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病的辨证论治
骨痿的中医辨证论治

骨痿的中医辨证论治
第30页
我院惯用治疗骨痿中成药
❖ 六味地黄丸 ❖ 仙灵骨葆胶囊 ❖ 藤黄健骨片 ❖ 血府逐瘀胶囊 ❖ 血府逐瘀口服液 ❖ 祖师麻片
❖ 大活络胶囊 ❖ 丹参多酚酸盐 ❖ 血栓通/血塞通 ❖ 红花黄色素 ❖ 疏血通 ❖ 灯盏花素冻干粉
骨痿的中医辨证论治
丹皮。 ❖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
骨痿的中医辨证论治
第20页
❖ 肾阳虚型
❖ 证候:腰膝酸软而痛。畏寒肢冷,尤以下 肢为甚。头目眩晕,精神萎靡,面色白或 黧黑。或小便清长,夜尿频多;男子阳痿; 或大便完谷不化,五更泻泄;或浮肿,腰 以下为甚;甚则腹部胀满,全身肿胀;心 悸咳喘;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弱。
骨痿的中医辨证论治
第23页
❖ 肾精不足型
❖ 治则:补肾填精壮骨。 ❖ 方药:大补阴丸合二至丸。
❖ 组成:熟地、龟板、黄柏、知母、猪脊髓、 蜂蜜、女贞子、旱莲草。
❖ 中成药:壮腰健肾丸
骨痿的中医辨证论治
第24页
❖ 气血两虚型
❖ 证候:腰背酸软而痛,四肢乏力,尤 以下肢为甚,关节酸痛。头晕目眩, 神疲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 眠。舌淡而嫩,苔薄白,脉细弱。
作用于 椎体或 髋部、 腕部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
当代医学对骨痿认第5识页
当代医学对骨痿认识
❖ 主要原因:骨质退变,骨骼钙丢失,临床上以原 发性骨质疏松症或绝经期骨质疏松症多见,而又 以老年性骨质疏松占绝大多数。
正常骨组织
骨痿的中医辨证论治
骨质疏松
OVCF
第6页
当代医学对骨痿认识 ❖定义: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1]痿病的诊断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依据,标准如下: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
严重者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发布的《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3]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肌无力呈斑片状分布,表现出波动性和易疲劳性;肌无力症状晨轻暮重,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好转。
通常以眼外肌受累最常见。
(2)药理学表现: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3)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NS)检查低频刺激波幅递减10%以上;单纤维肌电图(SFEMG)测定的“颤抖”增宽、伴或不伴有阻滞。
(4)抗体:多数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或在极少部分MG患者中可检测到抗骨骼肌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抗-MuSK)抗体、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抗LRP-4)抗体。
在具有MG典型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具备药理学特征和(或)神经电生理学特征,临床上则可诊断为MG。
有条件的单位可检测患者血清抗AChR抗体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需除外其他疾病。
临床分类(改良Osserman分型):I眼肌型,ⅡA轻度全身型,ⅡB中度全身型,Ⅲ重度激进型,Ⅳ迟发重度型,V肌萎缩型。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1]痿病的证候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证候标准。
1.脾胃气虚证:胞睑下垂,朝轻暮重,少气懒言,肢体痿软,或咽下困难,纳差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或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2.脾肾两虚证:面色晄白,言语不清,咽下困难,抬颈无力,四肢倦怠无力,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腹部冷痛,久泄久痢,小便清长,或浮肿少尿,或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胖,苔薄白或白滑,脉沉迟无力或沉细。
