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盆地

合集下载

二连盆地裂谷构造演化

二连盆地裂谷构造演化

研 制E J ] .石 油化 工腐 蚀 与 防护 , 2 0 0 3年 第 2 O
卷 第 3期. E 3 ] 张 可 .弱碱 三元 复合 体 系各 组 分作 用 关 系研
究[ J ] .特种 油 气藏 , 2 0 0 9年 第 1期.
收 稿 日期 ; 2 O l 3 一O 4 一l 8
古华 力 西晚 期褶 皱基底 上和 燕 山拉 张翘 断构 造应 力场作 用 下发 育起 来的 新 生代 断 陷沉 积 盆地 , 它是 由
众 多小盆 地组 成 的盆 地群 。二连 裂 谷 盆地是 在 三叠 纪 区域 性挤 压 隆起 的 背景 上 , 经历 了初始拉 张裂 陷 、
强烈 拉 张深 陷 以及 后 裂谷 阶段 等完 整 的裂谷 盛 衰演化 过程 。

队执行 , 在 日常生 产 管理 中 已开始 应用 。 针 对 井 口点 滴 加 药 取 得 的 良好效 果 , 准 备推广 应用 规模 , 进 一 步 降低 北 二 西 弱碱 三 元复 合 驱抽 油
I I
机 井 的检泵 率 , 确 保试 验 取得 更好 的效果 。 通过试验 , 对北 二 西 弱 碱 三元 复 合驱 抽 油机 井
2 0 1 3 年第 1 4 期
杨 冰 彬 二 连 盆 地 裂谷 构 造 演化
5 3
转, 本 期 反转 的结 果 造 成 上 侏 罗 统 的部 分缺 失 和 下

厚 度一般 为 4 0 0 m ̄ 5 5 0 m, 最 大厚度 不超 过8 0 0 m。 赛
汉早 期是 一 套湖 沼相 沉积 , 常 含褐 煤层 , 是 二连 盆地
重 要 的找 煤 层 位 ; 晚期则发育古河谷 , 为 河 流 相 沉
积, 是本 区古 河谷 砂 岩型铀 矿 的重 要找矿 目的层 。

二连盆地群乌兰呼都格盆地白垩纪煤层与古地理关系浅析

二连盆地群乌兰呼都格盆地白垩纪煤层与古地理关系浅析

从这里了解西部资源从这里了解西部经济〖论文天地〗150WESTRN RESOURCES二连盆地群乌兰呼都格盆地白垩纪煤层与古地理关系浅析田晓红1马云平1张晓东21.内蒙古自治区矿产实验研究所呼和浩特0100312.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院呼和浩特010010摘要:在早白垩纪,由于燕山运动,在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二连区形成了众多的断陷盆地。

这些盆地的形成含煤岩系的沉积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这些断陷盆地走向近东西。

主要发育有白垩系的大磨拐河组含煤建造。

由于盆地基底不平,形态千差万别致使该地层非全区发育。

沉积环境从浅部的冲积、洪积相过渡到沼泽相、浅水湖相,在水深适中,环境相对稳定的区域,交互沉积了煤层,砂岩、砂砾岩等为主的大磨拐河组含煤段。

古构造对沉积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因而对煤层的形成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研究盆地古构造形态对进一步勘查煤层的赋存范围及制定各种技术指标都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二连盆地群乌兰呼都格盆地古地理煤层沉积旋回含煤性乌兰呼都格盆地处于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第三沉降带,内蒙古弧形褶皱带与巨型纬向构造体系阴山—天山构造带中段相连接的地方。

受区域构造的影响,区内总体构造线方向为近东西。

聚煤盆地的形成和其展布方向严格的受构造控制。

自二叠纪华力西运动后,区内结束了地槽发展的历史。

从早二叠世晚期至中侏罗世,本区一直处于长时期的剥蚀状态。

晚侏罗世,燕山运动早期的强烈地壳运动,在华力西褶皱带上形成了近东西向的隆起和凹陷。

由于受到南北方向压应力的强大挤压作用,表现在褶皱和断裂的方向为近东西向。

形成了众多的中生代断陷盆地。

沉积了白垩系含煤地层。

1.物探资料分析二连盆地群的聚煤盆地分布范围较广,形成有规模大小不一的各种次级盆地。

如何判断各个盆地的含煤性就需要收集各类物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但主要以电测深和重力资料为主要依据。

