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_[全文]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_[全文]

第六章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第一节强化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注重研究人的行为,研究如何巩固和发展人的积极行为,如何改造和转变人的消极行为,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的系统理论。

一、强化的基本类型1、正强化,也叫积极强化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优良行为能够重复出现,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负强化,也叫回避指预先告诉某种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并说明对这些行为所采取的奖惩措施,以便使这些行为减少或根本不发生,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第一节强化理论3、自然消退指对员工的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任其自然发展,既不给予正强化,也不给予负强化。

这时员工会感到自己的行为得不到承认,便会使这种行为慢慢的自然消失掉。

这也是减少不想要行为可用的方法。

4、惩罚指以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控制技术,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与正强化不同的是,惩罚要维持其连续性,即对每一次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都应该及时予以处罚。

第一节强化理论二、强化理论对管理工作的启示强化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的原则是:—正确地使用强化方式—依照强化的对象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强化物—分阶段设立目标,不断强化行为—奖励要及时,方法要创新第二节归因理论一3></a>.归因理论的内容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

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

因而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归因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 Hieider)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L. Ross)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Andrews)等人的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第二节归因理论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第一,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

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

第二,社会推论问题。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陈国海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陈国海

团队中的工作角色
① 协 调 者 ② 推 进 者 ③ 信 息 者 ④ 凝 聚 者 ⑤ 创 新 者 ⑥ 监 督 者 ⑦ 完 善 者 ⑧ 实 干 者
(四)实践活动理论
实践活动理论的主要观点: 只有在真实或者模拟的团队任务情景中,团队成 员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同时,加深对自己和其 他成员的认识,增加对其他成员的信任和支持,逐步 形成默契、和谐、高效的团队。
③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鼓励积极型、转化中性型、限制消极型、瓦
解破坏型
二、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1.形成阶 段
2. 震荡 阶段
3. 规范 化阶段
4. 执行 任务阶段
5. 结束 阶段
三、群体行为
(一)从众行为 产生从众行为的心理因素:
对群体的信 任度
对偏离的恐 惧
群体的规模
群体的专长
个体的自信 心
一、群体及其类型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 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第一,自发性 第二,成员的交叉性 第三,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 第四,排他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三)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方法 群体凝聚力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1)群体的规模 (2)群体内部的一致性 (3)外部的压力 (4)群体的领导方式 (5)群体内部的奖励
四、群体士气
(一)群体士气的概念
士气高涨的群体具有七个特征: • (1)群体的团结不是起源于外部的压力而是来自内部的凝聚力; • (2)群体成员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群体的倾向; • (3)群体具有适应外部变化及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
三、群体决策的改善
(一)决策效率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第六章群体过程与行动6.1群体6.1.1定义: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

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6.1.2特点①成员们的目标共同性群体之所以能够形成,它是以若干人的共同的活动目标为基础的,正是有了共同的目标,他们才能走到一起并彼此合作,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以他人之长,弥合自己之短,使群体爆发出超出单个个体之和的能量。

群体的这一特性,也是群体建立和维系的基本条件。

②群体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群体虽然是由一个个的个体所构成的,但一个群体,又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一面。

它有着自身的行为规范、行动计划,有自己的舆论,而这些规范、计划和舆论,不会因为个别成员的去留而改变。

③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性作为一个群体,它之所以能对各个成员发生影响,并能产生出巨大的动力,就是因为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生活在某一个群体里,在这个群体中,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在心理上,彼此之间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成员。

④群体的有机组合性群体不是一个个个体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成员都在这个群体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职务,负一定的责任,并以作好自己的工作而配合他人的活动,使群体成为一个聚集着强大动力的活动体。

6.1.3结构群体的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及这些成分的有机组合。

群体成员的结构可根据不同纬度进行划分,如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以及观点、信念的结构等。

