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微生物与生态习题重点答案刘满强教授

合集下载

南农农业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南农农业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南农农业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南农农业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农业生态系统中,以下哪项不是生态平衡的组成部分?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非生物因素2. 农业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农业生物的遗传育种B. 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C. 农业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D. 农业产品的加工与储存3. 以下哪个不是农业生态学中常用的生态指标?A. 物种多样性指数B. 群落结构C. 土壤肥力D. 作物产量4. 农业生态系统中,哪种方式不是物质循环的途径?A. 植物吸收B. 动物摄取C. 微生物分解D. 人工施肥5. 以下哪个不是农业生态学中的生态服务?A. 食物生产B. 气候调节C. 疾病控制D. 水资源净化##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农业生态系统中,______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础。

7. 农业生态学中的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达到一种相对______的状态。

8. 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通过______和抵抗力来衡量。

9. 农业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______。

10. 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经济、社会和______三个维度。

##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12. 解释农业生态学中的生态位概念。

13. 描述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农业生态学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5. 分析当前农业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 五、案例分析题(10分)16. 某地区农业生态系统中,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导致土壤退化,生态失衡。

请分析原因并提出改善措施。

## 答案### 一、选择题1. D2. C3. D4. D5. C### 二、填空题6. 生产者7. 稳定8. 恢复力9. 模型法10. 环境### 三、简答题11.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包括生物多样性、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利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高度依赖性等。

土壤学试题库参考答案

土壤学试题库参考答案

土壤学试题库参考答案土壤学试题库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土壤肥力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3、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是指生态上不同的植物,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也是不同的,某种肥沃的土壤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

五、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地作解释)1、土壤在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答案要点:土壤是人类食物、居住、活动、生产等的基础。

土壤具有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及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它元素的功能。

2、土壤资源的特点答案要点: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

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

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相对固定,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地退化日趋严重;人口剧增。

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

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

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

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质地形、母质、水文等条件的影响。

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第二章地学基础知识一、名词解释:1、矿物矿物是天然存在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

2、岩石岩石是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

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3、原生矿物原生矿物是由地壳深处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矿物称原生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等。

土壤学课后习题答案

土壤学课后习题答案

土壤学1-1土壤在农林牧、人类及生态系统中有何意义?(1)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土壤是地球的皮肤,在植物生长中起到营养库的作用、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雨水涵养作用、生物的支撑作用以及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和解毒作用;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它元素的功能。

(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资源具有再生性,质量具有可变性,资源数量具有有限性;(4)土壤资源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就是资源破坏的零或负增长。

1-2什么是土壤、土壤圈?土壤有什么功能?何谓土壤肥力?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1-3土壤与地球各圈层之间有何关系?2-1 常见的成土母质有那些?什么叫残积母质、洪积母质、冲积母质、风积母质?(1)残积母质:岩石风化后,基本上未经动力搬运而残留原地的风化物;(2)洪积母质:山洪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山前平原的沉积物。

(3)冲击母质:风化的碎屑物质,经河流常年性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在河流两岸的沉积物。

沉积物具有成层性。

(4)风积母质:风积母质是风力搬运的堆积物,也是风蚀作用的产物,没有风蚀作用也就没有风积作用。

2-2岩石风化作用分那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1)碎屑阶段:1) 岩石风化的最初阶段,以机械破碎为主的物理风化占优势,只有最易淋失的Cl、S发生移动;2) 风化壳中主要是粗大碎屑,产生碎屑风化壳,释放易溶于水的简单盐类,粘土矿物以水化度低的水云母为主;3)土壤类型为石质幼年土。

