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发酵综合实验
微生物综合实验设计方案(1)4

微生物综合实验设计方案第八小组第八小组 (曹婉仪(曹婉仪 蔡楚萍蔡楚萍 贝锦涛贝锦涛 张韵红)张韵红)一、取样取三个经高压蒸汽灭菌的锥形瓶,取三个经高压蒸汽灭菌的锥形瓶,于华师校园内湖中取水样。
于华师校园内湖中取水样。
为使取样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分别选取三个取样点,取样点1:湖的东面,取样点2:中间湖边,取样点3:湖的西面,分别编号1.2.31.2.3,于水面以下,于水面以下10cm 10cm,取水各,取水各100mL 100mL,,盖好瓶塞。
盖好瓶塞。
器具:三角瓶器具:三角瓶*3*3个二、测水体pH 值为了大致地确定水体微生物的生长适宜pH pH(个人感觉这说法有点奇怪,好(个人感觉这说法有点奇怪,好像暗示测出来的pH 就是适宜生长的pH 似的,至少改为:为了了解华师湖水的pH 吧,或者改为其他更好的说法),取好水样后,分别用pH 计测量三个水样的值,每个水样各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值,每个水样各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将三个水样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水样,用pH 计测量pH 三次,取平均值。
三次,取平均值。
器具:器具:pH pH 计 三、分离提纯2种微生物1、材料:混合水样混合水样2、方法操作名称操作名称 具体步骤具体步骤试剂和材料试剂和材料 器具(经器具(经高压高压蒸汽灭菌)蒸汽灭菌) 配置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400mL 1、配置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400mL 400mL,分装于两个三角瓶,分装于两个三角瓶,分装于两个三角瓶2、高压蒸汽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灭菌材料:250ml 三角瓶三角瓶*5*5*5,,培养皿*16*16,试管,试管,试管*11*11*11,,1ml 移液管*5,*5,10mll 10mll 量筒*1) 3、倒16个平板个平板 4 4支试管斜面支试管斜面(按(按原来写的也要13个平板,怎么会是10个,而且还没有设置对照的平板;如果要作×10000,还要更多平板。
我觉得做15~20个平板比较好。
发酵工艺综合实验

标准曲线的绘制
1mg/mL葡 萄糖标准液
0mL 2.0mL 0.2mL 1.8mL 0.4mL 1.6mL
0.6mL 1.4mL 0.8mL 1.2mL 1.0mL 1.0mL 1.2mL 0.8mL
1.5mLDNS
注意!测定前一定要检 查波长是否正确!
准备
每班选出1-2个同学跟着实验室毛会丽老师准备实 验,配制试剂,活化菌种,准备时间段在第十五周。 选出人员后报与毛会丽老师。
分组
每个实验室由班长总负责,分为2大组; 每一大 组分2小组,自由组合分别作液体、固体发酵实验; 分组名单由班长报给辅导老师,向辅导老师留联系 方式。
辅导老师联系方式:
李 端: 周晨妍: 刘振华: 明 红: 毛会丽:
DNS(mL) 1.5 1.5 1.5
然后沸水浴5分钟,冷却到室温,于540nm波长处进行测定。
计算公式
葡萄糖质g量 ) ( 反应体积
还原糖(μg/mL)=
样品体积m数 ) l (
总糖(μg/mL)=
葡萄糖质 g) 水 量解 ( 体 反积 应体
样品体m 积 ) l 数(
内容3 pH值的测定
将发酵液混匀后,用玻璃 棒沾取发酵液,用4.0-5.8或 5.5-9.0pH试纸检测,测出发 酵液的pH值。
加封口膜
种子液制备流程
PDA酵母斜面 刮取2-3环
种子液
加入无菌水 洗下细胞
菌体细胞悬浮液
移液管吸 取孢子液 加入摇瓶 接种量10%
28℃摇床 140rpm 摇瓶接种
培养2d
发酵设置及培养
种子液
接种量10% 发酵培养基
140rpm 发酵培养物
实验二青霉素发酵综合实验

实验二青霉素发酵综合实验(七)发酵罐的操作及控制[实验目的]1、学习发酵过程中发酵控制、取样、流加等一般操作过程。
2、了解和学习自动发酵罐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实验原理]一、发酵控制(一)发酵温度的控制1、一般来说,接种后应适当提高培养温度,以利于孢子的萌发或加快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且此时发酵的温度大多数是上升的。
随着发酵液的温度逐渐上升,发酵液的温度应该控制在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到主发酵旺盛阶段温度的控制可比最适生长温度低些,即控制在微生物代谢产物合成的最适温度;到发酵的后期,温度出现下降的趋势,直至发酵成熟即可放罐。
2、工业发酵过程一般无须加热,因为释放的发酵热常常超过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所以需要冷却阶段较多。
通常是利用发酵罐的热交换装置进行降温(如采用夹套或蛇形管进行调温),冬季发酵时空气还需进行加热处理,以便维持发酵的正常温度。
(二)发酵pH值控制首先应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特性,不仅要控制原始培养基的pH值,而且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必须随时检测pH值的变化情况,根据发酵过程中的pH值变化规律,选用适当的方法对pH值进行调节和控制。
在实际生产中,调节和控制pH值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调节培养基的原始pH值,或加入缓冲溶液(如磷酸盐)制成缓冲能力强、pH值变化不大的培养基,或使眼泪和碳源的配比平衡。
2、在发酵过程中加入弱酸或弱碱经行pH值调节,进而合理的控制发酵条件;也可通过调整通风量来控制pH值。
3、如果仅用酸或碱调节pH值不能改善发酵情况时,进行补料是一个较好的办法,它既可调节培养基的pH值,又可补充营养,增加培养液的浓度和减少阻遏作用,进一步提高发酵产物产率。
4、采用生理酸性铵盐作为氮源时,可在培养液中加入碳酸钙来调节pH值。
但是碳酸钙的加入量一般都很大,在操作上很容易引起染菌。
因此,此方法在发酵过程中应用布氏太广。
5、在发酵过程中根据pH值的变化可用流加氨水的方法来调节,同行又可把氨水作为氮源供给。
生物实验报告_发酵现象

一、实验背景发酵现象是指微生物在无氧或低氧条件下,通过代谢活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的过程。
发酵现象在食品、药品、能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的现象,并分析其代谢产物。
二、实验目的1. 观察酵母菌发酵现象;2. 分析酵母菌发酵产物的性质;3. 掌握发酵实验的基本操作。
