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唐代(一)设计史
设计概论00688第一章_第二节 中国艺术设计的历史

第一章
设计的历史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掌握设计发展的历史脉络 了解现代设计与现代艺术的关系 认识中国当代设计文化状况
二、考核知识点
(一)设计的发生 (二)中国艺术设计的历史 (三)西方艺术设计的历史 (四)现代设计与现代艺术的关系 (五)中国当代设计文化的状况
第二节 中国艺术设计的历史
其他还有夔(kuí )纹、鸟纹、象纹、鱼纹等,
一般采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即 以兽面纹为主题,以回纹为陪衬,形成逐次 效果。图案组织多用单独纹样,并用对称式, 显出威严工整的艺术氛围。
青铜立人像
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 商器时代晚期已开始使用天然铜制
造小件工具和装饰品。从夏代开始铸造青铜 器,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的设计 铸造达到了顶峰。
拓展知识点3
青铜器设计,是我们的祖先继彩陶和黑陶以
后,在产品设计领域的又一伟大创造。
拓展知识点4
奴隶社会不同于原始社会,残酷的阶级统治
是青铜器设计的基本特征。
青铜器的设计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
⑤农业在青铜时代开始对人们的实际生
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铁器的出现为农 业耕作提供了新的生产力。 ⑥商周历法的完善将时间概念引入人类 设计的意识。 ⑦商周车辆和道路的使用,使交通具有 设计意义。 ⑧货币作为一种流通的符号,有着显著 作用。 ⑨《考工记》的出现是先秦最重要的设 计著作。
商代有了“十干”:
甲﹑乙﹑丙﹑丁﹑戊(wù )﹑己﹑庚﹑辛﹑壬
(rén) ﹑癸(guǐ)
十二支:
子、丑、寅、卯、辰、巳(sì )、 午、未、申、酉(yǒu 戌(xū
)、
中国设计史隋唐五代时期艺术设计的时代特点

唐 越窑海棠式杯。 此杯的口沿和杯身
造型屈曲有致,犹如海 棠花开,杯足较高,外 撇。此种造型来源于萨 珊金银器“多曲长杯” ,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格 。此杯胎质细腻,釉层 均匀,反映了当时的烧 瓷水平。
唐白釉长颈瓶。 瓶呈圆口,
唇外翻,长颈丰 肩鼓腹,平底无 釉,器身施白釉 ,白中泛淡青, 釉色温润,表面 有细小开片,造 型优美。
唐代,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开明,工艺得到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装饰题材大量采用了植物纹样,面向自然与生活,富有浓厚的生活情 趣,总体风格趋于博大清新、富丽丰满。装饰技法、工艺手段丰富多彩 。
五代十国时期,诸国混战虽然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但社会生产仍未中 断。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装饰风格继承了晚唐的洗炼、沉稳。逐渐 形成比较拘谨、秀气、柔和的时代特点。
唐 青瓷凤首龙柄壶。 特点: 一、造型,通过壶的顶端塑一凤头盖和尖 嘴流、合而成为像一只亭亭玉立的凤鸟, 而把柄又塑成龙形,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 统的龙凤艺术,栩栩如生,真是巧夺天工 ,匠心独具; 二、纹饰,瓶身上的联珠纹的装饰,证明 它是受着波斯萨珊王朝各种金银工艺常用 的图案所影响,体现了唐代中西文化交流 的繁荣景象; 三、釉色,青绿中略泛黄色,具有一种古 朴淳厚的玉质感。
一、陶瓷工艺与陶瓷设计——唐朝
1、青瓷
唐代的青瓷,是当时陶瓷中的一个主要品种,几乎遍 布南北各地,其中最为著名而具有代表性的是越窑青瓷。
越窑青瓷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 润,光彩照人。
2、白瓷
白瓷是唐代陶瓷中一个重要的品种。具有代表性的白 瓷窑,是与越瓷齐名的邢窑。
邢窑白瓷的特点是器形素雅大方,不施纹饰。釉白而 微闪淡黄或淡青。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这组乐舞俑是典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金属设计、漆器设计、玻璃设计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金属设计、漆器设计、玻璃设计金属设计:魏晋南北朝金银器特点:独具异域风采。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朝代更替频繁,社会经济亦遭受破坏。
