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一、经络概述1.1 定义经络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是中医学六经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

经络是中医理论对人体生理、病理调节和治疗的主要途径,是中医学调节气血、阳气、阴气、营精等生理活动的重要渠道。

1.2 名称经络,也称为经脉、经气、经脉络。

1.3 基本特点经络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其基本特点包括:存在于人体内部,是人体内一种独特、复杂的生命系统;通过人体内输送气血和调节生理功能;它是人体生理机能调控的重要通道。

二、经络的构成2.1 经络的组成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组成。

经脉是中医学所说的主要的经络部位,通行组织结构为经脉。

络脉是指与经脉相连通的类似网状的血管结构,通行组织结构为络脉。

2.2 经络的分布经络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包括全身各个部分,主要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背部、上肢、下肢等部位。

2.3 经络的分类经络根据不同的特点可分为经脉、络脉、奇经八脉、经别等,其根据不同特点分类有所不同。

三、经络的功能3.1 输导气血经络能够输送气血,保持气血畅通,维持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2 调节阴阳经络能够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保持人体阴阳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3 调节机体生理经络能够调节机体生理活动,保持人体的机体功能正常。

3.4 调节情志经络能够调节情志,保持人体情志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经络的临床应用4.1 诊断经络能够通过检查经脉来了解人体脏腑功能的变化情况,用于诊断疾病。

4.2 治疗经络能够通过调节经脉来治疗疾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4.3 预防经络能够通过调整经脉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保健5.1 调养阴阳通过调养经络,可以调养体内的阴阳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5.2 健身保健通过调养经络,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增强体质,达到健身保健的目的。

5.3 预防疾病通过调养经络,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身体免疫力,保持健康。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经络基础知识的介绍:
1. 经络系统: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经络系统遍布全身,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联系起来。

2. 十二经脉:人体有十二条主要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

这些经脉对应着不同的脏腑,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 经络的作用:经络具有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平衡阴阳等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气血得以通畅运行,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4. 穴位:经络上的特定点位称为穴位,穴位是气血输注的地方。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5. 经络学说的应用: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广泛应用于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

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疼痛,调节身体机能。

6. 整体观念:经络学说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系统将各个部分联系起来。

身体的健康与经络的通畅与否密切相关。

7. 子午流注:子午流注是根据经络气血运行的规律,按时辰选择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

它认为在不同的时辰,经络气血的流动有一定的规律。

对经络的研究和应用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络的实质和作用机制仍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基础知识
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在内踝上8寸交到 足厥阴经之前,上行于小腿及大腿内侧 前缘,经腹部和胸部前外侧,止于腋下 第六肋间。 体内:属脾,络胃,挟咽,连舌本,散舌 下,支脉从胃上膈,注心中,与手少阴 心经相接。
太白
定位:在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 主治:
健脾要穴 调节血糖
用人参或三七贴敷
健脾补肺 山药薏米粥
列缺
取法:两手虎口垂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 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为穴。
主治:
“头项寻列缺”
颈椎病 戒烟 减少吸烟对肺的伤害
少商
定位:拇指桡侧甲角旁约0.1寸。
主治: 咽喉肿痛
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从食指桡侧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
行,经肩颈上颜面,在人中沟交叉到对侧, 在鼻翼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三阴交
定位: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
孕妇禁用
美 容 养
调 经
补 阴 虚

五、手少阴心经 (一)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络小肠,支
脉上挟咽喉,连目系。 体表:从腋窝循上肢内侧后缘下行,经手掌,
至小指桡侧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神门
取法:将腕横纹三等分,在尺侧1/3的中点。 作用:安神定志,宁心清热。 主治:失眠、预防老年痴呆。
• (二)主治概要 • 是人体排毒通道 • 是人体抵御风寒的重要屏障 • 激发肾脏潜能
背俞穴 Feishu BL13
肺俞: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人体经络的知识点总结

人体经络的知识点总结

人体经络的知识点总结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指在人体内部贯穿全身的一种特定脉络系统,通过其中的络穴,连接起人体的脏腑。

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有关经络的记载,内容包括了皮部、络脉、经脉、腧穴等诸多内容。

这些经络像网状一样分布在全身,在不同的部位组成了不同的经络系统。

按照传统的观点,人体共有12条正经和8条奇经,通过这些经络可以联系人体的各个部位和器官,调节和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

