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成本沉没效应的一些思考
成本会计中沉没成本效应分析

成本会计中沉没成本效应分析按照现代成本会计决策和规范理论角度看,沉没成本是已经支付了,无法再收回或补偿的成本,并将其归属于决策不相关成本,因而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当前或未来决策,体现沉没成本决策无关性。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沉没成本影响当前或者未来选择则被称为沉没成本错误,并将其视为一种非理性行为。
然而,一旦引入交易摩擦或行为扭曲,我们会发现成本会计中沉没成本效应的理性逻辑,从而表明沉没成本效应或者偏差的存在本身就是在交易成本或非理性条件约束下的一种理性反应。
因此,需要采取恰当的非正式和正式制度克服沉没成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追踪投资成本过程,加强沉没成本和风险管理,从而使成本会计方面的相关制度提供准确的决策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引言事实上,经济学家和会计人员对于成本的看法是不同的。
科斯(Coae,1938)曾注意到,会计人员认为一台机器的使用成本是指机器的折旧,而经济学家会说,使用一台机器的成本是指这台及其应用于其他场合所能创造的最大价值。
如果没有其他用途的存在,这台机器的使用成本就是零。
从理论上说,科斯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是,要算最大值需要知道使用机器的所有行业的未来情况,结果经济学家或者接受会计人员计算方法或者回避耐用资本品问题的做法。
事实上,会计人员喜欢回顾企业财务状况,因为他们必须记录资产和负债,对以往的经济活动作出评价。
会计成本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这是根据国内税收署所允许的税务处理方法确定的。
经济学家注意企业的前景,他们所关心的是将来成本预计是多少,以及企业如何通过重组资源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企业利润率。
因此,他们必须关心机会成本或经济成本,即未能使企业资源得以最高价值利用而放弃的机会成本。
同样,会计人员和经济学家均将实际支出即显性成本列入他们的计算中。
显性成本包括工资、材料成本和资产的租金。
对于会计人员来说,显性成本极为重要,因为它们涉及企业与之有经济往来的企业或个人的直接支付。
而经济学家对于显性成本的关注,则是因为工资和材料成本代表了可以被有效用于其它地方的货币,从而造成经济学家关注隐性成本—经济成本或机会成本,而会计人员关注显性成本。
沉没成本的通俗理解

沉没成本的通俗理解
沉没成本是指已经投入的成本,无论是否能够收回,都已经无法挽回的情况下,继续投入更多的成本以期望能够收回之前的投入。
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沉没成本效应”。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沉没成本的情况。
比如,我们在购买一件衣服时,发现它并不适合自己,但是由于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挑选,也已经付了钱,于是我们会继续购买,希望能够弥补之前的损失。
再比如,我们在做一个项目时,发现它并不赚钱,但是由于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我们会继续投入,希望能够收回之前的投入。
沉没成本效应的存在,会导致我们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我们会因为之前的投入而忽略了当前的情况,而继续投入更多的成本。
这种行为不仅会浪费我们的时间和金钱,还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为了避免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我们需要学会理性思考和决策。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沉没成本的存在,并且不要因为之前的投入而忽略当前的情况。
其次,我们需要学会放弃,当我们发现一个项目或者一件事情不再切合我们的需求时,我们应该果断放弃,而不是继续投入更多的成本。
最后,我们需要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要把失败看作是浪费,而是把它看作是一次宝贵的经验,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沉没成本效应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它的存在,并且学会理性思考和决策,避免因为之前的投入而忽略当前的情况,从而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心理分析:沉没成本,远比你想象的更普遍

心理分析:沉没成本,远比你想象的更普遍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期待满满地去电影院看新上映的电影,结果看了几分钟却发现实在不对自己的胃口。
这个时候,你是选择硬着头皮看下去,还是果断走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比如,开了很长时间的车去某个景区,结果却发现没什么看头,而且人满为患。
