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穴位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 经络腧穴基本知识PPT课件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头面部
六条阳经经脉,皆上循头面 手足阳明经脉……头面部 手足少阳经脉……侧头部 足太阳经脉……枕项部, 手太阳经脉……头颊部
躯干部侧线的距离及与经脉的对应关系
部位 第一侧线
第二侧线
第三侧线
头部 背腰 腹部 胸部
1.5寸(膀胱经)
1.5寸(膀胱经) 3寸(膀胱经)
0.5寸(肾经) 2寸(胃经) 4寸(脾经)
阴
手太阴 手厥阴 手少阴 足太阴 足厥阴 足少阴
经
肺经 心包经 心经 脾经 肝经 肾经
阳
手阳明 手太阳 手少阳 足阳明 足太阳 足少阳
经
大肠经 小肠经 三焦经 胃经 膀胱经 胆经
(二 )十二经脉走向与交接规律
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交接规律
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于足 少阳经。
阴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交会之处,沿下
统
内 外
内属:脏腑
十二经筋
连 外连
属
十二皮部
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循行特点 “离、 合、出、入”
别络—为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 关节的体系
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 区
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
任脉
督脉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经络的生理作 用包括: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如手太阴经在手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
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交接;
中医经络腧穴学培训课件

14
其病:所过者支转筋痛, 其成息贲者, 胁急、 吐血.
中医经络腧穴学
15
第二节 手太阴腧穴 (Acupoints of Hand-Taiyin)
本经共一一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要求掌握de穴位7 个(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余穴了解.
中医经络腧穴学
16
中府 Zhong-Fu LU一 云门 Yun-Men LU二
中医经络腧穴学
5
二、白话:
手太阴肺经:①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 过来沿着胃上口,②穿过膈肌,属于肺脏.③从肺系 ──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④下循 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 ⑤下过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 最),⑥进入寸口 ──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 渊),上向大鱼际部,沿其边际,出大指de末端(少 商).
中医经络腧穴学
17
一、出处:
中府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 云门 《素问·水热穴论篇》
二、释名:
中云府门:中云,指中云焦气、,即中山气川;之府气,;聚门也.,意指为手手太太 阴阴肺之脉脉所起出于之中门 焦户,.穴意为中肺气聚犹会 如之云处雾气,又化为,肺出之入募于,此即门藏户气,结故聚名之. 所,肺、 脾合气于心,故名.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 出其 端. 《灵枢·经脉》
注释: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零 一臑中 络 还 胃 属 肺 腋]:焦:口系下臂 寸音联回隶:内口闹上络来指属“此上:,指腹、;贲系处桡骨上胃网循门统”所动下臂脘络部属是说:脉顺廉部所、系“.搏沿:.在散带腋动臂.意部络下d处内为e”.d上意经据顺e当骨思意脉《着是,思,起指甲指走指.于桡 乙用相. 腋中骨 经连如前焦》.接动廉方应,词d是 :指,e以其,因部义侧经穴为分为边渠为经.网,肺棱为中 脉 络 系 府 角 正气 样 指 部、 ,当血 分 肺云 .腕上布 脏门d边后e该d.产应一e处生系称寸.和带“处运,上.即行廉气有”管赖,.下于边胃应气称. “下廉”.
