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传统美德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500字(6篇)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500字(6篇)导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这响亮的口号声是我们新世纪中学生秉持的信念所以,崇尚礼仪、美德,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篇一:中华文化博大精神,若要在礼仪,文言文,科技等中分个孰轻孰重,我会毫不有的选择文言文。
我为何出此言呢?其实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度大自然的探索,每一个惊人的成就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失败,甚至出现了血的教训:在这时为了延续种族,传承是重中之重!以口述而代代相传?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但总会出现记忆的偏差,导致知识的不完整。
所以人们学会了记录,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她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
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文的出现,让许多千古名篇涌现。
引人遐思的《桃花源记》,余味无穷的《湖心亭看雪》,磅礴大气的《望岳》。
即使在新文化运动时遭到了排斥,即使现在她已经不是常用语,即使她较于我来说是那么晦涩难懂,都无法掩盖它的光芒。
语言文字本身是没有任何对与错之分,只有繁与简之区,亦或者说它的价值与作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
中国语言文字一家,任何一个我们都不应放弃。
如今,上天赐予我机会生长在中国,有机会接触文言文。
我想要去传承,无论文言文到底有多深,无论她是否常用,即使我现在文言文的知识还十分浅薄,但我愿意我的绵薄之力去努力学习,来表达我对文言文的崇敬之情,在学习路上一步一步稳妥的走下去。
篇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这响亮的口号声是我们新世纪中学生秉持的信念。
我们生活在这片热土上,这片有着千年历史的热土上,我们自豪,我们骄傲。
随着国家日益兴旺发达,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在国际舞台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尊与自信,所以做一名自信的中国人更是我们应当具备的。
传统文化朗诵稿(精选15篇)

传统文化朗诵稿(精选15篇)传统文化朗诵稿篇1《和谐的经典——》第一章(孝悌)音乐响起......(heartstrings)(学生齐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女:光,透过玻璃窗,装饰着古拙的画轴,厚重的色彩反射着斑驳的光影交织在孩子脸上,天真的好奇夹杂着求知的渴望映在母亲眼眸,母亲解说《24孝图》的声音在画廊里轻声回荡。
男:从弃官奉亲的潘岳到卧冰求鲤的王祥;从笼负母归的鲍出到上书救父的缇萦;从望云思亲的仁杰到忠孝双全的云英。
字字句句传递着爱和思想的火光。
女:孩子侧头,认真倾听,若有所想,不知不觉,一粒名叫“孝”的蒲公英飞进了小小的心脏。
咔嚓,一声破土拔节的脆响,孩子似乎明白了课堂上,老师所讲:(学生齐诵)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男:秋雨夜眠,异地求学的孩子,耳边响起的是父亲的叮嘱,没有华丽的辞藻,父爱永远都是如山般的沉默和伟岸。
“天冷了,多添些衣服”,也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有以心,以一颗真挚的心,才可体悟父爱的用心良苦。
女:芸芸众生,一如你我,其实都是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父母的血泪写成,有时我们还未曾读懂,著者已撒手离去,从此我们面对书中的无数悬念和秘密,无法破译。
男:于是,孝成为了一种稍纵即逝的眷恋,一种无法重现的幸福,更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如风中蛛丝般无以附丽的飘荡。
女:虔诚祷告,如何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重演,祥云乍现,灵光一闪,圣贤的声音从远方传来: (学生齐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成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第二章(总序) 男:源远流长兮我华夏文明幸甚之至兮我华夏子民古圣先贤留给我们丰厚的经典摊开其中的任何一部都像是摊开一双宽厚的大手他们抚过了无尽的沧桑岁月抚过了无数的孱弱心灵拂去了嘈杂的历史烟尘还原了生命的本真女:是这些经典告诉我们人与自我和谐是大美人与自然和谐是天道而只有人与人的和谐才会成就这美好的一切(学生齐诵)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男:是孝悌成就了家的和谐是谨信成就了社会的和谐是家和社会的和谐成就了国的安宁是国的安宁成就了我们幸福的校园生活女:远离经典的校园是荒芜的漠视经典的校园是茫然的诵读经典,我们汲取了古圣先贤的力量诵读经典,我们打开了智慧心灵的天窗诵读经典,我们展开了飞天逐日的翅膀诵读经典,我们将沐浴和谐的未来阳光(学生齐诵)蓝天和白云的心一样,希望白鸽自由翱翔。
“诵读国粹经典-传承传统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美德”班会教案龙背小学冯家婵一、活动主题: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美德二、活动目的:1、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3、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
三、活动时间:2017年9月20日四、活动地点:三(2)班教室五、活动对象:三(2)班全体少先队员六、活动内容:1.观看优秀人物视频。
2.诵读经典美文。
3.队员畅谈活动收获。
(二)教师准备1.深入学生,详细了解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开好队会做准备工作。