痿症的治疗方法

痿症的治疗方法发表者:赵东奇 1663人已访问痿症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得随意运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为特征的疾病。
导致痿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久病等均可致病。
基本病机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如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
辨证主要分清虚实,明确病位。
治疗虚者宜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实者清热化湿,祛痰活血。
要重视“治痿者独取阳明”,调治脾胃。
临床区分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证辨治。
痿证的辨证分型肺热津伤症见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湿热浸淫初期表现为四肢感觉异常,继而手足无力,大多见于下肢,肢体困重麻木,胸脘痞闷,大便粘浊,小便赤涩,舌黄厚腻,脉滑数而濡。
脾胃气虚临床主要症状有四肢软弱无力,渐致缓纵不收,肌肉枯萎,瘦削伴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目虚浮无华,舌淡胖,脉沉细或沉弱。
肝肾亏损症见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或感觉消失,渐致下肢痿废不用,腰脊痠软,头晕耳鸣,遗精滑泄,或月经不调,舌谈红少苔,脉沉细数。
淤血阻滞症见四肢软弱无力,或麻木不仁,筋脉抽掣,甚者萎枯不用,舌紫唇青,或舌见瘀斑,四肢脉络青涩,脉涩滞。
中医认为痿证发生的原因颇多,如阴血虚则濡养不足;阳气虚则温煦不充;湿痰着滞、瘀血停留阻遏气机,妨碍血运,皆能导致筋骨、肌肉、皮肤失养,发为痿证。
临床以肺胃津伤,肝肾亏损,湿热浸淫三个类型最为常见。
1.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感受温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皆令"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遂致四肢筋脉失养,瘦弱不用。
此即《素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留"之谓也。
以上病机重点在于肺热叶焦,导致五脏失濡,筋脉失养。
若不及时调治,可能重伤五脏精气,使痿病更加严重。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摘要:
一、痿证的治疗原则
二、痿证的治疗方法
三、痿证的预防与调养
正文:
痿证,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范畴,其主要症状为肢体痿软、无力,甚至瘫痪。
在《素问·痿论》中,有关痿证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有着详细的论述。
一、痿证的治疗原则
1.治痿独取阳明:足阳明胃经是五脏六腑之海,阴经、阳经总会于宗筋,而"阳明为之长"。
因此,治疗痿证除了某些有湿热者必须清利湿热之外,一般多采用滋补精血津液,调养后天,使化源充足,宗筋得以濡润,肢体得以滋养,则痿证自愈。
2.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根据痿证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补益五脏,同时注重调整经络气血,使之平衡。
二、痿证的治疗方法
1.滋补精血:通过食用具有滋补精血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如阿胶、熟地黄、当归等,以滋养身体,恢复痿证患者的体力。
2.清热利湿:对于湿热所致的痿证,需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如选用黄芩、黄连、薏苡仁等药物。
3.通络活血:运用通络活血的中药,如丹参、红花、川芎等,以促进气血
运行,改善痿证症状。
4.针灸疗法:根据痿证的病程和病情,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三、痿证的预防与调养
1.预防:注意生活起居,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2.调养:饮食上注重营养搭配,多吃新鲜蔬果、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总之,痿证的治疗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积极配合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康复至关重要。
