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小论文

合集下载

当前动物防疫工作现状与对策论文

当前动物防疫工作现状与对策论文

浅谈当前动物防疫工作的现状与对策动物防疫工作与国家、人民群众的利益休戚相关,是预防、控制、消灭动物传染病、保护人畜健康、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随着市场物流价格的趋势,动物及其产品的流通量与流通速度的不断攀升,动物疫病长距离跨区域扩散传播的隐患也在不断加大,从动物疫病流行的特点,防制的形势看,疫情越来越复杂,防疫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当前动物疫病流行的特点1.疫原变异,型别增加大肠杆菌血清型繁多,迄今报道的鸡大肠杆菌血清型有50多个,其中致病血清型有12个,各地流行的血清型不一,并且极易产生耐药性菌株;鸡白痢过去主要发生于雏鸡,现在育雏末期,育成期的鸡或成年鸡也常发生;链球菌病过去主要是c群兽疫链球菌对动物危害严重,近几年则发现ⅱ型链球菌对猪危害甚大,禽链球菌病亦时有发生。

2.继发感染,混合感染,并发病增多,使疫情趋于复杂目前一些病例,虽然采取一系列防制措施,但效果往往不佳,主要是多病原混合感染,继发感染。

混合感染的病例既有两种细菌或两种病毒混合感染,也有细菌与病毒、病毒与寄生虫、细菌与寄生虫混合感染等等。

3.非典型感染病例增多,诊断难度增大例如:非典型猪瘟既不见特征性症状,亦不见明显病理变化,外观正常,但体内呈持续感染状态,仅见繁殖障碍综合症;非典型鸡新城疫有的只见轻微呼吸道变化,有的仅见产蛋减少,剖检病变也不典型。

这些非典型变化的出现往往容易造成误诊,致使防制措施不当,造成经济损失巨大。

4.免疫抑制导致免疫失败屡有发生如猪蓝耳病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等。

另外,一些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真菌毒素中毒、抗菌素使用不当、应激、营养物质缺乏等也能引起免疫抑制。

免疫抑制后容易导致免疫失败、继发感染、混合感染、并发病等。

5.营养代谢性疾病和中毒性疾病增多集约化饲养条件下,有时由于饲料配制不当或储存过久,营养成份损失,常易引起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症。

口蹄疫论文

口蹄疫论文

口蹄疫的综合防治措施摘要:正随着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日益重视,对动物疫病和病原体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特别是口蹄疫是人畜共患的动物传染病,其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不仅可以极大地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与生命,而且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引起严重的社会政治或公共卫生后果。

为了防止外来疫病传入,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来自发生某些疫病国家和地区(疫区)的动物和动物产品采取了种种限制措施。

关键词:口蹄疫流行性防治措施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人畜共患病。

口蹄疫病毒分七个血清型:O型、A型、C 型、Asia-Ⅰ型、SAT1型、SAT2型、SAT3型等;每个主型内又有若干个血清亚型,不同的血清型的病毒感染动物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基本一致,但无交互免疫性;同一主型内的不同亚型之间也只有部分交互免疫性。

口蹄疫在世界分布很广,流行历史很长,除大洋洲和北美洲消灭本病后再未发生外,亚洲、非洲、南美洲和欧洲都有发生或流行。

OIE 把该病列为A类法定传染病中的第一个动物病害,是国际动物及动物产品输出输入贸易最重要的检疫对象;是一种政治病、经济病。

自然发病动物常限于偶蹄动物,黄牛最为感,其次为水牛、牦牛、猪、绵羊、山羊、骆驼等。

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长期在猪群中反复流行,对猪的毒力增强所致,而对牛的致病力减弱;幼畜如新生仔猪、犊牛、羔羊对口蹄疫病毒最易感,发病率100%,并引起80%以上幼畜死亡;一.易感动物:黄牛、水牛、牦牛、猪、绵羊、山羊、骆驼和鹿;此外还有象、刺猬、鼠等33种野生动物;7岁以下的小孩及孕妇对口蹄疫病毒易感;二.流行特征:本病无严格的季节性,但一般冬季多发,春季减轻,夏季基本平息。

