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教学优质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教学优质课件

(2)唐代文化的繁荣对文学的影响 • 唐代文化全而繁荣,史学及艺术的 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 都有很大的发展。这些文化的繁荣 对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史学的繁荣对文学的影响
• 唐初设立史馆,史学上的求实与文学上的 求真,同是崇实思想的产物。史家对文学 问题的论述,更直接影响着文学的走向。 如《隋书•文学传论》、《北齐书•文苑传 赞》、《周书•王褒庾信传论》和各史中的 作家传、传论中精彩的文学见解,与初唐 诗风朝着合南北文学之两长,旨深、调远、 辞巧、声律风骨兼备的方向发展不无关系。
三、 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
• 1.唐代儒、释道的融合 a.唐代近三百年间,思想取兼容态度。以儒为主, 兼取百家。立国之本是儒学,在思想领域,则儒、 释、道并存。 b.儒、释、道思想的交融,是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 在政权运作、人材选用方面,儒家思想占统治地 位。在人生信仰、社会思潮、生活情趣与生活方 式方面,则时时杂入释、道。这些极大影响了唐 文学的发展。
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发展概况
隋唐五代的历史起讫 • 隋朝(581-618)37年 • 唐朝(618-907)289年 • 五代(907-960)53年
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

581

618
五代十国
907

960
一、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 1. 国力的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融 (1)唐代国力的强大 : 军事,东突厥、吐谷浑、高昌,西突厥。 政治,势力强大,天可汗的实际存在,达 120余年 之久 经济,唐朝建立不久迅速发展了经济,天 宝中达于顶点。
• 在唐代作家中,大多儒释道思想都 有,少有单独受一种影响的。儒家 的影响,给唐文学带来了进取精神, 佛教的影响丰富了唐诗心境的表现, 道教的影响则丰富了唐诗的想象。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

我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一、隋唐五代文学概述1. 隋唐五代文学起源于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繁荣时期之一,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高峰。

在这一时期,我国文学不仅在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而且在内容上也呈现出了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2. 隋唐五代文学以诗歌、散文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诗歌尤为突出,被誉为我国古代文学的“诗之盛世”。

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众多优秀的诗人和诗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1. 唐诗:唐诗是指唐代诗歌的创作和传播,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唐诗以其雄浑、豪放、清丽的风格,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诗仙:诗仙是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极高地位和价值的诗人,其作品被后人奉为经典,影响深远。

代表诗仙的人物有李白、杜甫、王维等。

3. 诗魂:诗魂是指诗人在创作时所表现出的灵魂和情感,是诗歌作品的灵魂所在。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诗魂常常被用来形容诗人的创作天赋和情感世界。

4. 散文:散文是一种以散漫、自由的形式表现感情、抒发思想的文学作品,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隋唐五代时期,散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范畴。

5. 骈文:骈文是一种较为规范的散文体裁,是汉语散文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特点是结构严谨、格调优美、语言富丽,常用于叙事、议论等文体。

6. 题咏:题咏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指以诗、赋、散文等形式来歌颂、赞美某个主题或对象。

在隋唐五代文学中,题咏成为了诗歌创作的常见形式,被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中。

7. 韵律:韵律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艺术手法,是通过音韵结构的安排和运用,造成诗歌的音韵美感。

在隋唐五代文学中,韵律成为了诗歌创作的重要元素,为诗歌的表现和传达增添了魅力。

8. 词牌:词牌是我国古代词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古代词曲创作的重要途径和规范。

在隋唐五代文学中,词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古代词曲创作的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隋唐五代)

中国古代文学(隋唐五代)

中国古代文学(隋唐五代)主讲教师:魏景波博士绪论一、隋唐五代文学概貌二、隋唐五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三、隋唐五代文学的发展与分期四、研究现状及学习方法一、隋唐五代文学概貌诗:唐代文学的主体。

诗人众多;艺术精湛;体裁全面;影响深远文:清代所编《全唐文》收作者三千余人,骈散文共二万余篇。

韩、柳的文体文风改革把散文创作推向高峰。

小说:唐人“始有意为小说”,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文言小说的成熟词:产生于唐代而影响深远的新文体二、隋唐五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国力强大,社会繁荣,文学的外部环境思想多元,兼容并包,文学的文化氛围漫游出塞,贬谪隐居,文学的创作主体南北合流,嬗变演进,文学的自身发展三、隋唐五代文学的演进与分期隋唐五代文学(581-960),凡379年,分为三段。