中医内科指导:痿证的辩证论治

痿症的辩证论治⾸先分清虚实。
凡属起病急,发展较快,属于肺热伤津,或湿热浸*者,多属实证。
病史较长,起病与发展缓慢,以脾胃肝肾亏虚为多者,均属虚证,也可出现虚中夹实的证候。
在治疗中⼀般都重视调理脾胃功能,总的治法不外补中祛湿,养阴清热。
(1)肺胃津伤:
证候:双⾜突然痿软,甚⾄腰脊⼿⾜痿软不⽤。
⼝渴⼼烦,⼩便短⾚,⾆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热⽣津,润肺益胃。
⽅药:清燥救肺肠。
(2)肝肢亏损:
证候:双⾜渐痿疲,遗精早泄,腰脊酸软,头⽬眩晕,⾆红⽆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滋补肝肾。
⽅药:虚潜丸。
(3)湿热浸*:
证候:双⾜痿软,或微肿发热,恶热喜凉,⾯黄⾝重,胸脘满闷⼩便短⾚热痛,⾆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渗湿,通利筋脉。
⽅药:⼆妙丸。
(4)脾胃亏虚
证候:肢体痿软⽆⼒,逐渐加重,⾷少便溏,神疲⽓短,腹胀⾯浮,⾯⾊⽆华,⾆苔薄⽩,脉细。
治法:补中益⽓,健运升清。
⽅药:参苓⽩术散。
辨证痿病

辨证痿病京朋名汇老中医堂李济仁解释说:“痿病”即中医“痿证”,系指外感或内伤,使精血受损,肌肉筋脉失养以致肢体弛缓、软弱无力,甚至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
痿者萎也,枯萎之义,即指肢体痿弱,肌肉萎缩。
凡手足或其他部位的肌肉痿弱无力,弛缓不收者均属痿病范畴。
因多发生在下肢,故又有“痿蹙”之称。
临床表现痿病以筋脉弛缓,肢体肌肉软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甚至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证候特征。
但因证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有急性起病,进行性加重者;有缓慢发病者;也有时轻时重,周期性发作者;有疲劳后发病者,有睡卧后发作者。
有以女性多见,有以男性为主者。
一般以下肢发病多见,也有见于上肢、肩背者,有影响窍隧,难于张口、睁目者,甚至瘫痪于床者。
有以肢体近端肌肉弱于远端者,或以肢体远端肌肉弱于近端者。
初则仅为肌肉软弱无力,久则肌肉萎缩不典籍论述《内经》是最早记载和论述“痿病”的古籍之一,并设“痿证”专篇。
《素问·痿论》专门论述了痿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治痿大法。
病因病机方面,主张“肺热叶焦”,筋脉失润;“湿热不攘”,筋脉弛缓。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
病证分类方面,根据五脏与五体的关系,提出了“痿蹙”、“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分类方法。
治疗方面,提出了“治痿者独取阳明”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的针灸治痿原则。
《内经》丰富的论述,为后世认识痿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隋唐时期,将痿病列入风门,较少进行专题讨论。
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痿叙论》指出情志、劳逸致“内脏精血虚耗,荣卫失度……故致痿必”,“痿壁证属内脏气不足之所为也”。
金元时期,张子和对“风、痹、痿、厥”予以鉴别,《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指出:“夫四末之疾,动而或痉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状未尝同也。
肺痿的辨证论治

肺痿的辨证论治肺痿,是指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为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患。
《金匮要略心典。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说:“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
”一、辨证要点应辨虚热、虚寒。
虚热证易火逆上气,常伴咳逆喘息;虚寒证常见上不制下,小便频数或遗尿。
二、治疗原则治疗总以补肺生津为原则。
虚热证,治当生津清热,以润其枯;虚寒证,治当温肺益气而摄涎沫。
临床以虚热证为多见,但久延伤气,亦可转为虚寒证。
治疗应时刻注意保护津液,重视调理脾肾。
脾胃为后天之本,肺金之母,培土有助于生金;肾为气之根,司摄纳,温肾可以助肺纳气,补上制下。
