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中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吸附动力学

合集下载

有机质和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酸对沉积物中磷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

有机质和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酸对沉积物中磷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
a c lrtstep O p r Sd s r t n.a d te if n eo y n b ce i Smo eo viu h n ta fh m i cd . c eeae h h ShO e op i u o n n ue c fc a o a trai r b o st a h to u c a is h l
闭蓄态磷 l 自 生磷 l3 1 1 l 2 3 5
36 . 4 22 0
碎屑磷 1 2 8
1 9 8
有机磷 12 2 .
2. 3 5
注 :1 )水土 比为 25:1 H电极测定 ;2)T C仪测定 ;3)钼锑抗 比色法测定磷含量 . ,p O
13 实验和 分析 方法 . 1 . 吸 附动 力 学实验 _1 3
沉 积 物 T C 的 实 际 质 量 分 数 在 20 % ~7 8 O .8 . %之 0 间. 在装 入样 品 的 2 0mL锥形 瓶 中加人质 量浓 度为 5
从而提 高沉积物 中磷 的可利 用性 ,所 以铁 结合磷和钙磷含量 明显 降低. 关键词 :吸附 ;解 吸;有机质 ;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酸 ;沉积物 ;磷 中图分类号 :x1 1 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0 9 —l7 2 1) 10 6 -5 4 32 3 (0 1 1-9 80
采样地

pH。
T OC % /
磷 的形态 /rg・ g ) ( a k
湖泊
海河
6 . 8
7 . 4
28 . O
10 . 9
交换态磷 【 铝结合磷 l 铁结合磷 3. 6 I N 1 18 3 D 5 .
5. 4 1 N D l 6. 3 9
沉积物是水体营养物质的重要蓄积库 , 自各种 来 途径的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物理 、 化学及生物作用 , 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底泥及间隙水中. 磷是湖泊 、 河流

