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教案

合集下载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第九白居易与元白诗派(4学时)教学目的: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与创作及元白诗派的特点。

重点: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与创作成就,新乐府。

难点:元、白长篇叙事诗的特点。

有人认为,元白早于韩孟,如游国恩等主编的学史、范澜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等,其实不然。

学史上的事实是韩孟早于元白。

韩孟的年辈长于元白,创作也早于元白。

四人的生年顺序是孟(71)、韩(768)、白(772)、元(779)。

韩派起于贞元中期,白派起于贞元末期:韩诗盛于贞元末至元和初,白诗盛于元和中期至长庆年间。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学史》即是按照韩孟在先、元白在后的正确顺序编写的。

第一节、元白诗派概说1、主要成员:元稹、白居易、李绅、张籍、王建等。

2、此流派成员都写了许多写实性的“新乐府”诗,风格也都是通俗平易。

3、“新乐府”的概念:就是以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

【附】“乐府诗”的发展:《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杜甫新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元、白等人的新乐府“歌诗合为事而作”。

“乐府诗”本是汉魏六朝诗歌中的一种类型,初盛唐时候的乐府诗基本上都是借用旧题,这种诗叫旧题乐府。

中唐时期,元白等人开始大量创作自创新题的乐府诗,是谓新题乐府或简称为“新乐府”。

有人说,新题乐府始于杜甫,此说不准确,因为早在三国时,曹植已经写过自创新题的乐府诗。

不过杜甫写的多一些,对元白等人的影响更直接一些,也更大一些。

换句话说,元、白等人主要是受了杜甫的启发而进行新乐府创作的。

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等都是新乐府。

元稹指出它们都是“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元、白等人的新乐府除了受杜甫直接启发之外,也受到《诗经》和汉魏乐府传统的影响,前人曾经指出,《诗经》部分作品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特点,而汉魏乐府大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写实性的或者叫现实主义的诗歌。

因此,元、白等人的新乐府,从创作方法上看,都是写实主义的(现实主义的)。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第二节唐文学繁荣的原因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第二节唐文学繁荣的原因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第二节:唐文学繁荣的原因唐朝时期,文学达到了辉煌的顶峰,被誉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

唐代文学风格具有独特的气质,体裁繁多,成就辉煌,为后世文坛树立了崇高的丰碑。

但是,唐代文学之所以能够繁荣发展,背后有哪些深刻的原因呢?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解释唐文学繁荣的原因。

一、政治因素唐代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时期,这为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朝建国初期,李渊实施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唐朝政治稳定。

然而,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使唐朝遭受了沉重打击,但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中,这次动乱只是短暂的插曲。

唐玄宗晚年以后,唐朝又逐渐恢复安定,再次呈现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唐朝长时间相对稳定的政治形势为文学的兴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经济因素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实现了农业、工业和商业的迅猛发展,这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特别是在商业和手工业方面,唐代产生了相当规模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文学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唐朝长期和西域诸国、印度、波斯等国家保持着商贸关系,这直接导致了文艺思潮的跨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国文艺风格的内涵。

三、文化因素唐代文化的繁荣与百家争鸣的思想潮流分不开。

在唐代,新道德主义、佛教、儒家以及道家等不同思潮的兴盛,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文化多样性之一。

文学兴盛是在思想文化活跃状态下的产物,唐代作家和文艺家的作品中广泛涉及了政治、哲学、道德、宗教、风俗习惯等不同方面,并展现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此外,唐代的文化盛世对文字的普及推动很大,大量的散文、诗歌流传到寻常百姓手中。

当时的文人雅士们也广泛地采用民间语言和方言进行创作,使得文学和文化更贴近社会生活和实践,这也表现在唐代文学风格中。

四、社会因素公元618年—907年的兴替之间,唐代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的前后发展,非常有代表性,唐代的繁荣创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开明、多元、追求自由的文艺氛围。

隋 唐 文 学 史 教 案

隋 唐 文 学 史 教 案

隋唐文学史教案概论一、社会概况隋唐五代经历了379年,其中隋朝(581~618)历时38年,唐朝(618~907)历时289年,五代(907~960)历时53年。

这个时期的文学称为隋唐五代文学,其中唐代文学成就最为突出。

隋的统一虽然短暂,却为唐朝的强大兴盛作了必要的准备。

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一)、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通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