隋代(581-618)为序幕,唐代(618-907)为主体,五代(907-960)为尾声,三段文学在风格特质上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唐诗通常分四期。

初唐(618-712):唐开国至睿宗太极,奠基期。

初唐四杰、沈宋、陈子昂等盛唐(713-765):玄宗开元至代宗永泰,繁盛期。

李杜、王孟、高岑等中唐(766-826):代宗大历至敬宗宝历,分化期。

韩孟、元白、刘柳、李贺等晚唐(827-907):文宗开成元年至唐亡,新变期。

小李杜等四、研究现状及学习方法古代文学研究的“半壁江山”,总体最为成熟唐代充分,隋代及五代较弱;盛、中充分,初、晚较弱;唐诗充分,唐文较弱;古文充分,骈文较弱 研究方法上偏于文献与偏于鉴赏两路学习方法上的两个结合,一为文史哲相结合,一为文学史的梳理与文学作品的领会相结合隋唐五代文学补充参考书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葛兆光《唐诗选注》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李泽厚《美的历程》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第一节、隋代文学第二节、初唐诗坛第三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第四节、张若虚与唐诗兴象1.1 隋代文学一、隋代文学总特点:南北文风同时并存,相互影响却又合而未融,虽有发展却艰于创新。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一、隋唐五代文学发展历程:1、隋代文学:国祚甚短,成就不高;炀帝尚艺文,推动南北文风合流;2、初唐文学:宫廷文学发达,近体诗趋于成熟;四杰和陈子昂走上诗坛。

3、盛唐文学:诗歌大放异彩;涌现出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以及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大诗人。

4、中唐文学:讽谕精神再次激发;元白诗派的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对诗艺的探求、讽谕精神背景下的中唐古文运动;古代小说走向成熟。

5、晚唐文学:时代的没落导致感伤情调弥漫;爱情诗、讽刺诗、咏史诗、咏物诗、讽刺小品大放异彩;词体走向成熟。

6、五代文学:西蜀与南唐——乱世中的两个享乐集团创作大量精美而富于感伤意味的五代词。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1、前代诗歌艺术的积淀;2、盛唐时代精神的激发;3、科举取士制度的涵育;4、诗人自觉的创新意识;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一.隋代文学:1、隋代文学总体风貌及其文学史意义隋朝国祚甚短,总体文学成就不高。

苏绰、李谔等曾上书改革文风,倡导平实质朴的文风,排斥华艳文风,然无实效;炀帝平陈后,南方文士入隋,南北文学渐趋合流。

2、隋诗名家举隅由周入隋的文士多有辞气刚健之作,如卢思道《从军行》(史P19)、杨素《出塞》等;然无法抑制对南方华艳诗风的向慕,如薛道衡《昔昔盐》(史P20)、《人日思归》(选P231),杨广《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二、初唐诗坛:1.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上官体“猗错婉媚”,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上官仪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

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题材内容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上官仪贞观初即参与宫廷应制,其诗以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著称。

中国古代文学隋唐五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名词解释上官体一.上官,指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上官仪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为上官体。

二.特点:细致体察、情思婉转、笔法精细、对偶工整。

唐传奇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小说文体。

馆阁体馆阁体是唐代一种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诗体。

在对于诗律和诗艺的研炼发展上,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初唐四杰一.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二.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简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共同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1.四人的创作个性是不同的,所长也异,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2.他们自负很高,名高而位卑。

3.他们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

4.都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概述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他们的创作特点有:一.重视抒发情怀和不平之气,面向市井,写个人生活情怀,也写沧海桑田的感慨,思索人生的哲理。

隋唐五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总结

隋唐五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总结

隋唐五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总结一、绪论1.唐代诗歌的分期●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年(713)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四杰、陈子昂●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元年(766)李白、杜甫、山水田园派、边塞诗派●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元宗开成元年(836)大力十才子、元白诗派、韩梦诗派。

●晚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唐末(907)李商隐,杜牧2.唐代的散文(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古文运动),小说(唐传奇文言短篇小说),变文和词(花间诗人温庭筠等)3.唐代文学发展繁荣的原因●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影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漫游,积极进取)●统治阶级的提倡和重视,以诗词歌赋,曲式的科举制和行卷之风盛行,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发展。

●政治开明,思想界宽松活跃,儒释道并存,为唐代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文化方面,南北文化,国内各民族文化,中外文化交流。

