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案

第一课时

植树问题(一)。(教材第10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一种情况:“两端都要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少1的情况)。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重点: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 掌握已知间隔长度和全长,求间隔数的方法,以及已知间隔数和间隔长度,求全长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同学们,你们每年都参加植树造林的活动吗?美化绿化自己的家园,你们可曾注意到植树中也有很多学问,由于植树的线路不同,植树的情况也就不同,你们想了解植树中的学问并学会怎样解决植树问题吗?这个单元我们共同来研究你们想要解决的问题。2.小游戏。

师生共同在毛线两端系个扣,然后等距离每隔一段系个扣,看一看,数一数,一共可以系几个扣。学生动手试一试。

小组讨论,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集体交流,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后得出系扣的个数比间隔数多1。

3.验证。

学生拿出一根20厘米的毛线绳,每隔5厘米系一个扣,绳子两端也要系,数一数,一共系了几个扣。

指名说说自己系了几个扣。

验证扣的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4.练习。

同桌两人各拿一张纸条,互提要求在纸上分段,要求两端均画上标志。

相互评价,互提建议。

二新授

1.出示教学教材第106页例1。

(1)读题,理解题意。

(2)交流从题目中获取的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3)学生动手试一试。

(4)小组看图讨论,各自交流。

想法一:100÷5=20,所以要准备20棵树苗。

想法二:我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帮助思考,如果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两端也要栽树,这样就可以栽5棵。照此思路,可以推出间隔数比棵数少1。

(5)猜测。

猜一猜,谁的思路对。

(6)集体反馈,发现规律。

经过集体交流,发现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在100米长的小路上共有20个间隔,那么就可以栽21棵树。

(7)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规律。

因为植树总数比间隔数多1,这样我们就可以先求出树与树之间一共有多少个间隔,而每个间隔的长度是已知的,就可以求出一共植树多少棵。

(8)研究列式的方法。

100÷5=20(段)20+1=21(棵)

教师表扬能自己正确列式的学生,并请他们阐明思考过程。

2.尝试。

(1)出示例题:在一条18米长的水泥路上,从头开始每隔3米摆一盆花,一共摆多少盆花?

(2)读题,理解题意。

(3)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4)找寻数量间的关系。

同伴探究,并得出结论。

(5)独立列出算式。

(6)集体反馈。

指名板书:18÷3=6(段)6+1=7(盆)

请学生分别说出每步的意思。

3巩固练习

1.有一根绳子,每隔2米挂一盏灯笼,起点和终点都挂,共挂了14盏灯笼。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2.学校领操台前从起点开始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如右图)

1.新建小区要在一条长1000米的路两旁安装路灯,每隔8米装一盏(两端都装)。一共需要多少盏路灯?

2.一个小学生从一楼上到三楼用了40秒。照这样计算,他从三楼上到六楼需要多长时间?

板书设计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全长=间隔长度×间隔数

100÷5=20(段)20+1=21(棵)

第二课时

植树问题(二)。(教材第107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二种情况:“两端都不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多1的情况)。

重点:掌握“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已知棵数和全长,求间隔长度的方法,以及已知棵数和间隔长度,求全长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已知全长和间隔长度,怎样求棵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棵数=全长÷间隔长度+1

那么已知间隔长度和棵数,怎样求全长呢?

答后板书:全长=间隔长度×(棵数-1)

二新授

1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另一种植树问题。

1.出示教材第107页例2。

(1)读题,理解题意。

(2)投影出示教材图,帮助理解。

(3)分组看图讨论。

上数学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教案

上数学第七单元数学广 角教案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逐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的方案。 教学难点: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 课时划分:3课时 合理安排时间…………………………………. 1课时左右 排队的问题……………………………………. 1课时左右 “田忌赛马”………………………………….. 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课题: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2—113页的例题1和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

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说说烙烙饼的过程吗 2、烙烙饼中也有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到数学广角中去学习有关烙烙饼的知识。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情境图片:妈妈正在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小女孩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问: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 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呢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 问:还可以怎样烙哪种方法比较合理启发引导: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不会浪费时间了,问: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

