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ppt

合集下载

《渡荆门送别》 (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ppt)

《渡荆门送别》 (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ppt)

出来。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
诗人以移动
的视角描写
景物的变化, 画
勾勒出一幅 气势磅礴的

万里长江图。
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 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 而后随着平原的出现渐 渐消失了。浩浩荡荡的 长江水,奔涌向前,流 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3.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为我们描绘了哪两幅画,请从修辞手法的 角度赏析句子。
方法指导
诗歌赏析四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三想:结合意象,想象画面 四悟:把握情感,明确主旨
一读:结合注解,读懂内容
渡荆门送别 李白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随” ——“随”字化静为动,生动地 写出崇山峻岭随着船的移动逐渐消失, 代之以一望无际的平野的情景,给人以 空间感和流动感。
• “入” ——“入”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现了作者的 万丈豪情。
2.“山 随 平 野 尽 , 江 入 大 荒 流 ”为我
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将画面描述
3. 感悟诗人的家国之思,激发自己对家 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
字 太 白 , 号 青 莲 居 士 。 其诗多 惊世之语,想象奇特,风格雄奇豪放,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与杜甫并 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 为“小李杜”。 5 岁 - 2 5 岁 在 四 川 生活,对四川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 的感情。25岁第一次出蜀远游。 42岁在别人的推荐下,来到了长安, 才华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职 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后遭人嫉 妒,获罪,遭贬谪,途中遇赦。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别Leabharlann 尾联:故乡水,送行舟——抒情(思乡)
随堂练习
1.默写诗句。 ①《渡荆门送别》中用移动的视角写景物变化的句子
是: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②《渡荆门送别》中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诗人思乡惜
别之情的句子是: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③《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 子是: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颈联写了什么景?什么时候的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江月、云霞。傍晚 比喻、想象
运用想象,将水中的月影比喻为明镜,生动形 象地描画出一幅水中映月图;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上 云霞变幻多姿的景象,描绘了一幅天边云霞图。抒 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联叙事,直扣主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 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 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 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 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
叙事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交代地点和事 由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景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景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抒情
山随平野尽
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渐渐消失了
江入大荒流
汹涌的江水仿佛流入荒漠般辽远的原野, 天空显得格外的寥廓
月下飞天镜
主旨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通过对 出蜀途中所见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展 现了一幅雄浑壮阔、雄奇壮丽的画卷,反映 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抒发 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渡荆门送别课件公开课_图文23页PPT

渡荆门送别课件公开课_图文23页PPT
渡荆门送别课件公开课_图 文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பைடு நூலகம்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3

《渡荆门送别》PPT优秀课件

《渡荆门送别》PPT优秀课件
3、说说颈联所描绘的画面。并说说颈联 的表达效果。
4、赏析诗歌的尾联。从尾联来看,这首 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2021/5/26
11
内容分析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说 说首联交代的内容及所用的表达方式。
答:首联主要交待了送别的地点、送别的 缘由。 表达方式:记叙。
2021/5/26
12
【翻译】高山渐渐隐去,现出平原。浩荡
的江水,好像全都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2021/5/26
6
2021/5/26
7
海市蜃楼。指江上云霞 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翻译】明月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 飞来一面明镜。天上的云彩凝聚,如同 绚丽的海市蜃楼。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021/5/26
14
内容分析
4、赏析诗歌的尾联。从尾联来看,这首 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答:①尾联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一个“送” 字,生动形象,抒发了对故乡的无限依恋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②不是,本诗尾联写的是故乡的水送 别作者,委婉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2021/5/26
15
全诗脉络:
首联:叙送别缘起 (叙事)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
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
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
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
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2021/5/26
20
2.下列对《渡荆门送别》理解不恰当的
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渡荆门送别》PPT优质课件

《渡荆门送别》PPT优质课件
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送”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 思乡之情。
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送别,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 情。
文章主旨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入荆沿 途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 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 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朗读指导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从:往
译文: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去楚 地游览。Βιβλιοθήκη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坦的田野 江:长江 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盛唐诗人。李白是继屈原之后 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 仙”之称。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 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 有《李太白集》。
写作背景
本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青年时期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 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 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如镜,着一“ 飞”字,动感十足,神韵毕备。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 幻如海市蜃楼。着一“结”字,引人联想。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人 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之情。
诗词赏析
3.赏析尾联的妙处。 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换角度说是故 乡水恋恋不舍地“送“我”,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译文: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 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

