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

合集下载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

答: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主要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然后是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最后是王韬、郑观应的新闻思想深入认识。

(1)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最先发现并重视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

他组织人员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刊,以了解和应对敌情。

译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华外报有关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报道,以及对西方国家基本情况的介绍。

积极弘扬林则徐译报思想的是其好友魏源。

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

魏源非常重视外报,在《海国图志》中阐述了他对西方报纸的看法,他以非常概括的文字揭示了报纸的社会政治功能。

从林、魏二人的主张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创办近代化报刊的环境和条件,林则徐还只是组织译报而没有办报。

(2)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

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主张。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洪仁玕办报思想的渊源来自西方,是他参照西方的报业模式为中国规划的一幅发展新闻事业的蓝图。

当时,西方国家的新闻业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处于商业报刊的发展时期,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操作原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其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证。

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1-10章问答题整理

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1-10章问答题整理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1)时代:远古时代(2)中国报纸的开始在唐代。

最早的报纸是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 前报纸时期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有哪些特点(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2)文字出现后,古代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更多样化;(3)汉代之后,传播体制日趋完善,传播载体日渐多元化。

(4)战乱频繁时,社会舆情愈发活跃。

3 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有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1)采集、编辑:进奏官自行采集;(2)传发:进奏官自发向地方各藩镇传发(3)部门:通过覆盖全国的邮驿系统发行。

4 “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1)唐代的报状,是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

带有官方性质,属于官报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下发的正式官报。

5 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处于什么地位?(1)特点: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和编发(2)地位:进奏官对稿件进行一些删节和筛选;“定本”制度迫使进奏官只能按照当局允许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

6 宋朝小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绝?(1)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非官方报纸;盛行于南宋;读者范围广(官员,知识分子,皇室成员,社会人士)(2)能满足一定社会需求,得到了社会支持。

7 明代官报的发行制度和宋代相比有什么不同内容提供者从进奏院变成了通政司和六科;内容和样式更加丰富。

8 “急选报”“天变邸钞”是什么性质的新传媒体?《天变邸钞》非官方发布,而是编报人自己抄写的。

是临时发刊报纸。

《急选报》:雕版印刷报纸。

9 清代官报的发行制度有什么特点?清朝入关之后,参考明代官报发行体制,集训在全国范围内发行邸报,即经由通政史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通政史司是收受臣僚章奏的机关。

六科是发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的机关。

提塘主要负责管保的抄传发行工作。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在上海等地办报有何重要意义?答:(1)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收复区创办报刊的情况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国民党集团大肆抢夺新闻阵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方针。

1945年9月14日,正在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并转华中解放区负责人,指示华中解放区尽快派人去上海、南京等地办报。

9月初,中共中央还电告中共广东区党委:迅速派人去广州、香港开辟宣传阵地。

①在上海,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就领导创办了《新生活报》,在国民党势力返回上海之前就先占上海报坛的一席之地。

在此前后,上海地下党组织还创办了一些以学生的名义出版的报刊,如党的“学委”出版的《新生代》、圣约翰大学党组织出版的《约翰呼声》等。

9月以后党在上海的办报活动推向高潮。

中共在上海出版的报刊中,数《联合日报》、《联合晚报》、《建国日报》、《文萃》周刊、《消息》半周刊、《群众》周刊的影响最大。

②在北平,国共两党于1946年1月签订停战协定,成立军事调处执行部。

接着,中国共产党利用在北平可以公开活动的合法地位,立即筹办党的新闻事业。

2月22日,中共在华北地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解放报》创刊同日,新华社北平分社也宣告成立。

但是,北平《解放报》和新华社北平分社自创建第一天起就开始遭到国民党特务的钳制与破坏。

③在华南地区,战后党在香港创办的第一家党报《正报》于1945年11月13日创刊,除了在港澳和华南地区广泛发行外,还远销马来亚等地,在海外华侨中也有巨大影响,最高发行量达2万份。

(2)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收复区创办报刊的意义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的报刊,虽然受到国民党当局的严厉镇压,大多数出版时间不长,但是他们配合重庆《新华日报》积极宣传了和平、民主、统一的建国方针,揭露了国民党内战、独裁的阴谋,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评述“拒检运动”的经过与结果。

答:“拒检运动”是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一场斗争。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九章【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九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7.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共产党的报刊1.中共中央机关报刊(1)《向导》《向导》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至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

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

《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向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形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通过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

《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

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蔡和森蔡和森(1895—1931)是《向导》的首任主编,在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蔡和森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他的文章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

他于1925年冬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至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

(3)《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新青年》季刊于1923年6月15日在广州创刊,瞿秋白主编,1924年12月出版第4期后休刊。

