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设计专篇word版本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

小学、幼儿园项目海绵城市设计专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xxx年xx 月xx 日一、编制依据本设计说明的编制依据如下:《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596)《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报审稿)《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 年)》《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年)》《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中新天津生态城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二、项目概况及建设目标本项目位于天津生态城32#地块,东至规划教育用地,西至中天大道,南至规划绿地,北至规划教育用地。
本项目用地面积25810.83㎡,建筑面积34192.08㎡。
根据《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年)》,本项目建设目标为: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类型海绵设施1500平方米。
透水铺装面积5300平方米控污雨水口比例达到100%。
三、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本项目拟采用的海绵城市技术包括:(1)下凹式绿地在综合楼西侧以及小学幼儿园中庭位置分别设置下凹式绿地,总面积为2710平方米,下凹绿地率达到52%。
(2)透水铺装本项目设置透水铺装5300㎡,铺装形式为透水沥青路面、透水砖以及透水混凝土,透水铺装率达到50%。
(3)雨水调蓄设施本项目雨水调蓄容积为271m³,调蓄设施为350m³。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5%。
(4)屋顶绿化本项目屋顶绿化面积为950㎡。
(5)其他措施四、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中新天津生态城中部片区32#地块小学、幼儿园项目,占地面积为25810.83㎡,其中屋面面积为3600 m2,块石路面面积为2400 m2,绿地面积为5173m2(其中2720 m2为下凹100mm的下凹绿地),若设计需达到85%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则需要采取何种措施。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模板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说明书1 总则1.1 规划目的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目的。
1.2 规划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
自然空间格局保护为城市规划区范围,其他内容为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
1.3 规划期限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
1.4 规划依据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政策文件、规划等。
1.4.1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其他相关法律法规1.4.2 规范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014 年版))《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DGJ32/TJ 113-2011)其他相关规范标准1.4.3 政策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 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16]50 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通知》(建城函[2014]275 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建办城函[2015]635 号)《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5]139 号)《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苏建城[2015]331 号)1.4.4 相关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水系、防洪、绿地系统、道路交通、排水防涝、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供水、节水等专项规划。
1.5 规划原则1.5.1 应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小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pdf

附件1: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设计DBJT29-207-2017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津17WJ-2-1)2017年6月编制说明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委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津政办发〔2016〕30号)等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规范我市海绵城市设计工作,保障设计深度和质量,结合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情况,根据《市建委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和审查要点编制工作的通知》(津建设函[2017]94号文)要求,编写《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以下简称“设计专篇”)。
