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偏曲三线减张成型术
鼻中隔偏曲的矫正的手术方法

鼻中隔偏曲的矫正的手术方法一、常规鼻中隔偏曲矫正术1、术前准备•体位:仰卧位或半坐位。
颌面部及前鼻孔75%乙醇清洁消毒。
•麻醉:可选择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选择依据患者情况及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2、手术方法(1)粘骨膜切开:根据生物动力学原则及与鼻窦炎相关性选择鼻中隔粘骨膜切口的侧别。
常规切口同Killian方法。
若打算直接剥离对侧鼻中隔粘骨膜,可在切口前或后1~2mm用软骨刀切开鼻中隔软骨至对侧粘骨膜下。
•应用鼻内镜技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具有优势,切口有较大灵活性。
针对单纯鼻中隔棘或嵴突,或局部偏曲,可在鼻内镜直视下完成局限性鼻中隔矫正手术,即仅需在局部偏曲前做切口,或在嵴突表面做自前向后切口,去除偏曲的中隔支架,对侧粘骨膜保留完整,达到矫正鼻中隔局部异常(偏曲)的目的。
(2)剥离:用钝性鼻中隔剥离子在粘骨膜下,剥离子面与中隔面平行,略向外侧用力,将粘骨膜与鼻中隔骨性支架分离,同时可起到暴露手术视野的作用。
对弯曲明显、棘或嵴突部位周围要充分减张。
鼻底骨-软骨交界处常有粘骨膜皱褶,应在鼻内镜直视下,用小球刀切开。
剥离范围视偏曲程度和范围而定,以利于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和继续剥离为原则。
(3)软骨切开及对侧粘骨膜剥离:在切口前或后1-2mm切口软骨至对侧粘骨膜下,以上述原则剥离对侧粘骨膜。
(4)鼻中隔骨性支架的处理:•软骨部的处理:用轮转刀或剥离子切除方形软骨。
小儿及青少年的软骨必要时按照生物动力学原则在软骨四面长轴方向做划痕和修整后回植入鼻中隔粘骨膜之间。
•骨部处理:筛骨垂直板也可按照软骨的处理方法处理后回置。
上颌骨鼻嵴与软骨交界处多膨大,尤其是有鼻嵴时。
若沿鼻底凿除鼻嵴,极易导致较明显的出血,此时可用平凿将两侧膨大的骨性嵴突铲平,矫正效果好,避免可能的出血。
•以上操作完成后,复位鼻中隔黏膜,观察矫正效果。
注意以下两点:1、鼻中隔前上部(与鼻背和筛骨垂直板延续的鼻顶)是否彻底矫正;2、中鼻甲前端是否充分暴露。
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临床观察

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临床观察摘要】目的对应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方式对患有鼻中隔偏曲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4例患有鼻中隔偏曲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7例。
采用常规手术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方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
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观察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结论应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方式对患有鼻中隔偏曲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鼻中隔偏曲治疗【中图分类号】R76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6-0147-02鼻中隔偏曲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耳鼻咽喉科疾病,外伤、鼻部发育异常是导致该病出现的主要原因,鼻中隔偏曲疾病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鼻塞、头痛、鼻出血等,手术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对其进行治疗的主要方法。
本次研究对患有鼻中隔偏曲疾病的患者应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方式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74例患有鼻中隔偏曲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7例。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33.1±0.6)岁;患病时间1-14年,平均患病时间(4.2±0.7)年;治疗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18-54岁,平均年龄(33.2±0.5)岁;患病时间1-16年,平均患病时间(4.3±0.8)年。
上述三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纳入标准①患者病情经检查确诊为鼻中隔偏曲;②鼻中隔偏曲疾病患病时间在20年以内;③患者年龄在18-60岁之间;④患者自愿选择接受手术治疗;⑤排除合并患有其他鼻部疾病的可能;⑥患者没有手术治疗禁忌症;⑦患者自愿参与研究。
鼻中隔偏曲患者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治疗疗效分析

鼻中隔偏曲患者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治疗疗效分析任丽华【摘要】目的:探究鼻中隔偏曲患者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11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
对照组施行传统局麻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观察组局麻后施行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