由于国力的强大,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

他们中的不少人,自信与狂傲,往往集于一身。

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文学(特别是诗)中的昂扬情调。

二)、对外来文化的兼容政策。

去华夷之防,容纳外来的思想与文化。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贞观二十一年五月条)太宗这种一视华夷的思想,为他的后继者所继承,玄宗时李华说:“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

”三)、文化的繁荣。

唐人恢宏的胸怀气度和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态,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

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对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丰富的生活内容。

1、漫游。

东晋之后,山水游赏就常常反映到诗文中来。

但从山水游赏扩大到漫游,并且成为一时风尚,则是唐代才开始的。

漫游的处所一是名山大川。

山水游赏,开阔了视野,亲近自然,陶冶情趣,提高了山水审美的能力,促进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给山水田园诗带来了一种清水芙蓉的自然美。

二是边塞。

边塞漫游为唐诗带来了慷慨壮大的气势情调和壮美的境界。

2、入幕。

中唐以后,入幕是许多士人的主要仕途经历,据不完全统计,中唐以后,曾入幕的重要作家,为数当在70人以上。

3、读书山林。

山林的清幽环境,对于士人情趣的陶冶,审美趣味的走向,都会有影响。

唐诗中那种清幽明秀格调,与此有关。

4、贬谪。

五)、佛道思想对唐文学的影响唐代儒、道、释思想的交融,是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第二章盛唐诗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第二章盛唐诗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第二章盛唐诗第二章盛唐诗教学目的:了解盛唐诗坛的特点及其主要诗人诗歌特点。

重点:盛唐诗坛不同于初唐的特点。

难点:“盛唐气象”。

节盛唐诗歌概述一、盛唐诗的划定在诗歌划分上,为什么我们把安史之乱后的十年也划入盛唐时期?原因:1、生活在盛唐的大诗人在安史之乱后的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都还活着,且创作更丰富,如李杜。

2、安史之乱后的十年的诗歌与乱前的诗歌相比虽有变化,但其总体风貌是一致的。

新教材上的分类,是以风格分:以王维为首的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群,以王昌龄为首的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群,以高适为首的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群。

老的分类,都倾向于按题材分,分为王、孟山水诗派和高、参边塞诗派。

思考题:那一种分类法好些?还可有哪些分法?第二节盛唐诗坛的特点诗歌走向社会,全方位地表现生活。

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是从宫廷御用转向个人抒情。

盛唐诗歌普遍的主题是社会政治主题,盛唐诗歌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怀开朗、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

诗歌注重表现新的体验。

即使是旧题材,也写出新体验。

如边塞诗。

比较初唐诗歌的精细来,盛唐诗歌境界阔大。

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李白: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第三节盛唐诗的风貌特点盛唐诗歌是唐诗的黄金时代,代表了唐诗的貌特点。

