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思想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思想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思想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

第一部分模块三专题九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思想

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09年7月30日至10月7日,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举办了“秦汉—罗马文明展”,右图是展品“东汉书信纸”。它原

衬垫于铜镜之下,故呈圆形。纸以麻为主要原料,并通过施胶等加

工技术,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匀。以上介

绍和图片说明()

A.东汉时的造纸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

B.东汉时中国的造纸术已经由罗马人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C.东汉时穷人享有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

D.东汉时纸已经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以麻为主要原料”“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可知造纸技术有了进步。造纸术是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故B错误;“东汉书信纸”仅体现了当时造纸水平,体现不出社会情况,故C未被体现;纸取代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D是错误的。

答案:A

2.(精选考题·石家庄模拟)中共中央、国务院精选考题年1月11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我国古代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该记载表明,指南针在宋代已经用于()

A.地理研究

B.天文观测

C.迷信活动

D.航海活动

解析:由材料中的“舟师识地理……阴晦则观指南针”可知这一时期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活动。

答案:D

3.(精选考题·全国卷Ⅰ)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体现了精选考题年《考试大纲》中要求学生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的命题思想。欧阳修上疏主要是提出了雕印文集流传不利于北宋政府的控制管理。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时期,在北宋得到发展,它促使了文化传播方式的进一步变化,从而影响到政府管理。题干材料内容不能反映出A项;B 项书籍出版在当时没有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是欧阳修上疏的原因;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合。

答案:D

4.(精选考题·南宁模拟)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的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A.《石氏星表》

B.《九章算术》

C.《齐民要术》

D.《黄帝内经》

解析:《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答案:B

5.我国西南大旱,牵动全国所有同胞的心,近日艺人也都纷纷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冯小刚夫妇、张国立夫妇、陈道明夫妇等联合发起捐款倡议,并各自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西南旱灾地区捐款20万人民币,共100万元。这直接体现了我国先贤的一个思想是()

A.无为而治的思想

B.仁者爱人的思想

C.人之性恶的思想

D.天人感应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包括冯小刚夫妇、张国立夫妇、陈道明夫妇等艺人在内的中国人无私献出自己的爱心,直接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答案:B

6.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

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

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

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老子“清净无为”的道家思想

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荀子“人之性恶”的儒家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知足常乐”即不过多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

不做无谓的攀比,形象的表现就是剧中人老大的幸福观,“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这和老子“清净无为”的道家思想特征最为相似。与C、D两项的特点相去甚远。A项是重民的思想,干扰性最大,但与材料中的意思关系不大。

答案:B

7.(精选考题·太原模拟)精选考题年是孔子诞辰2561年,上海世博会山东馆设计推出高2.561 m的铸铜贴金孔子雕像,辅以由39句《论语》经典名句设计的文字浮雕墙,以“孔子厚德仁爱的文化胸怀铸造城市灵魂”提升了展示内涵。下面四句话中,你认为不.能被选为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开篇序语的是()

A.“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C.“君子和而不同”

D.“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D项维护统治秩序,不利于社会和谐。

答案:D

8.温家宝总理曾公开一封私人信件(见右图),高度评价明清时期

黄宗羲(1610~1695)的学术思想“我喜读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

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温家宝总理称

赞黄宗羲思想具有民主性,其原因之一是黄宗羲()

A.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B.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C.批判程朱理学,提倡个性自由和男女平等

D.批判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理解“民主”的含义。民主的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与专制是相互对立的两个历史概念。因此,只有A项最符合这一含义。

答案:A

9.王安石不仅被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而且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临川先生文集》就是他的作品集。与这一作品集的得名相关的是()

A.籍贯

B.年号

C.谥号

D.官名

解析:“文史不分家”,此题为文化常识题。王安石、江西临川人,所以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10.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形成的重要时期,请你设计一套邮票,力求展现秦汉人

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势。下列哪些内容是最为恰当的()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指南针(司南)发明于战国时期。排除含④的选项,故选C。

答案:C

11.精选考题年3月7日,河南省文物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孙英民向新华社记者证实,安阳“曹操高陵”已经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大变动丰富了文学的内涵,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从曹操留下的诗歌看,“建安文学”的主要特点有()

①内容充实②苍凉悲壮③富有生气④通俗易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诗人,以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写出了不少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的诗赋,史称“建安文学”。通俗易懂不是建安文学的主要特点,故可排除④。答案为A。

