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节选 公开课教案
长征节选个性教案

长征节选个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路线、重要事件等。
(2)通过分析文本,掌握长征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长征过程中红军的英勇顽强、坚定信念。
(2)传承长征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长征》节选部分,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2. 重点难点:长征精神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征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长征过程中红军的英勇事迹,总结长征精神。
4. 成果展示: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同学共同感悟长征精神。
5.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讨论成果,强调长征精神的重要性。
四、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教育:以长征精神为主题,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 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程度及感悟。
3. 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文本:《长征》节选部分。
2. 图片:长征路线图、重要战役图片等。
3. 视频:长征相关纪录片、电影片段等。
4. 网络资源:有关长征的论文、报道、纪念文章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长征的基本情况、重要事件等。
2. 谈话法:引导学生探讨长征精神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长征过程中的典型事迹,深化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4. 情感体验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八、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整洁、舒适,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长征》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长征》的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长征》这一重要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长征的经过、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体会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长征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掌握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理解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长征的起因和背景- 国内外形势导致中国工人和农民运动的兴起;- 中共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 长征的经过- 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 中央红军经过陕甘、四川等地的艰苦跋涉;- 遵义会议和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确立。
3. 长征的意义和影响- 中国共产党从军队转变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强化了中国人民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 长征成为中国革命的象征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标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呈现长征的片段,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对长征有什么了解?你认为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意义是什么?2. 学习任务(30分钟)- 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选取一个长征的重要事件或人物进行研究;- 小组成员自主分工,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所选事件或人物的意义和影响;- 小组成员互相讲解学习成果,并互相补充和讨论。
3. 总结互动(15分钟)学生代表汇报小组研究成果,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评论,共同总结长征的意义和影响。
4. 拓展延伸(20分钟)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探究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启示和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鼓励学生开展辩论,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初中名著导读长征教案

初中名著导读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长征》这本书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出版社等。
2. 通过阅读选段,了解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3. 学习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了解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2. 学习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的意义。
2. 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长征》这本书的介绍和长征的相关背景知识。
2. 学生准备《长征》这本书的阅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长征》这本书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出版社等。
2. 学生分享自己阅读《长征》的感悟和收获。
二、了解长征的背景和意义(10分钟)1. 教师介绍长征的背景,包括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的分裂等。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长征知识,如长征的路线、时间等。
3.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的意义,即长征是一次伟大的转移和战略性的撤退,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学习长征精神(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长征精神,包括坚定的信念、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学习长征精神的感悟和收获。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长征精神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征的重要性和长征精神的价值。
