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测试平台技术要求
通用小型舵机扫频测试设备和方法的生产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通用小型舵机扫频测试平台,包括:测控电脑、测控板卡、待测舵机、角位移传感器、直流电源、舵机测试平台。
测控电脑中安装并设置好测控软件,通过测控板卡将指令信号传送给待测舵机,驱动控制面模拟摇臂偏转。
角位移传感器测量得到控制面模拟摇臂的角位移信号,通过测控板卡传送至测控电脑。
舵机测试平台由5V直流电源供电。
本技术可以测试不同的舵机,可以模拟不同舵面质量和转矩,可以模拟不同的气动载荷,可以控制舵机偏转角度,具有好的通用性。
扫频考察舵机扫频特性,该特性在诸如气动伺服弹性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要求1.一种通用小型舵机扫频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测控电脑、测控板卡、角位移传感器、舵机测试平台,其中:舵机测试平台包括:底座(1),直线滑轨(2),可紧固滑块(3),待测舵机固定支架(4),控制面模拟支架(5),扭杆夹具(6),扭杆(7),控制面模拟摇臂(8),舵机控制面连杆(9),轴承(10),角位移传感器(11),舵机摇臂(12),待测舵机(13),舵机紧固夹具(14),直线滑轨(2)与底座(1)连接,可紧固滑块(3)通过紧拧螺钉紧固在直线滑轨(2)上,待测舵机固定支架(4)、控制面模拟支架(5)、扭杆夹具(6)分别与其对应的可紧固滑块(3)连接,控制面模拟摇臂(8)通过螺钉紧固扭杆(7)的固定端,扭杆夹具(6)利用螺栓夹紧扭杆(7)的滑动端,角位移传感器(11)与控制面模拟支架(5)连接,控制面模拟摇臂(8)通过轴承(10),与控制面模拟支架(5)连接,控制面模拟摇臂(8)和舵机摇臂(12)通过舵机控制面连杆(9)连接,待测舵机(13)与舵机摇臂(12)连接,舵机紧固夹具(14)将待测舵机(13)紧固在待测舵机固定支架(4)上,测控电脑通过测控板卡将指令信号传送给待测舵机(13),驱动控制面模拟摇臂(8)偏转,角位移传感器(11)用于测量得到控制面模拟摇臂(8)的角位移信号,该角位移信号通过测控板卡传送至测控电脑。
工业 5g 终端通信通用技术要求及 测试方法 -回复

工业5g 终端通信通用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回复工业5G终端通信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它被视为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
为了确保5G终端在工业场景中的高效运行和可靠通信,工业5G终端通信通用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也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有关工业5G终端通信通用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的问题。
第一步:了解工业5G终端通信的基本要求工业5G终端通信通用技术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低延迟:工业应用对通信的实时性要求很高,所以5G终端通信应具备低延迟特性,以满足工业自动化应用的需求。
2. 高可靠性:工业环境通常复杂多变,所以工业5G终端通信要求具备高可靠性,能够在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
3. 大带宽:工业应用通常需要传输大量数据,因此5G终端通信需要具备高带宽特性,以支持工业数据的高效传输。
4. 物联网支持:工业应用中常常需要连接大量的设备和传感器,所以5G终端通信要求具备物联网支持,以实现工业设备的互联互通。
第二步:了解工业5G终端通信的测试方法为了确保工业5G终端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测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测试方法:1. 信号覆盖测试:通过在工业场景中测试5G终端信号覆盖范围,评估终端信号的强度和稳定性。
2. 通信质量测试:评估5G终端通信的质量和可靠性,包括信号强度、误码率、信噪比等指标的测试。
3. 延迟测试:模拟工业场景中的实时通信需求,测试5G终端的通信延迟,以确保满足工业自动化应用的要求。
4. 带宽测试:测试5G终端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带宽,以验证其能够支持高速数据传输和大容量数据处理的能力。
5. 互操作性测试:测试5G终端与其他设备和系统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确保其能够与工业网络和设备进行良好的通信。
第三步:重点介绍测试方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1. 天线技术:天线是5G终端通信的关键组成部分,影响着信号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在测试中,可以采用天线参数测试和天线分布测试等方法来评估终端通信的天线性能。
2023年最新通用计算CPU 性能测试评价技术要求标准

通用计算CPU性能测试评价技术要求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通用计算CPU性能测试评价的通用要求,以及运行规则、软件框架、基准负载、运行环境及工具应用。
本文件适用于确定和评价通用计算CPU性能测试基准及CPU产品的设计、开发和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基准测试benchmark test基准测试是指通过设计科学的测试方法、测试工具和测试系统,实现对一类测试对象的某项性能指标进行定量的和可对比的测试。
3.2性能基准performance benchmark基准测试时用于建立某个时刻的性能标准参考值,标定被测试软硬件系统的性能指标。
