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的养殖技术简介
鹅的养殖技术及方法

鹅的养殖技术及方法鹅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珍贵家畜,它们被定义为家禽,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裕客的象征,且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当今社会,养殖鹅也成了许多家庭养殖的产品之一。
若要进行养殖,就要掌握必要的技术和方法,下面将对养殖鹅的技术及方法作详细介绍。
一、选定合适的鹅种在鹅养殖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选择适合的种类,鹅种有许多,例如常见的玉鹅、青鹅、大褐鹅等,而且每种都有不同的性状及特质。
在选择鹅种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比如生长环境、食物供应情况等,来考虑适合自己养殖条件的品种。
若是喜欢繁殖,也可选择繁殖性能较好的种类,比如珍珠鹅。
二、建立养殖场养殖场环境设施是鹅养殖中很重要一环,应当把场地设计的美观实用,使得鹅能够安全舒适地生活。
首先,要建造适当大小的鹅舍,以保证冬夏两季温度舒适;再则,要把地面覆盖垫上草地、沙子等,以让鹅活动更加自由;最后,要在设置笼棚,让鹅可以在其中休息和躲避风雨雪。
三、进行营养调节只有得到充足的营养,鹅才能蓬勃发展,因此,在养殖鹅时要特别注意把握营养,如确保鹅获得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每日都要提供新鲜的饲料给鹅吃,包括小麦、玉米、豌豆、甘薯、花生、糯稻等;另外,要按照不同年龄阶段添加适量的磷酸钙,以保证鹅骨骼发育健康。
四、注意防病防传染由于鹅养殖环境是一个潮湿、温度高的地方,所以会有许多飞虫害虫附着,而且有可能会带有病菌病毒,使得鹅们受到病害困扰。
因此,在养殖鹅时,要经常对舍内环境清洁,把飞虫害虫消灭,以防止鹅被传染病毒;另外,要定期注射鹅流行病毒疫苗,以保护鹅身体健康。
五、关注繁殖如果说以上是鹅养殖的基础,那么繁殖则是养殖鹅的重中之重;因此一定要重视鹅繁殖,首先,要选择健康活泼的雄鹅与雌鹅若干只作配对,然后再等待配对者产下孵化的蛋;最后,要注意护鹅,比如在鹅厂或特定的鹅舍里建造一个母鹅护窝,让母鹅与羽雏得以在一起,以便把握鹅的繁殖数量。
总之,养殖鹅的技术及方法不容忽视,要在向前走的道路上越走越宽,知行合一,方能把握好鹅养殖的步伐。
鹅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措施

鹅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措施鹅养殖是一项传统的农业养殖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鹅肉鲜美,且鹅毛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填充物,广泛用于制造羽绒服。
然而,鹅养殖也面临着一些疾病问题。
本文将介绍鹅养殖技术以及疾病防治措施。
一、鹅养殖技术1. 鹅舍建设鹅舍是鹅养殖的基础设施之一。
鹅舍应该建在平坦、干燥、排水良好的地方。
舍内应设置合适的灯光设施和温度控制系统,以确保鹅群的生长和繁殖。
2. 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对于鹅的生长非常重要。
饲养鹅要注意饲料的营养配比,保证饲料的质量。
鹅的饮水设施也需要保持干净,及时更换水源,以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3. 疾病预防鹅养殖中常见的疾病有禽流感、鹅冠状病毒性肠炎等。
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于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和鹅只的健康监测。
确保饲水清洁,防止污染。
同时,定期检查鹅只的健康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疾病防治措施1. 禁止外来鹅只进入养殖场通过限制外来鹅只进入养殖场,可以减少传染病的机会。
在进场之前,应对鹅只进行健康检查,确认没有明显病症的鹅只方可入场。
2. 定期消毒鹅舍定期消毒鹅舍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采用适当的消毒剂对鹅舍、饮水设施和饲料器具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减少病原体的存活和繁殖,提高鹅只的免疫力。
3. 加强饲养管理对鹅只的饮食管理要严格把关,保证饲料的质量卫生。
