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毒理学论文

合集下载

农药毒理学

农药毒理学

Bt试剂
杀灭害虫效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 果良好且对 构建药效稳定、 防 人畜安全, 治面较广的 Bt工程 对天敌无伤 菌剂,是当前生物农 害,较难产 药发展的新趋势。 生抗药性 针对性强, 我国采用利尿激素 世界上含量最高的 连续使用该 基因、 昆虫保幼激 昆虫病毒杀虫剂每 类产品不会 素酯酶基因、 Bt杀 克原药中病毒含量 使害虫产生 虫蛋白基因、 蝎神 高达5000亿个病毒抗药性 ,不 经毒素基因等构建 粒子—在中国诞生 存在残留和 的重组病毒杀虫剂 环境污染 其作用机理是依靠 其所含有的伴孢晶 体、外毒素及卵磷 脂等致病物质引起 昆虫肠道等病症而 使昆虫致死。
二、有机磷农药
O (S)
敌敌畏
马拉硫磷
有机磷农药
R2 P R1
敌百虫
R3
R1为无机 酸基、有机 酸基或其他 酸性基团。 R2和R3为烷 氧基。烷硫 基 或 胺 基
毒死蜱 对硫磷
乐果
在人、畜体内一 般不积累,在农药 中是极为重要的一 类化合物。但有不 少品种对人、畜的 急性毒性很强 。
(一)体内代谢
环境毒理学
农药的毒理学
——常见农药及其毒理效应
一、有机氯农药
狄试剂
毒杀芬
有机氯农药
有机氯农药性质:稳定, 在土壤、水体、和动、植物体 内降解缓慢并易富集和转移, 在人体内也有一定的积累。 目前许多品种已被禁用, 我国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停 止生产和使用DDT和六六六 等
艾试剂
氯丹 六六六
异狄试剂
1.2对酶活性的影响
1、有机氯农药对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 P-450等酶具有诱导作用。DDT诱导产生 较多的脱氯化氢酶加速其转化为DDE的过 程,致使肝细胞肿大,影响其他药物的代 谢。 2、六六六还能诱导肝脏中氨基酮戊酸 合成酶,促卟啉的增加,易诱发光过敏或 发生痤疮。

药物毒理学选修论文

药物毒理学选修论文

题目:详细説明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目的意义,内容,字数1000~1500是药三分毒,通过药物毒理学这一选修课程,让我更加深刻的明白,懂得了药物的重要性和毒理性。

中国的黄帝的《内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对药物的记载就表明了药物的重要性和毒理作用。

而且,通过世界各地药害事件,如,氨基比林,反应停事件,拜斯停,黄体酮等孕激素,还有一些调查,据国外报道,6.7%的住院病人会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包括用药错误)[Lazzarou J, Pomeranz BH, Corey PN. JAMA 1998;279:1200-5]。

16.2%病人住院是因为药物相关性的,其中治疗失败54.8%,不良反应32.9%,超剂量12.3%,49.3%是可以避免的[Nelson KM, Talbert RL. Pharmacotherapy 1996; 16: 701-7]。

这一系列的事件,表明了安全用药的重要性,也表明了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药物毒理学这一选修,我对这一定义有了初步了解,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命有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用于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及临床合理用药。

那么,新药临床前毒理学是什么呢?进行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目的又是什么呢?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有什么意义呢?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的内容有什么呢?新药临床前毒理学涉及全身毒性和局部毒性研究。

是为新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并为临床毒副反应监测提供重要信息。

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目的有:•毒性剂量Toxic Dose•安全剂量范围Safety margin•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性质、程度、量毒关系、产生、达峰、持续时间及反复产生毒性反应时间、迟发性、蓄积性、耐受性•寻找毒性反应靶器官Target Organ•毒性反应是否可逆Reversibility•解毒或解救措施Antidote确保临床用药安全(重点监测指标)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意义:•(1)通过动物实验以确立: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

