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名人堂——印尼阿尔法零售集团总裁郭桂和
华商名人堂——丰隆集团主席郭令灿

(丰隆集团的业务版图已经延伸至多个国家和地区)静默的巨人来源:华商韬略编委会作者:陈光郭令灿被称为神秘富豪,他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之内,当年53亿美元出售道亨银行,也是由其胞弟郭令海出面。
因为低调,外界对其知之甚少。
有舆论觉得,出身南洋豪门的他,成功是理所当然之事。
事实上,郭令灿接手丰隆在马来西亚产业时,集团上下一共一家贸易公司和三间小工厂。
以实业家的身份,他让丰隆在马来西亚脱胎换骨;来到香江,他又变成一笔买卖净赚29亿美金的资本大鳄;甫入博彩业,他便要成为英国最大的赌场业主;投资中国,出手便是京沪两地的地标建筑。
这位横跨多领域的巨人依旧如往常般沉默,而持续扩张的丰隆集团,则不断向世人展示“无声的力量”。
南洋豪门的继承者2014年,大马的富豪们“很受伤”。
受累于林吉特(马来西亚货币单位)汇率疲软、经济放缓、股市黯淡等一系列因素,马来西亚很多富豪的资产都相对减少。
而丰隆集团主席郭令灿的财富却增加了16亿美元。
《福布斯》年度统计显示,这位银行家和地产大亨的身家已经增长至64亿美元,这一增幅在大马富豪榜上无人能及。
郭令灿的财富增长源自股市,他旗下的丰隆资本股价较2013年飙涨了470%,丰隆实业(Hong Leong Industries)股价也上涨了46%。
不过显然,64亿美元并不是郭令灿身家的全部。
自香江一战净赚29亿美元后,舆论便长期关注他的动向,但是始终难以概全。
这位郭氏家族如今的领军人,引领家族产业跳脱出实业与地产,在全球范围内大展身手。
在郭令灿之前,郭氏家族已经扬名东南亚,家族的财富故事源自郭令灿的父辈,他的伯父郭芳枫是丰隆的创始人。
郭芳枫1911年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连花镇的庄户家庭,因为家境贫寒,14岁那年,他抱着一卷草席下南洋,到新加坡谋生。
1941年,他自立门户并邀请长兄郭芳来和另外两个兄弟来到新加坡,四人合办了一家名为“丰隆”的小商店,专做建材、五金、油漆、采胶器材等生意。
1945年二战结束后,东南亚地区的国家纷纷独立,赤手空拳“下南洋”的华商,也从小商小贩、从事服务业开始转向生产部门。
全球华商名人堂——黄祖耀

新加坡大华银行集团主席兼总裁黄祖耀黄祖耀,现年76岁,任新加坡最大Array银行集团大华银行主席兼总裁。
在过去45年里,他将一家原本只有一间分行的福建社群银行发展成为了一家业务跨越银行服务、普通保险、人寿保险、股票经纪、房地产开发、酒店管理及制药业等多个领域的大型跨国银行集团。
大华银行由黄祖耀的父亲、已故拿督黄庆昌于1935年创办。
黄庆昌出生于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的古晋,是一名白手起家的成功商人,也是沙捞越的华社领袖。
从1935年至1974年担任大华银行主席。
黄祖耀1958年加入大华银行董事部,1960年获委任为董事经理。
在父亲1974年退休后,接任大华银行主席兼总裁。
1971年黄祖耀领导大华银行首次收购了另外一家新加坡银行——崇侨银行。
之后又陆续收购了4家当地银行:1972年收购利华银行;1984年收购远东银行;1987年收购工商银行;2001年收购华联银行。