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及治疗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0%,显著低于对照组45.45%(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3.29±1.07)d,显著低于对照组(4.62±1.78)d(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4.55%,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0.05)。
结论与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相比,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治疗鼻中隔偏曲疗效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6(022)021【总页数】2页(P65-65,66)【关键词】鼻中隔偏曲;鼻内镜;三线减张法;疗效【作者】任丽华【作者单位】河北 067000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6医院【正文语种】中文鼻中隔偏曲是最常见的耳鼻喉头颈外科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在16%~79%[1]。
传统的外科治疗术式为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暴露出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疗效差以及影响未成年人鼻及面部的发育等缺点[2]。
近年来,有文献报道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治疗鼻中隔偏曲疗效佳[3]。
为比较两种术式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选取两种方法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现报道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6医院进行治疗的11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
其中对照组:男38例,女17例,年龄15~62岁,平均(38.22±3.75)岁,病程1~29年,平均(14.78±2.91)年,鼻内镜下检查“C”型偏曲32例,“S”型偏曲23例,有棘突7例,有嵴突19例,CT显示46例合并鼻窦炎、鼻窦囊肿及鼻息肉。
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96例疗效分析

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96例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观察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均行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
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79例治愈,17例好转。
结论三线减张法矫正鼻中隔,保留了鼻中隔的大部分硬质支架,具有创伤小,严重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鼻中隔偏曲;鼻中隔成形术;三线减张;鼻内镜鼻中隔偏曲是指由于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者局部有突起,进而引起鼻腔功能障碍和症状的一种疾病,其临床常见症状为鼻塞、头痛、鼻出血等。
传统的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虽能矫正偏曲的鼻中隔,缓解症状,但由于大面积的鼻中隔软骨和骨质被切除掉,造成鼻中隔主要的支架缺失,从而导致鞍鼻、鼻梁塌陷、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1]。
韩德民等[2]提出的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可最大限度地多保留鼻中隔软骨及骨质,避免上述并发症的发生。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自2010年02月至2013年01月,对96例鼻中隔偏曲的患者施行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2010年02月至2013年01月本院耳鼻喉科收治的行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患者96例,所有患者均无鼻部手术史,其中男67例,女29例;年龄18~51岁,平均31.3 岁;病程1~24年,平均 3.2年。
鼻中隔偏曲致不同程度鼻塞,影响正常工作、生活者74例;致头痛者22例;致反复鼻出血者19例;伴过敏性鼻炎者11例;伴慢性鼻-鼻窦炎者21例;伴鼻息肉者13例。
全部患者术前经鼻内镜检查以及鼻窦CT冠状位或轴位扫描确认为鼻中隔偏曲,其中“C”型偏曲18例,“S”型偏曲23例,偏曲呈尖锥样突起的骨棘(矩状突)14例,偏曲呈由前向后的山嵴样突起的骨嵴20例,复杂偏曲21例。
1. 2 手术方法根据病变范围、患者耐受和合作程度选择局麻或气管插管全麻。
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分析

的 同时对 于直径 >1 . 0 a r m的小血 管出血也 能够迅速地进 行凝固止血 ,
以保持视野 的清晰度。而对于复杂性 肾结石 ,可用B 超和C 臂定位来辅 助治疗 。此外 ,可在造 瘘前先进行输 尿管逆行插管 ,注 人生理盐水 制
o f r e n a l c a l c u l u s a n d u p p e r u r e t e r a l c a l c u l i ( r e p o r t o f 7 0 8 c a s e s ) [ J ]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l a s e r me d i c i n e , 2 0 1 1 , 2 0 ( 5 ) : 2 9 1 - 2 9 3 .
从 中盏后组进 入 肾集 合系统碎 石取石 。与原有 的P C N L S H 比 ,具有 并 发症 发生率低且适应 证广泛等优点 。钬激光属脉 冲式激光 ,能够精 确
地切 割组织 ,其 穿透深度 <O . 5 m m,故其对 肾组织损 伤极小 ,在切 割
临 床分析 [ J ] . 中国医药 指南, 2 0 1 2 , 1 0 ( 1 6 ) : 1 1 2 - 1 1 4 .
