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教案

合集下载

《长征》的教案设计

《长征》的教案设计

《长征》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征的时间、路线和重要事件。

(2)掌握长征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学会分析历史资料,提炼有效信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

(2)运用比较法,分析长征前后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方针的变化。

(3)运用辩证法,评价长征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之情和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勇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长征的时间、路线和重要事件。

2. 长征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的分析。

2. 长征前后中国共产党战略方针的变化及其原因。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 比较法:分析长征前后中国共产党战略方针的变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 辩证法:评价长征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征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时间、路线和重要事件。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如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4. 比较法:分析长征前后中国共产党战略方针的变化,如长征前后的土地政策、军事战略等,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问题。

5. 辩证法:评价长征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从辩证的角度看待长征的成功与不足。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长征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长征的时间、路线和重要事件的掌握程度。

初中名著导读长征教案

初中名著导读长征教案

初中名著导读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长征》这本书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出版社等。

2. 通过阅读选段,了解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3. 学习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了解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2. 学习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的意义。

2. 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长征》这本书的介绍和长征的相关背景知识。

2. 学生准备《长征》这本书的阅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长征》这本书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出版社等。

2. 学生分享自己阅读《长征》的感悟和收获。

二、了解长征的背景和意义(10分钟)1. 教师介绍长征的背景,包括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的分裂等。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长征知识,如长征的路线、时间等。

3.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的意义,即长征是一次伟大的转移和战略性的撤退,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学习长征精神(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长征精神,包括坚定的信念、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学习长征精神的感悟和收获。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长征精神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征的重要性和长征精神的价值。

2. 学生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长征精神的作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长征》这本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长征的背景和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长征精神也得到了学习和传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幼儿园《长征》教案

幼儿园《长征》教案

幼儿园《长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长征》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2.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
1.《长征》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2.《长征》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长征》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长征》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难点:通过较长时间的教学,让幼儿全面了解《长征》的详细内容及历史背景。

四、教学方法
1.观看多媒体影片。

2.集体探讨。

3.图画故事法。

五、教学流程
1. 字词解释(5分钟)
指导幼儿理解《长征》的基本概念,如:共产党、红军、长征等。

2. 观看多媒体影片(15分钟)
播放简短的《长征》影片,带领幼儿了解《长征》的基本内容及主人公
3. 集体探讨(25分钟)
引导幼儿通过老师提问,互相发表意见,让幼儿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长征》的内涵,了解《长征》背后的历史意义。

4. 图画故事法(15分钟)
通过图画故事法引导幼儿关注《长征》的情节,让幼儿可以更形象地理解《长征》的故事。

5. 总结(5分钟)
以简洁明了,易于理解的语言对《长征》进行总结,让幼儿形成对《长征》全面、深入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
1.此次教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全面深入了解了《长征》的故事和历史含义,达到了教学目标。

2.应该注意到幼儿记忆力和智力较为有限,需要通过多种表现方式,让幼儿可以更形象、生动地体验到《长征》的故事。

六年级语文教案——《长征》教案

六年级语文教案——《长征》教案

六年级语文教案——《长征》教案1学习目标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诗,并能讲出大意。

课前预习1、毛泽东有关诗句、故事等2、长征的路线图、长征的图片、歌曲等教学过程一、名人回顾:投影毛泽东画像1、生生交谈,说说毛泽东的丰功伟绩。

2、过渡:是他们的正确领导,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所以说长正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毛泽东心潮澎湃,为了讴歌长征的胜利,达到陕北时,就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并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请同学们听《长征》诗歌,边听边播放录音,投影红军长征系列片。

3、同学们你们听了这首诗歌,也目睹了长征的过程,谁能说说毛泽东的这首诗反映了什么诗中哪一句最能反映《长征》这首诗的主题4、学生讨论,并半数学生讨论过程中的诗句(略)。

