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政治专题10-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押题专练)
高考政治核心考点全演练【专题10】哲学思想和唯物论、认识论(含解析)

专题10 哲学思想和唯物论、认识论复习绪论,要把握一个含义—哲学的含义,一个作用—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一个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复习唯物论,除了要夯实基础,突出重点,还要运用比较法掌握四大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复习认识论,要围绕“实践”与“认识”这两个知识点展开,重点应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及认识的过程等知识。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什么(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及具体科学的关系2.(1)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不同点认为自然科学意认为世和方法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应用人能够能动地(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①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方法论。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全面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原理依据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3)如何做到①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哲学与唯物论、认识论(2017—2019年高考政治真题汇编)

哲学与唯物论、认识论(2017—2019年高考政治真题汇编)1.(2019·江苏卷)“基因编辑婴儿”“人工智能作恶”……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给人类带来健康、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
为此,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技术伦理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进行反思,希望科学技术能够真正造福人类。
材料启示我们A.哲学源自于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C.具体科学每一次进步都推动哲学的发展D.具体科学需要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技术伦理就是在哲学层面对技术道德的理论总结,“从技术伦理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进行反思”就是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的表现,D符合题意;材料侧重哲学的重要作用,未体现哲学的来源,A不符合题意;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属于哲学的范畴,二者的关系未体现具体科学需要哲学的指导,B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具体科学离不开哲学,“具体科学每一次进步都推动哲学的发展”反映的是哲学离不开具体科学,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2019·天津卷)改革开放之所以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强大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把握了我国的国情与实际。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A.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是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C.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D.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基本规律【答案】D【解析】本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的相关知识。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A表述错误;题干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不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B不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观点本身并没有错误。
题中事例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基本规律,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而并不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基本特征,C不合题意;改革开放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强大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把握了我国的国情,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基本规律,D符合题意。
[高考精品资料]高考政治高三政治复习人教版必修四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 (1) 专题训练.doc
![[高考精品资料]高考政治高三政治复习人教版必修四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 (1) 专题训练.doc](https://img.taocdn.com/s3/m/4c9239a64693daef5ef73d8b.png)
(一)主干知识梳一梳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思考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智慧之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对具体科学的发展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2.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2)唯物主义的3种形态及其基本观点?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它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唯心主义的2种形态及其基本观点?A、主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B、客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3.真正的哲学凝聚了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1.4.10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专题专项训练

【金版教程】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1.4.10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专题专项训练一、选择题1.[2015·天津六校联考]在某种意义上,现在真正的思想进步是科学努力的结果。
哲学已经把责任交给了它原来的分支,如物理学和心理学。
哲学家现在能够做的只剩下提供某种思想脚手架用以支撑这个伟大的实证建筑。
这说明( )①具体科学正取代哲学发挥指导作用②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③哲学是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④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②④答案 D解析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因此认为“具体科学正取代哲学发挥指导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①排除;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并不一定是科学的,因此③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体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②④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D正确。
2.[2015·石家庄一模]历史上关于形神之辩(形体与精神的关系)有诸多不同的观点,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则说“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
下列对二者的观点评析正确的是( )①前者属于唯物主义派别,认为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②后者属于唯心主义派别,认为意识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③前者准确描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科学的④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这体现了形体决定精神,属于唯物主义派别,认为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但并未体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不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①适合题意,③是错误的;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则说“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
高考政治-哲学与唯物论认识论-专题练习高三复习后附答案解析

高考政治专题练习(后附答案)哲学与唯物论、认识论一.练高考1.(2016年全国高考浙江卷29)201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幅达到近几十年来的新高,这再次引起人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担忧。
有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浓度的暴增,部分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持续排放导致的。
这表明()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③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④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通联系的有机整体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2016年全国高考北京卷27)针对学生群体中的“拖延症”现象,某校学生“创客”社团设计了一款手机应用软件,该软件具有如下功能:同学们从哲学角度对这一设计进行讨论,下列分析合理的有()①“目标”强调意识的目的性,能使我心无旁骛,抓紧时间②“任务拆分”把整体分解成部分,避免因为任务庞大而畏难不前③“量化评估”创造了新的规律,督促我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④“同伴激励”强调外部矛盾的作用更为重要,大家会因此不甘落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1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6)俗话说:“人闲百病生。
”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
这说明()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B.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D.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4.(2016年高考上海卷24)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
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简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A.秉承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5.(2016年全国高考浙江卷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专题检测卷(1)

