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循环系统
第六章循环系统试题

第六章循环系统试题---------------------------------------------------------------最新资料推荐------------------------------------------------------第六章循环系统试题第六章循环系统(⼀)⼀、填空题 1、循环系统是由⼼脏、⾎管(包括淋巴管)组成,主要功能是不断把氧⽓营养物和激素运送到全⾝并将各器官和组织所产⽣的 CO2及其它代谢产物带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_。
2、⼼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与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有⼆期平台期_。
3、⼼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化时程长是由 Ca2+_离⼦内流流引起的。
4、特殊⼼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是 4 期⾃动去极化。
5、⼼肌的⽣理特性包括兴奋性、⾃律性、传导性、 _收缩性。
⼼室肌的⽣理特性有传导性、兴奋收缩性。
6、使⼼肌收缩⼒减弱的离⼦是 K+ , Na+ , H+。
7、⼼动期缩短主要以舒张期缩短明显。
8、衡量⼼功能的指标有⼼输出量、射⾎分数、⼼脏作功。
9、第⼀⼼⾳的特点是调低,⾳强,时间长。
⼆、选择题 1、关于⼼动周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动周期长短与⼼率快慢成反⽐ B、⼼房与⼼室先后收缩C、⼼室的收缩期⽐舒张期长D、⼼房和⼼室可同时处于舒张状态 2、在射⾎初期,⼼腔内压1 / 11⼒变化是:( D ) 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于动脉压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3、⼼动周期中,从房室瓣开始关闭到半⽉半开放之前的时间相当于:( A ) A、等容收缩期 B、射⾎期 C、等容舒张期 D、充盈期 4、⼼肌的前负荷是指:( C ) A、射⾎后⼼室剩余⾎量 B、静脉回⼼⾎量 C、⼼室舒张末期充盈量 D、等容舒张期⾎量 5、⼼肌的后负荷是指:( B ) A、循环⾎量 B、动脉⾎压 C、外周阻⼒ D、⾎液粘滞性 6、有关⼼输出量叙述,错误的是:( A ) A、是指每分钟从两⼼室射出的⾎量 B、等于搏出量与⼼率的乘积 C、安静时⼼输出量与体表⾯积成正⽐ D、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增加 7、关于⼼⾳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第 1 ⼼⾳标志⼼室收缩开始 B、第 2 ⼼⾳是由于房室瓣关闭⽽产⽣ C、第 3 ⼼⾳在健壮青少年有时可听到D、第 4 ⼼⾳只在⼼⾳图上可见到 8、⼼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 C ) A、去极化过程快 B、复极化过程缓慢 C、形成 2 期平台 D、 4---------------------------------------------------------------最新资料推荐------------------------------------------------------ 期膜内电位稳定 9、⼼肌⾃律性⾼低取决于:( C ) A、 0 期去极化速度 B、复极化速度 C、 4 期去极化速度 D、阈电位⽔平 10、⼼脏的正常起搏点是:( A ) A、窦房结 B、房室交界 C、浦肯野纤维 D、房室束及其分⽀ 11、⼼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中最长的时间是:( A ) A、有效不应期 B、绝对不应期 C、相对不应期 D、超常期 12、⾎钾浓度降低时,可降低⼼肌的( B ) A、⾃律性B、传导性 C、兴奋性 D、收缩性 13、有关理化因素对⼼肌特性的影响,错误的是:( C ) A、温度升⾼时,⼼率加快 B、 pH 值降低时,⼼缩⼒增强C、⾎K+过⾼时,⼼率加快D、⾎ Ca2+增多时,⼼缩⼒增强 14、⼼电图上代表兴奋由窦房结传⾄⼼室肌兴奋开始所需的时间是:( A ) A、 PQ 间期 B、 PR 段 C、 QT 间期 D、ST 段 15、有关⼼房钠尿肽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是⼼房肌细胞产⽣分泌的⼀种活性多肽 B、有利钠、利尿、收缩⾎管、调节⾎压的作⽤ C、参与⽔盐平衡和⾎容量的调节 D、应⽤⼈⼯合成⼼房钠尿肽已取得良好的效果三、3 / 11名词解释 1、⼼率:每分钟⼼脏跳动的次数。
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PPT课件

的 Ø室内压逐渐下降,房内压<室内压已略<主动
脉压;
泵 Ø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开放;
Ø血液靠惯性、逆压力差由心室缓慢射入动脉,
血 约占总射血量的30%,心室容积继续缩小。
功
能
.