三、实验原理酵母菌是一种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四、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锥形瓶、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烧杯、试管、试管架、培养皿、培养箱等;2. 实验试剂:葡萄糖、酵母粉、蒸馏水、pH试纸、澄清石灰水、重铬酸钾溶液、浓硫酸等。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葡萄糖和酵母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2. 将混合好的葡萄糖和酵母粉溶解于蒸馏水中,搅拌均匀;3. 将溶液分装于锥形瓶中,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杀死微生物;4. 冷却锥形瓶,将溶液转移至烧杯中;5. 将烧杯中的溶液用pH试纸检测,记录初始pH值;6. 将烧杯中的溶液倒入锥形瓶中,用胶头滴管滴加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7. 将锥形瓶放入培养箱中,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8. 每隔一段时间,观察锥形瓶中的溶液变化,记录气泡产生情况;9. 培养结束后,将锥形瓶中的溶液转移至试管中,用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含量;10.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初始pH值:实验开始时,溶液的pH值为6.5;2. 气泡产生:在培养过程中,锥形瓶中的溶液产生大量气泡,说明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气体;3. 澄清石灰水反应:在滴加澄清石灰水后,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二氧化碳;4. 酒精含量:通过重铬酸钾溶液检测,发现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酒精。
七、结论1. 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气泡,说明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了气体;2. 澄清石灰水反应结果表明,溶液中含有二氧化碳;3. 酒精含量检测结果显示,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酒精;4. 本实验验证了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气体、二氧化碳和酒精,证实了发酵现象的存在。
微生物的发酵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微生物发酵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2. 掌握微生物接种、培养、发酵等实验技术。
3. 学习如何观察和记录发酵过程中的现象,分析发酵效果。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发酵是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人类所需的产物,如酒精、有机酸、酶等。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通过分解底物产生能量,同时合成目标产物。
本实验以酒精发酵为例,探究微生物发酵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1. 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2. 葡萄糖3. 酵母膏4. 灭菌水5. 酒精计6. 硅胶仪器:1. 烧杯2. 研钵3. 玻璃棒4. 移液管5. 恒温水浴锅6. 烧瓶7. 玻璃漏斗8. 紫外线灯四、实验步骤1. 酵母菌活化:- 将酵母菌菌种接种于含有葡萄糖和酵母膏的培养基中,置于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 取活化后的酵母菌,用无菌移液管转移至另一无菌培养基中,继续培养。
2. 发酵液制备:- 将葡萄糖和酵母膏溶解于灭菌水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发酵液。
- 将活化后的酵母菌接种于发酵液中,充分搅拌均匀。
3. 发酵:- 将发酵液置于28℃恒温培养箱中发酵,每隔一定时间取样测定酒精含量。
4. 酒精含量测定:- 用酒精计测定发酵液中的酒精含量。
- 记录酒精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5. 发酵结束:- 当酒精含量达到预期值时,停止发酵。
- 将发酵液过滤,去除菌体。
6. 酒精含量分析:- 对发酵液中的酒精含量进行分析,确定发酵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酵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发酵液中的酒精含量随时间逐渐增加,并在发酵后期达到峰值。
发酵过程中,酒精含量变化曲线呈S型,符合微生物发酵的一般规律。
2. 酒精含量分析:通过酒精计测定,发酵液中的酒精含量为5.6%。
六、讨论1.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酒精的发酵,验证了微生物发酵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发酵过程中,酵母菌通过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微生物糖发酵实验报告

微生物糖发酵实验报告引言微生物糖发酵是一种常见的生物过程,它能够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有用的产物,如乙醇、乳酸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微生物对不同糖类的发酵能力,探究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及其应用。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 - 酵母菌培养基 - 蔗糖溶液 - 果糖溶液 - 葡萄糖溶液 - 玉米糖浆 - 水浴锅 - 实验管 - 盖玻片 - 显微镜方法: 1. 准备培养基:根据酵母菌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准备好足够的培养基。
2. 建立培养基控制组:取一定量的培养基放入实验管中,作为对照组。
3. 添加糖类溶液:将蔗糖溶液、果糖溶液、葡萄糖溶液和玉米糖浆分别加入不同的实验管中。
4. 接种酵母菌:使用无菌技术,在每个实验管中加入一定量的酵母菌。
5. 封闭实验管:用盖玻片将实验管封闭,防止氧气进入。
6. 培养:将实验管放入预先温控的水浴锅中,保持适宜的温度(一般为30-37摄氏度)培养一段时间(如24小时)。