1925年4月复刊,原定为月刊,实际上成为不定期刊,1926年7月出版第5期后终刊。

以宣传马列主义理论为基本任务,基本内容有:介绍马列主义的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从理论上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参加“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前锋》于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

瞿秋白主编,原定为月刊,实际未能按期出版,1924年2月1日出版第3期后停刊。

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1957年至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请解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1)在曲折中发展、在摸索中前进是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点。

(2)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①这一时期经济的大起大落直接影响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a.在“大跃进”时期,报纸数量激增,诞生了大量的县级报纸、企业报、农民报,广播电台也遍地开花。

b.到了经济紧缩期,由于纸张紧缺,报纸不得不大量停办、合并,报纸数量大减,报纸的版面、印数也随之大量削减,许多广播电台也成了哑巴。

c.从经济调整期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新闻传播事业已经渡过了凋零期开始复苏,但这种复苏极其短暂,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恶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重新跌入低谷。

①在10年的时间里,我国在政治上先后发生了1957年的整风与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及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的反右倾运动。

每一次运动之后,“左”倾错误虽然得到一些矫正,但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根除,全国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中的“左”倾路线不断加剧。

新闻传播事业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当其冲,深受其害。

传媒在整风运动中盲目鼓励大鸣大放,充当了“引蛇出洞”的工具,在“大跃进”中推波助澜、大放卫星,鼓吹共产主义穷过渡,给国家与人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一些新闻报道违背基本的新闻规律,以“假、大、空”的新闻报道代替真实的事实报道,教训极其深刻。

②在新闻学研究领域,1956年的新闻改革给正常的学术讨论提供了机会,许多可贵的探索活跃了当时的新闻界,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也使新闻理论工作者与新闻实际工作者共同探讨建国后的新闻传播活动成为可能。

只是一切的讨论很快就被“阶级斗争工具论”的大帽子束缚住了手脚,很多研究者在频繁的政治运动和动辄得咎的形势面前,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

③经过“大跃进”的狂热之后,党和政府主管宣传的领导和新闻界的同志一起对新闻工作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重提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答:(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所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唐朝。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实行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

进奏院的负责人简称进奏官,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

唐代的进奏官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

这些进奏官们既为所代表的地方藩镇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

当时人称“进奏院状”、“报状”、“留邸状报”等,这种原始状态报纸的出现便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答: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在报纸诞生之前,即唐朝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

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相近。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这些传播媒介垂之久远和传于后世的考虑较多,现实的传播作用和传播的时效性还不算太大。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5-9章)【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5-9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5.1结构脉络图5.2本章要点详解一、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1.政党报纸大发展的历史背景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旧的禁令的废除。

(2)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3)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4)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5)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

2.新闻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纸的泛滥(1)新出版的报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建立的各级政权机关的机关报。

(2)在这些报刊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

(3)为了在国会中争取更多的席位,具有实力的国民党和进步党两大系统,竞相创办报刊作为自己的舆论机关。

(4)除了“同盟会—国民党”和“共和党—进步党”两大政党系统的报刊外,一些小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也办起了不少报刊。

(5)和全国范围内的办报高潮相配合,这一时期在国内的一些主要省市,还办起了一批有专人从事新闻采访并向报社发稿的通讯社。

二、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事业1.袁世凯对各种报刊的控制和收买袁世凯控制舆论和新闻界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点:(1)创办御用报纸。

(2)收买报纸或报人。

(3)迫害和摧残反对派的报刊。

(4)通过立法手段,以总统、中央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各级地方政府的名义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逐步建立起一个为其封建军阀独裁统治服务的新闻法律制度。

2.报界的反袁斗争(1)1913年3月20目袁世凯唆使赵秉钧派人在上海将宋教仁刺杀。

为了瞒天欺世,在宋教仁事件发生前夕,就向各报转发了陆军部、内务部的命令,以防止泄露外交、军事机密为借口,宣告对各报拟刊载的新闻稿实行预检。

(2)同月,内务部通令各地报刊不得使用“万恶政府”、“政府杀人”、“民贼独夫”等字样,违者从严取缔。

从此,报馆、报人被警告训斥、传讯罚款、搜查封禁、直至被捕被杀的事件接连不断,一大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遭封禁。

(3)上海《民立报》从宋案发生的第二天起,每天以整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的经过,广州创办了《讨袁报》,一些报纸也出版了反袁专刊。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作者xxxx------------------------------------------日期xxxx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1)起始和发展脉络: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两汉时期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露布和布告。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是童谣和谣言。

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木简、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2)古代报纸的诞生: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一种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互动有无,交流情况,判断敌情和获取生产物资,甲骨卜辞、情报信、烽火狼烟等都算是传播的手段。