这个时候,你是选择像大多数人一样继续往人堆里扎,还是在酒店休息?再比如,准备结婚的时候却突然觉得ta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人,但是喜帖都全部发出去了。
这个时候,是选择婚礼照旧,还是果断分手?你是不是已经发现,这些问题常常让人左右为难,往左心里觉得很难受,往右又不甘心。
我的朋友Nancy最近问我,到底要不要放弃体制内的工作,追求自己的爱好?而我最近也在思考,要不要放下一些做了很久但是盈利不多的项目,专心经营其他项目?其实我们遇到的这些问题都跟“沉没成本效应”有关。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在《经济学》一书中说:“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
这类支出称为沉没成本(sunkcost)。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包括不可回收的时间、金钱、精力等。
沉没成本是经济界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两种误区:害怕走向没有效益产出的“沉淀成本”而不敢投入;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亏损。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具体来说,沉没成本效应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容易被忽视的第一个误区:沉没成本影响决策一位著名球星说过:“过去我常常为输球而烦恼不已,现在我已经不干这种傻事了。
既然已经成为过去,何必沉浸在痛苦的深渊里呢?流入河中的水,是不能取回来的。
”遗憾的是,很少有人能够时时刻刻保持绝对理性。
因为意识之下还有潜意识。
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由潜意识推动的。
沉没成本效应心理学

沉没成本效应心理学引言沉没成本效应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考虑已经投入的资源和努力,即使这些投入已经无法收回或不再具有价值。
这种心理现象可以对人们的决策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沉没成本效应的心理学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应用场景。
心理学原理沉没成本效应源于人们追求回报最大化的心理倾向。
人们倾向于认为已经投入的资源或努力是有价值的,因此在做决策时会考虑这些已经投入的成本。
这种心理现象可以解释为,人们希望通过延续投入来弥补之前的损失,以期获得更好的结果。
影响因素沉没成本效应的出现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是影响沉没成本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通常会因为已经投入了大量时间、金钱或精力而产生情感上的依赖,因此更容易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
情感因素可以使人们对已经投入的成本产生情绪上的承诺,从而导致他们继续投入,即使这并不明智。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也是导致沉没成本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在做决策时,常常会考虑他人的看法和评价。
如果他人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投入,那么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人们可能会继续投入,即使这并不明智。
信息不对称当人们面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时,他们更容易受到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意味着人们无法获得完整、准确的信息,因此他们可能会依赖已经投入的成本来做出决策。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选择保持目前的投入,而不愿意放弃已经付出的成本。
个人特质个人特质也会对沉没成本效应的出现产生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个体主义的人更容易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而集体主义的人更容易采取放弃已经投入的策略。
这是因为个体主义者更注重个人利益,而集体主义者更注重整体利益。
应用场景沉没成本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个人投资在个人投资中,沉没成本效应可以导致人们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或投资,而不愿意出售。
他们可能会认为已经投入的成本将来可能会回报,因此继续持有。
189揭秘数学博弈:沉没成本效应与洒脱的“覆水难收”哲学

揭秘数学博弈:沉没成本效应与洒脱的“覆水难收”哲学在数学这座充满智慧的宝库中,博弈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趣味的领域中,一种名为“沉没成本效应”的现象悄然浮现,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覆水难收,不必收。