然而另一方面,各民族在长期共存的生活中,逐渐相互融合,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加之佛教及其艺术的传播,使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空前发展。
这些在金银器的形制纹样发展中,都曾打上了明显的烙印。
唐代金银器特点:绚丽多彩。
唐代,金银器制作有了重大发展。
近几十年来的几次大宗发现,金光闪闪,银光熠熠的金银器,又成了显示唐王朝富丽堂皇、灿烂夺目的标志之一。
不是吗?当你看到那数量众多,类别丰富、造型别致,纹饰精美的金银器时,一定会联想到唐文化艺术的雄健、华美和自然秀颖。
唐代金银器纹样丰富多彩,这些纹饰与器形一样,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风格,透过它们,我们确实可以感到唐代现实生活的五彩缤纷,文化艺术的欣欣向荣。
唐代金银器的工艺技术也极其复杂、精细。
当时已广泛使用了锤击、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錾刻、镂空等工艺。
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制作最主要的产品是铜镜。
自三国战乱以后,铜器生产仍在继续进行,但铜矿开采量减少,兼制瓷业、冶铁业迅速发展,铜制器皿的发展受到限制,只有铜饰件、铜镜、铜弩机、货币等仍保持旧有的规模。
从部分铜镜铭文看,当时北方铸镜中心可能在徐州,南方铸镜中心在会稽郡的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和武昌(今湖北省鄂城)。
此外四川成都一带的铸镜工艺也比较发达。
铜镜的纹饰和技法基本都沿袭东汉,北方主要是柿蒂连弧纹镜、方格规矩镜、简化规矩镜、兽首镜、夔凤镜、盘龙镜、位至三公镜等,南方主要是神兽镜和画像镜。
神兽镜以汉末流行的半圆方形带神兽镜和重列神兽镜居多。
画像镜主要在浙江绍兴地区发现,这种镜所雕铸的人物受传神写照画风影响,极为生动,几乎完全脱离了图案化。
其内容有东王公、西王母神人车马镜,以及历史故事镜。
常见为吴王与伍子胥故事,常将镜面分为4区,每一区表达故事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四个场面如同连环画一样,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
中外建筑史-隋唐时期的建筑设计

LOGO
太和山道教圣地——太和山道观,历史悠久,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始建。
LOGO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建筑设计
隋唐时期的陵墓建筑设计也发展到 了高潮,有因山设陵和平地起陵两种设 计形式,因山设陵创自唐太宗的昭陵, 而以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唐乾陵最为 宏伟。
隋唐时期的陵墓建筑设计因山为 陵,基本沿袭汉代四向开门的平面形式, 在陵园内设立祭享殿堂为上宫,陵外设 置斋戒、陵区内置陪葬墓,并且更加强 调了南侧神道的前导布局,这种形制基 本为宋代陵墓沿用,影响及于明清。
LOGO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建筑设计
南禅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位于五台县东冶镇李家庄旁。该寺创建于唐 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
LOGO
南禅寺大殿
LOGO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建筑设计
• 唐陵特点是利用地形,以山 为坟,不采用秦汉人工夯筑 的封土方上。Βιβλιοθήκη • 唐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
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是中
•
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
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
合葬陵。建于公元684年,
历时23年才修建完成。
• 唐乾陵被称为天下第一陵。
LOGO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建筑设计
隋唐两代还兴建了大量离宫,如近 年在陕西发掘的仁寿宫是隋文帝时期修 建的一座离宫,唐太宗时改建为九成宫, 此宫位于海拔1100米的山谷中,建筑选 址依山傍水,设计错落有致,整体建筑 呈山地园林式格局,以此表明隋唐时期 离宫建筑的盛行很大的促进了中国园林 建筑设计的发展。 。
不仅单层建筑,楼阁也可建成组
合体,由若干辅翼的次要建筑簇拥主 体,屋檐或曲折连延,或上下叠压, 翼角错落,屋身有大有小,虚实结合, 比单体建筑更富于艺术表现力。