16
心
脏
心室射血期的特点
①因室内压↑>主动脉压,主动脉瓣打开,开始射血;
的
(高血压时,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
泵
②心室容积由最大 → 最小; ③射血速度由快 → 慢。
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舒张末期容积 125ml 之差:搏出量 70ml
收缩末期容积 55ml
搏出量 射血分数= 舒张末期容积
× 100%
健康成年人:55%~60%
.
29
2 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 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
积。左右两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
.
53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
54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心肌细胞的分类
1、工作细胞:无自律性 心房肌、心室肌
2、特殊分化心肌细胞:收缩功能基本丧失
自律细胞:窦房结、房室交界(房结区 、 结
希区) 房室束及左右分支、浦肯
野纤维
非自律细胞:结区
.
55
(二)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u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基础(心室肌)
动脉血压↑→后负荷↑→搏出量↓→余血量↑
静脉回流不变
长期血压高
心舒末期容积↑ 继发异长调节机制
搏出量维持正常
心肌肥厚,发. 生病理改变 心力衰3竭8
.
39
心 (三)心肌收缩能力的改变
6循环系统精品PPT课件

第三节 血管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血管分布的主要规律是: ①身体左右对称部分的血管分布通常也具有对称性; ②血管分布与机能相适应; ③血管走行多与长轴并行,常与神经一起被结缔组织 包裹成血管神经束,血管神经束一般位于关节屈侧; ④在容易受到牵引或挤压的地方(如关节周围)以及经常 变换形状的器官(胃、肠)处,血管大多吻合成网或弓。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使后微动脉和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真毛细血管关闭;
收缩压主要反映搏出量
脉压↑
影
(2)心率 ↑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响 动
(3)外周阻力 ↑
收缩压↑
脉压↓
脉
舒张压↑
血
压
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因
素
缓冲(降低)收缩压 维持(升高)舒张压
四、微循环
定义: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 血液循环。
它是血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的场所。 (一)微循环的组成
动脉和静脉又分为大、中、小和微动、静脉四级
内膜:管壁的最内层,由内皮和内皮下层组成。 血 管 中膜:位于内膜和外膜之间。 壁 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
1、动脉
2、静脉
静脉是血液由全身各器官流回心脏时所经过的血管。 毛细血管汇合成微静脉和小静脉。 较大的静脉具有由内膜向内折叠而形成瓣膜,防止血
微动脉 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 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
动-静脉吻合支
它包括三种通路。 直捷通路: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进入静脉。 迂回通路: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动—静脉短路:在体温调节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

静脉曲张的防治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 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静脉活性药物 如黄酮类、七叶皂苷类等。非药物治 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如避免久坐久 站、适当运动等,以及穿弹力袜、注 射硬化剂、手术剥除等治疗方法。
06 实验指导:循环系统实验 操作及注意事项
实验目的和要求
01
掌握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心脏、血管和血液在 维持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VS
功能
毛细血管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血液与组织液 之间的物质交换。通过毛细血管壁上的小 孔或裂隙,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氧气等可 以渗透到组织液中供给组织细胞利用;同 时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等 也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被运走 。
04 血液循环过程及调节
体循环过程及特点体循环路径来自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分支→全 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 脉→右心房。
实验步骤和操作规范
2. 解剖操作
按照规范流程进行解剖,暴露心 脏、血管等循环系统器官。注意 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器官。
3. 生理指标记录
连接生理记录仪,记录实验动物 的心电图、血压等生理指标。确 保记录准确、连续。
1. 实验动物准备
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进行麻醉 和固定。
4. 样本采集与处理
根据需要采集血液或其他样本, 进行相应处理如抗凝、染色等。
防治
静脉曲张是指由于血液淤滞、静脉管 壁薄弱等因素,导致的静脉迂曲、扩 张。身体多个部位的静脉均可发生曲 张,比如痔疮其实就是一种静脉曲张 ,临床可见的还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精索静脉曲张及腹壁静脉曲张等等 。静脉曲张最常发生的部位在下肢。
静脉曲张的病因包括静脉壁的结构问 题和瓣膜的缺陷、静脉内压持久升高 、年龄和性别等。
量。
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前负荷、身调节 等长自身调节
1.前负荷对博出量影响-异长自身调节
异长自身调节: 这种不需要神经和体液因素参与,只是通过心肌细
胞本身初长变化而引起心肌细胞收缩强度的变化过程。
特点:调节范围小 生理意义: 能精细调节每搏输出量。
剩余血量:心缩力↓→剩余量↑ 前负荷 V血回流速:大V压>房压→回流速、量↑
②特殊传导系统(自律细胞) 特点: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无收缩性。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 静息电位(RP) 静息电位约为 – 90mV,阈电位约为-70mV 离子基础:是K+的平衡电位。