从以往工作经验和实地勘查效果来看,电测深和重力资料在盆地中套和程度好的其聚煤条件也好,含煤性亦不错,反之则含煤性一般。

浅析二连盆地铀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

浅析二连盆地铀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
纵 观 这 两 个 矿 床 的成 矿 过 程 . 们 都 经 历 了 成 岩 预 富 集 和 层 间 氧 它
为巴音宝力格早 中华力西褶皱带。 盆地盖层为中、 生代陆相碎屑 , 新 盆 论矿床形成机制。 地总面积约 1 万平方公里 。 1 1 铀矿 地 质 特 征 11 铀矿产在箕状断陷盆地边缘 , . 产铀盆地不管是单断 型还是 双型 ,
21 0 0年 第 9期
S IN E&T C O O YIF R CE C E HN L G O MATO N IN
0矿制
李 斌 王 富 湘 ( 吉林省 核 工业地 质局 吉林 长 春
【 摘
106 ) 3 0 2
要 】 文 以盆 地 构 造 演化及 沉 积 建 造 分 析 , 究 了盆 地 差 异 升 降 , 活 化 迁 移 , 示 了二 连 盆 地 含 铀矿 层及 铀 矿 的分 布 规 律 与 定 位 条 本 研 铀 揭
总 表 现 为 一侧 深 陷 , 一 侧 陷 落 幅 度 较 小 , 成箕 状 沉 积 盆 地 。 东 向 另 形 如
化 还 原 富 集 这 两 个成 矿 阶段 。 21 成 岩 预 富 集 铀 的成 岩 预 富 集 , 源来 自富铀 基 底 隆起 剥蚀 区 。 . 铀
富铀 基 底 由元 古 代 变 质 岩 、 力 西 — — 燕 山 期 花 岗岩 和 中酸 性 火 山 岩 华
件 。 对 二 连 盆地 地 区铀 矿 化 特 征 及 成 矿 条 件 进 行 了初 步 分析 。
【 关键词】 陆相碎屑 ; 氧化 带; 基底 隆起
二 连 盆 地 位 于 中 亚— — 蒙 古 地 槽 褶 皱 区东 部 南 缘 华 力 西 褶 皱 带 2 成 矿 机 制 内。 地 四周 被 古 生 代 和 早 中 生代 隆起 为 限 。 部 以 狼 山构 造 带 为 界 . 盆 西 东 部 为 大 兴安 岭早 中生 代 隆 起 ,南 邻 华 北 地 台 北 缘 温 都 尔 庙 隆 起 . 北 在 上 述 铀 矿 地 质 特 征 和矿 床 成 因研 究 的 基 础 上 . 以苏 崩 矿 床 和 测 老 庙 矿 床 为 例 , 据 成 矿 铀 质来 源 、 矿 作 用 及 过 程 划 分 成 矿 阶 段 , 根 成 讨

内蒙地层特征

内蒙地层特征

白音查干凹陷地层特征简表白音查干凹陷是二连盆地西缘的一个中生界残留凹陷,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东西长约150Km,南北宽约15~28Km,面积约3200Km2,凹陷由差异明显的两部分组成,西部受塔拉边界断层控制形成北断南超的箕状洼陷,是凹陷沉积、生烃主体。