中国设计史(高丰版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1.《中国设计史》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中国设计史》所研究的主要课题,既有每个时代与人民生活相关的实用产品,包括各种生活器皿、日常用具、交通工具、服饰用品等,从功能设计、造型设计、装饰设计、色彩设计以及材料和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考证、分析和研究,也有对中国古代平面设计和室内环境设计的介绍和研究。
同时,对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一些时代出现的影响较大的艺术家和有关艺术设计的典籍,也作一些概括性的介绍和阐释。
2.中国设计史的历史从发生与演变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设计的起源和发生,是从人类为了生存而劳动,为了劳动而制作工具开始的。
工具的设计,可以说是人类为了生存最早的设计作品。
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不但是石工具加工技术的的进步,更是原始工具的一个飞跃。
原始陶器设计,是我国古代设计史上第一座丰碑。
原始陶器造型设计,为我国古代产品造型设计奠定了基础,其开创的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设计原则,成为历代产品设计所沿用的一条基本准则。
原始陶器的装饰设计也取得了突出成就,从设计艺术学意义上说彩陶的装饰设计,解决了一个如何适应造型、美化造型、增强造型艺术感染力,又有着相对独立欣赏性产品装饰设计原则问题。
其开创的独立、连续适合等构成形式,又为中国古代的平面设计形成,奠定了基础。
而彩陶的装饰色彩,则成为中国传统装饰色彩构成的基础。
商周时期,青铜器与原始陶器,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在功能内容、造型、装饰、材料和工艺技术上,都发生了变革。
西周时期,青铜器设计,呈秩序化、系列化、规范化发展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鼎成列、钟成律”,青铜器系列化已经推广和普及。
周代青铜器所创造的系列化造型设计和分工合作,批量化的制作方式,在当时手工业设计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先秦车器,更是分工合作的产物。
《考工记》中阐述了“才美工巧”的设计原则,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和社会功能服务的设计理念。
汉代,实用漆器产品的生产进入最兴盛的时期。
织绣品的设计和服饰设计也全面发展,丰富产量和精美的设计,通过“丝绸之路”,使得中国驰名世界。
设计艺术史及理论(笔记)

艺术设计史及理论(一)-----设计与文明进程第一讲设计史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手工业时代,产业革命前四千年漫长岁月里,设计与制造是结合在一起的。
第二阶段:产业革命以来的早期工业化时代,设计与制造分离,导致了产品造型低劣。
第三阶段:成熟期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时代。
1919(包豪斯成立)——1960年——今天设计与生产制造活动重新结合,并且以现代设计的方式作了回答现代设计运动的兴起与现代设计美学的诞生。
第四阶段:信息时代与生态文明第二讲设计与科技文明一、技术起源技术是一个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复杂事物,它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文明进步的使者。
现代科学证明:地球产生45亿年,人类出现是二三百万年。
人类出现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而劳动在从猿转变成人类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导致技能,有了人类的劳动也就有了技术的萌芽。
1.石器的发展最初的劳动工具就是石器,距今260万年(肯尼亚),我国云南元谋人出土石器也有170万年的历史。
类型砸刮刻器尖状器(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阶段已使用钻孔,磨尖等新技术,一万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标志是磨光石器、石斧、石镰、石刀,可以来改造自然。
2.火的利用早期元谋人已经知道用火,北京猿人是最早用火的遗迹——灰烬层,开始吃熟食,灰烬达6米厚,这时灰烬成堆,说明人们已会利用自然火管理自然火。