●唐代世人生活的影响,漫游、入幕、读书山林、贬谪。

二、隋及初唐文学1.齐梁文学的弊端:讲究声律、对仗、词藻、文辞冗长,多饮风弄月。

隋代诗歌基本延续齐梁文风,缺乏创新,呈现出过度状态,初步显出南北文风融合的倾向2.隋初文学多见质朴刚健之气,隋炀帝希望以南方文化来统领改造统一的中国文化,所以他刚健与清丽并重;因为他一直在巡游,赋予了它的宫廷文学集团在文化地域上由塞北到江南的流动性,创作风格上,由刚健而富艳的两重性3.贯穿初唐百年诗歌发展的现索●近体诗的发展与定型,如上官仪●唐诗的革新,如王绩、陈子昂4.太宗朝宫廷文学●贞观诗坛:唐太宗及其周围的诗人。

特点:多君臣尹畅应氏凤达内容多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风格宏利雅正。

●上官体,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体,其诗多奉和应制之作,内容空泛,重视诗歌的形式技巧,讲求对仗和辞藻之美,风格“绮错婉媚”其地位嫌贵,使人纷纷效仿,称上官体三、盛唐诗坛1.孟浩然、王维与隐逸诗人群体●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兴盛的原因●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中国古代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基础知识1、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

2、初唐代表作家:上官仪、沈亻全期、宋之问、王绩、初唐四杰”、陈子昂3、盛唐代表作家: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盛唐边塞诗: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浪漫主义:李白;现实主义:杜甫4、中唐代表作家:前期: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大历十才子”、李益;现实主义:白居易和新乐府其他参加者元稹、张籍、王建、韩愈、柳宗元、孟郊、贾岛、刘禹锡、李贺。

5、晚唐代表作家:杜牧、李商隐、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陆龟蒙、罗隐、韦庄、司空图;词人:温庭筠、李煜。

6、盛唐时期除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其他诗按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大致分两派:一派是较多地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派是较多地写边塞征戍生活的边塞诗人。

7、新乐府运动的成员: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

8、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

追求平、求俗9、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

求奇、怪。

10、花间派词的代表作家:温庭筠、韦庄。

1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名词解释1、初唐四杰:初唐四杰由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组成。

他们提出了轻绮碎”重骨气”的主张。

他们的诗或表现从军报国的壮志,或揭发贵族生活的荒淫空虚,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题材内容扩大了,思想感情也开始变化了。

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形成的,他们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

2、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是孟浩然和王维,还有储光羲,常建。

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这些诗人提供了优闲生活的物质条件,政治思想方面,提倡佛老思想,诗人追求由隐而任或由任面隐的生活态度,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描写了山水田园的闲适生活,表达了对祖国风光水色的眷恋和对田园生活的歌颂,同时也流露出佛老的思想。

【全文】中国古代文学(隋唐五代)

【全文】中国古代文学(隋唐五代)

• (3)李、杜
• 李白,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诗风豪放飘逸;
• 杜甫,集大成的诗人,且有继往开来之功,诗风沉郁 顿挫。
• 3、中唐(中兴期)
• 前期:诗歌发展处于低潮。代表诗人有:“大 历十才子”、山水诗人:刘长卿、韦应物、边塞 诗人:李益等,现实主义诗人:元结、顾况。
• 后期:诗人、流派众多,呈中兴之势。
• 三、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 1、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已走上独立自觉发展 的道路,文学的审美特质得到了充分的认识与自觉的追求。
• (1)内容上:淡化文学的政治功利色彩,注重个人情志 的抒发。
• (2)形式上:对辞采声律之美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 诗歌的声律形式已具雏形(永明体),为唐代近体律诗的 定型与繁荣奠定了基础。
• (3)表现题材领域(内容)的扩大:魏晋六朝时期,诗 歌题材有很大的开拓,从而为唐诗提供了可供驰骋的巨大 发展空间。
• 2、南北文风的合流
• 唐朝的大一统,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南北对立。南北文 化开始交融互渗,各去其短,合其两长,南方的“文”装 点了北方的“质”,北方的“质”补充了南方的“文”, 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 2、经济上
• 唐代在经济上先后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使唐代经济 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对唐代文 学(尤其是诗歌)发展繁荣影响更为巨大。
• (1)文人心态
• 唐代文人普遍对所处的时代充满一种自豪感、自信心, 也极大地激发了文人的进取心和从政热情。
• (2)经济的繁荣又为士人的游历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 保障。
• 四、就诗歌的体裁而言
• “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 近体、绝句,靡不备矣。”(胡应麟《诗薮·外编》 卷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五代文学基础知识1、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