合理的饲料配方和定时定量的饲喂可以改善鹅只的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4. 提前预防和及时诊治定期请兽医上门对鹅只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诊断疾病。
同时,管理者应学习掌握常见鹅病的基本症状和治疗方法,提前预防和处理疾病。
5. 疫苗接种根据养殖地区的疫情和鹅只的免疫情况,进行相应的疫苗接种。
疫苗可以提高鹅只的免疫力,有效预防重大疫病的发生。
总结:鹅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措施是确保鹅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通过正确的养殖技术和科学的疾病防治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鹅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白鹅养殖技术

白鹅养殖技术白鹅是一种传统的农业养殖动物,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在白鹅养殖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养殖技术是保证鹅群健康生长和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
本文将以白鹅养殖技术为主题,介绍白鹅养殖的关键技术要点。
一、选种技术白鹅的选种对于养殖效益具有重要影响。
在选种时应选择身体结构健壮、毛色洁白、脚掌强健、嘴巴鲜红、眼睛明亮的优良品种。
此外,还要注意选取生长快、肉质细嫩、抗病能力强的优良家系。
二、饲养管理技术1. 圈舍建设饲养白鹅需要建设适宜的圈舍。
圈舍应选择在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离水源和饲料库房近,便于管理。
圈舍的规模和设计要根据养殖规模而定,确保鹅群有足够的生活空间。
2. 饲料管理白鹅的饲料主要以玉米、豆饼、鱼粉和矿物质添加剂等为主。
合理的饲料搭配和定量投喂是确保鹅群健康生长的关键。
饲料要保持新鲜,避免霉变。
同时,要注意鹅群的饮水管理,保证鹅群的饮水清洁、新鲜。
3. 疫病防治白鹅易患上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以及传染性疾病等。
为了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要做好疫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定期对鹅群进行体检,发现异常及时进行治疗。
在圈舍内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消毒,杜绝病菌滋生。
三、生长管理技术1. 科学喂养白鹅的喂养要遵循“断奶、断粗、断青、断精、断瘦、断肥”的原则。
从幼鹅期到成年期,鹅群的饲养要根据其生长阶段的不同,合理调整饲料的种类和投喂量,保证鹅群的营养需求。
2. 疾病监测养殖过程中要定期对鹅群进行疾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患病鹅只,防止疾病扩散。
同时,要注意环境卫生,避免饲养环境成为病菌滋生的温床。
3. 生长调控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目标,可以采取适当的生长调控措施,如限制饲料摄入量、调整日粮配方等,以控制鹅群的生长速度和体重,达到理想的出栏效果。
四、销售和营销技术白鹅的销售和营销是养殖过程中的最后一步,也是决定养殖效益的关键。
要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如农贸市场、超市、餐饮企业等,并与买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鹅养殖技术与管理

鹅养殖技术与管理
鹅养殖技术与管理是指在养殖鹅的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提高鹅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下面我们来拓展一下鹅养殖技术与管理的相关内容:
1. 饲料管理:鹅的饲料需求量较大,要注意合理配比,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含量,以促进鹅的生长和产蛋。
同时,要保证饲料的卫生和新鲜,避免发霉变质,以免引起鹅的消化道疾病。
2. 疾病防控:常见的鹅疾病有禽流感、鸭瘟等,要采用科学的预防和防治措施。
如定期做好鹅舍的卫生清洁工作,加强饮水卫生管理,以及注射疫苗等措施,降低疾病发生率。
3. 羽毛管理:鹅的羽毛是重要的商品,要定期修剪、清洗和消毒,以保证羽毛的品质和卫生。