(2)钙沉积或饱和硅铝阶段:1) Cl、S已流失,Ca、Mg、K、Na等仍大部分保留,部分Ca游离出来,以CaCO3的形式,淀积在岩石碎屑孔隙中;2)产生碳酸盐风化壳,粘土矿物以蒙脱石最多,还含有水云母、绿泥石等;3)土壤类型为各类型钙积土。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第1章绪论1 农业生态学、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2 生态学的发展阶段3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特点4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5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1 人工环境的类型2 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活型、生态型、生境、生态位、种群、群落、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化感作用、演替、群落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等的概念3 种群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及其典例4 r-对策生物与K-对策生物的比较5 种群的增长型、种群调节的类型6 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 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措施第3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1 营养结构、边缘效应、食物链、食物网的含义2 食物链的类型3 食物链加环的作用与加环类型4 食物链解列第4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1 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生态效率、生态金字塔、能值的概念2 地球初级生产力的级别类型3 改善初级生产的方向4 次级生产的作用5 改善次级生产的方向6 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的种类及作用7 生态系统的能量生态学类型8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第5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1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2 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3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特点4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农业生态学试题及答案5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调节的原则与途径6 生物放大作用第6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1 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第7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1 自然信息流与人工信息流的比较2 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3 成本外摊、收益外泄的含义4 解决经济外部性的途径5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特点6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第8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 可持续农业第9章中国的生态农业1 生态农业、中国生态农业的含义2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征3 中国生态农业技体系的特点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三、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农业生态学重点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首先提出生态学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提出“生态系统”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生态金字塔”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写成《生态学基础》生态系统:是指由环境和占据该环境并联系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

第九章微生物生态答案

第九章微生物生态答案

第九章微生物生态答案第八章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硝化作用:氨态氮经硝化细菌的氧化,转化为硝酸态氮的过程.2土壤微生物区系:指在某一特定环境和生态条件下的土壤微生物所存在的微生物种类,数量以及参与物质循环的代谢物质强度.3 土著性微生物:指土壤中那些对新鲜有机物质不很敏感的微生物,如革兰氏阳性球菌,色杆菌,芽孢杆菌,节杆菌,分支杆菌,放线菌,青霉,曲霉和从霉,他们常年维持在某一数量水平上,即使由于有机物质的加入或温度,湿度等变化而引起数量变化,其数量变化也很少.4发酵性微生物:指土壤中那些对新鲜有机物质很敏感的微生物,在有新鲜动植物残体存在是可爆发性的旺盛发育,而在新鲜残体消失后又很快消退的微生物,包括各类革兰氏阳性阴性无芽孢杆菌,酵母菌,芽孢杆菌,链霉菌和根霉等.5 生物降解:是指环境微生物被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甚至是彻底分解为CO2和水的过程.6 BOD5 :表示在20℃下,1L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微生物氧化时5天所消耗溶解氧的毫克数。

7 COD:化学需氧量,是指采用强氧化剂将1升污水中的有机物完全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8根土比:即根际微生物数量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比值来表示。

9根圈:也称根际,指生长中的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

二.填空1.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偏利共栖,互利共栖,共生关系,竞争关系,拮抗关系,寄生关系和捕食等.2.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有益影响有::改善对植物的营养源,产生生长调节物调节植物生长,分泌抗生素类物质抑制植物潜在病原菌生长和增加矿物质的溶解性.3.沼气发酵的三个阶段分别由厌氧或兼性厌氧的水解性细菌或发酵性细菌、产酸产乙酸的细菌群、严格厌氧的产甲烷菌群三种菌群的作用。

4.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1L水中大肠杆菌群数不超过3个5.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的主要类群为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

6一种种群因另一种种群的存在或生命活动而得利,而后者没有从前者受益或受害,此两种群之间的关系为___偏利作用___。

第三部分土壤生物课程(复习题)答案整理

第三部分土壤生物课程(复习题)答案整理

第四讲:土壤生物课程主要复习题第三部分一、概念解释土壤生物:生活于土壤中的有机体,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和植物根系,土壤生物微生物:60-80%;土壤动物:15-30%;植物根:5-10% ,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组分。

土壤动物:土壤动物的定义是:有一段时间定期在土壤中度过,而对土壤有一定影响的动物。

二、分析题土壤动物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土壤动物是土壤中和落叶下生存着的各种动物的总称,土壤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积极同化各种有用物质以建造其自身,另一方面又将其排泄产物归还到环境中不断改造环境。