依据《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4.1.4条的要求,凡本市辖区范围内规划用地面积大于等于3公顷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设置设计专篇;用地面积小于3公顷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可不设置设计专篇,但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应参照设计专篇进行编制,提供给施工图审查单位的设计说明、图纸、计算书应完整。
本设计专篇分为房屋建筑工程(建筑与小区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两部分,设计专篇应设于施工图设计说明中,独立成章。
本设计专篇中楷体字部分为方便设计人使用所做的说明,不是《专篇》必须的内容,在具体使用时,请设计人灵活使用。
本设计专篇提供的样式仅供设计人员参考,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可根据项目特点对设计专篇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设计专篇使用过程中,其所依据的规范、标准若更新时,设计人应按新的有效版本对设计专篇中有关设计依据等内容进行核查与调整,并按现行有效版本执行。
本设计专篇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调整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反馈给天津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所,以供修订时参考。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211号城建大厦,电话:,,网址:主编单位:天津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所编制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技术支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写人员:赵乐军刘洪海李明吕红亮宋现财陈曦刘琳于德淼刘聪王松熊林张中秀审查专家:孙杰李旭东周鹏阚薇莉田恬项劲松目录第一部分房屋建筑工程(建筑与小区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
(完整版)海绵城市设计专篇

十六海绵城市设计篇16.1、项目概况本工程建设用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XXXXX,北临XX大道,西侧、南侧、东侧现状均为田地和水塘,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城目规划用地呈矩形,南北宽112.81米,东西长194.65米,场地内地势较为平坦,场地内标高高于XX大道。
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9086.66㎡,场地内高差整体呈南高北低。
场地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水,沿道路两侧雨水井收集,由暗管排入北面黄桥大道市政管网。
16.2、设计原则(1)、安全第一,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灾减灾能力;(2)、因地制宜,渗、滞、蓄、净、用、排相结合,实现生态排水、综合排水;(3)、雨污分流,实现雨水资源化,改善水环境与生态环境;(4)、在经过审批的管线综合规划基础上合理布局 LID 设施,避免冲突;(5)、协同排水、道路、景观、建筑、施工等专业优化设计方案,确保落实到位;(6)、综合考虑适用与技术先进,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节省建设投资和维护成本。
16.3、设计依据《长沙市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技术导则》(试行)DBCJ004-2016 《长沙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DBCJ004-2017)《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 年版)《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2016 年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98《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DGJ32/J113-2011经过审批的项目管线综合规划甲方提供的项目总平面图和其他相关资料设计范围16.4、设计标准16.4.1、雨水管网设计标准16.4.1.1、雨水流量公式•=ψqQ•F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q-设计暴雨强度(L/(s*ha))。
16.4.1.2、暴雨强度公式Q=1392.1(1+0.55lgP)/ (t+12.548)0.5452(升/公顷·秒)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ha));T—设计降雨重现期;t—设计降雨历时(min)。
规划 海绵城市 专篇设计

规划海绵城市专篇设计规划-海绵城市-专篇设计1、建筑工程和社区的海绵工程措施应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功能性、景观性和安全性,采取保护措施,确保公共安全。
2新建建筑与小区中高度在30m以下、坡度小于10°的屋顶宜采用屋顶绿化,且屋顶绿化面积宜占该类建筑屋顶面积的30%-85%。
改造建筑与小区可根据建筑条件考虑采用屋顶绿化。
--根据气候特点和屋顶形式,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植物种类。
不应选择根系穿孔强烈的植物种类,也不应选择生长迅速的树木和灌木。
屋顶绿化应根据建筑荷载适当选择树木,并在建筑柱上种植。
如果土壤深度不够,可以选择箱式种植树。
种植屋顶应设置雨水收集系统,防水层上应铺设水管、电缆等设施,屋顶周围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并进行滴灌,灌溉应采用喷灌和渗灌设施。