同时,要注意鹅的环境温度,避免过低或过高造成鹅的压力和疾病。
4. 养殖环境管理:要合理规划鹅舍的位置、大小和设施,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在鹅舍内布置喂水器、照明设备和通风设施等,以提高鹅的生产效益和健康水平。
5. 生产计划管理:要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统筹考虑鹅的生长、产蛋、销售等方面,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同时,要及时更新和记录鹅的生产数据,以便于进行科学的决策和管理。
总之,鹅养殖技术与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养殖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提高鹅的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鹅的养殖技术及方法

鹅的养殖技术及方法鹅是一种常见的家禽,其肉质鲜美,脂肪含量较低,深受人们喜爱。
鹅的养殖技术及方法对于养殖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鹅的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
下面将从鹅的选种、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选种。
选种是鹅的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好的种鹅能够保证鹅群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
在选种过程中,应选择健康、外形匀称、活泼好动的种鹅,避免选择有遗传缺陷或疾病的种鹅。
同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养殖规模选择合适的品种,以保证鹅的生长适应性和养殖效益。
二、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是影响鹅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合理的饲养管理能够提高鹅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
首先,要合理配制饲料,保证饲料的营养均衡,满足鹅的生长需求。
其次,要注意饲养环境的卫生和通风,保持饲舍的干燥清洁,避免饲养密度过大导致的粪便积聚和疾病传播。
此外,要定期对鹅群进行体检和疫苗接种,及时发现和防治疾病,保证鹅群的健康生长。
三、疾病防控。
疾病防控是鹅养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合理的疾病防控能够减少鹅的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
在疾病防控方面,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饲料的卫生和饮水的清洁,避免因此引起的消化道疾病。
其次,要定期对鹅群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鹅,避免疾病传播。
同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疫情情况,合理选择疫苗接种时间和种类,提高鹅群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鹅的养殖技术及方法对于养殖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养殖规模,合理选种、科学饲养管理和加强疾病防控,以提高鹅群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养殖户更好地掌握鹅的养殖技术及方法,提高养殖效益。
鹅的养殖技术简介【范本模板】

鹅的养殖技术简介鹅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食草水禽,各种野生青草和蔬菜都是鹅的好饲料.鹅具有耐粗饲、生长快、适应性强等特点。
鹅喜食青草、菜叶,饲养设备简单,管理粗放,对精料要求不高,放牧圈养均可。
一、鹅的生物学特性鹅不仅可以生产鹅肉、鹅蛋等动物性蛋白产品并且所产肥肝、羽绒是国际市场潜力巨大的出口产品原料。
大力发展养鹅业既有利于草山草坡、尤其是农区“十边地"草场饲草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入世”后我国畜牧业走向更广阔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目前,以规模饲养为特征的鹅业生产正由南方河湖汊港地区向北方农区发展,饲养形式正由水养向旱养、由放牧向舍饲方面转化,但其育成率、饲料报酬和经济效益参差不齐,差距甚大。