凹陷的基本构造格局可分为塔拉断裂构造带(北部斜坡带)、西部洼陷带、白音断裂构造带(南部斜坡带)、东部洼陷带和白音查干超覆带五个斜列展布的二级构造带。

西部洼陷的塔拉断裂带(北部斜坡带)受边界塔拉断层控制,形成具有同生性质的逆牵引背斜构造以及断鼻构造,具有圈闭发育早,面积较大,距油源近等特点。

白音断裂带(南部斜坡带)受白音断层及其规模较小的三、四级断层作用形成了以断块、断鼻为主的储油构造。

圈闭特点是断层多、断块破碎,虽然具有大的鼻状构造背景,但被断层切割成许多断块圈闭。

每一断块都是一个独立的聚油单元。

由于沉积特征的差异,且断层多、断块破碎,各个构造带形成的了不同的沉积特征和岩性特征,也形成了不同的岩电关系。

白音查干凹陷生油岩在纵向上有三套,即阿尔善组二段、腾格尔组下部和都红木组的二三段。

从有机质丰度指标来看,这三套烃源岩质量均较好,为好~较好烃源岩,从烃源成熟度来看,都二三段烃源岩属于未成熟烃源岩,未进入生烃状态,而阿尔善二段、腾格组下部的烃源岩在都红木组~赛汉塔拉组沉积时期,进入成熟阶段,逐渐开始了生烃高峰时期,成为了白音查干凹陷的主力烃源岩。

平面上,都红木组、腾格尔组烃源岩在桑合地区厚度较大,在翁特、达尔其地区较薄。

阿尔善二段烃源岩在翁特地区最厚、桑合地区次之、达尔其地区最薄。

在西部次凹的南北斜坡带上,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致使储集层的特征也有所不同,在北部斜坡带(即塔拉断裂带)受塔拉断层影响,地势高差大,陡斜坡,近物源,形成了多期扇三角洲沉积。

由于颗粒粗细混杂,搬运距离短,且快速堆积,使得碎屑颗粒分选差,储集层的物性变化大,储集层主要发育在阿尔善组一段,腾格尔组上部和都红木组一段,从阿尔善组到都红木组砂体类型有辫状河道砂、水下河道砂、前缘席状砂等。

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地质特征

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地质特征

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地质特征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是一个富含油气资源的地区。

该地区的浅层油藏地质特征与其他地区有很大差别,具有独特性。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的地质特征。

一、地质背景二连盆地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陆相盆地之一,其面积约为22万km²。

章古特地区位于盆地的南部,北纬42°~43°,东经115°~116°,总面积约为2000km²。

该地区处于盆地的裂谷区,发育了一系列断裂,赋存有丰富的浅层沙岩和泥岩。

该地区受沉积作用较强,沉积物厚度较大,是一处非常适合油气富集的地区。

二、岩性和储层特征章古特地区地质构造成熟度较高,地质时代跨度较大。

岩系主要是二叠系致密砂岩和泥岩,以及三叠系下统的砂岩、泥岩、灰岩等。

其中三叠系下统的陆相砂岩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油气层。

1. 致密砂岩:该地区致密砂岩多数为红色或深红色,呈多层交互分布,砂颗粒以中细粒度为主,粒度排序较好,分散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和渗透性。

致密砂岩的孔隙度一般在0.1%~5%之间,渗透率极低,储层性能较差。

2. 陆相砂岩:陆相砂岩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油气层,分布较广。

通常呈灰绿色或黄灰色,石英颗粒为主,沥青质含量较高,孔隙度一般在10%左右,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和储层性能。

3. 泥岩:该地区的泥岩颜色多样,有绿色、灰黑色、褐色等,其中绿色泥岩中的有机质含量较高,是烃源岩。

泥岩属于相对较差的储层,一般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但对陆相砂岩形成漏斗形的收支域具有重大作用。

三、油藏特征1. 富集类型:章古特地区油气富集类型较为复杂,既有岩心、孔隙、微裂缝储层,又有漏斗形储层、岩溶储层等多种类型。

2. 富集时间:浅层油藏的富集时间较短,大约在第三纪晚期 ~ 第四纪早期,属于近地表高温条件下的富集。

3. 富集层位:陆相砂岩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油气层。

富集层位主要包括三叠系下统南四道口组、两岔子组等地层。

二连盆地高力罕凹陷构造特征分析及有利勘探目标预测

二连盆地高力罕凹陷构造特征分析及有利勘探目标预测

二连盆地高力罕凹陷构造特征分析及有利勘探目标预测二连盆地自勘探至今已经经历了近40个年头,但已经出油的凹陷较少,只占已知凹陷的一小部分,在新区的进展不大。

从当前形势上看,深入了解已经登记的区域,优选出最为有力的目标,是日后勘探过程中必须要打下的基础,也是当前形势下必须要做的工作。

本文便以二连盆地高力罕凹陷的地震资料解释为研究基点,讨论其圈闭目标的落实,并给出勘探井位的建议,标签:二连盆地;高力罕凹陷;地震资料;井位优选前言:二连盆地坐落于我国内蒙占自治区,整体走向呈东西转北东延伸,以高原为主要地势。