人工取火技术可能是在旧石器时代未期随着钻孔技术的出现而发明,随磨制工具而普及。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生食变熟食,食物源扩大,体质加强,大脑进一步发达,火还用来开垦土地,烧制陶器,火炼金属。
恩格斯说:摩擦生火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
3.工具制造引发出手工业的发展新石器时代出现以植物种植和动物驯养为主的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进而又发展了制陶和纺织手工业。
·制陶技术——公元前九千年前,第一次通过复杂的工艺创造了自然界没有的人工材料,最初的编制木器涂土以耐火。
·1万三千年周口店已发现骨针(长3.2厘米,粗3.3毫米)说明在此之前人类已会缝制衣服。
中国设计史要点总结

第一章东方欲晓一原始夏商周设计距今约7000至8000 千年,原始建筑、制陶、编织等设计形态开始出现。
距今约4000年至3000年,中原黄河流域相继建立了夏、商、周王朝。
夏、商、周时代手工业规模宏大。
在统治者的控制下,青铜冶炼、制陶、玉石工艺、骨牙雕刻和染织等门类都有专门的作坊,手工业门类众多,分工细致明确,形成了直接服务王室官府的“百工”制度。
春秋时代冶铁技术出现,铁器的使用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促使设计发生新的变革。
随着设计和工艺实践的发展,出现了具有总结意义的著作《考工记》。
商周时代是中国社会走向向文明的时代,商周之际创作的《周易》一书蕴含的设计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设计活动。
第2章_深沉雄大——战国秦汉设计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时代,也是中华文明大厦构建的的伟大时代,诸子百家学术争鸣为文化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南北各地工艺活动广泛活跃,绘画和雕塑从工艺综合形式中逐渐独立出来,手工艺设计有了更大的发展。
诸子百家的学术活动、尤其是孔子和孟子、老子和庄子、墨子和韩非子诸家的学说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设计。
秦汉时代国力强大,秦王朝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建道路,发展工艺。
汉王朝承继秦制,发扬光大。
战国秦汉时代手工艺设计风格古朴,浑厚奔放,具有深沉雄大的夺人气势,反映出充满自信、阔大张扬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战国秦汉时代的设计对魏晋南北朝时代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金碧辉煌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设计公元220年东汉王朝在农民起义风暴的冲击下士崩瓦解,继之而起延续三百余年的魏晋南北朝是长期分裂的时代。
战争频繁、社会动乱使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迫使中原的汉民族和周边地区少数民族大迁徙,在动乱和迁徙中各族人民的文化艺术交流融合,各民族工匠乞的辛勤劳动创造出绚丽多彩的工艺品。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陶瓷、漆器、印染织绣和金属工艺都得到了较大发展。
无休止的战乱给民众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在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下,外来的佛教迅速在中国传播。
中国设计史1 原始-夏商周部分

中国艺术设计史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装饰纹样:商代的饕餮纹,周代的窃曲纹,战国的蟠螭(panchi)纹,汉代的四神纹和云气纹,六朝的莲花,唐代的牡丹,元代的松竹梅,明代的串枝莲。
原始社会几何纹,商周至汉魏六朝的动物纹,隋唐以后的花鸟图案。
艺术风格:商代的威严庄重,周代的秩序,战国的清新,汉代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代的丰满华丽,宋代的理性美,元代的粗壮豪放,明代的敦厚,清代的纤巧。
原始时期:自然流露奴隶社会时期:神秘、威严、深沉、庄重战国、秦、汉:古拙凝重、气势磅礴隋唐:自信、饱满、大器宋:理性之美、清秀、含蓄、典雅、单薄的凄婉之美元:粗犷、豪放、刚劲明:大方、明快、端庄、敦厚清:造型奇巧、色彩艳丽、装饰繁缛第一节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原始工艺美术总体特征:1、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紧密结合2、艺术性服从于实用性一、原始陶器北方仰韶文化的彩陶,南方河姆渡的雕塑,东部龙山文化的黑陶以造型取胜。