家畜口蹄疫常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每隔2~3年流行一次,具有一定周期性。

本病的传播呈蔓延扩撒或跳跃式。

在自然流行中,以牛易感,猪次之再次为绵羊、山羊和骆驼,人也能被感染,此病较易从一种动物传到另一种动物。

动物医学课程论文---猪瘟感染新动向及防治方法的探讨

动物医学课程论文---猪瘟感染新动向及防治方法的探讨

猪瘟感染新动向及防治方法的探讨摘要猪瘟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不典型或不明显型猪瘟。

CSF由强毒引起: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不典型猪瘟由弱毒引起、表现不明显,猪瘟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发展。

目前,猪瘟病的发生在我市养猪业中的流行趋势,从几个发病的猪场情况看,猪瘟病不但发病率高同时出现了新的流行特点,成为了周期性、波浪式的区域性散发,猪源细胞苗及自然弱毒株可能成为其传播因素,怀孕母猪感染低毒力毒株后引起胎盘和胎儿感染等新变化。

[1]1 诊断要点1.1 发病特点在自然情况下,只是猪和野猪感染发病,任何年龄、品种、性别的猪都可以发病;本病在任何季节都可以发生。

不按期进行预防注射的地区,一旦发病,在短期内,可造成广泛的流行。

发病和死亡都很高。

在常发地区或注射密度不很高的地区,可呈零星散发。

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来源。

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通过呼吸道、眼结膜及皮肤伤口感染。

猪只的买卖、运输、尸体处理不当、内品卫生检验不严,兽医卫生措施执行不力,人、动物和昆虫等都可成为间接的传染媒介,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根据猪瘟的流行病学分析,其流行形式已经从原来频繁大规模的发生流行和高度致死率转变为周期性、波浪式的区域性散发,疫点显著减少。

猪源细胞苗及自然弱毒株,可能成为猪瘟的传播因素。

怀孕母猪感染低毒力毒株后引起胎盘和胎儿感染,在产出时,可散布大量病毒。

存活的先天感染猪可长期带毒,有的终身是高水平病毒血症,成为持续病毒散播源。

1.2 临床症状猪瘟与发生败血症的猪丹毒、猪肺疫和仔猪副伤寒在症状方面很相似,较准分开,应注意区别诊断。

猪瘟的临诊特点是:体温升高到40.5~42C稽留热;有脓性结膜炎;病初便秘,后腹泻;在病猪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毛稀皮薄等处,出现大小不等的红点或红斑,指压不褪色;公猪有包皮发炎,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混浊液体射出,急性病例,多在1周左右死亡。

死亡率可达60﹪~80﹪;小猪有神经症状;慢性猪病,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病猪明显消瘦、毛焦臁糜,行走不稳。

关于动物防疫的小论文

关于动物防疫的小论文

关于动物防疫的小论文关于动物防疫的小论文畜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相应的防疫工作,预防工作跟上畜牧业才能健康的发展。

以下是小编整理好的关于动物防疫的小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摘要]本文以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为例,首先介绍了畜牧兽医产业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了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提出了提高畜牧兽医防疫工作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畜牧兽医;动物防疫;重要意义;存在问题;解决对策前言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是我国畜牧兽医的基本工作,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包括宣传畜牧的最新政策、法律法规及各项畜牧信息,并且为区域的畜牧管理提供可需要的资料,承担岗位范围内应该承担的一些工作项目。

当前,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开始逐渐转向动物防疫组织及管理工作上来,并且保证动物的安全生长。

1、畜牧兽医产业的重要意义基层畜牧兽医体系是连接畜牧业生产与市场的桥梁,而畜禽生产流通中的主要问题一直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满足不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也难以抵御市场风险,难以做到合理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

畜牧兽医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晰、法律不完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加之目前国际上特别是我周边国家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局部蔓延的趋势,对我国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形成较大压力。

