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原文翻译

18、《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标题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做,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书,儒家经典之一。
它善用比喻说理。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伋j í的再传弟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称之为“亚圣”。
他主张行仁政,希望君主“以民为贵”。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补充注释:——①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②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③人和:人心所向,团结一致。
④不如:比不上。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①环:围。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①池:护城河。
②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孟子两章翻译

孟子两章翻译引言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政治可以使人们的善性得到充分发展。
本文将对孟子的两章进行翻译和解读,旨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孟子思想的内涵和价值。
第一章:性善篇原文孟子曰:“性之善者,情之所钟爱也。
与之通者众,不与之通者寡也。
爱之其亲也,故非其亲者不爱也。
与之长者众,不与之长者寡也。
义之所出者,情之所瞻也。
义之自强者多,不自强者寡也。
是故君子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持其亲;有不爱也,而后可以知其亲。
故曰:人皆可以为。
而莫知其不由也。
由外也者,圣人之序也;由内也者,性之序也。
内外之序皆可以为。
而莫知生之不由也。
”孟子说:“性善的人,是情感关注的对象。
与他人交流者众多,与他人交流较少者少。
对于亲人,因为其亲,所以才会爱。
与他人相处时间长的人众多,与他人相处时间短的人较少。
道义的出发点,是基于情感的需要。
能够自我修养的人多,不能自我修养的人少。
因此,君子有时不为某事,这样才能支持和珍惜亲人;有时不爱某人,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亲人。
所以说:人人都可以做到一些事情,但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的来源。
从外而来的,是圣人所制定的顺序;从内而来的,是人性自身的顺序。
无论内外的顺序都可以做到,但人们不知道生命之源头。
”第二章:性恶篇原文孟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有不用之用也者,将欲人以此也。
大以也才智之谓也。
” 弟子温所问“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 孟子回答:“性恶。
” 弟子温问:“既然人性本恶,为什么要提倡仁爱的行为?” 孟子回答:“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东西是可以使用的,但很少人知道有用之外的东西也是有存在的意义。
只有那些聪明有才智的人才懂得这个道理。
”孟子说:“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东西是可以使用的,但很少人知道有用之外的东西也是有存在的意义。
只有那些聪明有才智的人才懂得这个道理。
”孟子回答:“人性是恶的。
”弟子温问:“既然人性本恶,为什么要提倡仁爱的行为?”孟子回答:“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东西是可以使用的,但很少人知道有用之外的东西也是有存在的意义。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师,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被推尊为“亚圣”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及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共7篇,计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二、注释:(1) 选自《孟子告子下》。
(2) 发,起,指被任用。
(3) 举,被举用,被选拔。
筑,捣土用的杵。
(4) 士,狱官。
(5) 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
任,责任,担子。
(6) 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7) 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劳,使……劳苦。
其,代词,他的。
(8) 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9) 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
(10) 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所为,所行。
(11)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13) 曾,通“增”,增加。
所,助词, (14) 恒:常常。
(15) 过:这里的意思是犯过失。
(16) 困于心:内心困扰。
困,忧困。
于,介词,在。
(17)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18) 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9)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如果你要对贼、贼、贼采取守势,你就得被封,被固定;此世俗所谓知也。
但是,巨盗到来,他会背负着愧疚、尴尬和负担;恐怕它不牢固。
但是,农村所谓知者,非贼也。
所以,试着说说吧。
有没有所谓的世间知者不为贼积?所谓圣人,还有不防贼的?如何知道其恶?昔日齐国与邻城对峙,鸡犬之声相闻,布是王兰铺的,刺是雷兰刺的,两千多里。
四年之内,那么立祠堂、州、市、府、州、乡、宋的人尝过不法圣人的滋味吗?然而,一旦田成子杀了琦君,他偷走了他的国家。
小偷是不是一个人在为国作恶?然后用神识的方法去偷。
故有贼名,但在尧舜之安,小国不敢诛,大国不敢诛,排外齐。
不就是盗齐国,以其圣识守贼身吗?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富川尽而谷空,邱毅深而固。
圣人死,贼不起,天下平白。
圣人不死,贼不停。
圣人治天下固然重要,盗脚也很重要。
你为它量,就用它偷;称之以称之,然后用称之以盗;为傅而信,与傅而盗;正其为义,盗其为义。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对圣人弃知,贼唯一;玉毁珍珠,贼不起;烧符破印,而民淳朴;斗争是平衡的,但人民不争;破坏世界神圣的法律,人民可以讨论。
孟子二章全文和翻译