所谓土壤动物,是指一段时间内定期在土壤中度过,而对土壤具有一定影响的动物主要动物类群:(一)后生动物:土居性的多细胞动物:线虫、蠕虫、蚯蚓、蜗牛、千足虫、蜈蚣、轮虫、蚂蚁、螨、环节动物、蜘蛛、昆虫、线虫(二)原生动物:变形虫、纤毛虫、鞭毛虫、孢子虫(三)微生物:分布广、数量大、种类多、最活跃三、讨论题1、分析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型及其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1)原核微生物a)古细菌:包括甲烷产生菌、极端嗜酸热菌和极端嗜盐菌b)细菌:土壤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70%-90%,c)放线菌:d)蓝细菌:光合微生物,行光能无机营养,过去称为蓝(绿)藻;由于原核特征现改称为蓝细菌,与真核藻类区分开来e)粘细菌:在施有机肥料的土壤中常见;粘细菌是已知的的最高级的原核生物,具备形成子实体和粘孢子的形态发生过程;具有很强的抗逆性2)真核微生物土壤真菌:a)藻类:藻类为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真核原生生物。

b)地衣(Lichens):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形成的不可分离的共生体。

3)非细胞型生物即分子生物—病毒:病毒是一类超显微的非细胞生物,每一种病毒只有一种核酸;病毒是一种活细胞内的寄生物,凡有生物生存之处,都有其相应的病毒存在;病毒在控制杂草及有害昆虫的生物防治方面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刘满强,1975 年 8 月生,山东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年

刘满强,1975 年 8 月生,山东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年

刘满强,1975年8月生,山东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8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2001年和2005年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

近年来主要从事环境变化条件下土壤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关系的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1)干扰条件下土壤生物群落与功能的稳定性;2)陆地生态系统地上部和地下部亚系统的相互作用;3)人为措施对土壤食物网结构、生物相互作用和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4)不同时空尺度及高活性微域(界面)内土壤生物群落分布和碳氮转化;5)利用土壤生物资源促进土壤生物肥力及改善作物品质的研究。

2003年赴德国李比希大学动物生态研究所短期访问,参加DFG项目“Soil as sink and sources of CO2”的有机碳研究小组。

2005年底至2006年初赴英国苏格兰作物研究所(现The James Hutton Institute),进行土壤生物群落和功能稳定性方面的研究。

2009年初赴英国The James Hutton Institute进行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多营养级交互作用的学术交流。

2009至2010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生物系陆地生态学研究所进行外来生物入侵及土壤食物网结构与植物生长关系的博士后研究。

2011年赴爱尔兰环境研究中心进行有关土壤动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对于土壤功能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主讲本科生《生态学》、《土壤生物与生态学》及研究生《土壤生态学》、《生态学研究进展》和《生态学研究方法》课程。