而建立良好的畜牧兽医新秩序和结构合理的畜牧兽医队伍,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指导生产,组织广大养殖户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促进畜牧业健康、快速向前发展。

?因此,不断改革和完善基层畜牧兽医站的职能,加强兽医站的能力和服务职能建设,对推进畜牧兽医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障人类身体健康等方面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2、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2.1 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人员的整体力量较弱在基层工作的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由原来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中选出来的,大部分工作人员的思想比较传统,并且普遍跟不上日渐更新的社会观念,对动物防疫中采用的新设备和技术比较陌生,很多情况下无法正确操作先进设备,无法满足新型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要求。

畜牧兽医动物防疫问题及对策论文3000字

畜牧兽医动物防疫问题及对策论文3000字

畜牧兽医动物防疫问题及对策论文3000字目前,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畜牧兽医动物防疫问题及对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本文从基层防疫队伍、防疫意识、防疫技术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有效对策,以期能够推动我国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基层畜牧;动物防疫;问题;对策目前,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机构不完善、责任不明确、法律不健全以及基层队伍建设不完善等,严重制约着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以及产品质量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周边其他国家畜牧兽医动物疫病的发生及蔓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我国畜牧兽医动物疫病防止工作的开展。

因此,为了维护我国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应当对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加以重视,逐步建立和完善完善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体系,强化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专业知识和技术过硬的人才,以有效提高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从而推动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存在的问题1.1基层防疫队伍建设不完善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队伍建设不完善主要变现为两个方面:①专业技术水平较低。

从现阶段来看,乡村兽医是基层农村畜牧防疫工作的主要人员。

近些年来,随着畜牧养殖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畜牧养殖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转变,农村养殖户对乡村兽医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高。

但是,由于大多数乡村兽医均没有受过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乡村兽医的专业知识水平有限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从而导致基层畜牧兽医动物疫病的防控和诊断难以与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形势相接轨;②基层工作人员待遇不高。

这种情况在偏远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

偏远地区由于地广人稀、交通不变以及强制免疫病种类增加等原因,加之为了确保动物疫苗能够达到预期的效能,基层工作人员往往需要对各个村庄的养殖户依次进行免疫注射,日工作效率普遍较低,工作非常辛苦。

动物医学专业论文——犬猫疾病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专业论文——犬猫疾病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专业论文-犬猫病毒病临床诊断技术研究进展动物医学分会论文选--犬猫病毒病临床诊断技术研究进展一、免疫胶体金技术在犬猫病毒病诊断中的应用(一)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胶体金技术的检测原理是以硝酸纤维膜为载体,包被已知抗原或抗体,加入待检样品后,样品中的抗体或抗原与膜上包被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再通过胶体金标记物与之反应形成红色的可见结果,从而达到检测目的。

试纸条上依次粘有A:吸水纸;B:玻璃纤维膜,膜上吸附着金标记物;C:硝酸纤维素膜(nitrocellulose membranes, NCM),根据需要在膜上包被不同的抗体(或抗原),并使其呈带状分布,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D:吸收垫。

ABCD首尾相连,当液体标本滴加在A上时,液体即向D处不断扩散,当液体到达B处时,金标记物被溶解,同时与标本中的抗原反应而形成复合物。

液体继续前移至C 处,金标记的复合物再与膜上检测线的抗体结合而呈现红色的线条,多余的金标抗体继续前移至D处。

利用胶体金试纸检测的方式既可以标记抗体,又可以标记抗原;既可以采用标记抗原与待测抗原的竞争方式来检测抗体,又可以利用标记抗体或标记二抗的双抗体夹心法方式来检测抗原。

目前,该项技术已在医学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大多数人的传染病都已经研制成免疫胶体金检测方法。

在兽医诊断领域也已开始使用,如犬细小病毒、犬瘟热病毒临床快速诊断均已开始使用免疫胶体金快速诊断试纸条。

(二)免疫胶体金诊断技术的特点1、免疫胶体金技术的优点① 亲和性好(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准确性高;② 稳定性好,批内/批间差小,易于质量控制;③ 示踪剂:已胶体金为指示剂,本身形成免疫分析过程后的颜色标记;④ 操作简便;⑤ 符号显示结果;⑥ 单体操作;⑦ 无需设备、仪器;⑧ 摆脱冷链,易运输、储藏;⑨ 自带质控对照;⑩ 经济实用。