在银行服务外,大华银行集团也将业务扩展到普通保险及人寿保险(大华保险公司及大华人寿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大华资产管理),股票经纪(大华继显),房地产开发及酒店管理(大华置业),以及制药业(虎豹企业,生产知名品牌虎标万金油)多个领域。
今天,大华银行集团还分别在马来西亚、印尼和泰国拥有附属银行。
在世界各地共设有503间分行及办事处,包括纽约、洛杉矶、温哥华、伦敦、巴黎、悉尼、东京、汉城、文莱及越南等。
在大中华地区,大华银行在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深圳、成都、香港及台北设有分行。
2005年大华银行集团取得税后盈利17.09亿新元(10.28亿美元),增长了17.7%。
平均股东资金回报12.4%。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集团总资产1,450.73亿新元(872.3亿美元),股东资金149.29亿新元(89.77亿美元)。
黄祖耀精明敏锐的商业意识和远见卓识深受新加坡及亚细安(东南亚国家联盟)地区人们的推崇和尊敬,于1990年和2001年两次获颁新加坡杰出商人奖,并于1995年获颁亚细安杰出商人奖。
华商名人堂——印尼BSG集团主席王景祺

船王人生来源:华商韬略编委会作者:李泓泽久享印尼船王盛名的王景祺,为了在航运业登顶的一刻,付出了30余年的巨大努力。
当遭遇航运业前所未有的大低迷后,他以79岁高龄策划指引着旗下航运事业的未来出路。
品尝一杯自己种的咖啡就感到满足的他,在事业上却永不满足。
事业之于他,就是人生。
白手创业王景祺,祖籍福建厦门,1936年生于印尼泗水,现任印尼BSG集团主席。
在那个印尼争取独立、人民贫苦的年代,作为家中长子,他上完高中就回到父母身边帮忙料理大小家计,养活10个兄弟姐妹。
王景祺的父母都是传统的华人,信守中庸、和为贵的儒家思想。
因此,王家在当地得到了左邻右舍的尊敬。
王家一直靠买卖土特产品谋生,比如印尼人餐桌上不能少的丁香、咖啡豆等等。
在王景祺13岁那年,他的父亲成立了有成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从土特产品扩大到各种鱼货。
对家里生意,王景祺十分熟悉,也非常好奇。
他从小就很乐意给父母帮忙,因为他乐于与不同的人打交道。
上学时,他每逢假期都会随父亲到乡下收购农产品。
当全身心帮父亲做生意后,他的经商兴趣更加浓厚。
在那时,他的经商才能就有所体现。
在收购鱼货时,他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他会到海边看渔民怎么捕鱼、晒鱼,会试着和渔民讨论怎么提高晒鱼的质量。
因为晒鱼完全靠手工,摆放的不一致常常导致有的咸鱼发霉变质,帮助渔民改善制作是一个与渔民双赢的做法。
让王景祺记忆深刻的是,为了保证收上来的咸鱼符合要求,他不得不手工检查所有咸鱼。
当时装咸鱼的笼子外面包了柚木叶子,这看起来很漂亮,但柚木叶有长长的绒毛,碰到就会发痒。
同样,碰到咸鱼更是痒得厉害。
因为他们节省了买手套的钱,他和他的父亲以及一位同事由于连续检查咸鱼,都出现了整条手臂发炎的状况,因此不得不轮流上阵。
王景祺(右二)到中国工厂参观考察王景祺说:“年轻时没有辛苦这两个字,只要有兴趣就完全不会累。
”那时候,他的眼里也没有困难二字。
