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观后感
镜子的观后感

镜子的观后感镜子经过《天网》栏目十年的酝酿与策划,两年的拍摄与制作,最终完成。
下面是XX想跟大家分享的镜子的观后感,欢迎大家浏览。
镜子的观后感【1】最近被《镜子》的纪录片刷爆了朋友圈,虽任务繁多,但是还是挤时间看完并且决定花时间写一篇观后感:这部镜头画面感处理的不是很好的纪录片竟然让我三次哽咽,因为它的真实。
【家明篇】“他们根本不知道我喜欢什么,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我身上,我现在根本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无论我怎么做,他们都会认为我是小孩子,我是个幼稚的人。
他们就根本不相信我。
”当家明歇斯底里地哭着说完这段话时,尤其是“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我”时,我陪着家明落泪了。
从视频来看,家明这孩子本性上没有多大问题,他就是想证明自己能行,他想独立自主、他想要自由。
但是家明的爸爸是一个通过考上大学走进城市的踏实劳动者,他希望儿子能和他一样通过自己的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所以家明想去做一次背包客,但得不到父母的同意,在父母眼中,家明还是个小孩子,但是小孩子也有自己的感觉。
在第三集中,家明妈妈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以前心里只有工作,而现在只有工作和儿子,那么我呢?你在这样下去,我肯定和你离婚!”这个片段我看了两次,从这里开始我便开始心疼家明爸爸,是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能看得到家明爸爸的努力,他能把工作搞好,但是他忽略了他的家庭、他的妻子、他的儿子。
他努力工作给这个家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生活很多时候需要精神层面的享受。
我觉得这个家庭的三口人一定要相互帮助、一起进步,因为爸爸也是人,他的缺点也是与生俱来的,他已经努力克服自己了,一个人肯为你改变自己,说明他是真的很爱你,也很在乎你。
【张钊篇】“我不是一定要谈女朋友,而是我想找一个精神寄托,我觉得我父母那里是没戏了,我如果不谈女朋友,我就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动力在哪里?”听到张钊说“精神寄托”这个词时,我其实挺惊讶的但是随后一想也合情合理,因为小孩子也是有精神需求的,甚至比大人更需要。
《镜子》观后感(9篇)

《镜子》观后感(9篇)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镜子》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镜子》观后感14月16日下午,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
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让人重新审视当今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情感问题,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观看完影片说,“《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了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林丹华说,“家庭影响孩子最深,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长,才能让孩子能够有属于他们的天地。
”《镜子》观后感2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卢钊凯、范永东执导的纪录电影《镜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纪录片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还参加了一系列进校园活动,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瞬间引发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热烈讨论。
《镜子》观后感