2、免疫胶体金技术的缺点① 灵敏度不如ELISA(仅相对于酶标而言,而酶有生物活性,故有第二批放大过程,使ELISA产品较金标法产品更为灵敏);② 一般作为定性,不易定量;③ 若ELISA采用自动化分析仪时,大批量的集约性的操作,不如ELISA快而方便。

《内蒙古动物疫病防控问题研究》范文

《内蒙古动物疫病防控问题研究》范文

《内蒙古动物疫病防控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近年来内蒙古地区动物疫病频发,给畜牧业生产和人民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内蒙古地区动物疫病防控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期为内蒙古地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二、内蒙古动物疫病防控现状目前,内蒙古地区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包括疫情监测、检疫检验、疫苗接种、疫情报告和处置等方面。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投入,提高了防控能力和水平。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三、内蒙古动物疫病防控问题1. 疫情防控意识不强。

部分牧民对动物疫病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容易将疫病传播给其他动物。

2. 防疫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内蒙古地区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监测不全面、检疫不严格等。

3. 疫苗接种率不高。

部分牧民对疫苗接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疫苗接种率不高,增加了疫病传播的风险。

4. 疫情处置不够及时。

在疫情发生时,部分地区存在疫情报告不及时、处置不力等问题,导致疫情扩散。

四、解决方案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动物疫病的危害和防控知识,提高牧民的疫情防控意识。

2. 完善防疫体系。

加强疫情监测和检疫检验工作,建立健全的疫情报告和处置机制,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3. 提高疫苗接种率。

加大对疫苗接种的宣传力度,提高牧民对疫苗接种的认识和接受度,确保疫苗接种率达到要求。

4. 加强疫情处置能力。

加强疫情处置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疫情处置的能力和效率,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五、结论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是保障畜牧业生产和人民健康的重要工作。

内蒙古地区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完善防疫体系、提高疫苗接种率和加强疫情处置能力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内蒙古地区动物疫病防控的能力和水平。

猪病论文 (6)

猪病论文 (6)

猪病论文引言猪是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农业动物之一,其肉类被广泛消费。

然而,猪病的爆发对猪肉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猪病不仅导致猪的生产能力下降,还可能引发传染病的扩散,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因此,对猪病的研究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论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猪病,并探讨其传播途径、疾病症状和治疗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猪病,我们可以为猪肉产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1. 疫病一:猪瘟1.1 传播途径猪瘟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猪传染病。

它可以通过接触患病猪只、食用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以及空气传播等途径传播。

此外,病毒还可以通过昆虫媒介或直接与病毒污染的物体接触传播。

1.2 症状患有猪瘟的猪只往往表现出食欲下降、发热、咳嗽和呼吸急促等症状。

此外,猪瘟还可能导致皮肤发红或变蓝,瘀斑或溃疡的出现。

1.3 治疗方法目前,没有特定的治疗方法可以治愈猪瘟。

预防猪瘟的最佳途径是通过疫苗接种来建立免疫保护屏障,减少猪瘟的传播。

2. 疫病二:猪肺病2.1 传播途径猪肺病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

它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病猪只、吸入病原体含有的颗粒物或空气中的微生物等途径传播。

2.2 症状受感染的猪只表现出咳嗽、打喷嚏、鼻水和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

此外,猪肺病还可能导致肺部感染和疲劳。

2.3 治疗方法治疗猪肺病的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来控制细菌感染,并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和营养支持来提高猪的免疫力。

3. 疫病三:猪痢疾3.1 传播途径猪痢疾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

它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病猪只的粪便、食用被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以及接触感染物体等途径传播。