虱睚|囡—盈同
2 0 1 3 年9 月第 1 1 卷 第2 6 期
・
临床研究 ・ 4 7 5
肾结石 是常见结石病 之一 ,以往 临床 中多采 用开 放性手术 和体外
造 “ 人工 肾积水 ” ,这样也有 利于提高穿刺 的成 功率 ,而且也有 利于 手术 中判断 肾盂输尿 管的位 置以及放 置双J 管 、预 防碎石沿 输尿管 下
( P < O . 0 5 ) 。结论 鼻 内镜 下三 线减 张 法鼻 中膈成 形术 治疗鼻 中隔偏 曲安 全、 有效, 手术 时 间短、 出血 量 少 、 并 发症 少、 治疗 效果 佳 , 值得 推 广 。 【 关 键 词】鼻 内镜 ;三 线减张 法 ;鼻 中隔成形 术 ;鼻 中隔偏 曲
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在鼻内镜下的分析

分类
临床分度
CT分度
正常
轻度
中度
重度
25
18
7
10
27
6
7
3 讨论
新生儿缺氧性脑损伤主要致损原因是缺氧引起的中枢神
经 系 统 特 殊 病 理 变 化 ,脑 水 肿 为 其 主 要 特 征 性 改 变 ,该 病 一 旦
严重会导致患者颅内出血,甚 至 脑 坏 死 ,对全身多处器官造成
伤害在。早上发世现纪、9早0 年治代疗是中应后对期该,头病颅的C有T效逐手渐段应。用于新生儿缺氧
J 技术评估的研究进展[ ] . 中国中医药 现 代 远 程 教 育 ,2011,9
(11):118,
[收稿日期:2〇16 - 01 - 1 0 编校:陈伟/郑英善]
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在鼻内镜下的分析
杨培新,朱 雪 妙 (广东省台山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广 东 台 山 529200)
[摘 要 ]目 的 :探 讨 鼻 内 镜 下 施 行 三 线 减 张 鼻 中 隔 矫 正 术 的 效 果 及 应 用 价 值 。方法:将鼻中隔偏曲患者120例随机
例患儿中,临 床 分 度 表 现 包 括 :轻 度 2 5 例 ,中 度 1 8 例 ,重 度 7
例 。CT分度表现包括:正常1 0 例 ,轻 度 2 7 例 ,中度6 例 、重 度 7 例 。新生儿缺氧性脑损伤临床分度与CT分度的数据并不完全
协调一致。
表2 新生儿缺氧性损伤临床分度与CT分度比较(例)
脑叶及少量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轻度表现;低密度影多于两个
脑 叶 、白质灰质对比模糊为中度表现;漫性低密度影,白质灰质 界限消失为重度表现。另 外 ,明显的颅内出血现象也是中度和 重度的表现之一。
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35例临床分析

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35例临床分析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之一,可致鼻腔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鼻塞、长期反复鼻出血或反射性头痛等症状,有可能继发鼻窦炎,进行鼻中隔矫正术是解决以上临床症状的必要方法。
随着鼻内镜外科技术不断普及,对于鼻腔鼻窦手术后功能性改善及保护的要求,鼻中隔手术的方法已经从典型的黏膜下切除术发展到鼻中隔成形术。
2008年韩德民等提出了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确立了鼻中隔手术的新理念。
现选取2007年3月-2012年3月笔者所在科室采用三线减张法行鼻中隔矫正术并且随访资料较完整的35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5例患者中,男29例,女6例,年龄16~67岁,平均(35.2±3.0)岁,病程1~40年,均为首次接受手术。
入院主诉均有鼻塞,伴流涕29例,伴头痛3例,伴嗅觉减退8例,伴反复鼻出血6例。
按鼻内镜检查分偏曲类型有“C”型偏曲(含高位)14例,“S”型偏曲(含高位)10例,混合性偏曲10例,鼻中隔尾端偏曲1例;其中伴有底部嵴突15例,伴有后部棘突11例,伴下鼻甲代偿性肥大者10例;术前均常规行鼻窦CT检查,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者均予排除。