答案:A

12.《清明上河图》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古代开封的繁荣景象。下列场景中可能在画中出现的有()

①小贩挑着烧饼担子沿街叫卖②娱乐场所瓦子表演杂剧《窦娥冤》③市民聚集听说书④字画铺当街而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此题可以用排除法直接排除②,因为《清明上河图》为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作品,画中呈现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景象。而《窦娥冤》是元朝剧作家关汉卿的作品,因此它不可能成为此画的表现对象。故答案为不含②的D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9分,第14题21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

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下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2:《中华传统文化格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材料3: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家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身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了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自《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髓》

(1)根据材料1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孔子受冷遇和董仲舒受重用的原因。(6分)

(2)材料2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4分)

(3)据材料3,韩国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对本国产生了什么影响?(9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第(1)题再现所学回答,第(2)题可从材料中概括得出,第(3)题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概括得出。

答案:(1)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孔子的主张不适应大国争霸、以暴力建立新的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爱国、自强、好学、诚信。

(3)内容:忠孝一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强不息、团结协作。(写对五个即可)

影响:丰富了韩国的民族精神;为韩国的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促进了韩国经济的发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宋元时期的科学文化传播到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文明进程。从明朝中后期起,特别是中国近代前期,西方科学文化不断涌入中国,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不断受到冲击。

——《中国历史资料选编》材料2:

材料3:徐光启中秀才后,开始在乡间学堂当老师,之后,离开家乡,到广东韶关当教师,并认识了传教士郭居静,开始接触西方文化。郭居静是罗马教皇派到中国来的传教士,他告诉徐光启很多天主教的事,也告诉了他西洋科学知识,这使徐光启开阔了眼界。这时,耶稣会在中国的负责人是利玛窦,徐光启听说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1600年,徐光启在朋友的介绍下,与利玛窦在南京认识。徐光启认识利玛窦时,利玛窦已来华18年。他向徐光启介绍西方的科学知识,使徐光启佩服不已。此后,他与利玛窦一直保持了不错的私交。与利玛窦相识三年后,徐光启在南京受洗,入教。

——《徐光启与利玛窦的友谊》

(1)利玛窦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目的他采取了什么方式?(5分)

(2)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利玛窦没有把西方最先进的科技文化(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介绍到中国的原因。(8分)

(3)利玛窦曾与徐光启合译介绍欧洲的数学著作《几何原本》,也曾将“四书”译为拉丁文字传到欧洲,徐光启撰写《农政全书》,把欧洲的水利技术介绍到中国。这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有何意义?这种现象不能持久的原因是什么?(8分)

解析:本题以我国明清时期东西方科技发展与交流的情况为主题,选取了徐光启与利玛窦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材料,同时联系了同时代西方科技的成就,增加了试题的综合性。解答本题时应注意紧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还要注意表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

答案:(1)目的:传播天主教,发展天主教势力。方式:通过介绍西方的一些科学知识和认同中国文化来争取开明士大夫的好感。

(2)因为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严重冲击着天主教神学的基础。所以虽然当时欧洲的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并取得众多成就,但作为传教士的利玛窦不会将与教会神学相冲突的最先进的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

(3)现象: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意义: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原因:中西文化的冲突,一些传教士不准中国教徒敬天、祭孔、祭祖,后又干涉中国的内政;中国后来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1.(精选考题·上海高考)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B正确;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不符合君主统治的需要,A 错误;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C错误;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D错误。

答案:B

2.(精选考题·天津高考)《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时期的儒学,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公孙弘因为精通儒家经典《春秋》而位列“天子三公”,并被汉武帝封为平津侯,反映出儒学地位的提高,D说法正确;A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从材料信息中无法得出B、C的结论,排除。

答案:D

3.北宋科学家沈括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这是因

为他()

A.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B.对古代的许多科技成就进行总结

C.编制的“十二气历”早于西方800年

D.创制了许多天文观测仪器

解析:沈括的《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成就,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答案:B

4.右图说的是宋代福建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

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A.救国治国之术

B.“天理”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根据题干中“宋代”和“程颢、程颐”提供的材料信息,已经足够与所学的理学内涵对应起来,故选B。

答案:B

5.(精选考题·重庆高考)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

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的文学成就,意在考查学生正确分析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柳郎中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说的是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学士词……唱大江东去”说的是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四个选项所涉及的人物中只有辛弃疾属于豪放派,故答案为D。