孟子二章全文和翻译《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二章全文和翻译,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欢迎参考。
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译文1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的每一行为都不能如他所愿,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波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在忧患中得以生存,在安乐中衰亡。
孟子两章_原文译文与注释

18、《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标题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做,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书,儒家经典之一。
它善用比喻说理。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伋j í的再传弟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称之为“亚圣”。
他主张行仁政,希望君主“以民为贵”。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①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补充注释:——①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②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③人和:人心所向,团结一致。
④不如:比不上。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①环:围。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①池:护城河。
②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孟子二章原文

孟子二章原文孟子二章是记录孟子语录的文言文,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思想品德,下面是yjbys店铺为您收集整理的孟子二章的原文,想了解的朋友不要错过了!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引言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我们将学习到孟子的思想和文章。
其中,在第二章中,我们将认识到孟子的思想观点,了解他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本文将为您呈现孟子第二章的原文。
孟子二章原文孟子第二章的原文如下:孟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相近也,为礼何以别乎?习相远也,为礼何以同乎?有情,而后兴;有兴,而后广;观乎人之所兴,斯观乎人之所广。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原文解析孟子在这段原文中表达了他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以下是对原文的解析: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认为,所有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但因为不同的习惯和教育,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会有不同的差别。
2.性相近也,为礼何以别乎?习相远也,为礼何以同乎?孟子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人们的本性相近,那么礼仪和规范应该如何区分呢?另一方面,如果人们的习惯和教育相差很大,那么如何让大家达成共识并遵循相同的礼仪和规范呢?3.有情,而后兴;有兴,而后广;观乎人之所兴,斯观乎人之所广。
孟子强调了人的本性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只有有情感的支持,人才能有所成长;只有有兴趣的推动,人才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能力。
通过观察人们的兴趣,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才能和潜力。
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孟子在这句话中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看法。
他认为,好德者不如好色者多。
这是一种讽刺和批评,表明许多人更关注外部的诱惑而忽视内在的道德追求。
总结孟子第二章的原文展示了孟子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他认为人性相近,但由于习惯和教育的不同,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会有所差异。
他还强调了人的情感对于成长和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并批评了那些追求外部诱惑而忽视内在道德的人。
希望通过这篇文档,您对孟子第二章的原文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以说,使人们定居下来不迁到别的地 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 防,不能只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只 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 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 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 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 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 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 已,战就一定胜利。
大语文课件 21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有利于作战 注释 时令 的地理形势
人心所向 内部团结
加下划线者课本已注,红色的为重点词语,下同
外城 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 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这 放弃 离开 武器 城墙 护城河
• 应靠施仁政
大语文课件
34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助”的“道”指的是什么?
• 仁政
大语文课件
35
这一章的论点是什么?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大语文课件
36
这一章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 设例(“举例论证”之一种) • 对比论证(属于“道理论证”)。
1. 拿天时和地利对比,拿地利与人和对比; 2. 拿得道者与失道者对比。
(对比论证)
大语文课件
40
段
落
层
次
一(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不如人和。 二(第2、3段)具体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 1. (第2段)以对一小城环而攻之而不胜为论据, 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2. (第3段)用虽有高城深池的地利条件却“委而 去之”作论据,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三(第4段)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大语文课件 41
课前复习检测:温故知新
1、孟子名 轲 字 子舆 , 战国 时期 儒 家学派的 代表人物。他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2、《孟子》是一部记录 孟子 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七 朱熹 现存 篇,南宋教育家 将《孟子》列为四 书之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头揭示 中心论点 , 接着从攻、守 两方面分两层进行论证,得出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的结论,进而推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的结语。 “ 4、得“人和”的实质:得道 。 5、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天下顺之 。