专题十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60分钟 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致美诺寇的信中写道:“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要让他耽误了哲学研究,当他年老的时候,也不要让他对他的研究产生厌倦,因为要获得灵魂的健康,谁也不会有太早或太晚的问题。
”这说明哲学()A.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幸福B.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C.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D.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和人们对实践的追问2.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向来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这是因为()①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③真正的哲学为生活与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④哲学为人们追寻世界与人生的真谛提供最一般的原则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青春因奋斗而闪光,人生因奋斗而精彩,无论是二十余年不懈练歌而今一夜成名的“大衣哥”,还是曾经求学于新华而今成功于各地的新华杰出校友,在他们的身上无不闪烁着“奋斗”的光芒。
然而有人却这样认为,“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这种观点属于()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4.所谓“关系”,是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
甲认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乙认为:“天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
”丙认为:“人是架钟表,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骨骼是齿轮,人的思维过程只不过是对命题、观念进行加减。
”丁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中的自我运动。
”以上观点分别属于()A.相对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唯心主义C.相对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唯心主义D.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2017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导学案-专题10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答案

017年高考二轮复习:专题10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一、复习内容展示考点一哲学及其基本派别1.哲学与实践、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内容启示哲学与实践哲学源于人们在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源于,决定于客观世界,同时又对实践和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关于的学问,是和的统一把握任何一个哲学原理,都要注意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中去掌握哲学与具体科学哲学是对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的发展,哲学为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在研究哲学的相关概念(如物质、规律、矛盾等)时,要把握其概括性,不能等同于具体生活中的相关事物2.哲学的两大阵营续表1.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2015·海南卷,21②)2.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 )(2014·广东卷,33D)3.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
()(2013·天津卷,7D)4.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 )(2013·广东卷,33D)5.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2012·上海卷,17A)考点二物质、运动、规律1.物质、运动、静止的关系2(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为基础。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3)尊重客观规律,按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要把与性结合起来,把实事求是与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结合起来。
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观点;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
误区诊断1.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2015·江苏卷,27③) 2.改变规律能避免前进中的困难曲折。
专题哲学思想和唯物论认识论高考政治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Word版含解析

