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三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辽宁省大连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

辽宁省大连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

辽宁省大连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一下·榆树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为什么有些人热衷在朋友圈表演?娱乐、炫耀、攀比,可能兼而有之。

一些小程序刚一上线便,恰是迎合了这些心理吧。

简单的地图、直观的数据,用户借此很好地宣示了"世界那么大,我都去看了",()。

莎士比亚有言:"这世界是一个舞台,我们都是演员。

"这句话在社交媒体时代,真是。

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展示自我的舞台更广,机会更多,也更简单了。

分享、点赞、转发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被重视、被认可、被崇拜,,不免让人有一种自带光环的幻觉,进而迷恋上“以自我为中心”的快感。

生活不在别处,表演換不来精彩。

远方到底在哪里?不在朋友图,不在镜头里,而是在围绕改变不利的物质条件和懒惰、空想等不劳而获思想的束缚为中心的实际努力里。

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才是应有的生活态度。

否则就算走到,也不能跳出方寸之大的小圈圈。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盛行一时恰到好处长此以往天涯海角B . 蔚然成风恰到好处天长日久地老天荒C . 盛行一时切中要害天长日久天涯海角D . 蔚然成风切中要害长此以往地老天荒(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迷失在情绪中的人们不会较真各种缺陷、漏洞B . 迷失在情绪中的人们怎会较真各种缺陷、漏洞C . 至于各种缺陷、漏洞,迷失在情绪中的人们怎会较真D . 至于各种缺陷、漏洞,迷失在情绪中的人们不会较真(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而是在围绕改变不利的物质条件和冲破懒惰、空想等不劳而获思想的束缚为中心的实际努力里。

B . 而是在以改变不利的物质条件和懒惰、空想等不劳而获思想的束缚为中心的实际努力里。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三十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三十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10月考语文学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

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辽宁省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卷(有答案)

辽宁省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卷(有答案)

辽宁省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科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

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

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

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

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

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

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

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

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

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

“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

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2020年沈阳市第三十八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沈阳市第三十八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沈阳市第三十八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

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

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

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

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

“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

“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

”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

“‘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

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

《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

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风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

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

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

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材料二:《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

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三十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三十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取材优势,是国漫区别于海外动漫,走出一条中国化道路的 法宝。从近几年优秀国漫影片的故事背景来看,国漫影片发展 的先天优势是中国传统文化。5000 年文明历史,为国漫创作提 供了丰富的资源库,每一个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都值得深挖。 而我国动画自创作之初,便有着从神话传说、古典文学作品取 材的传统,中国的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便是取自经典 文学名著《西游记》。观众熟知的《大鱼海棠》故事创意源
Word 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很方便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三十八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
卷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试题预览 普兰店区第 38 中学—2021 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总分:150 分时间:150 分钟命题人:丑莉.11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3 / 32
Word 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很方便
自《庄子·逍遥游》,《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取材于四大名著 之一《西游记》,《白蛇:缘起》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白蛇 传》,《哪吒之魔童降世》取材于民间神话故事《封神演义》 。这些影片的故事及精神内核,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优势和特点。
依据传统故事改编的国漫作品,在内容上自然而然更容易 获得观众的亲近。如今各类影片遍地开花,观影人群口味愈发 不一,而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却能做到老少皆宜,有着广泛的人 群基础,为国漫的成功奠定了丰厚的内容基础。
雄觉醒的触发点,¨命令”着英雄展现英雄特质拯救苍生。但到 《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里,却在尝试英雄故事的另一种演绎模 式。英雄成长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救赎的过程,新版哪吒的成 长不再是“被迫”的,而是具有内向性驱动的主动选择,是一场 笑泪参半的自我延展、自我实现。这种颇显孤独与执拗的“选 择”才会让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直抵人心,引发观众的强烈 共鸣。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三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6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三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6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九鼎据说是夏禹治水划定九州之后所铸,以象征九州归一,中原大地已步入统一的王权时代。

九鼎由铜铸而成,而且雕刻着“百物”之象,更有着享神避邪的宗教力量。

作为相传为夏人所铸的艺术瑰宝,九鼎对于考察夏代审美文化的特点极有价值,而前提是确定它出现于夏代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近年学术界已普遍将二里头文化作为考察夏文化的首选对象。