2. 动作电位(AP) 分为5个时期。
K+
小结: ◄ 0期(去极化期):
1)Na+快速内流; 2)快反应细胞: 心房肌、心室肌、浦肯野纤维;
脉搏压 = 收缩压 - 舒张压
正常值: 4.0~5.3 kPa(30~40mmHg)
平均动脉压 = 舒张压 + 1/3 脉搏压
正常值: 13.3 kPa(100mmHg)
3.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1)每搏出量↑→血压↑→收缩压↑(明显)
收缩压反映搏出量
(2)心率↑ →血压↑ →舒张压↑(明显)
(3)外周阻力↑→血压↑→舒张压↑(明显) 舒张压反映外周阻力
(4)大动脉管壁弹性↓→脉压↑
(5)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改变
(二)动脉脉搏 动脉脉搏: 随着心脏的舒缩,大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 这种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管壁起伏搏动,称之为动脉 脉搏。
动脉脉搏是能量传递的表现而非血流速度。
三、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的舒缩可有效地调节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
2窦房结(慢反应细胞)
循环系统讲课比赛-幻灯片

肺循环
一、心 heart
(一)心脏的位置和外形
1.位置: 心脏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第2-6肋软骨或第5-8胸椎之 间 。2/3偏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
胸腔的中纵隔内,
第2-6肋软骨或 第5-8胸椎之间 。 2/3偏在身体正中线的 左侧。
2.外形:
心脏呈前后稍扁的圆锥体,分心尖、心底、三条沟。
人体下1/2部 左上1/4的淋巴
右淋巴导管
胸导管
淋巴管 淋巴液来自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
淋巴器官
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和胸腺。
1、淋巴结lymph nodes扁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成群 聚集,多沿血管分布,按所处动脉命名。
2、脾spleen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左季 肋部,第9-11肋之间,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
一、静脉结构和配布特点 1.由小支汇合成大支,口径逐渐变粗。 2.静脉壁薄,腔内多有静脉瓣。 3.体循环静脉分深、浅两类,深静脉常与动脉伴行,浅静脉位
于浅筋膜内。 4.静脉之间有丰富的吻合支,并形成静脉丛。
5.脑部的静脉较为特殊,多为硬脑膜窦或板障静脉。
6.全身的静脉可分为肺循环和体循环静脉两部分。
(3)直肠静脉丛:门静脉→直肠上静脉→直肠静脉丛→直肠 下静脉、肛静脉→髂内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
(4)腹后壁门静脉和腔静脉的小属支相互吻合,通过脊柱静 脉丛沟通上下腔静脉。
肝门静脉:为门静脉
系的静脉主干,门静 脉主要由肠系膜上静 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
收集腹腔内除肝以外不 成对脏器:脾、胃、胆 囊、胰腺、小肠、大肠。
3、胸腺thymus 位于胸骨柄后方,分左右两叶。
二、淋巴系统的主要功能
(1)帮助组织液回流入静脉:回收蛋白质、运输营养物质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课件

血液pH值维持在7.35-7.45之间,对维持生 命活动至关重要。
05
循环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定义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
神经调节的机制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神经的作用来实现。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 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放 乙酰胆碱等递质,使心跳减慢、血管舒张,血压降低。
心肌收缩机制
心脏的神经调节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通过神经调节来影响心脏的搏动频率 和强度。
心肌细胞通过横桥连接和钙离子触发 的方式实现收缩,将血液泵出心脏。
03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的分类和解剖结构
血管的分类
根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可以 将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
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的解剖结构
体液调节的意义
体液调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理功能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失血、休克等情况下, 体液调节机制会迅速启动,通过分泌激素等化学物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 行。
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的定义
自身调节是指循环系统中的器官或组 织通过自身的生理特性来调节其功能 。
自身调节的机制
原微生物的入侵。
维持内环境稳态
通过渗透压、酸碱平衡等机制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血液凝固与止血
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在损伤 时止血。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量
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渗透压
指血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与血浆蛋 白含量有关。
粘滞性
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阻力,与红细胞数量 和变形能力有关。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四)心脏的血管 1.动脉:右冠状动脉(1/3)、左冠状动脉(2/3)分
前降支和旋支。2.静脉:冠状窦及其属支、心前静脉、心 最小静脉3条途径回右心房。 (五)心包:包裹心脏和大血管根部的锥形囊,是浆膜层(壁层和
脏层)
浆膜 (serosa )浆膜为衬在 体腔壁和转折包于内脏器官表 面的薄膜,贴于体腔壁表面的 部分为浆膜壁层,壁层从腔壁 移行折转覆盖于内脏器官表面 ,称为浆膜脏层。浆膜壁层和 脏层之间的间隙叫做浆膜腔, 腔内有浆膜分泌的少许浆液, 起润滑作用。 浆膜的组成成
(2)心脏起搏点(pacemaker) -----控制整个心脏活动的部位.