答案:D

6.精选考题年上海世博会召开,其独特的徽标给世界各国留下了深

刻印象。有关该徽标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表现了中西合璧、多元文化和谐融合的意境②用中国的国粹书

法表达出世博会的精神③体现了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④

表达了中国人民在融入世界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的不懈努力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据图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由图示中人物造型和英语信息可以判断①②正确。会徽可抽象概括为“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洋溢着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精选考题”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由此判断③④正确。

答案:B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3: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之语类》

材料4: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下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请回答:

(1)材料1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材料2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3说明其“新”在何处。

(4)材料4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历史现象的宏观把握能力。考查的主题是儒学的发展演变,要求紧扣材料总结各阶段的内容及时代背景。

答案:(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2)“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4)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5)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高;考∵试)题╔库https://www.360docs.net/doc/5c7004005.html,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成为我们今天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 下面就让我们漫步在历史画廊中,回顾一下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了解其伟大的艺术成就。 一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原貌。 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谕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遂有《诗经》之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共有周南、召南、邶、鄘、卫、、齐、、唐、王、、、桧、、豳等15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诗经》所表现的容较为丰富。“雅”“颂”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的性质。《诗经》的精华在于十五“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叙述,“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是楚国的一个没落贵族,曾任三闾大夫和左徒,一度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他对主“举贤授能”,变法图强;对外主联齐抗。后因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谗害排挤,被楚怀王放逐了。在放逐途中,他爱国之心始终不渝,把满腔的郁闷写成了一首首感情浓烈、文辞华美的诗篇。面对楚国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屈原忧愁,无以自拔,遂自投汨罗江而死。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诗人。现在能够确定的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中《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祀乐歌改作和加工而成的一组诗歌,或写人对神的礼赞倾慕,或写神灵间的眷念、爱恋,语言优美,情思忧伤。《楚辞》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诗经》的别样的诗歌美学风格,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北京大学中文系杜晓勤 概说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宝库中,诗歌是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中国诗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古代祭神、节庆的时候,要唱诗祈福、祝愿;朋友聚会或离别时,要作诗言欢、赠诗惜别;青年男女谈恋爱时,也常以诗歌相与赠答、互诉衷曲;外出旅行看到名胜古迹,人们往往要题诗赞美。唐宋以后,科举考试也要考做诗,诗做得好,还可以得到功名,获得做官的资格。而且,自先秦开始,就有“诗缘情”、“诗言志”的传统,历代诗人都喜欢用诗歌来述怀、抒情,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乃至宇宙的感受和看法。三千多年来,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成为我们今天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 下面就让我们漫步在历史画廊中,回顾一下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了解其伟大的艺术成就。 先秦两汉诗歌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唱的歌谣。这些歌谣往往和先民的劳动生活、宗教祭祀密切相关,是配合着音乐舞蹈的。但是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面貌。

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谕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七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称之为《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共有周南、召南、邶、鄘、卫、郑、齐、魏、唐、王、秦、陈、桧、曹、豳等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有“正”的意思,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雅”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的表现内容较为丰富。“雅”、“颂”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的性质,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但《诗经》的精华在于十五“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如《诗经》第一篇《关雎》,就是一首缠绵悱恻的情歌,开了中国爱情诗的先河。《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陈叙述,“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