高力罕凹陷位于乌尼特凹陷的东北部地区,总体勘探面积约3040km2,主要分为高力罕、查干诺尔、图力嘎、哈拉根图、哈拉根图南五部分洼槽,其中,面积最大,且資源储量最多的便是查干诺尔,勘探面积约有800km2左右。

一、地震资料解释本文中对地震资料的解释来源于2007年施工的二维地震迭偏剖面,共14条,其中包括11条主测线与3条联络测线。

以标准标定层位为依托,对连井剖面与过井主测线进行解释,并构建起骨架剖面,骨架剖面要选择综合条件较好的3条主测线与2两联络线,选择原则有三个:其一为过井线;其二为横跨洼槽较多;其三为能够在横向上完成连续的对比追踪[1]。

通过骨架剖面的构建,便能够将本区构造样式基本确定下来。

之后,南于方向不同,叠片剖面在交点处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偏移,由此产生相互之间的闭合差,但在这种条什下,交点处所反射出来的特征仍然是一致的。

因为一部分工区剖面存在较稀的问题,所以在进行平面组合的过程中难度较大,主要运用的方法是分析剖面断层的形成原因,根据剖面断裂的相似性以及平面位置等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综合解释主测线与联络线,并与地质特征相结合,便可以完成工区地震资料解释与断层组合。

二、圈闭目标落实自垩统腾格尔组腾1段是高力罕凹陷查干诺尔洼槽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大体上分为三个构造带,分别为:延高1-9构造带、延高2 8构造带以及北部构造带,这三个部分都是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地区。

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_刘震

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_刘震

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_刘震二连盆地位于中国新疆地区,是一个以古特提斯构造演化为背景的典型深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且多样化。

在二连盆地,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构造带,其中包括拗陷正断裂带、逆冲断裂带和背斜构造带等。

这些构造带不仅对油气的分布和聚集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同时也对油藏的形成模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首先,拗陷正断裂带是二连盆地最为典型的构造带之一、拗陷正断裂带由近东西向的拗陷构造和沿着断裂面延伸的正断裂构造组成,正断裂构造控制着断块的上升和下降。

在沉积环境中,拗陷正断裂带通常具有较高的沉积速率和沉积物源区紧邻带特点。

沉积物源区的高储量沉积物不仅为油气提供了优质的储集空间,同时也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拗陷正断裂带形成的油藏中,常见的油藏类型包括裂缝型油藏和似断层型油藏等。

其次,逆冲断裂带也是二连盆地重要的构造带之一、逆冲断裂带由沿斜向上推挤的逆冲断层构成,这种构造形态常伴随着剪切和扩张构造的产生。

逆冲断裂带往往对于油气的聚集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在逆冲断裂带形成的油藏中,常见的油藏类型包括背斜型油藏和逆冲断裂型油藏等。

背斜型油藏是在逆冲断层前缘的背斜反向构造中形成的,油藏两侧通常有断层和正断裂构造控制。

逆冲断裂型油藏则是在逆冲断层顶板或底板侧形成的,常伴随着断层蚀变和滑脱带形成。

最后,背斜构造带也是二连盆地典型的构造带之一、背斜构造带主要由背斜构造和伸展断裂构造组成,背斜构造通常形成在前陆盆地的弯曲带或油气圈闭的陷闭带。

在背斜构造带中形成的油藏多为背斜型油藏,油气主要聚集在背斜的褶皱背斜腹部。

综上所述,二连盆地的典型构造带包括拗陷正断裂带、逆冲断裂带和背斜构造带等。

不同类型的构造带对油藏形成模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研究这些构造带的特征和油藏形成模式,对于二连盆地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二连盆地早燕山期构造体制及原型盆地推测

