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22《月光曲》优质公开展示课教学设计
《月光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月光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月光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九自然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意境,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学:讲讲美丽的传说师:第七单元我们围绕着“高妙的艺术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大任务展开了学习,认识了伯牙与锺子期这对艺术上的知音,探讨了小牧童也可以鉴赏艺术。
这节课我们通过《月光曲》一课,继续探究。
师:乐评家说听到这首曲子就像看到了湖上皎洁的月光,于是出版商发行的时候就用了“月光”作为曲子的名字。
这首曲子谱写的背后还有一个传说。
谁来说说这个传说(生说)二、问:探艺术家心境1.盲姑娘的三次“说"师:读一读文章第2~8自然段,边读边找找盲姑娘说的三次话。
(学生自读)师:根据学习单,小组合作,聚焦盲姑娘的三次话,你能看出她什么样的品质或者特点然后再聚焦到贝多芬身上,看看他听到盲姑娘的话后,每次是什么样的心情,又有什么变化。
生:第3自然段,盲姑娘说“那有多好啊”,体现出盲姑娘热爱音乐,很想听贝多芬的曲子。
生:盲姑娘只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出来,说明她对音乐很熟悉。
虽然她眼睛看不见,但丝毫不影响她对音乐的追求和热爱。
生:第二次盲姑娘跟哥哥说“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说明她体谅哥哥,为了让哥哥放心就不去音乐会。
师:因为盲姑娘的家境状况不太好,所以她很懂事,懂事得让我们心疼。
第三次当贝多芬弹琴之后,盲姑娘问“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吗”,你看出来什么生:我看出盲姑娘对贝多芬很了解,因为皮鞋匠看见贝多芬进来却没认出,而盲姑娘只听了一首曲子就能认出来,可见她非常了解贝多芬。
生:盲姑娘只听一首曲子便认出是贝多芬弹出来的,而贝多芬问盲姑娘要不要再听首曲子,他也把盲姑娘当成了知音,所以第二首是专门为盲姑娘弹的。
月光曲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3篇

月光曲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第 1 篇一、教材分析《月光曲》优秀教学设计《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善良、易感的音乐家,经久不衰的音乐往往来自美好心灵所散发出的真情。
本教学设计重在读和悟上,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领悟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品味《月光曲》的艺术魅力,感受生动文字画面的美丽。
二、设计理念1.《月光曲》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强烈的文章,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2.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积极讨论与交流。
3.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范例。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三、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贝多芬,记住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法感受了解《月光曲》的来历及文章的内涵。
2.用讨论、探究的方法感受盲姑娘热爱音乐、懂音乐的心,以及贝多芬那善于倾听、易感的心灵。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善良美好、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难点:明白自然环境对贝多芬灵感迸发的作用。
五、解决办法1.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
2.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引导学生谈感受,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领他们步入音乐艺术的天地。
同学们,享誉世界的音乐名曲历来是一种时代的折射,是作者真情的`呼唤,像阿炳一样,十九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也曾有过不寻常的经历。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善良、高贵而又倔强的灵魂,走进贝多芬,去认识他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
《月光曲》公开课教案设计

《月光曲》公开课教案设计《月光曲》公开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教学重点: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瞧,你们一个个坐得多有精神呀!老师相信,今天的你们,一定是最棒的!对自己有信心吗?非常好!俗话说: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
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教师板书,学生回答)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
他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那么,这首《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1页,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一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
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并进行小结。
贝多芬资料: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
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
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第二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第七单元23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时目标: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2.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背诵第9自然段,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学重难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背诵第9自然段。
教学过程:板块一朗读对话,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围绕了《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关注了课文的三次对话,让我们走进课文中的对话,再次感受这个美好的传说。
2.分角色朗读三组对话。
课件出示: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你从这次对话中感受到了什么?预设:感受到了盲姑娘热爱音乐,善解人意。
妹妹想要听贝多芬弹琴的愿望,哥哥因音乐会入场券太贵,家里太穷而无法实现妹妹的愿望而自责,妹妹安慰哥哥,兄妹手足情深。