3.3测试负载test workload修改自实际应用软件,用于测试CPU性能的测试用例代码。
3.4负载套件workload suites基准软件中用于特定测试模式的一组测试负载集合。
3.5单任务模式single task model以运行时间作为评估指标,用来衡量单核运算性能的CPU执行模式。
3.6多任务模式multiple task model以吞吐量作为评估指标,用来衡量多核运算性能的CPU执行模式。
3.7典型性能模式typical performance model采用非定制优化措施的性能测试模式,同一种编程语言不同负载的性能相关的编译参数或优化措施必须一致。
3.8极限性能模式extreme performance model采用定制优化措施的性能测试模式,同一种编程语言不同负载的性能相关的编译参数或优化措施可以不同。
4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OCC:AMD C/C++优化编译器(AMD Optimized C/C++Compiler)CPU: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GCC:GNU编译器套装(GNU Compiler Collection)ICC:Intel C++编译器(Intel C++Compiler)JDK:Java开发套件(Java Development Kit)LLVM:底层虚拟机(Low Level Virtual Machine)5通用要求5.1可重复性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测试环境信息、编译器工具链信息以及调优措施等),任一测试套件多次测试应有近似的测试结果,误差应不大于5%。
软件测试的标准

软件测试的标准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为了保证软件质量、发现和修复软件缺陷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而软件测试的标准则是指对软件测试活动进行规范和指导的准则和要求。
在软件测试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标准可以提高测试的效率和质量,保证软件交付后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软件测试标准。
首先,ISO/IEC 29119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联合制定的软件测试标准,它包括了软件测试的各个方面,如测试过程、测试文档、测试技术等。
ISO/IEC 29119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提高软件测试的质量和效率,它规定了软件测试的各个阶段应该包括哪些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标准。
遵循ISO/IEC 29119标准进行软件测试,可以使软件测试活动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有助于发现和修复软件缺陷,提高软件质量。
其次,IEEE 829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制定的软件测试文档标准,它规定了软件测试文档的各个方面,如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报告等。
IEEE 829标准对软件测试文档的编写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和规范,包括文档的结构、内容、格式等方面。
遵循IEEE 829标准编写软件测试文档,可以使测试文档更加规范和完整,有助于对软件测试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此外,ISTQB(国际软件测试资格委员会)制定的软件测试人员资格认证标准,也是软件测试领域的重要标准之一。
ISTQB的软件测试人员资格认证标准包括了软件测试的各个知识领域和技能要求,包括测试过程、测试设计、测试执行、缺陷管理等。
通过ISTQB的认证考试,可以验证软件测试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提高软件测试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总的来说,软件测试的标准对于保证软件质量、提高软件测试效率和管理软件测试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遵循相关的软件测试标准,可以使软件测试活动更加规范和有效,有助于发现和修复软件缺陷,提高软件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因此,软件测试的标准是软件测试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软件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通用技术要求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通用技术要求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通用技术要求(以下简称《通用技术要求》)是中国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用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的技术要求标准。
该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发布,是针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和测试的技术规范。
《通用技术要求》主要从安全需求分析和评估、系统安全设计、系统安全实施与配置、系统安全管理和维护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下面是《通用技术要求》的一些主要内容:
1. 安全需求分析和评估:要求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安全等级。
2. 系统安全设计:要求根据安全等级要求进行系统的安全设计,包括系统边界的划定、安全策略的制定、访问控制的实施等。
3. 系统安全实施与配置:要求在系统实施和配置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系统组件和设备的安全性,同时对系统进行安全审计。
4. 系统安全管理和维护:要求建立完善的系统安全管理和维护机制,包括系统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用户管理、安全事件管理等。
《通用技术要求》还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以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不同安全等级下的安全性。
同时,根据具
体的系统类型和安全等级要求,还可以参考其他相关技术规范进行细化和补充。
总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通用技术要求是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进行评估和测试的技术标准,通过满足这些要求,可以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不同安全等级下的安全性。
工业 5g 终端通信通用技术要求及 测试方法

工业5g 终端通信通用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是文章的开篇,主要介绍工业5G终端通信通用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这一主题的背景和重要性。
在这一部分,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概述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工业智能化的迅速推进,工业领域对于通信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工业应用中,更快速、更可靠、更安全的通信方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需求。
而工业5G作为第五代无线通信技术的重要分支,为工业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工业5G终端通信通用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保障工业通信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不仅关乎着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本文旨在对工业5G终端通信通用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总结和归纳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工业领域提供一套全面、科学、有效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以满足工业生产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本文将在第二部分详细介绍工业5G终端通信技术要求。
这包括支持超高速率传输和支持低延迟通信。
其中,超高速率传输要求使工业设备能够以更高效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以满足实时监控、远程操作等工业应用的需求;低延迟通信要求能够减少通信过程中的时间延迟,提高工业生产的实时性和稳定性。
其次,在第三部分,本文将介绍工业5G终端通信测试方法,包括传输速率测试和延迟测试。
传输速率测试可以评估终端设备的传输能力,通过对比不同测试方法,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案;延迟测试可以评估通信过程中的时延情况,为工业应用提供可靠的时序保证。
最后,在结论部分,本文将总结工业5G终端通信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的主要内容,归纳提炼出一套完善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通过对工业5G终端通信通用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可以为工业领域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工业生产的高效、智能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组织方式。
信通院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基准测试-总体技术要求

信通院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基准测试-总体技术要求总体技术要求主要包括对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训练数据、模型结构、优化算法和硬件设备的要求等方面,下面将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对于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训练数据要求,需要具备以下特点:1.数据规模庞大: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核心在于使用大量的文本数据进行预训练,因此需要具备足够大规模的数据集。