2.确定主持人,拟写班会主持词3、国学视频(三)学生准备查找并学习经典诗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八、班会活动具体过程:(一).导入主持人宣布活动目的、活动意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国学底蕴深厚绵长!中国的国学,是华夏儿女继往开来、和谐发展的文化根基!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国学,去聆听华夏五千年的心声。
甲:张良对老人的“尊敬”让我们佩服,可见诚信也很重要。
乙:下面请次文业同学为大家讲“一诺千金”的故事。
乙:听了这么多的故事,请大家跟着音乐,舒缓一下此时的心情,进入第二个环节:文学擂台赛。
请同学们聆听《春江花月夜》、《满江红》的配乐朗诵。
甲:此时,我是小记者,我想请问各位同学,从这首《满江红》爱国古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甲:说的真好,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能流利地背诵出这首爱国古诗,学习先人的爱国情怀,立志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乙:中国不仅是诗的国度,还是一个礼仪之邦。
读了《论语》,才知道何为君子?读了《三字经》,才知道何为孝敬?读了《弟子规》,才知道何为圣人?下面有请第一组同学来读《三字经》,请第二组同学来读《论语》,请第三组同学来读《弟子规》,请第四组同学来读《道德经》。
甲:同学们读得很响亮,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渗透着中华经典文化。
我想请问:各位同学自己在学习经典诗文时有哪些收获?姜欣宜同学: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我们明白了“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的道理。
诵读经典古诗,弘扬中华美德

诵读经典古诗,弘扬中华美德【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古诗文语言凝练,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中,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背诵对于培养坚定的人生信念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影响了他们一辈子的修身和治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而,在学生时期,在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大量记诵一些古诗文,让儿童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人的境界,认识祖国文化的伟大,丰富学生的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关键词】诵读古诗弘扬美德【正文】我国的古诗文浩如烟海、源远流长,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古诗文语言凝练,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中,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背诵对于培养坚定的人生信念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影响了他们一辈子的修身和治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而,在学生时期,在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大量记诵一些古诗文,让儿童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人的境界,认识祖国文化的伟大,丰富学生的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如何使学生热爱我们文化瑰宝,如何使学生在有情趣、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开展诵读,丰富文化积累,感悟古老文化的精髓,养成诵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
学校因此提出建设“书香校园”,这也坚定了我们搞一个古诗文教学研究的决心。
怎样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在一次次的争论中,我们渐渐明确了研究的方向,那就是在语文课标下的“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小学古诗文诵读研究。
1课题研究两年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成果两年多来,我校经典诵读在课题组教师引领努力下,从个别班级开始到全校实施,逐步壮大深入。
以孝敬为主题经典诵读内容

以孝敬为主题经典诵读内容
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表着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与孝顺。
以下是一段经典的诵读内容,以孝敬为主题:
孝敬,乃天下至善也。
敬天爱地,敬心报身,始终如一,不可背离。
父母养育,恩重如山。
一日在世,报答终难尽。
筑起孝道,一颗心戴在身,报答恩情,无时无刻停。
亲情似水,流淌在血脉间。
家庭是港湾,父母是明灯。
孝顺之心,常驻内心深处,遵守家规家训,真正做到孝敬。
孝敬之心,常怀敬畏之念。
尊敬父母,不论其身份地位,爱护父母,不论其年纪体弱。
遇到困难,伸出援手,关心父母,不离不弃。
孝敬之心,化为行动,浸润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从小到大,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
如山般坚强,如母般温柔。
无数个日夜,他们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只为了我们的未来,只为了我们的幸福。
万水千山,莫负父母恩。
孝敬之情,不言而喻。
以父之名,以母之名,感恩戴德,做孝敬的儿女。
让孝敬之心,成为我们行走江山的力量。
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孝敬的赞歌,永远传扬。
中华传统美德诗词朗诵经典篇目