盛唐诗歌之盛,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质量和韵度风貌上而不是指“量”。

如果从时间跨度和作家、作品的数量上看,盛唐不及中唐。

此时期的诗歌艺术水平高,同时具有可以称为“盛唐气象”的美学风貌。

初唐沈宋重声律,陈子昂重风骨——盛唐声律风骨兼备。

殷璠、严羽的论述:殷璠《河岳英灵集•叙》:“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

……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

实由主上恶华好朴,去伪从真,使海内词场,翕然尊古,南风周雅,称阐今日。

”又云:“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

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殷璠在评陶翰诗时说:“既多兴象,复备风骨。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一)经济的发展,为唐代文学特别是唐 诗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文化繁荣,思想活跃、开放,形成 一个蓬勃向上无所拘束的文化大背景,这 就为唐代文学的空前繁荣提供了多方面条 件。
(二)文化繁荣,思想活跃、开放, 形成一个蓬勃向上无所拘束的文化大 背景,这就为唐代文学的空前繁荣提 供了多方面条件。
作品讲解
《在狱咏蝉》:这首咏物诗,以托物寄兴手 法,由蝉及己,由己及蝉,物我对举,相 互融汇,抒情凄侧,寄托遥深,是咏物诗 中的佳作,这首诗属对工切,重视兴寄, 同样体现了“四杰”诗歌的创新精神。
6、卢照邻和骆宾王对唐诗发展的主要贡献 是七言歌行。上述他们这些七古,在内容 上虽然仍不能全部脱尽男女艳情,但与宫 体诗相比,题材上从宫廷走向市井,情调 上从欣赏、贞美艳情到暴露批判奢糜,毕 竟是明显的进步,因而诗中的格调气象都 已不同于宫体。至于说这些七古巨制在形 式上讲究铺排,显存豪华富赡,尚有宫体 余习,但其中间以清词,兼具兴义,则又 是不同于宫体之所在。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是他的理论主张的具体 实践。他的《感遇诗》三十八首《蓟丘揽 古》七首以及《登幽州台歌》等是他的代 表作品,实践了他的革新理论。
陈子昂如何实现诗歌革新理论? 陈子昂如何实现诗歌革新理论?
首先,这些诗歌内容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讽刺时政、慨叹现实,或是感怀身 世、抒写理想,都具有感慨深沉、刚健质 朴的特色,继承建安风骨,洗尽齐梁浮艳。
2、杨炯(650—693),诗歌成就低于王, 卢、骆诸人,有《杨盈川集》十卷。他在 《王子安集·序》中所表达的革新意向,是 “四杰”诗歌创新精神很好的理论概括。 他的诗歌以《从军行》最为著名。
作品讲解
《从军行》 :这是一首边塞诗,首联写书生 的爱国激情,为全诗定下一个豪迈激越的 基调。中间两联分别以出师场面的威武和 战斗场面的激烈来映衬战士们的战斗豪情, 使雄迈的基调更为突出。尾联以书生的从 军决心作结,进—步展示了书生的报国情 怀。这首诗昂扬雄迈的基调,是对当时纤 弱诗风的有力冲击,成为盛唐边塞诗的先 声。

唐宋文学教案

唐宋文学教案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唐五代文学概说一、隋唐五代的社会概况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了社会的统一。

但短暂的隋朝随即被唐取代,迎来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唐代社会可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又可分为初唐、盛唐,后期又可分为中唐、晚唐。

前期是走向鼎盛的时期,后期虽有所衰落但还是保持着比较强的国力。

总体上说唐代社会政治比较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开放,体现了一种盛世气象。

唐代针对六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豪门士族的庄园制经济,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业、手工业和交通业也日益发展,商业城市也日益繁华。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发展和繁荣。

儒、释、道思想的自由传播,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都显示着开发的文化心态,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

科举制度和多种入仕途径也为士人提供了更多参与社会的机会。

唐代后期由于社会矛盾的渐渐积聚,土地兼并、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等等,终于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而走向了灭亡。

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北方的政权频繁更替、战乱不息;南方诸国虽也有战乱,但局势相对稳定一些。

尤其是南唐和后蜀的经济和文化,都有所发展。

二、隋唐五代文学概况隋代文学是南北朝文学的延续,又是初唐文学的前奏。

隋代文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北入隋的作家,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一类是由南入隋的作家,如江总、虞世基、虞世南等。

南朝齐梁文学的浮艳文风和形式技巧与北朝文学的刚健之气和朴素质实的笔法,都影响了隋朝文人的创作。

之于作家虽各有所取,但总体上呈现着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代文学过渡的趋势。

唐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之一。

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歌、散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

(一)唐代诗歌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歌,有一代文学之称誉。

诗歌的创作不仅古体、近体等各种形式及艺术技巧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作家和作品众多。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4学时)教学目的:了解隋代文学、初唐诗坛概况。

重点:宫廷诗的发展与意义,“初唐四杰”及陈子昂诗歌理论及创作。

难点: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隋代文学概貌(581---618) 1、特点:过渡性。

短命的王朝,自己的文学特点并没有形成。

(似秦朝,“秦无文。

”)南北统一,为南北文学的大融合作了准备,但南北文学融而未合。

2、作家:北朝入隋的有:卢思道、杨素、薛道衡;南朝入隋的有:虞世基。

隋炀帝《春江花月夜》:春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隋最著名的诗人是薛道衡(播州)。

代表作有《人日思归》、《昔昔盐》。

《昔昔盐》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二句,以环境的寂寞来写思妇的孤寂凄苦,流传广泛。

(唐刘�M《隋唐嘉话》:“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

司隶薛道衡由是得罪。

后因事诛之,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精读作品篇目:薛道衡《昔昔盐》、卢思道《从军行》阅读作品篇目:薛道衡《人日思归》、无名氏《送别》第二节初唐诗坛魏征《隋书•文学传序》(P219)隋文学合南北文学而保留各自不同的特点,南方的柔媚、婉约,北方的粗犷、质朴,并没有合而为一。