部编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优质教案 1.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 4.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5.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数学广角——搭配(二)”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简单的排列、组合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多注意抓住并把握好适合学生发展的有利素材。 1.选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儿童节到了,穿什么衣服,有几种搭配方法,如何选择游览的路线等等。 2.注重学习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本单元的内容活动性和操作性较强,要尽可能的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排出不同的三位数,比赛场次问题等,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采用一一列举、连线等方法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3.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能力。每种活动结束后,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例如在活动前质疑:怎样才能保证不重不漏? 4.注意教学语言的表述,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学时要尽量避免出现排列、组合这些术语,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表达、交流即可,使学生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数学广角——搭配(二) 3课时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简单的组合(一) 教学内容: 教材112页例1简单的组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主题图中相关的学具卡片或实物。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 生:绝大部分的小朋友说喜欢老师漂亮。 师:那你们协助老师打扮打扮。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师:谢谢。你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个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 老师接着问:那我有两件上衣、三件下衣又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有说4种、有说5种、也有说6种的,到底有几种呢? 二、新授 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如果你觉得直接想象有困难的话能够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 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

师:每个同学算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算出两件上衣、三件下衣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 (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引导学生即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 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见课本112页。 三、拓展应用 数字2、3、4、5、6、7写出不同的两位数?写完交流。(或者也可用这样一道题:用△○□能摆成6种排法,例如:□○△ 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简单的排列(二) 教学内容:第九单元的例题2 。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教案)

***小学部集体备课专用纸 六年级数学备课组时间:月日中心发言人:李老师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总计 1 节 8 数学广角——数与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7页例1和例2及第108页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与形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与策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2.借助相关图形的操作与剪拼等情境,实现数与形之间的转化。 3. 通过数与形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 【重点难点】 通过数与形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与策略。 【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 杨辉三角是一个由数字排列成的三角形数表,一般形式如下: 杨辉,字谦光,北宋时期杭州人。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记录了如上所示的三角形数表,称之为“开方作法本源”图。 杨辉三角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两条斜边都是由数字1组成的,而其余的数则是等于它肩上的两个数之和。其实,中国古代数学家在数学的许多重要领域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中国古代数学史曾经有自己光辉灿烂的篇章,而杨辉三角的发现就是十分精彩的一页。而这样一个三角在我们的奥数竞赛中也是经常用到,最简单的就是找规律。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奇妙无穷的数学广角——数与形。 板书:数与形 【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出示课件: (1)提问:观察一下,上面的图和下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把算式补充完整。 1=()2 1+3=()2 1+3+5=()2

生: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图一:1 图二:1+3 图三:1+3+5 生:右边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1=(1)2 1+3=(2)2 1+3+5=(3)2 (2)尝试练习。 你能利用规律直接写一写吗?如果有困难,可以画图。 1+3+5+7=()2 1+3+5+7+9+11+13=()2 =92 (3)学生汇报交流。 1+3+5+7=(4)2 1+3+5+7+9+11+13=(7)2 1+3+5+7+9+11+13+15+17=92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 (1)尝试计算。 (2)提问: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12。 生:我一个一个加下去看看,答案好像有些规律。加下去,等号右边的分数越来越接近1。(3)画图理解。 用一个圆或者一条线段表示“1”。