除草剂原药的毒害学机理研究

除草剂原药的毒害学机理研究

除草剂原药的毒害学机理研究除草剂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农药,用于控制杂草对农作物的影响。

然而,除草剂的使用也引起了人们对其潜在毒害性的关注。

了解除草剂原药的毒害学机理对于评估其安全性和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除草剂原药的毒害学机理的研究结果。

毒害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不良效应的学科。

除草剂原药的毒害学机理研究主要分为在体外和在体内实验两个方面进行。

在体外实验中,研究人员通常使用细胞系或特定组织细胞进行实验,以评估除草剂原药对细胞的影响。

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细胞存活率测定、DNA损伤评估、氧化应激指标测定等。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观察到除草剂原药是否对细胞产生毒性效应,并对可能的机制进行初步的分析。

一些研究表明,除草剂原药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干扰氧化还原平衡、干扰DNA复制等方式对细胞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结果提示了除草剂原药对生物体可能产生的潜在毒性。

在体内实验中,研究人员通常使用实验动物作为模型,对除草剂原药的毒害学机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常用的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和兔子等,这些动物经常暴露于不同剂量的除草剂原药并进行一系列的生化、组织学和免疫学参数的检测。

通过观察实验动物的生理指标变化以及可能的器官损伤情况,研究人员可以获得更加详细的除草剂原药的毒害学机理信息。

除草剂原药的主要毒害学机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除草剂原药可能通过干扰细胞的代谢过程来对生物体产生毒性效应。

研究结果显示,除草剂原药可以干扰细胞内经典的代谢途径,例如蛋白质合成和碳水化合物代谢。

这些干扰可能导致细胞功能异常、能量代谢失衡等不良效应发生。

其次,除草剂原药可能通过干扰DNA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来对生物体产生毒性效应。

实验证明,除草剂原药可诱导DNA损伤,如DNA断裂、染色体畸变等。

这些DNA损伤可能引起细胞的突变和致癌等不良病理变化。

此外,除草剂原药还可能通过干扰细胞的氧化还原平衡来对生物体产生毒性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除草剂原药可增加细胞内活性氧的生成,进而导致氧化还原平衡紊乱。

农药毒理学论文

农药毒理学论文

农药毒理学论文
农药毒理学是研究农药对非靶生物和环境的危害性的一门学科。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药使用量不断增加,农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危害性也日益凸显。

因此,研究农药毒理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首先,农药毒理学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农药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残留物,长期的累积残留会对土壤、水体、空气等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此外,农药对于非靶生物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例如,在生态环境中存在大量的靶标外的昆虫、鱼类等非靶生物,它们的数量和多样性对生态环境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药对于这些非靶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也产生了不可回避的影响,因此,研究农药毒理学对于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农药毒理学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过量的农药残留可能会进入人体,长期的积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对农药残留限量进行了严格的监管,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地方和农业生产企业存在违法使用和排放农药的情况。

因此,加强研究农药毒理学,对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农药毒理学的研究能够为农药的研发和制造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农药毒理学的研究,能够找到对生态环境和非靶生物影响较小的物质,进一步提高农药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此外,对于已经生产的大量农药,也需要进行毒理学评估和监测,确保其使用不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过多的危害。

总之,农药毒理学研究对于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和农药科研制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农药毒理学研究,为推动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药物毒理学小论文

药物毒理学小论文

药物毒理学小论文第一篇:药物毒理学小论文药说起药,我们会想到各式各样包装里包的不同颜色、形状、味道、物理状态的要,吃下去这些药,我们会期待奇迹的发现——病痛瞬间消失、重拾健康。

但是在新闻的报道下,部分药品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实在是令人震惊,为了更好的管制药品的上市,新药上市之前,往往都要进行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

而能被我们所能购买的药,往往都是通过了临床前药物地理学评价的,让我们好好认识一下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涉及全身毒性和局部毒性研究。

是为新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并为临床毒副反应监测测提供重要信息。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动物实验以确立: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