2014—2015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导学案 使用时间: 2014-12-12 班级: 小组: 姓名: 专题三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 编制人: 辛晓鹏 审核人: 王银荣 领导签字:程林国 【课标】汉字与书法艺术、中国画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的时代特征 戏剧的历史;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1】中国古代文学体现的鲜明的时代特色 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都是以现实为源泉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编订整理的《诗经》作为道德教化的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改革富强的爱国情怀。 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表现出恢弘大气的时代特征。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族统治腐朽,建安文学一扫华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4.唐朝的繁盛统一、开明的文化政策与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成了唐诗的繁荣,李白是代表。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白居易是代表。 5.宋元时期随着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同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一些作家采用词这种更能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爱国主义精神。这样,宋词便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6.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大,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愁苦、反抗、逃避现实,通过元杂剧与元散曲(合称元曲)来表达。 7.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强,同时,手工艺、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很多著名的小说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鞭挞封建礼教的虚伪、科举制的腐败,歌颂人民的反抗精神。 【考点2】中国书法的两大发展阶段及其各自的特点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阶段。魏晋以前,中国书法基本上处于自发阶段,这一阶段中国书法艺术的特点是注重实用功能,较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魏晋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都已诞生,书法家刻意追求书法美。从此,中国书法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书法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考点3】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 第一阶段,中国史前绘画艺术。彩陶画、岩画、壁画、地画。 第二阶段,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主要有壁画、丝帛画。丝帛画有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等。这些帛画均以墨线勾勒,敷涂色彩为特色。战国时期,中国绘画艺术处在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第三阶段,秦汉时期的绘画。这一时期中国绘画艺术的特征是门类增多,除壁画、帛画外,还有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线条造型的技法水平很高。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壁画《夫妇宴饮图》是工笔重彩的杰作。 第四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这一时期中国绘画艺术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士大夫画家 活跃于画坛。他们文化修养高,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中国绘画艺术初步脱离了朴质简略的阶段,进入精妙发展的时期。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五阶段,隋唐五代时期人绘画。这一时期中国绘画艺术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积极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将中国绘画艺术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阎立本的《步辇图》。《送子天王图》是吴道子的代表作,他运用丰富的想像力,巧妙地把中国儒家理想君王的形象,融注于佛经故事中,从而进一步使佛教绘画本土化。中国的山水画到隋唐时期已发展成独立的画科。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 第六阶段,两宋时期的绘画。宫廷画院非常活跃,画学兴起。另外,民间过节日都喜爱粘贴悬挂图画,绘画创作成为商品。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成为两宋时期绘画的特点。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代表。 第七阶段,元明清的绘画。这个时期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所谓的“文人画”。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检测题】 1.《史记》与《资治通鉴》都可能记载的是 A .赤壁之战 B .楚汉战争 C .周公礼乐制度 D .靖康之变 C .司马光《资治通鉴》/司马迁《史记》 D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 3. 民间工匠的建筑技术、河工合拢堵口的治河方法等许多平民百姓的科技创造,得益于用笔记体裁书写的科学巨著流传下来。该著作是 A .《梦溪笔谈》 B .《同文算指》 C .《几何原本》 D .《泰西水法》 4.右面a 、b 两个不同时期文物都出土于河南地区,对于a 、b 文物上的字符有着不同的解读,其中最合理的解读是( )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图文) 第一集:中国剪纸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郊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新兴的剪纸,首先是切合新时代人的心里与审美需要,投其所好,画面饱满不避繁琐,反受欢迎。 第二集:古画 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传统,是举世睹目的珍贵文化遗产。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国的两幅帛画,就以其生动的气韵,简洁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表达出完美的意境,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造型的民族风格形式。发展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此一时期的代表作是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的艺术特点,其技法比前代有了长足的进步。隋,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绘画艺术综合了前代的风格,为唐代的大繁荣奠定了基础。展子虔的“游春图”,标志着山水画的最终形成,其影响深远。唐五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开创了新纪元,五代时期,花鸟画从人物山水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类,均得到了极大发展,题材广泛,名家辈出,成就卓越,对后代影响至大。宋代承继前朝,全面发展了各画种,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中期出现了以水墨写意为主体的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统一,注重笔墨情趣,是富有生命力的画派新支。元代绘画,直接师法唐五代,是文人画大发展的时期,将书法融入画法之中,在笔墨技巧上起了新的变化,使水墨写意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明初承元文人画的余波,并加以发挥,旋继南宋院画而兴起院体画,盛极一时。中晚期文人画又大兴。明末清初以八大山人为代表的遗民画家发展了文人画,使之又进了一步,对后世影响颇大。入清以后,受董其昌画论的影响,画坛风气摹古大于创新,称为正统派。至中叶扬州八怪的出现,打破这种状态,成为各抒己见,打破常规,旗帜鲜明的艺术革新派。各类画科均在此阶段有所发展,同时,中西艺术也得到交流,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个繁荣阶段。及至清末,海上画派及后来的岭南画派的兴起和出现,是传统的中国画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新风貌。吴昌硕和后来齐白石的出现,使大写意出现了新局面。到近代,由于徐悲鸿,林凤眠等一大批留学海外的画家出现,进一步融合了中西艺术,使中国画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纪元。中国绘画艺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世界上独数一帜的风格,并对周围的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西方的绘画也从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习习题