五年级数学上册7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第七单元测评含答案

作品编号:782345167624791823987 学校:哇代古丰市然眉山镇村庄小学* 教师:周喻王* 班级:王者伍班* 第七单元测评 1.有一条长1800 m的公路,在公路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6 m栽一棵树,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 2.为了保护公园里的一棵千年古树,园林局决定为它做一个圆形防护栏。如果护栏有10个间隔,一共需要打多少根木桩? 3.两颗大树之间相距120 m,园林部门计划在两棵大树中间补栽14棵小树,每相邻2棵树的间隔距离相等,树的间隔是多少米? 4.有一块三角形草地,草地的三条边分别长72 m、120 m、180 m。在草地的周围每隔6 m栽一棵海棠,在相邻的两棵海棠之间等距离地栽两棵月季花。一共栽了多少棵海棠?相邻的两棵海棠之间的月季花相距多少米? 5.运动会入场仪式,快乐小学参加队列表演,有60人参加,每4人一行,前后两行间距1 m,这个队列全长多少米? 6.一排椅子共有15个座位,小力过来时,已经有一部分座位有人就座。小力发现他无论坐在哪个座位,都会与已经就座的人相邻。在小力过来之前,已经就座的最少有多少人? 7.一条路的一侧原有46根木电线杆(两端都有),每两根之间相邻12 m。现在要全部换成水泥电线杆,如果每两根水泥电线杆之间相隔20 m,那么需要多少根水泥电线杆? 参考答案 1.1800÷6+1=301(棵) 2.10根 3.120÷(14+1)=8(m) 4.72+120+180=372(m)372÷6=62(棵) 6÷(2+1)=2(m) 5.60÷4=15(行)(15-1)×1=14(m) 6.提示:要想求已经就座的最少有多少人,那么就座的两人之间最多有2个空位才能满足小力无论坐在哪个座位,都会与已经就座的人相邻。 7.12×(46-1)=540(m)540÷20+1=28(根)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5节) 第一课时:简单的组合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册112页例1简单的组合。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具准备:每生准备主题图中相关的学具卡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 生:绝大部分的小朋友说喜欢老师漂亮。 师:那你们协助老师打扮打扮。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师:谢谢。你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个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 老师接着问:那我有两件上衣、三件下衣又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有说4种、有说5种、也有说6种的,到底有几种呢?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能够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每个同学算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算出两件上衣、三件下衣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 (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引导学生即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见课本112页。 (三)拓展应用 数字2、3、4、5、6、7写出不同的两位数?写完交流。(或者也可用这样一道题:用△○□能摆成6种排法,例如:□○△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教学反思:在操作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有规律的排列与组合,学生了有顺序的思考问题。

第五单元数学广角

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数学园地 五.数学广角 宜接写得数。1131 3 48&y T 2 —2=2 2一 = 315- X5= 7 77 7T¥ 2X 44-2 X =0.25 4- =+— T T y 1 x i 一1 = 1.05X4=2684-14X0= y 3 ? (+ —)X30= 306-16= 5.1+0.09 = 二]"^番□ 1、6 2 7可以摆出()个不同的三位数。 2、六(1)班有28人参加了语文和数学竞赛。参加语文竞赛 的有15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8人,语数竞赛都参加的有( )人。 3、48名学生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 四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名学生。 4、时钟6时敲响6下,10秒钟敲完。10时敲响10下,需要 ()秒。 5、9个零件中有1件是次品(次品轻一些),用天平称,至少 ()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7、有黄、红两种颜色的球各4个,放到同一个盒子里,至少取() 个球可以保证取到2个颜色相同的球。 8、把5颗梨放在4个盘子里,总有()个盘子至少要放2 颗梨。 9、一串彩灯按照“红、黄、蓝、绿”的规律排列着,第8个 彩灯是()颜色,第25个彩灯是()色。 10、两个点可以连成()条线段,三个点可以连成()条线段。 三、按要求完成下而各题。 1、按下图方式摆放桌子和椅子。

一张桌子可坐6人,两张桌子可坐()人。 ⑵按上图的方式继续摆桌子,完成下表。 2、列表。 学校组织了象棋、绘画和舞蹈兴趣小组,小A、小B和小C 分别参加了其中二项。小A不喜欢象棋,小B不是舞蹈小组的,小C喜欢绘画。 画一个表来帮忙,把信息记录下来,再进行推理。 小A参加()组,小B参加()组,小C参加 ()组 四、解决问题。 1、7个人住进5个房间,至少要有两个人住同一间房。为什么? (请你用图示的方法说明理由) 2、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5本书,为什 么?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 【第二课时】搭配例2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实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 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实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三、教学难点 在找出简单实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时,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情境:今天我们继续在数学广角里做游戏好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2 (1)思考:你们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记录得数呢? (2)提示:可以用列表格或者连线段的方法。 加数加数和 (3)试一试:用你喜欢的方式把不同的得数表示出来 (4)分析比较: ①表格的方法: 问:下一组加数是7和5吗?为什么? 出示图片 说明:5加7和7加5的数相同,只写一种。