现为中国土壤学会会员,中国生态学会会员,国际土壤生态学会会员,江苏省生态学会副秘书长。

发表的主要论文有:[1]Song, X., Liu, M., Wu, D., Griffiths, B., Jiao, J., Li, H., Hu, F., 2015. Interaction matters: synergy betweenvermicompost and PGPR agents improves soil quality, crop quality and crop yield in the field. Applied Soil Ecology 89, 25–34(通讯作者)[2]Ma, C., Liu, M., Wang, H., Chen, C., Fan, W., Griffiths, B., Li, H., 2015. Resource utilization capability ofbacteria predicts their invasion potential in soil.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81, 287–290(通讯作者)[3]Huang, J., Liu, M., Chen, X., Chen, J., Li, H., Hu, F., 2015. Effects of intraspecific variation in rice resistanceto aboveground herbivore, brown planthopper, and rice root nematodes on plant yield, labile pools of plant and rhizosphere soil.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51, 417-425(通讯作者)[4]Wu, D., Liu, M., Song, X., Jiao, J., Li, H., Hu, F., 2015. Earthworm ecosystem service and dis-service in anN-enriched agroecosystem: increase of plant production leads to no effects on yield-scaled N2O emissions.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82, 1–8(通讯作者)[5]戚琳, 刘满强,蒋林惠, 张楗峤, 李修强, 陈法军, 胡锋. 2015. 基于根际与凋落物际评价转Bt水稻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生态学报, 35 (5): 1434-1444(通讯作者)[6]王慧, 桂娟, 刘满强, 卢焱焱, 帕提古丽·亚生, 陈小云, 胡锋. 2015. 稻草和三叶草分解对微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土壤学报, 52(5): 1124-1134.(通讯作者)[7]郑加为, 陈法军, 刘满强, 赵宗潮, 范珍珍, 周诗竹, 胡锋. 2014. 转植酸酶玉米大田种植对根际土壤磷含量及组成的影响. 土壤学报, 51(5): 1110-1119.(通讯作者)[8]张腾昊, 王楠, 刘满强, 李方卉, 祝康利, 李辉信, 胡锋. 2014.秸秆、氮肥和食细菌线虫交互作用对土壤活性碳氮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5 (11): 3307-3315.(通讯作者)[9]张微, 刘满强,何园球, 樊剑波, 陈晏. 2014. 长期施用不同无机肥对旱地红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5 (8): 2361-2368.(通讯作者)[10]陈婧, 陈法军, 刘满强, 冯运, 党志浩, 李辉信, 胡锋. 2014. 温度和CO2浓度升高下转Bt水稻种植对土壤活性碳氮和线虫群落的短期影响. 生态学报, 34(6): 1481-1489.(通讯作者)[11]Song, X., Liu, M., Wu, D., Qi, L., Ye, C., Jiao, J., Hu, F., 2014. Heavy metal and nutrient changes duringvermicomposting animal manure spiked with mushroom residues. Waste Management 34, 1977-1983. (通讯作者)[12]Wu, Y., Jiang, Y., Jiao, J., Liu, M., Hu, F., Griffiths, B.S., Li, H., 2014. Adsorption of Trametes versicolorlaccase to soil iron and aluminum minerals: Enzyme activity, kinetics and stability studies. Colloids and Surfaces B-Biointerfaces 114, 342-348.[13]刘满强, 陈小云, 秦江涛, 黄欠如, 余喜初, 李辉信, 胡锋. 2013. 土壤团聚结构上水溶性有机物的性质及其对有机肥的响应. 中国农业科学, 46 (5), 961–969.[14]刘雨迪, 陈小云, 刘满强, 秦江涛, 李辉信, 胡锋. 2013. 不同稻作年限下土壤微生物学性质和线虫群落特征的变化. 生物多样性, 21 (3), 334–342.(通讯作者)[15]戚琳, 陈法军, 刘满强, 陈小云, 祝向钰, 李辉信, 胡锋. 2013. 三种转Bt水稻短期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线虫群落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32(4), 975–980.(通讯作者)[16]Huang, J., Liu, M., Chen, X., Chen, J., Chen, F., Li, H., Hu, F., 2013. Intermediate herbivory intensity of anaboveground pest promotes soil labile resources and microbial biomass via modifying rice growth. Plant and Soil, 367(1-2), 437–447.(通讯作者)[17]Yang, J., Li, X., Xu, L., Hu, F., Li, H., Liu, M., 2013. Influence of the nitrification inhibitor DMPP on the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at microsites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the fertilizer zone.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49(1), 23–30 (通讯作者)[18]Huang, J., Liu, M., Chen, F., Griffiths, B., Chen, X., Johnson, S., Hu, F., 2012. Crop resistance traits modifythe effects of an above-ground herbivore, brown planthopper,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nematode community via changes to plant performance.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49, 157–166 (通讯作者). [19]Liu, M., Chen, X., Griffiths, B.S., Huang, Q., Li, H., Hu, F., 2012. Dynamics of nematode assemblages andsoil function in adjacent restored and degraded soils following disturbance.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 49, 37–46.[20]Bjørnlund, L., Liu, M., Rønn, R., Christensen, S., Ekelund, F., 2012. Nematodes and protozoa affect plantsdifferently, depending on soil nutrient status.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 50, 28–31.