欢迎共阅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练习案 时间姓名 1、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是。 2、《》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是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三部分。其表现手法是、、。在句式上以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的现象比较普遍。 3、《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诗歌456、(《诗品》)。7、8910111213、14为,喜用双关谐音。 15、《》叙事与抒情想渗透,细腻与粗犷相融合,代表了的最高成就。 16、刘宋诗坛以刻画成为重要题材,和是这一时期的成就最高的两个诗人。其中前者的诗歌,偏重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他创制了;后者是“”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合律性高,有些作品已经和唐代的“近体”诗相似。 17、南朝后期的诗歌大多内容空虚,充满脂粉气,等人写作的“”,更是沦落到浮艳的境地。 18、“徐庾体”的体表作家是和。其中后者后期的诗歌以《》二十七首为代表,深切地表现了故国乡关之思、羁身异域之痛。 19、、是中国古典诗歌大花园中最为灿烂的两朵奇葩。

20、初唐四杰是指、、、。他们在继承了南朝诗歌形式美的基础上,以都市的繁华和正常的男女之爱为题材和主题,由台阁应制扩大到写和,风格由纤柔卑弱变为。 21、诗是唐诗这座高峰的顶点,而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是“诗仙”—— 和“”——杜甫。李白诗中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22、杜甫用诗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把和、 紧密联系在一起,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是变乱时代的伟大的“”。他是中国诗歌史上、的诗人。 23、盛唐诗坛还有两大诗歌群体,一是以、、、 为代表的诗人,他们的诗多采用和的形式,色泽清淡,意境深幽;一是以、、、为代表的诗人,他们的诗以题材为主,大多采用和的形式,景象开阔,气势宏大,情调悲壮,声韵激越。 24 25 26 ,。 27 不已。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达到了“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 37、女词人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融会在一起,含蓄委婉,意境深远,达到了的艺术境界。 38、南宋词人中以的成就最高,他的词是以,善于,将政治、军事、山水、田园及个人的喜怒哀乐,大胆自如地表现在词作中。尤其是书写 的篇章,千古以来一直激励着后人。 39、南宋词人精研乐理,能自度曲,词风,在南宋词坛的影响很深远。 40、元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也叫“”,是元散曲中的一种,即单支的曲子。在内容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很强的。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测试答案 (第三章第一套) 一、填空(每空2分,共16分) 1、天然穴居,巢居 2、抬梁,穿斗,干阑,井干 3、廊庑式,合院式 二、识图(每题5分,共15分) 1、窑洞 2、福建客家土楼 3、阿以旺 三、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50分) 1、坞堡:古代防御性建筑。东汉时期阶级矛盾激化,战事连绵,民族之争、家族仇杀等事情经常发生,一些地主豪强纷纷建起高大的防护城墙。“坞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建筑形式盛行于汉末、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西北地区分布较广,如出土的甘肃张掖的陶楼和武威东汉陶楼,代表了“坞堡”的结构特点。“坞堡"由坞门和堡墙组成,坞门为坞壁阙形式,现存西北地区的唐以前的墓葬壁画中,保存有丰富的“坞堡”形象资料。汉代竹简最早出现“坞"字,《古代汉语常用字典》注解:坞,构筑在村落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实际就是用以屯兵防御的城堡。 2、北京四合院是由大门、影壁、屏门、倒座房、垂花门、正房、耳房、厢房、裙房、廊子、围墙等单体,依照一定的主轴线,围成院落组成的。其组成原则:依一条主轴线(多数南北走向),把正房放在主轴线的适当位置,在正房前留出院子的宽度,左右对称的布置相互对面的东西厢房。在两边厢房的南侧建一堵墙。墙的中点,也就是中轴线上开一座二门,有的做成垂花门。这样就组成了四合院的主院。沿胡同设大门及倒座房,组合四合院的第一进院。在正房后面布置一排房子叫后罩房。倒座房和后罩房是四合院的前后边界线。视基地的大小,也可建一个以厅为主的院落。大的四合院附有裙房、跨院,甚至可以有几条轴线并列。 3、福建土楼:由于聚居而形成的形体巨大的群体住宅。平面多为方形、矩形或圆形,最大的土楼直径达七十米,用三层环形房屋相套,房间达三百余间。底层通常为厨房及杂物间,二层贮藏粮食,三层以上住人。中间建堂,供族人进行公共活动。建筑外墙夯土承重墙厚达1米,下部不开窗,外观封闭,坚实雄伟。 4、为封闭庭院式住宅,规模不大,布局紧凑,装饰华美,用材精良;主要是方形或矩形的四合院、三合院,大多为二楼。正房朝南面宽三间,楼下明间客厅,次间主房;楼上明间祖堂,次间住人。外观简朴,白色高墙。柱子做成梭形,梁架用彻上露明造,构件均用雕花装饰;外用封火山墙,装修入口正门。歙县西溪南乡吴息之宅;唐模乡方文泰宅都是如此。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

