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 3.1旅游规划概述教案 湘教版选修3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3.1旅游规划概述教案 湘教版选修3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3.1旅游规划概述教案 湘教版选修3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3.1旅游规划概述教案湘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与繁荣等方面的重要促进作用。

2.了解旅游规划的作用。

3.了解旅游规划的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统计图表资料的阅读、分析,认识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培养统计资料的分析、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认识旅游规划的作用,培养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规划案例对比了解旅游规划的两种类型的差别,直观理解两类规划的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的认识,体会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的蓬勃生机,及我国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迫切性,产生对旅游地理学习的热情。

2.通过对旅游规划作用的理解,体会科学规划产业发展行为的重要性,培养科学观。 3.通过旅游业发展的利弊得失的比较,培养辩证唯物观。

[教学重点]

1. 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2. 旅游规划的作用

[教学难点]

旅游规划类型

[教学媒体与教具]

利用案例分析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旅游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在推动旅游业蓬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持续繁荣的同时,对旅游景观乃至生态环境构成了沉重的压力。如何科学合理地发展旅游业?

【板书】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

一、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阅读】阅读表“旅游业的作用”以及课本第61页材料“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繁荣”,说明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板书】1.促进经济发展

【引导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国际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最高的(奥地利)达6.7%;国际旅游收入占出口总额比重,最高的(希腊)达40%;国际旅游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最高的(西班牙)达10%。由此不难理解,仅国际旅游业就已成为一些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事实上,至1987年,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

【板书】①发展进口旅游——可增加外汇收入

另外据统计从1950年至xx年,国际旅游收入从21亿美元猛增到4000多亿美元。这表明,国际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从而大大增加了旅游接待国的国民收入。

【板书】②国内旅游——回笼货币、稳定市场

【个性展示】请假期里刚参加过旅游的学生谈谈在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纪念品)、娱乐(各种游乐活动)等方面的消费情况,以此引出国内旅游消费对刺激消费、刺激旅游者新的需求,促进生产、经济发展的作用。

例:xx年“五一”期间,国内旅游者每天花掉20多亿元人民币,国内旅游收入高达180亿元人民币。现在,中国花在旅游上的消费人均约142.65元。

【板书】③扩大就业

【讲述】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需大量劳动力,而且它们都具有资金需要量少,劳动力需要量大,以及技术限制较小,人员培训期短的特点。因此,发展旅游业是解决社会就业的一条主要途径。从表中可以看出:1994年全球为旅游业服务的人数有2亿,占就业人数的10%。

一些国家的国际旅游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均有一定比例,其中有“旅游王国”之称的西班牙(位于地中海沿岸,有3“S”风景,sea、sun、sand)其就业比例高达10%,此外,据世界旅游理事会研究表明,1994年全球旅游业直接或间接雇用2亿多人,占全球劳动力的10.6%。

我国旅游业自改革开放以来迅猛发展,总收入以年均近12%的速度递增,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最近10年中,旅游业直接或间接吸纳了3500多万人就业。据 WTTC预测,到xx年,我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1900万,间接就业人数达到6900万。

【板书】④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引导分析】现已形成了旅游一动百业兴的局势。旅游是综合性产业,它不仅能带动酒店、餐饮、交通运输、建筑、商品贸易、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建材、交通机械等工业部门,以及为旅游业培养各类管理人员的旅游教育的发展。

xx年“五一”期间,国内旅游者每天花掉20多亿元人民币,国内旅游收入高达180亿元人民币,排世界第七位。

【副板书】受益最多的是服务业、餐饮业。

【活动】请同学们就当地旅游情况谈谈看法。

【板书】2.促进区域文化交流与繁荣

【讲述】旅游业可以使人们增进了解,扩大交流。

【个性展示】请同学们谈谈历史上的旅行家。

【板书】有利于社会稳定。

【讲述】旅游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提供了一定数量、多种类型的就业机会。而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广泛的旅游行为,使人们有更充分的相互了解的机会。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越深入,就越有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