①正常起搏点:窦房结. 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速驱动压抑实现对潜 在起搏点的控制。 (两点自律性差别愈大,压抑效应愈强) *窦性心律:由窦房结的自律兴奋所形成的心脏 节律。 ②潜在起搏点:正常情况下不表现出自身的自 律性,只起传导兴奋的作用。 ③异位起搏点及异位心律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液,产生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
毛细淋巴管汇合成淋巴管
淋巴组织 组织液中的水、从血管溢出的大分子物质 如蛋白质细胞和异物进入毛细淋巴管(内 皮细胞的瓣膜作用,只进不出)。
全身共汇集成9条淋巴干: 头颈部淋巴管汇合成左、右颈干。 上肢及部分胸壁的淋巴管汇合成左、右锁骨下
3. 胸主动脉 (降主动脉,以膈为界) 壁支:9对肋间动脉 脏支:食管动脉和支气管动脉
4. 腹主动脉(降主动脉,以膈为界) (1)壁支:4对腰动脉 (2)脏支:成对的有肾动脉、肾上腺动脉和精索内动脉;不成 对的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 (3)髂总动脉 髂内动脉 髂外动脉和下肢动脉:髂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 前、后动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静脉血管的分布
肺循环静脉
第六章循环系统
体循环静脉
上腔静脉系统: 上腔静脉 头臂静脉 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
第六章循环系统
下腔静脉系统: 下腔静脉 髂总静脉 髂内静脉 髂外静脉
第六章循环系统
肝门静脉系统
第六章循环系统
门静脉与腔静脉的吻合: (1)食管静脉丛:门静脉→胃左静脉→食管静
第六章循环系统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心肌组织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所有心肌细胞) 电生理特性 自律性(自律细胞)
传导性(所有心肌细胞) 机械特性——收缩性(工作细胞)
第六章循环系统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的类型: 依工作性质及有无自律性分类: 1.普通心肌细胞(工作细胞): 心房肌、心室肌
第六章循环系统
三、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淋巴管道、淋巴器官、淋巴组织。 淋巴管道→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
导管。 淋巴器官→淋巴结、脾、胸腺。 动脉血→毛细血管壁滤出→组织液→大部分入静
脉→毛细淋巴管
第六章循环系统
(一)淋巴管道
淋巴管道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 巴导管。
有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无自律性; 2.特殊传导系统的心肌细胞:窦房结P 细胞、浦肯野
细胞 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自律细胞), 无收缩能 力.