《镜子》观后感“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这是我观看《镜子》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
《镜子》是由卢钊凯导演的一部纪录片,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一、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祥和安全的家庭环境。
首先是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给他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要让孩子全面发展,和谐家庭至关重要,建立温馨的家庭,才能让他们有信心、有兴趣学习。
同时也要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学习和游戏。
让孩子觉得生活在家庭中的幸福感,给孩子一个愉快的成长空间。
二、父母教育子女要有耐心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平时与孩子相处时总会发现孩子的不少言行不符合父母的意愿,有时甚至无理取闹。
但父母应该给孩子辩白表达的机会,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意见,要让孩子在父母耐心的说服教育中感受到自己的过错,进而主动改进。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信心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要引导孩子无论干什么要用心尽力,即使结果不是最好的,但只要努力了就是最棒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
当孩子有了错误时,家长也不要过于斥责孩子,首先要教育孩子有承担错误的勇气,然后再帮助孩子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会造成什么后果,以后应如何改正错误。
多鼓励自己的孩子,看到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的成绩,不要盲目地批评他们的努力和失败。
作为父母不能全盘代替孩子的事,要进行合理的关怀和训练,让孩子知道自尊和自信是自己用行动树立的,而不是别人能给予的,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健全人格。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一:《镜子》纪录片观后感有父母说,孩子如今变成了这样,完全是自由惯了,我们给了孩子太多自由了。
而实际上是行为上放任,精神上却紧紧管束。
如今我们对孩子教育的重点,完全不像我们的先辈。
那时候是强调物质上丰富起来,让孩子吃饱穿暖。
那时的人都很淳朴,社会也不是现在的模样。
就拿如今风头正兴的共享单车来说。
以前的父母就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有一次在粉店吃粉,一个男孩高高兴兴地跑进来,跟妈妈说自己找到了一辆自行车。
不要付钱的自行车,等会还要骑回家去。
本来是共享的东西,但是那把锁被人撬了。
这个孩子像捡到宝一样想着占为己有。
父母要不要教?怎么教?如今,能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有一个正确地价值观,成为了重中之重。
因为经济发展的太快,灵魂跟不上了。
没有精神的构建,物质的满足最后让孩子觉得没有方向,信仰丧失,理想缺位。
而且情感教育缺失,成为如今的教育之痛。
学校教育无法在情感上弥补孩子的缺失。
比如留守儿童,影片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夏阳。
父亲是船厂工人,母亲在做保姆。
25岁的夏阳不想工作,沉迷网吧,甚至不谈朋友。
沉默的父亲借了1万外债送他去了训练营,希望能改变孩子。
25岁真的不能说是一个孩子,应该说是一个男人,本应该担当很多的责任了。
可他一直是留守儿童,好像一直没有走出来。
他的世界里,父母是缺位的,没有父母的爱注入,孩子的心理就会扭曲。
我们村也有一个26岁的“小孩“。
他妈妈在他10岁的时候病逝了,一直由奶奶带着,但是奶奶非常宠溺他。
一看到爸爸教育儿子,就说没娘的孩子被欺负,可怜。
然后就一把老泪地把孙子搂着。
而爸爸又长期在外边打工,管的越来越少。
中考的时候成绩一般,没有继续读高中。
敏感的他必须面对一个严峻的事实——工作。
可外边的世界哪里有奶奶的怀抱那么温暖呢?吃不了苦,流不了汗,干三天活就玩两天。
最后回家过年的车费还要爸爸打钱。
如今就常常通宵混在网吧,回家就睡觉。
他敏感而暴躁,让人无法靠近。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5篇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片子的第一集展现了孩子被强制入学的过程,第二集讲述孩子与父母分别上课的情况,第三集交代了课程结束后,父母和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及近况。
纪录片的最后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对孩子而言,每位父母发生的变化更加明显:张钊父亲试着与孩子沟通,放宽了自己的原则但没有完全迎合张钊的要求;家明父亲首先给家明买了一条狗,还将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写在纸上贴到了墙上,来时刻告诫自己;泽清母亲也表示,孩子回来之后没有和他们红过脸。
片子的最后,向我们交代了三个孩子的近况:出营后,张钊参加了20年高考,被长春某高校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录取,张钊放弃,选择在河北安平县中学复读,继续参加20年高考,目前已与女友分手;家明在父亲资助下开了一家网吧,两个月后关闭,在其满18周岁时,他做背包客去了张家界,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行;泽清希望换个环境,他让父母买了一套新房,目前依然没有去上学,继续在网上下军旗,20年3月5日,泽清父母来到中央电视台向《心理访谈》栏目继续求助。
心理学专家张久祥老师在对这部片子进行解读时,说道:孩子生下来就是一颗人性的种子,但是这颗种子是在父母,在家庭这个环境里慢慢成长出来的,镜子的切入点是什么?当一棵树长歪时,镜子就切入进来了。
所以,它是时代的镜子,夏阳也好,泽清也好,张钊也好,家明也好,他们都不叫主人公的名字,他们叫这个时代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不叫他们的父母,他们叫这个时代的父母。
现在看来,关注《镜子》这部纪录片的人数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就像俞敏洪观看此片发表的感受所讲的一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机会进入到训练营,感受到自己教育方式上的错误。
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反思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孩子,并且已经成为或者未来某一天将会为人父母。
《镜子》观后感【优秀4篇】