通过上述资料的获得,达到预测人类临床用药的可能毒性,并制定防治措施;同时推算临床研究的安全参考剂量和安全范围的目的。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程序:1、急性毒性试验(acute):判断反应与药物作用相关性:时间、发生率、剂量-反应关系动物种属及背景数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同类药物特点安全范围、毒性严重程度及可恢复性毒性作用靶器官毒性可能涉及部位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2、长期毒性试验(chronic)结合药学,药理学、PK、TK和其它毒理学研究(+临床研究),综合评价找到:不良反应(T&D&R)、毒性靶器官(O)、安全范围(S)、临床需重点检测指标(→)及临床监护或解救措施(A)3、特殊毒性试验(遗传、生殖、致癌)研究是否会引起畸胎、肿瘤,对遗传物质是否有损伤等;特殊毒性试验存在着种属差异性4、其它毒性试验(过敏、刺激 etc.)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局限性:种属差异(假阳性或假阴性)、实验动物数量有限、健康状态不同、研究方法的局限。

新药上市后仍应注意的问题:了解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局限性,能更好地认识新药在临床试验时,甚至上市后,动物实验未观察到的毒性仍有可能出现。

有机磷农药中毒毕业论文

有机磷农药中毒毕业论文

有机磷农药中毒毕业论文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诊断方案及并发症的防治摘要:关键词:有机磷农药中毒;诊断;并发症的防治有机磷农药中毒症状出现的时间和严重程度,与进入途径、农药性质、进入量和吸收量、人体的健康情况等均有密切关系。

一般急性中毒多在12小时内发病,若是吸入、口服高浓度或剧毒的有机磷农药,可在几分到十几分钟内出现症状以至死亡。

皮肤接触中毒发病时间较为缓慢,但可表现吸收后的严重症状。

本类农药中毒早期或轻症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流涎、多汗、视物模糊、乏力等。

病情较重者除上述症状外,并有瞳孔缩小,肌肉震颤,流泪,支气管分泌物增多,肺部有干、湿罗音和哮鸣音,腹痛、腹泻,意识恍惚,行路蹒跚,心动过缓,发热,寒战等。

重症病例常有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等心律异常,血压升高或下降,发绀,呼吸困难,口、鼻冒沫甚至带有血液(肺水肿),惊厥,昏迷,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四肢瘫痪、反射消失等,可因呼吸麻痹或伴循环衰竭而死亡。

吸入中毒患者,呼吸道及眼部症状出现较早,口服中毒常先发生胃肠道症状,皮肤接触中毒则以局部出汗和邻近肌纤维收缩为最初表现,敌敌畏与皮肤接触处多出现红斑样改变,渐成水泡,患儿有瘙痒、烧灼感。

小儿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表现有时很不典型:某些患儿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幻视、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象;有些则主要表现为呕吐、腹痛、脱水等消化系统症象;另有一些中毒病儿以循环系统症象为主,如心率减慢或增快,血压下降,出现休克现象;也有些主要表现呼吸系统症象,如发热、气喘、多痰以及肺部有干、湿罗音、哮鸣音等;偶有中毒病儿仅以单项症状或体征为主要表现,如高热,腹痛,惊厥,肢体软瘫,行路不稳,以致倾跌,全身浮肿伴尿常规改变等。

因此,临床有时误诊为脑炎、脑膜炎、急性胃肠炎、肠蛔虫病、中毒型痢疾、小儿或新生儿肺炎、肾炎、癫痫、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药物(如巴比妥类、阿片类、氯丙嗪类、水合氯醛)中毒等。

对可疑病例,必须详尽询问与有机磷农药的接触史,对有关患儿的食(哺乳)、宿、衣着、接触物及游玩场所等均须全面了解;细致检查小儿有无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特异体征,如瞳孔缩小(中毒早期可不出现,晚期瞳孔散大,偶有中毒病儿不出现瞳孔缩小,或在瞳孔缩小前有一过性散大),肌束震颤,分泌物增加如多汗、流涎、流泪、肺部罗音(急性肺水肿),皮肤出现红斑或水疱等。