开篇语: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而当一个建筑历经沧桑保留到现在时,那么它也超越了它的实用性,成为了一件艺术品。关于建筑正如现在这幅PPT上的三句话,建筑是音乐,是史书,蕴含着人文思想。 在古代,没有大型的建筑机械,没有钢筋混凝土,所有的大型建筑全靠人力来完成,可我们的老祖宗还是给我们留下了长城,留下了故宫,留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留下了一次又一次让世界惊艳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正因为全凭劳动人民的双手来创造这些奇迹,所以,大型建筑的修建与一个王朝的富强程度息息相关。 而我国的古代建筑发展有三次大的高潮,分别在我国古代最为强盛的三个时期:秦汉,隋唐与明清时期。建筑的发展与人类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下面,请大家随着历史时间的顺序来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首先呢是原始住居与建筑的雏形的形成,早在几十万年前,中国原始人就知道找寻山洞来躲避风吹雨淋,到了新石器时代,古人已经开始自己建造简陋的房屋,并发展成为原始部落。在我国古代,就有“有巢氏”教人们用木材来搭建房屋,躲避野兽,有巢氏也因此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有巢氏的传说也反映出古人从山洞居住到建造房屋的阶段。在此期间,古人就已经知道使用榫桙结构(比如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古人的政治,经济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建筑文化也随之取得进步,大的城市也开始了营建,夯土技术也被广泛的运用,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还有许多王城和都城,这些城市的规模庞大,以国王的宫室为中心,并且屋顶开始使用陶瓦,使用彩绘,这些表示古代建筑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呢是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开拓阶段。李白有句诗是:“秦王扫六合,虎气何雄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家强盛,动用全国的物力人力财力来修建长城,宫殿,陵墓,一个工程差不多就得几十万人劳动几十年,而这些工程中的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大家都很熟悉,而阿房宫大家只从高中时的《阿房宫赋》中了解过它的雄伟壮丽,“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这是杜牧对它文学化的描写。传说,秦王嬴政小时候在爱上一个女子,名阿房,秦皇统一天下后想立她为后,却遭到众大臣反对,只因她是赵国人。阿房为了不让嬴政为难,上吊自杀。秦皇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因而起名阿房宫。阿房宫也确实是足够的庞大,它的一个前殿就相当于整个故宫三分之二的面积,史书上记载项羽火烧阿房宫足足烧了三个月!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也不过烧了三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它的规模是多么的庞大。 到了汉代,经过文景之治后的大汉王朝,国力强盛,又开始了大规模营造建筑的时期,并且屋顶形式多样化,这一阶段呢中国的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人们初步掌握了夯土和烧制砖瓦的技术、木构架结构渐趋成熟、斗拱在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屋顶的形式多样化,拱券式结构有了发展。这个时期的建筑遗址主要有宫殿、陵墓、驰道、长城。 第三个阶段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战争比较频繁,经济实力不足,都城与宫殿的建筑明显不能和秦汉时期相比,但是在这一阶段佛教发展迅速,于是佛教建筑开始被广泛修建。中国古代建筑对外来文化的摄取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式的佛教建筑艺术。我国古代建筑进入了对外来文化的摄取期。巨大的寺、塔和石窟成为这时的主体建筑类型。 第四个阶段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时上的兴盛时期。也是第二个高潮期,这一时期的建筑继承了前代成就,又吸收了外来影响,加上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向了成熟阶段。比如石家庄赵县的赵州桥,建于隋朝大业年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还有五台山的佛光寺、南禅寺等。这时的建筑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朝廷也制定了营缮的法令,并且有专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常识 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春秋核心思想礼和仁提出以和为贵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君舟民水知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性恶论) 道家老子(道德经无为而治道是万物本原)庄子(逍遥的人生态度)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法家(韩非子商鞅的法慎到的势申不害的术以法治国) 兵家(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重要思想家 董仲舒:汉武帝时期摆出百家独尊儒术 王充:东汉万物由原气构成著有论衡一书 范缜:南朝无神论对佛教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尖锐斗争神灭论 两宋理学周敦颐:理学创始人,二程继承他的思想,把理视为无所不在, 