二连盆地早燕山期构造体制及原型盆地推测

5; ) ②侏 罗 系与 白垩纪呈 显著 的角度不 整合 接触 , 与
白垩 系 的分 布 没有 明显 的关 联 ( 6 , 白垩 系 凹 图 )与 陷 的分布范 围完 全 不 一致 。这样 , 文 根据 侏 罗 纪 本 地层 是否 与 白垩 纪地 层 继 承性 发 育 , 即是 否受 白垩
的北亚 大陆 。三 叠 纪 时期 , 由于继 续 受 南 北 向挤
压 的影 响 ( 动力 源 自华 北 板块 和扬 子板 块 的碰撞 ) , 二连盆地 区经 历 了印支期 的陆 内造 山 , 整个 三叠 纪 ,
从 大 地构 造 上 , 二连 盆地 处 于古 华 北板 块 与 古
西伯利 亚板块 的缝 合 线 上 , 是华 北 克 拉 通 和西 伯 利
亚克拉 通相 互作 用 的关 键 部 位 ( 越等 , 9 4 任 建 赵 19 ; 业等 ,9 8 。海 西期南 北 向的俯 冲 、 19 ) 挤压碰 撞造 山 , 使北 中 国板 块和 西 伯利 亚 板 块焊 接 在一 起 , 构成 统





连 地 兰 竺 苎 翁 兰

徉 {脊 I
个: 额尔登 苏木 凹 陷 、 罕 乌力 吉 凹陷 、 赛 扎格 斯 台 凹 陷 和何 日思 太 凹陷 。 地震 资 料 的构 造解 析 表 明 , 据 与上 覆 地 层 的 根

2( 0
/|
醚 4( 0
有共 同 的成 盆机 制 。
由于“ 叠合 型” 罗 系分 布 在裂 陷 的初 始 阶段 , 侏 盆地 的范 围十分 局 限 , 这样 , 叠合 型分布 的侏 罗系分 布 范 围是 十分 有 限 的 , 探 前 景也 比较 有 限 。而非 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目的层电测井曲线响应分析
[摘要]针对***地区赛汉组沉积微相的电测井响应特征进行分析,并分析该地
区的沉积微相特征。

结果表明,***地区的赛汉组属于辫状河沉积,河道砂体发育,单层砂体及多期河道叠置砂体厚度大,砂岩胶结物少,连通性和渗透性好,是良好的铀矿目的层。

但由于泛滥平原微相不太发育,泥岩在局部地段薄,对形成理想的砂泥结构不利。

[关键词]测井曲线辫状河砂岩型铀矿目的层 ***
沉积相指在地质历史中形成于特定环境中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共生组合[1]。

测井曲线可以客观地反映岩石的共生组合规律,因而可用于沉积相研究[2]。

测井
资料是地下沉积地质体的一系列地球物理响应,这些响应一般是通过定性因素(即测井曲线特征)和定量因素(即测井参数值)反映出来的,其所揭示的沉积地质
体的属性是多方面的[3, 4]。

笔者总结了研究区的电测井响应特征,根据响应的沉
积微相模式特点划分了含矿目的层的沉积微相,并对含矿目的层位砂体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

1 研究区地质背景
二连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呈北东向展布,东侧为大兴安岭隆起,北界为巴音宝力格隆起,南界为温都尔庙隆起,西界为索伦山隆起。

***地区位于该盆地乌兰察布坳陷白音塔拉凹陷西部。

白音塔拉凹陷呈北东向展布,长100km,宽30--40km,基底最大埋深达2km,北临巴音宝力格隆起,南接苏尼特隆起。

下白垩统赛汉组呈近北东向带状展布,宽5--15km,延伸大于40
km,厚60--70m,其底部与下白垩统腾格尔组呈不整合接触[5],以一套细中粗砂
岩为主。

赛汉组在二连盆地零星出露,沉积厚度一般为100--500m。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巴彦花群是一套形成于地形参差、气候温热、雨量充沛、河流湍急、湖泊狭长浅小、生物繁茂的热带或亚热带气候下的冲积扇河流湖沼相沉积地层。

***地区古地磁分析结果表明,埋深小于90m 的层位属于古近系,之
下的层位属于下白垩统的赛汉组[6]。

该地区孢粉组合分析显示,沉积时期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有向半潮湿、半干热方向发展的趋势[7]。