究其原因,除了市场价格波动和产销衔接不良外,对鹅的生物学特性缺乏了解而导致饲养管理方式不当是一个重要原因.1.喜水性鹅善在水中觅食、嬉戏和求偶交配。
除育肥期外,一般在河流、湖泊、小溪、池塘有水处放养为佳.2.合群性和生活节律性合群是鹅的重要特性.雏鹅期不论采食、游水、运动、睡眠,均表现为聚群生活.到了成鹅期,除了采食牧草时以家庭为单位或单个活动外,游水、睡眠时仍以聚群活动,当遇到外介因素干扰,如猛禽飞临、动物接近、汽车鸣笛等,所有鹅只迅速聚群并处于高度警惕状态,直至干扰因素消逝方才散开。
3.杂食性鹅喜食青草,能充分利用青粗饲料,如田间、路边的野草、农田中的遗谷、麦粒,甚至深埋在淤泥中的草根和块茎等,都能被鹅觅食利用。
因为鹅的喙长而扁平,上下喙有发达的锯齿,长而易于弯曲的颈部,有力地支持鹅觅取食物。
食道膨大呈纺锤形,便于鹅贮存摄取的大量食物.鹅的肌胃肌肉特别发达,收缩力强,能有效地裂解植物细胞壁,易于消化。
另外,鹅的消化道比体长长10倍,盲肠也十分发达,加上鹅小肠中的碱性环境,能使纤维素溶解和利用青草中蛋白质。
4.耐寒性鹅全身被厚密羽毛起隔热保温作用,尾脂腺发达,经常用喙将油脂涂擦全身羽毛,增加了羽毛的防水性。
白鹅养殖技术

白鹅养殖技术白鹅是我国常见的家禽之一,其肉质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白鹅养殖技术的掌握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白鹅养殖技术的相关内容。
一、饲养环境的搭建白鹅对饲养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具备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
首先,鹅舍的温度要控制在15℃至25℃之间,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鹅的生长和繁殖。
其次,要保持适宜的湿度,一般在50%至70%之间为宜。
最后,要保证鹅舍的通风良好,及时排除污浊空气,保持空气新鲜。
二、合理的饲料配方白鹅的饲料配方要合理,以满足其生长和繁殖的营养需求。
一般来说,白鹅的饲料主要包括粗饲料和精饲料两部分。
粗饲料主要是青饲料和饲草,可以增加鹅的食欲和消化功能;精饲料则是以谷物、豆饼、鱼粉等为主要成分,提供蛋白质和能量。
在饲料配方中,还要根据鹅的生长阶段和用途的不同进行调整,以确保饲料的全面营养。
三、科学的饲养管理白鹅的饲养管理对于养殖效益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做好日常的清洁工作,保持鹅舍的清洁卫生,防止疾病的发生。
其次,要合理安排饲料的供给量和饲喂时间,避免过度饲喂或不足饲喂。
另外,要加强鹅的运动和活动,增加其体力和食欲。
最后,要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做好疫病的防控工作,提高鹅的免疫力。
四、繁殖技术的应用白鹅的繁殖技术是养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首先,要选择优质的种鹅,确保种鹅的健康和良好遗传品质。
其次,要合理控制繁殖季节,提供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促进种鹅的繁殖行为和产蛋量。
另外,要做好卵的收集和保护工作,保证卵的完整性和孵化率。
最后,要进行科学的孵化和育雏管理,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确保雏鹅的健康成长。
五、疾病防治的重要性白鹅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白鹅疾病有感冒、肠道疾病等。
为了防治疾病,首先要加强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其次,要加强饲料的卫生管理,避免饲料变质或受到污染。
另外,要定期对鹅群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鹅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鹅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家禽,具有肉质鲜美、蛋产量高等特点,因此养殖鹅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下鹅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鹅的养殖方法:1. 圈舍建设:鹅的圈舍可以是简易的,通风、防风、保温和防盗是建设圈舍的基本原则。
鹅圈应保持干燥,鹅不能嫌挑地站在雨里。