群体结构对于群体成员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影响。

群体成员搭配不当,会使群体涣散,经常发生冲突,降低工作效率。

群体结构根据其成员在群体组成成分的接近性程度可分为同质结构和异质结构。

同质结构指群体成员在能力、性格、年龄、知识等方面都比较接近。

研究表明,在以下三种条件下,同质群体可以达到最高的生产率:⑴当工作比较单纯,而又不需要许多种类的资源来完成工作时,同质群体有较高效率;⑵当完成某一件工作需要大量合作时,同质群体往往有效。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六章 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六章 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本章主要介绍群体的涵义、特征、功能、类型、历史、互动、理论,以及决定群体行为的内部因素、制约群体行为的外部因素、群体工作设计等内容。

第一节群体概述一、群体的涵义群体是指组织中由一定数量的成员根据组织设计的要求和组织体制的规定,按照组织运行程序和分工协作关系的需要,组合而成的分层次、分职能的人群集合体,它是组织运行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组织与个体之间保持正常关系必要的中介体系,具有群体共同的职能目标、行为规范、隶属关系等。

1.群体的属性1)基本属性:组织内部的人群集合体。

2)功能属性:组织运行的基本表现形式,组织与个体之间必要的中介体系。

2.群体的形成1)形成的原因:组织运行程序和分工协作关系的需要。

2)形成的方式:组织设计的要求和组织体制的规定。

二、群体的特征(一)合成性——群体总是由一定数量的成员组合而成的,没有成员的组合也就没有群体的存在,所以人群合成的客观事实就成为群体存在的基本特征。

(二)职能性——价值特征群体是组织为了实现共同目标,根据组织运行的程序和专业分工的要求所设置的具体职能单位,每一个职能群体都有其特定的职能目标和职责功能,失去了职能目标和职责功能的群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客观价值,所以实现职能目标、发挥职责功能就成为群体形成和发展的价值体现,而每一个群体的职能目标的轻重、履行职责的绩效也就成为衡量各群体价值高低的客观标准。

(三)多维性——由组织的构成要素和运行程序形成的纵横交织的结构关系,使组织中的群体形成了多维性的表现特征,群体既有纵向的层次区分,也有横向的部门划分,而每一个群体又都处在纵横交织的结构关系的特定结合点位上,由此就形成了群体在组织立体式结构中纵向的一维性、横向的二维性、交叉的三维性等多维性的表现特征。

(四)隶属性——组织中的各职能群体都是以具有明确隶属关系的部门形式存在的,组织对各个职能群体的职能范围、人事编制、物质设施等所属关系都有明确规定,各职能群体都具有区别于其他相关群体而围绕着本隶属系统的职能目标自主运行的部门建制,而群体成员也都有定位于所在群体而有别于其他群体成员的特定隶属关系。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
需求满意问卷
三、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具有心理挑战性的工作 ◆公平的报酬 ◆良好的工作环境 ◆融洽的同事关系 ◆支持性的上级管理 ◆人格与工作的匹配
年龄与工作满意度(对国外4000管理者的调查)
年龄 30以下 30-40 41-55 55以上
一种满意度指数 3.41 3.42 3.57 3.62
第六章 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
第一节 工作满意度 第二节 组织承诺
第一节 工作满意度
一、工作满意度概述
工作满意度:
• 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是指个人 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它主要源自 于个体对其工作或工作经历的一种快乐或积 极的情绪状态。
工作满意度的理解:
①工作满意度是个体对于工作情景的一种情绪上的反应。 ②一个人工作满意度是高还是低,是与这个人在工作中所收获的
任职时间与工作满意度之间成正相关,其预测效度高于年龄因素。
工作满意的原因
• 报酬; • 工作本身; • 提升; • 管理; • 工作群体; • 工作条件; • 工作满意模型 。
工作满意度模型
对工作的期望
报酬
工作本身
提升

管理

同事
工作条件
实际工作情况 报酬 工作本身 提升 管理 同事 工作条件
员工对工作的 满意度
调查:满意感状况
• 满意感调查发现:雇员(尤其蓝领)满意 的比例相当大;
• 美国1972-1978调查的4709人中88%的人 是满意的(Weaver, C.V. 1980);
• 德国的几项调查表明雇员中80~90%是满 意的(Byssing, A. 1992);
• 与人口和文化没有明确的关系。