5、从你们归纳出来的词语小结:毛泽东写了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二、学习新诗1、谈话:我们都学过许多古诗,谁来说说学诗的方法(板书)学诗的方法(略)。

2、因为《长征》这首诗是一首律诗,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先来读一读。

1)、自由朗读,质疑生字读音。

礴boacute;、丸waacute;n、岷miacute;n2)、三人小组轮读3)、个人读4)、表演读5)、师生评读3、好,我们刚才都熟读了这首诗,你们认为你们读出了这首诗的感情没有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体会诗意,所以才没有把这种感情流露出来。

4、创设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

播放《长征》歌曲,让学生从总体上体会长征的豪迈气势。

师言述:听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我们好像也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山谷乌蒙蜂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潜力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吗5、检查自学情况,学生发言。

《长征》的教案设计

《长征》的教案设计

《长征》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本章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3. 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教学内容】1. 长征的背景和原因2. 长征的路线和重要事件3. 长征的意义和影响【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长征的了解程度。

2. 讲解长征的背景和原因:介绍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解释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长征的原因。

3. 展示长征的路线和重要事件:使用地图或图片展示长征的路线,讲解重要事件和战役。

4. 讲解长征的意义和影响:强调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性,讨论长征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作业布置】1.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长征的更多细节。

2. 学生写一篇关于长征的短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长征的准备和出发【教学目标】1. 掌握本章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了解长征的准备工作和出发情况。

3. 理解长征的重要性和困难。

【教学内容】1. 长征的准备工作2. 长征的出发情况3. 长征的困难和挑战【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对长征的背景和原因有更深入的理解。

2. 讲解长征的准备工作:介绍红军的整编、物资准备和战略部署。

3. 讲述长征的出发情况:描述红军的出发场景和士气。

4. 分析长征的困难和挑战:讨论国民党军队的追击和自然环境的艰苦。

【作业布置】1. 学生研究长征的准备工作,了解红军的整编和物资准备的具体情况。

2. 学生写一篇关于长征困难的小论文,分析长征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第三章:长征的战役和战术【教学目标】1. 掌握本章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了解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战术。

3. 理解战役和战术在长征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内容】1. 长征的重要战役2. 长征的战术和策略3. 战役和战术在长征中的作用和意义【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前两章的内容,对长征的背景和出发情况有更深入的理解。

2. 讲解长征的重要战役:介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战役的经过和结果。

七律长征教案五篇

七律长征教案五篇

七律长征教案五篇七律长征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礴”等3个生字。

会写“丸”等3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3、在朗读中,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4、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5、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和夸张、对比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点:1、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2、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难点:1、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过程:[幻灯1《十送红军》](课前3分钟播放)一、导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一)、了解长征背景及七律的有关知识,导入课文。

1、问好。

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叫《十送红军》,知道要送红军去干什么吗?那么,你们了解长征吗?(让学生说说,师适度把握。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

2、板书:七律·长征。

谁知道七律是什么?3、[幻灯2什么是七律]学生自由读。

七律是一种艺术要求很高的诗,毛主席写的'《七律长征》堪称七律的经典。

出示[幻灯3《七律长征》不范读]。

(二)、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注释,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抓住生成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读准音、读通顺。

3、听了刚才的朗读,谁能在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长征?(难)。

(板书:难)谁能读出“难”来?这首诗写出了长征的困难。

但是,诗要表现的是长征的困难吗?(板书:不怕)4、谁能读出“不怕”和“喜”的感觉?4、你读得豪情万丈、慷慨激昂。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5 篇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5 篇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篇10教学内容:11课《长征》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了解课文所赞扬的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学生质疑。

(2)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只等闲(3)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4)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5)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6)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2、学习颔联。

(1)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2)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

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走:滚动;泥丸,泥球。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3)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

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5)讨论归纳: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

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

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

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

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5、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

《长征》教学教案设计

《长征》教学教案设计

《长征》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背景、原因和过程,掌握长征的主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战役。