他在有成公司工作不久后就发现,父亲这种买进卖出赚取利差的生意只能谋生不能长远发展,因为这种生意没有自己的资产和优势,很容易被大商家排挤。
华商人物 l 他是印尼豪门后裔,赚钱与花钱,都不走寻常路

图注:印尼金光集团执行董事、农业食品部总裁黄荣年华商人物|他是印尼豪门后裔,赚钱与花钱,都不走寻常路【导语】黄荣年,印尼金光集团创始人黄奕聪的第八个孩子,排行老幺。
背靠身家58亿美金(据2014福布斯印尼富豪榜)的黄氏家族,他或许符合你对“富二代”的定义,却绝对颠覆你对豪门生活的想象。
他的人生里,吃喝玩乐的时间基本清零了。
他现在只热衷于两件事:第一,用聪明的方法,做改变世界的“大农夫”;第二,用买爱马仕、劳斯莱斯的钱,帮助那些水深火热的人。
被“流放”小岛的黄家八少爷印尼,金光集团总部,黄荣年位于大楼36层的总裁办公室,可以从巨幅落地窗边俯瞰整个雅加达。
这是一个令人充满优越感的高度,但站在这个高度上的他,却从未自恃祖荫而对人生有过丝毫怠慢。
1958年,黄荣年出生于印尼苏拉威西岛的锡江,在家中的八个孩子中排行老幺,上面有五个哥哥和两个姐姐。
图注:黄荣年与习近平主席亲切会面当时的黄家,跟“豪门”还沾不上边,最多只能算吃喝不愁。
父亲黄奕聪是个白手起家的椰干商人,在当地小有名气,不过受制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生意也是几起几落。
黄荣年记得,住在锡江时,母亲赖淑华因为要照顾八个子女,每天都忙得四脚朝天。
家中经济状况最好的时候,也只能请得起一位佣人。
八岁那年,黄荣年举家迁居至雅加达。
彼时,父亲黄奕聪已经创办了金光公司,做着进口烟纸、丁香、纺织品;出口椰干、肉豆蔻的买卖。
灵活的生意策略,带旺了黄家的日子。
但随后的1967年,黄荣年就遭逢了人生中的第一场变故。
那一年,苏哈托政府宣布取缔印尼的华文学校、社团以及报刊,大批华人子女被迫失学,包括黄家的八个孩子。
用心良苦的黄奕聪,当即安排长子黄志源与次子黄鸿年前往中国读书,之后又安排黄荣年与其他三个哥哥留学新加坡,姐姐则留在印尼帮忙打理家族生意。
初到新加坡,正读着小学六年级的黄荣年,没时间与人生地不熟的环境充分磨合,一场大考就摆在眼前——他必须通过当地的会考,才能顺利升读初中。
印尼首富陈江和活用“毛着”的“商业奇才”——陈江和26岁就成了亿万富翁——我不怕做错,只怕每次犯同

一
干 着 干 着就 什 么 东西 都做
一
”
,
逐渐
再 次赢 得 了 客 户 的信 任。
,
,
创业
,
门口
U人 去 调 查 了
:
一
番
“
,
然后
,
给 了他
,
由单
的 机 车 零 件供 应
。
,
成为 了
一
个综
过 程 中 挫 折 比较 多 我 不 怕做 错
。
只
个 巨 大 的惊 喜
”
我会 向 总 统 报告
。
,
作 为 长 子 的 陈 江 和 没 有 别 的选 择 不 等 毕 业 就 出来 做 工
,
在
一
~
起
,
,
以 身作 则
一
,
事事亲力亲为
。
有
到 头 来 都 没 有 建成
建得成 r
了支持
。
你 这 么 年轻
,
怎么
肩 负起 养 家 的 重 任
,
。
次 他承 包
,
项 铺 设 天 然 气 管道 的 工
,
最终
,
陈江 和 以 真诚 赢得
! 寰一 _
k
.
-
,1 ■ '
孵
豢 孵灞 翻
。
嘲
。 _
萤彝 童 蘸≮
喝 ■ 镰} ■≯
t
一
繁 ■∽
C
o v e r
s
t
o r
y
封面 人物
他读 交
i 思 想景
在 书 紧;
肯; #
.
