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几个方法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几个方法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是指在开始上课之前,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准备好学习的心理状态,教师采用一些方法来预热课堂氛围的环节。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几个方法。
一、实物导入实物导入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实物或者图示来引起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和兴趣。
在讲解立体几何的时候,可以拿一些实际的模型出来展示,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模型的特点,从而引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探索和思考。
二、故事导入故事导入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来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兴趣。
教师可以编写一则与待学数学知识相关的故事,或者通过一些名人事迹、科学发现等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三、问题导入问题导入是通过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数学问题。
问题可以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一些具有思维深度的抽象问题。
通过引入问题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思维导入思维导入是通过一些思维训练的活动来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
这些思维训练可以是一道数学脑筋急转弯题目,也可以是一个数学逻辑推理的问题。
通过思维导入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游戏导入游戏导入是通过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来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兴趣。
游戏可以是一道数学谜题、数学趣味小游戏等,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评判导入评判导入是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或者数学问题的评判来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兴趣。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争议性很大的问题,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进行讨论和辩论,通过对观点的评判,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巧妙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
实物导入、故事导入、问题导入、思维导入、游戏导入和评判导入等方法都是有效的导入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场景中灵活运用。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几个方法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几个方法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是指在正式授课之前,将本节课要授课的知识调动起来,使学生明确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
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融入,积极参与,调动心理活动,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水平。
针对初中数学课堂导入,学校教师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式:第一、以问题提出法引入新知识。
通过请教师出现一些色彩丰富、有一定难度程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进新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新知识的重要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习效果。
第二、以新知识贯穿法引入新知识。
新知识贯穿是指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从中发现知识的连贯性、扩展性和系统性,使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结合起来。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其学习热情。
第三、以形象思维法引入新知识。
无论新旧知识都是通过形象进行记忆的,教师要做出色彩丰富、有形象性的课堂引入方式,使学生能将新知识与情景、语言等定义形成联系,使新知识成为一种自然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融入,积极参与,拓宽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以现象推理法引入新知识。
这种方法通常是以学生已经熟悉的一些现象为基础,以推理演绎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推导出新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现象背后的逻辑思维过程,深入理解新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而以上几种方式的使用,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行动,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把新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为目的。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几个方法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几个方法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的重要环节,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个我认为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一、情境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是通过构建情境,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一道“张老师有30个学生,她想平均分配这些学生到五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不同。
应该怎么分配?”的问题,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学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二、旧知复习法旧知复习法是在导入环节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题目,让学生回答,或者出示一些前面学过的图形或公式,让学生解释或运用。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是提出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出示一道有趣的数学难题,或者提出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一道“有9个白球和1个黑球,每次随机取一个球,不放回,取到黑球就停止,问进行几次取球,停止的概率最大?”的问题,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学到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是通过讲述一个富有情感和想象力的故事,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讲述一个与数学相关的故事,或者编制一个寓言故事,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进入数学学习状态。
讲述一个数学家发现了一枚神奇的硬币,投掷100次都是正面朝上,学生可以从故事中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进而学习概率的相关知识。
五、实验导入法实验导入法是通过进行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亲自参与并发现数学规律。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实验结果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设计一个测量角度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测量和比较,发现角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几个方法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几个方法一、引入问题法引入问题法是数学课堂导入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提出一个具体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从而引入数学知识。
老师可以提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和思考这个问题,最后引入相关的数学知识。
老师可以提出一个关于比例的问题:“小明和小刚两人分别用了3个小时和4个小时完成了一项任务,问他们完成任务的速度谁更快?”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联想到比例的概念,并引入到比例的计算中去。
引入问题法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思维。
在引入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问题的思考和探索,逐步建立起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这也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物导入法实物导入法是指通过具体的实物或图片引入数学知识的方法。
利用实物或图片,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数学概念,从而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在教学比例的概念时,可以利用实际物体或图片来说明,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比例的含义。
通过观察、比较、对照,学生可以逐渐理解比例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三、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入数学知识的方法。
故事具有情节生动、富有想象力和趣味性的特点,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情感投入。
在故事中,可以融入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数学概念。
在讲解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时,老师可以通过数学寓言或故事来引入,让学生在几何形象中理解线的性质。
故事导入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仅增加了课堂氛围,还能够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形象。
故事导入法也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从情感上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四、图表导入法图表导入法是通过图表等形式引入数学知识的方法。
图表具有直观形象、清晰明了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和理解数学概念。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展示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从而引入数学知识。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几个方法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几个方法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知识奠定基础。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种导入方法,下面就几种比较常用的方法进行浅谈。
一、概念板块法:概念板块是一个重要的数学启蒙教学方式,它是以容易理解的语言和形象化的内容,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某个知识点的概念与性质。
这种方法是以字母、图形、实例等形式展现一个完整的概念板块,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应用概念。
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概念板块法,可以在课堂开头通过一个场景或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时候,老师可以用一个盛放苹果的篮子来模拟悬垂线的概念,以此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函数的定义。
二、情境案例法:情境案例法是一种比较实际的导入方法,它可以通过生动的教学现象展示某个知识点的应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点的本质。
教师应该选取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喜欢的书,然后从中提出书的主题或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小说的类型和写作技巧;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银行计息、说明书中的比例、三角形的测量等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配套活动法:配套活动法是一个很好的课堂导入方法,可以通过简单的游戏、文化活动或问答环节等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乐趣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例如,在学习数学方程的时候,可以通过“数学方程探险游戏”来做一个简单活动,结合游戏的元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意义。