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 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明朝王学心学继承陆九渊心即使理 黄宗羲:梨洲先生认为君主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 顾炎武:明末清初强调经世致用提倡实学目的在于批评理学反对君主专制 王夫之: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一也和天下为器唯物主义 艺术 三大石窟 云冈石窟:大同武周山麓北魏 龙门石窟:龙门十二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精品 莫高窟::六七成是在隋唐开凿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 绘画 东晋顾恺之(人物画注意点睛传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刘宋陆探微(秀骨清像与顾并称顾陆) 萧梁张僧繇(人物画尤其是佛像相传有画龙点睛破壁飞去) 唐朝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辇图) 吴道子(画圣送子天王图) 宋元李公麟(五马图) 张择端(北宋东京汴梁) 书法 商朝甲骨文西周金文秦小篆汉隶属曹魏钟繇楷书 王羲之(东汉末年行书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票若游云矫若惊龙书圣) 王献之(小圣) 初唐三大家书坛(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 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浩) 草圣(张旭)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沛蔡襄)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30道选择题)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1. 据《周礼》记载,大司马的属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大司徒的属官土训“掌道(解释)地图,以诏地事”,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这一记载反映出西周A.中央集权开始萌芽B.分权制约意识巳经出现 C.国家专营局面形成D.地图绘制已有相当水平 2. 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 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A.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B.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C.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D.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3. 下列重大科技成果与图6中的事件属于同一历史时期的是 图6 A.《黄帝内经》的出现B.《九章算术》的成书 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D.《授时历》颁布推行 4. 与图10所示朝代处于同一时期的中外史实有 图10 A.王祯编成《农书》薄伽丘的《十日谈》问世 B.火药广泛用于战争瓦特改良蒸汽机 C.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达尔文提出进化论 D.蒲松龄著成《聊斋志异》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 5. 中国传统数学采用的是实测实算的方法。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等。这一情况的出现A.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B.实现了传统科技的转型 C.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D.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6. 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7. 罗仲辉《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 一、上古时期——口头歌谣 二、先秦时期——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1.现实主义源头:《诗经》(西周至春秋) 总共有305篇诗歌,又被称为“诗三百”。《诗经》六义: 内容上:风、雅、颂表现手法:赋、比、兴 特点:《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2.浪漫主义源头:《楚辞》战国后期,代表人物:屈原、宋玉等 特点:想象丰富、语句参差、常用语气助词“兮” 代表作品:《离骚》,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孔雀东南飞》,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诗经》(国风)+《楚辞》(离骚)“风骚” 骚体诗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句式加长而灵活,篇章放大而严密,词采绚丽而贴切,是《诗经》之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三、汉代——汉乐府 乐府原指音乐机关,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又称“乐府诗”或“乐府歌辞”。特点:五言为主、朴素自然、内容上继承《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代表作品:《十五从军征》《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汉代《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咏怀组诗