中医经络与穴位ppt课件

分支2: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 穴处,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
行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 经颈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 进入胸腔,穿过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 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节处。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胁 (8、9、10肋),下行至髋关节处与前脉会合,再 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
十 手手 足 足手手 足 足 手 手 足 手
二 经
经
太肠 阴经
阳 明经
阳 明经
太阴经
少肠 阴经
太胱 阳经
太阳经
少包 阴经
厥焦 阴经
少 阳经
少 阳经
厥 阴
脉 肺大 胃 脾心小 膀 肾 心 三 胆 肝
联
属肺
大 肠
胃
脾
心
小 肠
膀 胱
肾
心 包
三 焦
胆
肝
系 的
络
大 肠
肺
脾
胃
小 肠
心
肾
膀 胱
三 焦
心 包
肝
胆
脏其 腑他 胃
手少阴心 手太阳小肠 足太阳膀胱 足少阴肾 胸中
手厥阴心包 手少阳三焦 足少阳胆 足厥阴肝
肺中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脏
完整版ppt课件
16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完整版ppt课件
17
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
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
门),通过膈肌,属肺,从肺
系(与肺相连的组织)横行至
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
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
上行,连于目系(目与脑相连
行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 经颈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 进入胸腔,穿过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 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节处。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胁 (8、9、10肋),下行至髋关节处与前脉会合,再 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
十 手手 足 足手手 足 足 手 手 足 手
二 经
经
太肠 阴经
阳 明经
阳 明经
太阴经
少肠 阴经
太胱 阳经
太阳经
少包 阴经
厥焦 阴经
少 阳经
少 阳经
厥 阴
脉 肺大 胃 脾心小 膀 肾 心 三 胆 肝
联
属肺
大 肠
胃
脾
心
小 肠
膀 胱
肾
心 包
三 焦
胆
肝
系 的
络
大 肠
肺
脾
胃
小 肠
心
肾
膀 胱
三 焦
心 包
肝
胆
脏其 腑他 胃
手少阴心 手太阳小肠 足太阳膀胱 足少阴肾 胸中
手厥阴心包 手少阳三焦 足少阳胆 足厥阴肝
肺中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脏
完整版ppt课件
16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完整版ppt课件
17
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
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
门),通过膈肌,属肺,从肺
系(与肺相连的组织)横行至
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
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
上行,连于目系(目与脑相连
中医穴位培训课件

穴位分布与命名
总结词
穴位在人体各部位都有分布,其命名主 要依据所在部位、治疗作用和特定特征。
VS
详细描述
穴位在人体各部位都有分布,包括头面、 躯干、四肢等。穴位的命名有多种方式, 如根据所在部位命名,如足三里、阳陵泉 等;根据治疗作用命名,如神阙、命门等; 根据特定特征命名,如日月、天突等。了 解穴位的分布和命名方式对于准确找到穴 位并进行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
开始实践针灸疗法。
唐宋时期的繁荣
唐宋时期,中医穴位理论得到进一 步发展,针灸疗法逐渐普及,相关 著作大量涌现。
现代研究与传承
现代以来,中医穴位理论在国内外 得到广泛研究与传承,成为中医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穴位的现代研究
基础研究
现代医学对中医穴位进行了大量 基础研究,包括穴位与经络的关 系、穴位与神经系统的联系等。
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或过轻,每 个穴位按摩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5分 钟。
避开禁忌穴位
注意个人体质
有些穴位是禁区,如孕妇的合谷穴、三阴 交等,按摩这些穴位可能引起流产等严重 后果。
不同体质的人适合的按摩方式不同,应根 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按摩手法和穴位。
常见病症的穴位按摩方案
失眠
神门穴、安眠穴、涌泉穴、心 俞穴。
通过穴位触诊,可以初步 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 程长短。
鉴别诊断
通过穴位反应与其他症状 对比,有助于鉴别诊断不 同疾病。
穴位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
缓解疼痛
针灸特定穴位可以缓解各 种疼痛症状,如头痛、关 节痛等。
调节气血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 气血运行,改善身体机能。
平衡阴阳
针灸穴位可以平衡体内阴 阳,治疗一些功能性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ppt课件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其功能有: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八脉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 “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 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 有密切联系。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 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关。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 阴跷脉、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阴维脉、阳维脉:维,有维系之意。阴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是"维 络诸阳"。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下合穴】