二、经络的分类1. 12条正经:包括了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2. 8条奇经:包括了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3. 杂经:手足三阳经、手足三阴经、奇经八脉。

三、经络的特点1. 内外联络:经络系统连接了人体的内部器官和外部组织,实现了人体内外部的联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寻行经络:按照古代医学的理论,经络沿着一定的路径分布于人体的表面和内部,有着固定的路径和寻行方向。

3. 穴位主治:每一条经络上都有若干个穴位,通过这些穴位可以对相应的内脏进行调节和治疗。

4. 运行规律:经络系统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有不同的时间、方位和气候的调节要求。

四、经络的生理作用1. 传导与激活:经络是传递和激活气血,神经等生理信息的媒介,促进器官功能的协调和调节。

2. 营养与废物的代谢:经络系统还参与人体内部的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代谢过程,对维持人体内部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免疫调节: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对抗外部的病原体。

4. 情绪调节:经络系统也与人体的情绪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调节经络可以缓解人体内部的紧张情绪。

5. 疼痛调节:经络系统参与了人体的疼痛调节过程,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缓解局部的疼痛。

五、经络的疾病1. 经络阻滞:当人体经络系统受到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影响,会出现经络阻滞,引起气血淤滞,导致人体的疾病。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

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

故曰:"经者,径也。

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

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

故曰:"支而横出者为络。

”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相贯,遍布全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联络交会,组成了经络系统,把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所以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

二、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

经脉和络脉是它的主体(一)经脉系统1.十二经脉正经:正经有十二,即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共四组,每组三条经脉,合称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

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

为此,十二经别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它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区。

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称为"十二皮部”。

2.奇经:奇经有八,即督脉、任脉、带脉、阴骄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

经络总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归纳总结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在中医中,经络被认为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生物电传导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气血等生命物质得以在人体内部运行和流通。

下面将对经络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络理论。

一、经络的概念和特点1. 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是中医对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理论基础之一。

经络具有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的功能,是连接人体各个部位的通路。

2. 经络的特点经络具有沿身体特定方向延伸的特点,分为经和络两个部分。

经络的走向和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通过这些规律可以推断出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

二、经络的分类和功用1. 经络的分类经络按其功能和走向的不同,可以分为经、络和腧穴三个部分。

经络包括十二经、奇经八脉和十五络。

腧穴又分为十四经穴和八脉穴。

2. 经络的功用经络的主要功能包括传导气血、调节阴阳、运行营养物质等。

不同的经络在人体内部承担不同的功能,协调着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活动。

三、经络的病理变化1.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的病理变化包括经气郁滞、经血瘀滞、经络寒热、经络虚实等。

这些病理变化常常影响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 经络病症的诊断与辨证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脏腑症候和经络病变的特点,可以用中医的辨证方法进行诊断和辨证。

这些方法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经络的调理与治疗1. 经络调理的方法经络的调理方法包括针灸、艾灸、推拿、拔罐、针刺、穴位按摩等多种中医疗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调理和治疗经络的病理变化,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2. 经络治疗的应用经络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风湿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这些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五、现代研究与发展趋势1. 现代研究的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经络的研究逐渐深入,一些先进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和生物电学技术被用于研究经络的结构和功能。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经络的概念1. 经络的定义: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流注气血的通道。

2. 经络的分类:根据经络的属性,可以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种。

3. 经络的作用:经络在中医理论中具有调节气血运行、联络脏腑、表里相通、防御外邪等作用。

二、经络的走向1. 经络的走向特点:经络走向顺应人体的解剖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 12经脉的走向及分布: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胆经。

3. 别经及奇经的特点:别经主要指与正经相连的支脉,奇经指的是任脉、督脉。

4. 经脉的走向规律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经络的特点与功能1. 经络的渗透性:经络具有渗透性,能够影响体内外的生理活动。

2. 经络的传导性:经络通过气血的运行进行传导,起到联络脏腑和表里相通的作用。

3. 经络的敏感性:经络对外部刺激非常敏感,可以通过经络的刺激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经络与疾病1. 经络与疾病的关系:经络在中医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疾病都与经络有一定的关系。

2.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出现痹痛、气血不畅、阻滞等病理变化时,容易导致相关脏腑器官的疾病。

3. 经络的治疗作用:通过经络的调理,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五、经络学与临床应用1. 经络学在临床中的作用:临床上,经络学的知识经常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中医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经络穴位的作用:经络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部位,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节气血,治疗相关疾病。