[中华经典诵读推荐篇目]中华经典诵读篇目中华经典诵读篇目篇(1):中华经典诗歌朗诵篇目《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只要彼此爱过一次》——汪国真如果不曾相逢也许心绪永远不会沉重如果真的失之交臂恐怕一生也不得轻松一个眼神便足以让心海掠过飓风在贫瘠的土地上更深地懂得风景一次远行便足以憔悴了一颗羸弱的心每望一眼秋水微澜便恨不得泪水盈盈死怎能不从容不迫爱又怎能无动于衷只要彼此爱过一次就是无憾的人生《茶的情诗》美·张错如果我是开水你是茶叶那么你的香郁必须依赖我的无味让你的干枯,柔柔的在我里面展开、舒散让我的浸润舒展你的容颜我必须热,甚至沸腾彼此才能相溶我们必须隐藏在水里相觑相缠一盏茶工夫我俩才决定成一种颜色无论你怎样浮沉把持不定你终将缓缓地(噢,轻轻的)落下,攒聚在我最深处那时候,你最苦的一滴泪将是我最甘美的一口茶《假如我今生无缘遇到你》泰戈尔假如我今生无缘遇到你,就让我永远感到恨不相逢——让我念念不忘,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当我的日子在世界的闹市中度过,我的双手捧着每日的赢利的时候,让我永远觉得我是一无所获——让我念念不忘,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当我坐在路边,疲乏喘息,当我在尘土中铺设卧具,让我永远记着前面还有悠悠的长路——让我念念不忘,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当我的屋子装饰好了,箫笛吹起,欢笑声喧的时候,让我永远觉得我还没有请你光临——让我念念不忘,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开展经典诵读 弘扬家庭传统美德

开展经典诵读,弘扬家庭传统美德思茅第五小学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在全校师生中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在日常工作中,学校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与班队活动紧密结合,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与家校互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全校德育工作的合力作用,注重过程,讲求实效,优化效果。
具体做法是:一是学校统一安排,利用晨读时间(每天7:40分至7:50分),各年级根据推荐书目选定读本,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
诵读内容以《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一书为主,各年级根据本年级的实际情况,选读推荐书目,一年级《弟子规》,二年级《三字经》,三年级《千字文》,四、五、六年级《唐诗三百首》。
诵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原则上不做更多的讲解。
每天由值班领导检查,并做好记录。
二是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为二至六年级的经典诵读课,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为一年级的经典诵读课,由语文教师根据年级选读的国学经典教材执教,力求做到诵读为主,讲解为辅;品味诗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师生互通,交流情感。
我校还精心编排了学生集体诵读剧《勿忘俭孝美德》,读中育人,师生共勉。
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楼道粘贴中国古代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恣蚊饱血》《扼虎救父》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2016年10月24日,学校组织以了“诵读经典·传承文明”为主题的教师经典诗文诵读比赛。
何松龄老师诵读的《劝报亲恩》、沈丽英老师诵读的《孟子••离娄上》、张洁老师诵读的《省心录》、字晓燕老师诵读的《家语•弟子行》、左天玉老师诵读的《论语••里仁第四》、师艳老师诵读的《孝感动天》均获一等奖,饶雨、李琪芳、左天明、杨伦、张有琼、李文红、罗惠玲、李艳芳、吴婕仪九位老师荣获二等奖。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征文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征文导读:在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宜兴作为崇尚教育、耕读传家、名人辈出的“教授之乡”,如何充分利用传统德育资源对未成年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着力培养广大未成年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操行,是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认真解决这个课题,切实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我市从2007年起在中小学校开展了以“诵读经典美文,争做阳光少年”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近2年来,我们欣喜地感受着经典文化带给未成年人的种种欢娱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所感动,可以说,诵读文化经典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主要做法我们深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实事。
推进这项活动,关键在于各级领导重视的程度,组织指导的深度,狠抓落实的力度。
为使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下去,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确保长盛不衰,持续推进,我们着重抓好指导、组织、实施三个环节。
一是制定实施意见。
为使经典诵读活动建立在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广泛认同的基础上,在该项活动创意设计之初,我们组织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多次召开由学生、教师、家长等不同对象参加的座谈会,进行深入探讨,吸纳多方意见和建议,确保整个活动既有的放矢、切实可行,又立意新颖、主题突出。