[21]Liu, M., Bjørnlund, L., Rønn, R., Christensen, S., Ekelund, F., 2012. Disturbance promotes non-indigenousbacterial invasion in soil microcosms: analysis of the roles of resource availabil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PLoS ONE 7, e45306.[22]李修强, 陈法军, 刘满强, 胡锋. 2012. 转Bt水稻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及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3, 96–102(通讯作者).[23]Liu, M., Chen, X., Chen, S., Li, H., Hu, F., 2011. Resource, biological community and soil functional stabilitydynamics at the soil-litter interface. Acta Ecologica Sinica 31, 347–352.[24]陈小云, 郭菊花, 刘满强, 焦加国, 黄欠如, 赖涛, 李辉信, 胡锋. 2011. 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活性和难降解性组分的影响. 土壤学报48, 125–131(通讯作者).[25]Li, D., Liu, M., Cheng, Y., Wang, D., Qin, J., Jiao, J., Li, H., Hu, F., 2011. Methane emissions fromdouble-rice cropping system under conventional and no tillage in southeast China. Soil & Tillage Research 113, 77–81.[26]汤英,刘满强,王峰,陈法军,邵波,苏昱,葛成,黄菁华,李辉信,胡锋. 2010. 褐飞虱对水稻苗期生长及地下部土壤活性碳氮的影响. 生态学报30, 2890–2898(通讯作者)[27]刘满强,黄菁华,陈小云,王峰,葛成,苏昱,邵波,汤英,李辉信,胡锋. 2009. 地上部植食者褐飞虱对不同水稻品种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17, 431–439.[28]Liu, M., Hu, F., Chen, X., Huang, Q., Jiao, J., Zhang, B., Li, H. 2009. Organic amendments with reducedchemical fertilizer promote soil microbial development and nutrient availability in a subtropical paddy field: the influence of quantity, type and application time of organic amendments. Applied Soil Ecology 42, 166–175.[29]陈石,陈小云,李辉信,胡锋,刘满强. 2009. 食真菌线虫对热或铜胁迫下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 435-440(通讯作者).[30]Tao, J., Chen, X., Liu, M., Hu, F., Griffiths, B., Li, H. 2009. Earthworms change the abundance andcommunity structure of nematodes and protozoa in a maize residue amended rice-wheat rotation agro-ecosystem.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41, 898–904.[31]Liu, M., Chen, X., Qin, J., Wang, D., Griffiths, B., Hu, F. 2008. A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 reveals thatwater management affects soil nematode communities in paddy fields. Applied Soil Ecology 40, 250–259. [32]Mao, X., Hu, F., Griffiths, B., Chen, X., Liu, M., Li, H., 2007. Do bacterial-feeding nematodes stimulate rootproliferation through hormonal effects?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39, 1816-1819.[33]刘满强, 陈小云, 郭菊花, 李辉信, 胡锋. 2007. 土壤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地球科学进展22, 152–158.[34]刘满强, 胡锋, 陈小云. 2007. 土壤有机碳稳定机制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27, 2642–2650.[35]Ekschmitt, K., Liu, M.,Vetter, S., Fox, O., Wolters, V. 2005. Strategies used by soil biota to overcome soilorganic matter stability-Why is dead organic matter left over in the soil? Geoderma 128, 167–176.[36]刘满强, 胡锋, 陈小云, 何圆球. 2004.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蚯蚓种群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15, 2152–2156.[37]刘满强, 胡锋, 何圆球, 李辉信. 2003.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微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其指示意义.土壤学报 40, 937–944.[38]刘满强, 胡锋, 李辉信, 陈小云, 何圆球. 2002.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 生态学报 22, 54–61.参加或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蚯蚓对农田土壤碳氮转化、平衡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2004-2006);[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水稻土有机碳的生物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2006-2008);[3]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蚯蚓产生的可溶性有机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效率的影响”(2008-2010);[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退化红壤肥力重建及生态功能定向培育技术研究”(2009-2011);[5]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基于土壤动物及其生物标志物的转基因作物检测与安全性监测新技术”子课题(2009-2011);[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子专题“新型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对肥际微域氮素转化和损失的影响”(2007-201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稻田土壤有机碳固定与稳定化过程及机制:土壤-作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子专题(2009-2012);[8]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农业清洁生产与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集成配套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2010-2013);[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稻地上和地下部植食者的相互关系、机制及调控研究”(2012-2015)。