那么,究竟什么是沉没成本效应?它又如何与洒脱的“覆水难收”哲学相联系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奥秘的世界,一探究竟。
一、沉没成本效应:难以割舍的过去沉没成本效应,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在决策时往往受到过去已经投入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即沉没成本)的影响。
在博弈论中,这种效应表现为玩家在面临选择时,难以割舍先前已投入的时间、精力或资源,从而导致非理性的决策。
举个例子,想象你在玩一款需要连续闯关的游戏。
当你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终于来到最后一关时,却发现这一关的难度远超你的想象。
此时,你是选择继续挑战还是果断放弃?对于许多人来说,放弃意味着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这种心理上的损失让他们难以接受。
于是,他们选择继续挑战,结果往往是屡战屡败、越陷越深。
二、覆水难收,不必收:洒脱的哲学智慧面对沉没成本效应带来的困境,我们该如何破解呢?这时,洒脱的“覆水难收”哲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覆水难收,原指倒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在这里,我们将其引申为面对无法改变的过去时,应抱持的一种洒脱态度。
在数学博弈中,这种洒脱的哲学智慧告诉我们:当沉没成本已经无法挽回时,我们应该学会放下过去的包袱,专注于当下的决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被过去的投入所束缚,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以前面的游戏为例,如果我们能够运用“覆水难收”的哲学智慧,那么在面对最后一关的挑战时,我们就会更加从容地做出决策。
如果继续挑战意味着更大的损失和风险,那么果断放弃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毕竟,生活中的机会成本无处不在,我们不应该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
三、如何运用“覆水难收”哲学应对沉没成本效应?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覆水难收”哲学应对沉没成本效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认清现实:首先,我们需要认清现实,承认过去的投入已经无法挽回。
沉没成本效应心理学

沉没成本效应心理学沉没成本效应心理学:如何避免后悔与拯救自我一、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决策。
不论是在工作、生活还是投资方面,我们常常会面临着一些涉及资源的选择。
然而,面对一项决策时,我们是否真的能做到理性决策呢?或许,沉没成本效应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我们很难从错误的决策中脱身。
二、什么是沉没成本效应所谓沉没成本效应,简而言之,指的是我们在做决策的过程中,倾向于考虑已经投入进去的资源,进而影响我们的决策行为。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愿意轻易割舍已经付出的成本。
你可能购买了一张演唱会的门票,准备去观看。
然而,在演唱会前夕,你突然发生了一些意外或者突然有了更紧急的事情要办。
此时,你也许会发现自己犹豫不决,不愿意放弃已经花费的金钱和时间,而选择去参加演唱会。
这就是沉没成本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一种体现。
三、沉没成本效应的心理机制为什么我们会出现这种“拖延症”式的决策行为呢?原因可能在于几个不同的方面。
1.心理上的损失回避:我们普遍对损失更加敏感。
放弃已经投入的资源会给我们带来不愉快的感受,我们往往担心自己会后悔。
为了避免后悔及陷入沉痛的自责之中,我们宁愿继续投入资源。
2.过度乐观的态度:在决策的时候,我们通常有一种积极的预期,认为问题会迎刃而解,或者资源的价值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得到回报。
这种过度乐观的态度会让我们继续投入资源,不断寻求所谓的“翻本”机会。
3.自我概念的维护:我们也常常会将资源的投入与自身价值联系在一起。
在目睹一项投资的失败后,我们可能会感到自己的判断力和能力受到了质疑。
为了保持自尊和自信心,我们常常会选择继续投入和坚持。
四、如何应对沉没成本效应尽管沉没成本效应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抵制和应对。
1.注意自己的情绪:在决策过程中,及时察觉自身情绪的变化是很重要的。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决策容易受到情绪影响时,我们可以主动中断自己的思维过程,以避免情绪对决策的干扰。
成本沉没效应

浅谈成本沉没效应摘要文章从三个点说明了成本沉没效应在生活中的体现,分别是成本沉效应与后悔心理,成本沉没效应与避免浪费心理,成本沉没效应与认知协调。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合适的事例,告诉人们应该合理的对“成本沉没”,避免“成本沉没”效应。