1.2 手术方法手术全程采用Wolf 0°鼻内镜下进行,并根据患者痛阈程度及手术范围大小选择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局麻者先用浸有1%地卡因+1‰肾上腺素纱条放置双侧鼻腔内表面,麻醉3次,另用含少许肾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注射于鼻中隔前部切口及后方多处黏软骨膜下,至黏膜发白、隆起为佳(如伴有高血压病者则不加肾上腺素或改加麻黄碱表面麻醉);全身麻醉者选择经口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并行术中控制性低血压。
本组病例大部采用局部麻醉,术时取头高15°~30°体位,常规选取鼻中隔左侧皮肤黏膜移行处作略斜向后切口,并向鼻底外侧延伸,“C”型偏曲者切口则选取在偏曲凹面侧,均上至鼻顶,下达鼻腔底,以带吸引剥离子分离切口一侧黏软骨膜及黏骨膜,充分暴露鼻中隔偏曲部分及该侧三个张力形成的核心区域,继于该侧方形软骨与筛骨垂直板连接部前5 mm处纵行切除宽约2 mm软骨条,剥离子自此处伸入对侧黏软骨膜及黏骨膜下充分剥离暴露对侧筛骨垂直板、犁骨,以软骨刀沿上颌骨鼻嵴上方约5 mm的方形软骨作平行鼻顶切口,将该软骨自上颌骨鼻嵴骨槽中挑起,并自黏软骨膜表面剔除,于鼻中隔前部黏软骨膜切口后约2 mm处纵行切除宽约2 mm鼻中隔软骨,至此使切除的三条鼻中隔软骨带相连接,仅剩方形软骨顶端连接,即完成三条张力线的减张操作,偏曲多可自行恢复到中线。
臧洪瑞-鼻中隔偏曲三线减张成型术剖析

术后并发症
鼻中隔穿孔 鼻中隔血肿 鼻中隔脓肿 塌鼻 颅内并发症
鼻中隔偏曲三线减张成型术
modified septoplasty with three high tension lines resection
臧洪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
定义
由于鼻中隔在发育过程中受某些因素 影响所致的结构上的畸形,形态上向一 侧或两侧偏斜,或局部突起,可影响鼻 腔生理功能,并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 鼻内窥镜检查 鼻窦CT扫描
鼻窦CT扫描对鼻中隔偏曲评估意义
鼻中隔偏曲与鼻窦炎的相关性; 可能影响鼻内窥镜下的手术操作; 影响术后鼻腔鼻窦通气引流与否; 导致术后鼻腔粘连的可能性; 提示手术矫正的部位和范围。
鉴别诊断
鼻中隔黏膜肥厚 鼻中隔血肿或脓肿 鼻中隔梅毒瘤 、结核
治疗
手术适应证
手术方式
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 鼻中隔矫正术 鼻中隔成型术
鼻中隔三线减张
鼻中隔的生长发育
颅骨完成发育较早,而鼻中隔软骨 发育完成较晚
即在额骨与上颌骨、腭骨发育完成时 鼻中隔软骨还在生长
鼻中隔各部分生长发育不平衡 开始时软骨性,而后逐渐骨化
下方的犁骨、上颌骨鼻嵴、腭突最先 骨化 而后鼻中隔后部逐渐向前骨化 骨化的顺序:从头侧到尾侧 当后方和下方的筛骨垂直板和犁骨、 上颌骨腭突骨化固定后,软骨部分还 在延伸生长
鼻中隔偏曲引起持续性鼻塞 鼻中隔偏曲妨碍鼻窦通气及引流 嵴突或距状突压迫鼻甲引起反射性头痛 鼻中隔偏曲引起反复鼻出血 鼻中隔偏曲伴有歪鼻 经鼻手术的鼻中隔前置处理
鼻中隔手术的历史
1843年,Langenbeck最早尝试手术矫正偏曲的鼻中隔 1875年,Adams采用鼻中隔骨折和夹板疗法矫正鼻中隔偏 曲 1882年,Ingals最早介绍切除一部分鼻中隔软骨以矫正中 隔畸形 1889年,Kreig主张切除全部偏曲的鼻中隔包括粘膜(医 源性鼻中隔穿孔) 1902年,Freer介绍了至今仍采用的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黏膜发生代偿性增生
病因
发育异常 鼻部外伤 压迫因素 遗传因素
临床表现
鼻塞 鼻出血 头痛
机械性压迫 气流刺激 鼻窦口阻塞性头痛
邻近器官症状 鼻腔分泌物增多 嗅觉障碍
鼻中隔偏曲的诊断
-16-
狭窄形成之张力--鼻中隔偏曲?
1. 皮肤黏膜交界手术切口处软骨 2. 中隔软骨底部与部分上颌骨腭突、犁骨交界处 3. 筛骨垂直板与软骨交界处
2
3
1
以上3点均应离断减张?