《渡荆门送别》优秀PPT课件

《渡荆门送别》优秀PPT课件

合作探究 “仍怜故乡水”的“仍”怎么理解?
尽管诗人已经来到新异开阔的新天 地,兴奋激动,壮志满怀,但仍然有对 家乡的眷恋,仍然把这里的水当作“故 乡水”,情不能自已。
一个“仍”字,一江“故乡水”万 里相送,让我们看到了初出家门的年轻 的李白,他的心在一瞬间的湿润和纠结。 既有仗剑出行的豪情和对人生未来的憧 憬,又有每一次回望故乡的不舍,读来 令人动容。
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两句的描
写角度有何不同?
比喻。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 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 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想象 大胆、奇特,表现出诗人洒脱的态度和 积极上向的人生态度。艺术效果十分强 烈。
以静态的角度,前一句是月夜俯视 所见,后一句是白昼眺望所见。
合作探究
找出点明主旨的句子。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合作探究
首联运用什么表达方式?交代了哪些 内容?有什么作用?
表达方式属于叙事。以明快的笔 法交代了诗人出行的行程、乘坐的交通 工具、游踪和出游的目的地。从蜀地出 发,路过荆门山,来到楚国。
首联点题,为下文奠定豪迈、喜 悦的感情基调。
合作探究 这首诗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合作探究
本诗中的“送别”之意体现在哪里?
末句。和传统的送别诗不同,送 别诗人的不是朋友,而是——故乡的 水,这样的送别实在是别具一格。
合作探究
这首诗的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喜悦兴奋开朗; 对故乡的依依惜别(思乡)。
合作探究
李白的诗风以”浪漫飘逸”著称,这 首诗中最能体现李白浪漫风格的哪两 句?找出来加以赏析。
导入新课
李白写了很多赠别诗,提到姓名的赠别 诗就有400多首。 他用“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来念友谊,用“我寄愁心 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来绘离别, 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来叙 不舍,也用“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来 展旷达。此次,他告别家乡,“南穹苍梧, 东涉溟海”。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 别诗《渡荆门送别》,与他一起发青溪,向 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下《诗词五首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下《诗词五首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朗读诗歌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从荆门山外远渡出游, 来到遥远的楚国他乡。
两岸山峦随着平坦的原野渐渐消失, 长江水顺着广阔的原野滔滔奔流。
皎洁的明月映在水中,如同空中飞 下的明镜。云气在大江面上变幻莫 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美丽。
仍旧依恋着故乡的流水,(因为江 水)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 子(远到天涯)。
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说说它们的妙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随、尽、入、流” 等字,将群山、江水 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 换、推移的情景真切 地表现出来,动静结 合,景观开阔,给人 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且体现了诗人开阔的 胸怀。
自学指导(一)
看图复述课文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复述 清楚。
自学指导(二)
1、作者运用哪几种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形象?从文 中找出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并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 两个人物的。 2、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陈尧咨(善射)
神态 忿然 笑而遣之
卖油翁(善酌)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 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 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 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 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 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 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作于开元十三年(726。诗人在二 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 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 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知识积累
• 你还知道哪些写送别的诗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谢谢观看
写作特色
• 描绘景色的生动性 诗中通过“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由三峡进入广阔平原时的视觉变化,
以及夜晚“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景色跃然纸上, 具有强烈的空间感和流动感。 • 想象力的丰富性
李白的诗歌以奇特的想象和跳跃式的意象组合著称,“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描写,展现 了诗人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想象力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开阔,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 情感的深刻性
分层赏析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 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随着船的行进,眼 前的景色逐渐变换,当船驶过荆门一带,视野豁 然开朗,平原旷野映入眼帘,展现出一幅别样的 风景画卷。
分层赏析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连绵起伏的山岭,辽阔平坦的原野,奔腾不息的长江以及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 显得如此壮阔,让人目不暇接,思绪万千。这句的意思是随着平原的延伸,山峦逐渐隐没, 而长江则在这片广袤的原野中奔流不息。它生动地描绘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丽景色, 通过流动的视角展现了景物的变化。从蜀地到荆门,两岸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在 视线中逐渐消失,江水则冲破山峦,向着无垠的原野奔腾而去,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 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 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理解型默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课堂练习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
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二)赏析
4、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远景, 这联诗所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 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 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 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 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 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 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
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 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思念之情。
绘诗
山随/平野尽
巴山尽头现出平川
江入/大荒流
长江沿着旷野奔流
月下/飞天镜
月影如飞下来的明镜
云生/结海楼
云霞升起形成海市蜃楼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从蜀地远渡出游,来到荆门这个地方。 (叙事)
(二)赏析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 代了什么?
交代出游的地点和目的地。(行踪)
(二)赏析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 什么角度来写景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 句诗。
• 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 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 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新课导入
李白的诗歌我们学习了不少, 他的诗歌中经常会出现月亮这一形 象,似乎李白和月有一种特别的情 缘。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中还是 有月亮,让我们一起学习吧!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赏析艺术,品味语言。 4想象意境,感情背诵。
读诗先看题,从诗题上可以看出 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 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 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两句诗。
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 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 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 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 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 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月下飞天镜,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
一面明镜。云气在大江面上变幻莫
云生结海楼 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 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 我这位游子。
诗歌鉴赏方法:
• 赏析方法: • 1、赏意象(描绘了什么?) • 2、抓特点(怎么描绘的?) • 3、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修辞。) • 4、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外,还不忍分别。(抒情、拟人)
理解型默写
课堂练习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
句: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
句是:
, 山随平。 野尽 江入大荒流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
句是: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分组读译,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我从遥远的荆门顺江而下, 远去古老的楚国漫游。
山随平野尽, 高山随着空旷的原野蜿蜒而尽,长 江入大荒流。 江水流入广阔无际的原野。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
(远景)
际的广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原野奔 腾而去。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黄
(近景)
昏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 多姿。(写景、想象、比喻)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
题目交代了地点——荆门, 事件——送别。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 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 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 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 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 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送别”应该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 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月下/飞天镜
月影如飞下来的明镜
云生/结海楼
云霞升起形成海市蜃楼
(二)赏析 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 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 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 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 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 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 故乡的感情。
•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 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为我们展示了 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绘诗
山随/平野尽
巴山尽头现出平川
江入/大荒流
长江沿着旷野奔流
(二)赏析
3、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 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赏字词)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 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 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 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形象生动,既写出了江流奔 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现了作者的万丈豪情。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诗人,
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号青莲居 士(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 居士,苏轼东坡居士)。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 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 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 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 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 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 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 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听读诗歌,注意字音句读。思考这首诗写了 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交流感知 渡荆门送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