南方酸性红壤区5种典型土地利用土壤Pb、Cu的吸附解吸特征

南方酸性红壤区5种典型土地利用土壤Pb、Cu的吸附解吸特征

南方酸性红壤区5种典型土地利用土壤Pb、Cu的吸附解吸特征李灵;唐辉;张玉;陈达英;王涛;邱炎坤【摘要】Five typical land use soils, collected from the acid red soil zone of South China, were analyzed to explore Pb and Cu adsorption-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ils.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①In terms of Pb or Cu adsorption capacity with initial maximum concentrations of Pb or Cu added(100 mg·L-1 solutions), a decreasing order was observed as paddy soil(2 254.35,1 254.63 mg·kg-1)>Chinese fir forest soil(2 237.33,732.81 mg·kg-1)>Pinus mass oniana forest soil(2 010.66,581.94 mg·kg-1)>bamboo forest soil(1 730.47,470.56 mg·kg-1)>tea plantation soil(1 574.01,322.69 mg·kg-1).The order was same as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CEC content.②Isothermal curves of Pb and Cu adsorption these five soils f it well to Langmuir and Freundlich equations(P<0.05).The adsorption intensity of Pb (1/n) ranked as follows: paddy soil(0.711 7)>Chinese fir forest soil(0.695 3)>Pinus massoniana forest soil(0.647 9)>bamboo forest soil(0.533 4)>tea plantation soil(0.462 5.The adsorption intensity of Cu (1/n) ranked as follows: paddy soil(1.061 7)>Pinus massoniana forest soil(0.839 6)>Chinese fir forest soil(0.537)>bamboo forest soil(0.517 7)>tea plantation soil(0.421 7).③The desorptive rates of Pb2+ was 4.85%(Pinus massoniana forest soil),2.72%(Pinus massoniana forest soil),6.07%(bamboo forest soil),5.47%(tea plantation soil),1.45%(paddy soil).The desorptive rates of Cu2+ was 27.31%(Pinus massoniana forest soil),25.95%(Pinusmassoniana forest soil),35.09%(bamboo forest soil),52.82%(tea plantation soil),14.89%(s paddy soil).The desorptive rates of Cu2+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Pb2+.④The selective sequence of five soils to Pb and Cu adsorption was Pb>Cu in competitive adsorption.The competitive adsorption of Pb and Cu was observed as paddy soil>Chinese fir forest soil>Pinus massoniana forest soil>bamboo forest soil>tea plantation soil.The desorptive rates of Cu2+ in tea plantation soil was relative bigger, so the exogenous Cu was easily absorbed by tea tree to effect rock tea quality.The risk of Cu2+ to the regional water body was higher.%研究了南方酸性红壤5 种典型土地(马尾松、杉木、竹林、茶园、稻田)利用的土壤对Cu、Pb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①在Pb2+、Cu2+最大初始浓度(100 mg·L-1)条件下,Pb、Cu的吸附量表现为稻田(2 254.35、1 254.63 mg·kg-1)﹥杉木林(2 237.33、732.81 mg·kg-1)﹥马尾松林(2 010.66、581.94 mg·kg-1)﹥竹林(1 730.47、470.56 mg·kg-1)﹥茶园(1 574.01、322.69 mg·kg-1),这与土壤中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opaeifg,CEC)大小顺序一致.②Cu 和 Pb的吸附等温线用 Langmuir和Freundlich 方程拟合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对 Pb 的吸附强度(1/n)表现为稻田(0.711 7)>杉木林(0.695 3)>马尾松林(0.647 9)>竹林(0.533 4)>茶园(0.462 5),对Cu的吸附强度(1/n)表现为稻田(1.061 7)>马尾松林(0.839 6)>杉木林(0.537)>竹林(0.517 7)>茶园(0.421 7).③在实验最大吸附量条件下,马尾松、杉木、竹林、茶园、稻田土壤Pb的解吸率分别为4.85%、2.72%、6.07%、5.47%、1.45%,Cu的解吸率分别为27.31%、25.95%、35.09%、52.82%、14.89%,Cu的解吸率远大于Pb的.④ 当Pb2+、Cu2共存时,Pb的竞争能力大于Cu的,不同土壤Pb和Cu的竞争作用表现为稻田﹥杉木林﹥马尾松林﹥竹林﹥茶园.茶园土壤Cu的解吸率较大,外源Cu易被茶树吸收,影响岩茶品质;且研究区内降雨量大且集中,Cu2+随径流向区域内水体流失的风险较大.【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7(017)005【总页数】6页(P126-131)【关键词】吸附;解吸;铜;铅;土地利用;酸性红壤【作者】李灵;唐辉;张玉;陈达英;王涛;邱炎坤【作者单位】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武夷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武夷山 354300;陕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汉中 723003;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夷山 354300;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武夷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武夷山 354300;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武夷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武夷山 354300;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武夷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武夷山 35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31.3;S152.4重金属是土壤环境中具较大潜在危害的污染物,通常其对生物和人类的危害随土壤中重金属积累量增加而增加[1,2 ]。

磷在砖红壤土壤固-液界面的吸附反应特征研究

磷在砖红壤土壤固-液界面的吸附反应特征研究

磷在砖红壤土壤固-液界面的吸附反应特征研究作者:曹志刚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第19期曹志刚(江苏省南通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南通226006)摘要:以砖红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对磷的吸附动力学及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砖红壤对磷的吸附容量较高,磷初始浓度为2.0mmol/L,土壤吸附磷后,溶液pH上升。

由于有机酸可与磷酸根竞争表面吸附位点,所以有机酸的存在将抑制土壤对磷的吸附。

土壤表面吸附磷后,有机酸溶解土壤过程中,Fe、Mn的释放量减少,进一步表明有机酸与磷酸根之间存在竞争作用。

此外,草酸的抑制作用强于酒石酸。

关键词:磷;砖红壤;吸附中图分类号:S15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9-4587-03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4.19.020收稿日期:2014-01-10作者简介:曹志刚(1973-),男,江苏南通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监测研究,(电话)13862962032(电子信箱)nthb999@aliyun.com。

磷素是作物生长、生理活动的重要营养元素,土壤中磷素有效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维持土壤中一定的磷水平是作物高产优质的基础[1]。

据有关估算,我国约有1/3~1/2土壤缺磷[2],为保证作物产量,生产中普遍存在过度施入磷肥的现象,不仅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还引起土壤中磷素的大量积累。

这些未能被作物及时吸收的磷素,通过雨水流入江河湖泊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土壤对磷素的吸附与释放是决定磷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化学循环的复杂过程。

大量研究表明,磷素进入土壤后,能快速被土壤颗粒表面吸附或与土壤中的一些物质(Fe、Al等)生成难溶的盐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壤中磷素的释放和对植物的有效性[3]。