2. 学生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长征精神的作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长征》这本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长征的背景和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长征精神也得到了学习和传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小学语文《长征》的教案5篇

小学语文《长征》的教案小学语文《长征》的教案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长征》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长征》的教案1一、词语积累1.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如:为了北上抗日,红军从1934年10月开始了史无前例的远征。
2.万水千山: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如:红军跨越了万水千山,终于胜利到达了陕北。
3.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如:这事非同小可,切不可等闲视之。
4.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常用来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
如:逶迤的环山公路盘旋而上,直上云端。
5.磅礴:①(气势)盛大、雄伟。
如:黄果树瀑布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②(气势)充满。
如:革命者大义凛然、正气磅礴,吓得敌人心惊胆颤。
6.三军:①指陆军、海军、空军。
②对军队的统称。
③本课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7.开颜:脸上现出高兴的样子。
如:他听医生说自己的病不难治好,终于开颜一笑。
二、近反义词近义词:长征--远征等闲--平常逶迤--蜿蜒开颜--高兴万水千山--千山万水反义词:难--易暖--寒细浪--巨澜等闲--非常三、难句讲析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中国工农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无数的山、无数的水、无数的艰难困苦,在红军眼中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罢了。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总括,也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叙。
长征之“难”,一是“"远”,纵横十一个省,行程两万五千余里;二是“万水千山”,无数的险山恶水造成了征途的艰险;三是前有敌人的堵截,后有敌人的追击。
但这些艰难被红军视作寻常,这是多么豪迈的气概呀!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乌蒙”都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是“千山”的代表。
《长征》节选教案

《长征》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基本背景和作者,提高学生对历史作品的认识。
2. 通过学习《长征》节选,使学生领会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勇顽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分析《长征》节选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认识长征精神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红军长征的历程及重要事件。
2. 《长征》节选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3. 长征精神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困苦。
2. 长征精神的具体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征》的背景、作者及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长征》节选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进行讨论。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长征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长征》节选。
2. 参考资料:关于《长征》的背景资料、长征过程中重要事件的资料、长征精神的论述等。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板书重点内容。
4. 小组讨论用具:如笔记本、笔等。
六、教学内容1. 第六章《长征》节选内容学习: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背景和原因,掌握长征的基本过程和重要事件。
2. 分析《长征》节选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现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勇顽强。
3. 讨论长征精神对当代社会的意义:让学生从个体和国家层面思考长征精神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2. 讲解《长征》节选内容:详细讲解第六章的内容,重点阐述长征的背景、原因和重要事件。
3. 分析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如生动的描绘、独特的叙述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长征精神对当代社会的意义,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思考。
幼儿园《长征》教案

幼儿园《长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长征》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2.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
1.《长征》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2.《长征》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长征》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长征》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难点:通过较长时间的教学,让幼儿全面了解《长征》的详细内容及历史背景。
四、教学方法
1.观看多媒体影片。
2.集体探讨。
3.图画故事法。
五、教学流程
1. 字词解释(5分钟)
指导幼儿理解《长征》的基本概念,如:共产党、红军、长征等。
2. 观看多媒体影片(15分钟)
播放简短的《长征》影片,带领幼儿了解《长征》的基本内容及主人公
3. 集体探讨(25分钟)
引导幼儿通过老师提问,互相发表意见,让幼儿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长征》的内涵,了解《长征》背后的历史意义。
4. 图画故事法(15分钟)
通过图画故事法引导幼儿关注《长征》的情节,让幼儿可以更形象地理解《长征》的故事。