从二里头文化诸遗址出土的情况看,当时的社会分工已经比较精细,在手工业内部,铸铜、制陶、琢玉、制骨以至于木工建筑都已出现专业分工。

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容器,此外还有铃、戈、簇、戚、刀、锥、鱼钓等青铜乐器、兵器、工具等,说明此时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从二里头出土的玉器等礼器和装饰品来看,纹样工艺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

有这样一个水平做基础,夏人合九牧之金(铜)以铸九鼎的传说应该不是毫无根据的.此前氏族部落时期已大量出现象征权威和力量的玉琮及其徽识图案,其后殷商已有相当高水平的青铜彝器.夏代建立起统领诸方的联盟王朝,倾全力铸造出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铜鼎,通过集中绘饰各方国徽识和诸方异物显示一统的王权,当在情理之中。

九鼎是人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层次-—联盟国家体制的象征.所谓“远方图物”,很可能就是王朝将所辖九州各方国兽形图纹或是各氏族集团的图腾摹绘下来,然后把它们分别涂画或铸造在多个鼎器上面,这些鼎器的组合,就是一面联盟的大旗。

为了显示胜利者的骄做,在这些图饰当中,极可能还要标识出被征服被消灭部落和氏族的图腾,这便有了所谓“神奸”的区分.在当时人看来,敌对部落的图腾无疑就是奸邪之物。

可见这些“百物而为之备"的画面世界,展示的却是人间社会集团关系的变迁。

九鼎的宗教功能同样体现着这种交织着神意和王权的文化特征.《左传》称“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史记》称“皆尝享鬺上帝鬼神”,都在强调九鼎不但是王权的象征,还是重要的享祭上帝鬼神的礼器。

大连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大连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大连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论述题文本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三上·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科的创立,至今尚不到百年。

进入20世纪初期。

无论是对于中国哲学文的研究文献的梳理、方法的探索,还是基于传统的现代转化而尝试构建中国哲学体系,均取得一定进展,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哲学学科最初的建立,可以说是学习和依傍的产物。

一方面,它所研究的材料和对建文中国的:另一方面。

它的问题意识和基本框架主要是外来的。

这种状况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延续着,只不过问题意识和思想框架发生了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日益紧密,进一步丰富了国人对世界的理解,对传统的态度也逐渐发生变化,中国哲学研究进入一个活跃时期。

比如,冯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描述中国哲学的逻辑发展。

又如,汤一介思考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范畴,试图构造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等等。

在通史之外,无论是断代史还是学派和人物的研究都向纵深发展。

以出土文献为代表的新材料发现,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带动了人文学科内部的知识互动。

这一阶段研究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日益形成中国哲学主体性自觉。

中国哲学主体性自觉,体现在更加重视中国思想文化的固有格局,而不是依赖西方的哲学定义或者既定的思想框架来择取材料、肢解原有的知识体系。

经学传统重新被关注就是一个例子。

冯友兰晚年特别强调,要重视《周易》哲学研究。

其弟子朱伯昆所著的《易学哲学史》,不仅系统梳理了易学中的哲学问题,而且确立了传统经学在中国哲学领域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后来的学者除继续探索易学哲学之外,还进一步讨论《诗》《书》春秋》等的哲学思想,丰富了对中国哲学的整体理解。

中国哲学的主体性自觉,还体现在更加注重对中国哲学独特价值和普遍意义的发掘。

21世纪之初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是对中国思想传统内在价值的一次系统反思,也是对长期简单以西方哲学框架构建中国哲学学科的系统反思。

辽宁省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

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

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

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

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

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

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

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

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

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

“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

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兰店区第38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考试高三语文试卷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Richard Lehan在其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

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

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

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非我辈所长与所愿;我们的兴趣是,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

关注的不是区域文化,而是都市生活;不是纯粹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

如此兼及“历史”与“文学”,当然是我辈学人的学科背景决定的。

关注“文学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

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

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

谈到都市,我一再坚持,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

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这个时候,城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

另一方面,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驰骋想象”,这个让历史学家深感头痛的话题,很可能在文化史家那里如鱼得水——解读诸多关于北京的“不实之辞”,在我看来,意味无穷。

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

关于都市的论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有多种角度与方法。

就像所有的回忆,永远是不完整的,既可能无限接近目标,也可能渐行渐远——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