3. 经络理疗的应用:经络理疗是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经络理疗可以调理脏腑功能,改善疾病状况。

总结: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学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掌握经络学的相关知识,对于日后的临床工作以及对中医学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一、概念:1、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2、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3、原穴的定义: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

二、十二经脉⒈定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2、命名:十二经脉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内容确定的。

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2)手三阳经从手上头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4)足三阴经从足至腹胸3、表里属络关系:1)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

2)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

3)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相表里属络关系。

三、经络的作用1.联络内外,网络全身。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3.抗御外邪,反映病症。

4.传导感应,调节虚实四、经络的临床应用:1、说明病理变化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2、指导辨证归经辨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

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

3、指导针灸治疗4、循经取穴五、十二经络的主治规律:六、柱状图分析方法:(1)胃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胃经偏离指数呈绿色或蓝色。

1、胃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胃经营养正常。

2、胃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胃偏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属心系(1)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 从心系,上挟咽(2),系目系 (3)。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 出腋下,下循臑内后谦,行太阴、心主(4) 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 (5)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 其端。 [本经穴]极泉、青灵、少海(合)、 灵道(经)、通里(络)、阴郄(郄)、 神门(输、原)、少府(荥)、少冲
足 太 阳 膀 胱 经
循行
• ①起始于内角(睛明),上行额部(攒竹、
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 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 会)。 头旁一支:②从头顶分到耳上角 (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 直行主干:③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
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 分出下行,④内侧一支:沿肩胛内侧,夹 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 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 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 肾俞),进入脊旁筋肉,⑤络于肾,属于 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 中膂俞、白环俞)。⑥腰部一支:从腰中 (肾俞)分出,夹脊旁,通过臀部(上髎、 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 腘窝中(殷门、委中)。
• 上行的一支:⑥从缺盆上行,沿颈旁(天
窗、天容),上向面颊(颧髎,到外眼角 (会瞳子髎);弯向后(会和髎),进入 耳中(听宫)。 • 又一支脉:⑦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 靠鼻旁到内眼角(会睛明,接足太阳膀胱 经)。⑧此外,小肠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 虚脉相通。
病候
• 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咽喉痛,

本经穴
• 本经共有11个穴位。其中9个穴位分布在上
肢掌面桡侧,2个穴位在前胸上部,中府 (肺募),云门,天府,侠白,尺泽 (合),孔最(郄),列缺(络),经渠 (经),太渊(输、原),鱼际(荥), 少商(井)。
销售话术
• 我现在帮您调理的是肺经
肺经主管人体的营气和呼吸系统,可改善 咽喉不适,气短,并且达到清除肺部垃圾 的作用,经常调理疏通肺经可保证肺部的 正常工作,有效预防肺部疾病

本经穴
• 本经共有21个穴位。11个穴位分布在下肢
内侧面,10个穴位分布在侧胸腹部。隐白 (井),大都(荥),太白(输、原), 公孙(络),商丘(经),三阴交(足三 阴之会),漏谷,地机(郄),阴陵泉 (合),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 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 大包(脾之大络)。
交会穴
• 中府(手太阴),期门(足厥阴),日月
(足少阳),下脘、关元、中级(任脉)。
销售话术
• 我现在帮您调理的是脾经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并且统管人体的 阴血,经常调理脾经可以改善脾胃不合, 月经淋漓不尽,水肿虚胖的症状,并有效 改善预防松弛下垂的肌体
手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经
循行
• 《灵枢· 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
销售话术
• 我现在帮您调理的是胃经
胃经是人体长寿的保证,调理胃经可以有 效改善胃部不适,眼歪斜,面部萎黄等现 象,脾胃经的气血不足直接影响您25岁以 后的身体机能;
足太阴脾经
循行
• ①起始于大趾末端(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
际(大都),经核骨(第一跖骨小头)后(太白、 公孙),②上向内踝前边(商丘),③上小腿内 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 经之前(地机、阴陵泉),④上膝股内侧前边 (血海、箕门),⑤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 结、大横;会中极、关元),⑥属于脾,散络于 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⑦通过膈肌, 夹食道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 会中府),⑧连舌根,散布舌下。 腹部一支:⑨从胃部分出,上过膈肌,流注心中 (接手少阴心经)。
本经穴
• 本经共有20穴。15穴分布在上肢背面的桡
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 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 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 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 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 扶突,禾髎,迎香。
交会穴