关键词成本沉没效应;后悔心理;认知协调;合理对待1引言在谈到成本沉没效应之前,不可避免的要谈谈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这个概念最初来自经济学,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它却是无处不在的。
简单的说,沉没成本就是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情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以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努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当面对沉没成本时,有些人能够理智的看待,有些人则不那么理智,不理智的行为往往就导致了成本沉没效应的产生。
所谓成本沉没效应是指“一种适应不良的经济行为,具体表现为在某一方面一旦投入了金钱、努力或时间之后,就表现出继续投入的巨大倾向”。
成本沉没效应的产生与我们个人的决策息息相关,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了我们的决策,从而导致了成本沉没效应的产生?2影响因素2.1成本沉没效应与后悔心理后悔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当中,我们多多少少都有过后悔情绪的产生。
而后悔是指:做错了一件事,事后感到懊悔。
对于后悔, Kahneman 和Miller提出了关于它的标准理论。
标准理论根据有无行为发生把后悔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已经采取行为产生某种消极结果的后悔,也就是对已发生的行为的后悔;第二类是对没有采取某一行为产生消极后果的后悔。
而有研究表明,第二类所产生的后悔情绪常常会比第一类更重。
这里就第二类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准备英语考试的时候,面对作文的准备,有的人选择了背模板,然后考试时按照格式套写句子;有的人选择背预测作文,存在着侥幸心理,想着没准就考到这上面的作文。
往往要背下30篇左右的预测作文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背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就想要放弃,觉得太多了,全背下来好难。
让一个男人越爱越深的逻辑:“沉没成本效应”

让⼀个男⼈越爱越深的逻辑:“沉没成本效应”玛格丽特的《飘》中曾这样描写沉浸在恋爱中的⼥⼈:“她们都美得炫⽬,甚⾄连最丑的⼥⼈,⼀旦完全受到保护,有⼈疼爱,并且千百倍奉还那份爱,也变得美如天仙。
”是的,爱永远是⼀个⼥⼈最好的美容药。
可现实中,囿于⾃⾝的局限和际遇的不幸,并不是每⼀个⼥⼈都能被爱得完整⽽长久。
⽽今天要提到的“沉没成本效应”,可以说是让⼀个男⼈对⾃⼰越爱越深的“秘籍”。
何谓“沉没成本效应”?所谓沉没成本效应,原是经济学上的⼀个概念,指的是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包括时间、⾦钱和精⼒等。
根据经济逻辑的法则,沉没成本并不应该对决策的制定产⽣影响。
但在⼈们的实际投资活动、⽣产经营和⽇常⽣活中,却⼴泛存在着这样⼀种⾮理性现象: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情绪、⽽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最终选择了⾮理性的⾏为⽅式。
在我们⽇常⽣活中,也有许多⾏为背后是沉没成本的⼼理效应在作怪。
⽐如,家⾥总有⼀些占⽤空间却⽆⽤的物件,舍不得扔、却着实没有⽤处。
再有,当你花钱买了⼀张电影票,但是⼊场看了⼀段之后觉得很不合⾃⼰胃⼝,此时你付出买票的钱已经不能收回,这张电影票的价钱就是所谓的沉没成本。
爱情中的沉没成本效应——付出越多越不愿意放⼿当我们将沉没成本效应应⽤到爱情中时,就可以很轻易地解释恋爱中的这样⼀种现象:两⼈在⼀起的时间越久、当感情⾯临问题的时候越难分⼿;⽽其中,恋爱中付出较多的⼀⽅更难以承受分⼿带来的损失和痛苦。
⼈们总是说,先动⼼的那个⼈先输。
现在看来也不⽆道理,先动⼼的⼈必然先主动、先⾏动,⽽伴随着付出的时间、精⼒尤其是感情越来越多。
他在这段爱情中所投⼊的“沉没成本”也就越来越多,内⼼就更加难以接受感情失败带来的损失;进⽽他就更容易在这段感情中越陷越深、付出得越来越多了。
所以,我们要想让⾃⼰在乎的男⼈能够对⾃⼰越陷越深。
⾸先要做的就是,先“斩断”⾃⼰在这段感情中的“沉没成本”,为的是避免⾃⼰先在爱情⾥患得患失、死缠烂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成本沉没效应的一些思考摘要成本沉没效应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非理性行为,本文概述了成本沉没效应的定义及相关理论,并且对成本沉没效应在一些应用问题进行了解释与阐述,揭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决策误区,为理性决策提供了相应的依据。
关键词成本沉默效应;应用问题;理性决策人生而有“趋利避害”之心,穿梭于纷繁世事中,我们总是期望决策时能少一些失误,多一些英明。
然而,人毕竟是“有限理性”的动物,面对各种选择,容易顾此失彼,甚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沉没成本在经济学上指已经支付了并无法收回的成本,根据经济逻辑的法则,沉没成本与制定决策应是不相关的。