农药毒理学论文

农药毒理学论文

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的应用与发展前景摘要:概述了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的发展状况及其在资源昆虫、防治害虫和其它方面的应用,简述了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存在的问题和应用意义,并展望了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保幼激素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应用发展前景一、引言曾经,化学杀虫剂以其使用简便、见效快、效果显著等特点而被广泛的使用,农药万能论的思潮袭遍全球。

然而现在,“3R”即农药残留(residue)、害虫抗药性(resistance)及再猖獗(resurgence)日益加剧,长期大量的使用化学杀虫剂导致生态失去平衡,环境污染严重。

因此,为了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为了人类健康,“生物合理农药”(Biorational Pesticides)、“非杀生性农药(antibiocidal)”或“环保和谐农药”(Environment Acceptable Pesticides)的新型杀虫剂备受宠爱[1],比如昆虫生长调节剂(Insect growth regulation,简称IGR)已成为全球农药研究与开发重点领域之一,它符合了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有着传统杀虫剂没有的优势与潜力,因而被誉为“第三代农药”。

昆虫生长调节剂包括保幼激素、蜕皮激素和几丁质合成抑制剂,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就是在这个潮流趋势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其研究成功的应用种类数仍在不断刷新。

现合成的保幼激素类似物数以千计,常用的有ZR-515,ZR-777,ZR-512,ZR-619等十多种,室内和田间应用于森林、果树、仓库和卫生害虫的防治中,对蚧虫、蚜虫、蛾类幼虫、蚊、蝇等都有明显效果[2]。

二、正文1昆虫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1936年,英国人威格尔斯沃思(V.B.Wigglesworth)首先在吸血蝽(Rhodnius prolixus)体内发现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的存在,并首次证明昆虫的蜕皮与变态受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调解。

农药药理学(课程论文)

农药药理学(课程论文)

阿特拉津的生物毒理学研究进展摘要:1.阿特拉津对水生生物和两栖动物的毒性阿特拉津能在水生生物体内产生富集,对水体中的低等动物毒性极大。

它主要富集在鱼的大脑、胆囊、肝脏和肠道中,它在鱼体内富集的浓度可以达到周围水环境浓度的11倍。

暴露在0.5µg/L阿特拉津的水环境中的金鱼发生明显的行为变化。

Saglio等人发现,阿特拉津的代谢产物可根据其六位的取代基而分为两类:一类是毒性与阿特拉津相似的脱烷基代谢产物DEA(deethylatrazine)、DIA (deisopropyl-atrazine)和DACT(diaminochlorotriazine),另一类是毒性很小的羟基取代代谢物HA(hydroxy-atrazine)、DEHA(deethylatrazyne-2-OH)、DIHA (deisopropylhydroxy-atrazine)。

美国阿特拉津生产商Ciba公司向EPA提供的数据表明,阿特拉津的降解产物DEA、DIA和DACT具有与阿特拉津相似的毒性。

一些研究表明,阿特拉津对水生动物和两栖动物产生某些生殖毒性。

Dodson 等人的研究发现,水蚤Daphnia在胚胎形成期,低浓度0.5-10µg/L阿特拉津的暴露就可使它的雌性后代出生率增加。

将蝌蚪放在含有不同浓度阿特拉津的水中饲养,0.1µg/L的阿特拉津水溶液就能导致青蛙产生雌雄同体现象。

研究者们还将雄性青蛙放在浓度为25µg/L的阿特拉津水中观察,青蛙体内睾丸激素的浓度显著下降。

阿特拉津对蛙类的形态发育也会产生影响,蛙类在含有阿特拉津的水体生活3周,蛙类产生变态发育,5周后,形态发生变化。

此外,能够对弹琴蛙蝌蚪血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细胞数产生严重影响。

2.阿特拉津对哺乳动物的毒性阿特拉津对哺乳动物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基因毒性、生殖毒性等危害。