胡孝德《组织行为学》教案第六章激励理论

胡孝德《组织行为学》教案第六章激励理论

归因偏差
指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 错误或偏见,如基本归因错误、 自我服务偏差等。了解归因偏差 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他人和自己
的行为动机。
05
综合型激励理论
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
95% 85% 75% 50% 45%
0 10 20 30 40 5
激励导致一个人是否努力及其努力的程度。
工作的实际绩效取决于能力的大小、努力程度以及对 所需完成任务理解的深度。
03
过程型激励理论
期望理论
期望值
效价
个人对某一行为导致特 定结果的可能性的估计。
个人对某一特定结果的 偏好程度。
期望理论公式
激励力 = 期望值 × 效 价。
应用
管理者可以通过调整期 望值和效价来影响员工
的激励水平。
公平理论
投入与产出的比较
参考对象的选择
员工会将自己的投入(如努力、经验、技 能等)与产出(如薪酬、晋升、认可等) 进行比较,以评估是否公平。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该流派认为激励的目的是改造和修正行为,以达 到组织的预期目标。主要包括斯金纳的“强化理 论”、海德的“归因理论”和挫折理论等。
过程型激励理论
该流派重点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具体行为的 心理过程。主要包括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豪 斯的“激励力量理论”、洛克的“目标激励理论 ”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
奖励要以绩效为前提,不是先有奖励后有绩效,而是必须先 完成组织任务才能导致精神的、物质的奖励。
奖惩措施是否会产生满意,取决于被激励者认为获得 的报偿是否公正。
满意将导致进一步的努力。
豪斯综合激励力量模型
内外激励同时存在,内在激励是主导因素,外在激 励是辅助因素。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 (二)间断-平衡模型
• 群体的形成和变革运作方式的时间阶段上是高度一致的。 研究发现:
• (1)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
• (2)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依惯性进行; • (3)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一次转变,这个转变 正好发生在群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 • (4)这个转变会激起群体的重大变革; • (5)在转变之后,群体的活动又会依惯性进行; • (6)群体的最后一次会议的特点是,活动速度明显加快。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 (二)间断-平衡模型
• 群体的间断-平衡模型的特点是: • 群体在其长期的依惯性运行的存在过程中, 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主 是由于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期限 和紧迫感而引发的。如果运用群体形成的五阶段 模型的术语,那就是,群体通过其形成和规范化 阶段的结合而开始存在,接着经历一个效率较低 的执行任务阶段,随后是震荡阶段,然后是一个 高绩效阶段,最后是结束阶段。
意识和归属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
系,并以共同的群体目标为其导向。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群体概念包括的含义:
2、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
和心理所都能够意识到他人的存在。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情感
上的交流。
5、群体中的成员都能找到一定的角色、地 位,并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第三节 群体规范与角色
• (三)规范的一般类型:
• 第四类群体规范与资源的分配有关。这类规范设计员 工报酬,困难任务的分配,新型工具和设备的分发等。
第三节 群体规范与角色
• 二、群体规范的形成: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决策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决策行为
*
衡量指标
个体决策
群体决策
速度