用声律、辞采来表现大唐恢弘的气象和刚健的情思、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形成唐诗的风格,正是初唐诗人所面临的课题。

陆侃如、冯沅君认为:初唐诗坛的诗人至少在三百人。

主要分为不同的两群:“王绩、陈子昂等――他们是反对齐、梁的风尚的”,“‘四杰’及沈�缙凇⑺沃�问等――他们是继承齐、梁而加以改造的”。

(《中国诗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339页)第三节宫廷诗苑(魏征、上官仪、杜审言及沈、宋)宫廷诗苑始终以其汇聚着大量高层人才,联系和沟通多种方面的创作而居于中心地位。

表现在:其一,宫廷诗人占绝对多数(约9/10)。

即使“初唐四杰”、陈子昂等宫廷以外的诗人也曾在朝中做官。

其二,宫廷诗创作数量占优势。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概说一、唐代的政治与文学:唐代以长安洛阳为轴心的国际大帝国形成,中国的文化中心由南方转为北方。

唐代的作家中,北人多于南人。

由于唐代的盛世,作家人数激增。

二、宗教与文学:佛教:隋唐之时中国佛教的面貌完成,南北朝时,北尚禅行,南重义解。

北周毁佛,北方禅宗南行。

隋灭南朝,携高僧与佛经北行,佛法得以中兴。

唐时,天台、华严、禅宗的教义成熟,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

佛教的唱经、讲经、变文对中国话本、说话(说书)、白话小说的影响很大。

这一点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敦煌经卷的发现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与证据。

禅宗对中国诗歌意境的开启,士大夫的禅悦风气(《华严净行品》: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以禅入诗与以禅喻诗,诗歌理论中的《诗式》、《诗格》、《诗话》。

道教为唐代国教,唐代皇室姓李,故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提倡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主张自然与自由。

其他还有景教、祅教、摩尼教、犹太教(挑筋教)。

三、异域文化与文学:音乐,唐时由西方和中国的西域传入新曲、胡乐、燕乐,指西凉、龟兹一带的音乐。

宋词中苏幕庶为高昌曲,赞普子、番将子等为吐番曲,菩萨蛮为缅甸曲。

唐时七言乐府盛行,七言绝句亦可配乐歌唱,如《渭州曲》、《凉州曲》等。

这些对唐代曲子词乃至唐代词的形成影响很大。

异域的生活方式如胡妆、胡姬(胡姬卖酒汉时即有,辛延年《羽林郎》:昔有霍家奴……调笑酒家胡)、葡萄酒、玻璃、石榴等即为文学咏歌的对象)四、科举与文学:政权对平民开放。

对经术与门第的轻视,故唐代进士举止浮华,放荡不羁者很多。

唐科举的温卷之举,刺激了唐代的传奇创作。

科举带来朝政中的朋党之争,也影响作家的命运与创作。

五、唐代文学的分期与成就:姚铉《唐文粹》以陈子昂为第一期;张说为第二期;韩愈为第三期。

宋祁《亲自唐书文艺传序》以太宗、玄宗、大历、贞元为分,仍分三期。

严羽《沧浪诗话》分汉魏晋至盛唐为第一期,是第一义;中唐为第二义,晚唐为第三义,为声闻辟支果。

明高棅《唐诗品汇》分初盛中晚四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编第二分编隋唐五代文学教案(38课时)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隋唐五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并对此时期重要的诗歌、小说及其它文学体裁、以及重点作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使解读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得以有效提高。

重点难点:初唐沈宋、盛唐诗人群体、王维、李白、杜甫、韩孟诗派、元白诗派、李商隐及代表作品;古文运动与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创作。

目录与课时分配:第一讲:绪论2课时第二讲: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2课时第三讲:盛唐诗人群体6课时第四讲:李白4课时第五讲:杜甫4课时第六讲:大历诗风2课时第七讲:韩孟诗派与刘柳等诗人4课时第八讲:白居易与元白诗派4课时第九讲: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2课时第十讲:唐传奇与俗讲变文2课时第十一讲:李商隐与晚唐诗歌4课时第十二讲: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2课时教材:主要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周建忠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参考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一讲绪论教学目标:了解唐代文学繁荣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及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唐代诗歌发展概况和分期。

教学难点:诗歌的律体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节隋唐五代文学概况大唐帝国,在前朝文学的基础上,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出现了文学大繁荣。