记忆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过程,它本身也可以成为舞台,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既然我们对于城市的“记忆”,可能凭借文字、图像、声音,乃至各种实物形态,今人之谈论“都市想象”,尽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无言的建筑、遥远的记忆、严谨的实录、夸饰的漫画、怪诞的传说、歧义的诠释……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珍惜,并努力去寻幽探微深入辨析。

因而,在对都市的解读中,可以是正宗的“城市研究”,也可以是“文学中的城市”;可以兼及古今,也可以比较中外;可以专注某一城市,也可以是城城联姻或城乡对峙;可以阐释建筑与景观,也可以是舆论环境或文学生产;可以侧重史学,也可以是艺术或文化。

一句话,只要是对于“都市”的精彩解读,不讲家法,无论流派。

(摘编自陈平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材料二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

我们是将它归入传统文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还是将它归入城市学这门学科?对于第一种做法,我的看法是,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也难以与其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

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为它的视野更大,也能够在时代精神的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间看出隐秘的联系。

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

目前我们对城市学本身的理解还存有一定的问题。

城市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学子嗣,换句话说,在传统学科里面增加一些城市视角,以此应付分散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社会学中的城市问题,以及历史学中的城市主题,这样的“城市学”可能很难称之为一门自足的学科。

真正的城市学有着它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并且,唯有在这样一种问题域之内加以观照,在这样一种独有的方法论的统摄之下,城市学才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才能触及到这门学科所要处理的对象的本质。

在这一点上,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

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乡土文明传统,城市一直是被诅咒的对象,甚至是被删除的对象。

一种城市经验的出现,在文学这个范畴内,势必分裂为两种不同倾向。

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像年长一代作家那样,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东西,对年轻一代作家来说,已经不再可能。

而对于城市学研究者来说,他们所要处理的对象就更为复杂,他们既要思考诸种城市经验元素,以便将它向认知提升,还要面对已然被塑造了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

经验走在前面,而判断总是滞后,但城市学的研究和城市学的评论也不能过于滞后,它应该跟上来。

(摘编自张柠《城市经验和城市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城市作为阅读对象也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方式,研究者通过不断还原历史真实,去除误解,从而丰富对城市的解读,也就丰富了城市本身。

B.通过跨学科研究,在诸如文学、历史、社会等传统学科里面增加城市视角,以整合分散在各学科领域里的城市研究课题,是城市学得以成立的关键。

C.中国文化有重乡土轻都市的传统,当代的城市学研究者既要思考现实的城市经验,也要面对文学传统中的城市经验。

D.关注“文学的城市”,是在传统的文学史叙述中,加入新的元素,从关心文化的整体发展,到关心区域文化,对国家东西南北的文学版图有细致的研究与挖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说明朝营建新都时,刘伯温为制服恶龙,将北京城设计成八臂哪吒的形状,这可以作为解读北京的素材,应该为研究者珍视。

B.城市文学研究不应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是因为它的视野更大,突破了文学研究内部各种规则的制约。

C.研究城市文学,可以借助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用数据、图表进行科学论证,但并非必需,研究成果一定要有对“人”的关切。

D.青年一代作家生活在城市之中,已经不再可能出于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作品,像前人一样诅咒城市。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城市文学研究对象的一项是(3分)A.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B.张岱《陶庵梦忆》C.老舍《骆驼祥子》D.陶渊明《桃花源记》4.在材料一中,作者提到了将“记忆”“想象”带入城市研究具有哪些作用?(4分)5.根据材料内容,请概述城市学与城市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6一9题。

街灯不语离开老家没过多久、有坏消息传来,三爷去世了。

我握着手机。

呆愣愣地站着,心里又酸又疼几天前,干瘦询倦着的三爷,伸出鹰爪一般的手,那样坚定而又流畅地升起街灯,咋说没就没了呢?我立在窗前。

望着外面的鹅毛大雪,心也浮起了茫然的苍白,覆盖原野的大雪成了我眼前的背景,窗玻璃成了屏幕,我在上面看到了三爷的一生,那是简单的一生,也是虚无缥缈的一生,唯一真切的,除了挂灯还是挂灯。