3.2 症状患有猪痢疾的猪只通常表现出腹泻、腹痛和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

此外,猪痢疾还可能导致脱水和体重下降。

3.3 治疗方法治疗猪痢疾的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来控制细菌感染,并提供充足的水和营养支持来促进猪只的康复。

结论鉴于猪病对猪肉产业和人类健康的威胁,有效防控和治疗猪病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存在问题:1 、严格的疫情保密制度影响了疫病防治,动物防疫体系机制不清,体制的障碍使防疫难以实行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化监控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疫情发生,但是,真正通报的屈指可数,虽然人家部心知肚明,却是因为没有通过正式途径,致使疫情流通泛滥,采取措施小,紧急预案尤法启动,如山东、河南等地发生的口蹄疫凶为没有通报,当地政府不作适当处置,给我国的动物防控工作带来极大的阻碍。

兽医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覆盖了从饲养、加工、运输、贮藏、销售到餐桌的全过程,而我国的防疫、检疫和卫生监督却被分为几段。

各个部门的工作范围不同,由于职能界定的模糊和交叉,在工作中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互相扯皮、相互推诿的问题,从而使疫病控制的整体工作出现多种漏洞和失误。

2、对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动物防疫工作一直被认为是以保护动物健康和畜牧业安全生产发展为核心,还没有转变到动物防疫工作是以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为核心上来,没有把人类发乍的一些新疫病与人畜共患病相当大的联系来看待。

3、防疫体系不健全,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设备落后,技术手段落后,经费保障严重不足
4、技术支撑体系支持能力不足
由于我国的兽医实验室以各级畜牧兽医站、兽医卫生监督所附属实验室为主,这些实验室承担的任务也特别庞杂,严重缺乏合格的技术人员,技术落后,资源配置不合理。

而农业大专院校的兽医实验室虽然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和人才优势,但由于管理体系不健全,造成运转困难,不能参与到动物疫病防治的主战场。

5、信息采集和处理设备不足,疫情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高
6、法律体系不完善兽医法规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
目前为止,我国在法律法规方面虽制定了《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但在很多方面还很不完善,如《动物防疫法》仅适用于对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管理,没有体现兽医管理部门对动物及其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卫生监督和对兽医工作的有效管理,其实用地位尚待提升;《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中没有提及监控方面的内容。

同时,《动物防疫法》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在职能界定上有的地方出现交叉和脱节,很不适应当前形势下动物检疫工作的开展和动物疫病的控制。

同时因有些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存在执法犯法现象。

7、缺乏完善的防疫补偿机制
我国目前只对口蹄疫和禽流感防治中捕杀的患病和同群动物给予适当补助,而且补助标准低,农民损失大,严重影响了对疫情的快速处理,导致一些地方疫情的蔓延。

8、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隐患多
我国畜牧业发展虽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生产力水平低、管理粗放、集约化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布局不尽合理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突出的问题一是生产经营主体相当分散。

我国幅员辽阔,尤其是牧区地广人稀,防疫工作量大、条件艰苦、成本费用高。

散养户往往成为防疫工作的死角,成为重大动物疫情频发地。

二是管理粗放,防疫工作不落实。

相当一部分的中小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生产管理粗放,有的饲养场建在公路边,完全是开放式饲养,人流、物流不作任何限制;有的养禽场与候鸟或野生禽鸟不能隔离,鸡、鸭、鹅混养。

更严重的是相当多的中小规模养殖场没有建立规范的免疫档案、防疫规程和监测机制。

三是广大农村散养户大都是在居家庭院饲养牲畜和家禽,人畜、人禽不能分居,甚至是同一口锅煮食品和饲料,卫生条件恶劣,人与畜禽长期密切接触,一旦发生疫情,很容易交叉感染、传播。

9、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弱化,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在整个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中,乡
镇畜牧兽医站处于最基层、最关键的一环,所有防控措施都最终要由乡镇一级防疫体系落实下去。

我国畜牧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畜牧业生产60%以上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在集约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小规模的专业户,防疫意识和自主防疫能力都较差。