国力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流,使唐代政治较开明。

科举制代替门阀制,改变了上层文人的成分。

以诗赋取士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文禁较松,文人思想解放。

中唐后出现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三大痼疾。

对文学也有多种影响。

唐代文学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属于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后期下启两宋,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

唐代文学出现空前交融与繁荣的局面,其特点有三:其一、继承与创新并重,如古诗继续繁荣,近体诗也产生并臻于完美;骈文继续兴盛,借复古以革新的古文再度崛起。

其二、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并茂,既有王维、三李、二杜、韩、刘等大家,也有很多民间作者,其代表成就是“敦煌文学”,还有很多热衷于俗文学的作家,如王梵志、寒山等。

其总趋势是由六朝末期的贵族化趋向士大夫文人化以至平民化。

其三、诗歌与其它文体并存,唐文学繁荣体现在诗、词、古文、传奇(小说)四种体裁上,其中诗、古文大大发展;词、传奇是新文体。

一、唐诗唐诗创造了诗歌史上的辉煌,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样式。

唐代文学的特色:诗唐。

“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诗,才能欣赏唐朝的诗。

”“唐人的生活是诗的生活,他们的诗是生活化了的。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第82页)唐人思维的诗美取向和唐代文化的诗学性格。

闻一多先生认为:“唐代文化即进士文化(政治与文学)。

诗的教育,教育即学诗(宗教、癖狂)。

诗才的最大限度之发展。

”“诗化的人格与选举制度的会合——以诗取士。

”(《闻一多全集》第六卷,第120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闻一多认为,“唐代文化即进士文化”。

“终唐一代,几乎找不到一个文学沉寂的时期。

”(208—209页)有唐一代,乃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

诗星璀璨,诗风万端,诗歌题材高度丰富闳阔。

就表现领域来说,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调来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而且还出现了具有美学范畴意义的诗论,如“骨气”、“兴象”、“境界”说;就诗歌形式说,唐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过渡到唐诗的平仄律;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形成律篇。

创造了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性自由空间的新诗体——律诗。

(一)唐诗的概况中国诗歌的高峰,有“诗必盛唐”之誉。

具体表现为:1、诗人众多,大家辈出。

范文澜:“唐朝文人几乎无人不是诗人。

”《全唐诗》录有2200余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

《诗薮·外编》卷三(胡应麟):“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2、诗歌浩瀚,成就辉煌。

清彭定求等人编《全唐诗》收诗近五万首,是唐以前诗歌总和还多(近二万首,据逯钦立编《全上古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

今人陈尚君辑《全唐诗补编》收诗5000首。

3、风格多样,流派纷呈。

初唐四杰、上官体、山水隐逸、边塞、新乐府诗人、韩孟诗派等。

明·高棅《唐诗品汇》:“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

”4、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反映社会各方面的生活,包括炼铁工人、采玉工人的生活等,充分展示了唐人的生活美、精神美。

5、诗体完备,各体兼善。

古体、近体都具备,直到五四新诗出现。

【附】关于唐诗体:A、种类:高棅《唐诗品汇》、沈德潜《唐诗别裁》分为七类: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五排。

往体(古体):1、五古;2、七古。

另有四言、三言、六言、九言和杂言。

今体(近体):1、五律;2、七律;3、五绝;4、七绝。

另有六律、六绝、五排、七排。

B、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体现在五大形式要素上: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

C、格律诗的形式要求:整、俪、叶、韵。

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虽不谐音律,仍为杰作的原因。

作诗不要过于拘泥于平仄的规律,“文以气为主”,以免“以词害意”。

林黛玉“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二)唐诗发展的轨迹(唐文学分期):从唐高祖李渊代隋(618),至哀帝李柷被逼让位朱金忠(907),共换了二十一个皇帝,历时289年。

唐诗分期研究概况:有二分、三分、四分一直到八分法,最常见的是四分法。

四分法的建立有一个过程:四分法大略反映出唐诗从端正方向,到繁荣、发展、消歇的过程,反映各阶段唐诗发展的不同风貌,且与整个唐代社会变化相随。

四分法:初唐(618-713),唐诗的发轫期。

前50年南朝形式主义文学的延续;后50年从内容到形式对宫体诗都有突破,为唐诗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

盛唐(713-766),唐诗的顶峰期。

名家辈出,名作如林,流派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完备,风格多样,浪漫主义是其诗歌创作的主流。