我决定马不停蹄地赶回老家.哪怕大雪封了路,也不能动摇我的决心。

出租车折腾了大半天一直折腾到天黑,才把我送进村里的大庙台前。

奇怪的是,漫天漫地的雪却越下越亮,亮得每一片雪花都是晶莹别透。

下了出租车.我才看明白,平时三爷挂灯的旗杆不见了,替代它的是两根桅杆似的现代灯架.两轮小圆月亮高高地悬在上面,“圆月”的上方横着两片大阳能硅光板。

哀乐渐渐地冲进耳鼓,我追寻着声音,一步一个雪窝地往前走。

三爷的家门前立着一盏白灯笼和半盏红灯笼。

没等我询问灯笼上咋能有块红斑,就有人给我扎孝带。

领我到三爷的灵前磕头跪拜。

礼仪过后.我才从人们七嘴八舌的言谈中。

理出三爷的死因三爷是在大阳能街灯立起来那天发的病}听不到声音的三爷。

没有意识到现代科技已经替代了他的街灯,依然生活在三十年如一日的生活里。

伶着两盏街灯走到大庙台时,他立刻呆若木鸡了,那个他熟悉的旗杆突然不见了。

村支书一拍脑门儿,忘了三爷是个聋子,听不到安装太阳能街灯震耳欲聋的施工声。

他指着沉降下去的大阳.意思是说犬阳生了俩孩患子.替你值夜班了。

三爷的眼前和天一样,立刻黑了,构楼的身子直挺挺地向前跌去……此后,三爷整天不出屋吸着嘴,闷闷不乐地坐在炕上一步也不肯往外走。

三爷觉得,他的生命和挂不出去的街灯一样,没有了意义。

他开始为自己扎灯笼、扎两个白灯笼。

昨天夜里,三爷觉得自己真的不行了,胸口胀得难受,嗓子咸咸地含着一股腥味,医生时他死于肝硬化的预言已经迫在眉睫、三爷撑着力气挂出了第一盏白灯笼。

第二盏白灯笼还未挂起一口鲜血全喷了上去。

两盏灯笼悄然而亮的时候.三爷用尽最后的力量,爬上自己搭设的冥床.街住一枚铜钱之后,将自己的嘴用胶带封上。

三爷不想让鲜血弄污了自己,不愿意麻烦别人收拾他的冥尿,他干干净净地走了。

三爷安详地躺着,似乎安慰所有来看他的人,不要悲伤他在那边耳聪目明,逍遥自在。

三爷的遗物,除了生活的必需品,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

唯一让大家不解的是,三爷的那对街灯不知放到哪儿了。

人们想了好久,忽然想明白了,那是三爷的心肝宝贝,三爷的一双儿女,三爷的眼珠子,三爷的魂灵,三爷自然要将它们放到离他最近的地方。

人们掀开冥床。

果然看到了那两盏街灯。

我惊讶地发现。

三十几年一直崭新着的街灯。

突然间陈旧不堪了,羊皮灯罩迸出了无数道裂纹,灯座也是锈迹斑斑,还有那两个活灵活现的龙凤,死掉了一般,垂落下来。

有人试图取出街灯,用手一碰,居然散了架子。

三爷去了,街灯也追随他去了。

天是湛蓝的,地是洁白的。

白灯笼熄了。

大雪覆盖住了灯笼上三爷的鲜血,还给三爷一个清清白白。

借着明媚的阳光,我看到了晚上没有看清的白对联,对联是村里一位语文老师写的。

上联:大言不语包容纷繁世界下联:小灯有情点亮冷暖人生横批:沉默是金我一句话不说地跟随着送葬的队伍。

送三爷去祖坟。

雪大得没了膝盖,我跋涉在雪野里,眼睛迷离了,似乎看到了四十几年前的三爷,顶着凛冽的寒风,背着接生婆一步一娜地走向我的家。

猛然间我的耳中炸响起一个婴儿的啼哭声音是那样燎亮,那样有力。

我觉得,这似乎是我的第一声啼哭,也似乎是村里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在啼哭。

百日之后,我又回到村里、祭奠三爷这本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可我并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温暖。

大庙台上的太阳能街灯被人盗走了。

两株古槐的树洞突然旬然炸裂,所有的枝干摔落在地,摊满了广场,勤快的人把它们检回家去.当了柴烧。

我忽然觉得。

村子空落得像没了魂三爷死了,街灯死了,古槐也死了,没有街灯照耀的村子,变得生硬,变得苍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