但是在人们的实际投资活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决策时顾及沉没成本的非理性现象。
1沉没成本效应概述沉没成本效应的原始定义为:如果人们已为某种商品或劳务支付过成本,那么便会增加该商品或劳务的使用频率。
这一定义强调的是金钱及物质成本对后续决策行为的影响。
此后又有很多研究者对沉没成本效应进行了各种解释,Brockner认为由于人们存在自我申辩的倾向,不愿承认自己以往的决策失误,因而总是希望与先前的选择保持一致;另外一种解释是,由于过去产生了损失,人们会产生尽快弥补损失的强烈动机,这种动机会导致风险寻求;Arkes和Blumer 对沉没成本效应的解释为:先前投入的时间、金钱或其他资源会影响个体其后的决策,提出了时间性沉没成本效应的存在;同时他们认为个人在做决策时之所以考虑沉没成本,是由于个人通常不愿意去接受先前投入的资金被浪费掉的事实。
当投资人发生了帐面损失,如果不继续对这项不成功投资投入资金的话,就等于接受该损失已经发生。
因此沉没成本效应反映出的是一种避免浪费的愿望。
尽管这些解释背后由不同的动机和心理过程所驱使,却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顾及过去的成本和收益。
进一步讲,这些解释认为决策者会追究成本投入的有害性并对其进行评估,进而将它与收益联系在一起。
尽管早期的研究者提到过先前投入的成本应该包括时间成本,但大多数沉没成本研究只把焦点放在先前的财务投资影响后续决策这一点上。
实际上,沉没成本的种类并不仅仅限于财务方面,日常生活中很多投资还包括付出的努力和时间。
2 沉没成本效应的解释2.1前景理论认为,在面对未来的风险选择时,人们通过一个价值函数来进行价值评估,价值函数的性质之一就是敏感度递减,即无论是获得还是损失的边际价值都随其不断增大而减小。
简单地说就是,当人们已经失去或投资了部分金钱的时候,往往愿意赌一把,因为只要稍微有点翻本就可以带来价值上的巨大增加,而继续赔本却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
2.2避免浪费的观点认为不继续追加投资是对先前投入成本的巨大浪费,假如已经投入预算的90%,那么不管项目的最终结果如何,都应该继续投入剩下的10%,直至最终完成项目。
2.3认知失调观点则认为放弃原先的项目意味着对原先认知的背离,容易产生心理冲突,而继续追加投资能够与原先行为和认知保持一致,如给小孩子买了钢琴,小孩子丝毫没有兴趣,为了证明自己原先对孩子音乐能力的判断是正确的,家长往往又会给孩子请家庭音乐教师,上音乐辅导班等变本加厉的后续行为。
3 关于成本沉没效应的几个问题3.1 关于损失憎恶和沉没成本谬误很多人对浪费资源很担忧害怕,被称为损失憎恶。
比如说很多人会强迫自己看一场根本不想看的电影,因为他们怕浪费了买票的钱。
这有时被叫做沉没成本谬误。
经济学家们会称这些人的行为不理智,因为类似行为低效,基于毫不相关的信息作出决定错误的分配了资源。
这些思考可能反映了对衡量效用尺度的不统一,因为这种衡量对消费者来说是主观且独特的。
如果你真的预订了一张电影票还发现电影确实不对你胃口,你可能会等到散场再走,你觉得你保存了脸面,这也是一种满足。
如果你中途退场,陌生人会发现你的判断失误,这可能是你想避免的。
你可能从给电影找茬中得到些娱乐,并对自己的鉴赏结果感到自豪。
或者你觉得有足够资格在其他人面前批评电影。
3.2 沉没成本与其他成本的区分机会成本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成本,它不是一种支出或费用,而是选定某方案可能损失的收入或收益。
以中国干线飞机项目为例,终止该项目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显然应当是继续进行该项目未来可能获得的净收益(扣除新增投资后)。
如果不能产生正的净收益,下马就是最好的出路。
即使有了正的净收益,也还必须看其投资回报率(净收益/新增投资)是否高于企业的平均回报。
倘若低于平均回报,也应当忍痛下马。
当然,决策中某一既定行动的机会成本有时是很难衡量的,成本估计可能是高度主观和随意的。
此外,有关评价应当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以贴现指标为依据。
这些都应引起决策者的注意。
正确区分决策成本与会计成本一般说来,沉没成本是就决策或经济评估而言的。
从会计成本核算角度看,其实并不存在什么沉没成本。
例如一个已发生了咨询费和开办费的投资项目,当环境发生某种变化需要重新决策时,这些费用作为沉没成本不应当纳入决策成本范围考虑。
但在具体会计核算时,则应视决策结果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最后决定放弃该项目,这些费用应当计入当期投资损益;如果项目继续,则根据会计准则在该项目的受益期内进行成本分摊。
可见,为财务报告目的而获得的某项经济活动的成本对于决策目的来说,并不总是恰当的。
3.3 沉没成本的逆效应沉没成本导致了风险厌恶,这种由沉没成本可能引起的风险厌恶称为沉没成本的逆效应。
Simon指出:有些时候,如果选择超过了人们的渴望水平,人们就会通过把它们编码为”满意”来简化这些选择;如果选择低于渴望水平,人们就会把它编码为不满意来简化这些选择。
一定水平的渴望通过风险规避性选择就可以得到满足。
沉没成本的逆效应可能会导致一些投资者过于轻易地放弃一项失败的或正在进行的决策,这可能与沉没成本的超敏性有关。
沉没成本的超敏性是指:以前的损失能使决策者对未来的损失很敏感。
这或许能解释这样的现象,即投资年限较长的投资者,在继续进行经济活动时,为避免重犯同样错误预期的痛苦,倾向于不再继续维持投资的状态,并强迫自己立即结束投资。
Heath也发现那些建立心理帐户的投资者可能会不成熟地退出。