探明土壤对磷素的吸附特征对磷肥合理施用具有指导作用。

3种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酸对土壤中DDT的解吸

3种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酸对土壤中DDT的解吸

3种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酸对土壤中DDT的解吸李宛泽;谢文明;江涛;安丽华【摘要】选择不同质量浓度(3.4~2000mg/L)的有机酸做土壤中的滴滴涕(DDT)解吸实验.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为3.4mg/L时柠檬酸和苹果酸对土壤中DDT的解析率达到4.6%和3.5%,并且盐碱土中DDT的解析率要高于草甸土中的解析率.植物生长过程中根系会释放根系分泌物,这些根系分泌物会增加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净化,这是一种有长远利用价值的土壤净化方式.【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9(010)006【总页数】3页(P551-553)【关键词】DDT;有机酸;土壤【作者】李宛泽;谢文明;江涛;安丽华【作者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吉林,吉林,13210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吉林,吉林,13210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吉林,吉林,13210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吉林,吉林,132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81.8随着农业的发展,土壤中有机农药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机氯农药滴滴涕(DDT)曾大量使用于农业、林业、畜牧业来防止各种害虫,但因其强烈的稳定性、脂溶性及在环境中的强持留性,多数国家相继禁用或者限制使用,但是至今土壤中仍然有大量残留,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修复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尽管有物理、化学等诸多方法[1-2],但都极易形成二次污染.而植物修复因具有价廉、二次污染小和操作简单等特点,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有机农药进入土壤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植物根系向周围土壤分泌大量的有机物质(有机酸、糖类、氨基酸等),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实现对有机物的转化和解吸,使无法被植物吸收利用的结合态的DDT减少,土壤水溶液中游离态的DDT增加,以增加植物对DDT的吸收利用率[3-4].White等[5]发现一些低分子量有机酸(如琥珀酸、酒石酸、苹果酸、丙二酸、柠檬酸及EDTA)可以提高p,p’-DDE的生物有效性,提高土壤p,p’-DDE的去除效率.本实验在室温下选择一系列接近实际根系分泌物的有机酸对DDT进行解析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供试土壤为两种土壤类型:草甸土(吉林长春);盐碱土(吉林白城).风干,过20目,四分法100 g备用;标样p,p’-DDT (纯度为98%),购自国家标准物质中心,土壤添加的DDT为70%的DDT原药(天津农药厂),柠檬酸、苹果酸、草酸等有机酸及分析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表1 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酸质量浓度Tab.1 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low-molecular organic acids有机酸ρ(有机酸)/(mg·L-1)对照12345柠檬酸03.631.0243.01203.02040.0苹果酸03.424.0244.01133.02169.0草酸03.222.8231.01085.02019.8 1.2 实验方法分别准确称取柠檬酸、苹果酸、草酸[6-7],用蒸馏水定容至250 mL,室温下制成一系列质量浓度的有机酸溶液备用,见表1.准确称取标准品p,p’-DDT溶解于丙酮中,待全部溶解后喷洒于风干后的土壤,p,p’-DDT添加质量分数为0.45 mg /kg.1.3 样品分析1.3.1 样品前处理称取处理后的土样10.0 g于具塞三角烧瓶中加入表1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酸溶液100 mL,放入恒温水浴振荡器中(25±1)℃震荡8 h.然后将含有DDT的悬浮液以5 000 r/min离心15 min,收集上清液,移取50 mL于100 mL分液漏斗中分别加入石油醚30 mL萃取3次,合并石油醚相,以6,5,4 mL浓硫酸磺化3次,石油醚相过无水硫酸钠脱水后,浓缩至近干,吹干后用石油醚定容至1 mL[8]. 1.3.2 分析测定色谱仪器分析工作条件:Agilent 4890具ECD检测器,检测器温度为280 ℃,进样口温度为250 ℃,载气(纯度99.999%)流量为1.0 mL/min,色谱柱为HP-5 弹性毛细石英管柱(30.0 m×0.32 mm×0.25 μm).柱温程序升温如下:100 ℃保持1 min,后以10 ℃/min升至180 ℃保持2 min,再以5 ℃/min升至260 ℃保持10 min.