7. 观察发酵产物:使用显微镜观察实验管中产生的气泡、沉淀等发酵产物。
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酵母菌对不同糖类的发酵能力存在差异。
在本实验中,我们观察到蔗糖、果糖、葡萄糖和玉米糖浆均能够被酵母菌发酵,产生气泡和沉淀。
2. 不同糖类的发酵速率存在差异。
我们观察到蔗糖的发酵速率较慢,而葡萄糖和果糖的发酵速率较快。
3. 不同糖类的发酵产物也存在差异。
蔗糖的发酵产物主要是乙醇,而葡萄糖和果糖的发酵产物主要是乳酸。
这些结论说明了微生物糖发酵的多样性和应用潜力。
微生物糖发酵在食品工业和酿造业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面包、啤酒、葡萄酒等的生产过程中都离不开微生物糖发酵。
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酵母菌对不同糖类的发酵能力,揭示了微生物糖发酵的基本原理和差异性。
通过深入研究微生物糖发酵的代谢途径和产物,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其在食品工业、生物燃料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发酵工程综合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掌握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等实验技术;3.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发酵工程是一门研究微生物发酵过程及其应用的科学。
通过发酵工程,可以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生产出各种有用的产品,如食品、医药、化工产品等。
本实验主要涉及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等实验技术。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葡萄糖、酵母提取物、氯化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琼脂等;2. 仪器: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电子天平、pH计、发酵罐、酒精灯、试管、培养皿等。
四、实验方法1.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1)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在校园内采集土壤样品,将土壤样品过筛,去除杂质,备用;(2)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备:按照实验要求,称取牛肉膏、蛋白胨、葡萄糖、氯化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等试剂,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煮沸10分钟,待冷却后加入琼脂,搅拌均匀,倒入培养皿中,待凝固;(3)土壤样品的接种:将处理好的土壤样品稀释,取适量涂布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分离纯化:观察菌落特征,挑选单菌落进行纯化,重复以上步骤,直至获得纯化菌株。
2. 微生物鉴定(1)观察菌落特征:观察纯化菌株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如菌落大小、形状、颜色、边缘等;(2)显微镜观察:将纯化菌株进行涂片、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形态、染色特性等;(3)生化试验:进行糖发酵试验、氧化酶试验、淀粉酶试验等,鉴定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3. 发酵条件优化(1)发酵培养基的制备:根据实验要求,称取葡萄糖、酵母提取物、氯化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等试剂,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煮沸10分钟,待冷却后加入琼脂,搅拌均匀,倒入发酵罐中;(2)发酵条件优化:通过改变发酵温度、pH值、接种量、发酵时间等条件,观察发酵产物的产量和品质,确定最佳发酵条件。
微生物糖发酵实验报告

微生物糖发酵实验报告微生物糖发酵实验报告引言:微生物糖发酵是一种常见的生物过程,通过此实验可以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和对糖类物质的利用能力。
本实验旨在观察不同微生物对不同糖类物质的发酵能力,并分析其产物及产率。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 糖类物质: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和蔗糖。
- 微生物:酵母菌、大肠杆菌和乳酸菌。
- 酒精计量管、试管、培养基、无菌棉签、无菌注射器等。
2. 实验步骤:a. 准备培养基:将相应的糖类物质加入培养基中,制成不同的培养基。
b. 培养微生物:在无菌条件下,分别接种酵母菌、大肠杆菌和乳酸菌于不同的培养基中。
c. 发酵反应:将接种好的培养基置于恒温摇床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观察发酵反应的进行。
结果与分析:1. 酵母菌的糖发酵: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具有良好的糖类物质发酵能力。
在葡萄糖和果糖的培养基中,酵母菌能够迅速进行糖类物质的发酵,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酒精。
而在乳糖、麦芽糖和蔗糖的培养基中,酵母菌的发酵能力较弱,产物较少。
这说明酵母菌对于不同糖类物质的发酵能力存在差异。
2. 大肠杆菌的糖发酵: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常见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
与酵母菌不同,大肠杆菌对糖类物质的发酵能力较弱。
在葡萄糖和果糖的培养基中,大肠杆菌发酵产生的酸性产物较少,而在乳糖、麦芽糖和蔗糖的培养基中,大肠杆菌的发酵能力更为有限。
这表明大肠杆菌对于糖类物质的利用能力较差。
3. 乳酸菌的糖发酵:乳酸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菌,常见于乳制品中。
乳酸菌对糖类物质的发酵能力较强,尤其在乳糖的培养基中表现出色。
乳糖发酵产生的乳酸使培养基呈酸性,同时也能够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而在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的培养基中,乳酸菌的发酵能力较弱,产生的乳酸量较少。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不同微生物对糖类物质的发酵能力存在差异。