人体中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八个穴位。又称八 会穴。《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然,府会太仓(中脘)、藏 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悬钟)、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 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膻中)。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现在临床应用已不限于热病,凡与八者有关的病症皆可据情选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十二经别】 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 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 “入”),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 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所以,十二经别的循行特 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每一对相为表里经别组成一 “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十二经别的功能主要是加强和协 调经脉与经脉之间、经脉与脏腑之间,以及人体各器官组织之间的联 系。 由于十二经别有离、入、出、合于人体表里之间的特点,不仅加 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 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 例如:十二经别通过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 头部发生了联系,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手足三阴 经穴位之所以能主治头面和五官疾病,与阴经经别合于阳经而上头面 的循行是分不开的。
八脉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 “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 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 有密切联系。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 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关。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 阴跷脉、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阴维脉、阳维脉:维,有维系之意。阴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是"维 络诸阳"。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下合穴】
人体中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八个穴位。又称八 会穴。《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然,府会太仓(中脘)、藏 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悬钟)、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 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膻中)。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现在临床应用已不限于热病,凡与八者有关的病症皆可据情选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十二经别】 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 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 “入”),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 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所以,十二经别的循行特 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每一对相为表里经别组成一 “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十二经别的功能主要是加强和协 调经脉与经脉之间、经脉与脏腑之间,以及人体各器官组织之间的联 系。 由于十二经别有离、入、出、合于人体表里之间的特点,不仅加 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 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 例如:十二经别通过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 头部发生了联系,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手足三阴 经穴位之所以能主治头面和五官疾病,与阴经经别合于阳经而上头面 的循行是分不开的。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59页开始-总)

阳溪
曲池
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 指甲角0.1寸。
在手背,第1、2掌骨间, 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
处。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 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
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 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
线中点。
足阳明胃经重要穴位
01
02
03
04
承泣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 眶下缘之间。
要点三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之端 ,循手外侧上腕 ,出踝 中 ,直上循臂骨下廉 ,出肘内侧两筋 之间 ,上循臑外后廉 ,出肩解 ,绕肩 胛 ,交肩上 ,入缺盆 ,络心 ,循咽 下膈 ,抵胃属小肠。
十二经脉循行路线
•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 ,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 从巅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 ,循肩髆内 ,挟脊抵腰中 ,入循膂 ,络肾属膀胱 。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 ,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 ,挟脊 内 ,过髀枢 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 ,以下贯踹内 出外踝之后 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案例三
针灸治疗面瘫成功案例分享。针灸治疗可以促进 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面部肌肉瘫痪的症状, 使患者面部恢复正常。
PART 06
总结与展望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本次课程回顾与总结