三、证治分类1.虚热证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黏稠,或咳痰带血,咳声不扬,甚则音嗄,气急喘促,口渴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红而干,脉虚数。
证机概要:肺阴亏耗,虚火内炽,灼津为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代表方: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前方润肺生津,降逆下气,用于咳嗽气逆,咽喉干燥不利,咳痰黏浊不爽。
后方养阴润燥,清金降火,用于阴虚燥火内盛,干咳痰少,咽痒气逆。
常用药:太子参、甘草、大枣、粳米益气生津,甘缓补中;桑叶、石膏清泄肺经燥热;阿胶、麦冬、胡麻仁滋肺养阴;杏仁、枇杷叶、半夏化痰止咳,下气降逆。
如火盛,出现虚烦、咳呛、呕逆者,则去大枣,加竹茹、竹叶清热和胃降逆;咳吐浊黏痰,口干欲饮,加天花粉、知母、川贝母清热化痰;津伤甚者加沙参、玉竹以养肺津;潮热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
2.虚寒证咯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数,或遗尿,舌质淡,脉虚弱。
证机概要:肺气虚寒,气不化津,津反为涎。
治法:温肺益气。
代表方: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前方甘辛合用,甘以滋液,辛以散寒。
后方则以补脾助肺,益气生津为主。
常用药:甘草、干姜温肺脾;人参、大枣、白术、茯苓甘温补脾,益气生津。
肺虚失约,唾沫多而尿频者加煨益智;肾虚不能纳气,喘息,短气者,可配钟乳石、五味子,另吞蛤蚧粉。
第八讲痿病证治

第八讲痿病证治痿,同“萎”,一指枯萎,一指痿软无力。
痿证,是指肢体枯萎、痿软无力的一类疾病。
本篇论述了痿的病因病机、分类、治疗,是论痿的专篇,故名。
【原文】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故肺热叶焦(1),则皮毛虚弱急薄(2),着则生痿躄(3)也。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4),胫纵而不任地也。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5),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注释】(1)肺热叶焦:形容热邪伤肺,津液耗损,宣肃不能的状态。
(2)急薄:形容皮毛干枯的样子。
(3)着则生痿躄:着,邪气留而不去。
躄,两腿行走不便。
痿躄,指四肢萎废不用的病。
(4)枢折挈:枢,指关节。
折,折断。
挈,提举。
枢折挈,形容关节迟缓,不能提举,犹如枢轴折断不能活动的样子。
(5)腰脊不举:腰脊不能活动。
【按语】论述了痿的主要症状。
痿躄,是痿的通称。
脉痿:关节如折不能提举,足胫松弛不能站立。
松弛性瘫痪。
筋痿:口苦,筋脉拘急挛缩。
拘挛性瘫痪。
肉痿:口干渴,肌肤麻木不仁。
麻木性瘫痪。
骨痿:腰脊不能活动的瘫痪。
【原文】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脏之长(1)也,为心之盖(2)也。
有所失亡(3),所求不得,则发肺鸣(4),鸣则肺热叶焦。
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5),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6),数溲血也。
故《本病》(7)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8),传为脉痿。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9)驰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10)。
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11)也。
有渐于湿(12),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13),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痿病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凡起病急,发展较快,肢体力弱,或拘急麻木,肌肉萎缩尚不明显,属实证;而起病缓慢,渐进加重,病程长,肢体弛缓,肌肉萎缩明显者,多属虚证。
2、辨脏腑发生于热病过程中,或热病之后,伴咽干咳嗽者,病变在肺;若面色萎黄不华,食少便溏者,病变在脾胃;起病缓慢,腰脊酸软,遗精耳鸣,月经不调,病变在肝肾。
二、治疗原则
1、独取阳明即指治痿病应重视调理脾胃,因脾胃为后天之本,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的精血来源于脾胃的生化,只有脾胃健运,津液精血之源生化,才能充养肢体筋脉,有助于痿病的康复。
所谓调理不尽属于补益,脾胃虚弱者固当健脾益胃,而脾胃为湿热所困者,又当清胃火去湿热,皆属治阳明调理之法。