3屋面雨水宜采取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将屋面雨水断接并引入周边绿地或雨水沟中的小型分散式低影响开发设施用于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储存设施。
4屋面及硬化地面雨水回用系统均应设置弃流设施。
初期径流弃流量应按根据实测下垫面收集雨水中SS、COD等污染物浓度,无数据时,屋面弃土可采用径流厚度5~7mm,地面弃土可采用径流厚度5~10mm。
雨水可用于建筑和住宅区的杂用水、绿地洒水、道路冲洗和景观供水。
5建筑与小区内无大容量汽车通过的路面、停车场、步行及自行车道、休休闲广场、室外庭院采用透水路面。
新区透水铺面率不低于50%,改建区透水铺面率不低于40%。
6建筑与小区道路最大道路纵坡为8%,最小道路纵坡为0.3%。
对于下沉式绿地段道路,竖向高程应高出绿地标高不小于50mm。
7建筑物及社区道路、广场两侧采用植被浅沟、渗水沟等地表排水形式输送、消纳、滞留雨水径流,减少小区内雨水管道的使用。
若必须设置雨水管道,设施规模原则上应该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101-2021,2021年版)中相应标准进行设计。
8建筑物和社区的雨水口应设置在集水面最低处,顶部标高应低于排水面10mm~20mm,并应高于周边绿地种植面40~50mm;雨水口应截污挂篮、环保雨水口等措施。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简单说明

XXXXXXXXXXXXX项目海绵城市设计专篇1.现状基本情况1.1项目概况1)建设地点与场地现状XXXXXXXXXX图1 项目实景图2)建设规模XXXXXXXXXXXX,主要功能包括: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详见本说明第五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3)场地地质条件4)场地市政条件5)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图2 项目总图1.2自然条件2. 问题与需求分析3. 目标及原则3.1 设计依据3.2 设计目标3.3 设计原则按照国家相关要求严格进行设计。
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安全为重、生态优先、景观协调。
1) 因地制宜:结合绿建相关要求,及项目地块总平设计方案,合理布置海绵城市措施,通过适宜本地块的海绵措施组合达到海绵城市相关指标要求。
2) 安全为重:海绵设计充分考虑建筑排水安全,确保建筑本身及建筑排水安全。
3) 生态优先: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地块绿化良好的生态功能。
4) 景观协调:LID 设施和景观布置紧密协调,在选用适宜当地生长的植物基础上,既发挥出 LID 设施的功能作用,又实现景观效果的最优化。
4. 工程设计4.1 环境友好的地面铺装场地内的地面和道路等除重载道路外均采用生态透水地坪,不同于传统的不可渗透铺装,此铺装有利于土壤透气透水,还原地下水,在源头阻止污染物,减少地表径流,减少雨水冲积物,减缓洪峰,增加土地水含量,美观经济,有利于实现室外硬质铺装地面透水≥50%的面积比例要求。
除此之外,通过表层下渗水层的过滤,水可以渗透到泥土中。
透水铺装可以发挥以下几点作用:1)在铺装区域分流雨水洪峰;2)让更多的水体渗透到地下;3)提高水质;4)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减少只能用于处理雨水的土地。
项目场地内整体铺装设计以暖色系为主,整合建筑与景观的衔接,铺装材料采用耐磨和易于长期维护和耐用的要求,以透水混凝土、石材、透水砖为主,尽量不用磨光材料,保证室外人行的安全。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第一章海绵城市设计专篇一、设计总则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的时候吸水、蓄水,防止内涝,而天好及干旱的时候,又能把吸的水“吐”出来综合利用,节约水资源。
1.1 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规划先行,生态优先,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建设方针。
1.2 工程设计应因地制宜,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以达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雨水控制目标。
1.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满足规划要求,并宜符合下列规定:建筑与小区:新建不低于80%,改建不低于70%。
道路用地:新建不低于75%,改建不低于60%。
绿地及广场用地:新建不低于90%,改建不低于85%。
1.4 鼓励采用透水铺装、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工程措施。
1.5 透水铺装设计及施工应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1.6 对有条件的工程项目,宜考虑雨水资源化利用。
1.7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设置溢流排放系统,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1.8 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宜根据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等进行选择,宜选择耐盐碱、耐水湿、耐污染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
二、建筑与场地2.1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局部采用小型的、分散的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雨水调蓄功能的绿地或水体,减少外排雨水量。
通过这些绿色生态措施收集、滞留、净化、渗透、原位利用小区内屋面、道路、停车场的雨水径流,削减了进入市政管道和水体的雨水量及污染物,节省了雨水管道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提供了健康、生态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