2. 通过学习长征精神,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品质。

3. 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长征的背景和原因2. 长征的历程和重要战役3.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长征精神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原因、历程、重要战役和长征精神。

2. 教学难点: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长征精神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征的背景、原因、历程、重要战役和长征精神。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长征过程中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体验长征精神。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讨论。

4. 观看影视资料: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长征的影视资料,增强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征的背景,引发学生对长征的兴趣。

2. 讲授长征的原因和历程:详细讲解长征的原因,概述长征的历程。

3. 分析长征重要战役:介绍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分析战役的意义。

4. 讲解长征精神:阐述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5. 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长征精神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二者之间的联系。

6. 总结全文:强调长征精神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互动中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长征精神理解程度的作业,如心得体会、相关短文等。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测试,检验学生对长征知识点的掌握。

4. 价值观认同:通过学生讨论和作业,了解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长征精神之间关系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长征》相关教材或课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长征的历史书籍、论文、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七律•长征》页码136 课型阅读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能准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利用暖与寒对比突破体会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具准备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相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相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4、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预设个性设计(一)揭题,通过课内外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1、谈话揭题,读通诗歌:同学们,新中国的建立,是多少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不过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嘛?2师小结: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

(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3、指名读:A:páng bó,我们学过的课文当中《两个铁球同时着落》中它读bàng,这是一个多音字。

B:一齐读注意刚才提醒的字音,我们一齐来读(生一起读整首诗)读得不错,大家读起来琅琅上口,它有一个秘密,你们看(把每行诗的最后一个字点红),出示音节发现了什么?“难、闲、丸、暖、颜”它们押韵。

C:押韵都知道,真不错。

你看,“难、闲、丸、暖、颜”它们的音节中都有“an”,读起来就富有韵味,谁能读出这种韵味。

D:很有味道了,我们来看诗中这三个生字,注意这个“涯”,里面是两个土,在生字表下面的方格中认认真真地写一遍。

注意“岷”字的山要适当的往上靠一点,这样才会更美观。

4、读了几遍了,那么这首诗大概写了什么呢?听老师读,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

(师范读)5、交流:(二)细读鉴赏,领略诗境过渡:真了不起,毛泽东如此凝练的一首诗,用如此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了。

那么哪句诗直接写出了红军克服困难呢?把它划出来。

1、体会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A、老师也看到很多同学划了这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读读这句诗,哪个词理解起来有难度?B、“等闲”这个词确实难理解,“闲”在字典中有这几种意思(出示字典中的几种意思),你觉得应该选则哪一种,对,平常,平平常常。

那“只等闲”呢?又该怎么理解呢?C、红军把什么只不过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呢?谁能把整句话连起来说说。

2、抓万水千山体会难:A、经历万水千山只当作是平常事,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在诗中圈一圈,把山、水圈出来B、(出示地图),同学们看,这是红军长征的路线图,五岭是五座山的总称,它横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个城市,乌蒙在贵州,海拔四千多千米。

你还看到哪些山水?C、这首诗选择了长征途中的这样五处山水,那么万水千山仅仅指这五处山水吗吗?有多少呢?D、师:诗中还告诉我们有多少呢?我们能够读读资料袋。

师: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师:整整一年。

同学们,红军长征要经过那么多的山水,困难可想而知,谁能句好这句话?(指读)这个切对红军来说只都只不过是等闲小事。

(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3、据生展开学习:过渡:这万水千山真的是等闲小事吗?让我们读下面的诗句,一边读一边想,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做个记号。

A、自读、交流:B、相机教学:a.(出示五岭的图片)你们看,这就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绵延数千里,可诗中说“五岭逶迤腾细浪”,细浪是怎样的呢?在书上画一画(请一生到黑板上画“细浪”)这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这是细浪,你体会到什么?能不能把体会送到这句诗中,把它读好?(指读)b.通过查字典、画一画读懂了这些词,那“乌蒙磅礴走泥丸”呢?介意大家也用刚才的方法查字典、画画的方法解决,一边写一边讨论。