经络腧穴基本概念和特点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 调控系统;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经络系统的组成
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它们纵横交贯, 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腧穴的分类和作用
十二经络及常用穴位ppt课件

15
肩颈、腰背酸痛
与体虚、劳伤、风寒湿邪及筋骨损伤有关。 肩颈:肩井、风池、列缺 肩井通调气血,经期、孕
期忌强烈刺激。 腰背:天宗、委中、手三里
16
脾胃虚
消瘦则为胃不受纳,而肥胖者多痰湿,痰 湿则多为脾不运化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下之三里)
三阴交:归属足太阴脾经, 是足三阴经之会穴,故可以 滋补三阴。
25
选针、定位
现有的针的规格:短 针,1.0(2cm);长 针,1.5寸(4cm) 选针原则:一般腕踝 以下取短针,以上取 长针(eg:合谷、曲 池);肌肉丰满取长 针(eg:足三里、印 堂)
26
消毒
1、针具(非一次性的) 2、施术部位:定位,75%酒精,以针
刺点为圆心向外绕圈擦拭 3、施术者:洗手,75%酒精擦拭指腹、
22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像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失眠——百会、安眠 感冒——风池、大椎、神阙、曲池 肩颈、腰背酸痛——肩井、风池、列缺;天宗、委中、手
三里 脾胃虚——足三里、三阴交 痛经——三阴交、血海、归来 便秘——支沟、丰隆、足三里、气海;迎香
23
针 刺
24
针刺流程
1.选针、定位 2.消毒 3.进针 4.寻找针感 5.辅助手法 6.留针、出针
2
经络
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十二经脉是经络的 主干,“内藏于府藏(脏腑),外络于支节”(【灵枢·海论】)。
十二经脉分为手足三阳、手足三阴。
自肺手太阴经中府起,抵肝足厥阴经期门终。
如环无端,周而复始。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未小肠。 申胱酉肾心包戊,亥焦子胆丑肝同。
3
2、滞针:局部肌肉强烈挛缩,针难以提插、捻转
肩颈、腰背酸痛
与体虚、劳伤、风寒湿邪及筋骨损伤有关。 肩颈:肩井、风池、列缺 肩井通调气血,经期、孕
期忌强烈刺激。 腰背:天宗、委中、手三里
16
脾胃虚
消瘦则为胃不受纳,而肥胖者多痰湿,痰 湿则多为脾不运化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下之三里)
三阴交:归属足太阴脾经, 是足三阴经之会穴,故可以 滋补三阴。
25
选针、定位
现有的针的规格:短 针,1.0(2cm);长 针,1.5寸(4cm) 选针原则:一般腕踝 以下取短针,以上取 长针(eg:合谷、曲 池);肌肉丰满取长 针(eg:足三里、印 堂)
26
消毒
1、针具(非一次性的) 2、施术部位:定位,75%酒精,以针
刺点为圆心向外绕圈擦拭 3、施术者:洗手,75%酒精擦拭指腹、
22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像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失眠——百会、安眠 感冒——风池、大椎、神阙、曲池 肩颈、腰背酸痛——肩井、风池、列缺;天宗、委中、手
三里 脾胃虚——足三里、三阴交 痛经——三阴交、血海、归来 便秘——支沟、丰隆、足三里、气海;迎香
23
针 刺
24
针刺流程
1.选针、定位 2.消毒 3.进针 4.寻找针感 5.辅助手法 6.留针、出针
2
经络
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十二经脉是经络的 主干,“内藏于府藏(脏腑),外络于支节”(【灵枢·海论】)。
十二经脉分为手足三阳、手足三阴。
自肺手太阴经中府起,抵肝足厥阴经期门终。
如环无端,周而复始。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未小肠。 申胱酉肾心包戊,亥焦子胆丑肝同。
3
2、滞针:局部肌肉强烈挛缩,针难以提插、捻转
常用穴位专题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53
1/16/2021
常用穴位专题知识讲座
54
14、膀胱俞
▪ 14、膀胱俞—定位:俯卧。在骶部,当骶 正中脊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 主治:腰脊强痛,腹痛,泄泻,便秘,癃 闭,遗尿。
常用穴位专题知识讲座
55
1/16/2021
快速取穴:两侧髂嵴连线与脊柱交 点,往下 推三个椎体,旁开1.5寸。
▪ 指寸定位法使用方便,但对儿童和身材高 矮胖瘦者易有误差,必须在骨度分寸的基 础上应用,不能以指寸倍量全身各部,以 免长短失度。
常用穴位专题知识讲座
16
1/16/2021
4.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 行的取穴法,又称“经验取穴法”。 例如: 患者两手臂自然下垂而立,于股外侧中指 尖到达处就是风市穴。 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穴。
常用穴位专题知识讲座
4
1/16/2021
⑴近治作用:
▪ 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组织 器官、脏腑病变的作用。这是所有穴 位的共同点。
常用穴位专题知识讲座
5
1/16/2021
⑵远治作用:
▪ 十四经穴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 穴位所在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 变,甚至对全身有影响。
常用穴位专题知识讲座
常用穴位专题知识讲座
8
1/16/2021
1/16/2021
1、前两额发角之间为9寸。
2、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为9 寸。
3、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为8寸 4、两乳头之间为8寸。 5、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为5寸。 6、腋前、后纹头到肘横纹为9寸 7、肘横纹到腕掌(背)侧横纹 为12寸。 8.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
常用穴位专题知识讲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冷 静止 下降 物质
主要内容
阴阳交感
相互转化
阴阳
对立制约
消长平衡
互根互用
阴阳交感
阴阳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和变化的根本条件, 如果阴阳在运动中不能交合感应,新事物 和新个体就不会产生。
对立制约
对立即相反。阴阳相反导致阴阳相互制约, 而阴阳双方制约的结果,使事物取得了动态 平衡。
1.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的统一 人体本身的统一 人体身心的统一 人与社会的统一
2. 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
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 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 的治疗方法。
四诊八纲
• 四诊:望 闻 问 切 • 八纲:阴阳、寒热、表里、虚实
义
应
容
用
含义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 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主要内容—特 性
• 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 “曲直”,即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 能曲又能直的特性
• 引申为生长、能屈能伸、升发的特性 • 火曰炎上——“炎”,是焚烧、热烈之义;
“上”,是上升。“炎上”,是指具有温热、 上升的特性 • 引申为温热、向上的特性
• 水曰润下——“润”,即潮湿、滋润、 濡润;“下”,即向下,下行。“润 下”,是指水滋润下行的特点。