2.2 建筑与小区内的景观水体和绿地设计有雨水储存和调节功能,景观水体可建成集雨水调蓄、水体净化和生物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水体。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进行土壤/气候分析以选择适合的植物设计景观绿化,采用地方化或适合植物,减少浇灌要求。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一、设计依据1、国家或地方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可参考下表)主要规范名录表《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16(2016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6版)《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2016年版)《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2016)吉林省《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规程》DB22/T168-2017吉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22/JT137-2015注:上表仅为主要标准规范,设计单位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取,如有上述未列规范,可根据项目需求进行补充。
2、长春市规划局规划设计条件及规划设计条件图(《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3、国家或地方相关文件要求。
二、需上报的资料及要求:1、海绵城市专项说明书说明书内容:说明书中应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
应包括海绵城市总体说明、设计依据、设计原则及特点、雨水控制与利用相关计算书、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材料、设施的指标参数应明确。
深度要求:1)应在总设计说明中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并与相关专业内容紧密结合,并且提供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相关计算书。
2)专项说明书主要内容应包括海绵城市、设计依据及特点、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材料设施的指标。
3)专项说明书中应明确项目雨水控制目标: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下沉式绿地占比,是否有雨水回用设施。
2、海绵城市平面设施布置图及相关图纸深度要求:海绵城市设施布置平面图应明确标明透水铺装及雨水净化、调蓄、利用等相关设施位置和数量。
海绵城市设施大样图、透水铺装结构图、下沉式绿地剖面图及详细做法、雨水花园剖面图及详细做法、雨水调蓄、净化回用等海绵城市相关措施的做法详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海绵城市设计篇
16.1、项目概况
本工程建设用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XXXXX,北临XX大道,西侧、南侧、东侧现状均为田地和水塘,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城目规划用地呈矩形,南北宽112.81米,东西长194.65米,场地内地势较为平坦,场地内标高高于XX大道。
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9086.66㎡,场地内高差整体呈南高北低。
场地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水,沿道路两侧雨水井收集,由暗管排入北面黄桥大道市政管网。
16.2、设计原则
(1)、安全第一,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2)、因地制宜,渗、滞、蓄、净、用、排相结合,实现生态排水、综合排水;
(3)、雨污分流,实现雨水资源化,改善水环境与生态环境;
(4)、在经过审批的管线综合规划基础上合理布局 LID 设施,避免冲突;
(5)、协同排水、道路、景观、建筑、施工等专业优化设计方案,确保落实到位;
(6)、综合考虑适用与技术先进,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节省建设投资和维护成本。
16.3、设计依据
《长沙市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技术导则》(试行)DBCJ004-2016
《长沙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DBCJ004-2017)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 年版)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2016 年版)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98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DGJ32/J113-2011
经过审批的项目管线综合规划
甲方提供的项目总平面图和其他相关资料设计范围
16.4、设计标准
16.4.1、雨水管网设计标准
16.4.1.1、雨水流量公式
F
q
Q•
•
=ψ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
ψ-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ha);
q
-设计暴雨强度(L/(s*ha))。
16.4.1.2、暴雨强度公式
Q=1392.1(1+0.55lgP)/ (t+12.548)0.5452(升/公顷·秒)
式中:q
—设计暴雨强度(L/(s*ha));T—设计降雨重现期;
t—设计降雨历时(min)。
16.4.1.3、设计降雨重现期
T: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本项目T场地采用三年,屋面采用五年。
16.4.1.4、径流系数ψ:根据用地类型,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取值后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综合流量径流系数。