问:你能把下面的不同得数补充完整了吗? 加数加数和 5712 5914 7916 ②连线方法 出示图片: 问:还可以怎样连? 动画演示连线的过程,并计算出得数。最终出现图片 思考:两个数的和与什么没关系?和加数的什么有关系呢? 小结:两个加数的和与它们的顺序没关系,只和加数的大小有关系。 (5)完成做一做 ①试一试:请三个小朋友表演一下? ②思考:怎样把他们握手的顺序记录下来呢?握手的两个人的顺序和一共握几次手有关吗? ③小结:刚才大家用连线的方法记录下来一共要握3次手,而且发现握手的两个人的顺序和总次数无关。 ①试一试: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付钱的方法。 ②思考:怎样记录才能不重复也不遗漏? ③小结:按照面值的大小确定顺序,先取5角,再取2角的,最后取1角的。所以一共有4种不同的付钱

新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第九单元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是属于集合思想一个数学体系。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2个三角形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学情分析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集合理论可以说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课型】:新授【课时】:1节【节次】:1节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2.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重点】: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具学具】:实物投影、情境图。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主题 1、我想试试同学们反映快不快,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 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动物园,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便顺利地进了动物园,这是为什么?【板书:爷爷、爸爸、儿子】 2、两个爸爸【板书:2】,两个儿子【板书:2】,却只买了三张票【板书:3】。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教案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第课时植树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106~111及练习二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会用线段图来表示植树问题中的三种植树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初步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能根据这个模型将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分类,并试着应用模型中间隔与棵数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难点: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1=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公路两旁的树。 师:为什么要在公路的两旁栽上树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讲解:树木能够涵养水分减少水分的流失,还能净化空气,因此植树造林有助于环境的改善。(渗透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植树的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互动新授 (一)提出问题——两端都栽、两端不栽。 1.出示教材第106页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柒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小树? 2.出示教材第107页例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引导:请同学们先在纸上用线段图画一画你的种法.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3.(出示线段图)问题分析: 两端都栽: 两端不栽: (二)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找规律) 提问:刚才同学们用线段图表示了两种植树情况,现在同学们能否用算式来

六年级第五单元数学广角及答案

第五单元数学广角 数学广角(一) 温故互查:(以2人小组复述下列内容) 3个苹果放进两个抽屉中,会有几种放 法?画一画,说一说。 设问导读: 阅读课本68页回答下列问题: 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为什么至少有一个文具盒里要放进2枝铅笔?方法1:用小棒代替铅笔来摆一摆,看看是不是至少一个文具盒里要放进2枝铅笔。(同桌合作操作) 方法2:我们可以把4分解一下来证明这句话。 用4表示铅笔枝数,放在三个文具盒中可以记为: 从中可以发现:至少有一个文具盒里要放进枝铅笔。 方法3:可以假设每个文具盒里放1枝铅笔,那么最多放枝,还剩下枝。这1枝铅笔放进任意一个文具盒里,那么。 用算式表示是:4÷3=1(枝)…1(枝)自学检测: 1、做一做,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4个苹果放进3个抽屉中,有几种放法?试着列一列。(2)5个苹果放进4个抽屉中,有几种放法?试着列一列。 (3)6个苹果放进5个抽屉中,有几种放法?试着列一列。 发现: 通过以上3道题,我们所证明的数学原理就是最简单的“抽屉原理”,如果我们用字母m来表示物体的数量,抽屉的数量就可以用来表示,那么总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个物体。 阅读课本69页回答下列问题: 1、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2本书。你可以解释这个结论吗? 可以列式:7÷3=2(本)…1(本) 说明:

2、8本书放放进2个抽屉中会怎样呢?10本书呢? 我发现:要把某一数量a个物体放进n 个抽屉,如果( )÷( )=b……c(c≠0),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至少放()个物体。这就是抽屉原理的一般规律。 巩固训练: 1、请你解释下面的现象。 (1)3名小朋友做游戏,至少有两名小朋友的性别是相同的。 (2)六(一)班有13名学生,至少有4名学生出生在同一个月。 (3)某次数学竞赛有6个学生参加,总分是547分,则至少有一个同学的得分不低于92分。为什么? 2、实验小学有368名学生是1997年出生的,其中六(二)班有38名同学。请你判断下面两名同学说的是否正确。(1)小红说:1997年出生的同学里一定有两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2)小明说六(二)班的同学一定有4名同学出生在同一个月。 3、学校开办了绘画、书法、舞蹈和跆拳道四种课外学习班,每个学生最多可以参加两种(可以不参加)六(1)班有48名同学,问:每个学生共有几种选择?至少有几名同学参加课外学习班的情况完全相同? 拓展探究: 一共有75件玩具,要把这些玩具全分给35个小朋友。 (1)如果保证每个人至少有2件玩具,那么有3件或3件以上的玩具的小朋友最多有几人?