专题 10哲学思想和唯物论、认识论复习绪论,要掌握一个含义—哲学的含义,一个作用—真切的哲学对社会改革的先导作用,一个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两个基本门派—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
复习唯物论,除了要夯实基础,突出重点,还要运用比较法掌握四大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敬爱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复习认识论,要围绕“实践”与“认识”这两个知识点张开,重点应掌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及认识的过程等知识。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什么(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及详尽科学的关系哲学是指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的本义哲学与世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具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想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详尽科学是哲学的基体科学础,哲学为详尽科学供应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2)哲学的时代性及作用任何哲学都是必然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必然社会和时哲学与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响,真切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代精神精华①经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进行责备,更新人的见解,解放人的思想哲学的②预示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作用求美好的未来③动员和掌握公众,从而转变成改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2.唯心主义与唯心主义(1)唯心主义的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心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辩证唯心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把世界的本源概括为基本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详尽的物质形态,如见解世界的本源识,意识对物质有能水、火、气等动的反作用限制性:①把自然科学意义上限制性:①把物质等同的原子与哲学的物质范围相混科学性:科学地回答不于物质的详尽形态;②同;②缺少辩证法思想,不能够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同存在着直观性、猜想性把世界理解为处在不断发展中实现了唯心主义和限制点弊端,缺少科学的论的物质过程;③在历史观上是辩证法的一致、唯物性或证;③在历史观上是唯唯心的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科学心的科学性:以近代实验科学供应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性科学性:经常和朴素的的新知识、新成就为基础,与一致,是完整的唯物辩证法结合在一起,对当时最发达的自然科学相结主义,是科学的世界世界抱有整体的见解合,摆脱了古代朴素唯心主义观和方法论的直观性、猜想性弊端相三者的根本见解是一致的,都认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响点(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 如人的感觉、经验、目把客观精神( 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的、意志、心灵等) 夸张为唯一的实在,不相同点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源,认为现实的物认为客观事物以致整个世界,都依赖于质世界可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人的主观精神根本见解一致,都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意识,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相同点物质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史条件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理论德国的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基本内核基本第一次实现了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实践基础上的科特色学性和革命性的一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及科学发展观 )成就二、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应用关系内容阐述方法论物质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远发展的产物;从意识要坚持所有从本质出决定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发,脚扎实地意识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考政治专题10-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押题专练)1.心虽主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于一人之心。
”该观点()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缺乏科学依据,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C.正确认识了心与理的关系,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D.把“理”作为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答案】A【解析】“心虽主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于一人之心。
”该观点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A 正确。
2.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生成可交互的三维虚拟环境,通过虚拟现实显示器为人们提供沉浸体验;增强现实技术则是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等叠加到现实环境中,通过增强现实显示器来丰富人们的现实感。
根据描述,两种技术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④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能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和法国围棋队主教练樊麾对人工智能的不同认识说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①符合题意;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故人类能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④符合题意,②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
4.新型石墨烯超级电池,具有体积轻、不易燃、低成本、量产容易等特点。
将其用作电动车电池,可实现充电7秒钟,行驶35公里的效果。
“超级电池”还可广泛应用于现有混合电动汽车等设备。
“超级电池”的成功研制说明()①只有反映事物本质的意识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③人为事物具有自在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④人能够将观念中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5.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
至此,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所有预言被一一验证。
几百年来,天文学的发现主要用电磁光谱的测量,这次人类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探测到引力波,首次聆听“宇宙”,开启了探索宇宙的一个新窗口。
这告诉我们()①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是可靠的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类揭示宇宙之谜的重要条件③认识工具的发展推动了认识的深化发展④实践随着认识的发展而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B【解析】①说法错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测不一定是可靠的,排除。
引力波的发现是发挥意识的主动创造性的结果,②说法正确,应选。
人类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探测到引力波,体现了认识工具的发展推动了认识的深化发展,③说法正确。
④说法错误,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6.新西兰一家园艺研究所研究发现,水果成熟时会释放挥发性的化合物,而且随着成熟程度的增加,其浓度也会有所变化。
研究人员正是根据水果这一特性,制成了一种能“感知”水果是否成熟的标签。
当水果成熟时,标签通过感知其释放的挥发性化合物的浓度而变换颜色。