5. 总结(5分钟)
以简洁明了,易于理解的语言对《长征》进行总结,让幼儿形成对《长征》全面、深入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
1.此次教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全面深入了解了《长征》的故事和历史含义,达到了教学目标。
2.应该注意到幼儿记忆力和智力较为有限,需要通过多种表现方式,让幼儿可以更形象、生动地体验到《长征》的故事。
《长征》节选教学教案

《长征》节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
2. 通过阅读节选内容,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伟大精神。
3. 分析《长征》节选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理解其在整个长征过程中的意义。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节选:《长征》节选(待定)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节选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其在长征过程中的意义。
3.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表现出的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伟大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征》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节选,了解重要人物和事件。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节选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其在长征过程中的意义。
4. 分享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课文中体现的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伟大精神。
5. 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课后作业2. 结合个人兴趣,选择一个与长征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探究。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读后感,评估学生对课文节选的理解和感悟。
2. 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3. 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长征历史事件的了解和探究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信息,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征路线和相关历史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长征的艰苦过程。
3.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比较课文中的不同人物和事件,深入剖析长征精神。
七、教学准备1.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长征路线图、历史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
2. 准备课文节选的相关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3. 设计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八、教学资源1. 课文节选:《长征》节选(待定)2. 多媒体课件:长征路线图、历史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3. 背景资料:关于长征和红军的相关历史文献和研究报告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长征》背景和作者,阅读课文节选,了解重要人物和事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5《长征》节选教学案,(新版)苏教版]长征节选
![[八年级语文上册,5《长征》节选教学案,(新版)苏教版]长征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ac5cecf5e87101f69f31950e.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5《长征》节选教学案,(新版)苏教版]长征节选》摘要:王朝柱总政话剧团编剧电视剧《长征》、《延安颂》、《邓平》编剧,让学生总结我们是如何学习场景,课堂是《长征》节选【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红军草地险恶环境了电视学剧般特程与方法理含义深刻语句探究基情节结构情感、态与价值观感受红军指战员丰富心世界【教学重难】理故事情节体会环境作用品味含义深刻语言【教学法】学生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运用朗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进行有效地学习【课】课【预习导学】.导入新课师学们长征是我国历史上波澜壮阔壮举关长征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呢?生根据已有知识回答(可以是有关长征历史知识也可以是有关长征学著作)师今天我们学习关它学剧——《长征》节选(板课题) [ 通问答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作者链接王朝柱总政话剧团编剧电视剧《长征》、《延安颂》、《邓平》编剧河北吴桥人966年毕业央音乐学院作曲系97年调总政工团工作历任总政歌舞团、总政歌剧团作曲总政话剧团编剧96年开始发表作品988年加入国作协会著有《女囚徒》、《蒋介石和他密友政敌》(6部)、《爱旋律》、《功臣与罪人——潘汉年悲剧》、《东方劳伦斯》、《龙云和蒋介石》、《张学良将军》等《李钊》获全国优秀图奖、国传记学东方杯奖话剧剧《战淮海》获全国优秀剧奖电视剧剧《巨人握手》(已录制播出)获全国飞天奖二等奖题 3《长征》是王朝柱写电视学剧了纪念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央电视台把这剧要搬上了屏幕演成了长达集电视连续剧就是从截取四场景【合作·探究·展示】、学展示疑合探、学生课理清思路、分角色朗课3、讨论交流明确结构课是从电视学剧《长征》截取了四场景根据空画面换与由人物对话推进作品情节发展全可分四部分部分(“泥泞草地”)由断粮许多战士饿死草地途尽管如红军将士北上抗日心矢志不改;面临困难彭德怀欲杀死己战马以救急二部分(“草地水塘旁边”)眼见两抬担架战士因饥饿而生命垂危攻占娄山关而失条腿周团长毅然将所剩不多炒面让给战士继而爬向水塘赴死三部分(“泥泞草地”)刘少奇和彭德怀寻队周团长含着极悲痛向殉难指战员致哀;彭德怀忍痛杀死心爱战马挽救极饥饿战士们生命四部分(“草地夜”)饥饿难耐红军指战员高唱《马赛曲》举行篝火晚会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战胜困难随着先遣队送粮食危红军指战员沉浸胜利喜悦二、局部细品质疑再探、师引导学生学习场景泥泞草地① 分角色朗场景② 课件展示图片泥泞草地上躺着许多头向着北红军烈士[ 让学生通视觉刺激感受红军北上抗日悲壮] ③ 请学概括部分主要容(红军将士北上抗日心矢志不渝面临困境彭德怀欲杀死己战马以救急)④ 分析人物形象师这场景共有几人物?