进样1 μL,采用不分流方式进样[11],外标法定量.2 结果与讨论2.1 有机酸对土壤中DDT的解吸比较对实验样品进行分析测定,土壤中DDT在不同质量浓度有机酸处理下,水溶液中解吸量及解吸率如表2所示.表2 不同质量浓度有机酸对土壤中p,p’-DDT的解吸率Tab.2 The desorption of organic acids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n p,p’-DDT in soil有机酸ρ/(mg·L-1)草甸土盐碱土解吸量m/ng解吸率/%解吸量m/ng解吸率/%蒸馏水087.41.9121.02.7柠檬酸3.6160.03.5438.09.731.0143.03.1291.06.4243.087.01.9150.03.31203.071.01.5110.02.22040.053.01.167.91.5苹果酸3.4210.34.6302.06.724.0180.64.0286.06.3244.0168.53.7 196.04.31133.0103.22.2134.02.92169.068.91.541.00.9草酸3.2136.03.0378.08.422.8121.02.6281.06.8231.093.02.02 02.04.51085.068.01.5154.03.12019.836.00.880.91.8由表2可以看出,DDT在蒸馏水中的解析量非常少,在室温条件下有机酸质量浓度较低(最接近实际根系分泌有机酸质量浓度)时对土壤中DDT的解析量最高,其解析率分别是对照蒸馏水处理的1.5倍和3倍,并且随着有机酸质量浓度的升高解吸量逐渐减少.当有机酸质量浓度在1 203.0 mg/ L左右时,DDT解吸量低于对照蒸馏水处理的解吸量.由此可知,有机酸质量浓度并非越高解析率越高,只有当有机酸的质量浓度在最接近实际根系分泌质量浓度时[9],才能把土壤中DDT更多的解吸出来,增加DDT的水溶解度,使更多的DDT进入到液相中,增加其生物利用性.2.2 不同土壤类型对DDT解吸的影响不同质量浓度有机酸对不同类型土壤中DDT的解吸曲线见图1,2,3,可以看出3种有机酸对盐碱土的解析率均要高于其对草甸土的解析率,这与盐碱土有机质含量低及土壤其他理化性质有很大关系.图1p,p’⁃DDT不同质量浓度柠檬酸解吸情况Fig.1Thedesorptionofcitricacidwithdifferentmassconcentrationsonp,p’⁃DDT图2p,p’⁃DDT不同质量浓度苹果酸解吸情况Fig.2Thedesorptionofmalicacidwithdifferentmassconcentrationsonp,p′⁃DDT图3 p,p’-DDT不同质量浓度草酸解吸情况Fig.3 The desorption of oxalic acid with different mass concentrations on p,p′-DDT3 小结当有机酸溶液最接近实际植物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的质量浓度时,其对土壤中DDT的解吸率最高.低质量浓度有机酸有利于土壤中DDT的解吸,这些分泌物能不同程度地提高际圈内污染物质的可移动性和生物有效性,增加了其在土壤中的生物活性.盐碱土中DDT的解吸量要高于草甸土.在土壤上的吸附除物理吸附外,还存在化学吸附.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中能与DDT发生键合的官能团越多,结合态DDT越多,流动性越弱,可利用的水溶态DDT就越少[10-11].草甸土具有很高的有机质含量,故其土壤类型解吸下来的DDT量少.【相关文献】[1] 张从,夏立江.污染物土壤修复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2] 朱忠林.农药污染与人体健康[J].环境保护,1994(6):46-48.[3] Yoshitomi K J,Shann J R.Corn Root Exudates and Their Impact on 14-Cpyrenemineralization[J].Int Microbial,1997,26(1):43-45.[4] 信欣,蔡鹤生.农药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J].植物保护,2004,30(1):8-11.[5] White J C,Mattina M I,Lee W Y,et al.Role of Organic Acids in Enhancing the Desorption and Uptake of Weathered p,p’-DDE by Cucurbita Pepo[J].Environ Pollut,2003,124(1):71-80.[6] 旷远文,温达志,钟传文,等.根系分泌物及其在植物修复中的作用[J].植物生态学报,2003,27(5):709-717.[7] 安凤春,莫汉宏,郑明辉,等.DDT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3(7):39-44.[8] 汪雨,张玲金.常压微波技术萃取土壤中有机氯农药[J].岩矿测试,2006,25(1):15-18.[9] 魏树和,周启星,张凯松,等.根际圈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与机理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43-147.[10] 朱凡,田大伦,闫文德,等.多环芳烃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修复研究进展[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27(5):112-116.[11] 许超,夏北成.土壤多环芳烃污染根际修复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7(1):216-222.。