LID 设施规模计算采用雨量径流系数,参照《长沙市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技术导则(试行)》DBCJ004-2016 取值,具体如下表所示:
16.4.2、内涝防治标准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和主管部门要求,本项目设计方案应该能有效应对50 年一遇的暴雨重现期。
地面积水设计标准为:
(1)、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
(2)、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 15cm。
防治措施:
(1))、采取植被控制、滞留池控制、渗滤系统等工程性措施,合理规划布
局增大植被和可透性铺地的面积,确保各区域雨水排水通道顺畅。
(2)、强化排水设施日常管护,购置更新排涝维护设备,提高管护效率和应急排涝抢险能力。
(3)、加强科学化管理和应急响应,对已经形成内涝的区域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增加应急人员,进行车辆人员疏导、救助,及时疏通排水系统。
(4)、排水设施必须实行雨污分流,雨水管道与污水管道不得混接。
对低洼地段和易出现内涝区域,适当增设排水管网,确保主干管、支干管、末梢管有效连接、体系配套。
16.4.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面源污染负荷削减目标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75%,对应的设计降雨量 24.14mm(参照《长沙市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技术导则(试行)》DBCJ004-2016 取值);
(2)、面源污染负荷减少 60%及以上(以 SS 计);
16.5、场地竖向
详13.1条
16.6、排水方案
16.6.1、雨水管网方案
本项目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根据设计地形及用地性质、结合管线综合规划将本次设计范围雨水排水划分为 1个区域,排入市政雨水管。
16.6.2、LID 设施方案
本项目采用低影响开发设计理念,雨水管网系统与 LID 设施相结合,在主要道路上敷设雨水管道。
当小雨时,建筑屋顶的雨水通过屋面径流进入屋面雨水管,断接至建筑周围的 LID 设施中,并在雨水管出口处设置碎石消能措施;部分下渗至土壤中,部分通过盲管收集排入雨水井中;道路雨水通过设置在路边的植草沟、线性排水沟或者散水收集后排入 LID 设施中,当降雨量超过设计雨量时,LID 设施将雨水溢流至雨水管网。
项目雨水径流组织如下图所示:
本项目 LID 设施布设根据容积法、推理法和水量平衡法等进行严格计算,以保证 LID 设施平面和规模科学合理。
本项目 LID 设施包括生态滞留设施(含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透水铺装、植草沟、绿色屋顶和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等。
16.6.2.1、生态滞留设施
本项目生态滞留设施主要为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
调整路面、绿地、雨水口高程关系,使下凹式绿地表面层标高低于周边道路标高或者绿地标高,则道路、建筑等不透水区域的雨水径流会先流入生态滞留区,下凹式绿地主要布置在建筑物周边,或地下管线较多、不适宜换填的区域。
雨水花园下层采用碎石等材料保证设施蓄水能力,雨水花园主要布置在绿地面积较大,且综合管线较少的区域,作用为净化、滞蓄雨水。
本项目布设的下凹式绿地面积为850.7m2,下凹式绿地深度设置150mm,有效蓄水深度 110mm(含表面蓄水层和介质层空隙)。
图2 下凹式绿地典型剖面图
图3 雨水花园典型剖面图
16.6.2.2、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是典型的通过降低不透水面积比例而对径流进行调控的 LID 措施,能使暴雨径流在很短的时间内入渗至更深的土壤中。
本次 LID 设施方案设计透水铺装约1900m2,工程透水厚度≥300mm,可以削减洪峰流量和非点源污染。
16.6.2.3、植草沟
在场地主要道路旁设置植草沟,代替雨水口和雨水管网进行道路雨水的收集和输送,可以净化道路雨水径流,削减洪峰流量,增加雨水入渗透,超量雨水
输送至雨水花园等 LID 设施。
在没有条件设置植草沟或者卵石沟的情下,用线性排水沟或雨水管将雨水输送至生态滞留措施,但应在出口处设置防冲刷措施,防止破坏生态滞留措施。
16.7、内涝防治系统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和主管部门要求,本项目设计方案应该能有效应对50 年一遇的暴雨重现期。
地面积水设计标准为:
(1)、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
(2)、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 15cm。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在完成管网和 LID 详细设计后,用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的设计暴雨校核管网和 LID 设施的排水能力,在淹水点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保证生命财产安全。
源头控制雨水,本设计通过雨水渗透、雨水收集利用等设施,可有效调节场地内的雨水。
场内采用绿地和广场等公共设施作为雨水调蓄设施,缓解市政雨水泄洪量。
本项目通过设置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作为雨水调蓄设施,同时合理设置雨水的进出口,设置警示牌。
场内各汇水分区内的雨水经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雨水调蓄设施调蓄雨水,各汇水分区多余的雨水经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的雨水溢流口、道路周边植草沟流入道路雨水管道。
因此,可有效抵御内涝,缓解市政雨水泄洪量。
项目场地北侧市政道路设有市政雨水管网,场地雨水可依靠重力自流进入雨水管网,确保场地涝水及时排出。
因此,综上所述,本项目发生超标暴雨时,项目内无内涝风险,雨水将通过地表径流,分别汇入周边道路雨水管道,同时具有调蓄功能的下沉式绿地可吸收部分雨水,缓解市政雨水泄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