2、初唐代表作家:上官仪、沈亻全期、宋之问、王绩、“初唐四杰”、陈子昂3、盛唐代表作家: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盛唐边塞诗: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浪漫主义:李白;现实主义:杜甫4、中唐代表作家:前期: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大历十才子”、李益;现实主义:白居易和新乐府其他参加者元稹、张籍、王建、韩愈、柳宗元、孟郊、贾岛、刘禹锡、李贺。

5、晚唐代表作家:杜牧、李商隐、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陆龟蒙、罗隐、韦庄、司空图;词人:温庭筠、李煜。

6、盛唐时期除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其他诗按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大致分两派:一派是较多地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派是较多地写边塞征戍生活的边塞诗人。

7、新乐府运动的成员: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

8、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

追求平、求俗9、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

求奇、怪。

10、花间派词的代表作家:温庭筠、韦庄。

1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名词解释1、初唐四杰:初唐四杰由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组成。

他们提出了轻“绮碎”重“骨气”的主张。

他们的诗或表现从军报国的壮志,或揭发贵族生活的荒淫空虚,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题材内容扩大了,思想感情也开始变化了。

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形成的,他们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

2、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是孟浩然和王维,还有储光羲,常建。

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这些诗人提供了优闲生活的物质条件,政治思想方面,提倡佛老思想,诗人追求由隐而任或由任面隐的生活态度,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描写了山水田园的闲适生活,表达了对祖国风光水色的眷恋和对田园生活的歌颂,同时也流露出佛老的思想。

在艺术上细致的刻画了山水田园的自然风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意境,语言清新洗练,取得了较高艺术成就。

3、盛唐边塞诗派:主要作家是高适和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

由于对外交流的扩大,引起了人们对边塞生活的关注,还有些文人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出路,引发了边塞诗。

主要描写了边塞独特的风光景色,描写了将士征战边塞的过程,通过这种描写,表达了保家卫国的慷慨激情,同时也揭露军队中将率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

在艺术上,往往具有慷慨激昂的基调,气势比较雄伟,感情比较奔放。

在形式上以七言的古诗,歌行和七言绝句为主。

4、新乐府:“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提出的,《乐府诗集》分乐府为十二类,其最后一类标名为“新乐府辞”,即本于白居易。

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

一是用新题,二是以批判的形式写政治时事大事。

三是新乐府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传承变化,汉乐府是“缘事而发”,建安时期是“借古题写时事”,到杜甫的“因事立题”到白居易的乐府变为“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事又是带有一定批判讽喻色彩的事。

5、唐代传奇:主要指称唐人的文言小说,唐代文言小说的兴盛和唐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唐代佛教道教思想的流行有密切关系。

受《史记》以来历史传记文学的影响,以及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唐代传奇最繁荣的时期是中唐时期,主要创作在中唐时期,晚唐则出现了大批的专集,传奇的内容既有描写社会生活的,也有写宗教迷信的,但传奇中,成就最高的是有关爱情生活题材的小说,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

艺术上,情节比较复杂,结构相当完整,语言典雅华丽,富于文采。

比较1.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歌比较——答:高适和岑参都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内容都是描写了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及对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的描写。

但二者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又有所不同:表现内容上的不同:一。

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

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

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一。

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二。

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

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三。

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

2.白居易的新乐府理论(05年已考)答:首先,他提出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

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即针对现实来进行创作。

其次文学不仅具有反映社会的价值,而且也具有能动地改造社会、干预政治、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意识的巨大功能。

他认为文学应植根现实生活,以现实生活为本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从现实生活中选材进行艺术表现,特别提倡周朝的采诗制度“启秦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以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要“感于事”“动于情”。

最后,他也论及到文学的特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情和义是内容,言和声是形式,要求内容和形式统一到根情实义上。

他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他主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系于意,不系于文。

在诗歌的语言方面,要求语言通俗平易,章节和谐婉转。

总之这些观点,继承发扬了《诗经》以来重道的传统,将儒家传统的文道观成功地用于诗歌创作。

4.韩愈文的艺术成就答:韩愈从事古文运动,其文章成就很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韩愈文兼众体。