• 引申为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特 性
主要内容—归类法
取象比类法 推演络绎法
“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 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 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 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确定五行 的归属。
中医经络穴位基础知识
中医学基础
• 了解阴阳五行概念 • 了解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概念 • 了解四诊八纲 • 熟悉脏腑、气血、经络概念
含义 属性 内容 应用
含义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 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 括。
属性
阳
相对性
阴
明亮 兴奋 外向 无形
温热 运动 上升 功能
晦暗 抑制 内向 有形
主要内容—特 性
• 土曰稼穑——“稼”,即种植谷物; “穑”,即收获谷物。“稼穑”,泛指 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
• 引申为化生、承载、受纳的特性 • 金曰从革——“从”,由也,说明金的来
源;“革”,即变革。“从革”,即说 明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的。 • 引申为沉降、肃杀、收敛的特性
主要内容—特 性
▪ 相互联系 生理: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病理:气病与血病可以相互转化。
气与血的关系
▪ 气为血之帅
▪ 气能生血 ▪ 气能行血 ▪ 气能摄血
▪ 血为气之母
▪ 血能养气 ▪ 血能载气
经络的概念
1.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
气血通过和联络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中
即根据已知的某种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 纳其它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 行归属。
五行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六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木
火
土
金
酸
苦
甘
辛
青
赤
黄
白
生
长
化
收
风
暑
湿
燥
东
南
中
西
春
夏 长夏 秋
肝
心
脾
肺
胆 小肠 胃 大肠
目
舌
口
鼻
筋
脉
肉 皮毛
怒
喜
思
悲
水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肾 膀胱 耳 骨 恐
主要内容—生克乘侮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地 依次递相资生、助长的关系。
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生我者为母 我生者为子
主要内容—生克乘侮
五行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地 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克我者为所不胜,Biblioteka 克者为所胜阴阳消长是指一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 与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 断地消长变化着。
相互转化
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应用
说
说
说
用
用
明
明
明
于
于
人
人
人
疾
疾
体
体
体
病
病
的
的
的
的
的
组
生
病
诊
治
织
理
理
断
疗
结
功
变
构
能
化
含
内
的主干。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别出的
分支。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由十二经络、奇经八脉、 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 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难 以数计的孙络等构成。
中医藏象
概念
脏腑包括
脏腑
脏:心、肝、 脾、肺、肾
腑:胆、胃、 小肠、大肠、 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 脑、髓、骨、 脉、胆、女 子胞
气
• 定义: 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最基本的物质。 气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具体
物质,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 动的总称。
血
• 定义: 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主要内容—生克乘侮
五行相乘: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次序: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原因
太过 不及
主要内容—生克乘侮
五行相侮: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 克制。
次序:土侮木、水侮土、火侮水、金侮火、木侮金
原因
太过 不及
主要内容—生克乘侮
生
木
生
水
火
克乘侮
生
金
生
土
生
主要内容—五行制化
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并非平静地各不相关地 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时时刻刻在相互 制约着对方。
互根互用
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 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消长平衡
指阴阳在不断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 衡状态。
之一。 与血有关的脏器: 心——主血 肝——藏血 脾——统血 肺——朝百脉,主治节 肾——藏精,精血同源 脉——血之府
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 都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和清气, 肾中精气。
▪ 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 基本物质。
气血关系
▪ 主要区别 属性:气属阳 ,血属阴。 功能: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 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 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五行制化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 相生相克能促进事物生化不息。
主要内容—母子相及
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应用
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用于疾病的诊断 用于疾病的治疗
指导四诊
指导脏腑用药 推断病情
控制疾病传变
确定治则治法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