【承转】旅游业的发展对一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讨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学生回答】①旅游设施的建设会对旅游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②外来文化对地方传统文化可能会造成不利影响。③旅游业的发展会导致土地、住宅、消费品、日常生活服务价格的上涨。④旅游设施建设要占用和毁坏一定数量的农田和林地。⑤因社会经济发展差异而导致一些社会问题,比如犯罪率上升等。

【案例】我国某著名风景旅游地,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令旅游者叹为观止,然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由于过度重视经济开发,轻视遗产保护,导致了规划失控,在主要景区内修建起观光电梯以及大量宾馆、娱乐中心和其他商业建筑设施,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警告。为了保住“世界遗产”的资格,当地政府不得不花费数亿元人民币,拆除违章建筑,重新进行环境整治,以恢复自然景观原貌。

你听说过类似事件吗?说说这件事对人们的启示。

【启示】旅游开发,规划先行。

【板书】二、旅游规划的作用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61~62页内容,分析为什么要进行旅游规划?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①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教训:景区景点的无序建设,对景观资源的开发性破坏,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的各种短期行为等。

②旅游规划的作用:科学定位发展目标,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协调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景区内各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提高旅游区经济素质,保护景观资源,促进旅游区可持续发展。

【过渡】旅游规划对旅游地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旅游规划分为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板书】三、旅游规划的类型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62,63页的内容,填写下表。

两种规划类型规划对象规划内容分类

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点拨】

规划类型规划对象规划内容分类

旅游发展规划行政地域或

特定区域

主要是针对区域旅游的产业定位、发展目

标、空间布局、市场培育、开发思路、产业

政策、重点项目、开发时序等重大问题

分为概念性规划、近期规

划、中长期规划、重点旅游

区域发展规划等

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具体旅游区

(如旅游度

假区、风景

旅游区等)

确定客源市场、规划旅游区范围、确定旅游

区的性质和主题形象、确定旅游区的功能分

区和土地利用规划、规划旅游区对外、对内

交通,规划旅游区的景观系统和绿地系统,

规划其他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附属设施以

及防灾系统和安全系统等。

概念性规划、总体规划、控

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思考】两种规划类型有什么差别?

【学生回答】两种规划类型的差别:旅游开发建设规划更具体,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更强。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63页材料“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了解以下内容:

旅游SWOT分析是指对旅游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所进行的客观分析,以探讨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限制性因素、发展机遇和应当注意的问题。

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和政策优势等;

旅游业发展的劣势: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景区缺乏特色等;

旅游业发展的机会:当地的交通运输和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发现或建设了新的旅游资源等;

旅游业发展的威胁:附近同类旅游资源的兴起、客源市场竞争激烈、当地工业污染目趋严重等。

【板书设计】

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

一、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1.增力口外汇收入

2.回笼货币,加速资金周转3. 提供就业机会4.加速第三产业发展,改善区域产业结构5.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6.有利于社会稳定

二、旅游规划的作用

1.历史教训 2.旅游规划的作用

三、旅游规划的类型

两种规划类型规划对象规划内容分类

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3.1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教案湘教版选修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受损生态系统的含义。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特征。

3.认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动态平衡过程以及受损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

4.学会辨别、认识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征等相关信息,并分析其结构、动态变化规律、形成变化过程,学会用系统思考方法研究问题。

2.能够从身边说出某一个生态系统,并能应用所学知识作全面分析,学会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

3.能够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生态系统与同学合作,开展调查、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并能用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态系统及动态平衡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复杂巨系统及身边各种大小系统的系统科学研究兴趣,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系统思维价值观,系统思维审美观。

2.建立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有机的、动态的、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3.通过对生态系统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进一步认识到班级、家庭、国家等社会生态系统中也应该保持一种良性的动态平衡,从而养成互相协作、互相依存的团队合作意识。