酸性条件下红壤表面Pb反应动力学的能量特征

酸性条件下红壤表面Pb反应动力学的能量特征

酸性条件 下红壤 表面 P b反应动 力学 的能量特征
王代长 ,孙志成乙,蒋新 。 ,卞永荣 ,周立祥。
1 河南 农业 大 学资 源与 环境 学 院 ,河 南 郑 州 4 00 ;2 . 5 02 .中 国科学 院南 京土 壤研 究所 ,江苏 南 京 20 0 08 1 3 南 京农 业大 学 资源 与环 境学 院 ,江苏 南 京 2 09 . 10 5
探 讨P 的反应 机理 及 动力学 特 征 , 了解红 壤 中P b 以 b 的变化 机制 。
节到设计流量 ,开启磁力搅拌器 ,使酸溶液以1 . 0 ml n 的 恒 定 流 量 通 过 反 应 池 ,液 相 中P  ̄ 在 ・ mi bl J
28 9K和3 3 下为土壤胶体表面吸附,待第一滴流 K 1 出液流出时开始计时 ,每1 i 0m n 收集一个滤液样 , 连续 自动 收集 直至 吸 附达 到平衡 ,精 确测 定其 滤液 体积 。

的配制法为 : 2O 和H O 摩尔比为4: 的混合 将H S 4 N 3 1 液 ,用去离子水稀释成p 值为3 、3 、4 和5 H _ . . . 3 8 3 5 的酸溶液 ( 均含 P .5 bO0 mmo・ )。 l 13 吸附 动力学 实 验 . 称20 土壤 放人 反应 池 [t .0g 1,用蠕 动泵 快 速将 2
14 测定 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 试 土壤 .
土壤理化性状测定方法参照文献[ 1 b 1 ,P 用原 3 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 ( nl i Jn G);p A a t eaA yc H 用玻璃 电极测 定 ( 3 c ),参 比电极 为饱 和甘汞 2 型 1
电极 ,离 子计 为P JI GT N T R Q — DI ALI ME E 。 C O

红壤对土霉素的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红壤对土霉素的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红壤对土霉素的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红壤资源概述 (2)1.2 土霉素在土壤中的行为 (3)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二、文献综述 (5)2.1 红壤对抗生素的吸附研究进展 (6)2.2 土霉素吸附机制分析 (7)2.3 影响因素研究概述 (8)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10)3.1 实验材料 (10)3.1.1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11)3.1.2 土霉素及其他试剂 (12)3.2 实验方法 (13)3.2.1 吸附实验设计 (14)3.2.2 样品分析与检测 (15)四、红壤对土霉素的吸附特征研究 (16)4.1 吸附等温线分析 (17)4.2 吸附动力学研究 (19)4.3 吸附热力学参数计算 (20)五、影响因素研究 (21)5.1 土壤性质对土霉素吸附的影响 (22)5.1.1 土壤类型 (23)5.1.2 土壤质地与结构 (23)5.1.3 土壤pH值与有机质含量 (24)5.2 环境因素与土霉素吸附的关系 (25)5.2.1 温度的影响 (26)5.2.2 离子强度的影响 (27)5.2.3 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 (28)一、内容概要本文研究了红壤对土霉素的吸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通过对红壤与土霉素相互作用机制的探讨,揭示了红壤吸附土霉素的能力及其相关因素。

研究内容包括红壤的基本性质分析,土霉素在红壤中的吸附动力学特征,以及不同环境条件下,如溶液pH、离子强度、温度等因素对红壤吸附土霉素的影响。

通过批次平衡实验和模型拟合,获得了红壤吸附土霉素的最大吸附容量和吸附机理。

还探讨了实际环境条件下,如共存离子、有机质等对红壤吸附土霉素的影响。

本文旨在为深入理解红壤中土霉素的迁移转化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为土霉素的环境风险评估和治理提供科学支持。