这样分散、繁重的动物防疫工作,都只能由基层防疫体系承担。

而近两年全国普遍实施乡镇机构改革和撤乡并镇,使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再一次受到严重冲击,各地乡镇畜牧兽医站被大幅度撤并,资产(地产、房产)被拍卖、划拨、侵占,人员大幅度减员、分流。

不少地区乡镇畜牧兽医站已经网破、线断、人散,基层防疫体系几乎瘫痪。

从整体上看,目前基层防疫体系绝大部分的省市区乡镇畜牧兽医站都属于自收自支机构,人员工资、工作经费没有保障,已定编、定员纳入财政预算的乡镇畜牧兽医站也存在人员偏少、经费保障水平低、完成防疫任务困难的问题。

目前应对突发性的重大动物疫情,主要依靠各级政府全社会总动员、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临时雇用执业兽医及村级防疫员来应急,而动物防疫工作是长期的,需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熟悉业务、专业化、职业化的兽医队伍来保证。

建议:
1、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适时公开疫情根据国内外疫病防控经验,动物疫情一旦发生,应在适当时候公开。

只有公开疫情才能进行深入细致研究,获得经验。

疫情公开后,才能得到国际间的支持,便于交流与合作。

同时也才利于法律法规、防疫知识的宣传,以及发生紧急疫情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扑灭疫情。

当然加大监测预警力度,加强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力度,及时掌握和分析禽流感病毒分布和变异情况,提高预警预报能力。

特别是在疫情高发期,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密度和频率。

不断加强各级疫情测报体系建设,强化测报人员责任意识,提高疫情报告的时效性,准确性。

2、建立健全的国家重大动物疫情的防控体系,一是成立国家动物疫病专家咨询机构来国家专家咨询机构在疫病防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发达国家,专家们提出长远、有预见性的措施,更好地控制疫病的发生。

咨询机构应该分设建议咨询机构和执行咨询机构,避免同行之间为个人和单位的利益而产生的不良竞争(往往给国家带来损失)。

咨询机构对国家采取的措施提出建议,原则上不参与对国家项目的实施。

二是建立健全防疫体系为了加强对动物疫病的监控、防治,必须建立健全省、市、县的畜牧厅(局)和基层乡镇兽医站等组织机构,加强防疫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有效的国家防疫体系是做好疫病防治工作的保障。

防疫体系应包括:疫情测报体系、疫情报告体系、疫情防治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国外疫病防治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防疫物资保障体系(兽药、疫苗、诊断试剂)等。

3、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大专院校的作用,建立健全科学防控动物疫病的技术支持体系。

例如将动物防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经费投入,建立有效的动物疫病防控经费保障机制,解决防控所需资金。

提高村级防疫人员待遇,适应当前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需要,提高动物防疫工作效率。

在基层加强宣传,科学引导,提高养殖户自觉主动性和依法防控意识。

利用媒体报道、发放资料、培训教育、科技下乡、在动物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内制作大字标语、科普宣传栏、安放警示牌和责任公示牌等形式,加强对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等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以及动物疫病防疫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科学养殖,依法防控知识,提高养殖户知法、懂法、自觉守法意识,督促养殖户做好各项防控工作,确保病原及时消灭,防止病原扩散蔓延。

4、建立完善的防疫补偿机制
为了落实捕杀措施,世界各国都建立了捕杀赔偿机制,对强制性捕杀的动物,按市场价
格给予补偿;疫情处理中的无害化处理、消毒、紧急免疫接种、紧急疫情追踪和监测等费用也由国家承担。

同时,鼓励保险机构对畜禽饲养进行保险,将强制性捕杀带来的损失纳入保险范围。

这样养殖者通过获得捕杀赔偿和保险赔偿,可尽快恢复生产。

5、促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

作为中央1 号文件对发展健康养殖业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农业部已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各级兽医部门要加强部门间协调,尽快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抓紧落实,抓出成效。

6、完善法律体系《动物防疫法》是动物防疫工作的根本大法,它赋予了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执法主体地位。

在执法过程中,对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和管理相对人的法律责任细化,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7、促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