1、陶器的产生——定居的生活方式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生活特征之一。
我国陶器起源早最早的陶器资料:1962年在江西万年县出土了距今八千多年的陶器。
2、陶器的制作1)手制成型(早期)2)轮制成型(晚期) A慢轮制作 B快轮制作3)陶器造型源起——拟形陶4)陶器装饰源起素陶、彩陶、印纹陶其内容可归纳:几何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人物纹样四大类。
原始装饰具有普遍意义的是“图腾”(Totem)。
图腾原为印地安语,意为“他的家族”。
它大约和氏族公社同时产生。
5)陶器的材质红陶、灰陶、白陶、黑陶3、彩陶定义:彩陶是指新石器时代一种手制、用红、黑、白等色绘有花纹的陶器。
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陶器。
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
又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依据考古学对原始文化的分类、彩陶分布的地域、特点和时间上的差异,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文化类型: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过去曾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酱黄釉划花穿带瓶· 唐代
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 尔县出土 这件穿带瓶造型高耸, 酱黄色釉沉稳古朴, 利用划花在瓶腹组成 漂亮的装饰图案,瓶 口、瓶颈以多道弦纹 装饰。穿带后可将此 瓶携带于身,适合游 牧民族生活习俗
4. 釉下彩
早期瓷器多为单色釉,东晋时陶瓷中已有 青釉上加褐斑点的装饰。 唐代,湖南长沙窑的民间匠师创造出釉下 彩的技术,即用毛笔蘸色料在瓷坯上写字、 作画,然后施上透明釉,入窑烧造成釉下 彩画瓷,这在陶瓷史上是一项了不起的创 造。 长沙窑陶瓷多为青瓷上以褐彩或绿彩作装 饰花纹
武士俑
三彩镇墓兽
褐釉牛车· 唐代
明器
三彩女佣
三彩骑马女佣
彩绘文官俑
三彩男俑
三彩胡人骆驼俑
三彩凤首壶· 唐代
高31.5,口径3.5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出土。 此壶造型是由胡瓶变 化而来,具有唐代初 年的典型风格特征, 用模制法做成。唐代 流行的宝相花贴于壶 身正中
三彩舞人扁壶· 唐代
瓷器文物鉴定辨伪
从“质”入手 ——针对瓷器的胎质、釉色来看其年代和 窑口 从“形”入手 ——造型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反映出不同 时代人们的实用选择和审美意识 从“纹”入手 ——除釉色本身外所有装饰的内容与风格
三彩刻莲花盘
釉下彩
青釉四棱大碗
6. 唐三彩
唐三彩——低温釉陶系统,唐代手工业的一 种新品种。以高岭土作胎,先经过1100℃的 高温速烧,然后用铜、铁、铝、锰等元素加 入铅釉作催化剂,使已烧过的胎体上,经过 900℃的低温烧制,二次烧制而成。 通常用黄褐、绿、白三色组成,偶有蓝色釉
(1)唐三彩的类别
此三彩壶以一对舞蹈 人物纹做装饰,别具 一格,也体现了唐代 的生活风俗
三彩飞鸟纹三足盘· 唐代
高6.4,口径31.6厘米 此盘,以如意祥云和 飞鸟为装饰,黄、绿、 褐色釉彩相间,反映 出唐人热爱生活,富 于情趣的心理
三彩釉陶瓶· 唐代
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 镇 这件陶瓶造型端美饱 满,瓶上无具象纹样, 以黄、绿、褐等主要 釉色互为交融,产生 了烧制前难以想像的 自然效果
2. 白瓷 · 邢窑
邢窑白瓷约在初唐开始烧造,至唐代中期 已普及全国 胎体坚致细密而薄,釉色洁白而净,器形 规整 李肇《国史补》“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陆羽《茶经》“类雪、类银”
“官”字款白瓷碗· 唐代
口径13.8,高3.5厘米 此碗作成美观大方的 花瓣形,釉色白中带 青,光泽晶莹,可见 唐代白瓷烧制技术的 精湛
(2)唐三彩的分布和艺术特点
唐三彩大体分布在陕西、甘肃和河南三省。 时间跨度:出现于唐高宗中期或稍早,安 史之乱以后逐渐消失
人物动物俑形体匀称完美,相当写实;同 时又注重神韵,使之传神,达到形神兼备 的艺术境界 色彩斑驳绮丽,鲜艳夺目
三彩绞胎骑射俑· 唐代
高36.2,长30厘米 这件骑射俑除了头、 手用本色泥料外,其 它部位全部用绞胎做 法,马上人物腰佩剑, 手做拉弓勾箭状,是 唐代胡服骑射的反映
三彩牵马俑
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代
高58.4,长42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唐代鲜 于庭诲墓出土 这件三彩骆驼载乐俑 塑造的胡人乐手与骆 驼造型逼真,生动传 神,是盛唐时期社会 风俗的真实再现。