阿特拉津对人类和哺乳动物有中等的毒性,它可以通过口、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进入血液,常常能引起腹痛、腹泻呕吐,刺激眼睛、粘膜和皮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的应用与发展前景摘要:概述了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的发展状况及其在资源昆虫、防治害虫和其它方面的应用,简述了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存在的问题和应用意义,并展望了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保幼激素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应用发展前景一、引言曾经,化学杀虫剂以其使用简便、见效快、效果显著等特点而被广泛的使用,农药万能论的思潮袭遍全球。

然而现在,“3R”即农药残留(residue)、害虫抗药性(resistance)及再猖獗(resurgence)日益加剧,长期大量的使用化学杀虫剂导致生态失去平衡,环境污染严重。

因此,为了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为了人类健康,“生物合理农药”(Biorational Pesticides)、“非杀生性农药(antibiocidal)”或“环保和谐农药”(Environment Acceptable Pesticides)的新型杀虫剂备受宠爱[1],比如昆虫生长调节剂(Insect growth regulation,简称IGR)已成为全球农药研究与开发重点领域之一,它符合了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有着传统杀虫剂没有的优势与潜力,因而被誉为“第三代农药”。

昆虫生长调节剂包括保幼激素、蜕皮激素和几丁质合成抑制剂,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就是在这个潮流趋势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其研究成功的应用种类数仍在不断刷新。

现合成的保幼激素类似物数以千计,常用的有ZR-515,ZR-777,ZR-512,ZR-619等十多种,室内和田间应用于森林、果树、仓库和卫生害虫的防治中,对蚧虫、蚜虫、蛾类幼虫、蚊、蝇等都有明显效果[2]。

二、正文1昆虫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1936年,英国人威格尔斯沃思(V.B.Wigglesworth)首先在吸血蝽(Rhodnius prolixus)体内发现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的存在,并首次证明昆虫的蜕皮与变态受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调解。

1956年,美国的威廉斯(C.M.Williams)发现惜古比天蚕蛾(Hyalophora cecropia)雄蛾腹部富含保幼激素,并用乙醚成功的提取出保幼活性很高的惜古比天蚕蛾油。

1961年,掩米莱克(P.Schmialek)从黄粉虫粪便和酵母中分离出具有昆虫保幼活性的物质,经鉴定为法尼醇与法尼醛。

1965年,包沃斯(w.S.Bowers)等人根据惜古比天蚕蛾油的性质,模拟合成了一些类似物,其中10,11-环氧法尼酸甲酯与惜古比天蚕蛾油的化学性质及生物活性相似,后经证实为保幼激素Ⅲ(JH-Ⅲ)。

1967年,Roller等自天蚕蛾(Hyalophora cecropia)中提取分离并人工合成了第一个保幼激素(JH I)。

昆虫保幼激素(JH)能够调节昆虫自身生长发育及变态过程,其主要作用是抑制幼虫变态,保持昆虫幼年期的特征,使蜕皮后仍为幼虫。

然而一方面天然的JH在阳光照射下,其分子结构中的环氧部分和甲酯基部分极易分解失去生物活性,不利于生产应用;另一方面保幼激素类似物是在模拟天然保幼激素的基础上进行结构修饰人工合成的,活性较高,对哺乳动物毒性极低,绝大部分对天敌昆虫和蜜蜂比较安全,化学性质较稳定,持效期较长,也容易合成。

自此,有关保幼激素(JH)和合成保幼激素类似物(juvenile hormone analogs,JHA)的研究开发便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1973年合成了第一个商品化的保幼激素类似物是烯虫酯(methoprene),1975年美国环保局许可登记防止蚊虫。

后来日本驻友公司开发的S-21149比烯虫酯活性更高.稳定性更好。

中国1973年开始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1,3]。

2保幼激素类似物应用2.1应用保幼激素类似物防治害虫2.1.1防治储粮害虫,农林害虫等的应用在用于控制贮存小麦等农作物中的害虫的方法中,传统的熏蒸剂与保幼激素类似物相比,不仅花费高、操作困难,而且对农作物有残余毒性。