)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预设:贝多芬听到兄妹的对话,对他们热爱音乐及手足情深而感动,决定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预设:为盲姑娘热爱音乐,对美好音乐的欣赏和赞叹而打动,决定再弹一首。
指导两个“您”朗读语气)【设计意图]以读代讲,朗读三次对话,顺水推舟导入新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贝多芬创作《月光曲》原因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板块二展开想象,品艺术美当时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弹奏《月光曲》的?出示第八自然段:这里有两个清幽,它们意思都是一样的吗?(预设第一个只在清亮的月光下,茅屋的一切都那么朦胧,安静;第二个指月光柔美)1情境导入:清幽的月光下,一切都显得那么富有诗情画意。
盖过了茅屋的穷困和凄凉,深深打动了贝多芬:是啊,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
部编版小学语文《月光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月光曲一、教学目标1.会写“芬、券、盲、纯、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幽静、纯熟”等词语的意思2.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3..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2.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
本文写的是一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三、目标完成过程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放录音《月光曲》。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
)《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
板书课题。
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2)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3)新词: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
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
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4)质疑问难,教师点拨。
(简介贝多芬)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学生自悟。
(1)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两部分:第一段(1)总起。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7篇)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7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1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相关新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2、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力。
3、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4、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电脑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一、音乐导入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⑴字、词的掌握情况:①认读生字、生词。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⑵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⑶交流初读感受: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⑷质疑问难: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曲子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听着琴声,好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好像会看到这样的景象?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三、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探究课文1、自渎,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⑴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谈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第【2】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掌握“谱写、蜡烛、清幽”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背诵第九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在写实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传达出的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进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难点】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准备音乐名曲《月光曲》、ppt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让学生沉浸在钢琴曲美好的氛围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为同学正音)2.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思考:《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明确: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两首曲子,第二首是在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的情况下,即兴创作的,遂成《月光曲》。
3.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谈感受。
(三)以句带篇,深入研读1.赏析重点句子(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段文字是语言描写,用兄妹之间的对话,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兄妹俩相依为命的真情,同时,也表现了妹妹的善解人意以及对音乐的热爱,为后文写贝多芬两次为她弹奏奠定了基础。
)(2)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5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2、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想象第9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说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教学准备:《月光曲》和课文的录音,小黑板。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学习第一段。