- 酵母菌对葡萄糖和果糖的发酵能力较强,而对乳糖、麦芽糖和蔗糖的发酵能力较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微生物学开发利用综合实验是生物学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
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与拓宽,微生物学与发酵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医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甚至地质学、太空学都与微生物的方法与技术有一定的交叉应用。
因此,熟悉掌握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对其它很多学科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本课程包括微生物计数与分离纯化,细菌生理生化反应,菌体扩大培养与发酵动力学实验,酒精发酵与柠檬酸发酵实验等。
课程要求同学们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形态、理化性质,并能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生长动力学特点进行初步的发酵培养应用。
2.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微生物实验操作及综合利用为主线,结合常规的、基础的菌体分离纯化、菌落计数、特征性培养观察等实验项目,帮助同学们了解认识微生物学及发酵的基础理论及操作知识,帮助同学们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模块: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讲授、操作基础训练及发酵应用、微生物开发利用综合实验课程报告。
(1)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讲授
理论知识讲授部分主要以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为主,重点介绍微生物学开发利用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操作知识。
明确本实验课程涉及的内容范围,包括微生物分类方法、典型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微生物的生理生化鉴定方法以及不同微生物的培养传代技术等相关内容。
在课堂教学期间,针对涉及内容的各个方面,有的放矢的结合网络视频教学,以便于加深同学们对于基础操作的认识。
(2)操作基础训练及发酵应用
根据同学们的基础理论学习情况,通过实验小组分配,进行具体的微生物学实验操作及综合实验的设计等。
包括无菌操作、血球计数板的使用、发酵培养基配置以及发酵培养等基本操作。
将上述操作为基础进行发酵应用实验的方案设计,完成一套较为符合实际操作要求的发酵方案。
(3)微生物开发利用综合实验课程报告
根据课上的实验操作结合理论知识,撰写各实验课程的实验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及问题讨论。
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于实验操作及过程的理解与领悟,从而提高微生物综合利用实践操作能力。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本课程与这两门课程密切相关,构成了食品工艺系列课程群,微生物开发利用综合实验是前面三门课程的总结和应用,而只有在前面三门课程的基础上,微生物开发利用综合实验的教学与实践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微生物综合利用及实验操作能力,达到独立设计
微生物发酵实验技术方案的能力,培养相关微生物发酵应用技术人才。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掌握微生物发酵操作技能;
(2)加深发酵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独立绘制发酵生长曲线;
(3)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微生物开发利用综合实验,力求达到能够独立设计综合发酵实验的能力。
三、学习要求
微生物开发利用综合实验是一门涉及到工程、技术和卫生安全的诸多学科综合性的课程。
作为一名食品系的在校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做到理论上饱满,实践操作方面过硬。
要达到以上学习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解析操作视频。
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课下作业、讨论、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
(2)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实验操作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实验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交书面实验报告,只有在作业中才能够不断掌握所学习的内容。
(3)在前期各阶段理论课程和实验操作课程的基础上,学期结束前两次实验课进行发酵实验设计及产物提取,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及实验设计能力。
四、教学内容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赵斌,何绍江主编.微生物学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黄秀梨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钱存柔黄仪秀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汪东风主编.食品科学实验技术.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E.其他: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
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
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