农业微生物试题及答案

农业微生物试题及答案

农业微生物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农业微生物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中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下列哪项不是农业微生物的主要作用?A. 提高土壤肥力B. 促进植物生长C. 抑制植物病害D. 污染土壤环境2.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其主要作用是:A. 固氮B. 固磷C. 固钾D. 固碳3. 微生物肥料是指含有特定微生物的制剂,其作用不包括:A. 提高作物产量B. 改善土壤结构C. 增加土壤盐分D. 促进作物生长4. 下列哪种微生物不是农业微生物?A. 酵母菌B. 乳酸菌C. 放线菌D. 蓝藻5. 农业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不包括:A. 有机废弃物的堆肥化B. 污染土壤的修复C. 农药残留的降解D. 重金属的提炼6. 微生物农药是指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农药,其优点不包括:A. 环境友好B. 低毒C. 易于生物降解D. 长期使用易产生抗药性7. 农业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不包括:A. 发酵食品B. 食品添加剂C. 食品防腐剂D. 食品着色剂8. 微生物肥料与化学肥料相比,其主要优势是:A. 见效快B. 成本低C. 长期使用不会造成土壤板结D. 可以完全替代化学肥料9. 农业微生物在动物饲养中的应用不包括:A. 饲料添加剂B. 动物疾病防治C. 动物生长促进剂D. 动物粪便处理10. 下列哪种微生物不是农业微生物?A. 光合细菌B. 放线菌C. 酵母菌D. 噬菌体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农业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包括:A. 促进植物生长B. 抑制植物病害C. 提高土壤肥力D. 污染土壤环境2. 微生物肥料的主要类型包括:A. 固氮菌肥料B. 磷细菌肥料C. 钾细菌肥料D. 复合微生物肥料3. 农业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括:A. 有机废弃物的堆肥化B. 污染土壤的修复C. 农药残留的降解D. 重金属的提炼4. 微生物农药的优点包括:A. 环境友好B. 低毒C. 易于生物降解D. 长期使用易产生抗药性5. 农业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包括:A. 发酵食品B. 食品添加剂C. 食品防腐剂D. 食品着色剂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农业微生物是指在农业生产中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基本概念:土壤生态学/ 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生态学的概念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功能过程的学科。

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调控规律的学科。

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徐琪,1990)。

土壤生态学土壤生物之间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 土壤生物学相对于土壤物理和土壤化学,以生物个体本身为研究重点的学科. 土壤生物化学主要研究包括土壤内的微生物过程、土壤酶及土壤内有机质形成和周转的研究. 土壤微生物学研究土壤微生物及其生态过程的传统学科. 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生境包括土壤、植物、动物、淡水和海洋及沉积物,它包含了部分土壤生物学和土壤生态学的内容.土壤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①土壤生物与非生物组成份的数量、构成及时空分布;②土壤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③土壤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替;④土壤生物多样性、生物相互作用与生态功能的关系;⑤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⑥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和维持;⑦土壤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⑧土壤生态工程及各种应用研究⑨结合和发展生态学理论的研究土壤生态学的研究主要发表在哪些中英文专业杂志上(各举例3 个)?土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报告主要发表在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土壤学报、生物多样性、生态学杂志、其它土壤及微生物、植物和环境类的杂志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Microbial Ecology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 、Plant and soil 、Pedobiologia 、EuropeanJournal of Soil Biology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Biogeochemistry 、FEMSM icrobiology Ecology 、The ISME Journal 和Ecology Letters 、Ecology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Ecological Applic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Functional Ecology 、Global Change Biology 等刊物上。

我国进行土壤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第二章土壤生物的生境土壤结构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砂粒sand –mm),粉粒silt –mm),黏粒clay(< mm)的相对比例。