I
全球华商名人堂——谢启富

30多年前,秉承父亲遗志,年轻的谢氏三兄弟以父亲所开创的生意为基础,迈出了谢氏家族企业发展的第一步。
虽说是子承父业,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量度,谢氏兄弟当年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并不能算作是完全意义上的事业,因为到父亲去世之时,那份以家庭作坊形式存在的小生意,才只是萌芽。
靠着父亲留下的诚信品格与自身的不懈努力,30多年后,当年那家以贩卖各类小货品为生的家庭式作坊,早已在谢氏三兄弟的带领下实现华美转身——成为了马来西亚本地运动休闲服装市场的领先品牌之一。
这个由兄弟三人一手打造并命名为“捷豹-CHEETAH”的服装品牌,真的就犹如一只凶猛且不失稳健的猎豹一样,以非常灵动的姿态,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中,开辟出了一块自己的天地。
谈及马来西亚捷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豹-CHEETAH)的过去与未来时,作为公司主席兼总经理的谢启富先生说,他们所从事的,是一项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从来都不会因为时间所淘汰的产业。
在这个能够永续经营的行业内,捷豹-CHEETAH给自己订立的目标,是让自己的品牌能伴随消费者从摇篮到摇椅。
实现永续经营,本就是捷豹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现在,它更是一种渗入血液的情怀。
启富谢12捷豹的永续经营之道——马来西亚捷豹股份有限公司主席谢启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品牌对于服装业的意义,被慢慢深化。
曾几何时,在以生产为先的那个年代里,品牌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产品的附属品而存在;现在,品牌不仅是服装业的支柱,更成为了让这个行业保持新鲜活力的灵魂。
纵览捷豹-CHEETAH从名不见经传到家喻户晓的30年完美蜕变过程,品牌所起到的推动作用真可谓是卓越。
1979年,当三兄弟在懵懂中接手父亲的生意时,他们就果决地将事业命名为“捷豹-CHEETAH”,并确立了“只做品牌不做生产”的发展策略。
因为这样的策略,这个有了灵魂的服装品牌,才逐渐走上转型升级之路,并在经历短短20多个年头的发展之后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充分青睐而成功上市;因为先人一步对品牌予以充分关注并进行精心打造,捷豹-CHEETAH才能在经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继续保持着蓬勃姿态——2005年获超级品牌大奖、2007年上榜《福布斯》亚洲最佳200间企业、2009年获得亚太企业家大奖……这些肯定和认可总结着一段已经逝去的过去,同时更昭示着一个明晰未来。
华商名人堂——印尼阿尔法零售集团总裁郭桂和

改变印尼零售业的教育家来源:华商韬略编委会作者:华商文有“烟神”之称的郭桂和是印尼华人企业家中的标杆性人物。
他不仅一手创办起打破印尼传统零售业格局的Alfamart连锁超市,将便捷又可靠的消费方式迅速在印尼蔓延开来,同时也以全新理念开创印尼教育新风,打造慈育教育体系,为印尼教育历史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外界将他及他的事业体评价为是印尼经济社会发展中“跳动的脉搏”。
烟草燃烧出的红火生意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教育意味未来,经济辐射国力。
印尼拥有2亿多人口,居全世界第四,庞大的人口基数为这个国家的繁荣之路设置了不小的困难系数。
上世纪末,从小杂货店里走出的印尼华人郭桂和为这个人口大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填了一把劲柴——由他创办的Alfamart连锁超市不仅打破了传统零售业的封闭与落后,更以8000多家便利店的庞大实体规模大幅提升印尼经济快速发展步伐。
商界之外,郭桂和还以全新的慈育理念为曾经发展滞后的印尼教育界披上甘霖,打造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培育社会英才。
这情形同比六十年前,已如变幻风云,换了天地。
时光倒回20世纪40年代,刚刚独立不久的印尼似乎还未足够成熟到能够抵御外界的干扰,骚乱时有发生。
局势动荡,印尼华人的生活亦不能安生。
郭桂和的父母就是这种生活的亲历者。