正确性
较差
较好
创造性
较大
较小
冒险性
因个人的个性、经历而异
若群体成员特别是领导者富有冒险性,则趋于冒险性;反之则反是。
*
群体决策 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对比
群体决策的优势 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和知识。 提出更多的候选方案。 提高对最终解决方案的接受程度。 提高决策的合法性。 群体决策的不足 时间较长。 屈服群体压力。 受少数人的左右。 责任不清。
*
*
合理性的概念 实践层次上的合理性 形式层次上的合理性 价值层次上的合理性 认识层次上的合理性 制约合理性的主要因素 感情因素 价值取向 信息为前提 过多的费用 习惯和记忆 组织的惯性 组织中的权力作用
决策的法则 代表性法则 可利用性法则 锚定和调整法则 决策策略 格兰多里(A.Grandori)的决策策略规定性理论观点。决策策略是一个从最优到随机的策略的一个连续体,依不确定程度和利益冲突条件的不同,而存在一个恰当的策略。 决策的最优策略 决策的满意策略 决策的行动策略 决策的直觉策略
*
情境游戏
Hunting!!
让我们打猎去!
*
游戏规则
u分为两组 u每组选出1位领导者,5位幕僚 n由领导者发号施令,幕僚只提供意见 u每组再选出10个人当动物棋(猎人X1、狮X2、鹰X3、蛇X4、鼠X5 ) n棋子只负责行动,不可提供意见 u剩下的人为观察者,在一旁观察 n观察者观察整个游戏进行,不得提供意见
*
A/Q型。这类决策是与下级的个人利益密切相关,但与组织的利益无重大影响的决策。 Q/A型。这类问题与组织利益关系密切,而与下级的利益无直接联系。 Q/AQ型。这类问题与下级利益和组织利益都关系不大,因此对决策质量和下级认可水平要求都不高。 AQ/Q型。这类问题既与组织利益密切相关,又与下级的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它具有高质量、高认可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杰克·韦尔奇的观点 杰克·韦尔奇,作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 2000年2月9日发表的致股东、客户与员工一封信中阐明了GE成功 的秘诀。在这封信中披露了GE多年来筛选领导的四个标准。 1、旺盛的精力。要有对付急剧变化节奏的精力。 2、鼓动能力。能“激发活力”,就是要有能力使机构兴奋起来, 能 激励人们去采取行动。 3、决断力。要有“锋芒”、有自信去面对棘手的问题,要说“是” 或 “不是”,而不要说“也许。” 4、实践诺言。要“实施”,即永远都要兑现承诺,绝不让人失望。
系统1 专权独裁式
系统2 温和独裁式
系统3 协商式领导
系统4 参与式民主领导
系统1:专权独裁式。权力集中在最高一级。由领导者作决定,下级无任何发言 权,只有执行权。这种方式下,上下级间缺少交往,领导者对下级缺乏信 任,下级对领导也心存戒惧。 系统2:温和独裁式。权力控制在最高一级,但授予中下层部分权力。领导者对下 层采取父母对子女的方式,类似主仆间的信任,有一种较谦和的态度,但 下级也有恐惧戒备心理,交往是在上级屈就和下级畏缩的气氛下进行。 系统3:协商式领导。领导者对下层有一定程度的信任,但重要的任务的决定权仍 在最高一级,不过中下层有较低层的决策权,上下级间有双向的信息沟通。 系统4:参与式民主领导。这是利克特的理想体系。上下级间彼此平等信任,下属 参与管理,有问题互相协商讨论,共同制订目标,最高领导者最后决策。 上下级间不仅有双向的沟通,还有平行的沟通。 利克特认为,一个组织的领导类型可以用八项特征来描述:(1)领导过程;(2) 激励过程;(3)交流沟通过程;(4)相互作用过程;(5)决策过程;(6)目 标设置过程;(7)控制过程;(8)绩效过程。
二、连续统一体理论 即领导行为的连续带模式,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行为科学 家坦南鲍姆(Robert Tannenbaum)和施密特(Warren Schmidt)于 1958年在《哈佛商务评论》上合作发表的《如何选择领导模式》 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独裁和民主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 一系列的领导行为方式,构成了一个连续分布的连结带。这就是 说一切领导方式不可能固定不变,而是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 化。领导方式不是机械地只从独裁和民主两方面进行选择,而是 按客观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运用。