对于通用领域的模型,数据集应尽可能涵盖各种类型的语言环境和语义。
同时,对于特定领域的模型,需要相应领域的专业数据集。
2.多样性:训练数据应覆盖多种多样的语义和语法结构,以提供更全面的语言理解能力。
数据应来自不同来源、不同领域,并包含各种类型的文本,例如新闻、社交媒体、科技论文等,以确保模型具备广泛的应用能力。
3.高质量:训练数据需要经过预处理和清洗,去除噪音、错误和冗余信息,保证数据的高质量和一致性,以减少对模型训练的干扰。
此外,需要注意数据的平衡性,避免过度偏向某些特定领域或文本类型。
其次,对于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模型结构要求,需要具备以下特点:1.深度结构:大规模预训练模型通常是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构建的,拥有多层的神经网络结构,以实现更复杂的语义理解和推理能力。
2.多任务学习:模型结构应支持多任务学习,即同时对多个下游任务进行预测,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应用能力。
通过共享底层的预训练编码器,可以减少模型参数数量,并提高模型的训练效率和效果。
3.可扩展性:模型结构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以适应不同规模和复杂度的任务,可以通过增加或调整网络层来实现更高的性能。
再次,对于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优化算法要求,需要具备以下特点:1.高效的预训练算法:预训练过程应采用高效的算法,如自监督学习、生成对抗网络等,以提高模型在大规模数据上的训练速度和效果。
2.有效的微调算法:在下游任务微调阶段,应采用针对特定任务的优化算法,如迁移学习、知识蒸馏等,以进一步提高模型在具体任务上的性能。
最后,对于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硬件设备要求,需要具备以下特点:1.高性能计算平台: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训练需要使用高性能计算平台,如GPU、TPU等,来提供足够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资源。
通用嵌入式测试平台技术研究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 ·108·2023年第21期文章编号:2095-6835(2023)21-0108-03通用嵌入式测试平台技术研究范义杰1,赵昶宇2(1.陆装驻天津地区军代室,天津300240;2.天津津航计算技术研究所,天津300308)摘要:为了快速构建嵌入式系统的测试平台,并提高嵌入式系统测试平台的通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提出一种嵌入式系统分层结构的测试平台,将测试平台分为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接口)层、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层和通信层,利用XML脚本技术的平台及编程语言无关性,建立了嵌入式系统的通用测试平台,提高了嵌入式系统的测试效率和测试准确率。
该方法已在某地面监控设备中得到应用和验证,不仅降低了开发成本,而且提高了代码的通用性和重用率。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软件测试;配置文件;XML脚本技术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13/ki.kjycx.2023.21.032随着当下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嵌入式系统的种类日益增多,嵌入式设备的复杂程度也在不断地增长。
由于嵌入式软件一般具有内存空间不够富裕、实时性要求较高、研发专用的测试工具价格昂贵以及与硬件密切相关等特性,目前大多数嵌入式系统都根据本系统中的硬件配置定制专门的测试工具和平台。
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不同硬件的嵌入式设备需要开发不同的测试平台,导致测试成本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为快速构建嵌入式系统的测试平台,并提高嵌入式系统测试平台的通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本文提出一种嵌入式系统分层结构的测试平台,将测试平台分为GUI层、XML层和通信层,利用XML脚本技术的平台及编程语言无关性,建立了嵌入式系统的通用测试平台,提高了嵌入式系统的测试效率和测试准确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用测试平台技术要求
1功能指标
1.1功能要求
1)测试平台应具有自动检测、自动诊断、自动报警和安全保护等功能。
2)应具良好的功能可扩展性。
3)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结构紧凑。
4)测试电缆插拔方便,测试接口应有防误接、误插的功能。
5)测试平台应具有基本数据管理功能(保存、打印等)。
1.2配置要求
1)测试平台采用VXI总线技术。
2)测试平台必须配备检定等效器,用于检定测试平台的功能。
1.3软件编制要求
1)测试平台的软件的编写符合GJB/Z 102-97《软件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准则》中以下条款规定:
a.第4条软件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准则的一般要求;
b.第5.3条软件需求分析;
c.第5.5条安全关键功能设计;
d.第5.6条冗余设计;
e.第5.7条接口设计;
f.第5.8 条软件健壮性设计;
g.第5.9条简化设计;
h.第5.10条余量设计;
i.第5.11条数据要求;
j.第5.12条防错程序设计;
k.第5.13条编程要求;