郭桂和父母均是广东客家人,祖籍广东大埔,是南下印尼的第一代华人,靠自己奋斗开一间小杂货店,维持一家10口人的生活。
1950年郭桂和出生,家中排行老六。
艰辛是郭桂和幼年生活的唯一滋味。
不满十岁时,他就已经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帮助父母打理小店。
1966年,国内政治形势突变,许多学校因此被封,刚刚考入雅加达巴城中学的郭桂和,就此与高中生的学业生涯擦肩而过,正值青春年少的他不得不只凭着一纸初中文凭进入社会打拼。
▲郭桂和近照为了生计,他跟朋友合伙承包收音机组装工作,但终因工作的不稳定性,最后还是回家继承了那间560英尺、名为“Sumber Bahagia”(意为“幸福之源”)的杂货小店。
全球华商名人堂——林如光

从一张渔网走出的世界级企业家——印度尼西亚嘉丰集团董事长林如光现今,15岁卖掉渔网开辟新天地的林如光,已经是印尼工业界少有的取得世界级行业成就的企业家之一,由他创办的嘉丰集团已是印尼家喻户晓的玻璃器皿王国,同时,他也是世界最大玻璃器皿制造厂商的企业家之一。
而且,他们的成就还不局限于玻璃器皿。
多年来,本着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理念,林如光领导嘉丰集团从玻璃逐渐发展到其他行业,如搪瓷炊具、不锈钢餐具、模具、印花铁罐、包装纸箱、建筑材料、通讯、金融服务以及房地产等等,不但推动了公司的业务发展,也为印尼人民创造了数万个就业机会,进而带动社会的繁荣。
同时,林如光也是最早到中国投资的印尼企业家。
早在印尼与中国断交的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在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的亲自支持下,以新加坡企业家的身份到天津投资,成为第一个到天津外商投资开发区投资的外商……少年雄心 破釜沉舟开新篇祖籍广东陆丰的林如光,出生在印尼苏门答腊的浮罗甘扒,一个仅3.7平方公里,人口三千多人,无水电供应,医疗设备欠缺,以务农为主的小岛屿。
生于那个时代的一代人,几乎都是在艰苦中成长,林如光尤其如此。
15岁,他的父亲林启恩就去世了,一夜间,人从少年到成年。
林启恩先生生前经营渔网、渔船租赁及渔网维修,虽终年辛苦卖命,却也无法改变家庭与生活的窘境。
去世后,他留给全家的唯一财富就是他生前使用的渔网,而且只有一张渔网。
一张渔网,一个陷入崩溃边缘的家庭,一位暗夜忧叹的母亲……一切,需要一位15岁的少年面对。
这很残酷,但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
林如光却想要改变。
过去无法改变,他把目光放远未来。
父亲走后,除了悲伤,他想了很多让这个家庭变得更好的办法。
三天思考之后,他找到母亲,说出自己的想法,把渔网卖掉,改做其他生意。
母亲被他的想法吓了一跳,这相当于一个农民要扔掉锄头,抛弃土地。
但林如光态度坚决,因为他不想再做农民了。
小小的林如光似乎已经找到为什么父亲如此勤奋他们还要如此贫寒的原因,因此,他想走出一条新路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变印尼零售业的教育家来源:华商韬略编委会作者:华商文有“烟神”之称的郭桂和是印尼华人企业家中的标杆性人物。
他不仅一手创办起打破印尼传统零售业格局的Alfamart连锁超市,将便捷又可靠的消费方式迅速在印尼蔓延开来,同时也以全新理念开创印尼教育新风,打造慈育教育体系,为印尼教育历史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外界将他及他的事业体评价为是印尼经济社会发展中“跳动的脉搏”。
烟草燃烧出的红火生意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教育意味未来,经济辐射国力。
印尼拥有2亿多人口,居全世界第四,庞大的人口基数为这个国家的繁荣之路设置了不小的困难系数。
上世纪末,从小杂货店里走出的印尼华人郭桂和为这个人口大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填了一把劲柴——由他创办的Alfamart连锁超市不仅打破了传统零售业的封闭与落后,更以8000多家便利店的庞大实体规模大幅提升印尼经济快速发展步伐。
商界之外,郭桂和还以全新的慈育理念为曾经发展滞后的印尼教育界披上甘霖,打造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培育社会英才。
这情形同比六十年前,已如变幻风云,换了天地。
时光倒回20世纪40年代,刚刚独立不久的印尼似乎还未足够成熟到能够抵御外界的干扰,骚乱时有发生。
局势动荡,印尼华人的生活亦不能安生。
郭桂和的父母就是这种生活的亲历者。
郭桂和父母均是广东客家人,祖籍广东大埔,是南下印尼的第一代华人,靠自己奋斗开一间小杂货店,维持一家10口人的生活。