则中原始的新闻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体系。

直到报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3,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1.试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

答:(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繁荣的表现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新闻事业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报刊种数剧增。

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录,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

另据1912年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的报告说,从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到10月22日的8个月内,在内务部注册立案的北京报纸有89家。

②报刊销数猛增。

《中国报学史》记录,武昌起义后半年内,全国报纸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个数字超过了历史最高记录。

(2)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①旧的禁令废除。

武昌起义后,所谓的《大清报律》等法规形同虚设,限制办报和束缚办报人手脚的各种禁令,大多自行废弛。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通电全国新闻界宣布:“满清行用之报律,军兴以来,未经民国政府明白宣示,自无继续之效力。

”至于前清的《著作权章程》,因其没有同民国国体相抵触的内容,决定在未颁行新的著作权法前暂时援用。

②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

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如1912年3月11日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2章第6条第4款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③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在辛亥革命进行中和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党立刻在其所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建立起自由新闻体制。

各地政权机关都在所颁布的法令和签署的协定中,写有保护言论出版自由之类的条款。

④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针对《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由内务部参事林长民草拟了一个简单的条例《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但有关电文发至上海的中国报界俱进会后,立即遭到了该会和新闻界的一致反对。

孙中山基于对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的尊重,以及法律文件的制定必须经过参议院,不得违反程序的原则,下令取消了该报律。

“暂行报律”被撤销一事,加深了人们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认同。

⑤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

新创办的报刊,无不以天然的“舆论之母”、“舆论的代表”、“四万万民众共有之言论机关”自居,极力宣扬在民主制度下,“报馆与国务院、总统府平等对待,其性质与参议院均同为监督公仆之机关”,“共和国之最高势力在舆论”,而新闻记者是“不冠之皇帝,不开庭之最高法官”,应担负起监督政府和指导国民的职责。

报刊不仅可以批评官员,甚至可以指名道姓地斥责总统,这与封建社会的强烈反差,使一些知识分子或政客过于热衷或迷信创办报刊。

2.简述“癸丑报灾”的前因后果。

答:“癸丑报灾”是指“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

“二次革命”失败之后,袁世凯政府宣布国民党为“乱党”,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扣以“乱党报纸”的罪名而查封。

北京、天津、武汉、广州、长沙、成都、福州、南昌、开封等地的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全部被查封。

非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只要有碍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也被乘机剿灭。

一些本来拥袁的报纸也有因“城门失火”被殃及者。

(1)在北京,《超然报》本是军阀江朝宗津贴的报纸,因刊登《顺天府中之黑幕》一则消息,被赵秉钧指为“诋毁军人名誉”而被查封。

政治上相当保守的《正宗爱国报》,因一个编辑写的时评中有“军人为国家卖命,非为个人卖命。

若为个人,可谋生之处甚多,何必从军”等语,就被扣上“迹近通匪,煽惑军心”的罪名而被查封,该报社长丁宝臣后来也遭到枪杀。

(2)在广州,袁世凯的代理人龙济光在一天之内就查封了《中国日报》、《平民报》、《中原报》、《民生报》、《讨袁报》、《觉魂报》等六家反袁的国民党报纸。

教会报纸《震旦报》因言论激烈而被封,发行人康仲荦被杀。

一向“拥护中央”的《粤声报》、《民治报》、《公论报》等,因被怀疑与国民党的粤军和民军有关连,也先后被查封。

(3)在福州,《福建民报》、《群报》、《共和报》等被封,主笔被捕。

(4)在开封,《民立报》编辑敖瘦蝉撰写了一幅悼念宋教仁的挽联:“目中竞无拿破仑,宜公先死;地下如逢张振武,说我就来。

”这副对联发表后,敖瘦蝉被袁世凯的爪牙逮捕并枪决。

(5)上海的情况稍有不同。

《民立报》、《民权报》、《民强报》、《天铎报》、《国民日报》等国民党报纸,因在上海租界内出版,袁世凯政府无权直接查封,但由内务部明令各地“禁止售卖”,致使这些报纸发行受阻,印数骤降至几百份,因经济上难以维持而被迫停刊。

《中华民报》则因总编辑邓家彦被袁世凯政府咨请租界当局逮捕、判刑而停刊。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300多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

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癸丑报灾”是中国新闻史上对报业的一次沉重打击。

3.简介袁世凯对报界的控制手段和报界的反抗情况。

答:(1)袁世凯当上了临时大总统之后,表面上赞成共和,暗地里却用极其狡猾的手段实行专政,用尽各种方法试图控制报界,使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局面戛然终止。

①创办御用报纸,收买报纸、报人在袁世凯上台之初主要采取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纸报人以为己用等手段。