人教版四上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 一、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P104—108 二、课标解读: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 1.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初步获得在给定目标下,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经验。 4.通过应用和反思,加深对所用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课标解读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以“学生学会做书本上的数学问题”为教学目标,以“追求标准答案”为价值取向,“数学广角”内容的解题方法不唯一,所以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式,最后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目的。 通过三年的数学广角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渗透了分析比较、逻辑推理等重要的数学思想,后阶段还将渗透化归、优化等思想,可见本册数学广角的运筹思想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数学广角”在编排上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题材均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在自己所熟知的现实背景下更好地理解“数学广角”中所渗透的数学思想;第二、传统的教学模式都以解决问题为根本出发点,“数学广角”则强调解题的过程,而非结果。第三、“数学广角”在内容的设置上往往借助学生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算理。关键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筹思想和对策论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单元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教材中一个独有的精致的小单元。它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使他们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从而达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的目标。

新人教版三上数学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

新人教版三上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例1】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动物园,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便顺利地进了动物园,这是为什么? 解析:本题只趣味脑筋急转弯。解答时注意:爸爸的身份最特殊,有两个身份,既是爷爷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爸爸。 解答:爷爷、爸爸、儿子 【例2】把2张长度都是10厘米的彩纸重叠粘贴在一起(如下图),重叠部分长多少厘米?如果3张彩纸同样重叠,重叠后的彩纸一共长多少厘米?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集合思想解答重叠问题。解答时要明确的是2张这样的纸有1个重叠部分,用2张纸的长度和减去重叠粘贴在一起的长度,可得重叠部分的长度;3张这样的纸就会有2个重叠部分,用3张纸的长度和减去重叠部分的长度即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得出重叠的长度,然后求出总长度减去重叠部分的长度。 解答: (1)10×2-18=2(厘米) (2)10×3-2×2=26(厘米)或18+(10-2)=26(厘米) 答:重叠部分长2厘米,如果3张彩纸同样重叠,重叠后的彩纸一共长26厘米。【例3】三年级有107个小朋友去春游,带矿泉水的有78人,带水果的有77人,每人至少带一样。三年级既带矿泉水又带水果的有几人?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集合思想解答春游问题。解答时利用集合思想分析,这样两样都带的人数被算了2次,也是带矿泉水和带水果的人数比总人数多出的人数。带矿泉水的有78人和带水果的有77人加在一起,然后减去三年级的总人数就是两样都带的人数。 解答:78+77-107=155-107=48(人) 答:三年级既带矿泉水又带水果的有48人。 【例4】3个小朋友猜灯谜,小明猜对了16个,小芳猜对了9个,小东猜对了12个,小芳猜对的9个小明都猜对了,小东猜对的有4个和小明是一样的.(1)小明和小芳一共猜对了多少个灯谜? (2)小明和小东一共猜对了多少个灯谜?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集合思想解答容斥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规律是:总数量=A+B-既A又B。 (1)小明猜对了16个,小芳猜对了9个,小芳猜对的9个小明都猜对了,即小明猜对的16个中包含小芳猜对的那9个,所以小明和小芳一共猜对了16+9-9=16个灯谜。 (2)小明猜对了16个,小东猜对了12个,小东猜对的有4个和小明是一样的,即从小明和小东猜对的总数中减去相同的4个就是小明和小东一共猜对的数量16+12-4=24(个)。 解答: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单元备课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单元备课 胡亚辉一、单元分析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还要服务于生活。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本单元通过给学生创造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自主学习,通过动手操作、实际交流等活动,总结出最优化方案。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中渗透了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这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以往的义务教育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是新增的。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单元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例如,例1讨论烙饼时怎样操作最省时间;例2分析家里来客人需要沏茶时,怎样安排各种事情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在“做一做”中安排了餐厅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能让客人都尽快吃上菜等等;例3安排的是在码头卸货时,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让三艘船总的等候时间最少,接下来的“做一做”是医务室的就诊顺序问题。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这些简单事例,让学生从中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其实我国古人早就有了丰富的运筹思想,比如战国时期“田忌赛马”的故事,就是对策论的应用。对策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对策论的方法也是运筹思想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体育比赛中经常会用到。比如在乒乓球团体比赛中就要根据不同的对手来排兵布阵,这里就用到了对策论的方法。例4就呈现了“田忌赛马”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对策论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最后还安排了一个“数学游戏”,学生可以去思考在这