新西兰发明感知水果成熟度的变色标签纸的出现说明() ①感知水果成熟度变色标签纸的产生是人脑的机能②实践创新的发展使得人类认识对象和范围的日趋广阔③人类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让我们能动认识世界④人类发明感知水果成熟度变色标签纸源于意识的自主选择性A.①③ 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①说法错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感知水果成熟度变色标签纸的产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故排除。
从“研究人员正是根据水果这一特性,制成了一种能‘感知’水果是否成熟的标签”可以看出,②③说法符合题意,应选。
④说法错误,人类发明感知水果成熟度变色标签纸源于实践。
7.有人认为“宇宙不仅是有限的,而且正处在不断的膨胀之中”。
相反,也有人认为“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
对这两种观点认识正确的是()A.二者都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B.二者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C.二者都承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两种观点证明真理没有客观性【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两种观点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而不是歪曲的反映,A说法错误,B说法符合题意。
C说法与题意无关。
材料没有体现真理,故排除D。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8.在巴黎气候大会的会场餐厅买咖啡,若将所用塑料杯退回,可拿回一欧元;所有办公室和会议室的文件箱和垃圾桶都由可回收的硬纸板制成;会场外的“风力发电树”为会场的路灯以及部分周围设施提供电力。
巴黎气候大会主办方的这些设计体现了()A.绿色环保的价值观随时代变化而变化B.环保理念不仅要宣传,更要付诸行动C.人们的创意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D.绿色理念源于人们社会生活的细节【答案】B9.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
”这表明()A. 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B.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加重要【答案】B【解析】材料中“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强调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B符合题意;认识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实践的提高,A错误;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要发挥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C 错误;D与题意无关,排除。
10.在医学领域,一种革命悄然而至。
长期以来以“心死亡”作为判断死亡的标准将被“脑死亡”取代。
“脑死亡”不再仅是一种理念,而是已经有了首次实践。
当然,其中必然伴随着争议,但这毕竟是科学和理性的选择,是对人的生命的最大尊重。
从哲学上看,“脑死亡”取代“心死亡”成为判断死亡的标准表明()①正确认识的形成往往要经历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②没有实践的检验就不会有正确认识的产生③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④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A.①③B.①②C.②③D.①④【答案】A11.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
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
”这段论述表明()①真理具有客观性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③任何真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要正确对待错误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这是真理,说明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①②符合题意;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③错误;④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故该题选A。
12.微波炉的发明源自于美国工程师斯宾塞的一个偶然发现。
一天,他在针对战争用的雷达磁电管做实验时,一块巧克力棒粘在了短裤上。
他注意到,当运行磁控管时,裤子上的巧克力棒融化了。
他研究发现,这是人肉眼看不见的辐射光线所致。
在此启发下,他发明了微波炉。
这一事例告诉我们()①科学发明常常是善于利用事物间固有联系的必然结果②科学认识的获得总离不开人类的科学研究和探索活动③偶然的科学发现往往是获得真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④认识的无限性决定了人类能够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A.②④B.①③C.①②D.③④【答案】C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面对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新增劳动人口逐年降低,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严峻形势,我国长期坚持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启动单独二孩政策。
该政策在试点实施的过程遇冷,有些地区的生育率不但未升反而持续出现负增长。
该政策经过反复论证并不断调整,十八届五中全会宣布全面实施两孩政策。
这一政策调整不仅关注人口数量的增长,更注重人口技能、质量的增长。
这将有利于优化我国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减缓老龄化压力,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人口政策调整蕴含的哲理。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从我国人口变化的严峻形势出发,符合我国发展的实际,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或者答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亦可)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指导人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指导人能动地改造世界。
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不仅关注人口数量,更注重人口综合素质,有利于优化我国人口结构,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③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既顺应我国人口形势的变化,又注重人口综合素质的提升,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
④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
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体现了对真理的认识。
⑤认识具有反复性。
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过程中遇冷并不断调整。
⑥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在实践中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不仅关注人口数量,还注重人口技能和质量,证明了这一点。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人口政策调整蕴含的哲理,题目类型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
学生在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注意的是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既包括辩证唯物论,也包括认识论的内容。
学生结合上述材料中的内容分别可以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活动的特点、意识的反作用、真理、实践决定认识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阳明是明代大思想家,其心学集儒、释、道之大成。
王阳明立下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综观王阳明的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乃其总纲和终极指归。
心学认为的知,指知识、信念,主张通过实践和领会才能实现其价值。
道德修养和实践行动方面要将知和行统一起来,才称得上善,所以知与行必然是一个过程。
通过实践后形成的主观信念具有多样化,主体是实践过程中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挑选既有利于自己的实践行动,又不违背社会规律的准则作为信念的内涵,将知善知恶、为善去恶付诸于行动之中,这就是致良知之学。
应用致良知之学,在社会行为中为善去恶,在知行合一中充分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
今天,弘扬社会主义友善精神,需要继承心学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
(1)弘扬社会主义友善精神,需要继承王阳明心学“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