1.1 红壤资源概述红壤是指在自然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到强酸性降水的影响,使得土壤中的铁、铝氧化物含量较高,导致土壤呈现红色的一种土壤类型。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钾释放的动力学分析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钾释放的动力学分析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钾释放的动力学分析
张博;李佳颖;李洪臣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6(000)035
【摘要】[目的]充分利用土壤矿物态钾,提高土壤供钾能力.[方法]研究低分子量有机酸乙酸、乳酸、苹果酸、柠檬酸、草酸对土壤钾释放的影响.[结果]土壤钾释放分为快速释放(0~100 h)和稳定释放(100 h后)2个阶段,其中快速释放阶段的钾释放速度快,单位释放量大,持续时间较短;稳定释放阶段的钾释放较慢,单位时间钾释放量较小,持续时间长.土壤钾释放动态曲线接近对数方程和幂函数方程,拟合效果较好,与抛物线方程拟合效果较差.[结论]有机酸活化土壤钾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草酸、柠檬酸、苹果酸、乙酸、乳酸.
【总页数】3页(P140-142)
【作者】张博;李佳颖;李洪臣
【作者单位】三门峡市烟草公司陕州分公司,河南三门峡472000;河南省烟草公司三门峡市公司,河南三门峡472000;河南省烟草公司三门峡市公司,河南三门峡4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8
【相关文献】
1.低分子量有机酸作用下棕壤、褐土钾的释放动力学研究 [J], 王东升;梁成华;王文华
2.低分子量有机酸对钾长石中结构钾释放的影响研究 [J], 王文华;王东升;姜戈
3.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磷释放动力学的影响 [J], 陆文龙;王敬国
4.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紫色母岩中钾释放的影响 [J], 江长胜;杨剑虹;魏朝富;谢德体;屈明
5.生态岩类森林土壤矿物质的养分释放初步研究(Ⅰ)──长石质森林土壤矿物质的钾素释放 [J], 向师庆;戴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低分子量有机还原性物质与土壤的相互作用Ⅱ.低分子量有机还原性物质与土壤作用的化学反应

低分子量有机还原性物质与土壤的相互作用Ⅱ.低分子量有机还原性物质与土壤作用的化学反应

过程中定时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测定, 分别以峰电位 和峰电流作为反应物区分和定量的指标 。 对于络
2+ Mn2 + 合反应的测定, 则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 Fe 、 离子, 以原始溶液作对照。 操作过程宜在 N2 条件 [1 ] 下进行 。 1. 4 正、 负电荷有机还原性物质吸附量测定
取培养液过滤, 分别通过阴、 阳离子交换树脂, -1 定量取出两份, 常温下以 0. 004 mol L KMnO4 滴 定, 作为反应前正、 负有机还原性物质量。 同量另 加入土壤( 土ʒ 液质量比为 1ʒ 8 ) , 搅拌离心, 取一份, 用标准 KMnO4 滴定, 即为反应后正、 负电荷有机还 原性物质量, 反应前后数量相差为正、 负电荷有机 还原性物质吸附量。 1. 5 功能团鉴定 1] 。 见参考文献[ 1. 6 氧化铁、 氧化锰制备 氧化铁: 称取 Fe( NO3 ) 3 ·9H2 O 50 g, 加去离子 水 825 ml 溶解, 以 5 ml min 速度滴入 2. 5 mol L NaOH 约 180 ml 后, 不断搅动, 使 pH 略大于 12 。 将 溶液在 70ħ 下保温 48 h, 每隔 5 6 h 予以搅拌。取 - , 再移悬浮液至结晶 出后进行电渗析 直至无 NO3 , 澄清, 倾去清液, 在红外灯下烘干, 研细并过 60 皿, 目筛。 氧化锰: 将 Mn ( NO3 ) 2 ( 50% ) 23. 9 ml, 用去离 用 KOH 调 节 pH 至 中 性, 配成 子水 稀 释 至 1 L,
-1 脉 冲 电 压 为 25 mV, 扫 速 2 mV S , 工作电压 - 0. 5 V + 1. 5 V。 将 培 养 液 过 滤, 取 9. 0 ml 滤
1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供 试低分子量有 机酸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 ( K Z C X 2Y W -438和 K S C X 1Y W09) 资助 通讯作者 , E m a i l :x x w a n g @i s s a s . a c . c n 作者简介 : 喻艳红 ( 1979— ) , 女 , 河南信阳人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土壤化学方面的研究 。 E m a i l : y h y u @i s s a s . a c . c n 收稿日期 : 2009 -03 -31; 收到修改稿日期 : 2009 -06 09
[ 23]
[ 1]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材料 供试 土壤 采 自中 国 科 学 院 红 壤生 态 实 验 站 ( 28° 13′N , 116 ° 55′E ) 的 马 尾 松 林 地土 壤 ( 5 ~ 20 c m ) 。 所采土样风干 、磨细 、过 0. 25 m m筛备用 。 该土壤为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的典型红壤 , 土壤质地为 黏土 (< 0. 002 m m 黏粒含量 41. 2%) ,p H 为 4. 49( 水 ( m l ) : 土( g ) = 2. 5: 1) , 有机质含量为 25. 80 g k g -1 ( 重铬酸钾容量法 ) , 游离氧化铁含量为 32. 14 gk g ( D C B法 ) , 游 离 氧 化铝 含 量 为 5. 77 gk g ( D C B 法) , 主要黏土矿物为高岭石和水云母 。 实验选取草 酸 、柠檬酸 、酒石酸和 苹果酸作 为 研究对象 , 因为这 4 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均是土壤中 自然存在的优 势有机酸 均为分析纯试剂 。 1. 2 实验方法 称取 若干 份 过 0. 25 m m筛 的土 样 0. 500 g 于 100 m l 离心管中 , 分别加入 25 m l 柠檬酸 ( 1m m o l L ) 、
第 48 卷 第 1 期 2011 年 1 月
土 壤 学 报
A C T AP E D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
V 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48, N o . 1 J a n . , 2011
红壤中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吸附动力学
喻艳红
1, 3