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大类。

土壤质地主要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是较为稳定的自然属性。

土壤质地与土壤持水性能、阳离子交换量,植物和生物养分的短期库有关;因此土壤质地的重要性在于它(黏土矿物的类型和数量)决定了土壤保持水分和养分的能力。

质地的测定实际上就是颗粒组成的测定。

土壤结构是不同大小的颗粒结合或团聚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土块或土团。

稳定(力稳、水稳)团聚体的形成需要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子的相互作用。

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常用土壤大团聚体的比例来反映。

一般将直径大于的团聚体视为大团聚体。

土壤结构主要不仅受到成土母质的影响,而且也是人类可以调控的属性。

土壤结构很早就被认为是高肥力和高生物活性土壤的标志。

良好的土壤结构能够促进水气流通、利于土壤生物的迁移,从而增加营养交互的机会;当然,也利于根系的生长。

土壤结构受到土壤生态学家的强烈关注,其重要性不仅决定了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分布和保持能力,而且其创造的孔隙分布也决定了土壤生物能否获得栖息空间。

土壤团聚体的传统测定方法包括干筛和湿筛。

但是这种对土壤结构破坏性的测定方法在近期也受到指责。

土壤持水量是表征土壤能够吸持最大的水分含量的一个指标,一般是田间持水量和植物永久萎蔫土壤含水量的差值,土壤质地(黏土矿物的类型和数量)、土壤结构及有机质是重要影响因素。

土壤孔隙不仅是水肥和气体交换的场所,更是土壤生物的栖居场所。

可以说,土壤孔隙分布是土壤结构的真正表现。

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质。

对于土壤生态学家来说,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土壤结构、土壤养分的决定因素,更在于它是土壤生物的能量和物质(碳和养分)的来源。

为什么土壤pH 受到土壤生态学家的关注?土壤pH 也受到土壤生态学家的关注,pH 能够控制养分的有效性(例如磷的有效性)并直接影响土壤的活性(例如酸性土壤的铝毒)。

大部分土壤微生物所能忍受的pH 范围是4-9;土壤动物对pH 也非常敏感,如蚯蚓在酸性土壤中数量很少,而线蚓则较多。

试述土壤有机质对土壤生物群落的重要性?土壤酸化来源:1)CO 溶于水形成碳酸;2)微生物氧化铵形成硝态氮的过程;3)酸雨、火山喷发、雷电形成硫和氮的氧化物及长期的风化淋洗过程;4)含酚类和羧基功能团的有机物分解过程。

生境的时空变异由于自然障碍对迁移的限制及气候的敏感性,多数大型动植物都有一定的地理分布范围,且我们现在也基本了解物种的全球分布格局。

微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和控制因素至今不清楚,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微生物属于广布种。

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澳大利亚湖泊沉积物的原生动物研究。

另一种推测是微生物也会呈现一定的地理分布,这种分布反映了微生物对特定环境条件的响应。

土壤生物的多度和活性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表现出高度的空间异质性。

由于不同的生物对土壤条件的响应方式不同,不同类群的生物表现出不一样的空间分布格局。

这种空间异质性可以在几毫米到几百米的尺度上表现出来,一般与土壤性质相联系。

迄今,有关土壤生物空间分布的研究很少,这是因为空间变异在过去的研究中通常被认为是影响研究结果的随机误差。

然而,研究土壤空间异质分布对我们了解土壤生物群落的发展、多样性的形成及土壤生态功能的影响因素都至关重要,地统计学(Geostatistics )为空间异质性的定量化及可能原因探索提供了便利。

例如,土壤生态学的最重要课题之一便与空间异质性的密切相关。

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成因及调控因素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成因:可利用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分布可能是不同尺度上土壤生物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

此外,土壤生物异质性分布导致的空间隔离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种之间能否共存,从而影响土壤生物群落结构。

因此,不同管理方式(土地利用、耕作与水肥管理、种植制度与作物品种等)对土壤空间性质的影响不同,可能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不同。