圈舍内可铺上稻草或者木炭等物料。
2. 饲养管理:鹅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并且要保持定时定量的饲喂方式。
成年鹅每天需要喂食2-3次,鹅苗每天需要喂食4-5次,每次饲喂30-50克饲料。
饲养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放养1-2只鹅。
同时,鹅需要有清洁的饮水,要定期更换水源,保持水的清洁度。
3. 疾病防治:在养殖鹅的过程中,要定期巡视鹅群的健康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病鹅。
同时,鹅也需要定期接种疫苗,预防疾病的发生。
4. 鹅的自然养殖:鹅也可以选择自然生长方式,通过放养的方式养殖。
这样可以减少圈养给饲料带来的成本,同时也可以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自然养殖需要给鹅提供充足的放养场地,同时应注意防止饲料不足导致鹅只体重下降过快。
二、鹅的养殖注意事项:1. 饲料合理搭配:养殖鹅要选用高质量的饲料,并在不同生长阶段进行不同的饲喂。
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要适当,营养均衡。
2. 清洁环境:鹅的圈舍要保持清洁,经常清除粪便和废弃的饲料。
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防止疾病的传播和蔓延。
3. 预防鸟类窃食:在鹅圈或放养场地周围设置一定高度的障碍物,以防止其他鸟类进入窃食鹅的饲料。
4. 疫苗接种:及时给鹅接种疫苗,预防常见的传染病,如禽流感、鸭瘟等。
5. 鹅群管理:鹅群中要保持一定的鸭只比例,可以起到增加战斗力、共同繁殖的作用。
同时要注意鹅群内的厮打行为,减少鹅的厮杀现象。
6. 合理养殖密度:养殖密度要根据鹅的体型和场地的大小来合理安排,避免过于拥挤影响鹅的生长和饲养效果。
7. 防止逃逸和捕捉难度大:鹅在淘汰时容易逃逸,因此养殖鹅时要选择不容易逃逸的品种,加强管理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鹅的养殖技术简介
鹅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食草水禽,各种野生青草和蔬菜都是鹅的好饲料。
鹅具有耐粗饲、生长快、适应性强等特点。
鹅喜食青草、菜叶,饲养设备简单,管理粗放,对精料要求不高,放牧圈养均可。
一、鹅的生物学特性
鹅不仅可以生产鹅肉、鹅蛋等动物性蛋白产品并且所产肥肝、羽绒是国际市场潜力巨大的出口产品原料。
大力发展养鹅业既有利于草山草坡、尤其是农区“十边地”草场饲草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入世”后我国畜牧业走向更广阔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目前,以规模饲养为特征的鹅业生产正由南方河湖汊港地区向北方农区发展,饲养形式正由水养向旱养、由放牧向舍饲方面转化,但其育成率、饲料报酬和经济效益参差不齐,差距甚大。
究其原因,除了市场价格波动和产销衔接不良外,对鹅的生物学特性缺乏了解而导致饲养管理方式不当是一个重要原因。
1.喜水性
鹅善在水中觅食、嬉戏和求偶交配。
除育肥期外,一般在河流、湖泊、小溪、池塘有水处放养为佳。
2.合群性和生活节律性
合群是鹅的重要特性。
雏鹅期不论采食、游水、运动、睡眠,均表现为聚群生活。
到了成鹅期,除了采食牧草时以家庭为单位或单个活动外,游水、睡眠时仍以聚群活动,当遇到外介因素干扰,如猛禽飞临、动物接近、汽车鸣笛等,所有鹅只迅速聚群并处于高度警惕状态,直至干扰因素消逝方才散开。
3.杂食性
鹅喜食青草,能充分利用青粗饲料,如田间、路边的野草、农田中的遗谷、麦粒,甚至深埋在淤泥中的草根和块茎等,都能被鹅觅食利用。
因为鹅的喙长而扁平,上下喙有发达的锯齿,长而易于弯曲的颈部,有力地支持鹅觅取食物。
食道膨大呈纺锤形,便于鹅贮存摄取的大量食物。
鹅的肌胃肌肉特别发达,收缩力强,能有效地裂解植物细胞壁,易于消化。
另外,鹅的消化道比体长长10倍,
盲肠也十分发达,加上鹅小肠中的碱性环境,能使纤维素溶解和利用青草中蛋白质。
4.耐寒性
鹅全身被厚密羽毛起隔热保温作用,尾脂腺发达,经常用喙将油脂涂擦全身羽毛,增加了羽毛的防水性。
在0℃左右气温下,仍可在水中自由活动。
二、饲养管理
1.鹅舍的建设
鹅舍可分为育雏舍、肉鹅舍、肥育舍、种鹅舍,它们的具体建筑要求和条件也不一样。
(1)育雏舍
20日龄前的雏鹅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因此,育雏舍要有好的保温性能,要求舍内干燥、空气流通但不漏风,窗户面积与舍内地面比例以1∶10~15为好,屋檐高2m,舍内地面比舍外高25~30cm,用水泥或三合土制成,有利冲洗消毒和防止鼠害。
育雏舍前应设运动场,场地平坦而略向沟倾斜,以防雨天积水。
(2)肉鹅舍