而保幼激素类似物控制害虫的方法则是控制昆虫生长过程,它的使用无疑更安全有效。

实验显示,BAY SIR8514,Diflubenzuron,Methoprene,MV-678等多种保幼激素类似物都可以有效地抑制Oryzaephilis surinamensis,Tribolium castanerm等鞘翅目昆虫的成熟和繁殖.在澳大利亚,基于谷物储存的卫生学的角度考虑,methoprene已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保护贮藏的谷物不受侵袭。

同样,脂肪族保幼激素类似物也能应用于玉米的贮存[2]。

另外据美国农业部研究,用15种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对12种重要储粮害虫进行试验研究,以蒙515的防治效果最佳。

瑞士国立农学院报道,把蒙515加入到小麦中去,剂量为47.5,95.0和190mg/kg,就能减少家书虱的种群:成虫减少了97%,若虫减少了66%。

书虱是一种属于啮虫目的微小储粮害虫。

由于书虱有其独特的生殖、生理特性,致使防治不易,促其大量繁殖,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当前粮食储藏业务中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生产实际问题。

瑞士科学家用蒙515来防治小麦中的书虱,无疑为书虱的防治开倡了一条新的途径。

试验小麦中蒙515的剂量为5 mg/kg,就能有效地防治大眼锯谷盗、锯谷盗、烟草甲、谷蠹、印度谷螟[4]。

在农林害虫防治方面,双氧威已用于防治水稻上的鞘翅目和鳞翅目害虫,如木虱、棉褐带卷蛾、卷蛾、苹果皮小卷蛾以及其他大量的卷叶类害虫和介壳虫。

蚊蝇醚对双翅目甘薯粉虱、温室粉虱、桃蚜、梨木虱有特效。

Diofenolan是最新开发的芳香族保幼激素类似物,对落叶果树、葡萄树、橄榄树上的鳞翅目害虫以及梨树和柑桔树上的介壳虫有特效[5]。

2.1.2防治蝇类、蚊类昆虫等的应用具有高生物活性的脂肪族保幼激素类似物对蝇类昆虫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它对于抑制果蝇的成熟具有很高的活性。

通过喂食或局部使用methoprene,可以干扰果蝇的中枢神经系统、唾液腺和肌肉组织的变形性改组。

对于家蝇(Musca domestica L.),即使环境温度存在着不稳定和上升(接近50℃),其幼虫的生长和蛹的阶段都仍能保持正常,但methoprene的使用仍然能够有效地抑制其成虫期的出现。

此外,实验室及实地的试验均显示,methoprene对于控制stable fly(Stomoxys calcitrans L.)的生长同样表现出很好的活性。

将其用于喂食stable fly的幼虫,可以有效地抑制stable fly的成熟[2]。

在控制蚊类昆虫方面,人工合成的methoprene能够作为一种幼虫杀虫剂有效地抑制蚊类昆虫(如黄热蚊等)的生长。

在使其它非目标害虫的浮游动物和鸟类不受到影响的前提下将其喷洒于水中,几乎可以100%的控制从4英寸到15英尺水深范围内的,不论是清澈的还是被有机物严重污染了的水中的蚊子幼虫的成熟[2]。

2.1.3防治有害蚁种的应用世界上有许多蚁种是对人类有害的,它们携带病毒和传染病危害人类的健康,必须加以控制及消灭,但大多数化学杀虫剂对其都效果不大。

保幼激素类似物由于具有毒性低、对人畜安全、不造成环境污染并且能防治对杀虫剂有抗性的害虫的优点,从而在有害蚁种的防治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重视。