1950年郭桂和出生,家中排行老六。
艰辛是郭桂和幼年生活的唯一滋味。
不满十岁时,他就已经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帮助父母打理小店。
1966年,国内政治形势突变,许多学校因此被封,刚刚考入雅加达巴城中学的郭桂和,就此与高中生的学业生涯擦肩而过,正值青春年少的他不得不只凭着一纸初中文凭进入社会打拼。
▲郭桂和近照为了生计,他跟朋友合伙承包收音机组装工作,但终因工作的不稳定性,最后还是回家继承了那间560英尺、名为“Sumber Bahagia”(意为“幸福之源”)的杂货小店。
在所经营的包括花生、菜油、肥皂、洗衣粉等各种日用杂货中,郭桂和发现市场走俏的香烟比重只占20%,而当时印尼的香烟产量不大、厂家不多,批发商更是屈指可数,如果将杂货店转型为烟草批发店,必将大有可为。
审时度势后,郭桂和下定决心,决意从烟草中突破出一条事业之路。
当然,没有一个人成功的路都由鲜花铺成,荆棘丛生不可避免。
郭桂和的路刚起步不久,生意已做得红火,不仅是烟民个人,就连小批发商和零售商们也成为了他的常客。
后来为了扩大规模,他努力跟下游零售烟商建立起良性合作关系,本着开放的态度和准时发货的做法,郭桂和很快获得商家的信任,并在短短的时间内成为印尼首屈一指的烟草批发商。
然而就在1975年,一场大火将他辛苦经营起来的商店吞噬,损失惨重,还背负一笔数目不小的外债,一时间,人们都替这个只有25岁的小伙子捏把汗。
不过郭桂和却出奇的从容,选择在废墟上重新创业。
仅一年后,郭桂和凭借毅力与决心,让烟草商店东山再起。
到1987年时他已成功拥有了15家店铺,成为当时印尼名牌香烟“盐仓”的最大批发商,并且代理了万宝路香烟在印尼40%的销量,甚至还曾因业绩突出受邀到美国总公司。
反收购打造零售王国正在烟草生意上越走越顺的郭桂和并未料到,他已经引起了当时印尼最大丁香和卷烟生产商之一——三宝麟集团(Sampoerna International)总裁林天喜的注意。
两人相识于上世纪80年代初,还一起在雅加达的几个地区开设了15间香烟店。
1986年12月底,两人在Mandarin酒店有过一次“正式”会面,探讨一起向更大目标努力的想法。
后来经两人协商,双方共同投资20亿印尼盾成立Alfamart烟草批发店,相当于将原来的烟草业务进行高度整合。
由于资金有限,加之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按照预定时间开业,郭桂和亲自上阵,与员工共同熬夜备战,全力为新店开幕做准备。
在他的带动下,批发店在原先的15家网点基础上不断扩充,发展迅速,更成功将三宝麟品牌提升到业界第一梯队,在印尼烟草市场持续保持高占有率。
郭桂和也因此被业界冠以“烟神”的称号。
1990年,郭桂和因其突出的业务能力和骄人业绩,还被任命为三宝麟集团销售经理及分销总监。
▲阿尔法超市仓储中心及产品这次合作的巨大成功激励了两人打造更大零售实体的宏大计划。
1994年,郭桂和与林天喜合力打造的第一家迷你超市正式成立,并以广为人知的希腊字母读音alfa命名,取名Alfa Minimart(后更名为“Alfamart”),并悄然引领起印尼零售业的一场巨变——从前出售劣质产品的路边木制窝棚已不再是交易市场的主角,转而是这些规整的零售小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这里环境净洁,质量有保证,价格也便宜,尤其是吸引了许多印尼中低收入阶层的光顾。
有人曾认为这种整合式的零售模式是对传统零售业的致命冲击,可郭桂和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人们总是批评迷你超市妨碍了传统市场的发展,其实正是迷你超市鞭策了传统市场提高服务质量。
”郭桂和有志将Alfamart超市建设成为印尼一流的零售店品牌,除了依旧在业务上雷厉风行外,在企业管理方面,他也越来越表现出领袖风范——重视人才又纪律严明,既协调沟通又尊重不同意见,并且在重大变故面前,处变不惊,临危不乱。
Alfamart零售店在发展过程中就遭遇过多种障碍甚至威胁,有来自分店受到当地零售业商家强烈抵制的冲突,有九八年“五月骚乱”打砸抢烧的苦涩经历,但是这些郭桂和都凭着惊人的耐心与坚持一一化解并妥善解决。
不过,正当Alfamart超市一路高歌之时,郭桂和与林天喜的合作关系却于2005年戛然而止。
因为不为外界所细握的原因,林天喜将其烟草公司及附属企业,包括Alfamart超市70%的股份,以略超5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菲利普·莫里斯国际有限公司。
而菲利普·莫里斯对零售业并不感兴趣,于是又很愉快的将这部分Alfamart超市股份转卖给了郭桂和及私募股权公司Northstar。
2010年,郭桂和收购了Northstar,总共获得Alfamart超市65%的股份,成为Alfamart超市最大股东。