第六章循环系统
依0期去极速度及其形成机制分类: 1.快反应细胞: 由Na+通道(快通道)开放导致0期快 速去极的心肌细胞. 有:心室肌细胞、心房肌细胞、浦肯野细胞; 2.慢反应细胞: 由Ca2+通道(慢通道)开放导致0期缓 慢去极的心肌细胞. 有:窦房结细胞、房室结细胞。
循环。
第六章循环系统
概念
静脉:静脉是导血回心的血管,起于毛细血管, 止于心房。
动脉:动脉是由心室发出的血管。 静脉血: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呈暗红色。 动脉血:含氧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呈鲜红色。
第六章循环系统
第六章循环系统
一、心
(一)心的位置、外形及构造 心脏被心包包裹,位于胸腔
1、毛细淋巴管:是淋巴管道的起始段,以膨大的盲 端起始。
2、淋巴管:由毛细淋巴管汇合而成,管壁与静脉相 似,外形呈串珠状。
3、淋巴干:由淋巴管汇合形成,全身淋巴干共有9 条:即左、右颈干,左、右锁骨下干,左、右支 气管纵隔干,左、右腰干以及肠干。
4、淋巴导管:有两条,胸导管(左淋巴导管)和右淋
巴导管。
第六章循环系统
根据生物电活动尤其AP的0期除极速度不同分: (1)快反应细胞: 快反应非自律细胞:心房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 快反应自律细胞:心房传导组织;房室束和浦肯野 纤维细胞 (2)慢反应细胞: 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细胞;房结区和结希区自 律细胞 慢反应非自律细胞:结区细胞
第六章循环系统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
制
以心室肌细胞为例
+30
膜电位
1
0
2
0
3
(mv)
-90
4
4
0 100 200 300 400 (ms)
第六章循环系统
1.静息电位(RP) =-90mV 主要是K+外流形成(Ik1通道)。 另有少量Na+内流和生电Na+泵活动
脉丛→奇静脉及其属支→上腔静脉。 (2)脐周静脉网:门静脉→附脐静脉→脐周静
脉丛→胸腹壁静脉、胸廓内静脉→上腔静脉(→腹 壁浅静脉、腹壁下静脉→下腔静脉)。 (3)直肠静脉丛:门静脉→直肠上静脉→直肠 静脉丛→直肠下静脉、肛静脉→髂内静脉→髂总 静脉→下腔静脉。 (4)腹后壁门静脉和腔静脉的小属支相互吻合, 通过脊柱静脉丛沟通上下腔静脉。
(二)心腔
第六章循环系统
(三)心的传导系统
包括窦房结、房 室结、房室束及 其分支浦肯野纤 维等。
窦房结→房室结 →房室束→浦肯 野纤维网
第六章循环系统
(四)营养心脏的血管
左、右冠状动脉。 心静脉系统。
第六章循环系统
二、血管
动脉:离开心的血管→毛细动脉血管。 大动脉又称弹性贮器血管。壁厚,弹
第六章循环系统
(二)淋巴结
属周围淋巴样器官,位于淋巴管汇集部位,是淋 巴细胞定居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生的场所。
功能:过滤淋巴; 产生淋巴细胞,参与身体免疫。
第六章循环系统
(三)脾
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左季肋部,第 9-11肋之间,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
参与身体免疫反应;储存血液,需要时输入血液 循环
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 能
第六章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心肌生物电活动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 心肌的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心脏泵血过程和心输出量的调节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冠脉循环的特点
第六章循环系统
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循环系统由一系列连续的密闭式管道和管道内的 液体所组成。由于所含液体的不同而分为心血管 系和淋巴管系。
性纤维多。 小动脉和微动脉又称毛细血管前阻力
血管。
毛细血管:连于动脉和静脉末梢之间的细小 血管。 真毛细血管,又称交换血管,为血管 内血液和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受毛 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控制。
静脉:运送回心的血管。 壁薄,管径较大。 管腔内有静脉内膜折合形成的静脉瓣。
第六章循环系统
(二)动脉血管的分布
第六章循环系统
头颈动脉: 颈总动脉 锁骨下动脉
第六章循环系统
上肢动脉: 腋动脉、 肱动脉、 桡动脉 、 尺动脉。
第六章循环系统
胸部动脉: 胸主动脉
第六章循环系统
腹部动脉: 腹主动脉
第六章循环系统
盆部动脉: 髂总动脉
第六章循环系统
下肢动脉:股动脉 腘动脉 胫前胫后动脉
第六章循环系统
心血管系:心脏和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 管)。
➢ 体循环: 由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入主动脉,又经 动脉各级分支,流向全身各器官的毛细血管。
➢ 肺循环:从右心室射出的静脉血入肺动脉,在此 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再经肺静脉注入左心房。
➢ 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中的血
两肺间的纵隔内。 心脏似前后略扁的圆锥体,
尖向左前下方,底向右后上 方,近心底处有环行的冠状 沟。 心外形分为心底、心尖、胸 肋面和隔面。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和心 外膜3层。
第六章循环系统
冠状沟、室间沟
第六章循环系统
壁厚:3-4 mm
壁厚:3-4 mm
第六章循环系统
壁厚:9-12 mm
见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