以白蚁为例,白蚁群体是包含着形态和职能上都有显著差异的各个品级的许多个体的集群,各品级之间相互分工协作,维持着整个群体的正常生活。

许多研究证明,保幼激素类似物能诱导白蚁兵蚁、前兵蚁和中间品级的形成,这种作用破坏了白蚁群体品级比例的平衡性或完整性,使其应用于白蚁的灭治成为可能。

最近的研究表明,应用保幼激素类似物W328以诱杀技术防治田间的澳大利亚筑堆白蚁Coptotermes lacteus(一种自然群体内具有高比例兵蚁的白蚁),也能导致白蚁群体内的品级显著失衡,造成群体大量的死亡。

只要选择适当的保幼激素类似物和应用技术,保幼激素类似物也能够应用于田间防治兵蚁比例不同的白蚁种类[6]。

以红火蚁为例,保幼激素类似物可以造成蚁后卵巢萎缩、产卵量减少,导致发育畸形和蚁群等级比例失调,如工蚁数量减少、生殖型幼虫比例以及处女蚁后数量增加等,并最终导致整个蚁群死亡。

JHA杀虫剂活性高、低残毒、对环境污染小,在田问防治红火蚁效果彻底,并可有效地防止防治区红火蚁种群的再入侵[7]。

2.2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不仅可用来防治害虫,在蚕业和繁蜂育王中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2.2.1在养蜂育王的应用保幼激素类似物对多种昆虫都有促进雌性生殖系统发育和调节卵黄原蛋白合成的作用。

保幼激素能刺激蜂王脂肪体进行卵黄原蛋白的合成[8]。

在周冰锋[9]的实验中表明以保幼激素类似物ZR—2512处理蜂王幼虫后,蜂王初生重显著增加,胚后发育期延长,对蜂王发育、交配和产卵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因此保幼激素类似物能应用到养蜂生产实践中,并积极促进了养蜂生产和为农业高效授粉的发展。

2.2.2 在蚕业上的应用保幼激素类似物处理家蚕幼虫确有一定增产茧丝的效果,其增丝作用的机理是JHA 促进后部丝腺细胞中核酸的合成以及加速合成丝蛋白的氨基酸转化。

养蚕生产上,桑叶多余时,5龄中期体喷JHA,延长5龄期经过,增加全茧量和茧层量,提高叶丝转化率,达到增丝增产的目的。

但应注意JHA浓度过大或处理时期不当,还会严重扰乱蚕体内分泌平衡,出现畸形蛹和永久幼虫而使茧丝减产。

桂仲争等研制的保幼激素类似物—益达,可以有效调节蚕儿生长发育,增加茧丝量,弥补夏秋蚕品种春季饲养低产的缺点,辅助生产粗纤度茧丝[10]。

2.3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水生小虫在污浊的水中、向阳的湖中、泄洪渠中、缓流的水中及有水流经的盆地中大量的存在和繁殖,因而制造了很多麻烦问题.保幼激素类似物的使用则可在有效抑制这些小虫的生长和繁殖的同时,不影响到水中的其它非目标生物[2]。

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不仅对昆虫具有增强生殖,同时还可以对其他动物如节肢动物罗氏沼虾等有相似的作用。

罗氏沼虾离体卵巢小块培养,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5对卵黄发生前期和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卵径增大均有极显著刺激作用。

滴加JHA-ZR515红螯螯虾体表,红螯螯虾的产卵率在15d内达到42.15%,比对照组的32.15%高。

JHA-ZR515对诱导红螯螯虾的同步产卵有一定的作用。

而且亲虾不受破坏,成活率高[11]。

王厚伟等[12]通过体表使用保幼激素,以研究保幼激素的滴度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和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外源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使用不同浓度烯虫脂(ZR-515)可以显著提高感染重组病毒的家蚕五龄幼虫体重,而且可提高植酸酶基因在家蚕幼虫血淋巴单位体积的表达量,这为重组杆状病毒外源基因的高效表达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永平等[13]利用Methoprene处理斜纹夜蛾,研究了保幼激素对杆状病毒杀虫剂在幼虫体内增殖的影响及其机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