该研究区钻孔揭露,
其下部为灰色粉砂岩、砂砾岩夹泥岩;中部为绿灰色泥岩夹深灰、灰黑色炭质泥岩和可采褐煤层;上部为灰绿、灰色砂岩夹灰绿、紫红、棕红色泥岩。

赛汉组与下伏腾格尔组上段和上覆古近系均呈不整合接触,是巴彦花群重要的含煤层之
一,也是重要的找铀目的层位[6,8,9]。

2 沉积相的电测井响应
2.1 测井相分析
测井相的定义为“能表征沉积物特征,并且可以使该沉积物与其它沉积物区别开来的一组测井响应特征的总和”。

沉积环境的变化将导致测井曲线形态的变化,通过测井曲线形态分析可以了解沉积环境的变化情况。

不同的沉积环境具有不同的水动力特点,在不同沉积环境中形成的砂岩体或沉积层在粒度、分选性以
及泥质含量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10]。

测井相分析就是从一组能反映地层特征的测井响应中,提取测井曲线的变化特征,包括幅度特征、形态特征等以及其它测井解释结论(如沉积构造、古水流方向等),将地层剖面划分为有限个测井相, 用岩心分析等地质资料对这些测井相进行刻度,用数学方法及知识推理确定各个测井相到地质相的映射关系,最终
达到利用测井信息来描述、研究地层沉积相的目的[11]。

2.2 ***地区测井相特征
***地区的沉积相主要为辫状河沉积,河道的坡降较大,因而水流速度较高,沉积物搬运量也较大。

辫状河相以心滩沉积的砂岩为主,缺乏垂向加积的河漫沉积物,故辫状河的二元结构不发育。

在垂向上辫状河相序中粒度及厚度变化的规律性不如曲流河那样明显。

辫状河相的砂岩粒度一般比曲流河的更粗,砂岩的结
构成熟度及矿物成熟度在多数情况下也较曲流河低[12~14]。

在河道砂坝上,泛滥
平原的细粒沉积物常常很薄或者不发育。

综合研究显示,***地区辫状河发育的沉积微相主要有以下几类:
[参考文献]
[1] 何起祥. 沉积岩和沉积矿产[M].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78. 331~ 376.
[2] 黄智辉. 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在分析沉积环境中的应用[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6.
[3] 陆凤根. 测井沉积学基础[J]. 测井技术,1988. 12 (2): 1~ 9.
[4] 王仁铎. 利用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定量判别沉积相[J]. 地球科学, 16 (3): 1~ 2.
[5] 陈祖伊,李子颖,管太阳等. 产铀盆地的形成演化模式及其鉴别标志[J]. 世界核地质科学,2004. 21 (3): 142.
[6] 聂逢君,陈安平,胡青华等. 内蒙古二连盆地早白垩世砂岩型铀矿目的层时代探讨[J]. 地层学杂志, 2007. 31 (3): 272~ 279.
[7] 凡秀君,聂逢君,陈益平等. 二连盆地巴彦乌拉地区砂岩型铀矿含矿地层时代与古地理环境探讨[J]. 铀矿地质,2008. 24 (3): 153~ 154.
[8] 李胜祥,陈肇博,陈祖伊等. 层序地层学在陆相沉积盆地内砂岩型铀矿找矿中的应用前景[J]. 铀矿地质,2000. 17 (4): 204~ 208.
[9] 陈祖伊. 古河道砂岩型铀矿的主要地质特征及有关找矿工作的方针探讨[J]. 铀矿地质,1999. 15 (1): 1~ 8.
[10] 凌代模,谈德辉. 测井地质学[J]. 测井技术,1983. 7 (2): 51~ 55.
[11] 王贵文,郭荣坤. 测井地质学[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12] 陈钢前. 河流相沉积微相与测井相研究[J]. 测井技术, 1996. 20 (5): 335~ 340.
[13] 吴仁贵,陈安平,余达淦等. 沉积体系分析与河道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讨论[J]. 铀矿地质,2003. 19 (2): 94~ 99.
[14] 孙永传,李蕙生. 碎屑岩沉积相和沉积环境[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6.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