当对人们一个项目的累积投资达到了帐户限制时,即使任何理性的经济(边际的)分析都认为应该继续和增加投资,人们依然会减少对这个项目的心理责任感并会拒绝进一步的投资,甚至导致投资者的退出(例如,卖掉一个资本投资项目)。
原因仅仅是因为总投资超出了人们当初的预算额。
这一效应也能解释为何正在遭受损失的决策者,会在低于合理价格的情况下卖掉他的投资。
因为此时,在他花完了他所有的心理预算后,决策者不得不带着他能拿到的东西义无反顾地退出,同时他也拒绝为收回已经发生的损失而冒更大的风险或导致全部损失的诱惑。
3.4 成本沉没效应的策略应用成本沉没效应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并逐渐被重视。
如在厂商博弈模型中已经涉及沉没成本这个参数,如厂商利用自己已经投入成本这一事实,使得竞争对手主动退出或减少产品产量,因为对手知道你已经投入了这么多成本,是绝对不会放弃这一项目的。
也明白双方的恶性竞争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
另外, 成本沉没效应还广泛应用于饭店、俱乐部等服务场所的会员费设置,一旦人们缴投入的会费就已经沉没了促使了人们以后更频繁的光顾饭店。
但是,会员费不宜设置过高,因为竞争对手的低会员费或者免费,使得会员费这一成本沉没的阻滞作用消失,当人们支付了较高的会员费之后,而其竞争对手却提供更好的服务或者较低的会员费,这时人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后悔情绪,而不好的情绪容易破坏人们原有的决策。
另外竞争对手上好的服务质量以及免会员费能够被当成一种意外的获得,而意外的获得能够抵消原先沉没的会费。
因此, 如果商家的目标是想吸引新的顾客,那么中等水平的会员费应该会更加的有效和受欢迎。
3.5 如何减少沉没成本无论怎样,在实现同样战略目的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沉没成本的支出无疑是所有企业都希望的。
真正如2000年前后网络公司竞争白热化时那样,比谁”烧钱”最快、最多,可以说是大多数投资者所不愿意看到的。
首先要尽量避免决策失误导致的沉没成本。
这要求企业有一套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要求决策者从技术、财务、市场前景和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对项目做出准确判断。
当然,市场及技术发展瞬息万变,投资决策失误难免。
在投资失误已经出现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将错就错对企业来说才是真正的考验。
通过合资或双边契约也可能减少沉没成本,因为沉没成本并不是由企业自身造成的,而是由合作方或供应链的上、下游方中断合作引起的。
由于一项用于某一特定交易的耐用性投资往往具有专用性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交易突然终止,则所投入的资产将完全或很大部分会报弃,从而产生相当一部分沉没成本。
因此,通过合资或双边契约确保交易的连续性便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契约性或组织性的保障可以大大降低交易费用。
因此采用非市场的规制结构对企业是比较有利的,因为这一结构能为交易提供更有效的保障,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风险。
现代企业经营中,技术合作、策略或战略联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其内在原因,其实就包含了分散技术开发和市场拓展风险、减少沉没成本方面的考虑。
3.6 如何变沉没成本为现实价值用拿钱买教训、交学费的观点来看待沉没成本是片面的。
事实上,除了投资决策失误造成沉没成本这一极端的情况外,很多时候沉没成本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支出。
但沉没成本也可以为企业在某些方面带来优势。
对一个行业或产业来说,其沉没成本的状况往往构成了进出壁垒的关键,并最终决定市场结构。
贝恩咨询公司早在1956年就指出过,若一个产业的固定成本或沉没成本很高,就会形成进入门槛。
那些具有明显规模经济和庞大硬件投入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如能源、通讯、交通、房地产、集成电路、医药等产业,其超额回报可谓诱人,但其惊人的初始投入和高退出成本则往往使许多市场准进入者却步,因为这首先是一场谁输得起的比拼。
由于这些高沉没成本的产业往往同时具备低边际成本的特性,输得起的一方最终会成为市场的赢家。
许多资本实力雄厚的企业正是利用沉没成本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小企业通常只能选择沉没成本较低的竞争性行业求得发展。
3.7 成本沉没现象的避免市场上的经济行为个体既要灵活应用人们的成本沉没效应,又要努力减少成本沉没效应对自己实际生活决策造成消极的影响。
1.按照标准化决策观来指导人们做出理性的决策,即前期的投入不应该影响当前的选择,只有当前选项需要继续增加投资和未来收益才是影响决策的因素。
2.项目投资的中后期寻找项目外的独立人士或机构提供专业建议,客观分析项目进行下去的成本一收益情况。
已有研究发现,美国公司新上任的职业经理人对他们前任经理人进行的项目的沉没成本不敏感,能够有效避免成本沉没效应这一让人越陷越深的决策陷阱。
3.管理层应该增加放弃不好项目的信息透明度,积极维护正确放弃项目的决策者的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