1.建安文学(汉末) 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艺术风格:雄健深沉、慷慨悲凉 2.正始年间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两晋文学 西晋: 代表人物:左思,《三都赋》 诗歌骨力遒劲,承传建安文学的精神。 东晋: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 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成就:民歌)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代表作:《木兰辞》 五、隋唐五代 初唐: 最杰出的: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以孤篇压倒全唐"

(发展战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国古代诗歌 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俩大源头:1。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 2.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俩晋文学:西晋:左思 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壹时的“双子星”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诗境诡谲) 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哀艳 宋代——宋诗重理趣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和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 具体介绍: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 “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楚辞 楚辞体的特点: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壹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爱国诗人——屈原。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古代四大发明;《九章算术》、十进位制记数法;《石氏星表》、浑仪;四大农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2)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4)联系数学、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认识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以及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 (1)列表对比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探究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欧发展的不同命运; (2)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教学方法】 1.针对本课内容繁多的特点,老师可采用表格进行系列讲解,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认识; 2.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理解更直观; 3.引入问题进行探究,展开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四大发明: (1)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不断得到提高,唐代时传入阿拉伯帝国,后来,随着阿拉伯帝国对北非和欧洲的战争,造纸术传入北非和欧洲。 ●发明:①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前141年)之时。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时的麻纸。另外,在陕西、甘肃其他地方所出土的西汉麻纸,可用于包装和书写,确是简牍、缣帛的理想代用品。但这些纸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这种纸张还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 ②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明显进步——白度增加,质地细腻,产量大增,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 ④唐宋时期,竹纸、皮纸成为主要品种。 ●外传:向东,由朝鲜传入日本;向西,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2)印刷术: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发明:①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的起源时间在公元590~640年之间,也就是隋朝至唐初。唐初已有印刷品出土。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里发现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刚经”末尾题有“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样。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金刚经》卷子是唐代雕版印品中的精美之作。 ②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③活字印刷术的推陈出新: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以后,朝鲜人民又开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书,后来又采用木活字印书。到了十三世纪,他们首先发明用铜活字印书。我国使用铜活字印书比朝鲜稍晚。朝鲜人民还创造了铅活字、铁活字等。 ●外传:毕升的胶泥活字首先传到朝鲜,称为“陶活字”。后来又由朝鲜传到日本、越南、菲律宾。十五世纪,活字板传到欧洲。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影响魏晋南北朝园林发展的因素分析 (16级艺术设计2班陈虹纲) 内容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重要的转折期。在此期间,不但皇家园林继续发展,同时,私家园林也有了发展,寺观园林等新类型出现。园林的本质也有了新变化,开始追求陶冶情操,安顿心灵的精神需求。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山水特征由此显现,为后期的繁盛和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古典园林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包括政治思想,文化艺术,宗教,经济,技术等。本文着重阐述这一时期影响园林发展的因素,以及这一时期各类园林的特征,整体把握这个园林史上重要的历史阶段,深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知。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园林,影响因素,建筑风格,庄园经济。 引言 我国山水式风景园林在秦汉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发展。一方面由于贵族豪门追求奢华生活,以园林为游宴享乐之所;另一方面,士大夫玄谈玩世,以寄情山水为高雅,从而促进了自然式山水园林的兴盛。南北朝时期,除帝王苑囿外,建屋宇,或重岩复岭,或深溪洞壑,模仿自然山水风景,使之再现于有限空间内的造园手法。 正文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朝代频更、社会动荡的时代,国家也处于一个长期分裂的状态。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后,西晋得到短暂的统一,但至东晋以后呐,十六国与南北朝之间,阶级矛盾和名族纠纷错综复杂,战争频繁。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持续不断的社会动荡,也就引起了社会思想的变化。文人士大夫打破了汉末腐朽的经学束缚,开始关注自身的精神修养与体悟,提倡个性张扬,玄学也就由此诞生了。而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格局也由此受到强烈的冲击,诸家思想在此时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思想界呈现出自战国以来又一次自由、活跃的局面。自晋以后,士族文人多鄙视礼教的虚伪而崇尚老庄,追求纵欲放达的生活以及超然物外的精神,清谈之风弥漫一时,玄学盛行,强化了当时人们的思辨特征及理性意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在这一时期又去统治者的提倡而得到迅速发展,这对当时和之后社会影响深远。另外,这还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中原之外的不断渗透,丰富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形态。正是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考纲要求: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技术 (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进展 (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进展 ◆课标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进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差不多特征和进展脉络。 (3)明白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讲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进展的历程,讲明其艺术成就。 ◆方法规律: 本专题讲述的是中华民族制造的物质精神文明。假如讲科学技术是物质层面的,那么文学艺术则是精神层面的。两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差不多精神受儒家思想的全方位熔铸,

因此本专题与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有着内在的联系。 中国古代的科学发明和制造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进展、科学精神与道德理想相结合的理性光辉。儒家思想以巨大的力量塑造着古代文学的差不多精神,如“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中国古代艺术从《易经》开始就讲究天地人于一体的审美理念,整体上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境地。 ◆考点解析: 考点1 古代科技成就 天文学成就: 数学成就: 农书学成就 医学成就: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进展的贡献 (1)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其阻碍 发明:考古表明,可能在西汉早期。在西汉,帛、竹、木、纸四种文书用品并存。 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 阻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阻碍最为久远,对文明

进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2)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 发明:大约出现在战国。 应用:方向测定,关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关于航海事业的进展意义特不重大。 意义: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觉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3)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发明:对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为火药发明预备了条件。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 使用:①唐末宋初战争中差不多使用火药箭。②北宋时除了火药箭外,还发明了火炮、火球、火蒺藜;《武经总要》记录了当时三种火药配方。③明朝时制造了早期的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这些差不多上世界最先进的。 阻碍:元朝,火药和火药武器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也推动了欧洲采矿业和冶金业的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