肉鹅生长快、体质健壮、抵抗力强,饲养比较粗放,所建造肉鹅舍只要上面遮雨,东西北可以挡风,就可以达到基本要求,寒冷地区要注意防寒。
(3)肥育舍
肥育舍要求环境安静,舍内光线暗淡、通风良好,要求舍檐高1.8~2m,地面大多采用夯实的泥土,将水槽放在排水沟上,以便使溢出的水能流入沟中,沟上铺铝丝网式木条,舍内分成若干小间,每间面积为12m2,可容纳50只肉鹅。
(4)鹅舍
要求防寒隔热性能优良,光线充足。
舍檐高1.8~2m,南面是窗户,窗户面积与舍内地面面积的比例为110~15,每m2可养种鹅2~3只。
在陆上运动场与
水面连接处,须用石块砌好,用水泥做好斜坡,坡度约为25~35b,斜坡要深入水中与枯水期的最低水平持平。
2.雏鹅饲养
雏鹅出壳后,按鹅的强、弱分隔饲养。
24小时后,将其放入盛有水的盆中,水深以能淹盖雏鹅跖部为度,让其自由活动和饮水5分钟。
1~3日龄把经过水浸淘的米饭一份和切成丝的青菜两份,充分混合备用。
按量将饲料撒在塑料布上,诱其啄食,两天后,可每隔2~3小时喂一次。
4~10日龄,逐日增加饲喂量,每日喂7~8次,同时喂水,可改用饲槽加饮水器饲喂。
11~20日龄,应练习游水和放牧,饲料可以青料为主,精料改喂碎米,适当拌入糠麸,减少饲喂次数(每天5~6次)。
雏鹅饲养阶段,特别要注意防寒、保温、防湿。
最好以竹篓垫干草或破布保温。
将雏鹅关在篓内,利用自身的热量来保温取暖,即“自温育雏”。
气候寒冷时应供给热源。
室内应注意通风和透光,喂饲时注意饮水不要外溢,保特地面和垫草干燥,以防下痢。
群牧和喜水是鹅的自然生活习性。
初次放牧和游水在出壳后7~10天,选择晴天风平之日,待饲喂后赶在草地上任其采食青草,并赶在浅水边让鹅自由下水,切不可强迫赶回休息。
20日龄以后逐渐终日放牧,任它自由下水,40日龄以后可露宿野外放牧饲养。
3.仔鹅的放牧
30~90日龄的仔鹅是骨骼、肌肉、羽毛生长最快的阶段,应加强放牧和补充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以培育适应性强、耐粗饲、增重快的鹅群。
鹅以放牧自行觅食野生鲜嫩青草为主。
野草只要无毒、无异味,鹅都可以采食。
放牧时每群以80~100只鹅为宜。
对草地合理利用,选择一定的放牧路线,逐片放牧,吃饱以后任其在草地上休息。
一般每天放牧9小时。
放牧时,要注意“放水”,每天应不少于2~3次,每次放水约半小时。
仔鹅以终日放牧饲养为主,还要给以适当的补饲。
一般补饲糠麸、秕谷,以降低饲养成本。
补饲料在晚间归牧时喂饲,补喂量视放牧采食青料情况灵活掌握。
4.种鹅的饲养
产蛋期饲养,母鹅最好舍饲和就近放牧相结合,每天早、中、晚各饲喂一次;白天可上下午各放牧一次。
饲料中稻谷和粗糠的比例为2∶1,并配以矿物质饲料。
每次喂饲后,均让其充分饮水,种鹅公母按1∶5选留饲养,公鹅可在30
厘米深水池顺利交配,也可在旱地自由交配,均能达到满意的受精率。
母鹅产蛋多在午夜至上午10∶00,外出放牧时,能自动回巢产蛋,最好就近放牧或舍饲。
整个产蛋周期为20~25天。
三、鹅病的防治
1.科学选择鹅场址是防治传染病的基础
场址选择在地势较高,比较干燥通风,水源充足、卫生,电源通畅、交通方便的地方。
要布置合理便于使用和消毒防病。
2.清洁卫生是防治传染病的根本措施
清洁卫生的鹅场,有利于疫病控制,同时也能使鹅场地吃料长肉,提高生产性能。
(1)水源卫生:尽量不用河、塘、表面水作饮用水。
(2)工作人员的卫生:饲养员要有专用工作衣、鞋、帽等。
(3)用具卫生:包括水槽、料槽等。
(4)环境卫生:清洁卫生的环境,可减少病源,切断一切传播疫病的途径。
3.管理是防治传染病的有力保证。
为了预防疫病,维护家禽的健康,要从家禽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尽量排除可引起发病的不利因素。
(1)根据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要求供给按科学配制的营养全价饲料。
(2)防止引入的鹅种带来疫病。
(3)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4)不同种类的畜禽不要混合饲养。
(5)作好记录工作,有利于掌握场内家禽健康状况,疫病的种类和发病规律等。
4.有效消毒是防止传染病的关键
要建立一种制度,经常除粪,常规清扫,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及车辆进入场区,定期消毒,切断疫病的传播途径,降低疫病死亡,提高生产成绩。
5.确切的免疫是防治传染病的核心
预防接种就是指将疫苗通过滴鼻、饮水、雾、注射等途径。
接种到鹅体内,使之产生抗体,从而保证鹅不受感染,隔断传染病的发生。
6.科学合理用药是防治传染病的有力补充
应用药物预防和治疗也是增强机体抵抗力和防治疾病的有效措施。
尤其是对尚无有效疫苗可用或免疫效果不理想的细菌病,如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浆膜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