李清曼 张桃林 王兴祥
2
1
1
(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南京 210008) ( 2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武汉 430072) (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北京 100049)
[ 11] -1 -1
图 1 草酸 、柠檬酸 、酒石酸和苹果酸在红壤中的吸附动力学
。 目前应用较多的有以下几种动
随着振荡时间的增加急剧上升 ( 快反应 ) , 然后缓慢 上升至趋于平稳 ( 慢反应 ) ; 同时有机酸的瞬时吸附 速率 ( d S t — — —S 表示吸附量 ; t 表示时间 ) 逐渐减 t/d t 小 , 而吸附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 这主要是因 为有机酸吸附初始阶段吸附 点位周围聚积高 浓度 的有机酸根离子 , 所以初始阶段 的反应速率较快 ; 但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的 有机酸根离子和 土壤 表面的吸附点位均减少 , 而且土壤吸附有机酸以后 土壤表面的负电荷增加而导 致土壤表面对有 机酸 的静电斥力作用增强 , 从而导致有机酸吸附速率下 降 , 尽管如此 , 慢反应仍将长时间延续下去 。 4 种低 分子量有机酸的吸附动力学曲线趋势虽然相同 , 但 吸附量存在较 大差 别 , 其 吸附 量的大 小顺 序为 草 酸 > 柠檬酸 > 酒石酸 > 苹果酸 。 此处草酸吸 附量 最大主要与草酸的初始浓度较大 ( 5m m o l L ) 有 关 。 土壤对有机酸的吸附亲和 力大小一方面 与有 机酸本身的结构和性质有关 ; 另一方面可能还受有 [ 5] 机酸初始浓度的影响 ; 此外 , 可能还与溶液 p H有 关 , 因为 p H 对不同有机酸的解离有不同的影响 ; 土 壤类型也是影响有机酸吸附 亲和力的一个重 要因 [ 4] 素 。 因此 , 不同实验条件下有机酸的吸附量顺序 可能不 同 , 如 徐 仁 扣 等 的 研 究 发 现 砖 红 壤 在 1 p H 4. 0、 有机酸初始浓度为 0 ~ 1 m m o l L 条件下对 柠檬酸的吸附量大于对草酸的吸附量 ; 而 J o n e s 和 [ 4] B r a s s i n g t o n 的研究发现英国的 酸性灰化 土 、潜 育 土和美国的强淋溶土在 p H 4. 5、有机酸初始浓度 0 ~ -1 1m m o l L 条件下对草酸的吸附量均大于对柠檬酸 的吸附量 。 2. 1. 2 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吸附动力学模型 在 25 (±1 ) ℃时 , 一 级动 力 学方 程 、抛物 扩散 方程 、 E l o v i c h 方程和双常数方程对草酸 、柠檬酸 、酒石酸
1期
1
喻艳红等 : 红壤中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吸附动力学
1
203
酒石酸 ( 1m m o l L ) 、苹果酸 ( 1m m o l L ) 和草 酸 -1 ( 5m m o l L ) 溶液 , 再分别加 2 滴甲苯抑制微生物的 活性 , 混匀 , 在 25(±1) ℃ 条件下恒温振荡 1、3、5、10、 20、30、45、60、 120、 180、 360、 720、 1 440 m i n , 取出后立 -1 即 3 500 r m i n 离心 5 m i n , 上清液过 0. 22 μ m 滤膜 , 一部分溶液用于测定 p H , 另一部分溶液利用高效毛 细管电泳测定有机酸浓度 。 所有实验重复 3 次 。 有 机酸吸附量 ( S ,m m o l k g) 的计算公式为 : S ( C t t= 0 C ) V /W 。 式中 C m m o l L ) ; C t 0 为有机酸初始浓度 ( t 为吸附后溶液中有机酸浓度即测 定的有机酸浓 度 -1 ( m m o l L ) ; V 为溶液体积 ( m l ) ; W 为土壤质量 ( g ) 。 1. 3 吸附动力学模型 动力学方程是描 述阴阳离子在土 壤中化学行 为的重要手段 [ 12] 力学模型 。
2 1 1 1, 3
( 1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i l S c i e n c e ,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 N a n j i n g 210008, C h i n a ) ( 2I n s t i t u t e o f H y d r o b i o l o g y ,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o f S c i e n c e s , W u h a n 430072, C h i n a ) ( 3G r a d u a t e S c h o o l o f t h e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 B e i j i n g 100049, C h i n a )