1、今天我们学习《月光曲》。
“曲”是什么意思?(没有歌词的乐曲叫做曲。
)2、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
谁能按“曲”(qū)来组词。
3、《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他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的?4、齐读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最后一段。
1、整篇文章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课文还有哪一段和他描写《月光曲》的过程没有什么关系?(最后一段)2、自由读段,读后交流(1)这个曲子叫什么?(2)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干嘛飞奔回客栈,还要连夜写下来?(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三、通读全文,交流阅读所得。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1、导入:这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2、自由读第九节后交流(1)“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
”句。
(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
海面上很静,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
月光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时间:2020.12地点:学术报告厅【课文内容分析】《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故事告诉我们:美妙的乐曲不仅要靠高超的技艺,更源于高尚而真实的情感。
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关于创作的线索:贝多芬小路散步——走进茅屋弹奏一曲——创作《月光曲》——记录曲谱;另一条则是关于他心境变化的线索:散步时被琴声触动——走近茅屋被谈话声感动——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非常激动——有了创作的灵感。
阅读时,两条线索的融会贯通,会让人感受到艺术和人格之美。
课文虽然用故事介绍了《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但是事件的背后情感极浓,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都令人感动。
课后第一题这样问:“说说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文中盲兄妹俩、贝多芬和哥哥、贝多芬和盲姑娘的三轮对话揭示了这个原因,也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对于《月光曲》的内容及意境,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将曲调的变化巧妙地融进了皮鞋匠兄妹的联想和想象中。
本文所在的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课后也要求“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所以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利用兄妹俩的联想,感受乐曲之美妙。
关于乐曲变化的三幅美丽的画面,既让我们进入了乐曲描述的美妙境界,也为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提供了依托。
【课时目标】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2.能想象第九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并积累背诵。
【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贝多芬弹琴给盲姑娘听,弹完一曲又弹一曲的原因。
2.能想象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课前小游戏】1.(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出示:看到字母“O”,你想到了什么?【评:他们真的很像】2.出示月亮图片,你能联想到哪些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评:你们的诗词积累地真不少。
】3.请听一段音乐,看看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么样的画面?【评:多么欢快的画面呀。
】看来,一个字母、一张图片、一段音乐都能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一、谈话导入,激趣读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曲》(手指课题)这篇课文,请读课题。
月光曲非常美妙,请再读课题。
二、复述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1.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伟大而充满才华的音乐家贝多芬,因为一次偶然的机缘,遇到了双目失明的姑娘,是她那颗热爱音乐的心感动了贝多芬,使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那么,《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请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接连词来说说《月光曲》创作的过程。
2.贝多芬先来到莱茵河边的小路散步,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很好奇;(板书:听到)接着他走近了茅屋,听到兄妹俩的谈话,十分感动;然后便走进了茅草屋,为他们弹了一曲,非常激动;(板书:弹奏)由此创作了《月光曲》。
(板书:创作)【评:你对课文内容真熟悉,说得清晰又流畅】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手指“弹奏”和“创作”)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对,第二首就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三、研读2—9自然段<一>品学第2自然段1.师描述把学生带入情景(生仔细听)关于创编《月光曲》这个传说,第二自然段一开始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非常美的湖面:请闭上眼睛仔细听。
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月光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流淌,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请睁开眼睛。
2.生想画面补白这幅画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和散步的贝多芬,根据事情的发展,画面还应有什么?(一间茅屋、从窗口透出兄妹俩的人影)【评:这样画面才更完整】先出示图画,再出示第二自然段文字3.读段落,释“幽静”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