第五单元《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案

第五单元数学广角——鸽巢问题 教材分析: 本教材专门安排“数学广角”这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以往的义务教育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是新增的内容。本单元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鸽巢问题”,使学生在理解“鸽巢问题”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鸽巢问题”加以解决。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是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人)。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最先是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运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所以又称“狄利克雷原理”,也称之为“鸽巢问题”。“鸽巢问题”的理论本身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但“鸽巢问题”的应用却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论。因此,“鸽巢问题”在数论、集合论、组合论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的含义,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学习过程,体验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2)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受到历史唯物注意的教育。(3)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刻苦钻研、探究新知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应用“鸽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会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鸽巢原理”,找出”鸽巢问题“解决的窍门进行反复推理。 学情分析: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1)

本单元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借助集合圈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集合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本单元将以游戏形式为主,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等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几何直观,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1. 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 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 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枯燥的数学赋予生活的气息,顺其自然,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注重图形、算式和文本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集合圈的作用,但同时加强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通过站一站、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等方式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集合圈的表象,从而真正达到图形、文本和算式的有效结合,既沟通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又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建立数学模型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2.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理解。除了把握好深浅尺度,改进教学方法外,还应该尽可能地充分挖掘、利用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充实、丰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了解这些数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1集合................................................................ 1课时 2练习二十三.......................................................... 1课时

六年级下册小学数学第五单元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测试题(答案解析)(1)

六年级下册小学数学第五单元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测试题(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 1.任意30个中国人,至少有()个人的属相一样。 A. 3 B. 4 C. 7 D. 8 2.下列陈述中,错误的是()。 A. 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B. 31名生日在7月的学生中一定有2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C. 同一钟表上时针与分针的速度比是1:12 D. 某三角形中最小的一个角是50°,那么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3.把25枚棋子放入下图的三角形内,那么一定有一个小三角形中至少放入()枚。 A. 9 B. 8 C. 7 D. 6 4.一个布袋中装有若干只手套,颜色有黑、红、蓝、白4种,至少要摸出( )只手套,才能保证有3只颜色相同。 A. 5 B. 8 C. 9 D. 12 5.14个同学中,一定有( )人是在同一个月出生的。 A. 2 B. 3 C. 4 6.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本书。 A. 3 B. 4 C. 5 7.袋中有60粒大小相同的弹珠,每15粒是同一种颜色,为保证取出的弹珠中一定有2粒是同色的,至少要取出( )粒才行。 A. 4 B. 5 C. 6 D. 7 8.李叔叔要给房间的四面墙壁涂上不同的颜色,但结果是至少有两面的颜色是一致的,颜料的颜色种数是()种. A. 2 B. 3 C. 4 D. 5 9.把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球各8个放到一个袋子里,至少要取()个球,才可以保证取到三个颜色相同的球. A. 9 B. 8 C. 5 D. 13 10.一个袋子里装着红、黄、二种颜色球各3个,这些球的大小都相同,问一次摸出3个球,其中至少有()个球的颜色相同. A. 1 B. 2 C. 3 11.口袋里放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的同样的钮扣各10枚,至少取出()枚钮扣,才能保证三种颜色的钮扣都取到. A. 13 B. 21 C. 30 12.将6个苹果放在3个盘子里,至少有()个苹果放在同一个盘子里.

