要建筑物、一座大桥、一条轴线大街、一个凹陷的断 面、沿街高耸的标志物等)—历史街区、连接意象明确 的交通环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