所谓“独取”,乃重视之意,不应理解为“唯独”之法。
2、泻南补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即指治痿病应重视滋阴清热,因肝肾精血不足,不独不能濡养筋脉,且阴虚则火旺,火旺则阴更亏,故滋阴可充养精血以润养筋骨,且滋阴有助降火;外感热毒,当清热解毒,火清热去则不再灼阴耗精,有存阴保津之效。
若属虚火当滋阴以降火。
若湿热当清热化湿而不伤阴。
3、治兼夹怔在调理脾胃、滋阴清热的基础上,对痿病的兼夹证要予以兼顾治疗,视其所夹湿热、痰湿、瘀血、积滞等,分别治以清湿热、化痰浊、祛瘀血、消积滞或清郁热等,辨证论治,才能收效。
4、慎用风药因治风之剂,皆发散风邪,开通腠理之药,若误用之,阴血愈燥酿成坏病。
至于因七情六欲太过而成痿者,必以调理气机为法,盖气化改善,百脉皆通,其病可愈。
即吴师机所谓“气血流通即是补”之理。
三、分证论治
肺热津伤
症状:病起发热之时,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热润肺,濡养筋脉。
方药:清燥救肺汤。
方中以人参、麦冬、生甘草甘润生津,益气养阴;生石膏、霜桑叶、苦杏仁、火麻仁宣肺清热,润燥降逆;蜜炙枇杷叶、阿胶、炒胡麻仁润肺滋阴清燥。
若壮热,口渴,汗多,则重用生石膏,还可加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
若咳呛少痰,加炙瓜蒌、桑白皮、川贝、知母润肺止咳化痰。
咽干不利者,加花粉、玉竹、百合养阴生津。
若身热退净,食欲减退,口燥咽干较甚者,证属肺胃阴伤,宜用益胃汤加薏苡仁、山药、生谷芽之类,益胃生津。
本证肺热而津已伤,勿滥用苦寒、香燥、辛温之品重亡津液,可佐养胃清火之药,如沙参、玉竹、山药之类,胃火清则肺金肃,也是“治痿独取阳明”之法。
湿热浸淫
症状:四肢痿软,肢体困重,或微肿麻木,尤多见于下肢,或足胫热蒸,或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细数而濡。
治法:清热燥湿,通利筋脉。
方药:加味二妙散。
方中黄柏苦寒清热燥湿;苍术健脾燥湿;革藓导湿热从小便而出;当归、牛膝活血通络;龟板滋阴潜阳,养肾壮骨。
全方合用,有清化下焦湿热,而又不伤阴之效。
若湿盛,伴胸脘痞闷,肢重且肿者,可加厚朴、薏苡仁、茯苓、泽泻理气化湿。
若长夏雨季,酌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浊。
若形体消瘦,自觉足胫热气上腾,心烦,舌红或苔中剥,脉细数,为热甚伤阴,上方去苍术加生地、麦冬以养阴清热。
如肢体麻木,关节运动不利,舌质紫,脉细涩,为夹瘀之证,加赤芍、丹参、红花活血通络。
本证重在清热燥湿,不可急于填补,以免助湿恋邪,或热已伤阴,则应清养,仍需注意养阴而不得碍湿。
脾胃亏虚
症状:肢体痿软无力日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浮不华,神疲乏力,舌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或沉弱。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
方中人参、白术、山药、扁豆、莲子肉甘温健脾益气;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陈皮、砂仁和胃醒脾。
若肥人多痰,可用六君子汤补脾化痰。
中气不足,可用补中益气汤。
心悸气短者,加黄芪、当归益气生血。
如肌肉麻木不仁,苔白腻者,加橘络、白芥子化痰通络;消瘦,舌质紫暗者,可用圣愈汤益气养血,再加桃仁、红花、牛膝活血化瘀。
肝肾亏损
症状:起病缓慢,四肢痿弱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眩晕、耳鸣、遗精早泄,或月经不调,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方药:虎潜丸。
方中虎骨(可用狗骨代)、牛膝壮筋骨利关节;锁阳温肾益精;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荣筋;黄柏、知母、熟地、龟板滋阴补肾清热;少佐陈皮以利气,干姜以通阳。
本方治肝肾阴亏有热的痿病,为肝肾亏损证的基本方。
热甚者去锁阳、干姜,或用六味地黄丸加牛骨髓、猪骨髓、鹿角胶、枸杞子、砂仁治之。
若兼见面色萎黄不华,心悸,舌淡红,脉细弱者,加黄芪、党参、当归、鸡血藤以补养气血。
若久病阴损及阳,症见怕冷,阳痿,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无力者,不可用凉药以伐生气,虎潜丸去黄柏、知母,酌加鹿角片、补骨脂、肉桂、附子等补肾壮阳。
此外,也可加紫河车粉,或用牛骨髓、猪骨髓煮熟,捣烂和入米粉,再用白糖或红糖调服。
本证以阴虚挟热者为多,但应分清有热无热,虚火当滋肾,无火当填精,若阳虚者则又当温煦为治。
各证都可结合针灸、推拿、气功等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痿病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