三彩女佣· 唐代
高45.2厘米,陕西省 西安市出土 这件女佣丰满的体态, 宽大的装束,使人感 受到唐代妇女的雍容 华贵。
黑釉塔式罐· 唐代
高51.5,口径7.2厘米, 陕西省铜川黄堡镇耀 州窑出土 此罐造型别致,黑釉 饱满光润,外形类似 塔的造型
寿州窑黄釉注子· 唐代
安徽省淮南上窑镇出 土。隋代以烧青瓷为 主的寿州窑到唐代改 烧黄釉瓷器 这件鼓腹黄釉注子胎 土使用化妆土,掩盖 了注子本身胎体的粗 糙。短流、短壶柄, 样式敦厚。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工艺美术
(公元581--907年)
一、概述
隋(581-618) “开皇之治” 唐(618-907) 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长足的进步,出 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 唐代的手工业发达,工艺美术呈现新水平,陶 瓷、金银器、染织、铜镜等在设计和制作上呈 现出造型精巧、色彩华丽、纹饰新颖活泼、品 种丰富多彩的特点。 唐代对外文化交流非常活跃,装饰纹样大胆吸 收外来精华。
青瓷刻花结带纹合子
秘色八棱净水瓶· 唐代
高21.5、足径8、口 径2.2厘米,陕西省 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 此瓶以腹部突起的八 条凸棱为装饰,与瓶 颈三道弦纹呼应,釉 色如湖水般碧绿,风 格素雅。
秘色瓷器· 唐代
高9.4、口径21.4厘米, 陕西省扶风法门寺地 宫出土。 此碗造型为葵口圈足, 釉色青绿光润,细腻 华美。釉中含铁,用 还原焰烧成
三彩假山水池· 唐代
高18,宽17厘米,这 件三彩假山水池情趣 盎然,以三彩特有的 釉色绝妙地表现出山 林飞鸟的优美图景
三彩贴花钱柜· 唐代
高13.6,宽15.5厘米 此钱柜用泥板塑成, 在贴花的同时还镶嵌 了松石、珠贝做装饰。
(3)唐三彩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时尚习俗
王公贵族生前穷奢极欲,死后厚葬成风 唐代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对外经商贸易发达 唐人对胡妆、胡乐等的崇尚
此壶胎质坚硬,壁厚, 釉色青中带绿,只施 半釉,积釉处呈篮紫 色。造型修长、纹饰 朴素,仅以龙柄和弦 纹做简单的装饰。
(二)唐代瓷器
瓷器以窑口称(浙江越窑,湖南岳州窑、长沙 窑,江西洪州窑,河北邢窑,河南巩县窑,陕 西耀州窑) 陶瓷制品使用范围扩大,器类增多。器形在继 承中又有所变化,出现很多新形式 装饰手法多样,风格华丽 受到西域、中亚地区和印度装饰艺术的影响 造型浑圆饱满、美观大方(宋代:清秀典雅)
唐三彩可以分为俑和器物两大类 俑包括人和动物两种。前者有文官、武将、 贵妇、男童、女仆、胡人、乐舞杂技以及人 兽合体的镇墓兽;后者有马、骆驼及牛、羊 等 器物有盛器如壶、瓶、罐、碗、盘、杯等, 文房用具如砚台、水注,室内用具如香炉、 枕等,模型如房屋、假山、车、柜等 器物除一部分作为生活用具外,多数是作为 明器陪葬的,各种模型尤其如此。
褐绿彩云纹瓷罐· 唐代
此罐造型浑厚,纹样 以连珠多重卷云纹为 主,莲花、莲叶穿插 其间,疏密得当。褐 绿色在罐体灰黄釉的 衬托下十分漂亮,是 唐代长沙窑罕见的精 品。
5. 丰富多样的装饰手法
贴花 印花 刻花 釉下彩 自然纹
贴花
青釉褐斑贴人双系壶
青釉褐斑贴花双系壶
绿釉印花纹轮花盘
刻花
三彩刻花叶纹三足盘
1. 青瓷 · 越窑
青瓷在唐瓷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最具有代表 性的是越窑瓷器 特点:坯料加工精细,胎骨致密而薄,扣之其 声清脆,瓷釉细润晶莹,色泽翠绿如碧玉 陆羽《茶经》:“类冰、类玉” 唐代政府曾在越窑设官督造专供宫廷使用的瓷 器,这种产品称为“秘色器”
越窑褐彩如意云纹镂空薰炉· 唐代
此薰炉具有很强的观 赏性,整个炉身遍饰 褐彩如意云纹,炉盖 上部分云纹镂空装饰, 富有新意。炉身下设 五个兽头支足,炉座 的造型也颇具特色, 这是一件越窑瓷器中 的佳品
白瓷四足罐· 唐代
3. 其它
在学术界通常用“南青北 白”来概括唐代制瓷业的 发展特征,事实上,在众 多的瓷窑中也兼烧青瓷、 白瓷、黄瓷、黑瓷、花瓷, 甚至有专烧黑瓷和花瓷的
白釉莲座瓷烛台· 唐代
高30.3厘米,河南省 陕县刘家渠出土 此烛台造型秀美,竹 节状的烛台柄既富于 装饰美又便于把握。 烛台座由肥厚的莲瓣 装饰,恰到好处。
二、陶瓷工艺
(一)隋代瓷器
青瓷发展成熟,白瓷烧造成功 瓷器品种增多、器形多样 造型修长、器形秀气
白釉双螭把双身瓶· 隋代
此瓶为白胎白釉,是 隋代白瓷的代表作品。 两瓶共用一瓶口,两 瓶腹各设一龙柄的造 型极为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除龙柄 外,仅用弦纹在瓶颈、 瓶身在简单装饰,使 此瓶独特的造型更加 突出
寿州窑青瓷龙柄壶· 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