l.第5.14条多余物处理;
m.第5.15条软件更改要求。
2)测试软件应有友好的操作界面,具有自动模式和以应答式模式完成测试流程的功能。
3)测试平台软件采用数据库管理,能方便进行编制测试流程。
4)为方便测试数据的管理,要求能自动保存测试数据,并以Excel表格输出数据,以问答方式输入日期、产品编号、试验项目等参数。
5)测试软件必须有检定测试平台的技术要求指标的专用流程
6)应用软件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下开发和运行。
软件采用结构化、模块化设计,软件具有的功能如下:
a.对每一测量项目均能设定合格范围,不合格跳转;
b.支持模块与系统自检;
c.具有交互式处理功能,能以应答模式进行测试;
d.自动判断被测产品类型及状态;
e.能与Excel交换测试报表;
f.操作说明书在该平台主界面的帮助菜单下。
2技术指标
2.1测量通道数
1)模拟量测量:64通道(内含1路电缆识别通道;2路电容测试通道;3路火工品专用测试通道,火工品专用测试通道要求有保护电路,所过电流小于10mA,电压小于50mV。
)
2)数字量采集:32通道
3)数字量输出:10通道
4)时间测量:2通道
5)数据采集:4通道(采样频率为:500M )
6)继电器输出:3通道2Z继电器,由线圈供电控制,每个继电器含2路常开常闭端子,继电器工作电压28V,触点电流≤2A;
7)任意波形发生器:2通道;
8)通信功能:2通道RS422总线通信、2通道CAN总线通信、2通道RS232总线通信。
2.2技术指标
1)电阻测量:0Ω~20MΩ,准确度:±(5%读数±2个字),显示值显示小数点后2位;
2)电压测量:0V~50V,准确度:±(5%读数±2个字),显示值显示小数点后2位;
3)电容测量:1~100μF,准确度:±(5%读数±2个字),显示值显示小数点后2位;
4)电流测量:0mA~2000mA, 准确度:±(5%读数±2个字),显示值显示小数点后
2位;
5)时间测量:1ms~2000s,准确度:±5%读数,显示值显示小数点后2位,触发电平
高电平范围:5V~36V,触发低电平≤1V;
6)通信测量:RS422串行通信接口,通过软件配置串口通信测试任务,实现串口调试,
双通道可以同时接收数据。
软件支持各种串口设置如波特率、检验位、数据位和停
止位等;发送的数据尾自动增加检验位,支持多种校验格式;发送/接收的数据可以
在16进制和ASCⅡ码之间任意转换;支持数据按设定时序发送、间隔发送、循环
发送,以及可从外部文件导入数据。
CAN总线通信应实现USB-CAN转换,提供一
个CAN通信接口。
软件支持CAN通信调试参数设置。
RS232总线通信采用TTL
电平,1通道为3.3V,1通道为5V,软件要求同RS422。
7)数据采集:采样频率最高500M,可对任意波形快速捕获。
8)任意波形发生器:可以通过软件设置脉宽、幅值、偏置电压及波形选择,最大输出
幅值10V,最高输出波形频率2MHz。
可以输出正弦波、三角波、方波、脉冲波等。
2.2.1供电电源
1)DC 16~40V输出可调10路总电流≥10A
2)DC 32V 输出固定2路总电流≥100mA
3)DC 12V输出固定2路总电流≥1A
4)DC 5V输出固定2路总电流≥2A
5)DC 3.3V输出固定2路总电流≥2A
3性能要求
1)测试平台工作电源:AC 220V 50Hz 3A。
2)电源适应性:测试平台供电在额定电压±10%,额定频率±5%的上下极限值时能正常工作。
3)根据GJB1344-92《军械装备测试设备通用规范》第5.3.5.2条要求,测试平台电源插头和电缆芯线与其壳体之间的绝缘电阻(测试电压DC500V)值要求为:
a.正常大气条件下≥100MΩ;
b.温度40±10℃,相对湿度95±3%≥2MΩ。
测试平台其他需绝缘电路与壳体之间的绝缘电阻(测试电压DC250V)值要求为:
a.正常大气条件下≥100MΩ;
b.温度40±10℃,相对湿度95±3%≥2MΩ。
4)抗电强度:根据GJB1344-92《军械装备测试设备通用规范》第5.3.5.3条要求,测试平台交流电源插头与其壳体之间经受交流1200V(有效值)、频率50Hz、1min(漏电流设定为10mA)的抗电强度试验,应无击穿或飞弧现象;测试平台其它需绝缘的电路与壳体之间经受交流500V(有效值)、频率50Hz、1min(漏电流设定为10mA)的抗电强度试验,应无击穿或飞弧现象。
5)电磁兼容性
测试平台应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
6)可靠性与寿命
系统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500小时
系统平均故障修复时间≤30分钟
在测试设备经适当维修和更换易损零部件的条件下,使用寿命应不小于12年。
7)维修性
测试平台应具有良好的维修性。
4环境要求
1)工作极限温度:5℃~35℃;
2)工作范围:10℃~30℃;
3)工作相对湿度:(20~75)%(30℃);
4)储存温度:-25℃~60℃;
5)储存极限相对湿度:≤90%(40℃);
5其它要求
1)电容测试通道在测试结束后可通过1K电阻自动放电;
2)计时模块的触发方式(如电平触发、边沿触发)可分开控制;
3)具有波形显示窗口,可显示4路波形;
4)电源输出为双边控制,软件控制关断;
5)具有计量检定功能;
6)所选用关键器件尽量选用军品级器件。
6接口定义
1)供电输出为Y2 36芯的插座,用于给18路电源供电,接点定义见表1。
2)测试输入Ⅰ”、“测试输入Ⅱ”均为Y2 65芯的插座,用于输入64路被测信号,接点定义分别见表2、表3。
3)“测试输入Ⅲ”为Y11X 55芯的插座,用于通信功能及数据采集,接点定义见表4。
4)“数字量输入”为Y2 65芯的插座,用于系统32路数字I/O模块未用到的29路数字量输入引出端,为用户功能扩充时使用,接点定义见表5。
5)“数字量输出”为Y2 24芯的插座,用于系统32路数字I/O模块未用到的10路数字量输出引出端,为用户功能扩充时使用,接点定义见表6。
表1 前面板“供电输出”(Y2 36芯)信号一览表
表2 前面板“测试输入Ⅰ”(Y2 65芯)插座信号一览表
表3前面板“测试输入Ⅱ”(Y2 65芯)插座信号一览表
表4前面板“测试输入Ⅲ”(Y11X 55芯)插座信号一览表
表5前面板数字量输入插座信号一览表
表6 前面板数字量输出信号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