《镜子》观后感【优秀4篇】镜子的启示作文篇一我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个小男孩,从来没有见过镜子。
一天,他见到了一面镜子。
他对镜子招招手,镜子里的小男孩也对他招招手;他对镜子龇牙咧嘴,镜子里的小男孩也对他龇牙咧嘴;他对镜子假装拳打脚踢,镜子里的小男孩也毫不客气地回敬了相同的动作。
小男孩气愤了,一路跑回了家,将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是你不对呀!只要你和和气气的对它,它也会和和气气的对你。
”是呀,只要你和和气气的对别人,别人才会和和气气的对你。
世界上有许多事都是这样,你尊敬别人,别人才会尊敬你。
先说校园,大家都是平等的,你和别人处好关系,别人也会乐呵呵地对待你。
如果你经常以拳头对待别人,别人回敬你的也可能不止这些,这就是校园的镜子。
还有大自然。
近几年来,我们对大自然的破坏已达无数:汽车尾气的排放;江河湖海的污染;野生动物的捕杀;森林树木的砍伐;花花草草的攀着……大自然也报复了人类: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海啸、洪水、雪崩……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回敬,也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镜子。
如果人类好好的对待大自然,大自然将不会给予人类报复。
在我们的生活中,由许许多多的事都是这样,你善待别人,别人才会善待你,你不友好的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此的回敬你。
镜子观后感篇二从古至今,无论中外,关于镜子或者镜头下的惊悚故事一直接连不断。
镜子能够映照出人的日常,也能映照出一些我们平日肉眼看不到的,诸如灵魂,或者不干净之物。
在影视作品中,也正是这些匪夷所思、常理所不能解释的现象,为创作者带来极大的衍生思考空间。
用形色不同的作品展示出,非常理现象与人类内心阴暗面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到底是真的有鬼,还是人在搞鬼,《半夜不要照镜子》最终没能告诉提前观影的童鞋们真相。
《半夜不要照镜子》是牛朝阳导演继《床下有人》之后,再一部青春恐怖片创作。
与《床下有人》不同的是,导演积极吸取上次“喜剧桥段过多,观众容易笑场出戏”等评价,此次拍摄目的明确,就是要吓人。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范文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范文《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近年来,随着纪录片在影视领域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优质纪录片涌现出来,其中,《镜子》无疑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
这部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容,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引发了人们对自我认知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在观看完《镜子》之后,我深深被其所传达的信息所震撼,对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这部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容引起了我的兴趣。
《镜子》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叙事方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真实的镜像画面,展现了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的真实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种独特的方式使得观众更加容易产生共鸣,仿佛自己就是镜子里的那个人。
在观看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看一部电影,更像是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其次,纪录片所呈现的内容也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
《镜子》通过镜像画面展现了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的真实情感和内心世界,这些画面不仅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观察,更是对内心世界的触及。
在这些画面中,我看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痛苦和快乐,看到了他们真实的情感和内心的挣扎。
这些画面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独特的人生体验,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场景中面对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思考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最后,纪录片所传达的信息也引发了我对自我认知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在观看《镜子》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思考自己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和情感反应。
我开始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场景中面对着自己的内心挣扎。
这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同时,我也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自己在人生中的定位和价值观。
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思考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意义。
总的来说,观看完《镜子》之后,我深深被其所传达的信息所震撼,对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镜子》观后感5篇

《镜子》观后感5篇《镜子》观后感1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片子的第一集展现了孩子被强制入学的过程,第二集讲述孩子与父母分别上课的情况,第三集交代了课程结束后,父母和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及近况。
纪录片的最后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对孩子而言,每位父母发生的变化更加明显:张钊父亲试着与孩子沟通,放宽了自己的原则但没有完全迎合张钊的要求;家明父亲首先给家明买了一条狗,还将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写在纸上贴到了墙上,来时刻告诫自己;泽清母亲也表示,孩子回来之后没有和他们红过脸。
片子的最后,向我们交代了三个孩子的近况:出营后,张钊参加了高考,被长春某高校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录取,张钊放弃,选择在河北安平县中学复读,继续参加20某某年高考,目前已与女友分手;家明在父亲资助下开了一家网吧,两个月后关闭,在其满18周岁时,他做背包客去了张家界,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行;泽清希望换个环境,他让父母买了一套新房,目前依然没有去上学,继续在网上下军旗,20某某年3月5日,泽清父母来到中央电视台向《心理访谈》栏目继续求助。
心理学专家张久祥老师在对这部片子进行解读时,说道:孩子生下来就是一颗人性的种子,但是这颗种子是在父母,在家庭这个环境里慢慢成长出来的,镜子的切入点是什么?当一棵树长歪时,镜子就切入进来了。
所以,它是时代的镜子,夏阳也好,泽清也好,张钊也好,家明也好,他们都不叫主人公的名字,他们叫这个时代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不叫他们的父母,他们叫这个时代的父母。
现在看来,关注《镜子》这部纪录片的人数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就像俞敏洪观看此片发表的感受所讲的一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机会进入到训练营,感受到自己教育方式上的错误。
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反思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孩子,并且已经成为或者未来某一天将会为人父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雨化小学四年级(2)学生:夏映雪家长:夏云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石家庄第二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
”以下是我个人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
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长。
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给忘掉了。
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
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让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会照你说的做吗?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却目不转睛的看着放大音量的电视节目或坐在电脑旁忘我地玩着各种游戏,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能感觉到平衡呢?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
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写作业,或者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看看书,读读报,轻声地做些家务,让孩子感觉到他(她)写作业时父母也没有清闲,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平衡感,也愿意写作业了。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
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
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
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
这样,孩子便乐意向您倾诉,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