鼻中隔三线减张成形术
生长张力偏移 局部条索离断
鼻中隔偏曲 去除局部应力
保留鼻中隔软骨和骨性支架
中隔软骨主体部分 筛骨垂直板 部分梨骨
鼻中隔手术的历史
1843年,Langenbeck最早尝试手术矫正偏曲的鼻中隔 1曲875年,Adams采用鼻中隔骨折和夹板疗法矫正鼻中隔偏 1隔88畸2年形,Ingals最早介绍切除一部分鼻中隔软骨以矫正中 1源88性9年鼻,中K隔r穿eig孔主)张切除全部偏曲的鼻中隔包括粘膜(医 1902年,Freer介绍了至今仍采用的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
鼻中隔偏曲三线减张成型术
modified septoplasty with three high tension lines resection
定义
由于鼻中隔在发育过程中受某些因素 影响所致的结构上的畸形,形态上向一 侧或两侧偏斜,或局部突起,可影响鼻 腔生理功能,并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
各种形态的鼻中隔偏曲
术后观察矫正效果
鼻中隔前上部(与鼻背和筛骨垂直板延 续的鼻顶)是否彻底矫正; 中鼻甲前端是否充分暴露。
术后并发症
鼻中隔穿孔 鼻中隔血肿 鼻中隔脓肿 塌鼻 颅内并发症
骨化的顺序:从头侧到尾侧
当后方和下方的筛骨垂直板和犁骨、 上颌骨腭突骨化固定后,软骨部分还 在延伸生长
儿童时期筛骨垂直板 和犁骨的骨化情况
鼻中隔三条张力曲线
各部分发育不均衡造成张力产生
主要作用于鼻中隔软骨的前、下和后方的三条线 与已骨化部分的交联处,形成受力三个核心区域 形成突起、嵴和矩状突,造成偏曲
各种形态的鼻中隔偏曲
分类
按形态分类
C形偏曲 S形偏曲 嵴突(骨嵴) 距状突(骨棘)
按偏斜方向
纵偏、横偏、斜偏
按部位分类
软骨部偏曲 骨部偏曲 混合型偏曲
按高低分类
高位偏曲 低位偏曲
鼻中隔偏曲
鼻腔解剖结构的核心 引起鼻腔结构改变的核心 高位重度鼻中隔偏曲造成中鼻道和窦口鼻道 复合体狭窄和引流障碍
临床症状 鼻内窥镜检查 鼻窦CT扫描
鼻窦CT扫描对鼻中隔偏曲评估意义
鼻中隔偏曲与鼻窦炎的相关性; 可能影响鼻内窥镜下的手术操作; 影响术后鼻腔鼻窦通气引流与否; 导致术后鼻腔粘连的可能性; 提示手术矫正的部位和范围。
鉴别诊断
鼻中隔黏膜肥厚 鼻中隔血肿或脓肿 鼻中 Nhomakorabea梅毒瘤 、结核
治疗
手术适应证
鼻中隔偏曲引起持续性鼻塞 鼻中隔偏曲妨碍鼻窦通气及引流 嵴突或距状突压迫鼻甲引起反射性头痛 鼻中隔偏曲引起反复鼻出血 鼻中隔偏曲伴有歪鼻 经鼻手术的鼻中隔前置处理
去除上颌骨腭突及腭骨鼻嵴
-18-
鼻中隔三线减张成形术
意义:
保持中隔厚度和硬度 避免顺应性鼻梁塌陷 降低呼吸时中隔扇动 增加总鼻道通气容积 减少鼻中隔穿孔发生 拓宽手术的年龄范围
-19-
鼻中隔矫正术中生物动力学原则
从软骨直的一面剥离粘骨膜,会使软骨弯向未 剥离一侧; 从鼻中隔凹面做切口和剥离粘骨膜,可拉直软 骨; 从鼻中隔凸面做切口和剥离粘骨膜,可增大原 有弯曲度; 术后发生弯曲的程度与软骨的厚度成反比。
手术方式
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 鼻中隔矫正术 鼻中隔成型术
鼻中隔三线减张
鼻中隔的生长发育
颅骨完成发育较早,而鼻中隔软骨 发育完成较晚
即在额骨与上颌骨、腭骨发育完成时 鼻中隔软骨还在生长
鼻中隔各部分生长发育不平衡
开始时软骨性,而后逐渐骨化
下方的犁骨、上颌骨鼻嵴、腭突最先 骨化
而后鼻中隔后部逐渐向前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