关键词 低分子量有机酸 ; 红壤 ; 吸附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 S 153 文献标识码 A
低分子量 有机酸 在土壤 中广泛 存在 , 尤 其 [ 2] 是在根际 土壤中 , 其主要来源 于动植 物残体 的 分解 、微生 物 的代 谢 、植 物 根系 的分 泌 和土 壤 中 有机物 的 转化 等
A D S O R P T I O NK I N E T I C SO FL O W MOL E C U L A RWE I GH TO R G A N I CA C I D S I NR E DS OI L
Y uY a n h o n g L i Q i n g m a n Z h a n gT a o l i n Wa n gX i n g x i a n g
[ 14] -1
( 1) 一级动力学方程 l o g ( 1S K + A t/S m)=at ( 2) 抛物扩散方程 S t + C t/S m =R ( 3) E l o v i c h 方程 S + b l n t t= a ( 4) 双常数方程 l o g S o g a + b l o g t t= l 式中 , S 时间段内土壤对有 机酸的吸附量 ; S t为 t m 为有机酸最大吸附量 ; t 为反应时间 ; K 为表观吸持 a 速率常数 ; A 为常数 ; R 为相对扩散系数 ; C 为常数 ; a 和 b 也均为常数 。 1. 4 低分子量有机酸的测定 低分子量有机酸 采用高效毛细管 电泳间接紫 外检测法测定 ( 仪器为北京彩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生产的 C L 1030 高效毛细管电泳仪 ) , 测定条件参考 [ 13] Wa n g 等 的文献 , 进行了适当修改 。 具体测定条 件如下 : 毛细管总长度 58 c m , 有效分离长度 50 c m ; -1 缓冲溶液为 p H 5. 6 的 0. 5 m m o l L 十四烷基三甲 基溴化铵和 15 m m o l L 的磷苯二甲酸氢钾混合溶 液; 25℃条件下恒温检测 , 检测波长 254n m , 分离电 压 15 k V , 虹吸进样 10 s 。 草酸 、柠檬酸 、 酒石酸和 苹果酸 4 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在 5 m i n 内均能很好地 分离 , 而且 4 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在 0. 1~1m m o l L 内呈很好的线性 相关 , 相关系 数 r > 0. 999, 迁移时 间和峰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 5%。
-1 1 1/ 2
2 结果与分析
2. 1 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吸附动力学 2. 1. 1 低分子量有机酸在红壤中的吸附动态 有机酸的吸附动力学如图 1 所示 , 4 种低分子量有 机酸的吸附动力学曲线趋势相同 , 即吸附量均是先
204
土 壤 学 报
48 卷
和苹果酸的吸附动力学数据的拟合结果见表 1。 由 表 1 可知 , 4 种动力学方程对 4 种低分子量有机酸 在红壤中吸附动力学过程的拟合结果 均达到了极 显著相关 , 即 4种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吸附均可以很 好地用 4 种动力学方程描述 。 但是通过相关系数 r 值可以看出 , 4 种动力学方程的拟合情况有所差异 , 其中双常数方程的拟合效果最优 ; E l o v i c h 方程和抛 物扩散方程其次 ; 一级动力 学方程最差 , 这可能与 有机酸的吸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 一级动力学 过程 , 而 是一 个更 复杂的 反应 过程 有关 。 A h a r o n i [ 15] 等 也指出 , 如果实验数据与 E l o v i c h 方程具有较 高的相关系数 , 吸附过程是 非均相的扩散 过程 , 即 此处红壤对有机酸的吸附反应并不是 简单的一级 反应 , 而是一个由反应速率和扩散因子综合控制的 过程 。 为了了解有机 酸在红壤中吸附 动力学的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