中唐(766-836),唐诗的中兴期。

作家、作品、流派数量最多,严峻、冷酷的现实使现实主义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晚唐(836-907),唐诗的晚霞。

“咏史”与“爱情”的题材异常发达,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也有继承,唐诗回光返照的凄艳。

最明确提出“四唐”说的是明代的高棅,其《唐诗品汇》中有明确的划分:“今试以数十百篇之诗,隐其姓名,以示学者,须要识得何者为初唐,何者为盛唐,何者为中唐、为晚唐。

”太宗贞观—元宗开元初为初唐、开元天宝为盛唐、大历—贞元为中唐、元和及开成以后为晚唐。

且确认诗人的地位:“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

”此前,北宋杨时:“诗自《河梁》之后,诗之变至唐而止。

元和之诗极盛。

诗有盛唐、中唐、晚唐。

五代陋矣。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认为:“大历以前分明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

”“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并无师承。

他将唐诗分为五体: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

这些都为后来人划分发展阶段提供了借鉴。

元杨士弘据严羽说,在唐诗选本中分唐诗为始音、正音和遗响;并分“唐初、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

二分法:胡适《白话文学史》。

陆侃如《中国诗史》亦取此法:“就唐诗而论,把世纪中年,是个分水岭,以前和以后的诗是不同的。

”分水岭即安史之乱。

三分法:郭扬《唐诗学引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准备期:宫体诗、风骨诗、非古非律诗;2、鼎盛期:主题正大,以气使才。

主要形式有功业诗、边塞诗、山水诗等;3、衰变期:新乐府、怨刺诗、咏史诗。

五分法: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1992年辑入上海书店影印的《民国丛书》第三辑):1、齐梁古典作风期(初唐);2、浪漫文学隆盛期(李白及开元诗人);3、写实文学诞生期(杜甫、白居易);4、唯美文学发达期(温、李);5、唐诗颓废期。

六分法:梁超然《唐诗分期论纲》(陕西人民出版社):1、沿袭期(618—660,到高宗显庆年);变革期(高宗龙朔—开元初,即662—716);鼎盛期(开元天宝—代宗永泰年间,即717——766);徘徊期(代宗大历至永贞元年,即766—805);探索期(宪宗元年至大和年间,即806—836);深化期(文宗开成至唐末,即836—907)许总《唐诗史》(江苏教育出版社)承袭期(六朝余绪)、自立期(唐音初起)、高峰期(气象高华)、扭变期(激荡回旋)、繁盛期(众派争流)、衰微期(艳俗余波)。

八分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

基本上是将四分法再一分为二。

(注:唐诗发展不完全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发展同步。

安史之乱后十年,许多盛唐时仍在,且创作出优秀的诗作。

)二、词,曲子词的简称,是隋唐以后出现的新文体,是随着燕(宴)乐的兴起而出现的。

“敦煌曲子词”是最早的词,产生于民间。

盛中唐时为文人所喜,中唐时已出现大量的文人词了。

晚唐五代词已很成熟,有两大创作中心:一是西蜀,“花间词人”——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二是南唐,“二主一臣”——李璟、李煜与冯延巳。

三、散文。

骈体:占主导地位;古文:韩柳古文运动,以恢复儒学为旗号而进行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以清新质朴的散体文代替华美空洞的骈体文。

四、传奇。

即文言短篇小说,以区别后来戏曲等。

唐时,小说作为残丛小语,不比古文之高文,鄙之曰“传奇”。

得名于晚唐裴铏所编《传奇》小说集。

传奇“有意为小说”:结构、篇幅、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已成熟,标志着小说文体的确立和成熟。

五、变文。

说唱文体,简称“变”。

学界关于“变文”说法不一。

有说起源于宣讲佛经,当时一种脚“转变”的说唱艺术,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

其图为“变相”,其说唱的底本为变文。

内容多为宣讲佛经故事、经义,也有讲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形式多样,或散韵相间、说唱结合;或全散;或全韵。

对后世的话本、弹词、诸宫调等通俗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开白话文的先河。

第二课时第二节唐文学繁荣的原因唐代文学繁荣有其文学自身发展与承传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代”的影响。

“文笔之分”,淡化文学的政治功利目的、政教目的,追求审美意义。

在诗歌方面,辞采声律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

“四声”、“八病”之说为格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散文方面,体裁多样,约有八十多种(应用文体占大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