综上所述,教学导入环节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灵活的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导入方式,通过创设优美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新课导入的方法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新课导入的方法初中数学课堂的新课导入是教师引入新知识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本文将以数学教学为背景,探讨几种常见的新课导入方法及其优劣势,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一、直观引入法直观引入法是利用具体的事物或情境来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到新知识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整数的概念时,可以设置一个游戏,让学生通过加减运算、移动等方式体验正数和负数的特点。
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
但是,直观引入法在引入一些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问题引入法问题引入法是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求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例如,在教学比例的概念时,可以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列式、解方程等方法求解比例。
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但是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情境引入法情境引入法是通过创设一个具有情境特色的场景来引入新知识,使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和应用知识。
例如,在教学面积的概念时,可以引入一个房屋装修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计算不同房间的面积来理解面积的概念。
这种方法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但是在设计情境时需要注意情境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四、归纳引入法归纳引入法是通过给出一系列具体实例或观察一些现象,让学生从中总结出新知识的规律。
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的特征时,可以通过观察不同几何图形的性质,让学生归纳出各自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综上所述,不同的新课导入方法各有优劣势,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
此外,为了提高新课导入的效果,还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设置情境引入的任务性和探究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几个方法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几个方法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严谨的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数学往往是一项挑战。
而数学的导入工作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本文将从教师引导、教材设计和多媒体利用三个方面来谈论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几个方法。
一、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在数学课堂导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引导不仅仅是告诉学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故事、实验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导入几何知识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几何问题或者故事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去探索和学习。
在导入环节,教师还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逐步接近新知识。
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引导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
二、教材设计教材设计是数学课堂导入的关键环节,好的教材设计能够使导入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教材的设计和运用。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例子或者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设计教材。
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多媒体手段来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接受新知识。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活动,如游戏、竞赛等,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媒体利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在数学课堂导入中,多媒体的利用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几个方法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几个方法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引入新知识的部分,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并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一、直观法导入直观法导入是利用图形、实物等直观的事物引入新知识。
在学习平行线和垂直线的关系时,可以使用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两根直线的方向和交叉情况,从而引发学生对平行线和垂直线概念的思考。
二、教材导入法教材导入法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介绍和提问引入新知识。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预习教材,然后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已学知识,进而引入新知识。
在学习平方根的概念时,可以通过提问“你们还记得什么是平方吗?”,引导学生回顾平方的概念,然后介绍平方根的定义。
三、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是通过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引入新知识。
教师可以提问一个和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建立问题意识,从而引入新知识。
在学习整数加减法时,可以提问“小明手里有3个苹果,他从他手里拿掉了5个苹果,这样会剩余多少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对于负数的思考。
四、经验导入法经验导入法是通过借助学生的实际经验引入新知识。
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些与新知识相关的实际经验,并帮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和问题,进而引入新知识。
在学习面积和体积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他们在生活中用到过面积和体积的场景,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面积和体积。
五、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是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新知识。
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和新知识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分式时,可以通过讲述一个实际生活中的故事,如“小明和小红一起做蛋糕,他们需要1/2杯的糖,但是只剩下1/4杯了,他们该怎么办?”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分式的概念和运算。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可以多样化,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通过巧妙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动,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也有人把良好的开端比作“凤头”。
可见,一堂课良好的开头是多么的重要!的确,良好的新课导入语,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同时,良好的创新课导语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闪烁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熔铸着教师的教学风格。
因此,合理而新颖地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
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导入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了。
新的理念要求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关注问题情境的趣味性、现实性的同时,更要关注数学性。
首先,情境中要有“问题”,即数学问题。
其次,问题情境要凸显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要能够从情境中有效地引出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是趣味性、现实性和数学性三方面的统一。
笔者近年来在课堂导入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根据本学科特点,将常规方法做了一些变动和改进,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个人特色的导入方式,现就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和心得体会。
一、故事导入法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古代故事引入新课,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
识和能力。
如在教学《带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讲述有关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故事,有一次,有位数学家问他:“尊敬的毕达哥拉斯,请告诉我,有多少名学生在你的学校里听你讲课?”毕达哥拉斯回答说:“我的学生,现在有在学数学,在学音乐,沉默无言,此外还有三名妇女。
”算一算:有多少名学生?从而引入课题——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诗歌导入法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利用这种高雅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耳目一新,在对诗歌欣赏的过程中自然地进入状态、深入课题情境。
如教学《从三个方向看》,以《题西林壁》一诗导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多美的山,多美的诗,同学们能说说这首诗的含义吗?教师总结: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物体,看到的图形往往是不同的,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简单物体的三视图。
三、生活实例导入法
数学教学源于日常生活,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学生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因此,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帮助下自然地展开学习。
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国庆黄金周期间,我们班同学外出旅游,要拍照合影留念,若一张底片需1元,另冲印一张彩照需0.35元,现每人得到一张合影照片,并且
每人平均出钱不超过0.45元,参加合影的同学至少有多少人?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温故导入法
在教学中,同一单元前后两堂课联系很大,后一堂要用到前一堂课的旧知识,老师在讲新课前,有意识地提示,分析与本堂课要传授的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唤起学生原有的记忆,加深他们的理解。
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这种情境中,新知识便会又迅速、又牢固的与旧知识联系、融合在一起。
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先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的角也相等。
反过来,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吗?从而引入新课。
五、类比迁移导入法
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获得新知。
例如:教学“分式的基本性质”时,可类比小学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知,而且也强调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六、数学史实导入法
通过数学史知识的介绍,特别是通过我国古代数学伟大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主义热情。
如学习“勾股定理”这课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早在
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将一根直尺折成一个直角,如果勾等于三、股等于四,那么弦就等于五。
在北京召开的2002
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它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它的会标,其图案“弦图”最早是由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给出的。
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新课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这里所说的几种导入方式只不过是我的一点粗浅体会。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灵活、恰当地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使学生觉得数学好学、易学,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