在此基础上,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团市委等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诵读经典美文,争做阳光少年”系列活动的通知》,确定以传承中华文明、提高道德素养、争做阳光少年、建设和谐文化为主题,以《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唐诗三百首》等经典名篇为诵读内容,以全市中小学生为参加对象,以诵读比赛、古诗书画比赛、文艺汇演等为活动形式,并召开动员部署会议,使经典诵读活动的指导思想、活动内容和工作要求,师生皆知,深入民心,为经典诵读活动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诵读经典,争做博学少年。
”挥汗如雨,金桂飘香,在这个喜悦的季节里,让我们掀起诵读经典的高潮,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经典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经典的传承。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文明家园。
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名族精神,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美德,是民族经典文化的结晶,是建设文明社会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
其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国学经典,文化蕴含丰厚,蕴藏着丰富的文明礼节和做人道理。
如《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的许多循循善诱之言,至今仍被世人奉为至理;也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在《孟子》卷十二的“丹之活水”中,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孟子否定了他的说法。
曰:“子过矣。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
令吾子以邻国为壑。
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
”这件事讲了白圭总自以为是,自私自利,只图个人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到别人身上,自私自利的表现。
孟子则用和蔼的态度、尊敬的言辞批评了白圭自以为是、以邻国为壑的错误做法,体现了孟子的仁爱思想。
主要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有一颗仁爱的心,处理事情的时候既要有利于自己,又要有利于邻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一首《游子吟》体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
母爱如空气,阳光和水,拥有他就拥有了世上的珍宝,什么也不能换取,她却让平凡的生活充满色彩。
但没有她,即使有世上的珍宝,也不过是一堆货物而已。
母爱神圣、淳朴,只求给予,不求回报。
但我们一次次的辜负她,只求索取,不求报答。
可恶的我们却将母亲一声声甜蜜的问候当做一次次烦躁的唠叨,将母亲一次次的关心当做是一种施舍、、、苍天无情,世间万物,唯独将母亲渐渐变老。
“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如此孝顺的孔融,一个只有四岁的小孩都知道孝顺和谦让。
孝顺是一个人的品德,谦让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
当今社会发展较快,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素质越来越低,都遗失了自己的思想品德。
现在一个比孔融大三四倍的青少年也不一定会做到孝顺和谦让。
好听的话语谁都会说,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去做呢?语言在行动面前往往都是苍白的。
经典文学都是易学难行。
放眼望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虽然生活贫困,但精神的财富战胜了生活的贫寒。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明白了只有精神财富才能托起民族的骨气。
“百善孝为先”这句话出自清人《围炉夜话》的文章之中。
正因为这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所以数千字的《围炉夜话》,抵不过这一句“百善孝为先”的名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孝治天下”的说法,认为“孝”为百行之首,是德之本也。
就“孝”的缘起而言,说法不一。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渊源以及孝道在当代的中国弘扬如何?一、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渊源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讲道:远孝于祖先,近孝于父母。
远在周商时拜祭天地与先祖,就是对生命源泉的珍视和感恩。
作为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无论何时都不应该忘本。
近几年所举行的全球华人华侨大祭祖活动、九九重阳炎帝陵祭
典活动,都是华夏儿女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孝,体现着做人的道理,对父母要知恩图报,对朋友要仁义爱人,孝心所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生百善孝为先,孝心无价。
中国传统文化中尚有“百善孝为先”的渊源,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
作为中国现当代的孩子、学生身份的我们,应该更好的弘扬“孝”,牢牢记住“百善孝为先”,落实读一本敬老书籍,讲一个敬老故事,做一件敬老好事,写一篇敬老文章,出刊一期敬老专题板报,举行一次敬老国旗下讲话外,更要学会记住“孝”之根本,不忘本。
经典诵读可以提高我们自身文化品味和人文素养,通过诵读经典可以使我们了解中华文化历史,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让经典浸润人生,传承国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