4.通过对受损生态系统和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环境危机意识,培养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念。

[教学重点]生态平衡和受损生态系统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特征,受损生态系统的形成。

[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社会依靠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地球上的森林、草原、湖泊、河流、海洋等千姿百态的自然生态系统,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部分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和资源功能正在不断地衰退。如何保护、恢复与重建生态系统,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已成为人类必须肩负的使命。

【板书】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生物种群?什么是生物群落?什么是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基本概念:①生物种群是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内集合在一起,是一定区域相同物种的集合;②生物群落是一定区域内所有不同的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是一定区域内不同物种的集合;③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统一整体,是一定区域内生物群落(包括生命系统)和其生存环境(包括非生命系统)的集合。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主要指生物的生存环境,包括空气、水分、养分和气候因素等)

【思考活动】1.在图3-1括号内标出生物个体、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等术语。 2.一个草原生态系统里的所有草原犬鼠是不是一个生物种群?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

()()

()()

【点拨】1.

(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生物群落)(生态系统)

2. 一个草原生态系统里的所有草原犬鼠是一个生物种群。因为这是一定区域相同物种的集合。

【启发提问】生态系统由四部分组成,你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别指的什么?

【学生回答】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指绿色植物,能够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消费者是指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维持生命的动物。分解者是指许多看不见的细菌和真菌,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留物中所含的有机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重新回到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所利用。

【案例过渡】自然环境中的生物,根据各地不同的气温、水量、地形、土质等环境条件以及生活方式,就能组成不同的生物群落,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态系统。例如,在一个湖泊里,小鱼吃浮游生物,大鱼吃小鱼,鱼死后的尸体又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重新供浮游生物利用,这就是水生生态系统的一个实例。又如,各种禾草、灌木以水、土壤、二氧化碳为养料,在一定温度下,叶绿体利用太阳能把这些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供草原上牛、马、羊、野兔

等食用;一些肉食动物,如狼、鹰又吃食草动物;微生物又把动植物尸体分解为无机物,重新供草原植物利用,这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个实例。如果人类大量捕杀狼、鹰,你认为草原生态系统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如果人类大量捕杀狼、鹰等肉食动物,那么牛、马、羊、野兔等植食动物就会因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这样草原上的植物(树、草)也会因植食动物饲料增加而大量减少,时间长了,会造成草原退化,能够提供的绿色植物会减少,大量的植食动物因为得不到充足的食物而死亡。这样,就促使草原生态系统达到新的平衡。

【板书】二、生态平衡

【阅读】阅读课本第43页材料“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通过阅读,明确以下内容:

一是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二是生态系统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三是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失衡,乃至生态系统的破坏。

【阅读】阅读课本第43~44页图文材料“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等概念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思考问题】(1)平衡的生态系统与不平衡的生态系统比较,哪一个的生物组成和数量的比例相对稳定?

(2)平衡的生态系统与不平衡的生态系统比较,两者的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有何特点?

(3)结构复杂的食物网与结构简单的食物网比较,谁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一个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生物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相对稳定;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平衡;食物链结构复杂、互相交叉而形成食物网;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有完好的营养关系。

【过渡】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失衡,乃至生态系统的破坏。

【板书】三、受损的生态系统

【思考】形成“受损生态系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形成“受损生态系统”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干扰,主要是人为干扰。

【讲述】受自然和人为的干扰后导致正常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使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障碍,形成波动性破坏或恶性循环。所谓环境问题,就是正常的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形成了受损生态系统。我们人类己造成了很多生态系统的受损。

【案例阅读】阅读课本第44页材料“我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破坏后的连锁反应”。

【交流讨论】说说发生在你身边的受损生态系统的例子,分析受损原因。思考人类应如何保护生态系统?

【板书设计】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种群

2.生物群落

3.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非生物成分

二、生态平衡

1.概念

2.特征

三、受损生态系统 1.原因

2.案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