大椎(督脉),水沟(督脉),地仓 (足阳明),秉风(手太阳)
手阳明大肠经
• ①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
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 谷),②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 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 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 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铡前边(手 五里、臂臑),
循行
• 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
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 入缺盆(锁骨上窝),⑥散络肺,通过横 膈,属于大肠。 上行的一支:⑦从锁骨 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 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 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 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 足阳明胃经)。
病候

本经腧穴可主治“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 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 胃肠等腹部疾病、热病和本经脉所经过部 位的病症。例如头痛,牙痛,咽喉肿痛, 各种鼻病,泄泻,便秘,痢疾,腹痛,肩 前、上肢屈侧外缘疼痛,大指侧的次指 (食指)痛而不好运用。等。本经异常变 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痛,颈部肿 胀。
经络基础知识
作者:李强
什么是经络
•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
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 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 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 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 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 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手太阳小肠经
循行
• ①起始于小指外侧末端(少泽),沿手掌
尺侧(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 阳谷),②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 沿尺骨下边(支正),③出于肘内侧当肱 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向上 沿上臂外后侧,④出肩关节部(肩贞、臑 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 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会附分,大杼、 大椎),⑤进入缺盆(锁骨上窝),散络 于心,沿食道,通过膈肌,到胃(会上脘、
病候
• 本经腧穴可主治胸、心、循环系统病症、
神经精神系统病症以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 的病症。例如心痛、心悸、失眠、咽干、 口渴、癫狂及上肢内侧后缘疼痛等。《灵 枢· 经脉》:是动则病:嗌(1)干,心痛, 渴而欲饮,是为臂厥(2)。是主心所生病 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 中热、痛。
本经穴

病候
• 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舌根部发强,
吃后即呕,胃脘痛,腹胀,舌根强痛,喜嗳气, 得到大便或放屁后就感到轻松,全身感到沉重无 力。 本经腧穴主治“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 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舌根部痛,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心胸烦闷, 心窝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块,泄利,或小便 不通,黄疸,不能安睡,勉强站立,大腿和小腿 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 脾之大络:实证,全身都痛;虚证,各关节弛缓 乏力。
• 本经共9个穴位。1个穴位在腋窝部,8个穴
位在上肢掌侧面的尺侧。首穴极泉、青灵、 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 末穴少冲。本经经穴分布在腋下,上肢掌 侧面的尺侧缘和小指的桡侧端。
销售话术
• 我现在帮您调理的是心经
心经主要管头部,头部的活动,调理您的 心经能缓解头部的压力,改善失眠多梦等 睡眠质量的问题 。
• 内行一支:⑨从胃口向下,沿腹里,⑩至
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合。——由此下行 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 (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 鼻),⑾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 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 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 出次趾末端(厉兑)。
• 小腿部一支:⑿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
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 出中趾末端。 足背一支:⒀从足背部 (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末端 (接足太阴脾经)。
病候
• 本经腧穴可治疗胃肠等消化系统,神经系
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头、眼、鼻、 口、齿等器官病症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 病症。例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腹 胀,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 泄泻,鼻衄,牙痛,口眼涡斜,咽喉肿痛, 热病,神志病,胸部及膝膑等经脉循行部 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病证。
颔下肿不能回顾,肩部痛得象牵引,上臂 痛得折断。 本经腧穴主治“液”方面所 发生的病症:耳聋、眼睛昏黄,面颊肿, 颈部、颔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后 边痛。
本经穴
• 本经共有19个穴位,左右各19穴。8个穴位
分布在上肢背面的尺侧,11个穴位在肩、 颈、面部。少泽(井),前谷(荥),后 溪(输),腕骨(原),阳谷(经),养 老(郄),支去(络),小海(合),肩 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 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 颈部一支:⑤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
(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 大椎),⑥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⑦ 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腕),散 络于脾。 ⑧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 (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 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夹脐两旁 (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 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 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
本经穴
• 本经共有45个穴位,15个穴位分布在下肢
的前外侧面,30个穴位在腹、胸部和头面 部。首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 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 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 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 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 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 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 解溪、冲阳、陷谷、内庭、末穴厉兑。
经络的作用
• 1、联系脏腑 沟通内外 • 2、运行气血 营养全身 • 3、抗御病邪 保卫机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