大语文课件
装备
22
说文解字
兵• 会意字,上面的“来自”是战 斧,下面是两只手。• 原意是武器,兵器。
• “兵革”就是其本意。 • “士兵”是后起意。
大语文课件 23
界限,这里 意思是限制
威慑
划定的 边疆
巩固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大语文课件 32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它们为什么用双重否定句?
• 双重否定句意思最肯定。 • 充分铺写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 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 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 的结论有了更强的说服力。
大语文课件 33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是 从反面说。从正面说,“域民”、“固 国”、“威天下”应靠什么呢?
大语文课件 15
易错问题 《孟子》的作者是谁?
• 是孟子及其门人。
大语文课件
16
小知识:四书
是《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的总称。《大学》《中庸》 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南宋时朱熹 将这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 《孟子》合为“四书”。之后各朝皆 以四书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四书成 了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
大语文课件
37
天时
不如
而
地利
攻 城 :
环
之
攻
守方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大语文课件 38
守 城 :
守方
城 高
粮多
兵 革 利
池深
攻方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39
大语文课件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论点范围
主张(结论)
域民 战 争 治 国 固国 威天下
排比 (反面论证)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施 行 “ 仁 政 ”
大语文课件
傅说 50
知识补充: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胶鬲,周代良臣。为避纣王暴虐,曾做 贩卖鱼盐的商人。被周文王起用,后来 又辅佐周武王成就大业 。
大语文课件
51
知识补充:管夷吾举于士
• 管仲,字夷吾,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 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 管仲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 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 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 即用他为相。他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 强兵,成就丰功伟业。 • 士,狱官。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 录用。
大语文课件 27
归纳“之”的不同用法: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助词,的
2.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词,它,指城 3.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代词,它,指
无实际意义 取消句子独立性
大语文课件
施仁政者
28
答 问
大语文课件
29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中哪 个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 当然是“人和”。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大语文课件 17
阅读第一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大语文课件
18
朗读 正音: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 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大语文课件
sù
大语文课件 12
孟子晚年 著书立说
孟子周游列国,但诸侯各国忙于战争,没 有几个君主愿意采纳他的政策。晚年的孟子带 领他的亲密学生万章、公孙丑等 “序《诗》 《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整理阐发儒家典籍,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 成书。
大语文课件 13
孟子思想
• • •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坚信人性本善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为真正的 大丈夫
大语文课件
30
什么是“人和” ?
• 人和,是内部团结,齐心协力。 • 是下文说的“得道多助”和“天 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老师提示: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 轻”的政治思想。
大语文课件 31
第1自然段有四个短句代表了 “地利”,并与“天时”与“人和” 相比,它们是: 1. 三里之城 与“天时” 比 2. 七里之郭 3. 城非不高也 与 “人和”比 4. 池非不深也
极点
大语文课件
通“叛” 背叛
极点
24
说文解字
至
• 甲骨文、金文都是一支箭加一横,表示 射到某点,也表示“到达”之意。 • 也表示“到极点”。 • “寡助之 至”“多助之至” 即是这样。
大语文课件 25
译 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 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 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 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 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 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不是不充足,但是 (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 形势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19
朗读 正音: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大语文课件 20
划分句子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两章
大语文课件 1
孟子:
• 中国仅次于孔子 的 ——亚圣。 • 历史上往往“孔孟” 并称。 • 儒家思想也被称为 “孔孟之道”。
大语文课件 2
孟子
• 前372—前289 • 名轲,字子舆 • 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 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 家、散文家。
孟子画像
大语文课件
3
孟庙大门
至今山东邹城还 完好地保存着孟庙和 孟府,他们都是全国 大语文课件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语文课件
47
注释
起被任用
田地 田间
被选 拔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 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 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市。
集市
大语文课件
狱官
48
知识补充:舜发于畎亩之中
• 舜,上古帝王。姓姚,名重华。曾在历 山(今济南历山县)耕田,以孝著名。 三十岁时,被尧看中起用,后来成了尧 的继承人,尧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黄 和女英嫁给他。舜在位48年,南巡时崩 于苍梧,传位于禹。 • 发,起,指被任用。 • 畎亩,田间、田地。
大语文课件 42
指出文中一个通假字
“畔”通 “叛”
大语文课件
43
本章有两组排比句,他们是: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 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