分析下他们形象可以叫多学生回答(两;彭德怀爱兵如子、克己奉公;刘少奇急人急、虚怀若谷) [重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发表己见] 、让学生总结我们是如何学习场景生可以桌交流着总结(分角色—看图片概括主要容——分析人物形象) [这里采用是交路导学法即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己学习] 3、分组让每组按总结出学习方法讨论着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精神] 组学习程派代表展示老师已准备课件[培养学生勇实践科学精神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处理信息能力] 、让几组代表汇报交流二、三、四场景主要容和人物形象其他学补充二部分(“草地水塘旁边”)眼见两抬担架战士因饥饿而生命垂危攻占娄山关而失条腿周团长毅然将所剩不多炒面让给战士继而爬向水塘赴死周团长舍己人三部分(“泥泞草地”)刘少奇和彭德怀寻队周团长含着极悲痛向殉难指战员致哀;彭德怀忍痛杀死心爱战马挽救极饥饿战士们生命彭德怀忍痛割爱四部分(“草地夜”)饥饿难耐红军指战员高唱《马赛曲》举行篝火晚会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战胜困难随着先遣队送粮食危红军指战员沉浸胜利喜悦红军指战员乐观坚强三、激励评价学用延展、让学生总结电视学剧般特师补充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性化台词和动作;特写景头恰当动用、让学生总结心师补充充分渲染了红军长征草地途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革命志和积极向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细腻地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以革命人道主义核心丰富心世界[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反馈检测】下面词语加音泥泞()猝然()犹豫()冤枉() B愕然()蓦地()哀鸣()踉跄()篝火()缰绳()疲惫()掠()气氛()绚丽()急骤()缴获()揣摩下列加词语语境思①彭德怀惨然笑“没事不知什么我彭某人眼睛冒起了金花两腿软就栽倒了” ②彭德怀哽咽地“把马肉分给战士们” ③刘少奇面步踉跄地走着面举目四望3选择恰当词语填下面横线上依然愕然猝然毅然 ()(周团长)突然把手所剩不多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从担架上爬下艰难地向水塘爬()警卫员回身抱着战马脖子失声地哭了(3)刘少奇焦急地“志快醒醒” 这志动不动地低头坐着()刘少奇惊“你哭什么?” 彭德怀“你冤枉他了”刘少奇怔“这国历史上不仅是创举而且也是国人骄傲”这句话如何理? 5毛泽东志曾说“长征是宣言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仿这句子续写比喻再以“课堂”体写组比喻句长征是课堂是课堂是课堂是①对己眼花栽倒感到十分无奈心产生了丝凄凉②写出了彭德怀忍痛枪杀己战马难心情③指刘少奇因难走及少食等原因走路艰难摇摇晃晃3⑴毅然()猝然(3)依然()愕然因国这前人是只圣贤不闻窗外事更不用说和姓起闹革命历草地、爬雪山这样艰难人走出狭窄天地所以是创举也是骄傲(近即可) 5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节选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探究特殊情节的处理意图及其效果。
2、引导学生了解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感受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
1、重点:部分含义深刻的语句。
2、难点:了解影视艺术的一般特点。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借助电脑,播放中央电视台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而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长征》中有关红军过草地的片段。
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互相交流。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课文是从电视文学剧本《长征》中截取了四个场景,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与由人物对话推进的作品情节的发展,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泥泞的草地”)
由于断粮,许多战士饿死在过草地途中,尽管如此,红军将士北上抗日的决心矢志不改;面临困难,彭德怀欲杀死自己的战马以救急。
第二部分(“草地水塘旁边”)
眼见两抬担架的战士因饥饿而生命垂危,为攻占娄山关而失去一条腿的周团长毅然将所剩不多的炒面让给战士,继而爬向水塘赴死。
第三部分(“泥泞的草地”)
刘少奇和彭德怀寻找掉队的周团长,含着极大的悲痛向殉难的指战员致哀;彭
德怀忍痛杀死心爱的战马来挽救极度饥饿的战士们的生命。
第四部分(“草地之夜”)
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高唱《马赛曲》,举行篝火晚会,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来战胜困难。
随着先遣队送来粮食解危,红军指战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四、探究
课文节选了电视剧《长征》的四个场景。
你感到这些场景中哪些情节最使你感动?读了剧中下面两段文字,你是否觉得心头一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1、刘少奇俯身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自语地:“多好的同志,都把生的权利让给了别人……”
2、蔡畅:“主席,你有办法驱散大家的疲劳和饥寒吗?”
毛泽东:“我哪里有哇!不过,我从《马赛曲》中领悟出了一条真理:在物质条件奇缺的情况下,那就用精神来填补它!”
学生讨论交流:
课文节选的四个场景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由于各人的感受不同,允许有不同的理解,鼓励学生各言所感。
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官兵的优秀品质和巨大的人格力量以及革命理想、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红军长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五、品味语言
思考:课文中多处用了“猝然”这个词,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下列句中的“猝然”所含的情理。
1、彭德怀俯身整理一位烈士的遗容,猝然眼花,栽倒在草地上。
2、警卫员猝然回身抱着战马的脖子失声地哭了。
3、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4、毛泽东怀着异样的情感猝然站起身来。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彭德怀爱兵如子,把自己的炒面分给伤病员吃,忍饥为革命操劳过度,突然晕倒,当在情理之中。
2、警卫员有高度的责任心,眼见首长饿晕而身无半点炒面,认为自己没有尽责,因此突然哭起来,这并不出乎意料。
3、此前曾欲杀马,现在眼见更多的指战员因饿极而牺牲,为挽救战士的生命,为走出草地,彭德怀在凝视“无声战友”良久后拔枪扣动扳机诀别爱马,亦在情理之中。
4、被马蹄声惊醒的毛泽东眼见十多匹战马疾驰而来,预感到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有救了,因而兴奋激动得突然站起身来,这是十分自然的。
六、小结
1、中心意思:本文充分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细腻地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2、写作特点:①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
②个性化的台词和动作。
七、布置作业(见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