四年级数学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案 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案人教版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数:4课时 第1节数学广角-植树的学问 (一)教学内容:117页例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理解有些数学问题只计算不一定对,要考虑它的合理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用画线段图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教学难点: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教具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春天到了,阳光明媚正是植树好季节。美化环境,造福人类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但你们可知道,在植树活动中还有不少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 3、我们先画线段图看看。 这里把线段平均分成了几段?但要栽几棵树?找一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小路边一共有20个间隔,所以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5、小结:看来,有些题目,不仅要运算,还要想想具体情况怎样,找一找规律,得到正确答案。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118页做一做。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2、生在小组里交流,然后汇报 。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单元测试卷及答案(共四套)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单元测试卷(一) 一、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写在合适的圈里。(14分) 二、丽丽家两天买的菜情况如下: (每题6分,共12分) 1.两天都买的菜有多少种?分别是什么? 2.两天一共买了多少种蔬菜? 三、学校体育小组中会打篮球的有马佳乐、张兵、夏涛、李禾木、兰翔、王

凡、林刚,会打乒乓球的有陈敏、马佳乐、杨淇、兰翔、李鸣、张兵、吕俊良、章鹏。 请根据以上名单把下图填写完整,并回答下列问题。(填图12分,1题2分,其余每题6分,共26分) 1.既会打篮球又会打乒乓球的有( )人。 2.会打篮球和会打乒乓球的一共有多少人?(请列式解答) 3.请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爸爸喜欢吃苹果、香蕉、葡萄、橘子、西瓜、梨这6种水果,妈妈喜欢吃苹果、柚子、香蕉、柿子、西瓜这5种水果,丽丽喜欢吃香蕉、梨、草莓、荔枝这4种水果。(每题6分,共12分) 1.爸爸、妈妈喜欢吃的水果一共有几种? 2.爸爸和丽丽喜欢吃的水果一共有几种? 五、三(1)班同学都参加了折纸花活动。折红纸花的有30人,折黄纸花的有26人,两种颜色纸花都折的有12人。(1题6分,2题8分,共14分) 1.填写下面的图。

2.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六、3个小朋友一起去植物园采集树叶标本。明明采集了9种,红红采集了6种,丽丽采集了5种。丽丽采集的5种树叶标本明明全采集到了,红红采集的树叶标本有4种明明也采集到了。先用图试一试。(填图10分,其余每题6分,共22分) 1.明明和红红一共采集了多少种树叶标本? 2.明明和丽丽一共采集了多少种树叶标本? 答案 一、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案

第一课时 植树问题(一)。(教材第10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一种情况:“两端都要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少1的情况)。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重点: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 掌握已知间隔长度和全长,求间隔数的方法,以及已知间隔数和间隔长度,求全长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同学们,你们每年都参加植树造林的活动吗?美化绿化自己的家园,你们可曾注意到植树中也有很多学问,由于植树的线路不同,植树的情况也就不同,你们想了解植树中的学问并学会怎样解决植树问题吗?这个单元我们共同来研究你们想要解决的问题。2.小游戏。 师生共同在毛线两端系个扣,然后等距离每隔一段系个扣,看一看,数一数,一共可以系几个扣。学生动手试一试。 小组讨论,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集体交流,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后得出系扣的个数比间隔数多1。 3.验证。 学生拿出一根20厘米的毛线绳,每隔5厘米系一个扣,绳子两端也要系,数一数,一共系了几个扣。 指名说说自己系了几个扣。 验证扣的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4.练习。 同桌两人各拿一张纸条,互提要求在纸上分段,要求两端均画上标志。 相互评价,互提建议。 二新授 1.出示教学教材第106页例1。 (1)读题,理解题意。 (2)交流从题目中获取的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3)学生动手试一试。 (4)小组看图讨论,各自交流。 想法一:100÷5=20,所以要准备20棵树苗。 想法二:我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帮助思考,如果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两端也要栽树,这样就可以栽5棵。照此思路,可以推出间隔数比棵数少1。 (5)猜测。 猜一猜,谁的思路对。 (6)集体反馈,发现规律。 经过集体交流,发现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在100米长的小路上共有20个间隔,那么就可以栽21棵树。 (7)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