(学生自学)通过学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①.谁能读一读(指读)②.(出示图片)这就是高达四千多米的乌蒙山,红军要翻过这样的乌蒙山,在他们眼里只看作是脚下的泥丸。

谁能再来读?(指读)理解了这两行,能不能连起来读一读?(指读)再大的困难红军都当作等闲小事,我们一起读。

而这个切都是因为我们的红军——(引读这两句诗)c.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金沙”指金沙江的水,“涯”指的是悬崖,水拍悬崖怎么会暖呢?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②、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

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③、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会怎么读?(生读)④、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⑤、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⑥领读:我们胜利了(读)——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⑦、此时的红军心情怎么样?那是什么暖?(心暖)(课件出示:铁索桥)⑧、师: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寒”字,谁知道?不急,你看(出示卢定桥),这是由13根铁炼组成的铁索桥,如今,木板都让敌人抽掉了,过这样的桥谈何容易。

你们看(夺桥片段)夺桥的勇士冒着敌人的枪弹,看着这样的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语,写在诗句旁边。

⑨、师:如此惊心动魄的战斗,心惊胆寒,谁能读好?(指读)当时夺桥的22位勇士全都牺牲了,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惊胆寒。

(指读)一暖一寒,一个是胜利的喜悦,一个是战斗的惊心动魄(指读)一暖一寒,这是两种不同的战斗,在毛泽东的诗中浓缩成一暖一寒,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

(齐读)⑩同学们,这个暖一寒,一喜一泪,不正是体现——c、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

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是胜利、兴奋、信心……齐读,再指名读。

)①、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②、由学生自主回答后,老师总结: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

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③、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个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1、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他们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你听到过哪些红军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实行交流:《金色的鱼钩》、《丰碑》、《草地夜行》等让学生讲讲大致的故事情节。

)2、这些困难在这首诗中用哪个词语予以表达?(远征难)3、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他们不但不怕这些困难,还把这“万水千山”看作了什么?(只等闲)怎么理解“只等闲”?《石灰吟》中有这样一句诗句: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态度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把困难当作平常事的气概通过诗句再次来感受。

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播放歌曲,烘托气氛,再读诗歌,提升情感。

过渡: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

虽然只有五幅画面,却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仅仅这些太多太多,说不完、道不尽。

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七律长征》教学反思郑安平这个单元主题为长征之歌,开篇即为毛泽东的诗词代表作之一——《七律长征》,这首诗,体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和红军战士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用词凝练,对仗工整,截取了长征途中几个重点的场面,寥寥五十六个字,却概括了长征二万五千里的伟大征程。

但是对于90后的学生来说,这段历史离他们毕竟久远了,如何让他们在有限的课时内,贴近作者的心,感受到长征的艰辛,领略到乐观的精神,感悟到必胜的信念。

这是教学的一大难点。

教学前,我布置了导学案的预习任务,1、查找关于伟人毛泽东的资料,不超过100字。

2、查找关于长征的资料。

3、查找毛主席的一些其他诗词。

课上,我们从题目入手,让孩子们对长征这个历史有个初步的理解,紧接着,我给同学们播放了《长征》的片段,战火硝烟、流血牺牲、雪山草地,这些已经离孩子们很远的历史,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在了学生们的面前,每一双眼睛都那样的专注。

然后我从朗读入手,在孩子们的诵读中,我明显地听到了同学们对那段艰苦岁月的回首,更听到了他们对红军的钦佩,还听到了他们对于胜利会师的喜悦之情。

这节课的学习,我通过适当使用资料补充课文学习的方法,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不但理解了诗句的含义,还课外积累了毛泽东诗词,最重要的是,他们正在逐渐地走进那段光辉的岁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