本自然段中,哪个词给你印象最深——幽静在这里实际上说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你理解得真棒】是呀,这儿离闹市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谁来为我们读读第二句?【评:你的朗读又美又静】4.体会贝多芬的情感贝多芬在这个僻静的小镇,在这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听到那茅草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他会怎样想,谁能猜想到?(板书:琴声)(不熟,去看看------)<三> 品学第三自然段1.读第三自然段贝多芬正是带着这样的疑虑走近了茅屋,听到兄妹俩的谈话声(学生板书:谈话声—谁来帮我板书)请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呈现阅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懂句子读出感情2.反馈阅读成果。
从兄弟俩的对话中,你听出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1)品文悟情(渴望听;内疚;懂事)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一读: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琴声是愿望,是希望,更是渴望啊!来,把这位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读出来。
【评价:读出了自己的理解】两个感叹号:第一个感叹号是为自己弹不好曲子而着急。
第二个感叹号表示她渴望听到贝多芬弹曲。
(读出盲姑娘内心的感受)【评:你读了自己的感悟】二读:哥哥呢,因为家境贫寒没办法实现妹妹的愿望而内疚、伤心。
请把哥哥内心的感受读出来?【评:他们家实在太穷。
】三读:她安慰哥哥“别难过”却掩饰自己内心对音乐的渴望和无奈。
明明是梦寐以求的愿望却说是“随便说说”。
请读出盲姑娘那种懂事和无奈吧。
【评:你读懂了妹妹的心】(2)分角色读那两位同学能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再分角色读读对话?【评:你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兄妹俩手足情深】<四> 品学4-7自然段1.自由朗读4-7自然段。
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呢?(这位姑娘对音乐这么感兴趣,我一定要弹一曲给兄妹俩听)如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板书:一曲—谁帮老师板书)请自由朗读4-7自然段。
看看你们能从中读懂什么?2.反馈阅读成果。
看大家刚才都读得很投入,能说说你们从中读懂什么了吗?穷:哪些词可以看出(一支旧)所以哥哥才疑惑:我们家这么穷,哪有人来呢?一起读——贝多芬则热情诚恳回答——“不------听的”。
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应当为穷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此时此刻贝多芬一定很幸福。
3.解疑。
(1)为什么盲姑娘仅凭一首曲子就猜到弹琴的人便是贝多芬?1盲姑娘对小镇演出格外关注。
【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不简单】2盲姑娘爱音乐也懂音乐,熟悉贝多芬的音乐,一声便知道(纯属:弹琴的技巧熟练;多深(多读两声):把曲子感情充分表现出来)A.所以盲姑娘才如此激动。
请你激动得读读这句话——B.一个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突然实现了,她会怎样说这句话呢?请你读——C.他激动的原因还有贝多芬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却为我这样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弹奏,她难以置信,感动不已啊。
你再读——D.反过来,对于贝多芬来说,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如此热爱自己的音乐,如此懂得自己的音乐,这就是——知音啊。
(2)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呢?如果不是贝多芬的话,他肯定会否认,没有回答就是——默认,此时无声胜有声,让他们心有灵犀的就是“音乐”。
4.小结:此时,贝多芬想用音乐来表达自己遇到知音的激动,就这样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油然而生。
<五>品学第8自然段1.读第8自然段就在贝多芬再谈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请读第8自然段。
2.阅读反馈释“清幽”为描写这个情景,课文中用了哪个词?——清幽①“清幽”(清:亮清朗;幽:给人宁静的美感)②联系句子理解两个“清幽”A.指茅屋里的环境优美。
PPT呈现。
B.指皎洁明亮的月光。
PPT呈现。
3.小结:多美的意境呀!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茅屋的一切披上了银纱,那么柔美,那么安静,就是这清幽的环境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五>品学第9自然段。
1.欣赏《月光曲》贝多芬面对清幽的月光,望了望穷兄妹,情不自禁地按起了琴键。
听!(播放《月光曲》)(老师旁白此时的音乐是轻柔舒缓的,这里的音乐是有力快速的额,最后音乐变得高昂激荡)2.品读第9自然段(1)读第9自然段月亮是那么清幽,但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第9自然段)请读第9自然段。
分清实写与联想。
(实写部分用“——”画,联想部分用“------”画)(2)分清实写与联想。
A.哪些句子写穷兄妹俩听琴的事实?B.哪些句子写穷兄妹俩因琴声产生联想?C.从事实引起联想,课文用了哪两个词(好像仿佛).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给他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想象,他们想象自己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
(3)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月光曲后想象到的月亮大海是怎样的?【1】品读2、3句。
A.生读第2、3句。
【评:说得好。
那我们一句一句评会更好,请看这句话。
】B.能不能概括一下你刚读的这句话是写的什么情景?我们用一个四字词句概括行不行?(月亮升起)谁来板书?C.洒满月光的海面上是什么样的?有一个词?(微波粼粼)你来帮我板书把。
D.到底是什么样的曲调才能让皮鞋匠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大海微波粼粼呢?想象贝多芬当时是怎么弹琴的?是急是缓?是轻是重?这时的曲调应该是——轻柔舒缓的【贴板书】E.请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评:你读得可真美】【2】品读4—6句。
接着说后面月亮怎么样了?大海怎么样了?A.生读4—6句。
生:“月亮越升越高……”师:没说完,继续说B.你的意思是月亮升高了,穿过了微云以后呢?“海面上……”C.这是月亮越升越高(指板书)这里应该写什么?(月亮升高)那就你来写吧。
海面上怎么概括?(刮风卷浪可以但不够美狂风巨浪风有点太大了)咱们看,风怎么?(卷)卷什么样的浪?(巨浪)“风卷巨浪”这个词多好啊,把意思都说了。
(你去把“风卷巨浪”写在“月亮升高”的后面)D.这时的曲调一定比刚才要——快,力度也比刚才要——大,那就是有力快速。
谁愿意来板书。
谁能用朗读表现出旋律的变化?【评:很好,老师听出你的语气在加重,语速在加快。
】【3】后面的月亮和大海又怎么样了呢?A.生读第6句话。
B.这时的月亮和大海怎么样?我们不妨先看看这段的最后一句话,也许会给你带来一定的启示。
C.月亮照耀波涛汹涌(请你把这8个字板书在黑板上)D.这时的曲调又是怎样的呢?越来越——快,越来越——急促,越来越——高昂激荡。
(贴板书)E.我们一起来把这种节奏读出来。
【4】现在请同学们把皮鞋匠想到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读出变化,读出节奏。
(先练习一下)【5】现在配上音乐,一边读一边感受音乐的旋律。
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海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