这一动作在不久后,被各大媒体称之为“郭桂和的明智之举”。
因为这家股票成交量本来很小的零售商,2010年前后股价迅速上涨,几乎是两年前的3倍,郭桂和更因此跻身全球10亿美元级富豪之列。
2011年他首次登上福布斯印尼40富豪榜,以10.4亿美元净资产排在第25位,2012年上升为第20位。
至今,他的Alfamart 零售王国已超过7000家店面的规模覆盖印尼,每天服务超过250万余顾客,员工超过7万人。
▲官网播出的超市会员卡片广告2012年,郭桂和更进一步开拓零售王国的领土,一个名为罗森(Lowson)的新型连锁零售商店诞生,出售买日常用品,也售卖各种新鲜的食物和冷热饮料,是取得来自日本在印尼的特许经营权后发展起来的,目前在雅加达各地开设了70多家分店的规模。
心怀教育梦投身三十年Alfamart超市的成功蜕变,使郭桂和也屡获殊荣。
从2003至2010年间,郭桂和先后被SW A杂志评为2003年度最佳CEO,斩获国际商界大奖“安永印尼服务产业企业家奖”,更被中国政府也高度评价其为“中华十大杰出商业领袖”。
目前郭桂和除了担任Alfamart零售集团总裁外,还是联合利华在印尼的批发代理商,印尼零售商协会顾问、印尼雅加达巴中校友会前任副主席、印尼郭氏宗亲会主席。
在社会赋予他的诸多头衔称谓中,他最看重“民办教育家”,因为这其中寄托着郭桂和一个自少年时就向往的梦。
少年时,因为政治原因未能继续读书始终成为郭桂和人生中的一个遗憾,背负着那段残酷现实的他立定志愿,将来若有能力,一定倾力奉献于教育大业,让所有国家未来主人翁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早在1984年,郭桂和开办了一家电脑补习班,似乎是为投身教育事业预热。
自1985年开始,他就正式介入校园教育,创办“慈育”教育集团,以纪念1979年逝世的母亲对他的养育之恩。
随后慈育学校逐渐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完整慈育教育体系,而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郭桂和在办学过程中,还敢于冲破传统教育的藩篱,大胆探索,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
由他亲自设计的《慈育学校整体规划》,不仅为慈育学校描绘了一幅宏伟辉煌的蓝图,也为印尼基础教育打开了一扇更为光明的窗口。
▲郭桂和(中)先生在雅京巴中68年届同学会上致辞在教育的这条道路上,郭桂和一直坚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践行印尼的国家教育方针,大刀阔斧地在慈育学校搞创新教学实验。
正如后来媒体评价其说,“慈育的价值,决不仅仅是办了一所好学校,而是对基础教育进行了一次开创性的实验,也为我国(印尼)基础教育改革探索提供了全新的借鉴路向。
他(郭桂和)吸收传统教育和西方发达国家基础教育之长,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高瞻远瞩地探索21世纪印尼大学、中、小学优质教育的最佳模式。
”如今,慈育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已经在三十年的发展与磨砺中得到印证,它既不为单纯的升学应试,也不搞西方的“自由发展”,而是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教育的长远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好坚实基础,培养出可以扶持印尼走向更繁荣天地的社会栋梁。
2010年6月6日下午,印尼Alfamart连锁经营超市总裁、慈育教育集团总裁郭桂和站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的领奖台上,接过中国政府授予的“中华杰出商业领袖”奖杯。
获奖辞上这样说道:郭桂和——商界奇才,以小杂货店为起点,用智慧和勤奋锻造拥有4200(2010年数据)多家便利店的庞大实体,堪称印尼经济社会“跳动的脉搏”。
教育先锋,坚守理想25年,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建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开拓出教改新路向,以一己之力带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不可磨灭,志存高远、信念忠诚、敢为天下先的卓越华商领袖。
”这段话也同样被认为是对郭桂和一生的高度概括。
(注:本文系根据网络公开资料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