四、四分图模式 又称俄亥俄(ohio)模式。 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工商企业研究所教授斯多基尔(Ralph Stogdill)、 弗莱西曼(Edwin Fleshman)和他的同事们的研究成果。 研究之初,他们列举了1000多种刻画领导行为的因素,经过实地调查逐 步、筛选、淘汰、归并、概括,最后把领导者的有效行为归纳为两个方 面:着手组织与体贴精神。 着手组织(抓组织)——是指领导者规定他与工作群体的关系,建立明 确的组织模式、意见及交流渠道和工作程序的行为。 体贴精神(关心人)——是建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友谊、尊重、 信任关系方面的行为。 这两种因素虽有一定的关联,但却是基本分开的、独立的。
图中对人的关心(Concem for people)和对生产的关心(Concem for production)以九等分的刻度尺来表示:1表示关系的程度量小;5表示中 间的或平均的关心;9代表最大的关心。
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五种领导方式是: (1.1)型:贫乏的管理。这种类型的领导者对人对工作都不关心,但只以最小的 努力来完成必须做的工作。 (1.9)型:乡村俱乐部管理,或称关系型,这类领导者只关心人而不关心生产, 对下层一味迁就,做老好人,也称逍遥型领导。 (9.1)型:权威与服从,或称任务型。这类领导者高度关心生产和效率,而不关 心人,很少注意下层们的发展和士气。 (9.9)型:合作管理或称团队型。这类领导即关心生产又关心人,通过综合和协 调各种活动,促进工作和生产的发展,鼓舞士气,使大家和谐相处并发扬 团队精神。 (5.5)型:中庸型。这类领导者对人的关心度和对生产的关心度保持正常状态, 甘居中游,只图维持一般的工作效率与士气。 布莱克和莫顿认为(9.9)型领导是最有效的方式。然而为各种工作确定出一位 (9.9)型领导是困难的。布莱克和莫顿认为一个管理发展计划能够将领导者推向 (9.9)型。
领导者影响力
职位权力
个人权力
惩罚权
奖赏权
合法权
模范权
专长权
职位权力:这种权力是由于领导者在组织中所处的位 置和上级和组织赋予的,这种权力随职务的变动而变 动,即在职就有权,不在职就无权。 这种权力基础包括:惩罚权 奖赏权 合法权 个人权力:这种权力不是由于领导者在组织中的位置, 而是由于自身的某些特殊条件才具有的。 这种权力基础包括:模范权 专长权
第六章 领导者与组织行为
什么是领导,怎样做一个有效的领导者, 这个问题可以说困惑人类达数千年之久, 因为领导的有效性及领导者的高低常常 决定组织的生死存亡。
第一节 领导的内涵
一、领导的含义 领导的本质是什么?是其本身具有的影响力。 △关于领导与领导者 领导是一种社会活动(职能),特指领导者的角色行 为,即对他人施加影响力,使之致力于实现预期目标 的活动过程。 领导者是一种社会角色,特指领导活动的行为主体, 即能实现领导过程的人。
以上5种权力对下级所产生的影响效果和个人满意程度是不同的。 惩罚权虽然可以使下级基于恐惧而顺从,但这种顺从是表面的、 暂时的,而内心则不一定受到影响。 奖赏权是采取奖励的办法来引导人们做出所需要的行为。其效果 当然要比惩罚好,可以增加领导者对下级的吸引力,也能 引起满意,并提高工作效率,但这种办法的激励作用要视 奖励值的大小和公平性如何而定。 合法权是指下级基于习惯、社会意识和某种责任感所引起的服 从,但这种服从不能导致较高的工作水平和个人满意的感 觉。 模范权和专长权一般都能引起公平和私下的顺从、内心的信服, 由此而带来的影响力也比较持久。
第二节 领导特质理论
一、西方的领导特性理论 (一)性格理论 早期有关领导理论的研究是从特质(素质)的研究开 始的。 这种理论认为,领导者之所以成为领导者,一定具有 一些与一般人不同的特质(素质),所以寻找这种特 质是重要的。 通过对这些特性的分析,发现领导与一般人的区别, 从而为培养和提拔领导者提供依据。
这四种一般来说,双高应该好。但事实上,究竟哪一 种绝对的好还很难说。其实着手组织和体贴精神,各 自包含了许多因素。因此四种领导行为哪种好,哪种 不好,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五、管理方格理论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布莱克(Robert R·Blake)和莫顿(Jane S·mouton) 在1964年出版的《管理方格》一书中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Managerial Grid Theory),该书于1978年修订再版,改名为《新管理方格》,如图。