袁世凯创办或接办的御用报刊,在北京主要有新创办的《国权报》、《金刚报》和《亚细亚日报》,在上海主要有接办的《神州日报》,在广州主要有接办的《时敏报》,在长沙主要有新创办的《国民新报》等。

在这些报纸中,影响较大的是北京的《亚细亚日报》和上海的《神州日报》。

②迫害摧残革命报刊对一批追求民主、革命立场坚定的报刊,袁世凯则毫不留情地进行迫害与摧残。

尤其是在“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政府借军事胜利之淫威,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大肆摧残,酿成了“癸丑报灾”。

③制定法律法规,钳制新闻事业袁世凯在其统治地位稍稍巩固后,又以总统、中央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各级地方政府的名义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进一步钳制报界,如发布《报纸条例》、《出版法》等,严苛程度甚至甚于清政府。

(2)袁世凯政府对报业的压制,引起了报业的强烈反弹。

很多报纸冲破禁锢,揭露袁世凯政府的阴谋。

①宋教仁被刺杀的第二天起,上海《民立报》就每天以整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经过。

刊登凶手供词和袁党往来的密电,用事实证明袁世凯就是刺宋的元凶。

与此同时,广州、北京等地的报纸也出版了反袁讨袁的专报、专刊。

一些非革命党报纸也加入了反袁行列。

②“二次革命”之后,孙中山东渡日本,重组“中华革命党”,并在日本东京创办《民国》杂志和《甲寅》杂志,进行反袁宣传。

接着,他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又在海外其他地区和国内上海创办革命报刊或将当地的华侨报刊改组为革命报刊,建立起反袁的宣传阵地,如《民国日报》在国内竖起反袁世凯的宣传大旗。

③袁世凯宣布筹办帝制后,原先拥袁、亲袁的报纸和报人,也转而加入了反袁行列。

著名报人梁启超写了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复辟帝制,一些历来比较保守的老牌资产阶级报纸也改变态度支持反袁。

真正为袁世凯称帝作鼓吹的,最后只剩下《亚细亚日报》等几家御用报纸而已。

4.试析民国初年新闻业务的进步及其原因。

答:(1)民国初年新闻业务进步的表现由于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政府实行言论禁锢政策,因而各报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搞好新闻报道上,从而使新闻报道工作较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促进了新闻业务的发展。

①新闻报道工作加强a.报纸上消息的比重加大,电讯增多。

一些重要的电讯还用大号字排出,并在字旁加圈加点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个别大报还派出了驻国外的记者,加强了国际新闻的报道。

如《申报》实行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对于重要政治问题,一般只报道、少评论或者不评论。

用大量北京专电等政治新闻补充言论的不足。

还增设多种专刊、专栏,加重报纸的知识性、趣味性。

在欧美各国都有特聘通讯员,增加报纸的国际新闻报道。

b.新闻通讯走向成熟。

报纸开始了由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的转变。

夹叙夹议的新闻通讯这种新的报道体裁开始走向成熟,深受读者欢迎。

各大报不惜重金聘请有才干、有经验的记者常驻北京,以专电的形式独家报道中央的政治新闻。

c.经济新闻报道加强。

一战期间,我国的工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因而有的报纸,特别是商业报纸还加强了经济新闻的报道。

如上海的《新闻报》以工商界和普通市民为主要发行对象,着重开拓经济新闻。

1921年元旦创刊的《商报》,也以经济新闻报道与评论为长,对国内外金融行情详加介绍。

d.新闻摄影照片在报纸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一些报纸还刊出时事性插画或定期出版图画附张。

②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民国成立以后,新闻通讯社真正发展起来。

1913年至1918年的五六年内,新创办的通讯社不下20家,这些通讯社的规模一般都不大,有的只有一两个访员,用复写或油印方式向有限的几家报刊发稿。

在经济上,大多靠官僚政客和资本家的津贴来维持,也有个别是自由撰稿人独立办的。

在这些通讯社中,邵飘萍主办的东京通讯社、新闻编译社办得最为成功。

③副刊有了大的发展鸳鸯蝴蝶派小说在报纸上大行其道。

民初以后,有更多的报纸开辟副刊,刊登文学作品和茶余饭后的消闲性文字来吸引读者。

其中如《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快活林”等,影响都很大。

(2)民国初年新闻业务的进步有着多方面的原因:①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需求。

②新闻业务的进步也得益于通讯技术和印刷技术的提高,这一点在新闻图片的大量而广泛的运用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③革命的高潮过去之后,在迷惘和失望之中,鸳鸯蝴蝶派开始风行于中国的文坛和报坛,他们借助报纸的副刊大行其道,因此副刊得到很大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