韩愈之前的散文家,大多都只写过一种或几种文体,而韩愈对于各种文体都敢于尝试和突破。

他的作品有碑志、祭文、赠序、传记、辞赋、小说、寓言等等。

二、韩文理直气壮,感情真挚。

韩愈主张“气盛言宜”,因此他的文章多重气势,再有韩愈是个自信的人物,故其文多理直气壮。

如《祭十二郎文》不仅气盛而且感情真挚。

三、韩文深于立意,巧于构思。

多以习见之题材,但往往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四、韩文长于描绘,形象生动。

如《送李愿归盘谷序》五、(重点)韩文的语言准确精练、新奇自然。

A韩愈的文章均为散体,以质朴的散句为主,但也并不排斥对偶句。

文句骈散相间。

B在力求文从字顺的同时,重视语言锤炼,力求准确精练,言简意多。

如“传道、授业、解惑”C力求新颖独到,大量运用比喻和比拟,善于活用词类,有意错综词序,大量运用虚词和感叹词,善于用对话形式和对比句、反诘句,使文章句法灵活,节奏多变,气势雄壮,摇曳多姿。

5.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答:柳宗元继承了历代山水散文的特点并加以改造完善,开创了具有独立意义的山水游记,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最佳。

这些作品形神毕肖地再现了山水景色的自然美。

如《小石潭记》等一系列游记,非常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来进行细腻的工笔描绘,篇篇不雷同,自然景物充满着勃勃生机,画廊式地展现了永州的山水景色。

其次,柳宗元写景,但不客观的模山范水,而是写自己主观感受中的景物。

如“枕席而卧,则清冷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

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景完全融二为一。

在情景交融之外他还善于以山水景色自喻,例如《小石城山记》以小石城自喻等。

用山水景物的特点和遭遇来表现自己性格特点和思想状况。

山水景物性格化的写法是柳宗元对山水游记文学的一个发展。

再次,在情景交融、以山水自喻还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感情时,柳宗元还善于加之以形象化的议论。

《小石城山记》中关于造物者之有无的议论,都大大开拓了读者的思路,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这种从描绘的景物形象出发,展开生动活泼、极富启发性的议论,是柳宗元为游记文学的发展又开辟一新的途径。

最后,精炼而不雕琢的、优美而不华糜的语言。

是柳宗元游记的又一特色。

其语言字凝句炼,简洁明快,善用短语,骈散相兼,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例如《小石潭记》等,都堪称这方面的典范。

使他的山水游记既象一幅色彩迷人的风景画,又像一首真挚深沉的抒情诗,充满诗情画意。

形成了清峻自然的独特风格,把山水游记推向了一个高峰。

6.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点——答:(1)构思缜密,情致深蕴。

他的诗无不透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同时又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如其名作《锦瑟》、《夜雨寄北》。

(2)长于用典、精工贴切。

李商隐是唐代诗人中用典最多的一个,也是运用得极为精彩的一个。

如其《安定城楼》一诗,八句中连用四个典故,多而切合事情,精妙绝伦。

(3)锤炼字词,工于造语。

如“集鸟翻鱼艇,残虹拂马鞍”,一个“翻”,一个“拂”,写尽了水禽飞舞嬉戏、残虹行空如彩的景象。

此外,如其“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等,大量传世名句精美典雅,曲尽唱叹之妙。

(深清绵邈,典丽精工)7.唐传奇的艺术成就答:唐传奇摆脱了六朝小说粗陈梗概的写法,开始对社会生活进行精细的描绘,具有很高艺术成就一、唐传奇开始自觉地进行艺术虚构来塑造人物形象。

唐传奇中出现了各个阶层。

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

如《李娃传》二、自觉地追求情节结构安排,构思新颖巧妙,情节曲折生动,结构完整严谨。

如《柳毅传》三、文辞华美,活泼流畅。

唐传奇标志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进入了成熟阶段。

8.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特点——答: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中最突出的特点。

李白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传统,并将其推向了高峰。

其浪漫主义特征最主要体现在:首先,以饱满丰富、激昂强烈和充满主观色彩的感情来写诗。

其自称“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

他的诗歌始终保持着昂扬的调子。

即使是如《将进酒》这样的诗,歌咏是政治失意,人生短暂,依旧气势豪迈。

为了使感情更加饱满,李白常使用以下手法:一、通过富于主观色彩的抒情加以表现。

李白喜欢直接站出来宣扬“我”。

“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本楚狂人”等等,有着强烈的自我色彩,强烈的个性。

二、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来加以表现,使自我感情更自然,更深刻的融入对象之中。

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山本来是没有生命的,而李白在此赋予了它感情和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