二、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 什么是影响力? 影响力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 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影响力人皆有之,但一般人的影 响力与领导者的影响力在其强度和范围上有着明显的 差别。前者无足轻重,后者举足轻重。 领导者的影响力,就是领导者有效地影响和改变被领 导者的心理与行为的能力。即领导者的状况和行为在 被领导者身上产生的心理效应。
第四节 权变领导
基本思想: 基本思想: 领导的有效性=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领导的有效性=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一)菲德勒模型 美国管理学家菲德勒( 美国管理学家菲德勒( F.E.Fiedler)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 ) 有效领导的权变理论。他认为,任何形态的领导方式都可能有效, 有效领导的权变理论。他认为,任何形态的领导方式都可能有效, 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领导方式与环境是否适应。 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领导方式与环境是否适应。 菲德勒研究了两种领导风格,即关系导向型和任务导向型。 菲德勒研究了两种领导风格,即关系导向型和任务导向型。他以 一种被称为“你最不喜欢的同事” 一种被称为 “ 你最不喜欢的同事 ” ( LPC,Least Preferred Co, worder)的问卷来反映和测试领导者的领导风格。一个领导者如 )的问卷来反映和测试领导者的领导风格。 对其最不喜欢的同事仍能给以好的评价,即被认为对人宽容、 对其最不喜欢的同事仍能给以好的评价,即被认为对人宽容、体 提倡人与人之间关系友好,是关心人(关系导向)的领导。 谅、提倡人与人之间关系友好,是关心人(关系导向)的领导。 如果对其最不喜欢的同事评价很低,则被认为是惯于命令和控制, 如果对其最不喜欢的同事评价很低,则被认为是惯于命令和控制, 不是关心人而更多的是关心任务(任务导向)的领导。 不是关心人而更多的是关心任务(任务导向)的领导。
三、领导者怎样树立威信 威信是一种能被感知的东西是下级对你的信赖。 怎样树立威信呢? (一)领导者应该正确认识自己身上的任务和责任。 一般来说领导者的任务有两项: 一是完成任务(决策) 二是满足组织成员的要求(用人)
(二)领导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权威(权力)观 涉及到如何认识和对待手中的权力。 1、破除对职位权力的迷信 有了职位和权力,的确会有威信,但仅靠这些不会长久,应该在个人权力上下 功夫,个人的专长、情感及品德等。 2、正确地认识权力的来源 领导者的权力表面上来说是上级给的,但从其实质来说是下级给予的。 上级虽然授给你的权力,但无法授给你威信。 权力,只有当你的下级愿意接受它时,它才是有效的。 3、正确地使用权力 ·勤政 ·廉政 ·影响力是双向的 这些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做到是相当困难的。 “可怕的心理惯性”
(三)第五级领导 主要是关于领源自力的问题 将领导力划分为5个等级 领导者
第五级
“第一级”是个人能力;
第四级
高效的管理者 能干的经理 具有奉献精神的团队成员 高素质的员工
“第二级”是团队技巧;
第三级
“第三级”是管理能力;
第二级 第一级
“第四级”是传统观念上的领导力; “第五级领导”不仅拥有前四个层级的所有技能,而且还有一种“超常能力”, 那是一种谦逊的品质与坚定的职业意志的矛盾结合。
(二)能力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品质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可以通过培训 加以提高的。 △美国心理学家吉普(C.A.Gibb)通过研究认为,天才的领导者 应具有七项先天特性:善言词、外表英俊潇洒、智力过人、具有 自信心、心理健康、有支配他人倾向、外向而敏感。 △斯托格迪尔(Ralph.M.Stodgill)有关领导特征性的研究,特性 共有16项。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包莫尔(W.J.Baumol)提出了作为一个企业 家应具备的10个条件,颇具代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