土壤的四维性土壤系统在不同尺度都存在强烈的三维空间变异,并且同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也存在着第四维变异。

土壤生态学研究的尺度问题土壤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物理环境。

土壤孔隙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为生物提供了不同的栖息环境,这提醒我们了解土壤生物必需注重尺度的选择。

观点:土壤可视为一个异质的生物景观。

不同微域,由于不同的理化条件而支持不同的生物。

因此,整个土体的生态功能并非是所有微域的简单平均。

最著名的例子是根际rhizosphere和土体bulk soil 的截然不同。

空间和时间的变异与不同的尺度交接在和一起,因此我们了解土壤生物的分布及影响都需要对时空变异有充分的考虑第三章土壤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基本概念:土壤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细根/根系碳淀积/ 根际/根际对话土壤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是指利用太阳能或简单无机物作为食物的自养生物,如绿色植物、土壤藻类以及某些光能和化能自养细菌。

高等植物主要通过地上部的凋落物和地下部的根系与土壤生态系统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植物生长及其代谢产物在凋落物和根系上均有所反映,对土壤生物及非生物环境有重要影响。

当然,土壤生态系统也主要通过对死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循环过程及活的根系等对地上部生态系统产生反馈作用。

不论是死亡的残体还是生活的植物,生产者成为链接地上和地下部生态系统的桥梁。

在自然的陆地生态系统中,除了植食者爆发等少数情况外,凋落物是植物净初级生产力的最大去向,尤其是林地生态系统。

不过,伴随植物初级生产更多的需要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

叶片是凋落物的主要形式,死亡根系也是凋落物的重要形式,某些植物种类的树皮(如桉树) 或枯枝也比较重要。

细根:生态学研究中还经常根据根的直径大小进行分类,以反映不同级别根的结构分布与功能。

基本分成两类,一类是粗根(Coarse roots) ,指直径> 2-5mm的根;另一类是细根(Fine roots) ,直径在2-5mm以下,细根的周转期一般认为是1 年左右( <1- 3 年),但可能更长一些。

根系大小( size/mass ) 根系大小一般指单位面积上根的总干物质量; 根的直径:衡量根的粗细或大小的指标,能部分反映根的种间差异或发育阶段,根的长度:根在空间伸展的绝对长度。

具体地可分别用主根长度、侧根长度和根总长度等衡量根密度:单位体积的根所含有的各级根的总数目;根的表面积和体积:当研究根对水分和养分吸收以及其他根- 土界面相互作用时,根表面积是一重要参数;根际的范围一般距根1mm至数mm,因植物根的类型和土壤环境条件而异。

根际概念:指受植物根系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方面不同于原土体的土壤微域。

细菌的根际效应较高,真菌的根际效应相对较低。

根系淀积(rhizodeposition) 根分泌、溢泌的单糖、多糖、有机酸和氨基酸等有机化合物可能多达数十种,总量可达植物光合产物的10%;随根系衰老、细根、根毛和衰老细胞脱落而进入土壤的部分,Bowen(1993) 估计其总量超过根分泌物和溢泌物。

这些物质一方面改变了土壤的化学组成,另一方面为土壤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能量和营养来源。

根际对话(rhizosphere talk)发生在根际土壤中各种生物间的“交流”,包括植物根系之间以及根系与土壤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根际生物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信息传递。

生根际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对生长空间、水分和养分等资源的竞争及捕食、互利、拮抗等关系。

根系分泌物和挥发性物质在根际对话中起着“语言”和传递信号的作用。

典型的例子是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形成共生。

在缺氮条件下,豆科植物根系会分泌黄酮类和异黄酮类物质,启动根瘤菌结瘤基因的表达,最终导致根瘤菌侵染根系并形成根瘤。

在此,黄酮类物质是根系与微生物间对话的“语言”。

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1. 垂直分布(Vertical distribution) 土壤剖面中一般上层的养分浓度较高,所以单位土壤根系的生物量和长度通常伴随土壤深度而下降;然而,非生物条件对根系分布深度的影响在不同植物种类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